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推背圖鳳凰?
中國每個朝代國號的來歷?
一、夏
《史記 夏本紀》載,“禹。。。。。。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後,姓姒氏”。
“後”字在古文中從女,作“尊母”解。是原始社會從女性氏族過渡到男性氏族主導的一種歷史遺存。換做現代漢語其實就是“王”的意思。例如,大禹的名字由來,就是象徵其母所屬,以蛇(龍)為圖騰的氏族徽號。
夏朝在事實上為大禹之子--啟,所開創。“夏”字在甲骨文中為蟬形,由此可推出,“蟬”當是夏啟之母所屬部落之圖騰。《史記 夏本紀》,“夏后帝啟,禹之子,其母塗山氏之女也”。當時塗山氏族部落所居之地----塗禹山,即在今天的四川汶川。該氏族以蟾蜍為部落圖騰。
古文中“蜍”通“蟬”,李白《古朗月行》中有“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之句。因此可見,夏由蟬來,蟬由蜍生,汶川即是祖庭,蟾蜍乃是神獸,意義甚明。至於其餘的各種美好的引申意義,小熊就不廢話了。
二、商
《詩·商頌·玄鳥》“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玄鳥即燕子,商以玄鳥(由燕子神化鳳凰)為圖騰崇拜,由圖騰崇拜進而族名,由族名進而國號。
商為本號,殷為別號。商殷是周人及後世對商的稱呼,“殷”通“夷”,作持弓之民解。周人在西,商人在東,呼商人為殷人,類似於舊時上海人稱呼外地人為阿鄉是同樣的道理。
三、周
甲骨文“周”字寫法為“田”形,周人重農,則表示田疇、種植的周遂成為族名,進而由族名上升為國名。周的始祖稷為農神,稷(穀子)便成為周人的圖騰。
順便說說今人的誤解,近代學者多用西方語音學來訓詁古文,恰如用刀叉來吃米飯一樣,錯漏百出。例如,用音律訓詁,周居然會變成氐羌之種。東方象形文字訓詁,自然要從字形,字義入手,才是正途。
還有一種錯謬,就是出口轉內銷,用西文漢譯來詮釋經典,感覺上就像是用筷子來插牛排一般,古怪奇幻。例如著名的笑話,“中國”一詞來自英文瓷器(China),事實上,在甲骨文中,“中”作旌旗解,“國”作一人持干戈以衛社稷解。合在一處,即是諸侯聚集於周天子旌旗之下,尊王攘夷之象徵。而英文中的“China”一詞詞根,來自於梵文中的“Cina”。
四、秦
甲骨文中“秦”字寫法為“禾”形,禾,一種密植叢生的穀物,民間叫草谷,用作牲畜飼料。秦人祖先非子為周朝養馬,藉助於禾這種大量種植的草谷,養馬業取得成功,得以立國,為標誌立國之根本,秦遂成為國號。
秦始皇南巡,為厭東南王氣,改金陵為秣陵。秣即是一種養馬的草料。繼續往下推的話,《推背圖》雲,“稱王只合在秦州”,當年太祖西狩,秦本為禾,草谷亦稱毛谷,有貓兒尾之別號。而某公號介石,恰好定都於秣陵,如此巧合,焉能不敗?
五,漢
楚霸王項羽封劉邦於漢中,漢中本為雙語詞。“漢”為漢水,“中”為當地巴人泛語,例如巴人口中所稱的閬中,黔中各處。漢中原意,不是指漢水中游,而是泛指漢水流經的地域。
“漢”在甲骨文中作水旁立一持干戈之人,形如“漍”字,到了秦小篆裡才做“漢”,水旁從堇,堇本意是黃色的黏土。大體而言,無論是持戈以厭水,還是水來土擋,都是體現諸夏先民對於洪水來襲的恐懼。
引申下去,就是對外來入侵,尚水德的胡族的牴觸,例如滿清,從失去漢土的洪門開始,一直到興起於武漢黎元洪,無一例外都對這個水德異常的避諱。直到最後袁世凱,慰廷,容庵,項城,從姓名,字號,到郡望,全都應土德,真正做到了以土厭水,堪稱最完美的收官之作了,可惜最後棋差一招,稱帝的時候,沒有應準本命星,偏偏要去尊火德,改元洪憲,莫名其妙的把自己的土德給放棄了,自毀前程,可惜。
六、新
......餘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