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的姓氏來源?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8日

姓氏“鄧”的由來

姓氏“鄧”的由來:

鄧姓的始祖,是被顓頊賜姓為曼姓的金天氏的後裔。傳說幾千年前,黃帝之孫顓頊高陽氏,曾賜少昊金天氏的一個有功德的兒子為曼氏。曼氏開姓之後,世代繁衍,並分出許多支系,而鄧氏就是其中之一。

殷時,鄧氏一支發展成以鄧為名的侯國。鄧國曆史悠久,直至戰國時代,才被楚國所滅。其子孫便按當時的習慣,“以國為氏”將此姓傳了下來,就是鄧氏。對此,唐代的《元和姓纂》概括說:“鄧,曼姓,殷時候國也。春秋時,鄧侯吾離朝魯,後為楚文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

姓氏書記載鄧氏是“系承曼氏,望出南陽”。這與最初的鄧國位置是相吻合的。從上古少昊金天氏以下,鄧氏始終繁榮滋長在現在的河南境內,在後來的繁衍之中,鄧姓一直以此為中心,逐漸向全國各地播遷。鄧姓之人,無論分處天南地北,皆以“南陽”的堂名傳家,這正表明了宗於河南世系的意思。

贊助廣告

由祖地南陽發展的這支鄧姓,據《鄧氏家譜》載,已有114代傳人,漢文帝時,官至上大夫的鄧通,是鄧氏家族的第42世祖;光武帝劉秀的軍師鄧禹,是鄧氏的第47世祖;三國時魏將鄧艾,是鄧氏的第54 世祖;晉時鎮國將軍鄧羌,是鄧氏的第62世祖。中國的鄧姓,大多源於這一系源。

鄧氏在繁衍發展的過程中,也吸收過外族外姓的成員。據《安化鄧氏譜序》載,南唐後主李煜,曾封其第八子李從鎰為鄧王。南唐亡國後,為躲避宋太祖的斬殺,而以其父封號為姓氏,改為鄧姓保住了性命。

從鄧氏族譜得知,鄧氏南遷,移居閩粵,始於宋朝景定年間,由“南陽”逐漸遷移,播遷至南方各地,尤其是今福建廣東、貴州、浙江等地,經過了一個較長的時間,不僅時間較早,而且繁衍旺盛,很快成了當地盛姓。

贊助廣告

1、出自姒姓(夏的始祖大禹為姒姓)。相傳夏朝時帝仲康有子孫封在鄧國(今河南鄧州一帶),鄧君的後世子孫就以國為氏,稱鄧氏。

2、出自子姓(商族的始祖契為子姓)或曼姓。商王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於鄧國曼城,是為曼侯,稱曼氏,曼氏後來又改封鄧國(此鄧國在今河南省孟縣的西南),經西周、春秋延續了600多年。西周時,鄧國是周朝南方較為重要的一個異姓侯國,但因與楚為敵,於公元前678年被楚國滅掉。鄧侯子孫為紀念故國,便紛紛改姓鄧,史稱鄧姓正宗。

3、出自李氏。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後主李煜的第8子李從鎰,受封為鄧王。公元975年南唐為北宋所滅後,宋太宗下令緝拿南唐宗室,李從鎰之子天和出逃,以父親封地為氏,其後世子孫遂稱鄧氏。

鄧姓源於鄧國

1.受姓始祖:曼季

《姓氏急救篇注》說:“鄧,古國名,本曼姓,其後稱鄧氏。以國為姓,是為得姓受姓之始。

早在炎黃二帝時,一個以鄧 (登)命名的遠古部落就已出現在今鄧州一帶。這一部落的首領鄧伯溫曾在黃帝時加入中原地區的部落聯盟,並跟隨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到夏朝初年,夏王仲康把其兒子分封到了鄧地。

黃帝的子孫本來姓姬。鄧姓雖然也屬黃帝子孫,但由於該姓源於帝嚳的兒子契的系統,所以人們認為鄧姓源於子姓。

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曹圉(音語,Yu),曹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報乙,報乙生報丙,報丙生主壬,娶妻名扶都,扶都見白氣貫月,感而生天乙,是為成湯。成湯為聖王,創立了商朝。

入商以後,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分封到了鄧地,建立鄧國。《路史·後紀九》記載:“初,武丁封叔父於河北蔓,曰蔓侯,有曼氏、蔓氏等,優、鄧其出也。”《世本》說:高宗武丁“封叔父於河北,是為鄧侯,後因氏焉”。

成湯傳19世至小乙,小乙之子武丁,是個開拓性的君主,將商朝的版圖大大擴充套件。

武丁佔領當今河南省的地......餘下全文>>

姓氏鄧起源

鄧姓起源

一、鄧姓源於鄧國 1.受姓始祖:曼季 《姓氏急救篇注》說:“鄧,古國名,本曼姓,其後稱鄧氏。以國為姓,是為得姓受姓之始。 早在炎黃二帝時,一個以鄧 (登)命名的遠古部落就已出現在今鄧州一帶。這一部落的首領鄧伯溫曾在黃帝時加入中原地區的部落聯盟,並跟隨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到夏朝初年,夏王仲康把其兒子分封到了鄧地。 黃帝的子孫本來姓姬。鄧姓雖然也屬黃帝子孫,但由於該姓源於帝嚳的兒子契的系統,所以人們認為鄧姓源於子姓。 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曹圉(音語,Yu),曹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報乙,報乙生報丙,報丙生主壬,娶妻名扶都,扶都見白氣貫月,感而生天乙,是為成湯。成湯為聖王,創立了商朝。 入商以後,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分封到了鄧地,建立鄧國。《路史·後紀九》記載:“初,武丁封叔父於河北蔓,曰蔓侯,有曼氏、蔓氏等,優、鄧其出也。”《世本》說:高宗武丁“封叔父於河北,是為鄧侯,後因氏焉”。 成湯傳19世至小乙,小乙之子武丁,是個開拓性的君主,將商朝的版圖大大擴充套件。 武丁佔領當今河南省的地區,在漢水、淮河之間分封了很多小侯國。武丁封其叔曼季於現在的河南省南陽市附近,稱其地為鄧。曼季立國於潁川昭陵之間,國名為鄧國。因此,曼季是鄧姓的遠古始祖。(鄧國的地方在今河南省南陽市,秦以後叫鄧縣,屬南陽郡,隋改郡為州,鄧縣所在的地方叫鄧州。) 進入春秋後,鄭莊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鄧氏女,並積極參與國家政事,表現出較高的見識和才能,展示了鄧國豐厚的文化底蘊。《春秋·桓公七年》載:“鄧侯吾離來朝。”鄧侯到魯進行國事訪問,這是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動,通過訪魯,提高了鄧在東周列國中的政治地位。 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國派往鄧國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國使者在鄧國南境遭到(夏阝)(you)國人襲擊,財物被掠,人被誅殺。楚王聞訊大怒,派鬥廉率領楚巴聯軍攻打(夏阝)國。鄧國知道後則派了養甥和聃甥率軍援助(夏阝)國,爆發了“楚巴與鄧之戰”,經過三次進退後,楚巴聯軍採用前後夾擊的戰術,打敗鄧國。這是有文字記載以來發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戰爭。 15年後,當楚文王率軍借道鄧國北上攻打申、呂二國時,作為文王舅舅的鄧國侯設宴招待了這位實力強大的外甥。這時,鄧國以騅甥、聃甥和養甥為代表的一批大夫,極力主張乘機殺掉楚文王。但鄧侯固執己見,不聽勸告。結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攻打鄧國。鄧國最後終於被楚國滅掉。亡國之後的鄧侯子孫和鄧國百姓為了紀念鄧國,便紛紛改姓鄧氏。如鄧扈樂在周宮廷內任卿士,鄧廖為良將於楚,鄧季為賢大夫於吳。 2.血緣始祖:吾離和鄧祁侯 鄧姓的血緣祖先應該是鄧國的君主吾離和鄧祁侯。西周全盛時期,提及“巴、濮、楚、鄧,吾南土也”。《國語·鄭語》也說:“當成周者,南有荊蠻、申、呂、應、鄧、陳、蔡、隨、唐。”鄧國版圖被視為周王朝的南部領土。西周初年,成、康之際有周王派盂爵去慰問鄧君的記載。北宋時期孝感出土的“安州六器”之一中銘載,昭王南征時派大臣中到鄧地視察,說明鄧是周王朝南方的要地之一,鄧與周王室存在著政治、經濟和文化聯絡。 《元和姓纂》說:“曼姓,殷時侯國也,春秋時,鄧侯吾離朝魯,後為楚文王所滅有說鄧氏出自子姓。其先世殷朝武丁封叔父曼季於鄧,賜姓曼,一傳至闢方,二傳至雲都,三傳至吾離,—便以國名為姓。一般以最後一說為正確。 鄧氏受姓的人應該是春秋時代的鄧侯吾離,史書上說,吾離為鄧國君主,子孫以國為氏。《廣韻》說:“殷武丁封叔父於河北,是為鄧侯,後以為氏。” 但鄧氏吾離究竟源自姜姓的炎帝,或源自姬姓的黃帝,或源自子姓,說法不一。 據《江蘇無錫鄧氏譜》中記載:鄧氏系出......餘下全文>>

誰知道百家姓中,鄧屬第幾位?

老百家姓排名:161

新百家姓排名:29 鄧姓起源 鄧姓的始祖,是被顓頊賜姓為曼姓的金天氏的後裔。傳說幾千年前,黃帝之孫顓頊高陽氏,曾賜少昊金天氏的一個有功德的兒子為曼氏。曼氏開姓之後,世代繁衍,並分出許多支系,而鄧氏就是其中之一。 殷時,鄧氏一支發展成以鄧為名的侯國。鄧國曆史悠久,直至戰國時代,才被楚國所滅。其子孫便按當時的習慣,“以國為氏”將此姓傳了下來,就是鄧氏。對此,唐代的《元和姓纂》概括說:“鄧,曼姓,殷時候國也。春秋時,鄧侯吾離朝魯,後為楚文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 姓氏書記載鄧氏是“系承曼氏,望出南陽”。這與最初的鄧國位置是相吻合的。從上古少昊金天氏以下,鄧氏始終繁榮滋長在現在的河南境內,在後來的繁衍之中,鄧姓一直以此為中心,逐漸向全國各地播遷。鄧姓之人,無論分處天南地北,皆以“南陽”的堂名傳家,這正表明了宗於河南世系的意思。 由祖地南陽發展的這支鄧姓,據《鄧氏家譜》載,已有114代傳人,漢文帝時,官至上大夫的鄧通,是鄧氏家族的第42世祖;光武帝劉秀的軍師鄧禹,是鄧氏的第47世祖;三國時魏將鄧艾,是鄧氏的第54 世祖;晉時鎮國將軍鄧羌,是鄧氏的第62世祖。中國的鄧姓,大多源於這一系源。 鄧氏在繁衍發展的過程中,也吸收過外族外姓的成員。據《安化鄧氏譜序》載,南唐後主李煜,曾封其第八子李從鎰為鄧王。南唐亡國後,為躲避宋太祖的斬殺,而以其父封號為姓氏,改為鄧姓保住了性命。 從鄧氏族譜得知,鄧氏南遷,移居閩粵,始於宋朝景定年間,由“南陽”逐漸遷移,播遷至南方各地,尤其是今福建廣東、貴州、浙江等地,經過了一個較長的時間,不僅時間較早,而且繁衍旺盛,很快成了當地盛姓。 1、出自姒姓(夏的始祖大禹為姒姓)。相傳夏朝時帝仲康有子孫封在鄧國(今河南鄧州一帶),鄧君的後世子孫就以國為氏,稱鄧氏。 2、出自子姓(商族的始祖契為子姓)或曼姓。商王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於鄧國曼城,是為曼侯,稱曼氏,曼氏後來又改封鄧國(此鄧國在今河南省孟縣的西南),經西周、春秋延續了600多年。西周時,鄧國是周朝南方較為重要的一個異姓侯國,但因與楚為敵,於公元前678年被楚國滅掉。鄧侯子孫為紀念故國,便紛紛改姓鄧,史稱鄧姓正宗。 3、出自李氏。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後主李煜的第8子李從鎰,受封為鄧王。公元975年南唐為北宋所滅後,宋太宗下令緝拿南唐宗室,李從鎰之子天和出逃,以父親封地為氏,其後世子孫遂稱鄧氏。 鄧姓源於鄧國 1.受姓始祖:曼季 《姓氏急救篇注》說:“鄧,古國名,本曼姓,其後稱鄧氏。以國為姓,是為得姓受姓之始。 早在炎黃二帝時,一個以鄧 (登)命名的遠古部落就已出現在今鄧州一帶。這一部落的首領鄧伯溫曾在黃帝時加入中原地區的部落聯盟,並跟隨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到夏朝初年,夏王仲康把其兒子分封到了鄧地。 黃帝的子孫本來姓姬。鄧姓雖然也屬黃帝子孫,但由於該姓源於帝嚳的兒子契的系統,所以人們認為鄧姓源於子姓。 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曹圉(音語,Yu),曹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報乙,報乙生報丙,報丙生主壬,娶妻名扶都,扶都見白氣貫月,感而生天乙,是為成湯。成湯為聖王,創立了商朝。 入商以後,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分封到了鄧地,建立鄧國。《路史·後紀九》記載:“初,武丁封叔父於河北蔓,曰蔓侯,有曼氏、蔓氏等,優、鄧其出也。”《世本》說:高宗武丁“封叔父於河北,是為鄧侯,後因氏焉”。 成湯傳19世至小乙,小乙之子武丁,是個開拓性的君主,將商朝的版圖大大擴充套件。 武丁佔領當今河南省的地區,在漢水、淮河之間分封了很多小侯國。武丁封其叔曼季於現在的河南省南陽市附近,稱其地為鄧。......餘下全文>>

我姓“鄧” 該如何介紹自己的姓氏比較得體 15分

大家好 我性鄧 鄧小平的 鄧 哈哈 大家多多指教

姓鄧的人那裡最多呢

河南鄧縣據說是鄧姓的起源地,南方這邊四川、湖南、江西都有挺多的

鄧氏家族的來歷

鄧姓起源參考之一

鄧姓在當今中國姓氏中排名第三十四,在臺灣排名第五十四。

鄧姓主要有三種不同的起源。

第一種,是說鄧姓出自子姓,是夏禹的後代。夏禹的曾孫仲康,封自己的一個兒子在鄧林,建立鄧國,後來在商朝的時候被滅,鄧國的遺民就用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從此姓鄧。

第二種,是說鄧姓出自曼姓,是商朝皇族的後代。商王武丁封自己的叔父於鄧,建立鄧國,並且賜他姓曼,因此也被稱作鄧曼國。鄧曼國後來被楚國滅掉,有些國人就用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改姓為鄧。

第三種,是說鄧姓出自李姓,是南唐王室的後代。南唐後主李煜封自己的第八個兒子為鄧王,南唐滅國後,鄧王為避訂,就改姓為鄧了。鄧姓一開始主要在他的發源地河南發展,在戰國,秦代及漢代,因為戰亂和做官等原因,鄧姓逐漸擴充套件到了四川,陝西,廣東,江蘇等地,西晉末年,更是發展到了甘肅和福建。明朝的時候,鄧姓開始有人移居臺灣。

鄧姓的主要聚居地有:南陽,安定,高密,新野,廬陵,廣安,義陽,南安,成固,平陽,長沙,陳郡,安化等。 鄧世昌,清末海軍將領,民族英雄,廣東番禺人,任北洋艦隊致遠巡洋艦管帶。在1894年的中日黃海戰役中,致遠艦遭日艦圍攻,在彈盡艦傷之際,鄧世昌率全艦官兵駕艦撞擊敵旗艦吉野號,不幸被敵艦魚雷擊中,與全艦250人一起壯烈犧牲。

鄧姓起源參考之二

在河南省南陽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有一個叫“鄧州”的地方,這就是歷史上的古鄧國,我國百家姓中鄧氏的發源地。鄧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在歷代姓氏書中,都記載鄧氏是“系承曼氏、望出南陽”這剛好與最初的鄧國位置是相吻合的,古鄧國經過了幾千年的歷史滄桑,不變的是這裡仍以鄧為名,周圍的許多村落裡仍然生活著鄧氏的後人。

鄧氏第114代玄孫鄧信善:我們這個村呢叫鄧營村,我叫鄧信善,是鄧姓114代玄孫,我們祖祖輩輩就住在這裡,住了很多年代了。

鄧氏是從上古少數民族的姓氏曼姓分支出來的。相傳早在四、五千年以前,黃帝的孫子顓頊高陽氏賜少昊金天氏一個有功德的兒子為曼姓,到了夏朝,有一支發展為一個小國叫鄧國。春秋時期,鄧國被楚國所滅,鄧國的子孫不得不背井離鄉,為了不忘記自己的國家,他們就以國名鄧為姓了。

出鄧州市不遠有一個冢,是春秋時鄧國侯吾離冢,吾離,是鄧國的國君,由於他治國有方,深得民心,所以鄧氏的後人把他視為先祖。

鄧州市博物館副館長周光林:這個冢啊就是鄧國侯吾離冢,吾離呢是春秋時期鄧國的一個比較有名望的國君,他是鄧氏的第19代子孫。他在位期間,勵精圖治,積極地發展農業,鼓勵冶鐵鑄造,努力積極地發展外交關係,南聯強大的楚國,把他的女兒嫁到了楚國。北聯魯國,到魯國訪問建交,使鄧國國強民富。

據《鄧氏族譜》記載,從他們的先祖曼公開始,鄧氏始終繁榮滋長在這裡,並以此為中心,逐漸向全國播遷,明朝末年,有一批鄧氏族人從閩、粵一帶遷往臺灣,最早入臺的鄧氏族人名叫鄧顯祖。後來又有泉州人鄧旋其,廣東人鄧彥友登上臺灣島,為鄧氏遷臺鋪平了道路。

有意思的是,鄧氏在自己的蔓延過程中,有一支李姓也加入了進來。

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王泉根:五代南唐的時候,我們都知道南唐的封建皇帝李後主李煜,李煜寫過很著名的詩詞,他是著名的文學家,但是他當皇帝不太成功,李煜曾經分封他的第八個兒子李從鎰為鄧王,那麼南唐被趙光義打垮時,宋太宗趙光義曾經下詔,緊急追捕南唐宗室,當時李從鎰的兒子李天和死裡逃生,終於保了條性命下來,為了紀念這一段家族史上很不簡單的一段歷史,所以他們以後就以他們的父親鄧王的鄧作為姓氏,這也是一個鄧姓的來歷。

也就是說,在宋之後的鄧氏族人中,有一部分是李後主......餘下全文>>

鄧氏來源

鄧姓的始祖,是被顓頊賜姓為曼姓的金天氏的後裔。曼氏,是我國最早的少數原始姓氏之一。傳說幾千年前,黃帝之孫顓頊高陽氏,曾賜少昊金天氏的一個有功德的兒子為曼氏。曼氏開姓之後,世代繁衍,並分出許多支系,而鄧氏就是其中之一。

殷時,鄧氏一支發展成以鄧為名的侯國。鄧國曆史悠久,直至戰國時代,才被楚國所滅。其子孫便按當時的習慣,“以國為氏”將此姓傳了下來,就是鄧氏。對此,唐代的《元和姓纂》概括說:“鄧,曼姓,殷時侯國也。春秋時,鄧侯吾離朝魯,後為楚文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

姓氏書記載鄧氏是“系承曼氏,望出南陽”。這與最初的鄧國位置是相吻合的。從上古少昊金天氏以下,鄧氏始終繁榮滋長在現在的河南境內,在後來的繁衍之中,鄧姓一直以此為中心,逐漸向全國各地播遷。鄧姓之人,無論分處天南地北,皆以“南陽”的堂名傳家,這正表明了宗於河南世系的意思。

由祖地南陽發展的這支鄧姓,據《鄧氏家譜》載,已有114代傳人,漢文帝時,官至上大夫的鄧通,是鄧氏家族的第42世祖;光武帝劉秀的軍師鄧禹,是鄧氏的第47世祖;三國時魏將鄧艾,是鄧氏的第54 世祖;晉時鎮國將軍鄧羌,是鄧氏的第62世祖。中國的鄧姓,大多源於這一系源。

鄧氏在繁衍發展的過程中,也吸收過外族外姓的成員。據《安化鄧氏譜序》載,南唐後主李煜,曾封其第八子李從鎰為鄧王。南唐亡國後,為躲避宋太祖的斬殺,而以其父封號為姓氏,改為鄧姓保住了性命。

從鄧氏族譜得知,鄧氏南遷,移居閩粵,始於宋朝景定年間,由“南陽”逐漸遷移,播遷至南方各地,尤其是今福建廣東、貴州、浙江等地,經過了一個較長的時間,不僅時間較早,而且繁衍旺盛,很快成了當地盛姓。

鄧姓歷史名人眾多,彪炳於史冊者即有200餘人,其著名者如:春秋末期的法家先驅鄧析子,西漢蜀郡南安人鄧通,文帝時官至上大夫,並賜給蜀郡嚴道銅山許其鑄錢,當時鄧氏錢遍於天下。鄧晨,劉秀的姐夫,西漢末從劉秀起兵,東漢初被封為房子侯,歷任中山、汝南太守,曾派都水椽許楊主管修復汝南鴻郄陂工程,溉田數千頃;鄧禹,初從劉秀鎮壓農民起義軍,東漢初任大司徒,封邯侯,後改封高密侯;鄧綏,鄧禹孫女,東漢和帝皇后,和帝死後,她臨前執政,其兄鄧駕任大將軍,專斷朝政。三國時蜀名將鄧芝、魏名將鄧艾。此外,東晉有尚書右僕射鄧攸;宋元之際有學者鄧牧;明代有福建農民起義軍首領鄧茂七、鄧伯孫;清代有篆刻家、書法家鄧石如,有與林則徐協力查禁鴉片的兩廣總督鄧廷楨,還有詩人鄧輔綸、海軍著名將領鄧世昌。近現代鄧姓名人主要有:中國共產黨的第一代.第二代領導集體的主要成員,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為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作出了傑出貢獻。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鄧中夏,農學家、土壤學家鄧植儀,國務院副總理鄧子恢,真菌學家鄧叔群,新聞工作者、學者鄧拓等人,他們用自己的出色業績,贏得了世人的敬仰,成為鄧姓中的佼佼者。

在按人口多少排列的中國姓氏中,鄧姓居於第34位,其分佈以江西、湖南、河南最廣泛,四川、廣東、福建、江蘇次之。

鄧侯姓氏起源於哪個朝代

起源於春秋時期。

鄧姓是中國新姓氏排行27的大姓(據2013年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公佈的資料),姓氏發源於今湖北襄陽團山鎮鄧城村,今有鄧城遺址。春秋時的古今天鄧姓人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地區、長江流域及沿海一帶,其中江西、湖南、河南為最,四川、廣東、福建、江蘇次之。《說文解字注》鄧國曼姓之國。左傳。楚武王夫人曰鄧曼。則知鄧國曼姓也。前志曰。鄧縣故國。今屬南陽。從邑。登聲。徒亙切。六部。

姓鄧的鄧起源於哪個朝代?

源於曼姓,出自商高宗武丁給叔父曼季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今天湖北襄陽鄧城)。歷經西周、春秋,一直延續了有六百多年,亡國之後的鄧侯子孫,為紀念故國便以國名為姓氏,稱鄧氏,史稱鄧氏正宗,亦稱曼姓鄧氏。

姓鄧的革命先烈?

鄧姓是中國新姓氏排行27的大姓(據2013年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公佈的資料),姓氏發源於今湖北襄陽團山鎮鄧城村,今有鄧城遺址。春秋時的古今天鄧姓人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地區、長江流域及沿海一帶,其中江西、湖南、河南為最,四川、廣東、福建、江蘇次之。

革命先烈有:

鄧小平 這個不用說了吧。

鄧穎超 周恩來總理的夫人,也不用說了吧。

鄧發 1906-1946 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前期領導人之一,中國工人運動的傑出領袖。 鄧中夏 1894-1933 馬克思主義理論家,也是工人運動的領袖。

鄧恩銘 1901-1931 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曾任中共山東省委書記。

鄧稼先 1924-1986 中國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被稱為“兩彈元勳”。

鄧蔭南 1846-1923  華僑支援孫中山革命活動的傑出代表,1929年1月,國民政府追贈陸軍上將。

鄧文釗 190-1971   曾在經濟上支援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抗日遊擊隊,創辦《華商報》並任董事長兼督印人。香港淪陷後轉入東江游擊隊。

鄧拓 1912-1966   新聞家,政論家,曾任社會科學家聯盟和上海反帝大同盟區黨團書記,中共法南區委宣傳幹事、宣傳部長和南市區工委書記等職。

鄧子恢 1896-1972   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農業工作的卓越領導人。

鄧寶珊 1894-1968   無產階級革命家。

鄧仲元 1886-1922   早年參加辛亥革命,曾任廣東軍政府陸軍司司長、粵軍總部參謀長兼陸軍第一師師長,功績卓著。

鄧錫侯 1889-1964   中國國民黨高階將領、愛國人士。

鄧東哲 1916-1995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鄧克明 1906-1983   中共七大、八大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鄧兆祥 1903-1998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七、八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高階將領,著名的愛國主義者、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

鄧仕俊 1918-1993   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6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鄧龍翔 1913-1979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鄧家泰 1914-2003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後升中將。

鄧華 1910-1980   中國人民解放軍著名高階將領,第八屆中共中央委員。1955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曾經擔任過中國人民志願軍副司令員、瀋陽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等職務。

鄧斌 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組織工人運動。1930年4月,被殺害於武昌閱馬場。

鄧軍林 1902-1985   國民黨少將。特赦後任南京市政協委員,江蘇省政協委員。

相關問題答案
鄧的姓氏來源?
嚴的姓氏來源?
樑的姓氏來源?
孫的姓氏來源?
戚氏的姓氏來源?
晏的姓氏來源?
宋的姓氏來源?
姓陳的姓氏來源?
周的姓氏來源?
黃的姓氏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