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五是什麼節?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4日

陰曆三月初五是哪個佛的生日

諸佛菩薩聖誕紀念日(農曆)

彌勒菩薩聖誕 正月初一日 釋迦牟尼佛出家 二月初八日

釋迦牟尼佛涅盤 二月十五日 觀世音菩薩聖誕 二月十九日

普賢菩薩聖誕 二月二十一日 準提菩薩聖誕 三月十六日

文殊菩薩聖誕 四月初四日 釋迦牟尼佛聖誕 四月初八日

藥王菩薩聖誕 四月二十八日 伽藍菩薩聖誕 五月十三日

韋馱菩薩聖誕 六月初三日 觀世音菩薩成道 六月十九日

大勢至菩薩聖誕 七月十三日 佛歡喜日 七月十五日

龍樹菩薩聖誕 七月二十四日 地藏王菩薩聖誕 七月三十日

月光菩薩聖誕 八月十五日 燃燈佛聖誕 八月二十二日

贊助廣告

觀世音菩薩出家 九月十九日 藥師琉璃光佛聖誕 九月三十日

阿彌陀佛聖誕 十一月十七日 日光菩薩聖誕 十一月十九日

釋迦牟尼佛成道 十二月初八日 監齋菩薩聖誕 十二月二十三日

農曆正月初五是什麼節?

破五 農曆正月初五,俗稱破五。這一天,許多地方時興一種叫做“趕五窮”的風俗。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每間房屋裡往外頭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轟將出去,讓它們離我們遠遠的,越遠越好。尤其放“二踢腳”(兩響)稱“崩窮”,把“晦氣”、“窮氣”從家中崩走。人們從初一至初四已經四天沒幹活了,日出之前放炮崩窮後,要努力幹一天活,稱“恨窮”。“破五”意味著只要在新的一年裡,不辭勞苦勤勤懇懇便可過上好日子。“破五”早晨進勞苦大眾祈求吉利、幸福的日子。這天忌串親訪友,也不準串門,說是走親會把晦氣帶到別人家。打掃衛生是一種徹底的大掃除。從每間房屋裡把垃圾掃出門外。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一般是不允許搞衛生的,也掃掃地,但只能在屋裡掃,垃圾只能先放在屋裡的拐角處。特別大年初一,那是一掃帚也不能動的,說是動了就將好運氣弄掉了。可到破五這一天,卻非徹底地搞一回大掃除不可了。等到垃圾掃出大門,掃到一個角落,便也將鞭炮從屋裡放到了屋外,於是拿來一個極大的爆竹,放在那垃圾堆上,點燃了,轟隆一聲,儀式完畢。人們說:這下子,一切窮氣窮鬼都給趕跑了!於是吃飯。 破五的由來 農曆正月初五,俗稱破五。這一天,許多地方時興一種叫做“趕五窮”的風俗。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每間房屋裡往外頭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轟將出去,讓它們離我們遠遠的,越遠越好。打掃衛生是一種徹底的大掃除。從每間房屋裡把垃圾掃出門外。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一般是不允許搞衛生的,也掃掃地,但只能在屋裡掃,垃圾只能先放在屋裡的拐角處。特別大年初一,那是一掃帚也不能動的,說是動了就將好運氣弄掉了。可到破五這一天,卻非徹底地搞一回大掃除不可了。等到垃圾掃出大門,掃到一個角落,便也將鞭炮從屋裡放到了屋外,於是拿來一個極大的爆竹,放在那垃圾堆上,點燃了,轟隆一聲,儀式完畢。人們說:這下子,一切窮氣窮鬼都給趕跑了!於是吃飯。 這風俗,在關中,東府西府,都差不多。但在放完大炮以後,所吃食物,不盡相同。西府的隴縣是全縣都吃攪團,說是要把一切不如意的東西都用這糨糊般的食物粘住粘掉。據說在渭河河谷一些地方,過年也吃攪團,但不是破五,而是臘月三十,如三原縣和武功縣。這和隴縣也一樣。隴縣是過年期間吃三頓攪團,臘月三十,正月初五,還有正月初七。彬縣在正月初五這一天也吃攪團,說是"吃窮飯,除窮根",又說"糊窮坑、填窮坑"。用攪團這樣的食物來糊來填倒也適當。彬縣人說,反正不能吃酒肉。地處渭北高原的淳化縣,這一天也吃攪團,也說是用來填窮坑,並且這一天不能出門串親戚,說是不能讓親戚沾著了窮氣。 最有意思的是鳳翔縣,這是秦人的發祥地,也叫破五,也早起,也搞大掃除,也放大炮,但是吃的食物和吃的講究大不相同,他們是吃餃子。不叫餃子,叫煮角。先一天夜間包好,第二天早上煮了吃。也包肉餡。妙在包餃子時,須點一支香,在那盛餃子餡的盆上邊繞去又繞來,然後才包那餃子。這是為什麼?鳳翔人說:這是將"五窮"之類趕攏了來,包將起來,煮熟了,吃掉。秦人豪邁,辦事徹底,這樣做,竟不只是趕走"五窮",而是要趕盡殺絕,有點"食其肉寢其皮"的味道。 按:"五窮"也叫"五鬼"。指"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等五種窮鬼。曾見於韓愈的《送窮文》。這位詩文大家說,"凡此五鬼,為吾五患",所以要送而走之。文人無論內心如何......餘下全文>>

贊助廣告

正月初五是什麼節日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節,漢族民俗認為之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

見於http://baike.baidu.com/link?url=cxvthUeqTJtrNytYJAqhqGodUkWuZlazIeQQPPsqlnaovwL4qorcNnqs-w_CoqbBFuSSVrcpuyc0zG_lV50Fx_

臘月初五 是什麼節日?

在先一天晚上,取出五樣豆子,如大豆、黃豆、綠豆、豌豆、打江豆等,先在清水中泡一宵,第二天早晨起床後,主婦們淘米(大米、小米皆可)煮粥,放進已泡好的五樣豆,就熬成一鍋豐盛的“五豆粥”了。臘月初五這天的第一頓飯,就是吃“五豆”。家家如此,概莫例外,已形成一種既定的風俗習慣。俗話說:“吃了五豆就糊塗。”意思是說,全年辛勤勞動,節儉過日。到了過年時,就要捨得花錢,過一個紅火的年。如大辦年貨,肥吃海喝、行厚禮等行為,看起來形似糊塗,但家家如此,唯恐落後。

“吃五豆”的風俗,在陝西各地的農村,都普遍地流傳著。具體的吃法,因條件不同,大同小異。

如關中平原地區,主要以大米或小米為主,配以五樣豆熬成粥,每人早飯必須喝上一碗粥,再吃鍋盔、饅頭、油餅等主食。富裕人家還炒菜、喝酒,有葷有素,各顯其能。銅川地區的農村,把臘月初五日,稱“五豆日”,早飯做“大麥仁粥”,配以五種豆子,表示本年麥、豆豐收。

在很久很久以前,在外方山區有一戶四口之家,老兩口和小兩口。老兩口一生勤儉,在山坡上開些薄地,種些五穀雜糧。日子雖過得艱難,可也有了一些積蓄。兒子長大以後,老兩口又張羅著給他說了個媳婦,一家四口,熱熱鬧鬧,日子過得還蠻有奔頭。

然而,想不到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兒子雖然長大了,出息了,能幹活了,可是,由於從小嬌生慣養,好吃懶做,長大了也沒改掉這個老毛病,成天吃吃睡睡,遊遊逛逛。他總覺得老人幹活是應該的,自己生來就是享福的。媳婦看丈夫不幹活,就也不幹,小兩口一塊遊逛。老兩口開始不便說他們,後來就揹著媳婦開導兒子,讓兒子下地幹活。可是兒子是推推動動,撥撥轉轉,不高興時還碰碟子甩碗。老兩口為免生氣,也不再管他。自己能幹就拼死幹。小兩口還是照耍不誤,從不把二老的死活放在眼裡。

歲月像穿梭,年齡不饒人,轉眼二老都年逾花甲,又很快相繼去世。兩位老人下世以後,小兩口成天照耍不誤,不改舊習,不思耕作。好心的鄉鄰勸他們不能這樣,年輕少壯,不下地幹活,等老人留下的糧食吃完咋辦?可小兩口把這些話當作耳旁風。時間長了,鄉鄰們也不再勸他們。好在二老勤儉一生,留下的五穀雜糧,也夠他們享用一陣子。

俗話說得好:坐吃山空。半年過去了,老人留下的糧食很快就吃完了。眼看到了十冬臘月,天寒地凍,小兩口已經斷頓幾天了。開始到鄰居家借些米麵,湊合一頓。時間長了,也沒人再願意借糧給他,還少不了數落他幾句。到了臘月初五這天早上,小兩口四五天沒吃東西了,餓得少氣無力,難以忍耐。只好爬起來,扶著牆,把家裡盛糧的每一個缸子罐子都看了一遍。這個缸裡有幾粒黃豆,那個缸裡有幾粒綠豆,這個瓦罐裡有幾粒小豆,那個瓦罐裡有幾粒豇豆,又在一個小臺裡找到幾粒扁豆,七湊八湊,終於湊了一把雜豆。小兩口一起爬到灶房,把這一把雜豆放到鍋裡,添上水,生起火煮起來。可是還沒等煮熟,小兩口都被餓得昏了過去,再也沒有醒過來。

當鄉鄰們發現他們的時候,他們都已經躺在地上餓死了,灶膛裡的火已經熄滅,鍋裡的“五豆湯”還沒煮熟。人們為了教育後代,就在每年臘月初五的早上吃“五豆”,用五種豆子熬成湯喝,並向孩子們講述這吃“五豆”的故事。現在一些山裡人家還在保留著這個風俗,並講著這個故事教育後代。

農曆八月初五是什麼節日

八月初五是千秋節,唐玄宗時期開始的。

每個月的初五。十五。二十三的日子有什麼講究麼

我只能為您查到正月初五 十五 二十三 ;我也是新人,望您採納,謝謝。 臘月二十三 小年就是臘月二十三日(臘月二十四日),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曆,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彙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彙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於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彙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係。 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並供上用飴糖和麵做成的糖瓜等。然後將竹篾紮成的紙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飴糖供奉灶王爺,是讓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還將糖塗在灶王爺嘴的四周,邊塗邊說:“好話多說,不好話別說。”這是用糖塞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別說壞話。在唐代著作《輦下歲時記》中,間有“以酒糟塗於灶上使司命(灶王爺)醉酒”的記載。人們用糖塗完灶王爺的嘴後,便將神像揭下,和紙與煙一起昇天了。有的地方則是晚上在院子裡堆上芝麻秸和松樹枝,再將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請出神龕,連同紙馬和草料,點火焚燒。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時一家人圍著火叩頭,邊燒邊禱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壯馬,有草料,一路順風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請對玉皇進好言。 送灶君時,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數名,喬裝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為“送灶神”,以此換取食物。 送灶習俗在我國南北各地極為普遍,魯迅先生曾寫有《庚子送灶即事》詩: 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他在《送灶日漫筆》一文中說:"灶君昇天的那日,街上還賣著一種糖,有柑子那麼大小,在我們那裡也有這東西,然而扁的,像一個厚厚的小烙餅。那就是所謂'膠牙餳'了。本意是在請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玉帝說壞話。"魯迅詩中提到"黃羊"的典故,出於《後漢書·陰識傳》:"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後,暴至鉅富。至識三世,而遂繁昌,故後常以臘日祀灶而薦黃羊焉。"陰子方看見灶神,殺黃羊祭祀,後來交了好運。從此,殺黃羊祭灶的風俗就流傳下來了。 唐宋時祭灶的供品是相當豐富的。宋代詩人范成大的《祭灶詞》對當時民間祭灶作了極其生動的描寫: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鬆米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餘下全文>>

農曆六月初五是什麼日子

天貺節、翻經節、姑姑節

農曆六月初六,除了是“姑姑節”外。在古代還是另外一個節日,名叫“天貺(賜贈的意思)節”。

天貺節起源於宋真宗趙恆。某年的六月六日,他聲稱上天賜給他天書,遂定是天為天貺節,還在泰山腳下的岱廟建造一座巨集大的天貺殿。

天貺節的民俗活動,雖然已漸漸被人們遺忘,但有些地方還有殘餘。江蘇東臺縣人,在這一天早晨全家老少都要互道恭喜,並吃一種用麵粉攙和糖油製成的糕屑,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長了肉”的說法。還有“六月六,家家晒紅綠”的俗諺。“紅丁”指五顏六色的各樣衣服。此諺的後一句,又作“家家晒龍袍”,在揚州有個解釋,說乾隆皇帝在揚州巡遊的路上恰遭大雨,淋溼了外衣,又不好借百姓的衣服替換,只好等待雨過天晴,將溼衣晒乾再穿,這一天正好是六月六,因而有“晒龍袍”之說。江南地區,經過了黃梅天,藏在箱底的衣物容易上黴,取出來晒一晒,可免黴爛。此外還有給貓狗洗澡的趣事,叫做“六月六,貓兒狗兒同洗浴”。

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個節日,叫做“翻經節”。傳說唐僧到西天取經回來,不慎將所有經書丟落到海中,撈起來晒乾了,方才儲存下來。因此寺院藏經也在這一天翻檢曝晒。

“六月六,請姑姑”。過去,每逢農曆六月初六,農村的風俗都要請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

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晉國有個宰相叫狐偃。他是保護和跟隨文公重耳流亡到列國的功臣,封相後勤理朝政,十分精明能幹,晉國上下對他都很敬重。每逢六月初六狐偃過生日的時候,總有無數的人給他拜壽送禮。就這樣狐偃慢慢地驕傲起來。時間一長,人們對他不滿了。但狐偃權高勢重,人們都對他敢怒不敢言。

狐偃的女兒親家是當時的功臣趙衰。他對狐偃的作為很反感,就直言相勸。但狐偃聽不進苦口良言,當眾責罵親家。趙衰年老體弱,不久因氣而死。他的兒子恨岳父不講仁義,決心為父報仇。

第二年,晉國夏糧遭災,狐偃出京放糧,臨走時說,六月初六一定趕回來過生日。狐偃的女婿得到這個訊息,決定六月初六大鬧壽筵,殺狐偃,報父仇。狐偃的女婿見到妻子。問她:“像我岳父那樣的人,天下的老百姓恨不恨?”狐偃的女兒對父親的作為也很生氣,順口答道:“連你我都恨他,還用說別人?”他丈夫就把計劃說出來。他妻子聽了,臉一紅一白,說:“我是你家的人,顧不得孃家了,你看著辦吧!”

從此以後,狐偃的女兒整天心驚肉跳,她恨父親狂妄自大,對親家絕情。但轉念想起父親的好,親生女兒不能見死不救。她最後在六月初五跑回孃家告訴母親丈夫的計劃。母親大驚,急忙連夜給狐偃送信。

狐偃的女婿見妻子逃跑了,知道機密敗露,悶在家裡等狐偃來收拾自己。

六月初六一早,狐偃親自來到親家府上,狐偃見了女婿就像沒事一樣,翁婿二人並馬回相府去了。那年拜壽筵上,狐偃說:“老夫今年放糧,親見百姓疾苦,深知我近年來做事有錯。今天賢婿設計害我,雖然過於狠毒,但事沒辦成,他是為民除害,為父報仇,老夫決不怪罪。女兒救父危機,盡了大孝,理當受我一拜。並望賢婿看在我面上,不計仇恨,兩相和好!”

從此以後,狐偃真心改過,翁婿比以前更加親近。為了永遠記取這個教訓,狐偃每年六月六都要請回閨女、女婿團聚一番。這件事情張揚出去,老百姓各個仿效,也都在六月六接回閨女,應個消仇解怨、免災去難的吉利。年長日久,相沿成習,流傳至今,人們稱為“姑姑節”。

正月過後是什麼節

破五 農曆正月初五,俗稱破五。這一天,許多地方時興一種叫做“趕五窮”的風俗。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每間房屋裡往外頭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轟將出去,讓它們離我們遠遠的,越遠越好。尤其放“二踢腳”(兩響)稱“崩窮”,把“晦氣”、“窮氣”從家中崩走。人們從初一至初四已經四天沒幹活了,日出之前放炮崩窮後,要努力幹一天活,稱“恨窮”。“破五”意味著只要在新的一年裡,不辭勞苦勤勤懇懇便可過上好日子。“破五”早晨進勞苦大眾祈求吉利、幸福的日子。這天忌串親訪友,也不準串門,說是走親會把晦氣帶到別人家。打掃衛生是一種徹底的大掃除。從每間房屋裡把垃圾掃出門外。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一般是不允許搞衛生的,也掃掃地,但只能在屋裡掃,垃圾只能先放在屋裡的拐角處。特別大年初一,那是一掃帚也不能動的,說是動了就將好運氣弄掉了。可到破五這一天,卻非徹底地搞一回大掃除不可了。等到垃圾掃出大門,掃到一個角落,便也將鞭炮從屋裡放到了屋外,於是拿來一個極大的爆竹,放在那垃圾堆上,點燃了,轟隆一聲,儀式完畢。人們說:這下子,一切窮氣窮鬼都給趕跑了!於是吃飯。 破五的由來 農曆正月初五,俗稱破五。這一天,許多地方時興一種叫做“趕五窮”的風俗。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每間房屋裡往外頭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轟將出去,讓它們離我們遠遠的,越遠越好。打掃衛生是一種徹底的大掃除。從每間房屋裡把垃圾掃出門外。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一般是不允許搞衛生的,也掃掃地,但只能在屋裡掃,垃圾只能先放在屋裡的拐角處。特別大年初一,那是一掃帚也不能動的,說是動了就將好運氣弄掉了。可到破五這一天,卻非徹底地搞一回大掃除不可了。等到垃圾掃出大門,掃到一個角落,便也將鞭炮從屋裡放到了屋外,於是拿來一個極大的爆竹,放在那垃圾堆上,點燃了,轟隆一聲,儀式完畢。人們說:這下子,一切窮氣窮鬼都給趕跑了!於是吃飯。 這風俗,在關中,東府西府,都差不多。但在放完大炮以後,所吃食物,不盡相同。西府的隴縣是全縣都吃攪團,說是要把一切不如意的東西都用這糨糊般的食物粘住粘掉。據說在渭河河谷一些地方,過年也吃攪團,但不是破五,而是臘月三十,如三原縣和武功縣。這和隴縣也一樣。隴縣是過年期間吃三頓攪團,臘月三十,正月初五,還有正月初七。彬縣在正月初五這一天也吃攪團,說是"吃窮飯,除窮根",又說"糊窮坑、填窮坑"。用攪團這樣的食物來糊來填倒也適當。彬縣人說,反正不能吃酒肉。地處渭北高原的淳化縣,這一天也吃攪團,也說是用來填窮坑,並且這一天不能出門串親戚,說是不能讓親戚沾著了窮氣。 最有意思的是鳳翔縣,這是秦人的發祥地,也叫破五,也早起,也搞大掃除,也放大炮,但是吃的食物和吃的講究大不相同,他們是吃餃子。不叫餃子,叫煮角。先一天夜間包好,第二天早上煮了吃。也包肉餡。妙在包餃子時,須點一支香,在那盛餃子餡的盆上邊繞去又繞來,然後才包那餃子。這是為什麼?鳳翔人說:這是將"五窮"之類趕攏了來,包將起來,煮熟了,吃掉。秦人豪邁,辦事徹底,這樣做,竟不只是趕走"五窮",而是要趕盡殺絕,有點"食其肉寢其皮"的味道。 按:"五窮"也叫"五鬼"。指"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等五種窮鬼。曾見於韓愈的《送窮文》。這位詩文大家說,"凡此五鬼,為吾五患",所以要送而走之。文人無論內心如何......餘下全文>>

農曆四月初五是什麼節日

2016

農曆四月初五

【猴年】 處女座

丙申年癸巳月 癸巳日

塞穴斷蟻結網畋獵餘事勿取

嫁娶安葬入宅出行動土

相關問題答案
三月初五是什麼節?
九月初五是什麼節?
農曆五月初五是什麼節?
三月初五是什麼日子?
三月初五是什麼星座?
五月初五是什麼節日?
農曆五月初五是什麼節日?
三月初四是什麼節日?
五月初五是什麼節?
正月初一是什麼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