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男子服飾?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5日

畲族服飾的介紹

畲族男女服飾基本類同於當地漢人。但人口相對集中的閩浙兩地畲族服飾尚存一定的民族特色,尤以閩省畲家婦女特色顯著,並因地域、婚姻狀態而紛呈異彩。閩東北畲族婦女髮式稱為鳳凰髻,16歲前少女用紅絨纏辮子,盤繞頭上,額前留留海,畲族稱為布妮頭。成年已婚婦女髮式畲族稱為山哈娜頭,隨地域不同略有差異。流行於閩侯,福州,古田,連江,羅源和寧德南路飛鸞一帶髮式稱為鳳頭髻。流行於福安和寧德大部分割槽域的髮式稱為鳳身髻,流行於福鼎和霞浦西路髮式稱為鳳尾式。閩南,閩西有的畲村婦女髮式也不同於當地漢人,如漳平,華安,漳浦,長泰等縣畲族婦女髮式為龍船髻。閩北畲族婦女以百根銀簪並配以紅繩,料珠,裝成扇形髻。浙西南畲族婦女髮飾稱為笄。2008年6月7日,畲族服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贊助廣告

畲族服飾的服飾樣式

畲族男子一般穿著色麻布圓領、大襟短衣、長褲。冬天套沒有褲腰的棉套褲。老年男子扎黑布頭巾,外罩背褡。結婚禮服為青色長衫,祭祖時則穿紅色長衫。畲族婦女服飾以象徵萬事如意的“鳳凰裝”最具特色,即在服飾和圍裙上刺繡著各種彩色花紋,鑲金絲銀線;高高盤起的頭髻扎著紅頭繩;全身佩掛叮叮作響的銀器。畲族最喜歡藍色和綠色,紅、黃、黑也頗受歡迎。服飾條紋圖案排列有序,層次分明,衣領上常繡一些水紅、黃色的花紋。畲族服飾特色主要體現在婦女裝扮上,叫鳳凰裝。閩東畲族男子傳統服裝為青黑或藍色的大襟布衫,夏天穿用的大襟麻布衫,耐汗、耐磨、通風透氣效能好,其款式為對襟、無領,用藍布鑲領口,兩肩上襯有棉布“搭肩”。冬天畲族男子穿的大襟布衫,多用棉布縫製,故又稱棉布衫。男婚禮服裝是紅頂黑緞官帽,類似清代官帽,青色或紅色長衫,其襟、胸前繡花紋飾,外套龍鳳馬褂,長衫的襟口和胸前有一方繡有龍的花紋圖案,腳案白色布襪,圓口黑麵布底鞋。 畲族男子的服裝式樣有兩種,一種是平常穿的大襟無領青色麻布短衫;另一種是結婚或祭祖時穿的禮服,紅頂黑緞官帽,青色或紅色長衫,外套龍鳳馬褂,長衫的襟口和胸前有一方繡有龍的花紋圖案,腳案白色布襪,圓口黑麵布底鞋。由於長期以來與漢族雜居,這兩種服裝已經很少有人穿了,他們的裝束已與漢族沒有什麼差別。 畲族婦女的服裝獨具特色,大多是用自織的苧麻布製作,有黑藍兩色,黑色居多,衣服是右開襟,衣領、袖口、右襟多鑲有彩色花邊,一般來說,花多、邊紋寬的是中青年婦女的服裝。她們均系一條一尺多寬的圍裙,腰間還束一條花腰帶,亦叫合手巾帶,寬四釐米,長一米餘,上面有各種裝飾花紋,也有繡上“百年合好”、“五世其昌”等吉祥語句的。還有的是用藍印花布製作的,束上它別有一番風采。衣服和圍裙上亦繡有各種花卉、鳥獸及幾何圖案,五彩繽紛,十分好看。 別外,有些地區的畲族婦方系黑色短裙,穿尖頭有穗的繡花鞋;有的喜愛系入幅羅裙;裙長及腳面,周圍繡有花邊,中間繡有白雲圖案;還有的不分季節,一年到頭穿短褲,褲腳鑲有鋸齒形花邊,裹黑色綁腿,赤腳。畲族婦女的裝飾要數髮式最為引人注目。特別是已婚婦女,她們有將頭髮從後面梳成長筒式髮髻,像一個雞冠形的帽子扣在後腦勺上,發間用紅絨線環束。有的是在頭頂上放一個五六釐米長的小竹筒,把頭髮繞在竹筒上梳成螺形,顯得很別緻。梳頭時,不僅要用茶油和水抹,還要摻以假髮,所以顯得高大、蓬鬆而且光亮。結婚時,小竹筒要用紅布包裹,上飾以銀釵、銀牌,盤繞著石珠串。有的前頂還用銀質頭花圍成環狀,頭花下沿有無數銀球、銀片之類的裝飾品垂落在眼前。未婚少女的髮式比較簡單,只將頭髮梳平繞在頭的周圍,用紅線束緊即可。不過,不少畲族姑娘也剪短髮或梳辮子了。 畲族婦女多帶大耳環、銀手鐲和戒指,外出時戴精緻的斗笠。斗笠是畲族著名的編織工藝品,做工精細,上面有各式細巧的花紋,用二百多條一毫米粗的細竹絲編成,造型優美,再配上水紅綢帶、白綢帶以及各色珠子,更加精緻美觀,成為畲族婦女最喜愛的裝飾品。 畲族服飾特色主要體現在婦女裝扮上,被稱為“鳳凰裝”:紅頭繩扎的長辮高盤於頭頂,象徵著鳳頭;衣裳、圍裙(合手巾)上用大紅、桃紅、杏黃及金銀絲線鑲繡出五彩繽紛的花邊圖案,象徵著鳳凰的頸項、腰身和羽毛;紮在腰後飄蕩不定的金色腰帶頭,象徵著鳳尾;佩於全身的叮噹作響的銀飾,象徵著鳳鳴。已婚婦女一般頭戴“鳳冠”。它是在精製的細竹管外包上紅布帕,懸一條30多釐米長、3釐米寬的紅綾做成的。冠上有一塊圓銀牌,下垂3個小銀牌於前額,稱為“龍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鳳冠。畲族婦女的服裝大多是用自織的苧麻布製作,有黑藍兩......餘下全文>>

贊助廣告

畲族以誰為本民族的祖先,其傳統服飾為什麼

民族起源

瑤族說:關於畲族來源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人主張畲瑤同源於漢晉時代長沙的“武陵蠻”(又稱“五溪蠻”),與瑤族同源,持此說者比較普遍。[10] 自古畲族的他稱和部分自稱中都有“畲瑤”、“瑤”、“瑤家”、“山瑤”、“瑤人”等等跟瑤族密不可分的稱呼。

其它說法:此外,畲族族源還有“越族後裔說”、“東夷後裔說”、“河南夷的一支”和“南蠻族的一支”等多種說法。總之,眾說紛紜的畲族族源反映了畲族在其歷史曲折發展和民族形成過程中,同蠻、越、閩、夷以及漢等各族群體彼此互動、混化、交融的關係。

畲族族源歧見很多,但概括起來有外來說和土著說兩種。外來說者認為畲族源於漢晉時代的“長沙武陵蠻”。持這種觀點的主要論據是“武陵蠻”和畲族有共同的盤瓠圖騰信奉。土著說者認為畲族源於周代的“閩”人。“閩”是福建的土著,福建最早的主人,其遺裔就是今天的畲族。“閩”、“畲”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淵源關係。此說的主要論據是“閩”、“畲”之間有著密切的內涵聯絡,即“閩”——“蠻”——“僚”——“畲”一脈相承。

此外,還有人認為畲族源於古代河南“夷”人的一支,是屬於高辛氏近親的一支氏族部落。有的認為畲族源於河南,其祖先是“龍麒”,等等。

總之,關於畲族的來源,目前尚有爭議。

畲族服飾

畲族男女服飾基本類同於當地漢人。但人口相對集中的閩浙兩地畲族服飾尚存一定的民族特色,尤以閩省畲家婦女特色顯著,並因地域、婚姻狀態而紛呈異彩。閩東北畲族婦女髮式稱為"鳳凰髻",16歲前少女用紅絨纏辮子,盤繞頭上,額前留"留海",畲族稱為"布妮頭"。成年已婚婦女髮式畲族稱為"山哈娜頭",隨地域不同略有差異。流行於閩侯,福州,古田,連江,羅源和寧德南路飛鸞一帶髮式稱為"鳳頭髻"。流行於福安和寧德大部分割槽域的髮式稱為"鳳身髻",流行於福鼎和霞浦西路髮式稱為"鳳尾式"。閩南,閩西有的畲村婦女髮式也不同於當地漢人,如漳平,華安,漳浦,長泰等縣畲族婦女髮式為"龍船髻"。閩北畲族婦女以百根銀簪並配以紅繩,料珠,裝成"扇形髻"。浙西南畲族婦女髮飾稱為"笄"。

為什麼畲族的服飾跟我們漢族的服飾的不一樣呢?

因為畲族人的衣服是他們自己動手做的

畲族的標誌的名字.代表人物的名字.語言.節日.服飾.飲食.各種習俗.與眾不同之處和其他

山歌是畲族文學的主要組成部分,多以畲語歌唱的形式表達。所以畲族文學基本上是民間口頭文學。

畲族武術以畲拳最著名,棍術次之。畲拳乃畲族獨創,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創編者名叫雷烏龍,人閃尊稱為“烏龍公”。

景寧山區有一種珍貴的綠麴酒,綠麴酒是畲族人民的智慧結晶,據說相傳於唐永泰二年(766),距今約有1200多年曆史。

畲族的傳統服飾,斑斕絢麗,豐富多彩。畲族服裝崇尚青藍色,衣料多為自織的麻布。現在畲族男子服裝與漢族無異,而閩東、浙南的部分畲族婦女,服飾仍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衣領、袖口和右襟多鑲花邊,有穿短褲裹綁腿的習慣。

反正百度百科有,你去看看。。。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們的服裝了(其實現在就記得他們頭上有個纏頭的圍巾什麼的東西),因為我那臨近的鄉鎮就是畲族聚集地,以前每星期趕集的時候都可以看到穿的花花綠綠的畲族人。。。

畲族服飾美術教案

活動目標:

1、教師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2、讓幼兒通過觀察、發現菜被小青蟲吃了。

3、通過幼兒的討論瞭解小青蟲的外形特徵。

活動準備:

幼兒園種植園

畲族婦女因居隹地區不同而有不同的服飾一般有幾種方法

畲族婦女因居住地區不同而有不同的服飾,一般有5種:

(1)福安式。主要分佈在福建福安、寧德地區。該地區婦女的服裝上衣黑色,花紋比較簡單,大襟服差別上繡的花紋少,只在衣領(高二釐米)上繡有水紅、黃、大綠等色的馬牙花紋,沿服斗的邊緣縫上一條三、四分寬的紅布邊,邊的下端靠袖頭的地方繡上一塊角隅花紋圖案。袖口縫一寸多寬的紅布邊。穿黑色長褲,著方頭黑布厚底鞋。圍身裙(又稱合手巾)長一尺,上端有一段三寸多的紅布橫縫在裙身上,裙身上端兩角繡有花紋。

(2)福鼎式,婦女上衣一般為黑色。上衣大襟上以桃紅色為主要色調,加配其他色線,刺繡的花紋面積大,花朵也很大。衣領高四公分,比福安高二公分,衣領兩頭下端靠領口地方繡有二朵楊梅花,衣領多用水紅、水綠作底色,加繡花紋。袖口有一條紅、一條綠或其他顏色的布條。

(3)霞浦式。福建霞浦畲族婦女的服裝式樣與上述二地區相仿,但上衣大襟、小襟的尺寸與福安、福鼎的都不一樣,尺寸前後一樣,便於翻穿,所以大襟上有了服鬥,小襟上也連做一個服鬥。袖口是用藍色布條縫製,在服鬥和花邊下端的琵琶帶也比較講究,美觀大方。領上多繡自然花紋,與福安只繡幾何紋、馬牙紋不同,一般有大葉牡丹、小葉牡丹、蓮花,還有雙龍搶珠,用色絢麗多彩。服鬥上的花樣有:梅花、梅鵲、鳳凰牡丹、“鰲魚望涼亭”、“鹿竹 ”、“曲龍上天”、盤桃等,顏色有大紅、桃紅、大綠、水綠、藍、白、大黃等幾種,有的還配有金線,增添豔色。

(4)羅連式。福建羅源、連江和寧德南部飛鸞一帶畲族婦女的服裝一般都穿黑色短褲,打綁腿,領長9寸、寬1.5寸,領上花色由紅、黃、綠、紅、藍、紅、黑、紅、水綠的順序排列成柳條紋圖案。上領的黑底上繡有一條水紅、黃色的粗線條的自然花紋。圍身裙的圖案花紋以大朵的雲頭紋為其特徵,裙邊配上柳條紋原色圖案花紋,非常醒目。

(5)麗水式。浙江畲族的服裝以麗水地區為代表,富有特色的是花邊衫,畲族稱為“蘭觀衫”。男子現常見的是直襟短花邊衫,領、袖、襟處鑲有花邊,口袋繡有花朵。婦女一般服裝崇尚青色,闊領小袖。一般都圍以青裙,後來也有改裙為褲的。腰縛以花帶,頻寬二、三寸,以赭色土絲織成。腳穿黑色布鞋,鞋頭繡綴紅花。這種鞋多走親訪友之用。平時勞動穿草鞋,在家趿木託鞋。上述各式服裝,隨著時代的發展,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以服裝用料為例,現在就同漢族地區無異,各種機織布料,應有盡有。至於服裝樣式,也是融傳統特色與時代風格為一體了。

怎樣製做一份畲族服裝的手工作品

上網搜

福建畲族少數民族的衣食住行 20分

畲族人民在遷徙過程中,在拓荒殖土的同時,創造了絢麗多姿的文化藝術,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畲族文學藝術十分豐富。山歌是畲族文學的主要組成部分,多以畲語歌唱的形式表達。所以畲族文學基本上是民間口頭文學。他們每逢佳節喜慶之日,歌聲飛揚,即使在山間田野勞動,探親訪友迎賓之時,也常常以歌對話。流傳下來的山歌約有1000多篇、四五萬行。在長篇敘事詩歌中、最著名的就是《高皇歌》。《高皇歌》又稱《盤古歌》、《龍皇歌》、《盤瓠王歌》,是一首長達三四百句的七言史詩。它以神話的形式,敘述了畲族始祖盤瓠立下奇功及其不畏艱難繁衍出盤、藍、雷、鍾四姓子孫的傳說。反映了畲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和圖騰崇拜。尤其是,他們還把這一傳說繪成連環畫式的畫像,稱祖圖,即在一幅十來丈長的布帛上,用彩筆把這一傳說的40多個畫像連環式地繪在畫卷上,世代珍藏。

精巧的編織工藝

勤勞淳樸的畲族婦女,不但是生產能手,也是編織刺繡的能工巧匠。他們手工藝品種類豐富,色彩斑斕,風格獨特。如編織的綵帶,又稱合手巾帶,即花腰帶,案花紋多樣,配色美觀大方。編織的斗笠,花紋細巧,工藝精緻,配以水紅綢帶、白帶及各色珠子,更富有民族特色,是畲族婦女最喜愛的一件裝飾品。畲族姑娘精心織繡的繡帕或綵帶,送給心愛的情侶,是最好的定情物。解放後,這種工藝技術得到了更加發揚光大,成為搶手的旅遊產品和出口產品。

畲族的編織工藝最受讚譽的是綵帶和竹編。綵帶即花腰帶,又稱合手巾帶。畲族姑娘從五六歲起,就跟著母親學習編織綵帶,綵帶精緻的程度,是衡量姑娘心靈手巧的重要標準。 畲族地區盛產石竹、斑竹、金竹、雷公竹等竹子, 為竹編工藝品生產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畲族婦女服裝,各地略有差別,其共同特點是上衣多刺繡。尤其是福建福鼎和霞浦盯女上裝,在衣領、大 襟、服鬥甚至袖口上都有各色刺繡花紋圖案和花鳥龍鳳圖案。畲族婦女最主要的裝束,那就是“鳳凰裝”。

別具一格的民族體育

畲族人民歷來重視體育活動,體育活動的專案也很多,有武術、登山、“打尺寸”、“操石磉”、騎“海馬”、竹林競技等。畲族武術以畲拳最著名,棍術次之。畲拳乃畲族獨創,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創編者名叫雷烏龍,人閃尊稱為“烏龍公”。畲拳的主要動作有衝、扭、頂、擱 、削、託、撥、踢、掃、跳等。畲族武術分棍術和拳術兩大類。棍術種類多,動作名稱複雜多樣。拳術十分普及,作為拳術的一部分,有令人叫絕的點穴功夫。武術精通的老拳師一般都會點穴術和醫術。但是,畲族武術還需要進一步地整理、挖掘。

相關問題答案
畲族男子服飾?
錫伯族男子服飾圖片?
布依族男子服飾?
白族男子服飾?
傣族男子服飾叫什麼?
傣族的男子服飾圖片?
納西族男人服飾?
回族女子服飾特點?
哈薩克族傳統服飾?
傣族人的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