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裡何氏的來源?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4日

何氏來歷

起源始祖

姓氏源流

何(hé)姓,源出有:

源流一

晉是周朝早期的一個諸侯國,第一任國君

是唐叔虞,姓姬名虞,字子幹。他是周武王的兒子、周成王的弟弟,被封在唐這個地方,虞的兒子“燮父以堯墟南有晉水,改曰晉侯” (見毛詩譜)。周武王的夫人是姜太公之女,被後世尊為聖母。周武王與妻子邑姜歡會時,曾夢見天帝對他說:我讓你生個兒子,名字叫虞,將來可把唐國封給他。後來胎兒出生了,手心果然有個“虞”字,故起名為虞,人稱叔虞。“唐叔虞”三字中,唐是封地名,叔是排行,虞才是名,為姬姓。

唐代姓氏名著《元和姓纂》記載:“周成王弟唐叔虞裔孫韓王安為秦所滅,子孫分散江淮間,音以韓為何,遂為何氏。”

贊助廣告

廬江何氏的“姬—韓—何”姓源,已被唐朝何德、何弘敬、何俛等墓誌銘證實。

源流二

據《商周家族形態研究》載:何姓,“銘於商朝晚期青銅器上銘文,系商王族異姓親族的氏號”。另甲骨文卜辭有何族參加祭祀的記載。

還有源自少數民族中的何姓。在中國漢唐時期的西域地區,有月氏人建立的康居政權,原居祁連山北的昭武城,後被匈奴人打敗,西越蔥嶺,建立了康國,並日益強大起來,西域的米、史、曹、何、安、小安、那色波、烏那昌、穆等政權先後歸附了康國,均以昭武為姓,以示不忘其本。史稱“昭武九姓”,而“何”則是其中之一。

源流三

源自他姓改姓。《漢書·五行志》中說:東漢時有叫何苗的人,其本姓朱,後來自稱何姓,子孫繁衍,遂成何姓一支。《姓譜》載:漢代凶奴單于的後裔,歸漢後有“何奈”氏,又寫作“何柰”氏,晉代幽州牧王浚手下有位將軍就姓“何奈”名“虎”。還有“何拔”、“何居”、“何郎”、“何魯”、“何丘”等複姓。另外,何繜中記述的小子何當為姬姓何氏。另外,商的子姓分支中也有何氏。荷蘭姓氏Bosman改姓何。清末,來香港發展的荷蘭裔猶太人何仕文原荷蘭姓氏是Bosman漢化為何姓,Bosman的粵語發音是Boss-e-man音譯為粵語是“何仕文”(粵語拼音Ho Sze Man),另外有猜測說何仕文為表明他來自荷蘭所以其漢化的姓氏為“何”與荷蘭的“荷”同音。詳見何啟東家族。

贊助廣告

源流四

源於官位,出自漢朝時期內宮官吏娙何,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娙何,亦稱娙娥,是漢朝時期設定的女官名稱,後成為西漢妃嬪的稱號。娙何之稱由漢武帝劉徹所置,後來依漢元帝劉奭執政的規定,娙何位居昭儀之下,地位相當於關內侯。娙何負責掌管內宮事務,地位相當高,官秩比中二千石的二品大員。在史籍《漢官六種·漢官舊儀·補遺》中記載:“娙娥秩比將軍、御史大夫。眾人謂之‘娙何’。娙何秩比中二千石。”在漢朝的官位中,凡太常、光祿勳、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執金吾等中央機構的主管長官,皆為中二千石俸祿。

在娙何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母的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何氏。

源流五

源於國名,出自隋朝時期西域何國,屬於以國名漢化為氏。據史籍《隋書》記載:“西域有何國。” 西域何國,實際上是“屈霜你迦”之首音節漢譯。“屈霜你迦”,就是梵語化詞Kushacirc;nika、中古波斯語Kushacirc;nik、阿拉伯語Kushacirc;niyya等的譯音。何國位於古康國與古安國之間,是連線東西粟特的樞紐,又譯為“貴霜匿”,為昭武九姓諸國之一,一度曾隸屬於唐王朝管轄。

源流六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滿漢大臣傳》記載:

⑴.蒙古族客烈亦惕氏,出自蒙古族古老的克烈部,首領就是著名的王罕,在成吉思汗滅克烈部後,皆歸於成吉思汗麾下。在明朝末期,蒙古族客烈亦惕氏即有冠漢姓為何氏、和氏者。

⑵.蒙古族郭爾羅斯氏,亦......餘下全文>>

姓何的來源

何姓的起源

姓氏:何 祖宗:韓安 分類:其他

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相傳黃帝是少典之子,本姓公孫,因居於姬水之濱,故而改為姬姓,其後裔后稷被周人尊為始祖。後周成王(周文王之子)弟唐叔虞裔孫韓王安為秦所滅,子孫避難逃亡到江淮一帶,當地人因"韓"、"何"音不分,後誤寫為何,子孫沿用。

2、唐代的"昭武九姓"之一有何氏。隋唐西域阿姆河、錫爾河流域各氏族統稱為"昭武九姓",即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尋和戊地。

3、出自冒姓或賜姓。如漢時有叫何苗的,其本姓朱,冒姓何。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鮮卑複姓賀拔氏為單姓何氏。五代吐谷渾亦有何氏,吐谷渾亦作吐渾,為鮮卑的一支。元末吐蕃宣撫使鎖南之子銘入明,被朝廷賜姓何氏,其後也有以何為姓的。

郡望:

1、廬江郡:秦代九江郡在楚漢之際分出一部分為廬江郡。相當今安徽省廬江一帶長江以北地區。

2、東海郡:秦時置郡,治所在郯(今山東郯城北)。

3、陳 郡:秦時置郡,西漢改為淮陽國,東漢改為陳國,治所在陳縣(今河南淮陽)。

4、郫 縣:秦時置郡。此支何氏,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大臣何武。

5、扶風郡:漢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風,為三輔之一。此支何氏,其開基始祖為汝陰(今安徽阜陽)何氏6世孫何比干及平輿(今屬河南)漢吏何並。

堂號:

"水部堂":南朝何遜,官尚書水部郎,詩文很有名,著有《何水部集》。

遷徙分佈

西漢至兩晉時期,何氏分佈於今河南、安徽、山東、江西、四川、廣東、湖北、江蘇、陝西、湖南等省的一些地方。西晉末年,中原何氏有移居福建者,即永嘉入閩八族之一。唐代,中原何氏又有兩次入閩;一是唐高宗時,光州固始人何嗣韓隨陳元光入閩,在福建安家;二是唐僖宗時,又有固始人隨王潮、王審之入閩。此後,何氏又有多次遷徙。南宋淳佑年間,何逖基由螺陽遷居溫陵、潯江,後隱居清源洞。宋代,何氏還有一支自廬江遷往福建、南京、江西,至宋末元初,有一支由武平經江西尋鄔、定南、龍南入廣東翁源,另一支由武平入廣東東蕉嶺、大埔、梅縣,再分支各地。明末,何斌在臺灣擔任荷蘭人的通事,是為何姓最早入臺者。清代,福建何氏又有不少人移居臺灣,有的又進而遠徙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家和地區。

據青山何氏載:

婺源東部的田源何氏,始祖是南唐國師何溥。溥,字令通(公元922—1019),號潛齋,晚號紫霞老人,是唐代益昌縣令何易於的第五代孫子,其祖上從廬江遷居河南潁陰縣(今屬漯河市)。

國師公出仕先任南唐史院編修,後拜國師。國師公因強諫,觸犯皇上,貶官為海寧(今休寧)縣令。為避新安江水患,令通公率領百姓將縣址遷到高處。等到城牆築好後,令通公見婺源東部的芙蓉峰風景秀麗,即掛印而去,結茅隱居在那兒,享年98歲。著成《鐵彈子》、《靈城精義》(明代劉基為此書詳細註釋,《四庫全書》收錄)等著作傳世。

令通公夫人程氏,卒於金陵。子閏公(公元946—1037),當父親貶官(公元956年)之後,秉承父命即回河南潁陰。到開寶元年(公元968年),閏公自潁陰往海寧探望父親,父子歡會於芙蓉峰上。開寶五年(公元972),令通公攜閏公之手,東望田源美景,就指導規劃,閏公就建房居住下來。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閏公長子何益(字遜之)奉母雷、妻盧氏到婺源,三代聚會,田源之何肇始矣。直系世系如下:令通公生閏公,閏生晦之公顯(閏公幼子);顯生三公彬;彬生九公義;義生六公樂;樂生十五公叔強;叔強生七公希元;希元生四公士仁;士仁生五公隆;隆生十八公蕙;蕙生 公;......餘下全文>>

何氏家族的來源

在當今,何姓在南方各省區中,一般均佔各省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而在北方省區中僅佔百分之零點五左右,人口最集中的當屬四川、廣東、湖南三省,約佔全國漢族何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何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十七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一點二。

何姓來源  ⒈源出於音訛,是“韓”的誤讀

何,作為姓,源出於音訛,是“韓”的誤讀,因此,韓厥既

是韓姓始祖,也是何姓的第一始祖。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 何、韓原本是同姓,是唐以後的有姓氏書及姓氏學者的共識。唐朝林寶的《元和姓纂》、宋代鄭焦的《通志·氏族略》以及《廣韻》、《氏族大全》、《古今姓氏書辯證》、明代的《萬姓通諳》、《氏族博考》、《姓(角崔凹)》,直至近人岑仲勉、孫望的《元和姓纂》四校記,無不記載“何氏為韓氏”,何韓為一家。

司馬遷在《史記·韓世家》裡記載,韓姓的先祖,出自西周王族、姬姓,如果我們繼續刨根究底,追本溯源,可知周王室屬於黃帝的後代,何氏家族的許多譜系也都是把他們的祖先追尋到黃帝的,這是我們中華民族、華夏子孫的傳統美德,是我們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根源所在。具體說來,西周成王的一位弟弟叫唐叔虞,他的一位後人被分封於韓原(現在山西省汾水以北,河津與稷山一帶)這個地方,說是讓他侍奉晉國。此人世稱“韓武子”,名韓萬,其實,他並不姓韓,之所以稱之為韓是因其封地而得名。韓姓的得來,是在韓武子後代三世的時候,韓武子的三世孫名韓厥。按照周王朝的冊封,自厥起,他和他的後代才是真正的韓姓了。因此,韓厥該是韓姓始祖,該是天下何氏第一人。

韓厥之後,勢力日漸壯大起來。晉景公十一年 (前589年),韓厥與另一位晉臣邵克帥軍大敗齊國,奠定了韓的政治地位。晉出公十七年(前458年),韓與趙、魏、知氏滅了範氏、中行氏。晉出公二十二年 (前453年)韓又與魏、趙聯合,打敗了知氏,並三分其地,而此時,韓的力量已達到一個鼎盛時期,與趙、魏一起形成了“三家分晉”的局面。到了晉烈公十三年,也即韓景侯六年(前403年),韓國曆史發生了一次劃時代的鉅變。這一年韓與趙、魏共同瓜分了晉國,晉幽侯時,晉侯反朝於三家之君。公元前375年,已是韓厥的第十代後人哀侯執政時期。哀侯二年,因鄭恃魏而輕韓,韓國一舉滅掉了鄭國,鄭自公元前806年封國,至此,結束了430餘年的歷史。

公元前230年,也就是韓王安在位的第九個年頭。這時韓國的內外部環境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內有嚴仲子與相國俠累的爭權結冤,導致了聶政刺俠累的內訌動盪。外有秦國經過變法改革,勢力日益強大起來,不斷地攻城略地,進攻周邊國家,韓國的境況也越來越不好。也就在這一年,秦派內史滕大舉攻韓,韓王安被俘,韓國滅亡。

韓國滅亡後,公子王孫們或為躲避仇殺戰亂,或恥於亡國之辱,或發憤於重整旗鼓、重振山河、再創基業,就四處飄泊,散居於四面八方。而由於地理、交通條件的限制,生產、生活水平的制約,韓氏後人分散於江淮各地者居多。因為“韓”、“何”諧音,加之古代地方的音變,隨著歷 史的變遷,社會的發展,久而久之,歲月流逝,人們就逐漸地把“韓”讀 成了“何”。

歷代姓氏書,都把“何”姓來源歸為“音訛”一類,而稱“韓氏為何氏”。直至今天的《辭源》及《姓氏辭典》、《百家姓新編》、《中國姓氏起源》、《貴姓何來》等書籍也都採此說,直錄無異。

晉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晉國司寇屠岸賈預謀變亂奪權,他假借名義,說要誅殺晉靈公的賊臣趙盾,因為趙盾是殺死晉靈公一案的主謀。晉靈公被殺是靈公十四年(前607年)距此10年前的事情。晉靈公是奢侈......餘下全文>>

“何”姓的來源和分佈

源流 1、源出於音訛,是“韓”的誤讀 何,作為姓,源出於音訛,是“韓”的誤讀,因此,韓厥既是韓姓始祖,也是何姓的第一始祖。 2、少數民族中的何姓 在我國漢唐時期的西域地區,有月氏人建立的康居政權,原居祁連山北的昭武城,後被匈奴人打敗,西越蔥嶺,建立了康國,並日益強大起來,西域的米、史、曹、何、安、小安、那色波、烏那昌 、穆等政權先後歸附了康國,均以昭武為姓,以示不忘其本。史稱“昭武九姓”,而“何”則是其中之一。 3、他姓改姓 《漢書·五行志》中說:西漢時有叫何苗的人,其本姓朱,後來自稱何姓,子孫繁衍,遂成何姓一支。 安徽省廬江黃屯何姓是明代方孝孺的後代,因避家難,從江西遷到安徽,改方姓為何姓。但該支何姓在族譜裡規定,他們生姓何,死後複姓方。這在何姓族源裡是極為特殊的一種情況。 《姓譜》載:漢代凶奴單于的後裔,歸漢後有“何奈”氏,又寫作“何柰”氏,晉代幽州牧王浚手下有位將軍就姓“何奈”名“虎”。還有“何拔”、“何居”、“何郎”、“何魯”、“何丘”等 複姓。 何氏先祖——何瑊公 據《湞陽水木記》載,何瑊,原名韓瑊,韓國後期韓王安時貴族,被任命為公族大夫,曾與韓非一起同掌國政。因在對待秦國的態度上與安不一致而退隱韓原。秦滅韓國,韓王安被劫擄,國破家亡 ,瑊與其妻流寓廬江,操舟為業。其後,秦始皇出遊博浪沙被人襲擊,疑是六國公子所為,而通令全國暗訪六國之後,欲斬草除根杜絕後患。秦吏密察居民姓氏。一日,一吏登上韓瑊之船詢問其姓氏, 適天氣寒冷,韓瑊指水戲稱“此為吾姓”。意以水寒喻韓。吏不悟,以為是指“河”為姓,瑊說姓氏當從人。吏離開,瑊安然無事。後得知為秦令查詢,驚駭不已,喟然長嘆:幸有上天保佑,吾家才幸 免刀鋸之難,“乃拜何字之賜,遂以何姓”。韓瑊遂定居廬江,勤耕苦讀為業,家道日隆,形成了一支何氏。 據《湞陽水木記》載:“初祖瑊公與妣姜夫人卒葬於廬江東鄉望淮崗之原,後代培附冢埠壘,後世因名何墳崗墓。此墓宋時猶存,莊間李公光過覽詩曰:何墳崗上草幽青,七國邊塵尚可驚。姬裔未 應灰火灼,呂螟那得誤凝冰。川舟百代行人濟,華表千里歸鶴鳴。淮土不隨涵谷變,驪山徒自發崇陵。” 在2000年第七屆世界何氏懇親大會召開前夕,安徽廬江何氏宗親總會發起海內外何氏募捐建設了何氏始祖陵園。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臺灣、菲律賓、新加坡等地何氏宗親會,曾陸續派出尋根訪問團到廬江考察,廬江縣僑辦於1993年成立了專門調查小組,走訪何氏家庭,查閱何氏宗譜等有關資料,進一步證 實了廬江何氏始祖發源地,已為世界所公認。1994年5月,安徽省編審何鵬先生來廬進行多次考察,拍下何氏宅基地和何家墳園照片,寫下近萬字的調查報告。北京電視臺《中華姓氏》攝製組千里迢迢到 廬江拍攝了《何氏起源在廬江》專題片,廣為宣傳。同時,海內外宗親捐款投資200萬元,其中用於陵園建設130萬元,徵地12.13畝,從2000年6月開始修建,至11月27日竣工,歷時半年完成陵園重建任 務。陵園內用砂石提高數米,正中是墓冢,呈三國型,外園用嶽西生產的花崗岩砌成,高大雄偉,中間(墓冢)用懷遠圓型花崗岩建成,內圓即冢內用紅磚圈成,中間真空,立地通天,地下放有吉祥物 ,象徵世代祥和。墓前豎立高大寬厚的瑊公墓碑,碑前放著雕刻典雅的香爐。北側建有“廬江堂”。堂內高大寬敞,瑊公靈位端正敬放在正中,古樸莊重。左邊牆上排列海內外宗親為園林建設所作貢獻 的瓷像。右邊牆壁上排列著海外宗親捐的壁畫。東側設紀念室,室記憶體放海內外何氏宗譜,何氏名人錄,歷屆何氏宗親大會會刊,澳門特別行政區首任長官何厚鏵的......餘下全文>>

求完整何姓來歷

一、姓氏來源

1、出自姬姓。周武王之子封於韓,滅國。其後裔韓武子(另一種說法是韓武子是晉同族曲沃桓叔後裔,即周成王弟姬唐叔虞之後)仕晉,封於韓原,以地為氏。後來與趙、魏三家分晉,成為諸侯。秦始皇滅六國,韓氏族裔遁逃江淮之間,因改姓何。

2、他氏改姓。東漢靈帝大將軍何進異父弟朱苗為車騎將軍,改姓何。另有南方郝姓由於古代語音流傳後來書寫作何。郝姓原為北方姓氏,亦為南方郝、楊、劉三大姓之一(見《新唐書·南蠻傳》)。郝古音按《廣韻》呵各切,《集韻》《韻會》《正韻》黑各切,從音壑。(見《康熙字典》)古代語言相傳較多,書寫較少,南方語音音調更有曲折變化,因此郝、何同音,經過歷代流傳,因此南方部分郝姓漸漸被改為何姓。

3、賜姓。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推行漢化,鮮卑姓賀拔氏改為漢姓何氏。元末吐蕃宣撫使鎖南之子銘歸順明朝,世襲河州衛指揮同知,賜姓何氏。

4、以國名為氏。唐朝時中亞地區有九個突厥族小國,史稱“昭武九姓”。 後來內遷中原,各以國名為氏。

二、遷徙分佈

西漢時有蜀郡何氏,東漢時有扶風何氏、南陽何氏,魏晉時有陳郡何氏,說明四川、安徽、陝西、河南均有何姓分佈。西晉末年,中原何氏有移居福建者,即永嘉入閩八族之一。唐代,中原何氏又有兩次入閩:一是唐高宗時,光州固始人何嗣韓隨陳元光入閩,在福建安家;二是唐僖宗時,又有固始人隨王潮、王審之入閩。此後,何氏又有多次遷徙。南宋淳佑年間,何逖基由螺陽遷居溫陵、潯江,後隱居清源洞。宋代,何氏還有一支自廬江遷往福建、南京、江西,至宋末元初,有一支由武平經江西尋鄔、定南、龍南入廣東翁源,另一支由武平入廣東東蕉嶺、大埔、梅縣,再分支各地。明末,何斌在臺灣擔任荷蘭人的通事,是為何姓最早入臺者。清代,福建何氏又有不少人移居臺灣,有的又進而遠徙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家和地區。

三、郡望

陳郡:秦時置郡,西漢改為淮陽國,東漢改為陳國,治所在陳縣(今河南淮陽)。 這一支發跡於魏晉時期。

廬江郡:秦代九江郡在楚漢之際分出一部分為廬江郡,相當今安徽省廬江一帶長江以北地區。這一支發跡於南朝時期。

東海郡:秦時置郡,治所在郯(今山東郯城北)。這一支作為南遷僑民發跡於南朝,晚於廬江何氏約兩百年。

補充:

何氏起源

何字的本義與何氏無關

先有“何”字,還是先有何姓?“何”字與何姓有無內在聯絡?據有關史料,早在有何姓之前,我國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中就有“何”字了。在我國的“字書”、“辭書”和書法作品及其他典籍裡,“何”字寫法至少有20種,義項也有數十種之多。甲骨文中的“何”字,寫法是一個人肩上扛著戈的形狀。“何”字在先秦諸子的著作中出現的頻率很高,僅《論語》、《孟子》、《莊子》、《墨子》、《老子》五部著作,“何”字就出現過數十次,但沒有一次,也沒有一個義項與姓氏有關。

中國最古老的字典——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對甲骨文中的“何”字作這樣的解釋:“何,儋也。從人,可聲。”“儋”與“簷”相通,簡化字為“擔”。由此可見,“何”字的本義應當是“負荷”、“負擔”、“擔荷”的意思,與何姓無內在聯絡。

何姓系韓姓所出

何氏來歷怎樣,如何得姓,這是許多許多何氏子孫所關心的問題。專家學者們普遍認為,何姓出現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得姓成因說法多種,歸結起來,主要有如下幾種:

1、何姓乃“韓”字誤讀而來。

何姓出現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得姓過程非常特殊而且偶然。這要從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說起。

司馬遷《史記·韓世家》裡記載:“韓姓的先祖,出自西周王族、姬姓。”周王室屬於黃帝......餘下全文>>

何氏是個普通姓氏吧?祖先是什麼個人物始於哪?

始祖起源

得姓始祖

民國十年全國統修的《廬江郡何氏大同宗譜》,始祖為何允,韓王安次子。有關廬江何氏先祖,最早的人物見於東漢《東觀漢記》,名為何修。全國還有部分族譜,以何庶、何瑊為始祖。還有川南、雲貴部分地區族譜記為姒改何或杞改何。

還有一些人認為,何氏始祖為何侯、韓厥、韓瑊、韓庶、韓武子(韓萬)、何庶、何細胡、何妥、何稠、何銘(鎖銘)。據《湞陽水木記》載,何瑊,原名韓瑊,韓國後期韓王安時貴族,被任命為公族大夫,曾與韓非一起同掌國政。因在對待秦國的態度上與安不一致而退隱韓原。秦滅韓國,

何姓

韓王安被劫擄,國破家亡,瑊與其妻流寓廬江,操舟為業。其後,秦始皇出遊博浪沙被人襲擊,疑是六國公子所為,而通令全國暗訪六國之後,欲斬草除根杜絕後患。秦吏密察居民姓氏。一日,一吏登上韓瑊之船詢問其姓氏,適天氣寒冷,韓瑊指水戲稱“此為吾姓”。意以水寒喻韓。吏不悟,以為是指“河”為姓,瑊說姓氏當從人。吏離開,瑊安然無事。後得知為秦令查詢,驚駭不已,喟然長嘆:幸有上天保佑,吾家才倖免刀鋸之難,“乃拜何字之賜,遂以何 姓”。韓瑊遂定居廬江,勤耕苦讀為業,家道日隆,形成了一支何氏。

但是,根據中山大學劉志偉教授等人在廣東二十多年的調查與研究(為香港、英國、美國、中國社科院清史所課題),未發現明朝時以何瑊為始祖的族譜。姒何譜的人物與廬江大同譜基本相同,有人認為是明末所編。

何允,韓王安之次子,幼封陳留侯,據江西瑞昌何氏家譜,前幾代均葬於陝西扶風。

百家姓《何氏族譜》雲南省曲靖市沾益縣何氏起源和字輩?

雲南省曲靖何氏起源:

洪武23年(1390年)7月,韓王安的第68代孫、明朝徵南大將軍(右副先鋒)榮祿大夫何文輝第三子——何琪由湖廣長沙衛調越州衛任指揮籤事,洪武31年功升越州衛指揮使司遼東都指揮同知,授鎮國將軍,初封從二品官銜,後封正二品。當時全國已基本平定,為鞏固邊疆的穩定與發展,按照明朝當時的政策,朝廷將出徵雲南的將士全部留守戍邊實行屯田制。在這種情況下,越州最高長官——衛指揮使司何琪就理所當然的和自己所率領的軍隊左、中、右三個千戶所(3600人)在越州管轄的範圍內佈防,設四哨、六莊、八堡、九衝、十八營定居戍守,此後世代繁衍生存,到現在越州何氏後人已有二十三代子孫。第二世何永亨、何永齡、何永年兄弟三人為紀念始祖琪開創基業之艱辛、旨在紮根邊疆、承前啟後、教育後世,也為紀念廬江、滁州先祖,念凜天顏於萬里之遙、思骨肉親人於夢寐之切而修建祠堂。

何氏字輩:

永世懷河,庭源應等。天上神其,志正名中。九道高卜,國昌山東。開遠大長,發定四方。

何姓姓氏的由來,及其發展變化

何姓來歷

一、閩籍何氏族人來自何姓始祖韓?公,戰國時代秦併吞韓國,為博浪沙案件秦始皇斬草除根,意欲殺光韓姓家,當時韓?公避難廬江,以渡船為生,一日秦吏搭渡?公的船,秦吏隨口詢問?公貴姓,?公不意中指下水為河,為人姓去[水]加入就成人可[可]。後來廬江這個地方很快聚成了何家為望族,而且[廬江]這兩個字,也成了何姓家族的堂號。除了廬江之外,何姓還有兩望,一個是[東海],一個是[陳郡]。東海就是現在山東省的郯城縣。陳郡也就是穎川郡,現在的河南省淮陽縣。姓何的人家時常在大門貼上兩條聯: [東海家聲遠,廬江世澤長],這就指出了何姓的來歷。全中國何家的人,廬江何族最多的了。

二、一支由姓朱的改姓何。後漢書上記載:何苗,本姓朱,冒姓何。朱苗為什麼要改姓為何?那是因為當時漢靈帝有一位何皇后,何皇后得寵,何皇后有一個哥哥,名叫何進,官拜大將軍,當時大將軍的地位很高,與三公地位相等。朱苗是何皇后的同母異父的兄弟,因此就把朱姓改成何姓,成了何苗,何苗也到車騎將軍,僅次於大將軍之地位。因為這個緣故,我們可以說何姓、韓姓、跟一部份的朱姓,是兄弟之姓。

三、另外一支的何姓,是漢族以外的民族。五代史上提到: [吐谷渾亦有何氏。在這裡吐谷渾的發音,應該念成[突浴魂]原來是遼東鮮卑族的一個人名,在魏晉的時候,這一支鮮卑族的酋長,名叫徒何涉歸,他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就叫[突浴魂],小兒子叫若浴瘋,兩兄弟都分別統率了一部份的部落,後來兄弟不睦,[突浴魂]就帶了他的部落,向西方遷移,到了他的後代子孫名叫葉延的手裡,就用[突谷魂]作為國名,正式自立為一個國家。[突浴魂]當時的版圖,是在現在的甘肅一帶,歷史上最早的何姓人士,恐怕要算是唐堯候的何侯了。據說這位何侯,當時隱居在蒼梧山修練長生不老的法術,全家有二百多人,都以種田維持生活。大舜南巡的時候,曾經住在何侯的家裡,到夏禹的時候,何侯全家都成了仙。現在嶷山有何侯廟,在大舜廟的旁邊。嶷山就是蒼梧山,是大舜葬的地方,就是現在湖南省寧遠縣。按照以上這個故事,何侯這個人從帝堯的時代,活到夏禹的時代,推算起來,總活了有…白五十歲,可惜歷史上記載不夠詳細,不知道他全家成仙了,有沒有後代留在世界上,如果何侯確有其人的話,這——支何姓人家,要比從韓姓改姓的何姓,早到兩千一百多年了。

由於何姓有好幾方面不同的來源,後代子孫又繁衍得快,所以可以稱上是族大人眾,何姓在[百家姓]上是第廿一個大姓,在臺灣是第廿七個大姓,而在清朝的時候,是全國的第五大姓,僅次於陳、林、張、黃。

二千年來廬江何氏的來龍去脈

人類紀念其祖先有極悠遠的紀錄;於原始美術史中曾紀載洞穴壁上刻滿人像,此即為人類最原始的族譜,其後發明文字,族譜乃隨文化而日益詳盡,且因人歷史學與考佔學的要素,更有研究的價值了!

姓氏對維繫民族國家的生存有極大的關係,因為那是血統的組織!三代之前,[姓]與[氏]為男女及貴賤之別,後即混合一起,普通所謂[百家姓]僅乃一種常識的記憶,明代洪武初年,吳沈撰千家姓,得姓氏一千九白六十姓,唐書路敬淳傳,曾指出自魏晉以隆,推本研未,著姓氏錄等百餘篇,在歷史演進中姓氏曾發生不少糾紛,明代陳止元曾著書研究,所收留複姓凡三千六百廿五種之多。宋代對此問題已早注意,故有王應麟[姓氏急就篇] ,鄧名世之[姓氏書辯證]之著;而所謂姓氏糾紛之最大原因,即為各姓氏之族譜不完備,若經過徙遷及戰亂後更無隻字留存,故今日編印[族譜]實為家族及民族一大建樹。

歷史告訴我們,我們姓何的祖先有著光榮偉大的身世,我們不僅是周室貴族後裔,而且有救民抗暴,行剌秦始皇的革命行動的光榮歷史,在史......餘下全文>>

何氏家族的祖先的名字叫什麼

1、源於姬姓,出自周文王裔孫韓武子之後,因韓音而訛為何,屬於音訛變字為氏。

據史籍《廣韻》和《元和姓纂》等有關資料記載,相傳周成王(周文王之子)弟唐叔虞的一位後人被分封於韓原(今山西韓城)侍奉晉國,此人世稱“韓武子”,但其並不姓韓,之所以稱之為韓是因其封地而得名。韓姓的得來是在韓武子後代三世的時候,韓武子的三世孫名韓厥。史記春秋後期,晉國公族中的韓氏逐漸成為晉國三大姓氏之一,到戰國時與魏、趙氏瓜分了晉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韓姓子孫分散名地,其中有一支居江淮一帶,當地語音韓與何相近,因音而訛為何,成為何姓。因此,韓厥既是韓姓始祖,也是何姓的第一始祖。

唐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 何、韓原本是同姓是唐以後的有姓氏書及姓氏學者的共識。唐朝林寶的《元和姓纂》、宋朝鄭焦的《通志?氏族略》以及《廣韻》、《氏族大全》、《古今姓氏書辯證》、明朝的《萬姓通諳》、《氏族博考》、《姓(角崔凹)》,直至近人岑仲勉、孫望的《元和姓纂》四校記,無不記載“何氏為韓氏”,何韓為一家。

司馬遷在《史記?韓世家》裡記載,韓姓的先祖,出自西周王族、姬姓,如果我們繼續刨根究底,追本溯源,可知周王室屬於黃帝的後代,何氏家族的許多譜系也都是把他們的祖先追尋到黃帝的,這是我們中華民族、華夏子孫的傳統美德,是我們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根源所在。具體說來,西周成王的一位弟弟叫唐叔虞,他的一位後人被分封於韓原(今山西汾水以北,河津與稷山一帶)這個地方,說是讓他侍奉晉國。此人世稱“韓武子”,名韓萬,其實,他並不姓韓,之所以稱之為韓是因其封地而得名。韓姓的得來,是在韓武子後代三世的時候,韓武子的三世孫名韓厥。按照周王朝的冊封,自厥起,他和他的後代才是真正的韓姓了。因此,韓厥該是韓姓始祖,該是天下何氏第一人。

韓厥之後,勢力日漸壯大起來。晉景公十一年(公元前589年),韓厥與另一位晉臣邵克帥軍大敗齊國,奠定了韓的政治地位。晉出公十七年(公元前458年),韓與趙、魏、知氏滅了範氏、中行氏。晉出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53年)韓又與魏、趙聯合,打敗了知氏,並三分其地,而此時,韓的力量已達到一個鼎盛時期,與趙、魏一起形成了“三家分晉”的局面。到了晉烈公十三年,也即韓景侯六年(公元前403年),韓國曆史發生了一次劃時代的鉅變。這一年韓與趙、魏共同瓜分了晉國,晉幽侯時,晉侯反朝於三家之君。公元前375年,已是韓厥的第十代後人哀侯執政時期。哀侯二年,因鄭恃魏而輕韓,韓國一舉滅掉了鄭國,鄭自公元前806年封國,至此,結束了四百三十餘年的歷史。

公元前230年,也就是韓王安在位的第九個年頭。這時韓國的內外部環境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內有嚴仲子與相國俠累的爭權結冤,導致了聶政刺俠累的內訌動盪。外有秦國經過變法改革,勢力日益強大起來,不斷地攻城掠地,進攻周邊國家,韓國的境況也越來越不好。也就在這一年,秦派內史滕大舉攻韓,韓王安被俘,韓國滅亡。

韓國滅亡後,公子王孫們或為躲避仇殺戰亂,或恥於亡國之辱,或發憤於重整旗鼓、重振山河、再創基業,就四處飄泊,散居於四面八方。而由於地理、交通條件的限制,生產、生活水平的制約,韓氏後人分散於江淮各地者居多。因為“韓”、“何”諧音,加之古代地方的音變,隨著歷 史的變遷,社會的發展,久而久之,歲月流逝,人們就逐漸地把“韓”讀 成了“何”。

歷代姓氏書,都把“何”姓來源歸為“音訛”一類,而稱“韓氏為何氏”。直至今天的《辭源》及《姓氏辭典》、《百家姓新編》、《中國姓氏起源》、《貴姓何來》等書籍也都採此說,直錄無異。

晉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晉國司寇屠岸賈預謀變亂奪權,他假借名......餘下全文>>

何氏在中國多少百家姓排第幾

何氏在中國排第十七大姓,總人口占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在臺灣排名第二十七。

相關問題答案
百家姓裡何氏的來源?
百家姓許姓氏的來源?
百家姓裡有姓明的嗎?
何姓氏的來源?
阮姓氏的來源?
宋姓氏的來源?
關於姓氏的來源?
譙這個姓氏的來源?
王姓氏的來源?
百家姓怎麼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