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結婚風俗?
彝族風俗的婚俗
彝族婚姻基本是一夫一妻制。一般在本民族內通婚,但也不禁止與其他族通婚,姑表優先婚配。青年男女可自由戀愛,但結婚必須得到父母同意,需經說媒、吃“合意酒”、“訂婚酒”等過程。迎親時,男家事先用錐慄樹枝和青樹葉搭“青棚”,迎接新娘進門後,即在“青棚”下設宴招待賓客。第二天為正席,親戚朋友以雞、肉、酒、蛋、米祝賀。第三天為新娘和新郎回門日,女家請親朋好友吃“團圓飯”。《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實施後,姑表優婚已杜絕,現多為自由戀愛結婚。
彝族的婚戀習俗
與不同地區不同支系彝族女性社會化的狀況相聯絡,彝族女性的婚戀習俗也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種是1949年以前處於封建制的地區,婚姻形態與漢族較為接近,但盛行族內婚制,一般不與其他民族通婚,有的地方甚至不同的彝族支系之間也不通婚。婚姻禮儀各地也不盡一致。楚雄州牟定、武定、永仁等縣的青年男女多自由婚配,但無論自由戀愛或父母作主,均有說媒、訂婚、迎親、回門等程式。彝族沒有專職媒人,男女均可充當。媒人攜帶糖酒到女家提親,同意之後舉行訂婚儀式,即"吃訂酒"。由男方和媒人帶上酒和部分首飾(必不可少的是手鐲和一塊紅布)到女家,女家請來自己的長輩親屬一同商議婚期、彩禮、婚筵規模,迎送親的人數等事宜。 自"吃訂酒"之日起,男女雙方不得任意反悔。新娘出嫁時,按規矩要由男方派人到女方家中迎娶。接到新娘後,在去新郎家的途中,凡需過橋、翻山越嶺、過河、爬坡坎,新娘均由陪郎揹著。一路上,迎親、送親的青年男女彈著三絃、月琴,吹著嗩吶、短笛,唱著背新娘歌,跳著舞,歡歡喜喜,熱熱鬧鬧地把新娘送到了新郎家。
石屏等縣壩區以及江城、元江、峨山、巍山等縣,婚姻須經"父母之命,媒的之言。"江城縣彝族多數在本民族內通婚,但也不嚴格禁止跟漢族、哈尼族等外族通婚。新婚的第一二天,新娘由送親的女伴晝夜陪守著,到第三天一早即回孃家。在孃家住滿一個月後,婆家請人去接,仍有女伴數人前來同住。三天後又返回孃家,再住一月。直到第三次接回時,夫妻始能同房。有的婦女對包辦婚姻不滿,往往是長時間住在孃家不回。巍山彝族男孩八九歲時,父母就要給他定下親事,稱之為"喝定酒";喝了"定酒"後的雙方家長已變成"親家",已許配的姑娘開始稱男方的父母為"爹、媽",當兒子長到十八九歲時,父母就要給他們完婚。儘管部分地區彝族青年男女婚姻的締結上存在父母包辦的現象,但不少地區的彝族在婚前享有相當的社交自由,與漢族相比,彝族女性受封建禮教的束縛很少。逢年過節,或婚喪喜慶時,青年男女往往利用這些機會唱歌跳舞,飲酒吸菸聚會,開始相識、互戀、遞送信物,不少人也在稟告父母而後成為眷屬。
第二種型別是1949年前處於奴隸制社會的小涼山彝族地區,婚姻形態也反映了奴隸制的特點。1949年前小涼山彝族嚴格實行族內婚制、等級內婚制和家支外婚制。族內婚是指在本民族內締結婚姻,不能與外族通婚;家支外婚是指同一家支內部嚴禁通婚,婚姻只能選擇在本家支以外進行;而等級內婚乃是小涼山彝族婚姻的最基本特徵。在彝族奴隸制社會裡,全體社會成員,主要依血緣因素及經濟佔有和人身權利等條件劃分為黑彝、曲諾、阿加和呷西四個等級。黑彝是世襲貴族;曲諾屬奴隸社會的隸屬民;阿加是經主子婚配成家,住在主子的轄區內,為主子承擔田間勞動的分居奴;呷西屬住在主子家內的單身奴隸。等級內婚制嚴格規定:黑彝貴族只能在本等級內通婚,嚴禁與被統治等級之間聯姻。即使十分富裕長得英俊和有才能的曲諾小夥子,也不得與貴族通婚,如貴族女子與低等級男子相愛併發生性關係,按慣例必須雙雙處死。通常勒令貴族女子上吊自縊,非貴族男子則要被火燒死,並把其雙手的骨胳打碎,據說是讓其後世不能再轉化為人。黑彝男子與低等級的女子通姦乃是公開的祕密,是不受什麼處罰的,但其後代卻不能進入貴族之列,這實際上是為保證黑彝貴族血統純潔的一種手段。按老規矩曲諾等級也不能與比其低下的等級聯姻,但這種限制遠不如黑彝等級嚴格。
此外在小涼山彝族中還實行姨表不婚和姑舅表優先婚。彝族諺語說:......餘下全文>>
彝族有什麼風俗? 30分
彝族的禁忌
涼山彝區禁忌十七歲以上的女子上樓,如違反,家中要舉行“曉補”咒儀,驅除穢氣和不吉;禁忌外人、哥哥、爸爸、叔叔、叔伯兄弟、媳婦到以右上側鍋莊石為界的主人位“尼木得”處。過去如有違反,媳婦退回孃家,孃家要退聘金並賠償失禮金;父、兄、叔等則要打酒給主人賠禮。新房落成後遷入時,忌男主人走在前,否則不利家中人丁發展。雲南巍山彝區則禁在家中吹口哨,唱山歌、說粗話;禁帶棍棒、繩索、刀槍等器機械進堂屋和廚房。
宅址選擇彝族宅址選擇依山傍水、土肥草美處。擇址後需卜宅,涼山彝族卜宅方法有滾蛋、立米和燒羊胛骨等。滾蛋,是取一蛋放在宅基地上滾動,然後立三石支一鍋煮蛋,煮熟後剝去蛋殼看蛋窩是正或偏,正為吉,可建房,偏為凶,另擇址。立米,用手握住五顆大米,然後把米逐粒按東南西北中方向豎立於土中,拿碗扣住,次日如發現米粒丟失、傾倒等現象為不吉,另擇址。燒羊胛骨,需請巫師行此術,即把火草放在羊胛骨上燃燒畢,看胛骨上燒出的裂紋定吉凶,四方開紋為上吉,一字紋為中平,交叉紋為不吉。這些都帶迷信色彩逐漸被淘汰。選址後門的朝向一般門朝東,朝坡下。忌門朝禿山開;禁房後有水,否則易發山洪,危及房屋。?
村寨特點:涼山彝族生產是農牧兼營型,歷史上由於彝族常受其他民族的侵擾和內部頻繁的冤家械鬥,於是居住村落大多選擇在地勢險要的高山或斜坡上,或接近河谷的向陽山坡,這樣,有險可守,有路可走,並能高瞻遠矚,居前有梯田,居後有牧地,這是彝族理想的居住地。一般高山地區多散居,平壩河谷地區多聚居。
彝族的婚戀
1949年以前,由於彝族分佈地區和支系不同,各地社會和經濟形態的差異,反映在婚姻制度上的地域性也突出。具體有如下表現:
(一)一夫一妻制。
在彝族社會中,和父權制小家庭相適應的一夫一妻制是占主導地位的婚姻形態。過去涼山,除呷西和部分阿加子女外,一般男女在童年或幼年之時,就由父親代為擇配,求媒說合,卜算合婚,納聘訂婚。一定時間以後即行婚禮。婚後除幼子外,都與父母分居,另立門戶,組成一夫一妻制小家庭。若婚後男方尚幼,新娘則返回孃家居住,待其丈夫成年後再行建立家庭。至於阿加與呷西,經主子配婚,或徵得主子同意結婚,仍然採取一夫一妻制的形式。過去部分貴族統治者和富有者中也有一夫多妻的,一般所娶各妻都分居不同地點,諸妻中第一妻雖在家中有較高的地位,但無管理和支配其他各妻的權力。但再娶時,事先必須取得第一妻的同意,並泡酒打牛宴請孃家親友,賠禮後始得行,否則有可能招致非難,引起冤家械鬥。?
川、滇大小涼山彝族實行“同族內婚”、“等級內婚”、“家支外婚”、“轉房制”、“姨表不婚”、“姑舅表優先婚”。“同族內婚”,是指配偶雙方都必須是彝族,禁止與其他民族婚媾,如有違背,按習慣法規定要處死或開除家門。“等級內婚”,“即是黑彝必須和黑彝婚配,嚴禁黑彝男女和其他等級的男女發生婚媾,如黑彝女子和其他等級男子發生關係,雙方都要處死;如黑彝男子和其他等級女子發生關係,男子則要開除家支或被處死,女子一律處死。“家支外婚”,即規定同一家支內部嚴格禁止通婚,配偶必須在外家支選擇,同一家支內部若發生兩性關係被視為亂倫,按習慣法雙方都將被處死。“轉房制”,即已婚婦女丈夫死後,尚在生育年齡,須轉給夫家近親中的另一男子。轉房的順序是,先盡平輩,如平輩中無適當人選,依次及於晚輩或長輩。除不能轉給親生兒子和姑表婚不轉給公公外,其餘均無限制。“姨表不婚”,即嚴禁姨表兄妹相婚,姨表兄妹似同親兄妹,既不能聯姻,也不能發生婚外性關係,否則將......餘下全文>>
彝族的風俗
要圖文並茂,就得去百科看了:
baike.baidu.com/view/2731.htm?fr=ala0_1_1
彝族人的習俗
"爬花房"--彝族男女的婚戀:"爬花房"是楚據彝族特有的風俗。姑娘年滿16歲,父母就為她另蓋一間小草樓,讓其單獨在其中過夜,而年滿20歲的男青年,可以在夜晚爬上心愛姑娘的草樓談情說愛。他們在一起吹響蔑,對調子,互訴愛戀之情。即使同時有幾對青年男女也是如此,大家並無拘束。一旦愛情成熟,男女雙方只要徵得父母同意就可以結婚,雙方父母一般不會干涉兒女們的選擇。
雲南小涼山彝族的婚禮相當別緻。結婚時,男方要備馬,攜帶酒、布、肉、養面等禮物去迎新娘。女方村裡的姑娘,可使出渾身本事向迎親的客人潑水,捉住拼命戲樂。送親的人全要男子,新娘至男方門前,要到太陽落山方可進門。進門前,由一人託著裝有羊肉、養把把和酒的木碗,在新娘頭上繞一圈,以示婚後生活富裕。然後,新娘由表兄弟背進屋去。
"跳菜"--彝族的歌舞伴餐:"跳菜",即舞蹈著上菜。它是雲南無量山、哀牢山彝族民間一種獨特的上菜形式和宴賓時的最高禮儀,是舞蹈、音樂與雜技完美結合的歷史悠久的傳統飲食文化。
宴賓時,通常用方桌沿兩則一溜擺開,賓客圍坐三方,中間留出一條"跳菜"通道。三聲大鑼 拉開"跳菜"序幕:大鑼、蘆笙、三絃、悶笛、樹葉等民樂齊奏;在姑娘小夥"嗚哇哩--噻噻"的吆喝聲中,只見頂著托盤的彝家男子雙手拱揖,腳步忽高忽低,忽急忽緩,另一個人頭頂和雙臂各撐一菜盤(共24碗)緊隨其後入場。他們合著古樸純厚的民樂協奏曲,臉上作著滑稽州怪相,跳著歪來複去而又輕鬆、優美、流暢、連貫的舞步,一前一暢登場。兩位手舞毛巾的搭檔,則怪態百出,形如彩蝶戲花般忽前、忽後、忽左、忽右地為其保駕護航。
一對託菜手要上菜四桌,搭檔把32碗菜擺成回宮八卦陣,每碗菜都像一粒"棋子"。自有定位,全按古已有之的規矩逐一落桌,絲毫不亂。
各地彝族盛行父系小家庭制,幼子往往和父母住在一起。婦女地位較低。遺產由諸子平分,絕業一般歸近親所有。彝族歷史上盛行父子連名,此俗在涼山彝族居民中一直繼續到建國前。一夫一妻是彝族婚姻的基本制度,娶媳需付較高的聘金,交錯從表婚比較流行,夫死實行轉房。建國前雲南部分彝族地區還保持著公房制度,涼山彝族保持著嚴格的等級內婚。歷史上彝族多實行火葬,建國前,涼山及雲南沿金沙江一帶居民仍行此葬俗。其他地區自明、清以來逐漸改為上葬。
服飾:
彝族服飾種類繁多,色彩紛呈,是彝族傳統文化和審美意識的具體體現。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區的彝族人民,創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飾習俗,在彝族物質民俗構成中佔有重要地位。 根據彝族服飾民俗的地域、支系表現,可將彝族服飾劃分為涼山、烏蒙山、紅河、滇東南、滇西、楚雄六種型別,各種型別又可分為若干式樣。這裡介紹其中幾種。 (1)涼山型 主要流行於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和毗鄰各縣,以及雲南省金沙江流域。由於大小涼山天塹壑障的隔絕所造成的特定自然地理環境以及特定歷史階段上的社會形態一一奴隸制,其服飾古樸、獨特,較完整地保持了傳統服飾的文化特徵。 涼山男女上衣均為右衽大襟衣。男女老幼皆披擦爾瓦,披氈,裹綁腿,套氈襪。男子髮式為傳統的“天菩薩”,即蓄一綹長髮椎髻於頭頂頭,大多頭上盤纏黑色或深藍色長巾,且常裹成一尖錐狀,斜插額前,稱為“英雄結”,左耳戴蜜臘珠、銀耳圈等飾物。下著長褲,並因語言,地域不同而有大、中、小褲腳之分,佩飾最富特色即為“圖塔”,是斜挎於身上的佩帶,用細牛筋編織成帶,帶面鑲......餘下全文>>
彝族結婚有什麼習俗嗎?
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自治州,位於四川省西南部,北起大渡河,南及金沙江,東抵雲南昭通,西接甘孜州;自治州轄17個縣市,幅員面積6萬多平方公里,人口400餘萬。涼山彝族自治州的主體民族——彝族,自稱“諾蘇”、“尼蘇”、“納蘇”、“倮倮”、“撒尼”等。它的婚禮習俗極其特別、有趣。
訂婚
訂婚,彝語叫做“吾讓木”。是雙方正式結締婚姻的主要標誌,彝族諺語云:“祖靈可戲,婚事不可戲”,一旦舉行了定婚儀式,雙方便不得再反悔婚約了。定親儀式要潑水、抹鍋煙子、殺豬宰羊。當男方使者要來的時候,女方家便喊來鄰居婦女,藏好了一桶桶、一盆盆的水,並在手上抹好了黑黑的鍋煙子,等待客人的到來。當定親的客人一來,四面八方的婦女們峰擁而來,向客人潑水、抹鍋煙子,客人則須表現得勇猛、頑強,用衣服或擦爾瓦蒙著頭,迎著“暴風驟雨”勇往直前,衝破姑娘們的一道道防線,猛衝進屋,姑娘們則會緊追不捨,尾隨進屋亂潑,把客人潑得一個個像落湯雞,一張張的白臉全變成了黑臉。潑水和抹鍋煙子時,客人不能生氣,客人和主人可以相互進攻。
潑水、抹鍋煙子過後,給客人敬酒、敬燒肉(彝話為“舍府則”)。主人用雙手恭恭敬敬地把裝有燒肉和酒杯的木盤端給客人中的一個,客人也伸出雙手接受,先渴酒再嘗燒肉。杯中的酒可以喝完,但盤中的肉不能吃完。因為能喝酒是好漢,能吃肉是狗熊。當客人喝了酒嚐了燒肉後,從包裡掏出錢放在木盤中。裝在盤子中的錢,就是“吾讓則”(定親禮),一般都是單數,但更多的是“九”數,如九千九百元,一萬九千九百元等。“九”在彝語中為“古”,“古”為久遠、牢固的意思。所以,涼山彝族喜歡九這個數。此外彝族婚禮中也很喜歡被習慣認為是不吉利的“四”,比如彩禮是四萬、定親時四點鐘去等,因為“四”在彝語中為“爾”。“爾”為要的意思,即男方是真的要女方,並且以後會好好對待她,一輩子都只要她。
訂婚儀式上,還要訂下結婚的日子,結婚的日子一般地說都由男方測定,但要聽女方的意見,主要看雙方屬相和不和,要請畢摩測算。
婚前
彝族以解手為羞,(尤其是異性之間),女人出嫁時結親、送親的是男人,且路途一般比較遠,為避免路途中和婚禮上在父老兄弟眾目睽睽之下有解手之要求,婚前幾天,新娘要禁食,每天只吃一兩個雞蛋,喝幾口水,或吃一小片蕎餅,出嫁那天還要禁水。彝族的風俗中認為,新娘減食的時間越長,便越顯得懂禮節,有毅力。此外部管你是真的想嫁還是不想嫁,都要表現出傷心難過得樣子,一說到嫁期將至便哭哭啼啼更好。如果哪一位姑娘在出嫁前還顯得歡天喜地、無憂無慮,不知節制飲食,那麼她就會受到恥笑和非議。
迎親
結婚前夜,男方家派兩位聰明勇敢的人當“線木”,帶去禮品及新娘婚服禮金到新娘家,陳明求婚之來意。女方村子裡的姑娘們則貯水以待,到處設定障礙,向他們潑水、抹鍋煙,直到把他們兩個弄得人不象人鬼不象鬼才肯罷休。
晚上,新娘的姐妹們都前來陪伴,新娘哭,女伴們也陪哭而歌,尤其是在與父母辭別時要訴女子嫁人之苦,哭號陳詞,悽婉動人,依依難捨,由此衍生出來了《哭嫁歌》、《惹打》(留住)、《咒媒歌》等等一批膾炙人口的歌曲。
翌日清晨,女家請一位子女多而且都健康的婦女為新娘梳頭、打扮,梳畢頭則戴上耳環、頭飾、頭罩,著新衣彩裙。雞啼時,新娘被擁至房前的果樹下坐著。她們手持樹條和端著水盆,準備對前來摸親的迎親者進行一番痛打。這時男方派出的一名精靈的代表,在其他人的簇擁和掩護下,在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委曲中想方設法摸親。只要他們摸到新娘頭上的彩罩,新娘便算是婆家的人了,這時停止了“保衛戰”,大家簇擁著新娘開始......餘下全文>>
現在雲南彝族婚嫁習俗是怎樣的,求大神幫助
彝族是一個有悠久歷史的民族,彝族聚居區的特點,多是大分散小聚居,與其它民族交錯混居。 彝族的婚姻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過去也有一夫多妻的現象,他們的婚姻多為父母之命及自由戀愛相結合。男女青年成婚必須經過幾道程式,一是吃小酒,二是八字酒,三是火籠酒,四是搭棚酒。討親嫁女習慣由嗩吶隊伴奏,新娘出嫁習慣唱《哭婚調》《想娘調》,哭畢由哥或舅從廂房背出,婚禮場上他們有相互打花臉逗樂取笑的風俗。 ——無字的情書 香堂人是彝族的一個支系,多居住在山區,高寒山區。雖然文化教育比較落後,但他們卻有一種不易被外人識破的通訊方式,用不同的物質表示不同的內容,這就是無字的情書。姑娘對小夥子的追求表示同意,就用芭蕉葉包一小疙瘩鹽巴託人帶給遠方的小夥子,小夥子一旦接到鹽巴這封無字的情書之後,就可滿有把握地帶上定婚的禮物到姑娘家吃定婚酒,如姑娘不同意,就用紙或芭蕉葉包一隻蒼蠅寄給男方。 香堂人表達無字情書的形式,多種多樣。當小夥子第一次到姑娘家見面時,姑娘煎雞蛋或燉雞蛋招待,表示姑娘對小夥子的冷淡,沒有感情,無緣;用蔥、蒜炒菜招待,說明姑娘不喜歡,小夥子就不必再提出婚姻、戀愛之類的事,也不必託媒人多費口舌;姑娘煮茴香招待,表明姑娘對婚事不同意,是對男方的明確表態。當小夥子於某日到姑娘家說親時,姑娘及其家人就會用自家的堂屋門來表示對婚事的贊成與反對,兩扇門大開表示父母及姑娘對婚事都喜歡、贊同;只開一扇門,表示姑娘和父母一邊同意一邊反對,開左邊表示父母同意姑娘反對,開右邊表示姑娘同意父母反對;兩扇門都嚴嚴地關著,表示姑娘全家老小都不同意,小夥子對婚姻之事不必再提。這種無字情書的表達方式,只在未確定戀愛關係之前有效,如果正式確定了戀愛關係,就不表示任何意見。 ——婚禮場 婚禮場上一是擦花臉,擦花臉是香堂人婚禮場上最熱烈、最歡樂的一個精彩場面。新郎來迎娶新娘時,伴娘要將事先準備好的染色,出其不意地擦在新郎的臉上、脖子上,而新娘被接到新郎家後,新郎家的幾個小夥子也用同樣的方式給陪嫁的小姑娘擦花臉,香堂人擦花臉的染料,都是紅色的顏料,表示愛情甜密和生活的吉祥如意。 二是送給新郎的禮物。新娘離家出嫁時,要當場送給新郎一床新娘精心製作的背巾,意為以後新郎背娃娃,之後,陪嫁的相幫,捧出一個碗大的飯糰,年輕的姑娘、媳婦一擁而上將飯糰塞進背巾把背巾牢牢拴在新郎的腰桿上,背巾和大飯糰意味著成家立業之後吃穿之事都不用愁。 三是新娘的鏡子掛新郎腰。出嫁時姑娘戴鏡子,一是照亮前程,二是驅趕邪惡。但彝族支系的香堂人,卻有個新奇的禮規,這面陪嫁的鏡子不僅新娘戴,有時新郎也可以戴。結婚當天,當新郎領著新娘從廂房走出來時,新娘的妹妹或女伴要趁新郎不注意將小鏡子掛到新郎脖子上,掛上去的鏡子,新郎無論如何也不能摘下要一直戴到把新娘領進新房為止。香堂姑娘把挎鏡子作為衡量新郎是否聰明、機靈的標準,機靈的小夥子是不會容易被別人挎上鏡子的。這個時候,新娘就會很自覺地把這面陪嫁的鏡子戴到自己的胸前。 彝族人支系多,婚禮習俗形式多樣,別具特色,但在許多形式上也是存大同求小異,如吹嗩吶接新娘、提親吃火籠酒、結婚前兩天吃壓八字酒、正式結婚吃正酒、定情信物“白布毛邊底”鞋,新娘出嫁必須哭、吃定親酒、被背出門的新娘、新娘出嫁前的絕食、新婚之夜的“合門龍”等習俗都與其他民族異曲同工。
涼山彝族自治州漢人結婚習俗
涼山彝族千百年來在這片富有古老文化、神奇傳說、迷人的自然景觀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傳承和保留著中國彝族最古樸、最濃郁、最獨特的文化傳統,創造了具有涼山自然封閉形態的包括天文、星相、曆法在內的獨特而優秀的民族文化。故而涼山彝族作為中國彝族中有鮮明地域文化特徵的彝族重要支系而倍受國內外的矚目。 金沙江滔滔不絕的源泉之水,滋潤了西南高地這片神奇而馥郁的土地,也孕育了一個個富有文化傳統的古老民族。涼山自古以來還是一個多民族地區,涼山地區的歷史,是以彝族為主體,包括藏、漢、回、傈僳、傣、蒙古等民族在內共同發展的歷史。在大小涼山,彝族人民與其他少數民族人民長期交錯而居,有著十分久遠的友好歷史。而各民族族群文化之間,也在不斷碰撞、交流、互滲、融合、變異的歷史過程中,形成了既相互影響、又各具特色的文化現象,給涼山民族民俗文化帶來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由於居住的地理環境和資源極為豐富,以農業為基礎的彝族多種植玉米、土豆、大麥、小麥和蕎麥。蔬菜也較為豐富。居住在山區、半山區的彝族喜歡養羊,尤以小涼山的彝族養羊最多。 羊肉是其主要的食源,吃羊時有一些特殊的習俗:羊肝、羊胃先用來祭祀祖靈,然後燒食,也有的生食;羊腦給老人吃;處於生育期的婦女忌吃公羊;牧羊人不能食羊尾巴;羊血用蘿蔔絲拌後醃做鹹菜,放在飯上蒸熟吃,味道特別鮮美。 彝族吃雞也有一些講究。一般吃清燉,用陶鍋煮,不用刀切。煮熟後用手將雞撕成條塊,蘸辣椒、花椒汁食。雞頭由老人吃,並要看卦(雞腦的形狀)。 彝族喜歡喝酒,酒分甜、辣兩種,過去都是在自己家中釀造。甜酒用糯米、辣酒用高粱或玉米釀製。有"客人到家無酒不成敬意"的傳統。 彝族在過年過節時都要椎牛打羊,宰豬宰雞,而平時一般很少動牲,除非款待客人。彝族有殺年豬的食俗,一半留給自己吃,另一半送給岳父岳母。年豬多用來醃製,掛起來,陰乾後成為臘肉或火腿。過年節時還要吃砣砣肉、餈粑,喝壇壇酒、泡水酒、酒茶。 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節時,家家戶戶宰羊殺雞,煮新蕎麥飯。用羊肉拌和,向四周潑撒,表示祭祀,祈求莊稼好,無災無病。晚上,點燃火把,載歌載舞以驅散蟲蛇和害蟲。廣西彝族在九月初一過打粑節時有"嘗新"習俗,即吃新稻穀。這些都是節日喜慶的食俗。 彝族有一套社交禮儀食俗。彝家好客,凡家中來客皆先要以酒相待。宴客規格或大或小,以椎牛為大禮,打羊、殺豬、宰雞漸次之。打牲時,要將牲口牽至客前以示尊敬。以牛、羊待客皆不用刀,用手捏死或捶死,故稱打牲,其手法極敏捷,往往牲未死而皮已剝。 宴客時的座次順序有一定的慣制,一般圍鍋莊席地而食,客人一般讓坐於鍋莊之上首,彝稱"呷爾果"處;評價陪坐於鍋莊之右首,彝稱"尼木"處;幫忙者、婦女和親友則坐於鍋莊下首,彝稱"呷基果"處。客人多時,順延至右側。 行酒的次序依據彝諺"耕地由下而上,端酒以上而下"。先上座而後下座,"酒是老年人的,肉是年輕人的",端酒給貴賓後,要先老年人或長輩,次給年輕人,人人有份。 在農村無論婚喪嫁娶,都有"早六晚八"的習俗。即早上六碗萊,如水豆腐、紅燒豬肉、回鍋肉、白菜粉條、豬血和花生米。晚上八碗萊,如黃條、紅燒肉、,縐沙(炒肉皮)、千張肉、涼白肉、燴臘腸、花生等,經濟寬裕的還要燉上一碗雞。彝族擅長烤、炸、煮、拌等烹調技法,口味嗜鹹、香、辣、麻,尤以製作乳餅而聞名。 彝族日常飲料有酒、有茶,以酒待客,民間有&q......餘下全文>>
彝族的風俗有哪些
待客習俗
民間素有“打羊”、“打牛”迎賓待客之習。凡有客至,必殺先待客,並根據來客的身份、親疏程度分別以牛、羊、豬、雞等相待。在殺牲之前,要把活牲牽到客前,請客人過目後宰殺,以表示對客人的敬重。酒是敬客的見面禮,在涼山只要客人進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後再製作各種菜餚。待客的飯菜以豬膘肥厚大為體面,吃飯中間,主婦要時時關注客人碗裡的飯,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隨時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誠。吃飯時,長輩坐上方,下輩依次圍坐在兩旁和下方,併為長輩添飯、挾菜、泡湯.
烤茶相親習俗
烤茶是我國高山峽谷地區少數民族的生活必需品,由於氣候寒冷乾燥,缺少蔬菜,故常以喝濃郁熱茶的方法來補充營養素的不足,所謂“每日必飲三次茶”。烤茶種類多樣,鹹甜苦辣,人生百味,既是艱苦勞作的能量之源,也是節慶待客的靈性之物。
據說在當地,若學不到一手烤茶技術,到姑娘家烤不出好茶,老丈人會認為你沒本事,而不願將姑娘嫁給你,因此,當地小夥十五六歲就要學烤茶,都有一套自己的烤茶絕招。
彝族人還流傳著百靈從無量山百丈高崖銜來茶種為人治百病的故事,為紀念靈鳥,客人飲茶時,少男少女總會模仿靈鳥翩翩起舞,而糊米罐罐香茶的每道工序也和百靈有關。[2]
婚俗
男女青年訂婚之後,便要進行婚宴的準備。婚宴多用豬、雞肉,一般不用羊肉(喪事則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夥伴聚餐痛飲之習;滇西的彝族,凡娶親嫁女,都要在庭院或壩子,用樹枝搭棚,供客人飲酒、吸菸、吃飯、閒坐,民間把這種用枝搭的臨時棚子稱“青棚”。
彝族的婚戀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舉行過“換裙禮”的少女,方可在“玩場”中與心上人結交戀愛,以及媒人說親和吃酒定親、讓新娘捱餓、親朋通宵哭嫁、向迎親者潑水、搶背新娘、洞房博鬥等傳統婚俗。
少女換裙帶禮
彝族姑娘進入成年時(一般多在15歲),依俗要舉行隆重的“換裙禮”。換裙禮儀式上,姑娘要讓姐妹們把她原來的單辮子改梳成雙辮子,盤於頭頂。還要把原先佩帶兩耳的白墜片或穿耳舊線扯下,換上紅瑪瑙似的珊瑚珠或銀光閃閃的耳墜,以示吉祥。最後,姑娘脫去原先的紅白兩色童裙,換上繡了花邊的上衣和黑、藍、黃、白等五彩相間的有褶拖地長裙。換上新裙後,姑娘便可到“玩場”跳舞唱歌,參加社交活動,開始尋找自己的心上人了。
背新娘
按照彝家俗規,新娘出閣時,雙腳不得落地沾土,否則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須由接親的小夥子來背新娘,並扶她上馬。迎娶歸途上還有種種規矩:倘山高路窄無法騎馬時,須由接親的小夥子輪流揹負新娘而行;過河涉水,更得由人背過河,新娘的繡花鞋萬萬不能沾水。
潑水接親
彝族認為,清水能驅惡除邪,送走妖魔,帶來幸福。因此,彝族新婚時一定要潑水,為能經受住這個考驗,在迎親時,男家選派未婚夥子去接親時,既要身體強壯,又要精明能幹,既能招架潑水的受寒之苦,又能完成"搶走"新娘的艱鉅任務,往往在推薦人選時反覆審議,擇優錄用,有的不惜長途跋涉,選拔良才。
彝族的迎親是通過"搶"的方式完成的。在“搶親”的頭一天晚上,姑娘們向小夥子展開了猛烈的水戰。姑娘們用潑、淋、灌、射等各種方式凶猛地攻擊小夥子,使來“搶親”的小夥子難以招架。於是,聰明的小夥子便在天黑以前找到存水的地方,悄悄地倒掉一部分,以減輕“水災”的襲擊。
經過一晚上的水潑,當早晨來臨時,“搶親”便開始了。這時,姑娘們擁著新娘,小夥子們前去“爭搶”,姑娘們防守嚴格,小夥子必須機靈多變,乘一瞬間出現的漏洞,搶走新娘便跑,直跑出一二里山路才改為行走。可見,把新娘“搶”到婆家是多麼的......餘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