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一日是什麼節?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13日

二月一日是什麼節

沒聽說每年的2月1日是什麼節日,除恰逢春節時除外。

每年的2月1日是什麼節日?

沒聽說每年的2月1日是什麼節日,除恰逢春節時除外。

二月份的一日和二日是什麼日子

2月2日龍抬頭 農曆二月初二稱:龍抬頭。名人劉侗的《帝京景物略》中說:"二月二日曰,龍抬頭、煎元旦祭餘餅,薰床炕,曰,薰蟲兒;謂引龍,蟲不出也。"俗話說"龍不抬頭天不下雨",龍是祥瑞之物,和風化雨的主宰。"春雨貴如油",人們祈望龍抬頭興雲作雨,滋潤萬物。同時,二月二正是驚蟄前後,百蟲蠢動,疫病易生,人們祈望龍抬頭出來鎮住毒蟲。 正月,春節,元宵節過後,農曆的二月二日又是一個民間傳統的節日,稱做“龍抬頭”日。這天,習慣上要吃炒豆豆,爆米花和“棋子豆”。小時候,孩子們只為這讒人的豆豆雀躍,絕不顧什麼“龍抬頭”之類,以至於吃了幾十年的豆豆,

贊助廣告

二月初一是什麼日子

農曆二月初一為“太陽誕辰”,俗稱“太陽生日”。也稱“中和節”。這是從唐代產生的。而再早些時候的上古時期,祭祀太陽則是在春分,也就是在每年公曆三月二十一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零度時始,陽光直射赤道,晝夜基本等長。因為春分這個節氣與農事關係密切,歷來為人們所重視。農諺中有:“春風麥起身,一刻值千金”的說法。而且全國上下一起祭祀,不過國有大典,家有小祀而已。《帝京歲時紀勝》中雲:“春分祭日,秋分祭月。”

到了貞元五年(789)唐德宗採納了大臣李泌的建議,立二月初一為中和節。在這天祭祀太陽,這也是德宗鼓勵農桑,祈禱豐收之舉。明清時期,每到這一天,皇帝都要舉行隆重的"御耕"儀式,親自扶一下犁以示重視農業,並象徵性地賜給農夫百穀;在民間,親朋好友則暢飲中和酒,祭日神,並互贈刀尺,勉勵耕作。反映了古代社會中,人們乞求豐收歲稔的願望。

贊助廣告

清代的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中詳細記載了北京過中和節時的情景:“京師於是日以江米為糕,上印金烏圓光,用以祀日,繞街偏巷,叫而賣之,曰太陽雞糕。其祭神雲馬,題曰太陽星君。焚帛時,將新正各門戶張貼之五色掛錢,摘而焚之,曰太陽錢糧。左安門內有太陽宮,都人結侶攜觴往遊竟日。”

北京的民俗節日有個特點,就是逢節必有應節的飲食。除夕的餃子、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餅等等。中和節的節日食品就是太陽糕。《燕京歲時記》裡說:“二月初一日,市人以米麵團成小餅,五枚一層,上貫以寸餘小雞,謂之‘太陽糕’,都人祭日者買而供之,三五具不等。”為什麼上面要站個小雞呢?民間有個傳說,太陽從湯谷升起,有一扶桑樹,一隻玉雞站立於上,每逢太陽冉冉升起時,它就打鳴報曉,隨之民間的公雞也報曉。也有人說那不是小雞,是鳳凰。《諸神的起源》中說,鳳是指風神,凰是太陽。結合起來,鳳凰即是太陽的象徵。推而斷之,似乎太陽糕上站立一隻鳳凰好像更美些。在這一天吃太陽糕的風氣最盛於清初。

二月初一這天,太陽出來後,家家在院內面向東方設香案或掛太陽星君神碼,供太陽糕三、五碗,由男家長率領男性家眷焚香祭拜。女性不許參加,正所謂“男不拜月,女不祭日”。以前在左安門有“太陽宮”,是日都人紛紛前往上香,其實也是開春了,人們藉此機會出去走走。大約50年前,這一節日基本消逝,據說現在的臺灣,每到中和節還吃太陽糕,不知真否

二月十二是什麼節

應該是花朝節~

花朝節是我國民間的歲時八節之一,也叫花神節,俗稱百花生日。花朝節與氣候時令關係密切,故而具體日期因地而異,我們中學課文學過袁巨集道的《滿井遊記》,其中提到“花朝節後,餘寒猶厲”這麼一句,各地花朝,均在夏曆的2月份,正是早春時節,咋暖還寒。論節氣,大約在“驚蟄”到“春分”之間。此時春回大地,萬物復甦,草木萌青,百花或含苞或吐綻或盛開。這天,各地的百姓,尤其是花農,都要祭百花以求庇佑。

而花朝具體在哪一日卻說法各異。唐代花朝定為二月十五,還成為和“正月十五元宵節”“八月十五中秋節”並列的三個“月半”佳節;到了宋代,花朝節於某些地方被提前到二月十二或二月初二的——或許是對春的迫不及待吧。據《廣群芳譜·天時譜二》引《誠齋詩話》:“東京(即今開封)二月十二曰花朝,為撲蝶會。”《翰墨記》有:“洛陽風俗,以二月二日為花朝節。士庶遊玩,又為挑菜節。”楊萬里說“唐二月十五為花朝”,而“東京以二月十二為花朝”。不過,在介紹南宋都城臨安風貌的《夢粱錄》則依然因循舊習:“仲春十五日為花朝節,浙間風俗,以為春序正中,百花爭望之時,最堪遊賞。”到清代,一般北方以二月十五為花朝,而南方則以二月十二。氣候差異而已。

綜上,一方面因循唐宋主流,一方面取月半吉日,我們建議花朝日期定在夏曆二月十五。

二月一號是什麼節日?

什麼幾日都不是不過二月二是世界溼地日 也是龍抬頭

2月2號是什麼節日

龍抬頭

農曆二月初二稱:龍抬頭。名人劉侗的《帝京景物略》中說:"二月二日曰,龍抬頭、煎元旦祭餘餅,薰床炕,曰,薰蟲兒;謂引龍,蟲不出也。"俗話說"龍不抬頭天不下雨",龍是祥瑞之物,和風化雨的主宰。"春雨貴如油",人們祈望龍抬頭興雲作雨,滋潤萬物。同時,二月二正是驚蟄前後,百蟲蠢動,疫病易生,人們祈望龍抬頭出來鎮住毒蟲。 正月,春節,元宵節過後,農曆的二月二日又是一個民間傳統的節日,稱做“龍抬頭”日。這天,習慣上要吃炒豆豆,爆米花和“棋子豆”。小時候,孩子們只為這讒人的豆豆雀躍,絕不顧什麼“龍抬頭”之類,以至於吃了幾十年的豆豆,也沒明白過來,為何要吃這個? 其實,正月一過,春氣萌發,百物新生,此時的農人們都要準備一年的春耕生產了。而此時,節氣以近驚蟄,經過一個冬天的蟄伏,各種蟲類也開始甦醒了,最典型的當屬驚蟄這天,螞蟻就開始出洞了,小時候,無數次看螞蟻打架,忘記了吃飯,而在驚蟄之前,你是絕不會看到螞蟻的。 古時候,人們對自然界的病蟲害無法防治,只能企求至高無上的吉祥物,來降伏百蟲,使上天風調雨順,而“龍”恰恰是中國百姓心中最高的吉祥物,是天地主宰的化身,因此,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以各種祭祀,敬拜的方式,來希望龍出現,給百姓帶來好運。 因此,二月初二這一天,全國好多地方都有“引龍回”的風俗。明人沈榜《宛署雜記》中說:“都人呼二月二日為龍抬頭,,鄉民們用灰自門外蜿蜒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就是說,用草木灰灑成彎彎曲曲如龍的形狀,並從屋後開始,一直灑到屋內,認為這樣可引出真龍,降伏百蟲,並帶來春雨。所以這一日的風俗是不能掃地,以免弄髒了龍眼睛。北方婦女這一日的一大早,就要用棍子敲打鍋沿,意為“震蟲”,並用彩紙穿成串,懸在房樑上,稱作“穿龍尾”。 而陝西一帶,用面做的“棋子豆”,炒好後給孩子吃,謂之“咬蟲”,用意是殺死腸道中的寄生蟲,吃炒豆子,意謂咬掉蠍子的尾巴,因為蠍子是五毒之首,意在辟邪,驅蟲。江蘇的一些地方,百姓這一天要炸玉米花,認為此舉可炸瞎害蟲的眼睛,使它們不在傷害人和農作物。 當年老北京人有"二月二,照房樑,蠍子、蜈蚣沒處藏"的說法。人們出於對龍抬頭出來興雲化雨並威鎮百蟲的祈望,二月二這天就儘量用龍來稱呼食物和各種活動。如吃餅叫吃"龍皮",吃小餃叫吃"龍耳",吃麵條叫吃"龍鬚",吃米飯叫吃"龍子"。兒童這天剃頭叫"剃龍頭",婦女這天不做針線活計,說為避免傷了"龍眼"。 此外,還有家家吃涼粉,並用青灰圍撒糧囤的做法。部分村莊還有撤青灰防五毒之說。 農曆二月二吃炒豆吃涼粉風俗的形成,據說和一則民間傳說有關。相傳武則天奪唐室江山以後, 改國號為周,自稱周武皇帝。天上玉帝知道後大發雷霆,命太白金星傳諭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向人間降雨。這一下可苦了天下百姓,人們怨聲載道,不禁失聲痛哭。司管天河的玉龍不忍百姓遭難,喝足天河水,噴灑人間,拯救萬民。玉帝得知此事,將玉龍打下了凡界,壓在山下,並立石碑一通,上寫:"玉龍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百姓為救玉龍,想盡了辦法。這年的農曆二月二,人們發現玉米和黃豆都是金黃閃亮,很像金豆。如將豆一炒,不就是金豆開花了嗎?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各家各戶都炒了許多玉米和黃豆,有的供到院裡,有的端到玉龍身邊。鎮壓玉龍的大山是太白金星的拂塵,這......餘下全文>>

一月一日,二月二日,三月三日,一直到十二月十二日分別是什麼日子?

一月一日是元旦,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煮雞蛋,四月四清明,五月五端午,六月六好像是晒族譜,七月七七夕情人節,八月八全民運動日,九月九重陽,十一月十一光棍,其中有些是公曆,有些是陰曆。

什麼叫節日

歲時節日是中國人民為適應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創造的一種民俗文化,是中國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 分。大體說來,節日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六個方面:

1.曆法節氣。中國自古以農為本,以農立國。早在7000多年以前,原始農業已經出現了南北分野,北方以 粟作為主,南方以稻作為主。農業生產有很強的季節性特點:春播、夏耘、秋收、冬藏,周而復始,年復一年 。從遠古時代起,中國先民就已掌握了反映農業生產特點的歷法知識。相傳,古代有黃帝、顓頊、夏、商、周 、魯六家曆法,殷墟甲骨文中已經有了曆法紀年,《尚書·堯典》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節氣的劃分, 戰國時代發展為24節氣。中國古代先後推行過100 多種曆法,其中(漢)太初曆、(唐)宣明歷、(元)授時 歷、(明)大統歷、(清)時憲曆,都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這些曆法根據氣候變化的特點,把一年劃分為12 個月,24節氣,72候,約365天, 從而構成了歲時節日的計算基礎。曆法反映了農業生產規律,對指導農業生 產起了積極作用,同時也為歲時節日的產生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有些節日如立春、夏至、立秋、冬至等,則是 由節氣直接發展而來的。

歲時節日與歷日節氣關係十分密切,但歷日節氣本身並非節日,除上述少數者外,只是為節日產生提供了 前提,節日的形成還必須有一定的風俗為其內容。

2.原始崇拜。中國原始先民常常把某些動物奉為神明加以崇拜,最典型的要算龍圖騰崇拜。龍圖騰崇拜對 中華民族的影響極為深遠,古代吳越人每年在端午節這天都要舉行祭祀龍圖騰的“龍舟競渡”活動,這種龍圖 騰崇拜是端午節風俗形成的淵源之一。“農者,天下之大本”是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農 作物根植於土壤之中,因此,土地神崇拜在原始崇拜中佔有重要地位。古代稱祭祀土地神為“社祀”,殷墟甲 骨文中有許多祭祀“毫土”的卜辭。二月二日土地神生日,又稱社日或社王節,主要民俗活動是祭祀土地神, 祈求農業豐收。

3.禁忌與迷信。在生產不發達的上古時代,當人們無法解釋大自然的奧祕,不能掌握自己命運的時候,便 產生了許多禁忌和迷信觀念。春節是中國最大的傳統節日,放爆竹習俗原意是避山魈惡鬼,後來增加了祭祖、 供神、團圓、娛樂等內容。據說桃木能避邪驅鬼,所以,舊時除夕這天,家家戶戶削桃木,製成神荼、鬱壘二 神畫像置於大門之上,以防鬼進門。春節還有許多禁俯,如禁水土出門,不能掃地潑水,以免財氣出門。忌說 “死”,稱這類話語為“烏鴉嘴”。這類禁忌迷信是一種消極防範手段,反映了人們趨吉避禍的願望。

4.祭祀。最明顯的例子是清明節、中元節和寒衣節。這三個節日原是以祭祖為源,以祭祖事鬼為主要節俗 活動,所以又叫三“鬼節”。清明掃墓包含有懷念祖先,勉勵後人之意。中元節又稱盂蘭盆節,有放河燈拯孤 照冥的習俗。寒衣節時人們在祖先墓前焚化紙衣。

5.宗教。中國民俗節日深受宗教影響,許多節日都來源於宗教。以佛教為例,有二月十五日薪盡日(佛離 世日),二月十九日觀音菩薩誕辰日,四月八日浴佛節(佛祖釋迦牟尼誕辰日),五月十八日母連僧母誕辰, 七月十五日盂蘭盆節,七月三十日地藏節(地藏菩薩誕辰日),八月八日轉法輪日(釋迦牟尼說法日),十二 月八日臘八節(佛祖成道日)。屬於道教的節日有:一月九日天誕節(玉皇大帝誕辰),一月十五日上元節, 一月十九日燕九節,二月一日天正節,二月十五日真元節(太上老君生日),三月三日蟠桃節(王母娘娘壽誕 ),四月十四日八仙呂洞賓誕辰,四月十八日碧霞元君誕辰,七月十五日中元節,九月九日重陽節(鬥姆星君 誕辰日),十月十五日下元節。上述宗教節日流傳到民間......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二月一日是什麼節?
三月二十一日是什麼節?
九月一日是什麼節日?
三月一日是什麼節?
一二月一日是什麼星座?
二月一日是什麼星座?
一月一日是什麼節?
九月一日是什麼節?
六月一日是什麼節?
農曆十月一日是什麼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