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姓的來源?
費姓的由來?
—.姓氏起源
1.遠古大禹治水時,有個大臣叫伯益,幫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於大費,江夏即今武漢,他的後代有支以費為姓,如夏桀時去夏歸商的費昌,就是他的後裔,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夏代有費昌,費仲,據說是夏禹的後代,子孫就其以名字中的“費”為姓。
2.古代春秋時,起源於姬姓,魯桓公的兒子季友為大夫,被封為費邑(山東費縣)的首領,其子孫便以封地為姓,相傳姓費。
二、遷徙分佈
1.在三國時期,江夏費姓出了名人,於是,費姓在湖北江夏郡發展成望族,世稱江夏望。
2.費邑費氏因戰亂或其它原因,遷徙到今江蘇南部。
三.歷史名人
1.費褘 (? - 253年)三國時江夏人,自文偉。劉備時任舍人,庶子。後主時歷任黃門侍郎,昭信校衛,侍中,司馬,尚書令,大將軍,為諸葛亮所器重,多次出使吳國,終益州刺史,封成鄉侯。
2.費震——明朝鄱陽人。洪武初以賢良徵為吉水 知州。寬惠得民,升為漢中知府。歲遇災荒,盜賊四起。費震發倉粟10餘萬鬥貸民,到秋收時還倉,盜賊聞知,皆來歸正。
3.費茂公——字謹與。清朝長白山東巴海人。崇順治間從攻山東、江南,取 勞山,拔蘇州。自入關以來,大小百餘戰,身受創傷無完膚,而 銳氣不少挫。官至盛京工部侍郎。
4.費伯雄(1800~1879),字晉卿。江蘇省常州武進縣孟河鎮人。費伯雄生長在世醫家庭,家學淵源,先儒後醫。懸壺執業不久,即以擅長治療虛勞馳譽江南。道光年間(1821~1851)曾兩度應召入宮廷治病。先後治療皇太后肺癰和道光皇帝失音證,埂取得顯效。為此獲賜匾額和聯幅,稱道其“是活國手”。至咸豐(1851~1861)時,費氏醫名大振,遠近求醫者慕名而至,門前時常舟楫相接,孟河水鄉小鎮此時也以醫藥業發達而成為一個繁盛地區。費氏博學通儒,醫術精湛,人稱其以名士為名醫,蔚然為醫界重望。
5.費彝民——江蘇蘇州人。民國14年(1925年)畢業於北京法文高等學校。 香港《大公報》社長。
費姓怎麼來的
費姓起源
讀為fei時,來源主要有五:
?一、出自遠古帝王顓頊裔孫大費之後。
相傳顓頊是黃帝孫,有裔孫伯益,伯益有裔孫大費,大費有子二人,其中次子名若木,因不得繼承爵位而淪為平民,遂以父名為姓氏,姓費,以標明自己的血統所出;
二、出自夏禹之後,因在其子孫的封國中有一費國,後來以國名為姓氏;
?《軒轅黃帝傳》稱:“夏禹,亦黃帝之玄孫也,姒姓……”依此,費姓的血緣始祖可追溯至黃帝。又據傳說,在大禹治水時,一位名叫伯益的人協助治水頗有業績,受封於費地,其後代則以地取姓曰費姓。
三、出自春秋時魯國大夫費序父之後,因他以費(今山東魚臺西南)為食邑,子孫以憨地名為姓氏; 《樑相費泛碑》載:“魯桓公子季友為大夫,有功封費,因氏焉。”
四、出自春秋時楚國大夫費無極之後;
五、少數民族該姓
由北魏時鮮卑姓氏費連改姓而來,後來這支改姓的人又與漢族費姓融合在一起。另外;清代滿族的姓氏之一清代滿族中有一些姓富、姓費者,在歷史的演變中逐漸使用漢字“費”為姓。如費英東,為滿洲鑲黃旗人,本名費英東扎爾固齊,姓瓜爾佳氏;費揚古;滿洲正白旗人,姓棟鄂氏;費雅思哈,為滿洲正黃旗人,姓富察氏等等。漢族姓氏也是費;當代少數民族彝、布依、土家等,也都有人以費為姓。
?
費字在讀作bi時,血統來源較為單一
主要是由春秋時魯桓公之子季友而來,以封邑名稱為姓。相傳,魯桓公是周文王及周公的後代,在周公長子伯禽被封於魯後,數傳至他,相繼擔任魯國國君。後來,他生子二人,其中長子即魯莊公,在他去世後得以繼承爵位;次子即季友,在魯莊公時以君主胞弟身份執掌朝政。尤其是在魯莊公去世後,他的權力更為集中,又擁立莊公之子班為君主,自己獨攬大權。他的專權引起其他人的不滿,一位名為慶父的人乘機作亂,殺死國君,他也被迫逃亡陳國。此後,他在陳國的幫助下回到魯國,繼續任執政,並立班的兒子申為國君,申亦即歷史上的魯僖公。僖公時,為表彰他安定社稷之功,把國中一個叫做費邑的地方分封給他作為食邑。他及子孫後來也在這一帶發展繁衍,再後來又以封邑的名稱為姓氏,姓費。
費氏的起源?
費姓源出有三:一為夏禹後代,封於費(今山東濟寧);一為魯桓公子季友,封於費。前者以國為姓,後者以邑為姓。再有鮮卑族費連氏,北魏時漢化改為單姓。
費姓望出江夏(今湖北中部),據稱是由河南、山東南遷的。在今江南主要聚居在蘇州、吳興地區。
上海有費姓當在宋末,景定中(1260~1264)有費輔之,於今青浦金澤建頤浩禪寺。德枯年問(1275~1276),長興人費,為南。宋未任上海市舶分司提舉,其族即由長興經嘉興移居上海。
元初,費領金牌千戶銜,兼上海總管府總管;繼賜虎符,加授武德將軍,管領海船萬戶;後又升懷遠大將軍、浙東宣慰使。他為人寬厚,輕財好施,人稱費佛於。他看到沿海民船缺乏管理,多流為盜,遂請準朝廷,錄編船戶籍,免其謠役。由此得船數千,水手萬人,為朱清、張渲組織潛運,奠定了運輸能力的基礎。費秦主掌上海市舶分司達20年之久,對海運貨物推行三十稅一制度,輕稅政策對上海海運發展有很大的促進。
費去世後,兒子費拱宸襲職,接任運糧萬戶,自平江(蘇州)等處運糧至大都(北京),以功晉封良顯侯,費拱宸之後,其於費雄接掌,官昭武大將軍。祖孫三代,主持上海海運數十年。有元之世,成為當時松江府的最有權勢的家族之一。元亡,明太祖以“從逆”罪,籍沒了費雄家族,其後裔漸而衰落。明初移居崑山的費姓家族,出了位大航海家費信。他在太倉黃渡市舶司服役,得以常接觸外國商人,獲得不少海外知識。永樂七年(1409),曾隨鄭和出使西洋,此後又三次隨船隊航海。他所到之處,記錄風土人情,寫成《星搓勝覽》、《大心紀行》等書。
清末民國初,有費雲直,曾與蔡元培、陳去病共創《警鐘日報》。有費龍丁,是著名的書畫金石學家,娶妻李華書,繫上海名人李平書之妹,著有《愛廬叢稿》、《愛廬印存》等,他們收藏有很多文物和書畫精品,不幸多在江浙軍閥混戰時損毀。今人有奉賢費芝若,系奉城醫院副院長,全國先進工作室。
南市雲錦樓,原為費家宅。費姓星散後,此樓成為上海一處名勝。至今,上海尚留著一些冠以費姓的地名,在徐彙區有費家塘,在浦東等地有好幾個費家宅。現建國東路500弄,原名即稱費家弄。
費姓的介紹
費【費,讀音分別作mì和fèi】,漢族姓氏。如今,費姓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河北、四川、重慶、上海、江蘇、安徽、浙江、湖北、河南等省市多此姓,上述七省市費姓約佔全國費姓人口的85%。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65位。
費姓的分佈
費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九十九位,人口約五十七萬八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036%左右。據《史記》記載,若木子孫在上古至夏朝時,已“或在中國,或在夷狄”,其後裔費昌在夏桀時去夏歸商。此外,商代還有佞臣費仲。春秋時,隨著魯大夫費父、季友、楚大夫費無極分別封於費地,其子孫以邑為氏,費姓隊伍迅速擴大,所居區域也擴充套件至今山東、湖北境內。兩漢時期,費姓名人有東萊(今山東掖縣)人費直,汝南(今河南平輿)人費長房,犍為南安(今四川東南部)人費貽,吳郡吳興(今浙江吳興)人費鳳。說明費姓在此際除繼續繁衍於今河南、山東、湖北之地外,已有費姓徙居犍為郡、吳興郡,犍為郡地跨今雲貴川三省,吳郡地跨江浙,可見當時費姓分佈之廣。三國時,江夏 (今湖北地區)人費禕因求學入益州(今四川成都),並落籍該地,後貴為蜀國宰相,並與劉禪結為兒女親家,使江夏郡的費姓在蜀地顯赫。兩晉南北朝時,在江夏郡繁衍的費姓依舊興旺,而且名人不斷。隨著北魏費連氏、費莫氏改為費姓,使河南、山西、河北等地都有了新的費姓族人。唐末五代時期,中原板蕩,民不聊生,有費姓人隨逃難的隊伍入遷今安徽、江蘇、浙江等地,並有一支進入福建。宋末,隨著江浙之地變為殺人戰場,有費姓繼續南遷於今兩廣之地。明初,山西費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山東、江蘇、天津、河北、河南等地。明清兩代,繁衍於今浙江紹興一帶的費姓由於從事師爺或幕僚的行當,有落籍於今北京的。清中葉以後,費姓人有赴臺謀生者,而且此期之費姓已分佈於今全國大多數地方。當今,費姓在中國大陸姓氏排行中位於156位,約佔中國人口總數的0.07%。
費氏家譜字輩
江蘇省寶應縣費氏家譜
由費繼滿發起並建立:
費繼滿於一九八八年以後,聯合子嬰河鄉、郭橋鄉等地費氏家族兄弟,進行進一步的籌劃建立家譜事宜,並受到了大家的一致贊同。費繼滿:一九二七年出生,曾任多個地區,鄉糧管站的站長,一生勤勤懇懇為民服務,從不計較個人的名譽和得失。是人民的好公樸,好乾部,受到人民的信任和愛戴。
建立過程:
由費玉龍執筆編排:
費玉龍:一九五二年出生,1972年11月應徵入伍,在部隊服役18年,在部隊曾任:司務長、助理員、黨支部書記、管理員、軍需股長等職,參加過對越自衛反擊作戰;參加過北京戒嚴;參加過多次部隊的抗洪搶險救災等活動,經常受到部隊的立功和嘉獎,退役前為少校軍銜。
1990年9月轉業至地方工作:在一家國有企業擔任,黨支部書記、行政主任、工會主席等職務,年連被評為單位的先進個人。
一九九O年三月,一個風和日麗的早晨,他象往常一樣,起來貪婪地沐浴著家鄉清新的空氣;
他的家鄉:在江蘇省、寶應縣、子嬰河鄉、六合村,這是一個古老的名字。他在村頭習慣地進行早鍛鍊,忽然發現,他的家鄉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幼時的小橋流水人家,已經變成了大的石拱橋,流水依舊,人家已經是樓房林立,過去低矮潮溼的茅屋已不覆存在,電燈電話就更不用說了;莊上的大伯大媽,叔叔嬸嬸們,除了臉上稍許留下些歲月的滄桑痕跡外,仍然是熱情不減當年;有二位爺爺輩的已率先西去;因為,當時的他已經外出工作一十八個春秋;雖然中途部隊有機會出差、探親、家訪,偶爾回來十天半月的,但始終沒有解甲歸鄉的那種心曠神怡的感覺;一別十八年歸鄉的感覺,別有一翻清新、暢快、淋漓盡致的輕鬆和痛快。
早鍛鍊回來後,他的父親費繼滿鄭重地對他說出了,他對建立家譜的想法,他準備聯合我們費家兄弟,建立和延續費氏家譜,並要做兒子的費玉龍幫他想想,我們費氏後續幾輩人的排行排序,並準備決定,每年晴明前後進行一次癸奠活動,以表示對費氏子孫對費氏祖宗的哀思,使費氏家族能夠興旺發達,後繼有人,同時也希望,費氏族人能夠相互瞭解,和睦相處。
費玉龍應父親的要求,編排了前十二輩;現在正在延用,後51輩也在完成之中;共63輩。德、繼、玉、新、正、吉、祥;如、意、慶、有、餘、亦、翔;
其、亞、興、祖、兆、鴻、龐;才、智、文、書、達、山、江;
學、孝、維、金、志、廂、向;爾、振、寶、全、於、慧、羌;
林、龍、敏、華、國、偉、章;安、享、太、平、萬、禮、長;
喜、信、連、忠、方、永、昌。
請問全中國姓費的人有多少啊?
費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九十九位,人口約五十七萬八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036%左右。
費姓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河北、四川、重慶、上海、江蘇、安徽、浙江、湖北、河南等省市多此姓,上述七省市費姓約佔全國漢族費姓人口的85%。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65位。
姓氏有姓費的嗎
姓氏有姓費的。
費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九十九位,人口約五十七萬八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036%左右。
據《史記》記載,若木子孫在上古至夏朝時,已“或在中國,或在夷狄”,其後裔費昌在夏桀時去夏歸商。此外,商代還有佞臣費仲。
春秋時,隨著魯大夫費父、季友、楚大夫費無極分別封於費地,其子孫以邑為氏,費姓隊伍迅速擴大,所居區域也擴充套件至今山東、湖北境內。兩漢時期,費姓名人有東萊(今山東掖縣)人費直,汝南(今河南平輿)人費長房,犍為南安(今四川東南部)人費貽,吳郡吳興(今浙江吳興)人費鳳。說明費姓在此際除繼續繁衍於今河南、山東、湖北之地外,已有費姓徙居犍為郡、吳興郡,犍為郡地跨今雲貴川三省,吳郡地跨江浙,可見當時費姓分佈之廣。
三國時,江夏 (今湖北地區)人費禕因求學入益州(今四川成都),並落籍該地,後貴為蜀國宰相,並與劉禪結為兒女親家,使江夏郡的費姓在蜀地顯赫。
兩晉南北朝時,在江夏郡繁衍的費姓依舊興旺,而且名人不斷。隨著北魏費連氏、費莫氏改為費姓,使河南、山西、河北等地都有了新的費姓族人。
唐末五代時期,中原板蕩,民不聊生,有費姓人隨逃難的隊伍入遷今安徽、江蘇、浙江等地,並有一支進入福建。
宋末,隨著江浙之地變為殺人戰場,有費姓繼續南遷於今兩廣之地。
明初,山西費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山東、江蘇、天津、河北、河南等地。明清兩代,繁衍於今浙江紹興一帶的費姓由於從事師爺或幕僚的行當,有落籍於今北京的。
清中葉以後,費姓人有赴臺謀生者,而且此期之費姓已分佈於今全國大多數地方。
當今,費姓在中國大陸姓氏排行中位於156位,約佔中國人口總數的0.07%。
姓費的名人有哪些?
【費直】
(生卒年不詳),字長翁,東萊(郡治今萊州市)人,西漢古文易學“費氏學”的開創者,官至單父(今單縣境內)令。費直依古文古字本漢《易》,稱《古文易》。“長於卦筮,亡章句”,“徒以彖象繫辭十篇文言”即《易傳》“解說上下經”,開幕訓詁學史上以傳附之先河。東漢時期,經學家陳元、鄭眾、馬融都學習和傳授費氏學,馬融還為費氏《古文易》作“傳”(指解釋經文的著作)並把它傳授給其高足、漢代經學集大成者鄭玄,鄭玄作《易注》。經學家荀爽也漢費氏《易》,作了《易傳》。三國時傳魏經學家王肅、玄學家王弼,王弼還作了注。費氏學大興。南北朝時期,樑代、陳代正式把鄭玄、王弼二注“列於國學”。今本《周易》與《費氏易》有很深的淵源。清代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費氏易》1卷、《費氏易林》1卷、《周易分野》1卷。另《釋文》有《費直章句》4卷,系後人偽託。
【費禕】
(? — 253)字文偉,江夏鄳縣人。三國時蜀漢名相。費禕性格寬和,劉備平定益州時,在蜀為文官。劉備死後,諸葛亮輔劉禪當國,重用費禕及蔣琬等。南征孟獲時,諸葛亮以費禕為長史隨軍。後來興師北伐中原,諸葛亮撰《出師表》,稱費禕等「皆良實,志慮忠純」。北伐期間,費禕常為使節,往來漢中成都,又常替魏延、楊儀弭息糾紛。諸葛亮死時,將國事付與蔣琬、費禕;其時魏延不服諸葛遺命,費禕以其反情告楊儀,並回奏後主,方證是非。後楊儀又不服待遇,口出不臣亂言,亦賴費禕密狀其詞,以正國法。後來姜維執意北伐,費禕以內治無人、國實不殷阻其事,然皆不為所聽。
【費仲】
一作費中。商代人。紂寵臣,善於阿庚逢迎,貪利,國人勿親。紂囚禁西伯昌(周文王),周臣通過仲獻美女、奇物、良馬,文王得出。
【費孝通】
(1910-2005 ) 江蘇吳江人(生於南通)。1935年清華大學研究院畢業。1938年獲英國倫敦大學哲學博士(社會人類學)學位。同年起,先且在雲南大學、清華大學社會學系任教授、系主任、副教務長。1942年加入民盟。新中國成立後,歷任第三、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五屆常委,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中央民族學院教授等。著有《江村經濟》(英文,即《中國農民生活》)、《生育制度》、《鄉土中國》、《初訪美國》、《重訪英倫》、《鄉土人權》、《我這一年》、《大學的改造》、《兄弟民族在貴州》、《花藍瑤社會組織》、《訪美掠影》、《關於我國民族的識別問題》,譯有《人文型別》、《世界史》、《文化論》、《工業文明的社會問題》等。
【費丹旭】
(清),字子苕,號曉樓,晚號偶翁,又號環渚生,烏程人。工寫照,如鏡取影,尤精補景仕女,瀟灑自然,清代畫家。
【費子賢】
明初人。從朱元璋渡江,數有功。取武康、安吉,築城御張士誠兵進攻。曾以三千人擊退張氏八萬之眾,以功進指揮同知。取福建、攻元都、定西陲皆有功。官至大都督府僉事,世襲指揮使。
【費震】
明朝鄱陽人。洪武初以賢良徵為吉水 知州。寬惠得民,升為漢中知府。歲遇災荒,盜賊四起。費震發倉粟10餘萬鬥貸民,到秋收時還倉,盜賊聞知,皆來歸正。
【費貞娥】
明朝末年人,是莊烈帝的宮女,李自成攻陷北京後,費貞娥投井自殺,但被賊兵救出。她說,我是長公主,不得無禮。賊兵便帶她去見李自成,因為當時她只有16歲,長的美麗,李自成便賜給他的大將羅虎,貞娥暗藏刀刺死羅虎,然後自殺,立下了烈女的典範。
【費茂公】
字謹與。清朝長白山東巴海人。崇順治間從攻山東、江南,取 勞山,拔蘇州。自入關以來,大小百餘戰,身受創傷無完膚,而 銳氣不俯.....餘下全文>>
費姓在百家姓中排第幾啊???
在北宋初編成的《百家姓》中排名第65位,趙姓第一
在新編《百家姓》中排名第156位(按人口數量),李姓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