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有什麼傳統的節日?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3日

漢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有以下節日:

1、正月初一 春節,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種名稱

2、正月初五 路神生日

3、正月十五日 上元節(元宵節)

4、二月初二 春龍節 又叫龍抬頭 青龍節

5、二月十五 花朝節

6、清明節的前一天 寒食節

7、三月初三 上巳節 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

8、春分後十五日 清明節(現定陽曆四月五日)

9、四月初八日 佛誕日,又有牛節之稱過了這天牛就要下地了.

10、五月初五 端午節

11、夏至節

12、六月六 晒伏節“六月六,晒紅綠。” “姑姑節”“六月六,請姑姑”,在古代還是另外一個節日,名叫天貺(賜贈的意思)節,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個節日,叫做翻經節。

贊助廣告

13、七月七日, 習稱七夕、七月七、乞巧節

14、七月十五日 中元節,又稱鬼節,盂蘭盆節。

15、七月三十 地藏節

16、八月十五日 中秋節

17、九月九日 重陽節

18、十月初一 十月朝,又稱祭祖節

19、十月十五日 下元節

20、十一月二十二日 冬至

21、十二月八日 臘八節

22、臘月二十三日 祭灶節,祀灶日,俗稱“過小年”,亦稱小年、小年下、小年節

23、臘月的最後一天 年除日、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節夜、大盡等,民間稱年三十、大年三十

中國漢族四大傳統節日

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贊助廣告

1、春節:於陰曆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開始,經過除夕、春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結束;其主要節日活動有:操辦年貨、伏、做新衣、撣塵、祭灶、祭祖、吃團圓飯、守歲、貼春聯、掛年畫等;節日期間人們還互相拜年、放爆竹、吃年糕、吃餃子、吃元宵、舞獅、扭秧歌、玩花燈等;

2、清明節:於陰曆三月間,即陽曆四月五日前後;主要節日活動有:主要有掃墓、插柳、踏青、射柳、放風箏、盪鞦韆等;

3、端午節:於陰曆五月初五;主要有賽龍舟、吃粽子、掛鐘馗像、掛香袋、飲雄黃酒、插菖蒲、採藥等活動;

4、中秋節:於陰曆八月十五;主要有祭月、賞月、吃月餅、吃團圓飯及舞龍燈等活動

漢族的習俗和節日

漢族節日:漢族的主要節日有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

(1)春節:春節是漢族傳統的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舊俗春節臨近,一般人家均買活魚養在缸內,等到春節時食用,寓意“年年有餘(魚)”或“吉慶有餘(魚)”。除此之外,家家還要剪窗花,貼年畫,掛春聯,貼“福”字。貼“福”字講究倒著貼,寓意“福到了”。家家戶戶張燈結綵,喜氣洋洋,過大年的氣氛非常濃。

除夕晚,民間又叫“三十”,除夕的“除”字,原意是“辭別”,也就是辭舊歲迎新年。

除夕之夜,外出的家人要趕回家,與全家人團聚共吃年夜飯,也叫團圓飯。家家都備有豐富的菜品,用雞、鴨、魚、肉、海鮮及各種新鮮蔬菜烹製出各種美味佳餚,這頓飯必有魚(餘),預祝“年年有餘”。除夕夜一般要守歲,半夜零點,鐘聲一響,鞭炮齊鳴,迎接新的一年。

正月初一,北方人通常吃餃子,南方人則吃湯圓,不少地區有吃年糕的飲食習俗,寓意一年的好運更比一年高(好)。

春節期間,有相互拜年、饋贈禮物的習俗,人們見面要相互道“過年好”。許多地方還有逛廟會、耍龍燈、舞獅子、扭秧歌等民間活動。

(2)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也叫上元節、燈節。這天要吃江米(糯米)面元宵或水磨麵湯圓。餡芯大致有白糖玫瑰、黑芝麻、豆沙、什錦、椰奶等。民間有“正月十五鬧元宵”的習俗,元宵節之夜,還有猜謎語、觀燈等民間活動,更增添了節日熱鬧的氣氛。

(3)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由於五為陽數,所以又叫端陽節,是紀念楚國愛國詩人屈原的節日。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粽子多為三角形,品種很多,有小棗粽、豆沙粽、火腿粽、鹹肉粽等。一些地區除了吃粽子外,還有喝雄黃酒,櫻桃的習俗。此外,還有賽龍舟的民間活動。

(4)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是中秋節。人們普遍都很重視這個節日,閤家團聚,賞月,品嚐各式月餅,吃應季的水果,如葡萄、石榴、柿子、各種瓜類等。各地區都有傳統月餅,如北京的自來紅等。每至中秋佳節,人們爭相購買月餅,饋贈親友,互祝團圓。

(5)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為傳統的重陽節。

重陽節要吃重陽糕,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講究的重陽糕要做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做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意。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為重陽糕。另外,民間還把農曆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怒放的重陽節裡,觀賞菊花、飲菊花酒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

(6)冬至:冬至,又稱“冬節”、“長至節”、“亞歲”。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做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在這一天,北方地區有宰羊、吃餃子的習俗,南方的傳統食品有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等。還有一些地區在冬至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習俗。冬至這個節氣經過數千年的延續發展,也形成了它自己獨特的節令食文化。曾較為時興的“冬至亞歲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獻冬至盤、供冬至團、餛面蔽等。曰

(7)臘八節:臘八節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是吃臘八粥。臘八粥作為我國的節令小吃,主要由糯米、花生仁、蓮子、黃豆、赤豆、綠豆、百果、紅棗等乾果熬煮而成。臘八粥其味多樣、清香可口、營養豐富,除含有人體正常飲食需要的碳水化合物外,還含有B族維生素和多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蛋白質及膳食纖維等營養成分。因此在有的地方,臘八粥又稱為福德粥,意思是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除臘八粥外,還有臘八面、臘八蒜等風味食品。它們即可滋補身體,又能增添喜慶。...餘下全文>>

漢族有哪些節日

●正月

初一:春節(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正旦、正朔)

立春節(於立春日)

初七:人日節

初八:穀日節

初九:天日節

初十:地日節

十五:元宵節(上元節、燈節)

二十:天穿節

廿五:填倉節

晦日:正月晦

●二月

初一:中和節(太陽生日)

初二:春龍節(龍抬頭、龍頭節、土地會、春社日/屬春秋兩社日之一)

十二:花朝節(花神節、百花之神生日)

十五:撲蝶會

十九:觀音誕

春分節(於春分日)

●三月

初三:上巳節(女兒節)

寒食節(冬至日後一百零五日,清明前一二日)

清明節(於清明日)

●四月

初八:浴佛節(釋迦牟尼誕辰)

立夏節(於立夏日)

十八:碧霞元君節

●五月

初五:端午節(端節、端五、端陽、重午、蒲節、天中節)

十三:雨節(關公磨刀日)

二十:分龍節

夏至節(朝節,於夏至日)

●六月

初六:天貺節(六月六、晒蟲節、蟲王節、回孃家節)

十九:觀音會

廿四:觀蓮節(蓮花生日)

●七月

初七:七夕節(乞巧節)

十四:秋日拔禊

十五:中元節(盂蘭盆節、鬼節、瓜節)

廿九:地葬節

●八月

初一:天灸日(天醫節)

十五:中秋節

●九月

初九:重陽節

十九:觀音會

●十月

初一:寒衣節(授衣節、冥陰節)

十五:下元節(下元水官節)

●十一月

冬至節(於冬至日)

●臘月

初七:驅儺日

初八:臘八節

十六:尾牙節

廿三:祭灶日(小年)

除夕

漢族的主要節日有什麼?

中國傳統節日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漢族的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我國的傳工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裡,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目前,國家法定休假的節日有春節、清明、端午、中秋四個。

漢族傳統節日,主要還有有臘祭、祭灶、春節、元宵、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在所有的節日中,以春節最隆重。

漢族的傳統節日的傳說

春節 農曆正月初一,古代稱元日,又稱正旦、元旦、元正、歲朝、年朝等。《尚書大傳》又稱正旦為歲只朝、月三朝、日之朝,故又稱撊瘮。 自從公曆紀年為主後,俗將公曆一月一日稱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便不宜再稱元旦,以免混淆。因正月初一離立春節很近,故稱為春節。元日為一年之始,故官方民間,皆以為大節日。宋《野客叢書》雲:國家官私以冬至、元正、寒食三大節為大節日,七日假。 春節是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從農曆臘月最後一天(除夕)起至正月初五。除夕晚餐最為豐盛,煮豬頭豬尾(寓做事有頭有尾)、公雞、魚(寓年年有餘),吃蔥(寓聰明)、蒜(有算計)、大雜菜(寓團結和睦),米中摻谷(得“穀子多”的吉利話),以熟食祭天地、灶君、祖宗,舉家歡聚,盡情吃喝。晚上,人人將腳洗乾淨(寓可有好運氣),年長者給年幼者“壓歲錢”,數角至數十百元不等。年輕人守歲到深夜,零點鐘聲敲過,競相燃放煙花爆竹,辭舊迎新。大年初一,早起搶頭水,在井邊燃香一柱,寓有好兆頭。趕早貼春聯(或頭天貼好),放鞭炮,穿新衣。起床時不催喊,在堂中撒零錢,任由孩子們早起而拾。不動菜刀(認為一年四季可平安),不掃地(認為會把財氣掃走)。

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是怎麼來的?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下面列舉的這些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裡,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滲入到社會生活的過程。它和社會的發展一樣,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我國古代的這些節日,大多和天文、曆法、數學,以及後來劃分出的節氣有關,這從文獻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書》,到戰國時期,一年中劃分的二十四個節氣,已基本齊備,後來的傳統節日,全都和這些節氣密切相關。

節氣為節日的產生提供了前題條件,大部分節日在先秦時期,就已初露端倪, 但是其中風俗內容的豐富與流行,還需要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最早的風俗活動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關;神話傳奇故事為節日憑添了幾分浪漫色彩;還有宗教對節日的衝擊與影響;一些歷史人物被賦予永恆的紀念滲入節日,所有這些,都融合凝聚節日的內容裡,使中國的節日有了深沉的歷史感。

到漢代,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都已經定型,人們常說這些節日起源於漢代,漢代是中國統一後第一個大發展時期,政治經濟穩定,科學文化有了很大發展,這對節日的最後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節日發展到唐代,已經從原始祭拜、禁忌神祕的氣氛中解放出來,轉為娛樂禮儀型,成為真正的佳節良辰。從此,節日變得歡快喜慶,豐富多采,許多體育、享樂的活動內容出現,並很快成為一種時尚流行開來,這些風俗一直延續發展,經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歷代的文人雅士、詩人墨客,為一個個節日譜寫了許多千古名篇,這些詩文膾炙人口,被廣為傳頌,使我國的傳統節日滲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蘊,精彩浪漫,大俗中透著大雅,雅俗共賞。

中國的節日有很強的內聚力和廣泛的包容性,一到過節,舉國同慶,這與我們民族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一脈相承,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這裡所介紹只是漢民族的一些較大的傳統節日,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習俗,眾多的民族節日,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寶藏。

春節簡介

春節,是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曆,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曆,公曆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曆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永珍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然後就是家家戶戶準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採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採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貼上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裡張貼色彩鮮豔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餘下全文>>

我國漢族傳統的四大節日是

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春節:陰曆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開始,經過除夕、春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結束;

清明節:陰曆三月間,即陽曆四月五日前後;

端午節:陰曆五月初五;

中秋節:陰曆八月十五;主要有祭月、賞月、吃月餅、吃團圓飯及舞龍燈等活動。

漢族傳統節日都有哪些啊? 10分

漢族傳統節日,主要有臘祭、

祭灶、

春節、

元宵、

社日、

清明,

端午、中秋、

重陽。

相關問題答案
漢族有什麼傳統的節日?
水族有什麼傳統的節日?
漢族有什麼傳統節日?
白族有哪些傳統的節日?
藏族有哪些傳統的節日?
水族有什麼傳統節日?
回族有什麼傳統節日?
布依族有什麼傳統節日?
壯族有什麼傳統節日?
白族有什麼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