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的姓氏起源?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9日

王姓氏的由來

王姓來源主要有五種:

一、是出自姬姓

由此又衍生出構成王氏主體的三支姬姓族派:

1、為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後裔。

據《通志·氏族略》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畢公高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初時,他被封於畢(今陝西省咸陽西北),為公爵,故史稱為畢公高。春秋時,其裔孫畢萬自畢國出奔晉,為司徒,並被分封於魏,傳至魏文侯斯,與趙、韓三國瓜分晉國。公元前225年為秦所滅,其子孫四散,因是王者之後,也都被稱為王家。

姬姓在先秦時期是著姓、大姓,武王滅商後,延續三個半世紀的西周都是姬姓的天下。

姬姓的始祖即史籍中記載的后稷。傳說后稷的母親叫姜原,有一次她到野外去,看見一個巨大的人的腳印,她感到很好奇,因為她從來沒見過這麼巨大的腳印。她走過去,踩在那個巨大的腳印上,想看看它比自己的腳大多少。誰知這一踩就懷了孕,後來居然生下一個男孩。姜原以為這個男孩不是吉祥之兆,便把他扔在大街上,想讓過往的牛馬把他踩死。不料牛馬見了這個孩子全都繞道而行。姜原又想把他扔在森林裡,但她走到哪裡哪裡都有人,又沒扔成。最後姜原來到一條水渠旁,當時正值冬天,渠水結了冰,姜原就把他放在冰上,想把他凍死。就在這時候,又飛來一隻大鳥,它臥在冰上,用自己巨大的翅膀護翼溫暖著這個孩子。姜原以為這個孩子有神靈保護,不是個普通的人,就放棄了把他拋棄的打算,抱回家去把他撫養成人。因為當初這個孩子曾經被拋棄,所以這個孩子名字就叫棄。

贊助廣告

棄因為善種五穀,在帝堯時被舉為農師。舜繼位後,又把他封在邰(今陝西省武功縣西南),號為后稷,賜姓為姬。

后稷以後的第三代,姬姓部族出了一個名叫公劉的人使姬姓部族迅速發展起來。這時正是殷商王朝建立的初期。

公劉以後的第九代,姬姓部落又出了一個名叫古公亶父的人。在那個時候,當地戎狄之人經常侵擾姬姓部族,為了避免與他們發生衝突,古公亶父便率領部族從豳(今陝西省旬邑縣西南)遷徙到岐山(今陝西省岐山縣東北)腳下。古公宣父帶領部族在這裡建築城郭房屋,並建立了官僚機構管理部族事務,從而具備了國家的規模。

古公亶父的孫子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周文王姬昌。當時正值商紂王殘暴統治時期,姬昌大行仁德,禮賢下士,與之成了鮮明的對比。姬周的力量不斷髮展,接連征服了周邊的一些小國,又把都城向東遷到了豐邑(今陝西省長安縣西北灃河西岸)。到了周武王姬發的時候,終於推翻了殷商建立了周朝。

贊助廣告

周武王的兄弟眾多,其中有一個弟弟名高,是文王的第15子。姬高在武王滅商及周初政治生活中都曾發揮過重要作用。武王滅商後,舉行了莊重的進入商都的儀式,入城以後,姬高又奉命開啟殷商的監獄,釋放出關押在那裡的百姓。接著又接管了商朝掌管音樂禮儀的機構。因此,當武王分封諸侯的時候,姬高被分封於畢(今陝西省咸陽西北),所以又稱畢公高。武王死,成王立。成王臨死的時候,又把召公、畢公召來,讓他們輔佐太子釗。成王死,太子釗立,是為康王。

不知過了幾代,畢公高的後代們失去了封爵和封地,變成了平民,有的還跑到了少數民族居住區。只有他們因地而改的姓氏——畢。在春秋中期的時候,畢公高的後代中有一個叫畢萬的人來到了晉國,再一次使畢公高這一支姬姓家族興旺起來。當時晉國正是晉獻公在位,畢萬在晉獻公手下當差。晉獻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畢萬和趙夙一起統兵進攻霍、耿、魏三國,將它們滅掉。

畢萬因功被晉獻公授予大夫之位,封在了魏(今山西芮城縣北)地。從此,畢萬及其後代又以封地作為自己的姓氏而改姓魏了。在一次次的政治鬥爭中,魏氏協助了晉室,卻也壯大了自己。最後終於導致了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滅亡。

由魏......餘下全文>>

王姓氏的來歷

【源流來歷】

1、源出姬姓。周武王滅商,定都鎬,史稱西周。傳二十一世於周靈王,國都成周,即是今河南洛陽,已是東洲時代,周靈王之子太子晉,也稱王子晉和王子僑,因值諫而被廢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職,時人因其是王族的後代便稱為“王家”,從此,這支族人遂以王為氏。至第八代孫王錯拜魏國將軍,這支王姓重新顯貴。先秦時期,這支王姓一直活躍於河南洛陽一帶,秦末漢初,秦朝武城侯王離之子王元和王威,為避戰亂分別涉遷到山東琅琊和山西太原,最終發展成天下最著名琅琊和太原的兩大王姓望族,是王姓中最大群體。姬姓王氏至少有2600年的歷史。

姬姓王有三個分支

①周武王之弟畢公高封於畢國,春秋時其裔孫畢萬晉國司徒,功高位重而封於魏,戰國時魏、韓、趙三家瓜分晉國。後裔中最有威名的是戰國時代“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魏無忌,秦滅魏後,魏無忌之孫魏卑子逃入山東泰山,漢初,魏卑子奉詔進京做官,封為蘭陵郡。當時因其是王家之後,稱其族為“王家”,從此以王為姓。這支姬姓王氏大約有2200年的歷史。

②另一分支源出春秋初周平王之後。周平王在位51年,太子早夭,周平王死後,由其孫姬赤繼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奪了王位,史稱周桓王。姬赤出奔晉國,子孫以其曾為王者而改姓王。一直到唐朝,這支姬姓王一直生活在山西臨猗一帶。史稱河東猗氏王姓,也有2700年的歷史了。

③再一分支為東周考王的胞弟桓公揭之後,桓公揭封於王城,古城在今洛陽王城公園。其封地雖小但處於東周王城的西部,史稱其為西周桓公。國亡之後,子孫遷到河南伊川和昭汝,以居王城改姓王,後來稱為王城王氏。這支王姓也有2400年的歷史。

2、源出子姓。商朝末年,紂王的叔父比干與箕子、微子一起被稱為商來“三仁”,紂王荒淫無道,比干多次犯顏強諫,反遭殺害。其子孫因為比干原是王子遂以王為氏,子姓王氏的歷史有3100年,歷先秦至漢唐,子姓王氏一直居於河南地區,形成著名的汲郡王姓望族,後來散播到甘肅、山東、河北和山西等地。

3、源自媯姓。奉虞舜為祖先的媯姓王是王姓中重要的一支。戰國七雄之一齊國為秦所滅,秦末項羽封齊王田建的長孫田安為濟北王,隨後項羽為劉邦所滅,田安也隨之失去了王位,子孫遂改田姓為王姓。這支王姓以北海和青州為郡望,一直以山東原齊國的土地為活動領地,也有2300年的歷史。

4、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為齊國君主,史稱“田氏代齊”,傳八王,被秦所滅,其子孫被廢為庶民,其中一支自認為齊國王族,遂以王為姓。

5、出自魏獻子之後。韓、趙、魏三家分晉,各自為王。後業魏亡於秦,其王族避難於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孫為魏國王族,故改姓王。如信陵君魏無忌,避難於泰山,至西漢入朝,被封為蘭陵君。其後自謂出自王公顯貴之家,易姓王氏。

6、出自燕國太子丹之後。西漢末年,王莽篡漢自立,建立新朝稱帝。燕太子丹玄孫名嘉,上獻符命,為王莽所寵,賜姓王氏,與帝王同姓。歷史上因封賜姓王的人還多,其子孫也以王為氏。

7、出於自改姓為王氏的。南朝梁將王僧辯,本為鮮卑族,姓烏丸氏,後自改姓王。隋代的王世充,本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後,也自改姓王。五代時人劉去非,自己改名換姓叫王保義,其子孫延襲姓王。

8、出自少數民族。王姓大家族中融入了大量的外族的血液,外族用王姓的主要有:漢時匈奴人,西羌鉗耳氏族,南北朝高麗拓王氏族,鮮卑族烏丸人,隋唐時西域月支國胡人,唐朝回紇族阿布思氏族,契丹人,金時女真人完顏氏、耶律氏、夾谷氏,北宋西夏國党項人,元時蒙古人,清時滿洲八旗姓完顏氏、伊喇氏等氏族。這些外族王姓隨著時闊褥蔭延......餘下全文>>

姓氏王的由來和在古時的地位

王姓,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界三大姓氏之一,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對全國戶籍人口的2007年統計分析顯示:王姓超過李姓成為中國第一大姓,有大約9288.1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7.25%。除中國外,在朝鮮、韓國也有王姓分佈。在廣東,“王”與“黃”在粵語上讀音相同,為分別兩姓,王姓通常被稱為“三劃王”或“三橫王”。河北、遼寧、山西、山東、江蘇等省王姓均為第一大姓。古時的太原郡、琅琊郡、京兆郡是王姓重要的發源地,王姓歷史悠久,名人眾多,如書法家王羲之,改革家王安石,思想家王陽明。

王姓是以上古時期中國最高統治者的“王”的爵位為得姓因由的,這是她區別於其他姓氏的一個顯著特點。

與其他姓氏不同的還有,其他姓氏多以上古時期某一個人物作為血緣始祖或得姓始祖,而王姓則擁有一個始祖群。在她高貴的血緣始祖群裡,有大禹、子契、后稷、虞舜等等這樣響亮的名字,大禹、子契、后稷分別是夏、商、週三代的始祖,而虞舜則是上古“五帝”之一。在她的得姓始祖裡,有冒死進諫的比干,也有不太為人所熟知的田安、畢公高、太孫赤、王子城父、桓公揭,當然,更有被王姓後人最為推崇的太子晉。這些得姓始祖們分別居於不同的歷史時期,使得王姓的得姓過程從商朝末年一直持續到西漢初年,前後橫跨將近一千年。血緣始祖們與得姓始祖們一起,形成王姓的一個龐大的始祖群。這是其他任何一個姓氏所無法比擬的。

王姓的得姓過程複雜而漫長,儘管有如上所述的明確的得姓始祖,但鑑於這個姓氏以夏、商、週三代的王室作為得姓淵藪,目前存在著究竟是得姓於君王們在位之時還是王子們失意之後的爭論。也就是說,那些君王們究竟是在他們當“王”的時候就已經以“王”為氏了呢,還是在他們的子孫們失去王位之後才紛紛改以“王”姓?如果是前者,那麼王姓的得姓歷史將會大大提前,一直提前到夏朝建立之初。當然,目前這種說法還很難界定,譬如像“周文王”、“周武王”這樣的天子稱號,儘管具有無尚的威儀,但如何判定它就具有以“王”為氏的功能呢?

在上古乃至遠古,除了三代君王,還存在著幾個在名字前冠以“王”字的人,他們分別是曾經與黃帝論道的隱士王倪,商王朝的先祖、被譽為“中國商業鼻祖”的王亥,以及周文王的祖父王業、父親王季。這三批人何以在名字前冠以“王”字,各有所因,如果以他們作為王姓的得姓始祖,那麼,王姓的得姓歷史可以進一步提前,甚至提前到黃帝時代!當然,這顯然是不太可能的,因為:第一,王倪是傳說中的人物,王亥、王業、王季等稱呼皆為他們的後代所追封;第二,一個姓氏在確立之後就應該具有傳承性的特點,而這裡的“王”不具有這樣的特點。鑑此,譜牒學界一個較為公認的說法是,“王倪”等人只是在形式上具備了以“王”為氏的特點,可以把他們看成是象徵性的王姓始祖。

王姓人自立姓之後,整體上呈現出一個十分鮮明的特點,用八個字來概括,就是“王而不王,不王而王”。

雖然這個族群有著最正統的王室血脈,然而,在秦朝統一全國、確立皇權制度後的長達兩千多年的社會裡,幾乎沒有王姓人像模像樣地登上過皇位。當有王姓人試圖挑戰這個命題時,其結果都是以慘烈的悲劇收場。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王莽篡漢”了。王莽這個無比勤政的王姓人在代漢之後,企圖以他的復古式的改革,讓老百姓過上幸福生活,孰料適得其反,他是在置民於水火,終於招致全民聲討,最後落得個碎屍萬段;還有一個例子是,唐末義軍領袖王審知率部進入福建,開創“開閩王氏”;他的後代在福建建立割據政權閩國,並一度稱王稱帝;接下來是上演父子、叔侄相殘的連環慘劇,以致使得這個家族差點沉淪。“王而不王”,當王姓人試圖在世俗生活中稱王稱帝的時候,總有一個並不美妙的結局在等待著他們。......餘下全文>>

姓氏王的由來

王姓的由來

1、出自姬姓。周靈王太子姬晉,因直言進諫,使王上大怒,被廢為庶民,遷居到琅琊(今山東省膠南一帶),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為王族,世人稱其 “王家”,就延用成姓。還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畢公高,其後代子孫因故散居京兆、河間一帶,以本為王族之故,自稱為王姓。後世沿襲未改,漸成大姓。

2、出自媯姓,為古帝王虞舜之後,居於北海、陳留一帶,因源出古君王后裔,世為王姓。

3、出自子姓,是成湯的後人。殷末,王子比干,為紂王的兄長,因勸諫紂王被殺,葬於汲郡,其子孫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改姓王氏。

子姓是殷商帝王家族的姓氏。殷商帝王家族以子為姓是從契開始的。傳說契的母親叫簡狄,是有氏的女兒。有一次,簡狄與族中的姐妹一起在大河中洗浴,忽然看見天邊飛來一隻大鳥。那鳥在河邊下了一個蛋,正好離簡狄很近。簡狄自從吃了那個鳥蛋以後,便懷了孕,經過十月懷胎,竟生下了一個男孩子,這個男孩子就是契。這雖然是被記入《史記?殷本紀》中,但我們也只能把它當作一個神話傳說。這種傳說不僅我們今天不把它看作是歷史事實,即使是古代的人也懷疑它的真空性。例如,傳說中說簡狄是帝嚳的妃子,對此,三國時譙周就說,帝嚳生堯,而契在堯時出生,在舜時才長大成人被提拔,所以,簡狄一定不是帝嚳的妃子,契也不是帝嚳的兒子。在我們今天看來,疑點豈只這些,吃鳥蛋懷孕這件事本身就令人難以置信。不過,我們從這個傳說中可以發現這樣兩個基本事實:第一,契出生的年代是遠古時期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會。第二,在契出生的時候,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不再被視為天經地義的正常現象了,人們開始要求既知其母又知其父了。所以才有了吃鳥蛋而懷孕的故事,以此來為不知其父製造一個體面的理由。這說明母系氏族社會開始向父系氏族社會轉變。

契在堯的時候出生,在舜的時候成長,並表現出過人的才幹。大禹治水成功,舜對他進行表彰的時候,大禹就說這裡有稷、契、 陶等人的功勞。於是,舜還專門下了命令,任契為司徒,讓他用父、母、兄、弟、兒子等倫理觀念教化百姓,把他封在商地,賜姓為子。

契在自己的封地傳了一代又一代,到了他第13代孫湯的時候,經過了8次遷都,最後終於在毫定下了統治中心,成為與夏朝抗衡的一個強大的部落集團。那時候,夏朝已經走到了它的窮途末路,與夏朝成為鮮明對比的是,商王國正處在蒸蒸日上的發展時期。商王國的首領湯很會治國,他有一句名言:"人通過水可以知道自己的形象,君通過民可以知道國家治理與否"。湯還是一個仁義的君主,人們紛紛前來投奔他。在這股離夏奔湯的人群中,有一個叫伊尹的能人,成了湯治理國家的良輔。最後,湯向夏王朝發動了進攻,一舉打敗了夏桀,推翻了夏朝,在西毫定都,建立了商朝。

這些以子為姓的契的子孫們,既有湯、盤庚、武丁這樣的傑出人物,也有太甲、太庚、小甲等平庸之輩,而商王朝也時盛時衰地延續了500多年的時間,最後終於亡在第31位君主帝辛手中。

提起帝辛,一般人會有一種陌生的感覺,但要說紂王,則人人都會知道。他是歷史上有名的驕奢淫逸的暴君,百姓都盼著上天早點懲罰紂王,早點降下受天命的人來代替他。

然而,以子為姓的殷商宗室並不是人人都像紂王那樣,他們之中不乏明智之人,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王子比干。比干是紂王的爺爺帝太丁的兒子,是商紂王的叔叔,當時他正擔任少師的職務。紂王如此昏庸,人們紛紛離去,就連紂王的兄弟微子也走了,另一個兄弟箕子也裝起瘋來,以示不與紂王合作。而比干卻下了決心勸諫紂王改弦更張。他見到紂王,對他進行了苦口婆心的勸說。紂王不聽,比干就不走,一連在宮中勸了3天。最後把紂王說得不耐煩了,......餘下全文>>

姓王的起源

王 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位的大姓,擁有人口近一億,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七點四。

尋根溯源

王姓起源大致分為五:

源於姬姓。姬為黃帝二十五子之一,其後裔有五支發展為王姓。

A.周靈王太子晉的後裔,以爵號為氏。

B.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後裔。

C.春秋時期齊國大夫王子成父的後裔。

D.周平王太孫赤的後裔。

E.戰國末年西周桓公揭的後裔。出自子姓。據《通志??氏族略》記載,以殷商王子比干為源起。出自媯姓。據《通志??氏族略》記載,以虞舜為源起,其後建立田齊王朝,被秦一統,項羽反秦時封為濟北王,後人念此,遂為王姓。由北方少數民族改王姓而來。據《通志??氏族略》和《古今姓氏書辨證》記載,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民族大融合,許多少數民族如鮮卑、羯、高麗、烏桓等民族中不少人改王姓。其他王姓來自換姓、賜姓或改姓。

得姓始祖

太子晉。其名晉,字子喬,系周靈王太子,約出生於公元前五六五年,卒於公元前五四九年,壽不過十六歲,但聰明早慧,幼有成德。周靈王二十二年,洛陽附近水害成災,威逼王宮,靈王擬擁土圍宮,排水至村落、田園,太子晉提出應疏通河道,既解救王宮,又能保護村民和莊稼,未被採納,由於其一再據理力爭,被周靈王一怒之下貶為庶民,但太子晉之德舉卻名聲遠揚。其子宗敬後擔任司徒,時人因他是太子晉之後,便稱他為“王家”,之後歷代相傳,“王”也就演變成為他及其子孫後代的姓氏。在山西太原晉祠修建的“子喬祠”就是對王姓始祖子喬的紀念。

繁衍播遷

王姓在秦漢時期基本生活在今山西芮城、夏縣、蒲縣、平陸、河南開封、虞城、淮縣,陝西咸陽,山東淄博等地,而子姓為王的後裔則由河南衛輝遷至今甘肅天水、山東東平、河南新蔡、新野、焦作等地。兩漢時期,開始出現了以新朝皇帝王莽而得名的元城(今河北大名)王姓,琅邪王姓,以西漢諫議大夫王吉為開基祖;太原王姓,以東漢徵士王霸為開基祖,分為晉陽支(以三國魏司空王昶開基),祁縣支(以三國王允為開基)。魏晉南北朝時期,五胡亂華,少數民族改王姓入主中原,而琅邪王姓的後裔王導和王敦兄弟輔佐司馬睿建立東晉,時稱“王與(司)馬共天下”。太原王姓祁縣支在司馬懿專權時遭受滅頂之災。隋滅陳時,原仕於南朝的琅邪王姓被分別遷於關中、河北、河東等地。唐末時,琅邪王姓的後裔王潮和王審知兄弟南遷福建,建立閩國,由此,王審知被譽為“開閩第一人”。北宋滅後,三槐王姓(以唐末的黎陽〈今河南浚縣〉令王言為開基祖)的不少人遷居江浙一帶,尤以江蘇崑山一支賢才輩出,成為望族。元末戰亂和明末張獻忠屠川造成人口銳減,形成了著名的“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運動,同時明太祖朱元璋強令山西人外遷,在洪洞大槐樹集結的山西人被分別遷於河南、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甘肅等地。於是太原王和三槐王等在中原地區有了更為廣泛的分佈。另外,開閩王姓漂洋過海,揚帆南洋。著名湘潭王姓源於太原王姓,長沙王源於江南上亢王姓。海寧王氏即清末學者王國維所在的家族。王姓南北分佈不平衡,長江以北地區,約佔北方漢族人口的百分之八點八,為第一大姓,而南方地區,僅佔百分之四點五,為第四大姓,在全國漢族中,以內蒙古王姓的比例最高,廣東最低。

郡望堂號

據《廣韻》所載,其著名王姓郡望有二十一個:

1、太原郡,治所在晉陽(今太原西南);

2、琅邪郡,治所在琅邪(今山東膠南);

3、北海郡,治所營陵(今山東東)

4、東海郡,治所以郯(今山東郯城北);

5、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東鉅野縣南);

6、京兆郡,即首都長安直轄區;

7、天水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西北);

8、東平郡,治所......餘下全文>>

王字姓氏的來源及文化內涵 10分

王姓,中華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子姓、媯姓和少數民族改姓。探究起姓氏的來源,從中可見其豐富的文化內涵。

1、源出姬姓。

周靈王之子太子晉,也稱王子晉和王子僑,因值諫而被廢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職,時人因其是王族的後代便稱為“王家”,這支族人遂以王為氏。先秦時期,這支王姓一直活躍於河南洛陽一帶,秦末漢初,王離之子王元和王威,為避戰亂分別遷徙至山東琅琊、山西太原,最終發展成琅琊和太原的兩大王姓望族。

姬姓王有三個分支:

①源出東周畢公之後。周武王之弟畢公高封於畢國,春秋時其裔孫畢萬任晉國司徒,受封於魏,戰國時魏、韓、趙三家瓜分晉國。秦滅魏後,後裔魏無忌之孫魏卑子逃入山東泰山,漢初,魏卑子奉詔做官,被封於蘭陵郡。因其是王家之後,故稱其族為“王家”,從此以王為姓。

②源出春秋初周平王之後。周平王在位51年,太子早夭,周平王死後,由其孫姬赤繼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奪了王位,史稱周桓王。姬赤出奔晉國,子孫以其曾為王者而改姓王。一直到唐朝,這支姬姓王一直生活在山西臨猗一帶,史稱河東猗氏王姓。

③源出週考王胞弟桓公揭之後。桓公揭封於王城,古城在今洛陽王城公園。其封地雖小但處於東周王城的西部,史稱其為西周桓公。國亡之後,子孫遷到河南伊川和昭汝,以居王城改姓王,後來稱為王城王氏。

2、源出子姓。

商朝末年,紂王荒淫無道,比干多次犯顏強諫,反遭殺害,其子孫因為比干原是王子,就以王為氏。從先秦至漢唐,子姓王氏一直居於河南地區,形成著名的汲郡王姓望族,後來散播到甘肅、山東、河北和山西等地。

3、源自媯姓。奉虞舜為祖先的媯姓王是王姓中重要的一支。武王滅商後,虞舜的後代媯滿被封於陳,至陳完在齊國任官後,改為田氏。秦滅齊後,齊王田建之子田升、田桓由田姓改為王姓。這支王姓以北海和青州為郡望,漢朝王莽就源自此支王姓。

4、源出燕國太子丹之後。西漢末年,王莽篡漢自立,建立新朝稱帝。燕太子丹玄孫名嘉,上獻符命,為王莽所寵,賜姓王氏。

5、出自少數民族。王姓大家族中融入了大量的外族的血液,外族用王姓的主要有:漢時匈奴人,西羌鉗耳氏族,南北朝時高麗人,鮮卑族人,隋唐時月氏人,唐朝時回紇族阿布思氏族,契丹人,金朝時女真人,北宋時西夏党項人,元朝時蒙古人,清朝時滿洲人等。這些外族王姓隨著時間同化為漢族王姓。我國北方地區多王姓與北方民族改用漢姓時優先使用王姓有密切關係。

2014年,根據國家統計局官方資料顯示,中國大陸王姓人口達到9468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7.1%。中國東部地區佔了王姓總人口的38.3%,中部佔了王姓人口的26.0%,西部佔了王姓人口23.5%,東北佔了王姓人口的12.2%。全國形成了以長江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王姓區和低比率的南方王姓區。

王的姓氏的由來起源

起源源流

始祖姬晉

1、源出姬姓。周靈王之子太子晉,也稱王子晉和王子僑,因值諫而被廢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職,時人因其是王族的後代便稱為“王家”,這支族人遂以王為氏。[4-5] 先秦時期,這支王姓一直活躍於河南洛陽一帶,秦末漢初,王離之子王元和王威,為避戰亂分別遷徙至山東琅琊、山西太原,最終發展成琅琊和太原的兩大王姓望族。[3]

姬姓王有三個分支

①源出東周畢公之後。周武王之弟畢公高封於畢國,春秋時其裔孫畢萬任晉國司徒,受封於魏,戰國時魏、韓、趙三家瓜分晉國。秦滅魏後,後裔魏無忌之孫魏卑子逃入山東泰山,漢初,魏卑子奉詔做官,被封於蘭陵郡。因其是王家之後,故稱其族為“王家”,從此以王為姓。[6] [7]

②源出春秋初周平王之後。周平王在位51年,太子早夭,周平王死後,由其孫姬赤繼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奪了王位,史稱周桓王。姬赤出奔晉國,子孫以其曾為王者而改姓王。[8] 一直到唐朝,這支姬姓王一直生活在山西臨猗一帶,史稱河東猗氏王姓。[3]

③源出週考王胞弟桓公揭之後。桓公揭封於王城,古城在今洛陽王城公園。其封地雖小但處於東周王城的西部,史稱其為西周桓公。國亡之後,子孫遷到河南伊川和昭汝,以居王城改姓王,後來稱為王城王氏。[3]

相關問題答案
王的姓氏起源?
吳的姓氏起源?
李的姓氏起源?
馮的姓氏起源?
姚的姓氏起源?
林的姓氏起源?
姓王的姓氏來源?
上官的姓氏起源?
徐的姓氏起源?
劉的姓氏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