姓姚的古代名人?
歷史上姓姚的名人有哪些
在4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姚姓英才輩出,名人眾多。姚姓人才之多,略舉如下:上古聖君虞舜姚重華;春秋鄭國大夫姚句耳、姚般;戰國秦國客卿姚賈;西漢經學家姚平;後秦王朝奠基人姚弋仲、姚襄;後秦帝王姚萇、姚興、姚泓;南朝畫家姚曇度,歷史學家姚察;北朝醫學家姚僧恆,畫家姚最,歷史學家姚最;唐朝史學家姚思廉,宰相姚崇、姚璹,詩人姚合;北宋古文家姚鉉,名將姚內斌、姚兕、姚麟、姚雄、姚平仲,孝子姚宗明,南宋一代名臣姚勉、宰相姚希得,中國古代三大聖母之一的岳母姚氏,詞人姚雲文;元朝一代名臣姚天福,政治家、理學家姚樞,文學家姚燧
個人最推崇姚崇。
姚崇(651年-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陝州硤石(今河南陝縣)人,唐代著名政治家,嶲州都督姚懿之子。
姚崇文武雙全,歷仕則天、中宗、睿宗三朝,兩次拜為宰相,併兼任兵部尚書。他曾參與神龍政變,後因不肯依附太平公主,被貶為刺史。
唐玄宗親政後,姚崇被任命兵部尚書、同平章事,進拜中書令,封樑國公。他提出十事要說,實行新政,輔佐唐玄宗開創開元盛世,被稱為救時宰相。
姚崇執政三年,與房玄齡、杜如晦、宋璟並稱唐朝四大賢相。721年(開元九年),姚崇去世,追贈揚州大都督,賜諡文獻。
姓姚的歷史名人
1 姚範:桐城人,清代著名文學家,乾隆進士,任三禮館纂修,其學深究遺經,琺括精粹。 2 姚鼐:姚範的侄子,與方苞、劉大槐創立了清代散文重要流派——桐城派,曾參加過清代《四庫全書》的編纂,其治學以經為主,兼及子、史、詩文,但他的主要成就在散文上。 3 姚文田:清學者。字秋農,浙江歸安人,嘉慶進士,官禮部尚書。治學宗宋儒,亦取漢學之長。 4 姚廣孝:明代蘇州長州人,初為燕王心腹,朱隸奪取帝位後拜太子少師。曾參與修纂《太祖實錄》、《永樂大典》等巨集大工作。 5 姚長子:明朝浙江會稽人,嘉靖三十四年倭寇進入縣境,逼迫他作嚮導。他把敵人引到四面皆水的化人壇,並於事先密祕吩咐鄉親撤橋,斷其後路。倭寇中計,遂為明軍所圍殲。而姚長子因此殉難。事後,被鄉人尊為英雄。 6 姚綬:畫家,嘉善人,曾官至監察御史,江西永寧面府。 7 姚平仲:宋代西北名將。 8 姚思廉:唐初史學家,江蘇吳興人,後遷入關中,為今天的陝西西安市人。編纂有《梁書》50卷、《陳書》30卷。他的孫子姚壽博涉經史,育才辯,武后時他任地官尚書,姚壽弟姚班自幼聰明好學,官至戶部尚書,亦善經史,撰有《漢書紹卷》40卷。 9 姚崇:唐初著名政治家,他本人及其家族在政治方面很有成就。姚崇官至宰相,曾任武則天、玄宗朝宰相。為政清廉,深得眾望,後來宋景繼他為相,史稱“姚宋”。姚宋曾孫姚合,元和進士,官終祕書監。因曾授武功主簿,世稱姚武功。他開創的詩體也稱武功體。姚崇玄孫姚瑁,長慶進士,湖、常二州刺史。 10 姚戈仲:西晉永嘉年間人,一個羌族部落的首領,他率領他的部落從赤亭遷到榆眉,後趙時被徙關中。公元323年被任為西羌大都督,率羌眾數萬居於清河。公元352年他的五兒子姚襄率領部眾返回關中,在三原被殺。姚襄弟趁淝水之亂攻入長安,建立了威震四方的後秦。建都於今陝西西安西北。 11 姚鉉:(968-1020) 宋廬州合肥人,字寶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進士。善文辭,藏書頗富。真宗大中祥符四年,纂集唐代文章為《唐文粹》百卷,去取謹嚴。與柳開、穆修等開宋代古文運動之先聲。 12 姚孳:宋明州慈溪人,字舜徒,以字行。神宗熙寧九年進士。哲宗元佑中補武陵墓令,訊民疾苦而振雪之,捐資修孔子廟,督課諸士,奏課為天下第一。以薦除提舉成都府常平等事。後由江東副曹除知夔州,興學勸農,有古循吏風。有《桃花源集》。
古代姓姚 名人
舜,姓姚名重華,三皇五帝之一.
姚範:桐城人,清代著名文學家,乾隆進士,任三禮館纂修,其學深究遺經,綜括精粹。
姚鼐:姚範的侄子,與方稜、劉大槐創立了清代散文重要流派--桐城派,曾參加過清代《四庫全書》的編纂,其治學以經為主,兼及子、史、詩文,但他的主要成就在散文上。
姚文田:清學者。字秋農,浙江歸安人,嘉慶進士,官禮部尚書。治學宗宋儒,亦取漢學之長。
姚廣孝:明代蘇州長州人,初為燕王心腹,朱隸奪取帝位後拜太子少師。曾參與修纂《太祖實錄》、《永樂大典》等巨集大工作。
姚長子:明朝浙江會稽人,嘉靖三十四年倭寇進入縣境,逼迫他作嚮導。他把敵人引到四面皆水的化人壇,並於事先祕密吩咐鄉親撤橋,斷其後路。倭寇中計,遂為明軍所圍殲。而姚長子因此殉難。事後,被鄉人尊為英雄。
姚綬:畫家,嘉善人,曾官至監察御史,江西永寧面府。
姚平仲:宋代西北名將。
姚思廉:唐初史學家,江蘇吳興人,後遷入關中,為今天的陝西西安市人。編纂有《梁書》50卷、《陳書》30卷。他的孫子姚壽博涉經史,育才辯,武后時他任地官尚書,姚壽弟姚班自幼聰明好學,官至戶部尚書,亦善經史,撰有《漢書紹卷》40卷。
姚崇:唐初著名政治家,他本人及其家族在政治方面很有成就。姚崇官至宰相,曾任武則天、玄宗朝宰相。為政清廉,深得眾望,後來宋景繼他為相,史稱“姚宋”。姚崇曾孫姚合,元和進士,官終祕書監。因曾授武功主簿,世稱姚武功。他開創的詩體也稱武功體。姚崇玄孫姚瑁,長慶進士,湖、常二州刺史。
姚戈仲:西晉永嘉年間人,一個羌族部落的首領,他率領他的部落從赤亭遷到榆眉,後趙時被徙關中。公元323年被任為西羌大都督,率羌眾數萬居於清河。公元352年他的五兒子姚襄率領部眾返回關中,在三原被殺。姚襄弟趁淝水之亂攻入長安,建立了威震四方的後秦。建都於今陝西西安西北。
姚啟聖(1624-1683),清代名臣,姚啟聖與施琅在攻打臺灣時是合作物件。
姚啟明:中華人民共和國 吉林人,著名優秀教師.
姚明;中國現役於美國NBA職業籃球隊隊員,效力於休斯頓火箭隊.
姚榮滔: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西人。1956年出生,著名文學藝術家、詞作家。歷任江西省興國縣文化局局長,中央電視臺顧問,客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對客家文化、興國山 歌有很深的瞭解,同時對詩詞、文學、書法、戲劇都有很深的造詣。 blog.sina.com.cn/yaorongtao是他的詩詞部落格。著有《瀲水流韻》文學專輯、《蝶戀花》等音樂專輯、《三斤狗》、《拆牆》等戲劇專輯、《興國山歌》等文藝片專輯。多次獲得國家重要文藝獎項、接受中央電視臺採訪,所著的文藝片曾在CCTV-1黃金時間播出,對我國的文學藝術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參考資料:baike.baidu.com/view/39721.html?wtp=tt#4
在中國的古代,姓姚的名人有誰啊??
姚範:桐城人,清代著名文學家,乾隆進士,任三禮館纂修,其學深究遺經,綜括精粹。 姚鼐:姚範的侄子,與方苞、劉大槐創立了清代散文重要流派--桐城派,曾參加過清代《四庫全書》的編纂,其治學以經為主,兼及子、史、詩文,但他的主要成就在散文上。 姚文田:清學者。字秋農,浙江歸安人,嘉慶進士,官禮部尚書。治學宗宋儒,亦取漢學之長。 姚廣孝:明代蘇州長州人,初為燕王心腹,朱隸奪取帝位後拜太子少師。曾參與修纂《太祖實錄》、《永樂大典》等巨集大工作。 姚長子:明朝浙江會稽人,嘉靖三十四年倭寇進入縣境,逼迫他作嚮導。他把敵人引到四面皆水的化人壇,並於事先祕密吩咐鄉親撤橋,斷其後路。倭寇中計,遂為明軍所圍殲。而姚長子因此殉難。事後,被鄉人尊為英雄。 姚綬:畫家,嘉善人,曾官至監察御史,江西永寧面府。 姚平仲:宋代西北名將。 姚思廉:唐初史學家,江蘇吳興人,後遷入關中,為今天的陝西西安市人。編纂有《梁書》50卷、《陳書》30卷。他的孫子姚壽博涉經史,育才辯,武后時他任地官尚書,姚壽弟姚班自幼聰明好學,官至戶部尚書,亦善經史,撰有《漢書紹卷》40卷。 姚崇:唐初著名政治家,他本人及其家族在政治方面很有成就。姚崇官至宰相,曾任武則天、唐玄宗朝宰相。為政清廉,深得眾望,後來宋景繼他為相,史稱“姚宋”。姚崇曾孫姚合,元和進士,官終祕書監。因曾授武功主簿,世稱姚武功。他開創的詩體也稱武功體。姚崇玄孫姚瑁,長慶進士,湖、常二州刺史。 姚戈仲:西晉永嘉年間人,一個羌族部落的首領,他率領他的部落從赤亭遷到榆眉,後趙時被徙關中。公元323年被任為西羌大都督,率羌眾數萬居於清河。公元352年他的五兒子姚襄率領部眾返回關中,在三原被殺。姚襄弟趁淝水之亂攻入長安,建立了威震四方的後秦。建都於今陝西西安西北。
採納哦
現代姓姚的名人有哪些
姚宇 姚明 姚星彤 姚晨 姚笛 姚芊羽 姚琳
姓姚的有哪些名人相關的詩 、文 至少三篇
姚崇 冰壺誡
冰壺者,清潔之至也,君子對之,示不忘乎清也。夫洞澈無瑕,澄空見底,當官明白者,有類是乎?故內懷冰清,外涵玉潤,此君子冰壺之德也。玉本無瑕,冰亦至潔,方圓相映,表裹皆澈:喻彼貞廉,能守其節。凡今之人,就列稱臣,當官以害剝為務,在上以財賄為親。豈異夫象之有齒,以焚其身;魚之貪餌,必曝其鱗?故君子讓榮不憂,辭滿為珍,以備其德,以全其真。與其濁富,寧比清貧?吳隱酌泉,龐參致水,席皮洗幘,縵袍空裡,雖清畏人知,而所知遠矣。嗟爾在位,祿厚官尊,固當聳廉勤之節,塞貪競之門。冰壺是對,炯誡猶存,以此清白,遺其子孫。奉和聖制夏日遊石淙山宸暉降望金輿轉,仙路崢嶸碧澗幽。羽仗遙臨鸞鶴駕,帷宮直坐鳳麟洲。飛泉灑液恆疑雨,密樹含涼鎮似秋。老臣預陪懸圃宴,餘年方共赤松遊。故洛陽城侍宴應制遊豫停仙蹕,登臨對晚晴。川鳧連倒影,巖鳥應虛聲。 野奏風成曲,山居雲作纓。今朝丘壑上,高興小蓬瀛。
姚氏姓人由始以來的名人有哪些?
相傳五帝之一的舜有生於姚墟,便以姚為姓,其後子孫便以地為氏,稱為姚氏。又相傳舜在當帝之前,四嶽曾向帝堯推薦過陶唐氏,舜繼承王位工曾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他,讓他們居住在媯河邊。他們的子孫有留在媯河邊居住的,便以媯為姓。武王滅商後,找到了帝舜的後裔媯滿,武王把他的大女兒嫁給媯滿,並且封他於陳。傳至年仲敬氏時因避王莽亂居於吳郡,改姓為媯。傳五世後,復改為姚姓。
出自子姓。據路史記載,春秋時有姚國,為商族的後代,他的子孫便以國為氏,稱位姚氏。
他族改為姚姓。據有關史料所載,西晉時有羌族首領姚戈重,本是漢時西羌燒當氏的後人,他們自稱是帝舜的後代,故而改姓姚。
姚姓排在百家姓93位,以人口多寡計算,姚姓在中國位列第64位
說15個姓姚的歷史名人
姚姓歷史上的名人眾多, 為我國曆史做出了重大貢獻。姚範:桐城人,清代著名文學家,乾隆進士,任三禮館纂修,其學深究遺經,綜括精粹。
姚鼐:姚範的侄子,與方苞、劉大槐創立了清代散文重要流派--桐城派,曾參加過清代《四庫全書》的編纂,其治學以經為主,兼及子、史、詩文,但他的主要成就在散文上。
姚文田:清學者。字秋農,浙江歸安人,嘉慶進士,官禮部尚書。治學宗宋儒,亦取漢學之長。
姚廣孝:明代蘇州長州人,初為燕王心腹,朱隸奪取帝位後拜太子少師。曾參與修纂《太祖實錄》、《永樂大典》等巨集大工作。
姚長子:明朝浙江會稽人,嘉靖三十四年倭寇進入縣境,逼迫他作嚮導。他把敵人引到四面皆水的化人壇,並於事先密祕吩咐鄉親撤橋,斷其後路。倭寇中計,遂為明軍所圍殲。而姚長子因此殉難。事後,被鄉人尊為英雄。
姚綬:畫家,嘉善人,曾官至監察御史,江西永寧面府。
姚平仲:宋代西北名將。
姚思廉:唐初史學家,江蘇吳興人,後遷入關中,為今天的陝西西安市人。編纂有《梁書》50卷、《陳書》30卷。他的孫子姚壽博涉經史,育才辯,武后時他任地官尚書,姚壽弟姚班自幼聰明好學,官至戶部尚書,亦善經史,撰有《漢書紹卷》40卷。
姚崇:唐初著名政治家,他本人及其家族在政治方面很有成就。姚崇官至宰相,曾任武則天、玄宗朝宰相。為政清廉,深得眾望,後來宋景繼他為相,史稱“姚宋”。姚宋曾孫姚合,元和進士,官終祕書監。因曾授武功主簿,世稱姚武功。他開創的詩體也稱武功體。姚崇玄孫姚瑁,長慶進士,湖、常二州刺史。
姚戈仲:西晉永嘉年間人,一個羌族部落的首領,他率領他的部落從赤亭遷到榆眉,後趙時被徙關中。公元323年被任為西羌大都督,率羌眾數萬居於清河。公元352年他的五兒子姚襄率領部眾返回關中,在三原被殺。姚襄弟趁淝水之亂攻入長安,建立了威震四方的後秦。建都於今陝西西安西北。
尊師孝親的古代故事 20分
尊師:
程門立雪
原意是說:冒著大雪在程頤門前站著。用來形容尊敬老師,虔誠求教。這則成語出自《宋史·楊時傳》。楊時和遊酢去拜會當時著名的理學家程頤。程頤正在閉目養神,楊時、遊酢二人恭敬地站在一旁,等了很長時間。程頤醒來,門外已雪深一尺。後人就以“程門立雪”作為尊師重道的範例。“程門立雪”也可說成“立雪程門”。
孝親:
二十四孝
01 孝感動天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穀倉倉頂時,從穀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02 親嘗湯藥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后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03 齧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揹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04 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採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讚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05 蘆衣順母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讚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06 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07 戲綵娛親
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餘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