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姓氏的由來?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29日

“蔡”姓的起源和演變

蔡姓的起源與演變:周文王第十四子蔡叔度生蔡仲胡,受封於蔡,子孫以國為氏

•蔡姓的有名歷史人物:蔡倫、至孝的蔡順、蔡元培、定六經的蔡邕(焦尾琴)、蔡文姬、蔡諤。

蔡祭古時通用 姓氏系承仲胡

關於蔡氏的姓氏來源,歷來的古籍都有十分詳盡而肯定的記載,譬如,《姓氏考略》上說:“周文王第十四子蔡叔度生蔡仲胡,受封於蔡,子孫以國為氏,晉有蔡墨,秦相蔡澤,望出濟陽,蔡、祭,古通用。”

《性纂》上也指出:“周、蔡叔度既死,其子曰胡,續封,是為蔡仲,後因氏焉。”

另外,還有一項明代的歸震川《華亭蔡氏新譜序》,把蔡氏的來龍去脈交代得更為清楚。該序文是這樣記載的:“蔡之先出於周文王,而蔡叔度,武王之同母弟,以武庚之亂遷,其子胡,能改行,率德馴善,周公舉以為魯卿土,復封之蔡,尚書,蔡仲之命是也。今蔡州有蔡城,其後平侯徙居今新蔡,昭侯徙州來,今壽州也,後二十六年滅於楚。”

贊助廣告

由上述的記載,有關蔡氏的來源便一目瞭然,清楚明白了。他們在得姓之初,主要是繁衍於現在河南省的上蔡縣一帶,傳到蔡平侯的時候,其他被野心勃勃的楚國所奪,就隨著平王東遷,被改封於現有的河南省新蔡縣。到了昭侯之時,楚國“陰魂不散”又動腦筋到蔡國的頭上,他們不得已,只好又遷徙到下蔡,也就是現在安徽省鳳臺縣的地方。不過,他們對楚國一讓再讓,卻仍然不能使楚國“感動”,最後還是難逃被強楚所滅的命運。於是,曾經在周朝初年一度掀起滿天風雲的蔡國,自此在歷史上消失,而他們的後裔,卻世代繁衍,同時表現卓越出色,終於成為了一個族大人眾的著名姓氏。

贊助廣告

蔡氏在歷史上的表現,真當得上“傑出卓越”四個字而無愧。漢代的數百年間,蔡氏的表現更加不得了,造紙的蔡倫,至孝的蔡順,以及定六經文字的蔡邕,都是在歷史上閃耀著無比光華的名字。他們的大名,千百年來大家耳熟能詳,他們的事蹟,更早已深入民心。

根據《後漢書》的記載,蔡倫是東漢和帝時的一位宦官,由於有才學而深受皇帝的器重,後來並被漢安帝封為龍亭侯。他所發明的紙,被稱為“蔡侯紙”,其製作方法依照《本草綱目》的記載,是這樣的:“東漢和帝時,桂陽蔡倫始採樹皮,故帛、魚網、麻繒,煮爛造紙,天下乃通用之。”

蔡邕在當時名望的崇高,真可以說是如日之中天,《後漢書》還記載有他的另一段故事說,當董卓當了漢獻帝的司空之後,為了樹立自己的聲望,曾經強迫他出來做官,並且“三日之間,周曆三臺”。董卓雖然不是好人,後來在王允誅董卓之後,他甚至被連累而冤枉死於獄中,但當時蔡邕的響亮聲譽,卻已足令後世子孫引以自豪自傲。

“文姬歸漢“的女主角蔡文姬,則是蔡邕的女兒,她在離別胡夫及鬍子時所作的《胡笳十八拍》,和她當著曹操的面誦憶所讀四百餘篇墳籍的故事,一樣的有名。

百家姓“蔡”姓的由來?

請參看“百度百科”的“蔡姓”,有詳解。

蔡姓的來歷是什麼?

1、來歷

①出自姬姓。為周文王姬昌的的後裔,以國為氏。武王滅商後,封其五弟叔度於蔡,史稱蔡叔度。周成王時,改封蔡叔度之子蔡仲於蔡,新蔡國在河南的上蔡縣。楚滅蔡後,國人以國為姓,散居各地。

②源自姞姓。出自黃帝支裔姞姓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姞姓是黃帝的直系後裔,在堯舜夏時期,姞姓所屬的燕、闞、尹、蔡、魯等氏族分佈於渭河流域,沿黃河向西到豫東和豫西一帶。蔡系姞姓的支系,在部落中擔任祭祀的職責,具有很高的地位。蔡、祭二字古代通用,故蔡出自祭。

③源自少數民族。蔡姓中流入外族血液的事件,主要發生於宋朝以後,北宋金國的女真人烏林答姓族後來全部改為漢姓蔡,清時滿洲八旗姓蔡佳氏、烏靈阿氏、薩瑪喇氏等後來也全部改漢姓蔡。這些外族與漢族長期混居後逐漸同化為北方漢族的蔡姓,尤盛興於東北地區。貴州和廣西的少數民族中的蔡姓有很大一部分被同化為南方漢族,主要發生於明清之際。

2、遷徙傳播

春秋戰國時期,蔡氏足跡已經遍佈於河南、河北、陝西、山西、湖北、安徽、山東、湖南、貴州地區。戰國時,蔡姓族人由湖北蔡甸出發向南進入湖南常德,並沿沅江進入貴州,與當地土著混居,成為當今苗、土家、瑤、布依等族蔡姓先民。可以認為唐宋明清時期,黔桂湘的蔡姓土司乃是春秋時蔡國的後代。秦漢時期,蔡姓主要的活動地在中原地區,在豫東與魯西一帶形成了著名的濟陽蔡姓,這是蔡姓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名人輩出,影響深遠。西晉末,北方戰亂,中原民眾大量南遷。蔡姓開始大規模進入江浙地區。到唐朝初期和末期,中原兩次移民福建,蔡姓為主要姓族之一,這為蔡姓成為南方著名大姓奠定了基礎。到宋朝時,蔡姓已經散佈於江南各地,蔡姓主體已經在福建形成。明末清初蔡姓進入了臺灣。

百家姓中蔡什麼蔡

百度

蔡氏家族如何?起源?

一、蔡姓來源:蔡氏的構成,主要有三大支:姞姓、姬姓和外族的改姓。

(1)姞姓蔡氏:姞姓蔡氏,相傳是黃帝的直系後裔;在堯、舜、夏時期,分佈於渭河流域及河南省的東部和北部一帶。殷代時,姞姓蔡氏擔任祭司的職務,時常在商王的身邊備顧問,所以其采地往往在王畿附近,今河南省的鄭州市、中牟縣、長垣縣、衛輝市,都可能曾是古蔡城的所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克商,有些蔡人遷徙到今河北省邢臺市北的蔡河地區,有的則南遷到今湖北省廣濟縣與黃梅縣交界的蔡山,也有部分歸附蔡叔度,後世姞姓與姬姓兩支蔡氏已融合為一體。

(2)姬姓蔡氏: 周武王克商後,封其五弟叔度於蔡,從此其胄裔以國為氏:姬姓蔡氏立姓,至今已有三千零五十年的歷史。春秋、戰國時期,蔡氏的足跡已經遍佈今河南、河北、陝西、山西、山東、安徽、湖北、湖南、江西、貴州等地。秦、漢時期,蔡姓主要活動地在中原地區,在河南省東部與山東省西部一帶形成了著名的濟陽蔡姓。西晉末,北方戰亂,中原民眾大量南遷,蔡姓開始大規模進入江蘇、浙江地區:自東晉以後,居於我國南方的蔡姓人氏,都認為自己的祖根在河南濟陽考城,並把“濟陽”作為家族專用的堂號,沿用至今。唐初和唐末五代時期,中原有兩次移民福建的活動,蔡姓是主要族姓之一,這為蔡姓成為南方著姓奠定了基礎;唐代兩次移民入閩的蔡姓甚眾,其確切人數已經無法統計,而且彼此混為一體,發展成福建大姓,後來又成為臺灣、廣東蔡姓的主要來源。經歷了唐末五代的戰亂洗劫之後,蔡姓已經散佈江南各地(福建、浙江、江西、江蘇);到宋朝時由於受戰爭的影響較少,人口劇增,蔡姓繼承祖先敦厚重禮的優良傳統,耕讀傳家,拚搏奮進,出現了些新興的顯赫家族及名人。元、明、清時期,蔡姓繼續在全國各地繁衍發展,逐漸形成中華人口眾多,影響巨大的姓族。明末清初,蔡姓渡海入臺灣,主要來自福建泉州府、漳州府及廣東潮州府、嘉應州。蔡姓目前為臺灣第八大姓,大多集中於臺北、臺南、嘉義等地。

蔡姓人氏向國外的移民開始於明代,其主要的出發地是我國沿海地區,以福建、廣東、臺灣諸省為多,到東南亞和日本、歐美等地謀生、經商、打工、求學。

(3)外族改姓的蔡氏:我國南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在北宋時,金國的女真人烏林答姓族後來全部改為漢姓蔡;清時,滿洲八旗姓蔡佳氏、烏匾阿氏、薩瑪喇氏等後來也全部改漢姓蔡,這些外族與漢族長期混居後,逐漸同化為北方漢族的蔡姓,尤興盛於東北地區。

戰國時,高蔡國的蔡姓族人,後來沿沅江進入貴州,與當地土著混居,成為當今苗、土家、瑤、布依等族蔡姓先民;可以認為唐、宋、明、清時期,貴州、廣西、湖南的蔡姓土司乃是春秋時蔡國的後代。

蔡姓遷徙史

蔡氏得姓之初,蔡氏族人主要分佈在現在的河南上蔡一帶,隨著蔡國的搬遷,部分族人遷到了安徽一帶。先秦時期,蔡氏主要在河南、安徽境內發展繁衍,也有到外地做官者。戰國時,燕國(都薊,在現在的北京市)人蔡澤曾遊說了大小許多諸侯,但一直得不到重用。一次,他找當時有名的相術家唐單相面,唐舉仔細看過他的相貌之後笑著說:“看先生長得蠍鼻,寬肩膀,大眉毛,有聖人之相。而聖人是從不相面的。”蔡澤知道唐舉跟他開玩笑,於是對唐舉說:“我知道我今後一定能夠富貴,只是不知道我能夠活多大歲數,願聽先生的高論。”唐舉說:“先生的年齡,從今往後還能活43歲。”蔡澤大笑而去。

在返回的路上,蔡澤對他的車伕說:“我騎著高頭大馬,可以任意馳騁;懷揣著官印,可以陪王伴駕;吃穿不愁,富貴無比, 43年已經足夠了。”他自以為富貴唾手可得,於是開始周遊列國,向諸侯宣揚他的治國之策。他先到趙國,後又到韓國、魏國,沒想到處處受......餘下全文>>

有關蔡氏的來源的故事

蔡姓姓氏探源:

蔡姓相傳出自黃帝,遠祖與黃帝裔孫周文王有關。據些蔡姓譜牒記載,周文王第5子叔度在西周武帝時

被封於蔡(今河南上蔡),建蔡國,史稱蔡叔。蔡叔的子孫世代統治蔡國,前後沿續約600年。公元前44

7年,蔡國被楚國滅掉,蔡國遺民便改姓蔡。

蔡姓人在國以後,開始遷居中原各地。至西漢末年,又有蔡勳避王徵召,遷居留圉縣(今河南杞縣南)

後來,留分置濟陽郡,其裔又稱濟陽人。漢魏時期,蔡姓是當地大族。至西晉末年,一些蔡姓人又遷居江,   仕於晉南朝。隋唐以後,蔡姓在南北各地都有發展。其是有南沿海一帶,至今仍有“林王鄭蔡,天下佔一

半”的俗諺。

蔡姓人得姓於蔡國,發展於濟陽,故蔡姓人大多以“濟陽”為郡望。戰國時,蔡澤在秦國擔任相,以

足智多謀見稱於世。至漢代,蔡倫是紙的發明家,蔡邕是著名政治家和文學家,蔡琰則是著名的婦女文學

家和漢朝、匈奴之間的友好使者,人們至今還在傳頌著“文姬(蔡琰字)歸漢”的故事。此後,蔡姓中又

相繼出了宋相蔡京、名臣蔡攸、蔡、金文學家蔡、清名臣蔡新、蔡錫勇、民國名將蔡鍔、教育家蔡元培以

及當代革命家蔡和森、蔡鍇、蔡暢等著名人物。

柯蔡同宗的由來

辛、柯、蔡三姓同宗的始祖是蔡敦毅。

蔡敦毅生於公元887年(唐僖宗十三年),妻子辛氏,三個兒子蔡忠輔、蔡忠佐、蔡忠惠。

五代十國時期,蔡敦毅在吳國受封大夫,為官26年。

公元937年,李昪滅吳建立南唐。蔡敦毅的上司因受賄之事敗露,派人追殺蔡敦毅。

蔡敦毅與妻兒分三路化裝逃亡。

長子蔡忠輔改隨母姓辛,化名辛文悅;

次子蔡忠佐改隨二孃姓柯,化名柯八使;

幼子蔡忠惠不改姓,化名蔡忠烈。

逃亡三年後,在洛陽定居。

後來契丹入侵中原,蔡敦毅舉家前往福州。

北宋初年,辛文悅被封為翰林侍講,兩個弟弟也做了官。

兄弟三人以辛、柯、蔡三姓成為朝廷命官,姓氏也從此不再更改。

姓氏的由來?

中國人的姓氏淵源流長,據說起源於太古母系氏族社會,伏羲氏就開始"正姓氏,別婚姻",但先秦時代的姓和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姓產生於母系氏族社會,為同族集團的名稱,氏是姓的分支,表示部落分支之名稱,用於區別子孫之所出。由於人口增殖,遷居異地,身份技能的變化等,可以分裂一些支派,這些支派就是氏。氏是貴族宗族制度的代表和稱號,夏、商、週三代以前,男子多稱氏.女子多稱姓,如孔子,於是姓,孔是氏,丘是名,因男子稱氏不稱姓,故叫孔丘,而不叫子丘。

姓氏主要來自四個方面:

一是從土地和賜姓而來,天子就是賜姓命氏的人。黃帝對他的二十五個兒子創設了十二個姓。陶唐氏之後代封於劉地,其後裔以劉為姓。

二是以出生地為姓。黃帝生於壽丘,長於姬水,故以姬為姓。

三是以封爵、官職為姓。楚莊王少子,作上官大夫,後代就以上官為氏。

四是因事物或其他原因而得姓。

漢丞相田千秋年紀大了,出入乘車,人稱"車丞相"。後人就以車為姓。葛是古姓,本來是琅琊諸縣人,後屯遷居陽都,陽都本來有姓葛的,又搬去姓葛的,故姓葛的人多了,就用諸葛來區別稱呼他們,從此就有了複姓諸葛。

由於部落的發展,人口的繁衍.分支逐漸繁多,氏名稱也大大增加.一姓可分成許多氏,一氏又繁衍更多的氏,所以姓氏都不是固定的,實際上姓氏合一或基本穩定,還是自漢朝以後的事。秦滅六國不久,漢又統一天下,做為維繫周王室的宗法制度重要標誌的姓氏有別制度,也隨著王室的徹底坍塌而消亡。至此.中國的姓氏才合二而一,或言姓,或言氏,或姓氏兼言。實際上皆以男氏代姓了。這就表明,以後的子孫,都是男姓血緣關係的繁衍,正如明代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所說:"自戰國以下之人,以氏為姓,黃帝以來之姓亡矣。""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一",姓氏便成為維繫傳統之紐帶,團結宗族之象徵,於是尊祖敬宗便成為幾千年來中國人們的傳統美德,同時也是維護祖國統一的保證。如果一箇中國人,連自己的先租和父母都不敬愛和尊重的話,很難想象他會成為一個愛國主義者。

至今數百千年,遷徙到異地他鄉華裔外籍人,現在他們還念念不忘他們的祖國、祖籍、祖先,常常來中國尋根拜祭,在他們的族譜上,還記載得清清楚楚,如日本的劉邦後裔原田家族族譜上所載:"高祖皇帝之血統,嚴然存在之事,予實雖欲不感泣,豈可得耶,又想中華之國立,至漢以來;二千百四十餘年,交待十三、四朝,今雖悠久。其間兩國務有盛衰,然無不盡懷漢朝之盛時而慕之者,予常馳念於我高祖統政之故國,切切而不能禁地,於是刊本譜,同族其發欲為,其族譜之基,聊報高祖皇帝之餘德也焉。"

據傳說,姓的最早起源與原始民族的圖騰崇拜有關。氏族部落不但對圖騰奉若神明,禁止食、殺、冒犯,而且把它作為本氏族統一的族號。在原始部落中,圖騰、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圖騰的名稱就演變成同一氏族全體成員共有的標記——姓。由圖騰演變為姓的傳說很多。據考證,夜郎國的國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為圖騰,姓竹。又據史書記載,晉國有狐毛、蛇平,漢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國有豹皮公等人。透過這些古怪的姓名和駱、虎、蟻、牛、羊、鳥、龍、竹、梧、茶、菊等與動物、植物名稱相同的姓氏,隱約可見圖騰崇拜對姓氏起源的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跡。

姓的形成除與圖騰關係密切外,還與女性分不開。據考古學資料表明,西周銅器銘文中,可以明確考定的姓不到三十個,但大多數都從女旁,如:姜、姚、姒、姬、媧、婢、妊、妃、好、贏等等。不僅古姓多與“女”字相關,就連“姓”這個字本身也從女......餘下全文>>

蔡林複姓的來歷?

複姓“蔡林”並無古姓氏的來歷,是以通用姓氏書未見記載。據蔡林氏家人自己說:“蔡林”的來歷蓋因其先人原在福州,本來姓林,先人的一個朋友姓蔡,雙峰的。姓蔡的沒兒女,姓林的就把自己的一個兒子給了姓蔡的,所以就有了蔡林這個姓。

相關問題答案
蔡姓氏的由來?
蔣姓氏的由來?
徐這個姓氏的由來?
鞏姓氏的由來?
羅氏姓氏的由來?
姜姓氏的由來?
蘭姓氏的由來?
賀姓氏的由來?
羅姓氏的由來?
宋姓氏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