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維吾爾族的風俗?
維吾爾族的民族風俗
民族習俗
維吾爾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講究。如果來客,要請客人坐在上席,擺上饢、各種糕點、冰糖等,夏天還要擺上一些瓜果,先給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飯做好後再端上來,如果用抓飯待客,飯前要提一壺水,請客人洗手。吃完飯後,由長者領作“都瓦”,待主人收拾完食具,客人才能離席。吃飯時,客人不可隨便撥弄盤中食物,不可隨便到鍋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時注意不讓飯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來放在自己跟前的“飯單”上。共盤吃抓飯時,不將已抓起的飯粒再放進盤中。飯畢,如有長者領作“都瓦”,客人不能東張西望或立起。吃飯時長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飯前飯後必須洗手,洗後只能用手帕或布擦乾,忌諱順手甩水,認為那樣不禮貌。
男女青年要結婚時,由阿訇或伊瑪目(均為宗教職業者)誦經,將兩塊幹饢沾上鹽水,讓新郎、新娘當場吃下,表示從此就像饢和鹽水一樣,同甘共苦,白頭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鋪上潔白的飯單,最先擺上饢、喜糖、葡萄乾、棗、糕點、油炸饊子等,然後再上手抓羊肉、抓飯。
典型食品:維吾爾族最愛吃饢、抓飯、烤包子、拌麵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風味菜餚和小弗,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爾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還有:油饊子、銀絲擀麵(維吾爾語稱“玉古勒”)、哈勒瓦、羊雜碎、曲連、烤南瓜、葡萄乾、哈密瓜、黃蘿蔔(胡蘿蔔)醬等。
維吾爾族的主要風俗習慣
維吾爾族的主要風俗習慣:
1、待客習俗:
維吾爾族維吾爾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講究。如果來客,要請客人坐在上席,擺上饢、各種糕點、冰糖等,夏天還要擺上一些瓜果,先給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飯做好後再端上來,如果用抓飯待客,飯前要提一壺水,請客人洗手。吃完飯後,由長者領作“都瓦”,待主人收拾完食具,客人才能離席。吃飯時,客人不可隨便撥弄盤中食物,不可隨便到鍋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時注意不讓飯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來放在自己跟前的“飯單”上。共盤吃抓飯時,不將已抓起的飯粒再放進盤中。飯畢,如有長者領作“都瓦”,客人不能東張西望或立起。吃飯時長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飯前飯後必須洗手,洗後只能用手帕或布擦乾,忌諱順手甩水,認為那樣不禮貌。
2、結婚習俗:
男女青年要結婚時,由阿訇或伊瑪目(均為宗教職業者)誦經,將兩塊幹饢沾上鹽水,讓新郎、新娘當場吃下,表示從此就像饢和鹽水一樣,同甘共苦,白頭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鋪上潔白的飯單,最先擺上饢、喜糖、葡萄乾、棗、糕點、油炸饊子等,然後再上手抓羊肉、抓飯。
3、節慶習俗:
維吾爾族維吾爾族信奉伊斯蘭教。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等。維吾爾族十分重視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古爾邦”節最為隆重。屆時家家戶戶都要宰羊、煮肉、趕製各種糕點等。屠宰的牲畜不能出賣,除將羊皮、羊腸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職業者外,剩餘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過肉孜節時,成年的教徒要封齋1個月。封齋期間,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後進餐,白天絕對禁止任何飲食。肉孜節意譯為“開齋節”。按伊斯蘭教教規,節前一個月開始封齋。即在日出後和日落前不準飲食,期滿30天開齋,恢復白天吃喝的習慣。開齋節前,各家習慣炸饊子、油香、烤制各種點心,準備節日食品。節日期間人人都穿新衣服,戴新帽,相互拜節祝賀。節日期間殺羊或駱駝,到清真寺去作聚禮,唱歌跳舞,並舉行賽馬、刁羊和摔跤等活動。
4、飲食習俗:
一日食三餐,早飯吃饢和各種瓜果醬、甜醬,喝奶茶、油茶等,午飯是各類主食,晚飯多是饢、茶或湯麵等。以麵食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種類有數十種。最常吃的有饢、羊肉抓飯、包子、麵條等。 維吾爾族喜歡飲茯茶、奶茶。夏季多伴食瓜果。 新疆盛產綿羊,由此維吾爾族便有了烤羊肉串的習俗。講究的羊肉串肉質鮮嫩,味鹹辣,孜然的特殊味濃郁。 與羊肉串相媲美的手抓飯,也是維吾爾族的傳統風味食品。在新疆維吾爾、烏孜別克等民族地區,逢年過年,婚喪娶嫁的日子裡,都必備抓飯待客。他們的傳統習慣是請客人圍坐在桌子旁,上面鋪上一塊乾淨的餐巾。隨後主人一手端盤,一手執壺,逐個讓客人淨手,並遞給乾淨毛巾擦乾。然後主人端來幾盤抓飯,置餐巾上(習慣是二至三人一盤),請客人直接用手從盤中抓吃,故取名為“抓飯”。
維吾爾族的民風民俗
民族習俗 維吾爾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講究。如果來客,要請客人坐在上席,擺上饢、各種糕點、冰糖等,夏天還要擺上一些瓜果,先給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飯做好後再端上來,如果用抓飯待客,飯前要提一壺水,請客人洗手。吃完飯後,由長者領作“都瓦”,待主人收拾完食具,客人才能離席。吃飯時,客人不可隨便撥弄盤中食物,不可隨便到鍋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時注意不讓飯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來放在自己跟前的“飯單”上。共盤吃抓飯時,不將已抓起的飯粒再放進盤中。飯畢,如有長者領作“都瓦”,客人不能東張西望或立起。吃飯時長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飯前飯後必須洗手,洗後只能用手帕或布擦乾,忌諱順手甩水,認為那樣不禮貌。 男女青年要結婚時,由阿訇或伊瑪目(均為宗教職業者)誦經,將兩塊幹饢沾上鹽水,讓新郎、新娘當場吃下,表示從此就像饢和鹽水一樣,同甘共苦,白頭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鋪上潔白的飯單,最先擺上饢、喜糖、葡萄乾、棗、糕點、油炸饊子等,然後再上手抓羊肉、抓飯。 典型食品:維吾爾族最愛吃饢、抓飯、烤包子、拌麵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風味菜餚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爾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還有:油饊子、銀絲擀麵(維吾爾語稱“玉古勒”)、哈勒瓦、羊雜碎、曲連、烤南瓜、葡萄乾、哈密瓜、黃蘿蔔(胡蘿蔔)醬等。
新疆維吾爾族的風俗習慣.
“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為“團結”或“聯合”。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帶和阿克蘇、庫爾勒地功,其餘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
維吾爾族有自已的語言,維吾爾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文字系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
拼音文字。建國後,推廣使用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現兩種文字並用。
維吾爾族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樂舞蹈史詩“十二木卡姆”、維族舞蹈等聞名中外。維族傳統舞蹈有頂碗舞、大鼓舞、鐵環舞、普塔舞等;維族民間舞蹈有賽乃姆、夏地亞納;民間樂器有“達甫(手鼓)、“都他爾”和“熱瓦甫”等。維吾爾民族醫學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習俗
維吾爾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講究。如果來客,要請客人坐在上席,擺上饢、各種糕點、冰糖等,夏天還要擺上一些瓜果,先給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飯做好後再端上來,如果用抓飯待客,飯前要提一壺水,請客人洗手。吃完飯後,由長者領作“都瓦”,待主人收拾食具完,客人才能離席。吃飯時,客人不可隨便撥弄盤中食物,不可隨便到鍋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時注意不讓飯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來放在自己跟前的“飯單”上。共盤吃抓飯時,不將已抓起的飯粒再放進盤中。飯畢,如有長者領作“都瓦”,客人不能東張西望或立起。吃飯時長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飯前飯後必須洗手,洗後只能用手帕或布擦乾,忌諱順手甩水,認為那樣不禮貌。
婚俗
男女青年結婚時,由阿訇或伊碼目(均為宗教職業者)誦經,將兩塊幹饢沾上鹽水,讓新郎、新娘當場吃下,表示從此就像饢和鹽水一樣,同甘共苦,白頭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鋪上潔白的飯單,最先擺上饢、喜糖、葡萄乾、棗、糕點、油炸饊子等,然後再上手抓羊肉、抓飯。
食俗
日食三餐,早飯吃饢和各種瓜果醬、甜醬,喝奶茶、油茶等,午飯是各類主食,晚飯多是饢、茶或湯麵等。以麵食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種類有數十種。最常吃的有饢、羊肉抓飯、包子、麵條等。 維吾爾族喜歡飲茯茶、奶茶。夏季多伴食瓜果。
典型食品:維吾爾族最愛吃饢、抓飯、包子、麵條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風味菜餚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爾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還有:油饊子、銀絲擀麵(維吾爾語稱“玉古勒”)、哈勒瓦、羊雜碎、曲連、烤南瓜、黃蘿蔔(胡蘿蔔)醬等。
節慶
維吾爾族信奉伊斯蘭教。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古爾邦節、初雪節等。維吾爾族十分重視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古爾邦”節最為隆重。屆時家家戶戶都要宰羊、煮肉、趕製各種糕點等。屠宰的牲畜不能出賣,除將羊皮、羊腸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職業者外,剩餘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過肉孜節時,成年的教徒要封齋1個月。封齋期間,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後進餐,白天絕對禁止任何飲食
維吾爾族的民族風俗(簡單特點)
維吾爾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門忌朝西開。房屋呈方形,有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樹,打掃得十分潔淨。室內砌土炕,牆上掛壁毯,開壁龕,並飾以多種花卉圖案。
飲食方面,他們以麵粉、大米為主食,喜喝奶茶,佐以麵粉烤制的餿。飯菜種類很多,有抓飯、肉粥、拉麵、湯麵、薄皮包子、烤包子。油塔子、烤肉等。喜歡吃甜瓜、西瓜、葡萄、蘋果、梨、杏、石榴等水果,主要吃牛、羊肉以及雞、鴨、魚肉;禁食豬肉、驢肉、食肉動物及凶禽猛獸;禁食一切動物的血。
維吾爾族的傳統服裝為,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男子普遍喜歡穿對襟“袷袢”(長袍),內著繡有花紋的短衫。女子喜著連衣裙,外套黑色對襟背心,戴耳環、手錫、戒指、項鍊等裝飾品,姑娘多梳小辮,現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時裝。
維吾爾族人待人講究禮貌。在遇到尊長或朋友時,習慣於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後身體前傾,連聲問好。家裡來客都熱情招待。維吾爾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的舞罰輕巧、優美,以旋轉快速和多變著稱,反映了維吾爾族人樂觀開朗的性格。維吾爾族以農業為主兼營牧業,有經商傳統,同時傳統手工業十分發達,而且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他們製作的地毯、刺繡、絲綢衣料、銅壺、小刀、民族樂器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維吾爾族的有趣的習俗
維吾爾族住房一般是泥土建築,用天窗採光,屋內設有壁爐,屋頂平坦,可以晾瓜果和糧食。飲食以麵粉、玉米、大米為主,喜吃瓜果。日常的食品有饢(烤餅)、麵條、抓飯、茶、奶等。 維吾爾族服飾:城市婦女多穿西裝上衣和裙子;農村男子穿長袍,婦女多在寬袖連衣裙外套黑色對襟背心;男女老少都愛戴四楞小花帽;耳環、手鐲、項鍊是婦女喜愛的裝飾品。 維吾爾族婚俗:青年男女婚姻自由,婚禮隆重熱烈。 維吾爾族喪葬:實行土葬。人死後淨身並用白布裹身,用移屍木匣抬到墓地入葬。節日有肉孜節(開齋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等。 維吾爾族禮節:待人接物很講禮貌,在路上遇到尊長和朋友時,習慣於把右手掌放在左胸上,然後把身體向前傾30度,並連說:"艾斯拉姆艾來孔!"當行路人無處進餐和住宿時,只要說明來意,主人雖不相識,也會殷勤招待;走路讓長者走在前面,談話讓長者先談,入坐讓長者坐在上座,吃飯,先端給長者;小輩在長者面前不喝酒、吸菸;老人無論到哪裡去作客,他騎的馬不論是卸鞍子,還是飲馬、餵馬,都由年輕人去做,走時,年輕人給老人備鞍,扶老人上馬;家裡來了客人,全家都出來歡迎,然後女主人以十分真誠的態度,用盤子端來茶水;老人吃飯時或到別人家裡去,常常雙手摸臉做"都瓦"(祝福儀式)。 維吾爾族禁忌:吃飯或與人交談時,忌擤鼻涕、打哈欠、吐痰,飯畢有長者領作"都瓦"時,忌東張西望或站起;禁食豬肉、驢肉、狗肉、騾肉和自死的畜肉及一切動物的血,衣著忌短小,上衣一般要過膝,褲腿達腳面,忌戶外著短褲;屋內就坐,忌雙腿伸直,腳底朝人;接受物品或請茶,忌用單手;未經主人同意不得擅自動用主人家的物品;到別人家去,一定要讓年長的人先進門。青壯年婦女一人在家時忌外人進去;新婚夫婦的洞房忌隨便闖入;見到門上掛有紅布條,表示婦女分娩或小孩出疹子,忌外人入內;不要和婦女開玩笑;在公共場合忌光著上身,更不能穿著背心、褲衩到別人家裡去;忌背後議論別人的短處;禁止在住地附近、水源旁邊、墓地、清真寺周圍和果樹下面大小便、吐痰或倒髒水;禁止攜帶汙濁之物進入墓地和清真寺;禁止在墓地附近修豬圈、廁所,不許牲畜在墓地內亂跑,不許從墓地上取土;不得用自己的水桶或罐子在水井或澇壩內打水,要先用公用水桶打水,然後倒入自己的桶或罐內;北疆地區,禁止在長輩面前講詼諧或揶揄的語言。
維吾爾族的節日風俗是什麼?
維吾爾族是一個多源民族,最主要的來源有來自蒙古草原的回紇人和南疆綠洲上的土著居民。這兩部分人於公元840年大規模匯合,至16世紀初完全融合完成。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維吾爾族人創造了優秀的文化,有著獨特的民族節日風俗。維吾爾族信奉伊斯蘭教,傳統節日有:古爾邦節、肉孜節、諾魯孜節等。
古爾邦節。維吾爾族十分重視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古爾邦”節最為隆重。屆時家家戶戶都要宰羊、煮肉、趕製各種糕點等。屠宰的牲畜不能出賣,除將羊皮、羊腸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職業者外,剩餘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
過肉孜節。過肉孜節時,成年的教徒要封齋1個月。封齋期間,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後進餐,白天絕對禁止任何飲食。肉孜節意譯為“開齋節”。按伊斯蘭教教規,節前一個月開始封齋。即在日出後和日落前不準飲食,期滿30天開齋,恢復白天吃喝的習慣。開齋節前,各家習慣炸饊子、油香、烤制各種點心,準備節日食品。節日期間人人都穿新衣服,戴新帽,相互拜節祝賀。節日期間殺羊或駱駝,到清真寺去作聚禮,唱歌跳舞,並舉行賽馬、刁羊和摔跤等活動。
諾魯孜節。“諾魯孜”一詞來自古伊朗語,意為“春雨日”。相當於伊朗古太陽曆的每年三月二十二日,也即公曆3月22日。達一天相當於漢族的春分,故而“諾魯孜”節也叫迎春節。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對他們來說,每年3月20號到22號的諾魯孜節是最重要的節日。諾魯孜節的儀式在20號的黎明開始,男女老少都要身穿民族盛裝,各家的家長首先起床,在房屋正中燃起一堆松柏樹枝,將冒煙的樹枝在每人頭上轉一圈,預祝他們在新的一年平安快樂。然後,家長要把冒煙的松枝帶到牲畜圈門口,讓畜群從煙上通過,祈求新的一年,牲畜膘肥體壯,迅速繁殖。跟著,人們就要做"諾魯孜飯"(就是家家戶戶用剩餘的糧食和食物,再配上多種佐料煮成的稠粥)。從當天午時起,維吾爾人成群結隊地相互拜年,等到諾魯孜節過後,在農村,緊張的春耕生產也就開始了。 諾魯孜節是伊朗和中亞的節日,是為進入春耕生產,綠化、美化、淨化環境做準備的節日。
維吾爾族風土人情
維吾爾族習俗 桃源一帶的維吾爾族,保持和繼承了本民族傳統的習俗。在服飾方面,平日與漢族無大區別,不同的是在伊斯蘭教的三大節日、禮拜等宗教活動中,以及其它主要文娛活動場所,都穿上維吾爾族盛裝,頭戴四楞小花帽,腳穿馬靴。女子或戴花帽,或圍花頭巾,穿上五彩繽紛的連衣裙,頭上扎許多小辮子。男女老幼皆能歌善舞。實行一夫一妻制。特點是本民族內部一般不通婚;本民族女子一般也不得與漢族通婚,而可以與回族通婚。如有的要嫁給漢族,必須尊重女方生活習慣為條件,否則不得結婚。結婚須經歷介紹、求 婚、訂婚、結婚4個階段。結婚稱為"雙婚日",即第一天在女方家裡舉行結婚儀式,第二天在男方家舉行結婚儀式。桃源維吾爾族喪葬實行土葬。對死者先由3-4人進行洗禮,必須用熱水洗淨,然後用床單一層層包裹 好,再用白布繫腰。從頭到腳要包嚴。然後在清真寺由阿訇主持殯禮。凡前來參加者,都必須事先"大淨",即洗操,換乾淨衣服。葬禮畢,送墓地,由子或孫從棺中抬出死者,放入挖好的墓穴中,不帶隨葬品。
“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為“團結”或“聯合”。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帶和阿克蘇、庫爾勒地區,其餘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人口721萬(1995年)。
維吾爾族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遊牧於我國北方和西北貝加爾湖以南、額爾齊斯河和巴爾喀什湖之間的“丁零”人。9世紀中葉,遷到西域的“回鶻”,融合了分佈在天山以北和西部草原遊牧的突厥各部以及兩漢以來移居這裡的漢人,同原來就居住在南疆廣大地區操焉耆、龜茲、于田語的人民,以及後來遷來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長期相處,繁衍發展而形成了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有自已的語言,維吾爾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文字系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建國後,推廣使用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現兩種文字並用。
維吾爾族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的敘事長詩《福樂智慧》、穆罕默德·喀什噶裡的百科知識性辭書《突厥語大詞典》是祖國文化寶庫中的珍貴遺產。魯明善的《農桑衣食撮要》是我國最早一部按月令記述農事活動的農業專著。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樂舞蹈史詩“十二木卡姆”、維族舞蹈等聞名中外。維族傳統舞蹈有頂碗舞、大鼓舞、鐵環舞、普塔舞等;維族民間舞蹈有賽乃姆、夏地亞納;民間樂器有“達甫(手鼓)、“都他爾”和“熱瓦甫”等。維吾爾民族醫學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坎兒井至今仍發揮著灌溉作用。
維族男子喜穿長袍——“袷袢”,右衽斜領,不用鈕釦,用腰帶扎腰;婦女多在寬袖的連衣裙外套上對襟背心;男女都喜歡戴稱為“多帕”的小花帽,穿皮靴。婦女的飾物有耳環、手鐲、項鍊。
維吾爾族信奉伊斯蘭教。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古爾邦節、初雪節等。
回答者:lbzrf - 高階經理 六級 5-12 21:00
維吾爾族習俗 桃源一帶的維吾爾族,保持和繼承了本民族傳統的習俗。在服飾方面,平日與漢族無大區別,不同的是在伊斯蘭教的三大節日、禮拜等宗教活動中,以及其它主要文娛活動場所,都穿上維吾爾族盛裝,頭戴四楞小花帽,腳穿馬靴。女子或戴花帽,或圍花頭巾,穿上五彩繽紛的連衣裙,頭上扎許多小辮子。男女老幼皆能歌善舞。實行一夫一妻制。特點是本民族內部一般不通婚;本民族女子一般也不得與漢族通婚,而可以與回族通婚。如有的要嫁給漢族,必須尊重女方生活習慣為條件,否則不得結婚。結婚須經歷介紹、求 婚、訂婚、結婚4個階段。結婚稱為"雙婚日",即第一天在女方......餘下全文>>
維吾爾族民風民俗的文字
烤全羊是新疆一大名饌。吃法別緻的抓飯、手抓羊肉是維吾爾族最喜歡的食品,也是逢年過節、婚事嫁娶的必備食品。脆香而薄的烤饢、烤包子、油饊子則是維吾爾族的傳統的食品。 維吾爾族的服飾色澤豔麗、五彩繽紛,華麗堂皇,種類繁多。婦女愛著彩色連衣裙,帶鮮豔或潔白的頭巾,喜愛耳環、耳墜、項鍊、手鐲、戒指等裝飾物,顯得雍容華貴、儀態大方。男性愛穿西服、繡花襯衫,還喜歡在腰間繫一條腰帶。 進入新疆地區旅行,無論在街上、商店裡都可以看到豔裝麗姿的維吾爾族姑娘。她們大都梳有數十條的辮子。她們編織的工藝品,如掛毯、地毯之類,毯子四周全是一條條如同辮子的小掛穗來裝飾,這正是維族人民所欣賞和追求的一種美的形式。
維吾爾族在新年有什麼習俗?
維吾爾族主要節日有肉孜節和古爾邦節。肉孜節意譯為“開齋節”。按伊斯蘭教教規,節前一個月開始封齋。即在日出後和日落前不準飲食,期滿30天開齋,恢復白天吃喝的習慣。開齋節前,各家習慣炸饊子、油香、烤制各種點心,準備節日食品。節日期間人人都穿新衣服,戴新帽,相互拜節祝賀。肉孜節過後的第七十天是古爾邦節,意譯為“宰牲節”。有經濟條件的人家要宰羊,邀請親友鄰居來家做客。 以上兩個節日,各清真寺都打鼓、吹奏嗩吶歡慶,召喚維吾爾族男人們到各自所在地的清真寺內會禮,向真主祈禱。會禮功後,先上墳,然後各家請阿訇到家誦經。
這是維吾爾族的教歷新年~
對於元旦和春節他們沒有什麼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