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這個姓氏的由來?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26日

→翁姓氏的由來←

一、姓氏源流

翁(Wēng)姓源出有:

1、來源於周朝時期的姬姓,屬西周昭王后代。翁氏大致始於公元前1052年-公元前1002年間的西周昭王之時,周昭王是周武王的曾孫,翁氏的始祖則是周昭王的庶子。相傳昭王幼子生下時雙手緊握,別人掰不開,惟昭王去掰,應手而開,左掌紋路如篆書的“公”字,右手掌紋如篆書的“羽”字。周昭王於是給幼子取名為“翁”。翁的後代也以翁為自己的姓。

2、出自姬姓,以地名為氏。據史料及《元和姓纂》的記載,周昭王的庶子食採於翁山(今浙江省定海東,一說廣東省翁源),其子孫以邑名為姓,世代相襲。又《姓氏考略》也指出:“周昭王庶子食採於翁山,因以為氏,望出錢塘。”

贊助廣告

3、上古夏朝,啟為夏王,有貴族翁難乙,相傳為翁姓最古老的祖先。

得姓始祖:翁弘。據史料記載,翁姓始祖系西周王朝周昭王的庶子,出生三朝仍兩手握拳,旁人掰不開,周昭王一掰即開,見左手手紋象個公字,右手手紋象個羽字,合起來成個翁字,王即賜姓翁取名弘,翁姓始祖即翁弘。翁弘始居樑原城,後封任楚國左丞,死後諡號端明王,弘公墓葬樑原城五里,墳前華表、石犀、石象、石虎、石豹、石鹿等七十二件排列墓前兩旁。樑原城在今甘肅靈臺縣樑原鎮,樑原離古時周朝初期活動區域周原、岐山及後耒建都的鎬、宗周、豐不遠,史料記載也許是真的,但因距今二三千年痕跡是否尚存就不得而知了,人們尋根問祖,卻說法不一,煩請靈臺、樑原的有關部門瞭解一下,如確有其事,請連同照片在網上刊出,除了為翁姓做了一件大好事之外,可能還將為當地引耒一股不大不小的尋根問祖旅遊熱呢。由此可見,翁氏大致始於公元前1052至1002年之間的西周昭王之時。周昭王是周武王的曾孫,翁氏的始祖則是周昭王的兒子。如此一來,翁氏的來龍去脈,是更加一目瞭然。故翁氏後人尊翁弘為翁姓的得姓始祖。

贊助廣告

二、遷徙分佈

翁姓是我國古老的姓氏之一,大約出現在3000多年前的周昭王時代。在歷史上一直是春風得意,神采飛揚的。這一點,可以找到許許多多具體的證據。例如,翁伯是一位名登《史記貨殖傳》,以販脂而富傾縣邑的大富豪;唐僖宗時的翁洮,更是皇帝嘉慕不已的一代高士,以一首《枯木詩》謝絕朝廷的徵召,千百年來傳為佳話。目前我國北方的翁姓雖不多見,但在南方,特別是閩、粵,臺灣一帶卻是名門大姓。翁氏家族古自世傳的郡望”錢塘”看來,很可能就在今浙江省定海縣東方三十里的翁洲這個地方,唐朝時曾經設定過翁山縣,所以迄今亦名翁山。而另外根據上述“翁山王來歷序”一文中所提及的“其地屬監官郡”,浙江省的海寧縣一帶,過去也曾經有一度以監官為地名,因此,翁姓很可能便發祥於此,成長茁壯於此,所以長時以來才以“錢塘”為整個家族的共同標幟,世世代代相承相襲。錢塘,就是現在浙江省的杭縣,是浙江省的省會所在地。這個地方之以錢塘為地名,是早自秦時期便已經開始的,該地與翁姓家族的實際淵源。福建省武夷山市吳屯鄉的一支翁姓,是在南唐時,有個叫翁巨隅的人任京兆榮王府諮議參軍。朝中朱全忠起兵發難,逼迫唐哀帝禪位。翁巨隅不願意隨波逐流,於是棄官避禍從西安遷到福建。翁氏入閩後,先投奔到福清縣擔任知縣的叔父家,而後又幾經輾轉,來到今天武夷山市的吳屯鄉定居,被後人尊為翁氏遷入武夷山的始祖。臺灣省翁姓家族的世系,最是脈絡分明,有條不紊了——他們是三千年前周朝王室的姬姓苗裔,當然更是最為正統的黃帝子孫。臺灣省的安溪派翁氏家族,顧名思義,他們的祖籍,就是福建的安溪。目前,這一派派繁衍在全省各地的子孫,儘管已經成千上萬,但根據本省《翁氏族譜》的記載,他們都共奉當年開基於安溪縣科榜鄉的翁治齋為一世祖。這位翁治齋,便是翁氏得姓始祖姬溢的第七十六世苗裔,黃......餘下全文>>

翁作為姓氏怎麼讀? 10分

1、翁作為形式的讀音是: wēng

2、翁姓的來源

①因地得姓

周昭王封庶子食邑於翁,國亡後其子孫以地為姓。

②因掌得姓

傳說周昭王庶子出生時雙手握拳,他人掰不開,獨昭王能掰開,周昭王掰開後見初生兒左掌紋似篆文的“公”字,右掌紋如“羽”字,便將兒子取名‘翁”,後來翁的子孫便以他的名字為姓(古書稱“氏以王父字”)。

③因人得姓

上古夏朝初建時期,啟為夏王,當時有一位貴族叫翁難乙,相傳他就是翁姓最古老的祖先。

3、翁姓名人

翁郡,漢代學者。

翁承贊,字文堯,唐代福建莆田縣人(今莆田市),乾寧年間(西元894-898年)進士。唐末累官祕書郎、右拾遺。五代後梁時官至左散騎常侍、御史大夫,後授閩國門下侍郎同平章事,晉爵晉國公。曾詠梅花詩:"憶德當年隨計吏,馬蹄終日為君忙。"

翁肅,字彥恭,宋代崇安人,官至朝散大夫,與翁彥約、翁彥深、翁彥國三兄弟及翁延慶、翁蒙之同姓同鄉同朝,皆居高官,時稱六桂同芳。

翁德廣,宋代人。淳熙年間(西元1174-1189年)任溪縣知縣。朱熹曾奏供之,稱其"不務赫赫可喜之名,而有肯肯愛民之實。

百家姓中“翁”的由來?

一 姓氏源流

翁姓的來源有三:

1 來源於周朝時期的姬姓。屬於西周昭王的後代。相傳周昭王的

小兒子生下來的時候雙手緊握,別人都掰不開,周昭王去掰,卻是應

手而開。只見他的小兒子的左手掌的紋路像是篆書的“公”字,右手

的掌紋像一個篆書的“羽”字。周昭王於是就給他的小兒子起名叫做

“翁”。翁的子孫後代也以翁作為自己的姓氏。

3根據史料記載,周昭王的庶子食採於翁山(在今天的浙江省定海

縣東,也有說是廣東省翁源縣的)。他的子孫後來就以邑名為姓,世

代相襲,形成了翁姓。

2 上古夏朝初建時期,啟為夏王,當時有一位貴族叫翁難乙,相

傳他就是翁姓最古老的祖先。

二 遷徙分佈

翁姓的望族居住在錢塘(今天的浙江杭縣)。

三 郡望堂號

郡望:

1 臨川郡:三國的時候吳國置郡,在今天的江西省撫州至南城一

帶。

2 錢塘:也寫作錢唐,是一個古縣名。秦代的時候置郡,在今天

的浙江省杭州市。

堂號:

1 資善堂:宋朝時期的翁甫,在資善堂當教授,監守登聞鼓院。

對於皇帝的問題的回答,都會讓皇帝感到稱心如意。

2 賜魚堂:唐代時候的翁洮,被任命為員外郎,後來隱居不願意

作官了。皇帝想召他回朝廷做官,他於是作了《枯魚詩》作為回答,

皇帝看了詩以後,知道他絕對不會復出了,於是賞賜給他很多曲江魚

四 歷史名人

1 翁同龢:字聲甫,號叔平,晚年改號鬆禪。清朝時期江蘇常熟

人。歷任吏部侍郎、督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戶部尚書,軍機

大臣兼總理各國事物衙門大臣,光緒帝的師傅。中法戰爭的時候,主

張出兵抗擊法軍,反對李鴻章的妥協投降政策。中日甲午戰爭時期,

他也主張迎戰日軍。《馬關條約》簽定以後,他痛恨李鴻章的割地求

和,更傾向於變法圖強。曾經以皇帝老師的身份走訪過康有為,反覆

討論變法的事情。光緒帝二十一年的時候,在康有為的策劃下,命令

別人起草12道新政詔書,準備通過光緒帝依次頒行,但是被弈忻所阻

撓。同年8月份,北京強學會成立,他給了熱情的支援。但是他反對

新派提倡的民權平等學說和君主立憲的主張。他是帝黨的中堅分子,

又是光緒帝的智囊,所以慈禧很痛恨他,將他開缺回原籍。戊戌政變

後,他出面保釋康有為,又被馬上革職,並且永不敘用,交給地方官

嚴加管束。光緒帝三十年逝世,終年74歲。宣統三年,皇帝下昭,恢

復他的官職,追諡“文恭”。著有《翁文恭公日記》等。

2 翁獨健:福建福清人。早年畢業於燕京大學歷史系。先後赴美

國哈佛大學和法國巴黎大學研究,獲得博士學位。民國28年回國以後

,歷任雲南大學、北平中國大學、燕京大學等學校的教授。中華人民

共和國成立以後,曾經擔任北京市教育局局長,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

委員,民族歷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

研究員、副所長、顧問,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主任

,中央民族學院研究部主任、歷史系主任,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中

國民族史學會理事長,中國蒙古史學會理事長,中亞文化研究國際學

會副主席。1997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6年逝世,終年80歲。著作

豐厚,有《蒙元時代的法典編撰》等,都是學術價值極高的著作。

3翁郡:漢代學者。

4 翁仲同:宋代知縣,字濟可。宗安人。作官時,自己花錢買地,建

造學堂,供百姓的子弟學習。深得民心。

5 翁方納:清朝時的著名書法家、金石家。在朝廷擔任內閣學士。

6 翁春:清代詩人。江蘇華亭人。

7 翁正春:明代狀元。

8 翁廣平:清代學者,書......餘下全文>>

古代姓翁的名人有哪些

一 姓氏源流

翁姓的來源有三:

1 來源於周朝時期的姬姓。屬於西周昭王的後代。相傳周昭王的

小兒子生下來的時候雙手緊握,別人都掰不開,周昭王去掰,卻是應

手而開。只見他的小兒子的左手掌的紋路像是篆書的“公”字,右手

的掌紋像一個篆書的“羽”字。周昭王於是就給他的小兒子起名叫做

“翁”。翁的子孫後代也以翁作為自己的姓氏。

3根據史料記載,周昭王的庶子食採於翁山(在今天的浙江省定海

縣東,也有說是廣東省翁源縣的)。他的子孫後來就以邑名為姓,世

代相襲,形成了翁姓。

2 上古夏朝初建時期,啟為夏王,當時有一位貴族叫翁難乙,相

傳他就是翁姓最古老的祖先。

二 遷徙分佈

翁姓的望族居住在錢塘(今天的浙江杭縣)。

三 郡望堂號

郡望:

1 臨川郡:三國的時候吳國置郡,在今天的江西省撫州至南城一

帶。

2 錢塘:也寫作錢唐,是一個古縣名。秦代的時候置郡,在今天

的浙江省杭州市。

堂號:

1 資善堂:宋朝時期的翁甫,在資善堂當教授,監守登聞鼓院。

對於皇帝的問題的回答,都會讓皇帝感到稱心如意。

2 賜魚堂:唐代時候的翁洮,被任命為員外郎,後來隱居不願意

作官了。皇帝想召他回朝廷做官,他於是作了《枯魚詩》作為回答,

皇帝看了詩以後,知道他絕對不會復出了,於是賞賜給他很多曲江魚

四 歷史名人

1 翁同龢:字聲甫,號叔平,晚年改號鬆禪。清朝時期江蘇常熟

人。歷任吏部侍郎、督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戶部尚書,軍機

大臣兼總理各國事物衙門大臣,光緒帝的師傅。中法戰爭的時候,主

張出兵抗擊法軍,反對李鴻章的妥協投降政策。中日甲午戰爭時期,

他也主張迎戰日軍。《馬關條約》簽定以後,他痛恨李鴻章的割地求

和,更傾向於變法圖強。曾經以皇帝老師的身份走訪過康有為,反覆

討論變法的事情。光緒帝二十一年的時候,在康有為的策劃下,命令

別人起草12道新政詔書,準備通過光緒帝依次頒行,但是被弈忻所阻

撓。同年8月份,北京強學會成立,他給了熱情的支援。但是他反對

新派提倡的民權平等學說和君主立憲的主張。他是帝黨的中堅分子,

又是光緒帝的智囊,所以慈禧很痛恨他,將他開缺回原籍。戊戌政變

後,他出面保釋康有為,又被馬上革職,並且永不敘用,交給地方官

嚴加管束。光緒帝三十年逝世,終年74歲。宣統三年,皇帝下昭,恢

復他的官職,追諡“文恭”。著有《翁文恭公日記》等。

2 翁獨健:福建福清人。早年畢業於燕京大學歷史系。先後赴美

國哈佛大學和法國巴黎大學研究,獲得博士學位。民國28年回國以後

,歷任雲南大學、北平中國大學、燕京大學等學校的教授。中華人民

共和國成立以後,曾經擔任北京市教育局局長,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

委員,民族歷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

研究員、副所長、顧問,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主任

,中央民族學院研究部主任、歷史系主任,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中

國民族史學會理事長,中國蒙古史學會理事長,中亞文化研究國際學

會副主席。1997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6年逝世,終年80歲。著作

豐厚,有《蒙元時代的法典編撰》等,都是學術價值極高的著作。

3翁郡:漢代學者。

4 翁仲同:宋代知縣,字濟可。宗安人。作官時,自己花錢買地,建

造學堂,供百姓的子弟學習。深得民心。

5 翁方納:清朝時的著名書法家、金石家。在朝廷擔任內閣學士。

6 翁春:清代詩人。江蘇華亭人。

7 翁正春:明代狀元。

8 翁廣平:清代學者,書畫家。

9翁運......餘下全文>>

"翁"這個姓好嗎,是怎麼來的啊??

翁(Wēng)姓源出有: 1、來源於周朝時期的姬姓,屬西周昭王后代。翁氏大致始於公元前1052年-公元前1002年間的西周昭王之時,周昭王是周武王的曾孫,翁氏的始祖則是周昭王的庶子。相傳昭王幼子生下時雙手緊握,別人掰不開,惟昭王去掰,應手而開,左掌紋路如篆書的“公”字,右手掌紋如篆書的“羽”字。周昭王於是給幼子取名為“翁”。翁的後代也以翁為自己的姓。 2、出自姬姓,以地名為氏。據史料及《元和姓纂》的記載,周昭王的庶子食採於翁山(今浙江省定海東,一說廣東省翁源),其子孫以邑名為姓,世代相襲。又《姓氏考略》也指出:“周昭王庶子食採於翁山,因以為氏,望出錢塘。” 3、上古夏朝,啟為夏王,有貴族翁難乙,相傳為翁姓最古老的祖先。 得姓始祖:翁弘。據史料記載,翁姓始祖系西周王朝周昭王的庶子,出生三朝仍兩手握拳,旁人掰不開,周昭王一掰即開,見左手手紋象個公字,右手手紋象個羽字,合起來成個翁字,王即賜姓翁取名弘,翁姓始祖即翁弘。翁弘始居樑原城,後封任楚國左丞,死後諡號端明王,弘公墓葬樑原城五里,墳前華表、石犀、石象、石虎、石豹、石鹿等七十二件排列墓前兩旁。樑原城在今甘肅靈臺縣樑原鎮,樑原離古時周朝初期活動區域周原、岐山及後耒建都的鎬、宗周、豐不遠,史料記載也許是真的,但因距今二三千年痕跡是否尚存就不得而知了,人們尋根問祖,卻說法不一,煩請靈臺、樑原的有關部門瞭解一下,如確有其事,請連同照片在網上刊出,除了為翁姓做了一件大好事之外,可能還將為當地引耒一股不大不小的尋根問祖旅遊熱呢。由此可見,翁氏大致始於公元前1052至1002年之間的西周昭王之時。周昭王是周武王的曾孫,翁氏的始祖則是周昭王的兒子。如此一來,翁氏的來龍去脈,是更加一目瞭然。故翁氏後人尊翁弘為翁姓的得姓始祖。

希望採納

翁做為姓氏怎麼讀?

翁 讀音【weng】

出自姬姓,以地名為氏。據史料及《元和姓纂》的記載,周昭王的庶子食採於翁山(今浙江省定海東,一說廣東省翁源),其子孫以邑名為姓,世代相襲。又《姓氏考略》也指出:“周昭王庶子食採於翁山,因以為氏,望出錢塘。

海南話拼音: 【ong 】

潮州話拼音: 【ong】、【ang】、【êng 】

武漢話拼音:【ong 】

粵語:【jung1 】

客家話:[臺灣四縣腔] 【wung1】 [客語拼音字彙]【 vung1 】

[沙頭角腔] 【wung1 】[客英字典] 【vung1】

[海陸豐腔]【 wung1】 [陸豐腔]【 wung1 】

[寶安腔] 【wung1】 [東莞腔]【 wung1】 [梅縣腔]【 wung1】

江 姓氏的由來

江姓,漢族百家大姓之一,其源大多來自江國,系從古老的贏姓分出。唐代林寶《元和姓纂》記載:“贏姓顓頊元孫伯益之後,爵封於江,後為楚所滅,以國為氏。”元即玄,顓頊的玄孫即伯益,為贏姓始祖。伯益第三個兒子恩成,約於西周初期受封在“江”地,建立江國。據史料記載,江國在古代兗州與豫州之間,西臨道國(在今河南確山縣),東與息國毗連(在今河南息縣),北接蔡國(在今河南上蔡縣),南濱淮水。其地當在今河南正陽縣,面積相當於正陽縣南半部。

河南地處中原,商周時期,這一帶農耕發達。江國地臨淮水,其經濟以農業和漁獵為主。到了春秋時期,江國因為地域較小,加以淮水氾濫,往往淹沒江國的中心地帶,所以江國國力較弱,很難強盛起來。又因介於楚、宋之間,經常受大國操縱,只有依附大國才能生存。春秋中期,先依附南方的楚國,後又與北方齊、宋結盟伐楚,與楚成仇。周襄王二十九年(前623年),楚國息公子朱率師圍攻江國,北方大國晉國先僕伐楚救江,馳兵解圍。冬十二月,晉國將江國的危急局勢上告周王叔桓公,晉大傅陽處父伐楚以救江國,但在方城(今湖北江陵東)返回。次年楚國再次趁機出兵,滅掉江國,淪為楚邑。江國滅亡後,國人大部分遷居外地。為了逃離楚國的控制,他們前進的路線是從故國向東北遷移,先後到陳留、考城,有一支遷往齊國境內,後又散居於其他諸侯國。遷出者多以原國名“江”為姓。因其始祖伯益為贏姓,故不少江氏家譜記載江氏起源於贏姓。

江國自江濟始封於周成公十五年(前1101年),至周襄王二十九年(前623年)被楚國所吞併,歷經十七位君主,享國479年。

江姓以濟陽、淮陽為堂號。為什麼江姓會使用“濟陽”堂號?一種較為普遍的說法是,遷居到山東滋陽負暇裡的一支即江儷所率領的江姓,因有山東濟陽郡,故以濟陽為堂號。但是從一些資料來看,南朝時大多江姓名人的郡望作濟陽或考城或濟陽考城連稱來看,上述的說法並不見得可靠。郡望興起於漢魏以後,西晉惠帝時分陳留郡一部分置濟陽郡,郡治在今河南蘭考縣東。晉南渡後廢濟陽郡。據《元和姓纂》記載,東漢時有江德,“其先居陳留圉縣,漢分陳留為濟陽,因居考城,為著姓”。說明是由陳留郡的一部分置濟陽郡。濟陽的郡治即在考城。考城乃春秋時的載國,西漢置甾縣,東漢時改考城,屬陳留郡。南朝時還有的江姓名人載其籍貫為陳留(今屬河南開封),當時考城屬陳留郡,故以陳留為郡望。總之,濟陽只能是在今蘭考而不是在山東境內。

至於“淮陽”堂號的來歷,有的說是因為祖宗發祥之地在淮水之陽,這有一定道理。並且,在唐代武則天載初元年(689年)真陽縣曾改為淮陽縣,淮陽堂號或本於此。我以為淮陽堂號晚於濟陽,那是留居在當地的江姓後人為與濟陽區別而標示出來的。後世形成了二大堂號,即淮陽派與濟陽派。唐代從河南固始、正陽遷出而有較清楚世系的家譜記載一般以淮陽為堂號。現在江姓宗譜上溯其祖源的以濟陽為多。

江氏歷代遷徙,大致經歷了自北向南的流動過程。大的遷徙有:江國被南方的楚國所滅,大量人口向東北遷移,至考城(今河南蘭考)一帶,然後又遷山東、安徽等地。其後散居於浙江務州(今金華市)、山西蒲阪、河南洛陽、湖北江陵、河北中山、山西平城、山東曲阜各地(此據都昌《江氏大成宗族》中江仕明《非族辨》一文)。西晉滅亡,大量士人南渡,江姓族人自中原、山東等地南遷江蘇、浙江等地。唐代中期,因受藩鎮割據以及唐末戰亂的影響,在中原的江姓再次南移長江流域,遠至福建。

北宋時陸續有江姓移居浙江西部、江西東部,南下福建。宋末江萬里誓不降元,以名宦而投水死,其後裔遷往福建,散居閩侯、廈門、惠安一帶。其後分支有不少遷居廣東東部、北部、西部,形成......餘下全文>>

姓翁的名人

翁肅

字彥恭,宋代崇安人,官至朝散大夫,禒翁彥約、翁彥深、翁彥國三兄弟及翁延慶、翁蒙之同姓同鄉同朝,皆居高官,時稱六桂同芳。

翁承贊

字文堯,唐代莆田縣北高人,乾寧三年(896)進士,後梁貞明二年(915)授閩國(今屬福建省)門下侍郎同平章事,輔佐閩王王審知。曾詠梅花詩:“憶德當年隨計吏,馬蹄終日為君忙。”

翁仲同

宋代知縣,字濟可。宗安人。作官時,自己花錢買地,建造學堂,供百姓的子弟學習。深得民心。

翁正春

字兆震(1553-1626),號青陽,福建省侯官(今閩侯)人,明神宗萬曆二十年(1592年)壬辰科狀元。

翁萬達

字仁夫(1498—1552年),號東涯,諡襄毅,亦作襄敏,揭陽人(今隸汕頭市區)。明嘉靖五年(1526年)丙戌科進士。歷官兵部尚書,總督宣大(宣府、大同)。嘉靖十三年(1534)出任廣西梧州府知府時,總兵仇鸞治軍無方,縱容士兵為害百姓,翁萬達不畏權勢,把為首分子繩之以法。嘉靖十七年安南王莫登庸反,明朝出兵征討,被升任為廣西按察副使時,提出“先平定廣西境內各部落之亂,使安南(今越南)首領莫登庸失去內應”的策略,僅一個月,平定部落之亂,並使安南王莫登庸親來乞降。嘉靖二十二年改陝西布政使,次年加右副都御史銜巡撫陝西,同年底拜兵部右侍郎總督宣(府)、大(同)、山西、保定軍務。其後再以左副都御史任兵部尚書(據《明史·本傳》,萬達後晉至右、左都御史),統理北方邊防要務,抗擊蒙古族俺答汗數十萬騎兵的侵擾。他深諳邊務,通悉敵情,對內則整肅奸貪無能的官員,任用賢能。本身率先垂範,曾親自帶領將士馳騁疆場,使敵軍望風喪膽。統邊五六年間,打了多次勝仗。又修築大同宣府間長城800餘里,烽堠300餘座,使邊境得以安定,並使原每年150萬兩之邊費減少一半。嘉靖二十八年,因父逝世,按例南歸奔喪,北方邊關告急,朝廷急催其再出任事,因嚴嵩等作梗,未得到重用,最後竟被削職為民。嘉靖三十一年回鄉途中,於福建上杭背疽發作而逝世,葬於大埔三河鎮。此時嘉靖帝又起復其為兵部尚書,準備再付以北疆重任,但已於事無補。翁萬達以軍事家、政治家和文學家著稱,《明史》專傳長達3000餘字。而同時,他博學敏思,才氣縱橫,善詩文,“通古今,操筆頃刻萬言”,並“好談性理之學” ,軍事才能則給予“嘉靖中,邊臣行事適機宜、建言中肯窾者,萬達稱首”的肯定(《明史》本傳)。史稱翁萬達文武全才,勇於任事,為“嶺南第一名臣”。

翁心存

字二銘(1791-1862),號邃庵,江蘇省常熟縣人,“翁氏藏書”始祖。他早年家境貧寒,來到當地的一些藏書樓校勘書籍。好學的他卻借藏家之書苦讀,才學漸長,對版本、校勘、鑑賞等都很精通。翁心存後來做到工部尚書、戶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同治年間,翁心存入值弘德殿,授讀同治帝。他的顯赫地位、過人才學,為其藏書提供了很大方便。道光年間,社會動盪,藏書家的傳世珍藏多有散出,翁心存乘機出價收之藏之。翁心存有三子,即翁同書、翁同爵、翁同龢。翁心存死後,藏書多傳給長子翁同書。長兄如父,翁同書長幼弟翁同龢20歲,兩人關係甚密,翁同書死後,將全部藏書傳給了翁同龢。

翁同書

字祖庚(1810-1865),清朝大臣。道光二十年(1840年)進士,授了翰林院編修,曾任貴州學政,詹事府任少詹事。1853年之後被派往揚州,在騏善軍中供職。不久,他從太平軍手中收復江蘇、安徽兩省的一些城市,因而立功揚名,1858年授安徽巡撫,駐節泰州。1860年,他和地方鄉紳與悍將苗沛霖發生爭執,苗沛霖領兵包圍壽州。此事平息之後,翁同書被召至北京(......餘下全文>>

歷史姓翁的名人

1 翁同龢:字聲甫,號叔平,晚年改號鬆禪。清朝時期江蘇常熟

人。歷任吏部侍郎、督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戶部尚書,軍機

大臣兼總理各國事物衙門大臣,光緒帝的師傅。中法戰爭的時候,主

張出兵抗擊法軍,反對李鴻章的妥協投降政策。中日甲午戰爭時期,

他也主張迎戰日軍。《馬關條約》簽定以後,他痛恨李鴻章的割地求

和,更傾向於變法圖強。曾經以皇帝老師的身份走訪過康有為,反覆

討論變法的事情。光緒帝二十一年的時候,在康有為的策劃下,命令

別人起草12道新政詔書,準備通過光緒帝依次頒行,但是被弈忻所阻

撓。同年8月份,北京強學會成立,他給了熱情的支援。但是他反對

新派提倡的民權平等學說和君主立憲的主張。他是帝黨的中堅分子,

又是光緒帝的智囊,所以慈禧很痛恨他,將他開缺回原籍。戊戌政變

後,他出面保釋康有為,又被馬上革職,並且永不敘用,交給地方官

嚴加管束。光緒帝三十年逝世,終年74歲。宣統三年,皇帝下昭,恢

復他的官職,追諡“文恭”。著有《翁文恭公日記》等。

2 翁獨健:福建福清人。早年畢業於燕京大學歷史系。先後赴美

國哈佛大學和法國巴黎大學研究,獲得博士學位。民國28年回國以後

,歷任雲南大學、北平中國大學、燕京大學等學校的教授。中華人民

共和國成立以後,曾經擔任北京市教育局局長,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

委員,民族歷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

研究員、副所長、顧問,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主任

,中央民族學院研究部主任、歷史系主任,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中

國民族史學會理事長,中國蒙古史學會理事長,中亞文化研究國際學

會副主席。1997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6年逝世,終年80歲。著作

豐厚,有《蒙元時代的法典編撰》等,都是學術價值極高的著作。

3翁郡:漢代學者。

4 翁仲同:宋代知縣,字濟可。宗安人。作官時,自己花錢買地,建

造學堂,供百姓的子弟學習。深得民心。

5 翁方納:清朝時的著名書法家、金石家。在朝廷擔任內閣學士。

6 翁春:清代詩人。江蘇華亭人。

7 翁正春:明代狀元。

8 翁廣平:清代學者,書畫家。

9翁運棟:清代進士,因為父親去廣東後失蹤,他找遍千山萬水,終

於找到了父親的屍體,將它運回家安葬,被認為是大孝子。

誰知道翁氏家族的來源

一 姓氏源流

翁姓的來源有三:

1 來源於周朝時期的姬姓。屬於西周昭王的後代。相傳周昭王的

小兒子生下來的時候雙手緊握,別人都掰不開,周昭王去掰,卻是應

手而開。只見他的小兒子的左手掌的紋路像是篆書的“公”字,右手

的掌紋像一個篆書的“羽”字。周昭王於是就給他的小兒子起名叫做

“翁”。翁的子孫後代也以翁作為自己的姓氏。

3根據史料記載,周昭王的庶子食採於翁山(在今天的浙江省定海

縣東,也有說是廣東省翁源縣的)。他的子孫後來就以邑名為姓,世

代相襲,形成了翁姓。

2 上古夏朝初建時期,啟為夏王,當時有一位貴族叫翁難乙,相

傳他就是翁姓最古老的祖先。

二、 郡望堂號

郡望:

1 臨川郡:三國的時候吳國置郡,在今天的江西省撫州至南城一

帶。

2 錢塘:也寫作錢唐,是一個古縣名。秦代的時候置郡,在今天

的浙江省杭州市。

堂號:

1 資善堂:宋朝時期的翁甫,在資善堂當教授,監守登聞鼓院。

對於皇帝的問題的回答,都會讓皇帝感到稱心如意。

2 賜魚堂:唐代時候的翁洮,被任命為員外郎,後來隱居不願意

作官了。皇帝想召他回朝廷做官,他於是作了《枯魚詩》作為回答,

皇帝看了詩以後,知道他絕對不會復出了,於是賞賜給他很多曲江魚.

翁 6744【江西常熟】海虞翁氏族譜一卷 (清)翁心存輯 翁同龢等補輯 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南京博 江蘇常熟市圖 美國 6745【江蘇吳縣】洞庭東山翁氏世譜八卷 (清)翁同春纂修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刻本 遼寧圖 6746【江蘇吳縣】洞庭東山翁氏宗譜十二卷首一卷附 翁氏廣族名賢譜合二卷 (清)翁遵讓等重輯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輯 乾隆三十年 (1765)刻本 北圖(殘) 人民大學 吉林大學 日本 美國 6747【浙江】翁氏慈象四房家譜一卷 (清)陳學照初修 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鈔本 浙江象山縣文管 注:散居慈溪、象山等地。 6748【浙江】餘姚東門翁氏家乘十卷 (清)翁學浚 翁學涵撰 清咸豐三年(1853)統宗堂活字本 十冊 北圖 6749【浙江】餘姚邑後翁氏宗譜八卷 (清)翁忠治等續修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楓林永思堂木活字本 日本 美國 6750【浙江慈溪】翁氏宗譜一卷 (清)翁兆榮纂 清嘉慶十九年(1814)鈔本 浙江慈溪縣檔 6751【浙江慈溪】翁氏家乘一卷 (清)翁珠纂 清鹹豎九年(1854)鈔本 浙江慈溪縣檔 675z【浙江慈溪】慈東駱駝橋翁寧永堂支譜十卷 (民國)翁克昌等修 民國十四年(1925)木活字本 二冊 美國 6753【浙江常山】丹山翁氏宗譜四卷 (民國)徐燮重修 民國二十九年(1930)木刻本 浙江常山縣獅子口鄉渣瀨灣 6754【浙江蘭溪】翁氏宗譜八卷 民國十四年(1925)木刻本 浙江蘭溪縣靈洞鄉龔塘 6755【浙江蘭溪】翁氏宗譜三卷 木刻本 浙江蘭溪縣板橋鄉 6756【福建晉江】翁氏家譜不分卷 (清)翁德修纂修 清光緒十一年(1885)鈔本 一冊 美國 6757【湖北】武昌翁氏宗譜十二卷 (清)翁允興續修 清光緒三年(1877)四勿堂木刻本 湖北竹溪縣豐壩區爛泥塘鄉長生村(存四卷) 6758【湖南】湘潭翁氏族譜四卷 (清)翁鍵纂修 清咸豐十一年(1862)木刻本 四冊 河北大學 6759【湖南湘鄉】翁氏譜紀不分卷 (清)翁大梁纂 清乾隆二十年(1755)鈔本 一冊 湖南圖 6760【湖南湘鯽】翁氏族譜二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國)翁觀瀾纂修 民國八年(1919)活字本 湖南圖(存卷首、卷1-9) 6761【廣東潮州】翁氏家譜八卷首一......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翁這個姓氏的由來?
徐這個姓氏的由來?
盧這個姓氏的由來?
周這個姓氏的由來?
黃這個姓氏的由來?
牟這個姓氏的由來?
王這個姓氏的由來?
陳這個姓氏的由來?
李這個姓氏的由來?
魏這個姓氏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