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有什麼傳統節日?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7日

中國有哪些傳統節日,幾月幾日

中國的傳統節日目前主要有八個,下面按照日期次序,將每個傳統節日的日期、相關習俗、相關詩歌名句摘錄如下,供樓主參閱。 1. 除夕——農曆十二月三十(公曆2月2日)。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歲”。除夕這一天,家裡家外不但要打掃得乾乾淨淨,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描寫除夕的詩句有: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2. 春節——農曆正月初一(公曆2月3日)。春節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湯圓、大肉丸、全魚、美酒、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餚饌為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門神鍾馗)、包餃子貼剪紙、貼窗花、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描寫春節的詩句有: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3. 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公曆2月17日)。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描寫元宵節的詩句有: 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4. 清明節——農曆三月初三(公曆4月5日)。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描寫清明節的詩句有: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5.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公曆6月6日)。這一天的活動現在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描寫端午節的詩句有: 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 七夕節——農曆七月初七(公曆8月6日)。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俱、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描寫七夕節的詩句有: 七夕 【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7. 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公曆9月12日)。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輕鬆的歡娛。“民間拜月”則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描寫中秋節的詩句有: 中秋月 【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8. 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公曆10月5日)。重陽節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聯絡的有賞菊賦詩、插茱萸、吃重陽糕等風俗。描寫重陽節的詩句......餘下全文>>

贊助廣告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以下節日未特定說明皆按農曆(又稱夏曆、陰曆)來算:

1、正月初一 春節,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種名稱

2、正月初五 路神生日

3、正月十五日 上元節(元宵節)

4、二月初二 春龍節 又叫龍抬頭 青龍節

5、二月十五 花朝節

6、清明節的前一天 寒食節

7、三月初三 上巳節 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

8、春分後十五日 清明節(現定陽曆四月五日)

9、四月初八日 佛誕日,又有牛節之稱過了這天牛就要下地了.

10、五月初五 端午節

贊助廣告

11、夏至節

12、六月六 晒伏節“六月六,晒紅綠。”埂“姑姑節”“六月六,請姑姑”,在古代還是另外一個節日,名叫天貺(賜贈的意思)節,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個節日,叫做翻經節。

13、七月七日, 習稱七夕、七月七、乞巧節

14、七月十五日 中元節,又稱鬼節,盂蘭盆節。

15、七月三十 地藏節

16、八月十五日 中秋節

17、九月九日 重陽節

18、十月初一 十月朝,又稱祭祖節

19、十月十五日 下元節

20、十一月二十二日 冬至

21、十二月八日 臘八節

22、臘月二十三日 祭灶節,祀灶日,俗稱“過小年”,亦稱小年、小年下、小年節

23、臘月的最後一天 年除日、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節夜、大盡等,民間稱年三十、大年三十

還有幾位聖賢的誕辰日:

關帝誕:六月廿四

至聖先師孔子誕:八月二十七

蒼頡至聖先師誕 :三月廿八

魯班公誕:六月十三日(五月初七)

伏羲誕辰:五月十三日(傳說中龍的生日)

炎帝神農誕:四月二十六日

黃帝誕辰:二月初二

諸葛孔明誕辰:七月二十三日

孟子誕辰:四月初二

岳飛誕辰:二月十五

老子誕辰:二月十五日

釋迦佛陀誕辰:四月初八

屈原誕辰:正月二十一

六祖慧能誕辰:二月初八

附1:

臘月二十三/二十四 祭灶

臘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臘月二十九 小除夕

正月初二 祭財神

正月初三 燒門神紙/穀子生日/小年朝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 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

正月初七 人日/攤煎餅/吃七寶羹 亦稱“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

正月初八 穀日/順星 眾星下界之日 也稱“祭星”、“接星”

正月初十 石頭生日 “石不動”“十不動” 老鼠嫁女

附2:其它節日:

“半年節” 有六月十五日的、六月十四的、六月六的、六月五日的、也有六月初一日之說!

觀音誕: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十一月十九,觀音菩薩的信仰已經超出了佛教的範圍,他是一種文化,是一種願望!

七月初一日,俗稱開息門

填倉節:中國漢族民間傳統祭祀節日,在農曆正月二十五日。又叫添倉節、天倉節,是祭祀倉神的節日。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1:過年,很簡單啊,百年,紅包,放炮仗,年夜飯,等待穿新衣。陰曆元月初一。

2:元宵,吃湯圓,燈謎。賞燈。陰曆元月十五。

3:清明,上墳,燒紙,擺死人祭。公曆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農曆三月初八.

4:端午,這個麼,紀念屈原咯。龍舟比賽,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艾草於門口,這個就是起源於浙江了,呵呵,我們老家的節日。

5:七夕,這個我知道的比較多,嘿嘿,乞巧節,中國的情人節,活動很多,牛郎織女的節日,當然離不開喜鵲了。喜鵲架起的橋給牛郎織女以及兒子和女兒見面。

6:鬼節,陰曆七月十五。人們做誦經作法等事舉行「普渡」以超渡孤魂。嘿嘿,有點陰森森的感覺`.來自查了下.古謂七月“孟秋”,《禮記•月令》提到:“是月也,農乃登榖,天子嘗新,先薦寢廟。”

7:中秋節,月餅必不可少`.月亮.賞月,此為嫦娥和后羿的故事啦.當然離不開月兔和月桂,吳剛也是- -||..中秋人們最期盼回家親人團聚.甚至比過年還期望..陰曆八月十五.

8:重陽:陰曆九月初九.九九重陽.這個我知道的也還可以.- -.九在古代為陽,八卦中的極陽.兩個九,重陽.- -|.道教說法是次日天地間陽氣最重.一般都登高.王維《九月九日登高憶山東兄弟》我也知道.#99

9:臘八節.紀念灶神.主要是吃臘八粥.農曆十二月初八,是我國漢族傳統的臘八節,這天我國大多數地區都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是用八種當年收穫的新鮮糧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為甜味粥。嘎嘎!

10:上巳節,也叫女兒節,俗稱三月三,固定在夏曆三月初三。古時以夏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稱為“上巳”。三月初三多逢巳日,因而稱之為“上巳節”。

在這天,人們把薺菜花鋪在灶上以及坐、睡之處,認為可除螞蟻等蟲害;把莽菜花、桐花藏在毛衣、羽衣內,認為衣服可以不蛀;婦女把莽菜花戴在頭上,認為可以不犯頭痛病,晚上睡得特別香甜。城鄉人民還登惠山、鴻山、斗山、西高山踏青。不太熟,但是聽我奶奶說過.`

11:下元節:農曆十月十五,是古老的“下元節”。不是很熟#99.《中華風俗志》也有記載:“十月望為下元節,俗傳水宮解厄之辰,亦有持齋誦經者。”這一天,道觀做道場,民間則祭祀亡靈,並祈求下元水官排憂解難。是古代為勞作而誕生的節日.

12:冬至:農曆十一月二十二 冬至 冬至大如年,膠東有吃餃子的習俗,並且有“冬至的餃子夏至的面,誰不吃誰是王八蛋”的說法,呵呵.

13:小年夜:浙江附近是除夕夜前一晚,- -||.有的地方是臘月二十三,叫“過小年”,這一天放鞭炮祭灶,送灶王爺上天。

14忘記說了,過年那兩天有2個節日,一個除夕.一個大年(大年初一)- -||.算一個吧?.習俗差不多說了.`

15:打春:這個就是立春,我國曆史上有這樣一種風俗,每年立春這一天,人們穿上節日的服裝,抬著一頭紙糊的大耕牛,載歌載舞上街遊行。遊行後,把紙糊的耕牛抬到縣衙的公堂上,由縣官新自執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趕緊耕種。因此,人們就把立春叫做“打春”.知道的差不多就這點了,陰曆的- -.很難想,想了半小時了.- -.

具體中國傳統節日介紹,樓主可以參考我給出的連結,在網站的右下角可以點選進去看到節日的詳細解釋,希望LZ滿意!

參考資料:www.365jieri.cn/...餘下全文>>

農曆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春節:農曆正月初一,俗稱“過年”:大年初一是春節、春節是春天的節日、“春節”起源眾說紛紜 、“春節”名稱幾經變化

五末日:正月初五,又叫“五馬日”,這天也叫“破五”

人日:正月初七日。

元宵節:正月十五,亦稱“上元節”,又稱“燈節”:正月十五元宵節

二月二:又叫“春龍節”,有“二月二,龍抬頭”之諺語。

寒食、清明:冬至後一百零五天謂之寒食節,春分後十五天為清明節。

佛祖誕辰:四月初八:佛誕,又傳說是“牛魔王”生日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日:五月初五是“端陽”、端陽雨、啊!劃龍船、今又“端午”

雨節:農曆五月十三日,民間傳說是關老爺磨刀的日子

過半年:農曆六月初一

天貺節:農曆六月初六,又叫晒衣節:六月六,晒龍袍。

乞巧節:農曆七月初七日,又稱“七夕”:七夕情人節

中元節:農曆七月十四:中元節(七月半)或十五日,又叫“鬼節”

盂蘭盆節:七月十五“盂蘭盆節”

天醫節:農曆八月初一日,

中秋節:舊名“仲秋節”,農曆八月十五日。又稱“團圓節”:八月十五“中秋節”

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日:金秋重陽老人節

十月交:農曆十月初一日,是人們上墳祭祖的傳統日子,

冬節:冬至——冬節

臘八日:農曆十二月初八日,是日民谷要煮“臘八粥”食:臘八節與臘八粥、臘八節之來由、上“臘八粥”!

辭灶: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民間俗稱“過小年”,傳為送灶君上天言事之日,故又稱“辭灶”。

除夕:農曆十二月三十日(或二十九,最後一天):最戀是除夕、“年”的傳說

我們中國有哪些傳統節日?

春節;一年之始,永珍更新,主要活動是在除夕夜吃年夜飯、祭祀和守歲等,另外正月初一、二、三日是大年三天,也要祭祀供奉。這三天,一般除了做飯,不做任何工作,忌諱說不吉利的話,要拜訪至親和尊貴的親戚。春節從初一到十五,各地還舉行各種廟會、社火、鄉戲等活動,是傳統節日中最為熱鬧和奢侈的節日。

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元夕節、上元節、燈節。節日裡有吃元宵、觀花燈、耍社火、猜燈謎等習俗 。除吃元宵外,各地還有許多不同的飲食習俗。陝西人吃"元宵茶",即在麵湯裡放進各種蔬菜和水果做成;河南洛陽、靈寶一帶吃棗糕;雲南昆明人多吃豆麵團。

二月二:

俗稱"龍抬頭",也叫青龍節,是一年農業生產開始的標誌。活動有撒灰引龍、薰蟲、挑菜、忌針線(以防"扎壞龍眼")等 。關於此節風俗的記載唐代就有。 至於二月二這天的吃喝,一改春節期間大吃油膩之風,要動素食。

寒食節、清明節:

祭掃祖墳、踏青遊春,忌動煙火。

四月八:

相傳是釋迦牟尼的誕辰日,多有廟會和朝山活動。

端午節:

也叫端陽節,相傳是為紀念屈原而來。主要有吃粽子、賽龍舟的活動,有的地方如青海還有系索(用五色絲線擰成的細繩,縛在手腳腕上)、插楊柳、戴香包等習俗,以用來驅蟲和祈求吉祥平安。

六月六:

亦稱“晒蟲節”,有“六月六,晒絲綢”的民諺。此日午間晾晒絲、綢、皮、毛等經常不穿的衣物,以防蟲蛀。還有“翻經會”“晒袍會”等,陝西還有放撈河燈和汲水造酒的活動,有的地區還舉行“六月場”活動,青年男女通過對歌、趕表,擲花包形式,尋求戀愛物件。六月六也是布依族和瑤族的重大節日。

七巧節:

也叫乞巧節,傳說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民間一般在當晚擺供桌,女子乞巧,以求給予好的女工。也有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也稱為中國的愛情節。

中秋節:

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這一天全家團圓賞月、吃月餅,原來還有“燒斗香”、“走月亮”、“放天燈”、“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曳石”、“賣兔兒爺”等節慶活動。此節被海外遊子更為重視,不少少數民族也過此節。

重陽節:

取九九重陽之意。主要活動為登高、賞菊、飲酒等,頗受老年人喜愛,所以也叫“老年節”。

十月一:

俗稱“鬼節”、“寒衣節”,也是祭祖節。俗語說“十月一,送寒衣”,這天黃昏,家家都要上墳祭祖。因故不能上墳或遠離家鄉的人,就在場心或十字路口劃個圓圈,焚化紙錢。

冬至節: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臘八節:

人們習慣上把農曆的十二月稱為臘月,把臘月的初八稱為臘日或臘八,並將其當作一個傳統節日即臘八節來對待。許多與臘月或臘八有關的習俗也往往都被冠以“臘”字。這天相傳是釋迦牟尼的成佛日,許多地方都吃臘八粥,臘八其實也是春節準備工作的開始。

中國的傳統節日都有哪些? 5分

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八個,按照日期順序,將每個傳統節日的農曆和公曆日期、風俗習慣、相關詩歌名句摘錄如下,供樓主參閱。

1. 除夕——農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公曆1月22日)。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歲”。除夕這一天,家裡家外不但要打掃得乾乾淨淨,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描寫除夕的詩句有: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2. 春節——農曆正月初一(公曆1月23日)。春節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湯圓、大肉丸、全魚、美酒、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餚饌為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門神鍾馗)、包餃子貼剪紙、貼窗花、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描寫春節的詩句有: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3. 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公曆2月6日)。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描寫元宵節的詩句有:

《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4. 清明節——農曆三月十四(公曆4月4日)。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描寫清明節的詩句有:《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訂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5.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公曆6月23日)。這一天的活動現在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描寫端午節的詩句有:

《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 七夕節——農曆七月初七(公曆8月23日)。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俱、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描寫七夕節的詩句有:

《七夕》

【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7. 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公曆9月30日)。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輕鬆的歡娛。“民間拜月”則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描寫中秋節的詩句有: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8. 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公曆10月23日)。重陽節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餘下全文>>

什麼是傳統節日

中國傳統節日

第年第一個節氣:打春

(每年的第一個節氣就是“立春”,人們通常叫“打春”。為什麼這麼叫呢?我國曆史上有這樣一種風俗,每年立春這一天,人們穿上節日的服裝,抬著一頭紙糊的大耕牛,載歌載舞上街遊行。遊行後,把紙糊的耕牛抬到縣衙的公堂上,由縣官新自執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趕緊耕種。因此,人們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一月一日:元旦

(“元旦”一詞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蕭子云《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元是開始,第一的意思;旦是會意字,上面的“日”表示太陽,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線。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象徵一天的開始。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公曆1月1日,是當今世界公認的元旦節。我國曆代的元旦,日期並不一致。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會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將公曆1月1日定為元旦。)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

(又稱“上元節”,即陰曆正月十五日。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在古書中,這一天稱為“上元”,其夜稱“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這一名稱一直沿用至今。由於元宵有張燈、看燈的習俗,民間又習稱為“燈節”。此外還有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等風俗。我國古代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關係,每月十五,人們迎來了一年之中第一個月滿之夜,這一天理所當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漢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後來古人把正月十五稱“上元”,七月十五稱“中元”,十月十五稱“下元”。最遲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舉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視。到後來,中元、下元的慶典逐漸廢除,而上元經久不衰。)

三月八日:婦女節

三月十二:植樹節

清明節前一天:寒食

(舊俗中的一個節日,在清明節前一天[一說清明前兩天]。春秋時已出亡多年的晉國公子重耳回國即位[即晉文公],封賞隨其亡的臣子,唯獨漏掉了介之推。介之推於是攜老母隱居綿山[今山西省介休縣東南]。晉文公得知後欲加封賞,尋至綿山,找不到他,便想燒山逼他出來。但介之推堅持不出,結果母子二人俱被燒死。晉文公於是規定每年這一天禁止人們起火燒飯,以寒食表示悼念。後來便形成了在寒食這天寒食、掃墓的風俗。)

四月五日:清明節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五月一日:勞動節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

(陰曆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與“午”互為諧音而通用。是我國的一個古老節日。我國古代最早的愛國詩人屈原

遭讒言被放逐後,目睹楚國政治日益腐敗,又不得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無力拯救危亡的祖國,於是自投汩羅江以殉國。此後,人們為了不使魚蝦吃掉其屍體,紛紛用糯米和麵粉捏成各種形狀的餅子投入江心,這便成為後來端午節吃粽子、炸糕的來源。這風俗已傳......餘下全文>>

12月份有哪些中國傳統節日

陰曆:12月初八是臘八節:12月二十三是小年;12月三十是除夕夜。

我國主要傳統節日有哪些,分別是幾月幾號,都有什麼習俗? 20分

春節 陰曆正月初一,陽曆日期不定。習俗麼~你懂的,各地略有差別。

清明節,4月初。習俗:上墳,踏青。吃青糰子,門前插艾蒿。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習俗:賽龍舟,吃粽子,掛香囊驅蟲。

中元節,農曆7月15.。又稱鬼節,盂蘭盆節。習俗:上墳,燒紙懷念逝去的親人。

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習俗:吃月餅 、西瓜,闔家團圓日。。

重陽節,陰曆9月9日,習俗:登高,敬老,吃桂花團子等。

我國的傳統節日有哪些各有什麼風俗

春節的由來: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週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曆,以月亮圓缺的週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曆,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曆,以公曆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曆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曆紀元,把公曆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曆年;農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曆年。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食俗: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裡,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醃製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儘早準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醃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制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鹹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麵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麵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冬至節的由來: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九月有什麼傳統節日?
八月有什麼傳統節日?
七月有什麼傳統節日?
十一月有什麼傳統節日?
十月有什麼傳統節日?
水族有什麼傳統節日?
漢族有什麼傳統節日?
回族有什麼傳統節日?
布依族有什麼傳統節日?
壯族有什麼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