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姓氏?
現在還有姓夏侯的嗎
夏侯(Xià hóu)姓源流單純, 出自姒姓,以爵號為氏。周武王封夏禹的後裔東樓公於杞,春秋時建立杞國。公元前445年楚國滅杞,杞簡公的弟弟佗逃往魯國,魯悼公因為他是夏禹的後代,周初祖先又封為侯爵,於是稱他為夏侯氏,其後代子孫因以夏侯為氏,稱夏侯氏。分佈於山東曲阜、泗水一帶。
遷徙分佈 夏侯姓在大陸和臺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從《姓譜》和《唐書·宰相世系表》兩書中的記載可以清楚的瞭解到夏侯氏的歷史淵源。夏侯氏和單姓夏氏同為大禹後裔。春秋時代杞國被楚國並滅之後(約於公元前445年),杞簡公的弟弟佗公奔於魯國,魯悼公因為他是大禹的後裔,封他為爵侯,於是稱為夏侯氏。其後世子孫便以夏侯為姓。得姓歷史應該是距今2400年左右。夏侯氏的郡望為譙郡、魯國郡。譙郡,東漢建安年間設定,其地在今安徽、河南二省之間。魯國郡,西漢初將秦朝原有的薛郡改為魯國,到三國魏及晉代又改為魯郡,其地相當於今山東曲阜、泗水一帶。其後人除安徽、山東二地之外,現大部分(約2萬餘人)居於江西吉安、贛州、分宜等地
我國現存的複姓有81個:歐陽、太史、端木、上官、司馬、東方、獨孤、南宮、万俟、 聞人、夏侯、諸葛、尉遲、公羊、赫連、澹臺、皇甫、宗政、濮陽、公冶、太叔、申屠、 公孫、慕容、仲孫、鍾離、長孫、宇文、司徒、鮮于、司空、閭丘、子車、亓官、司寇、 巫馬、公西、顓孫、壤駟、公良、漆雕、樂正、宰父、穀梁、拓跋、夾谷、軒轅、令狐、 段幹、百里、呼延、東郭、南門、羊舌、微生、公戶、公玉、公儀、樑丘、公仲、公上、 公門、公山、公堅、左丘、公伯、西門、公祖、第五、公乘、貫丘、公皙、南榮、東里、 東宮、仲長、子書、子桑、即墨、達奚、褚師、吳銘
夏侯姓是怎麼來的?
夏侯(Xià hóu)姓源流單純,源於姒姓。周武王克商之後,封禹的後裔東樓公於杞(今河南杞縣)。公元前445年,楚國滅杞國,杞國國君杞簡公的弟弟姒佗逃往魯國,魯國國君魯悼公(前468年—前431年在位)因為他是禹的後裔,周初祖先又封為侯爵,於是稱他為夏侯氏,意為夏禹後裔的侯爵,以後便成為了姓氏,因為夏侯得姓始祖為姒佗,後人稱姒佗為夏侯佗。
曹操是不是姓夏侯啊
曹操是夏侯氏後裔,是很多人的一個誤會。在史學界很早已經有了一個共識:曹操並非夏侯氏後裔。但是本來姓什麼,是不是複姓,已經不可考。一般歷史學家認為,曹操的父親曹嵩,是曹騰同宗的本家子侄,也是姓曹。因為古代的收養制度很嚴格,除非特殊情況,一般很少收養外姓做為嗣子。
1、
有關曹氏家族的溯祖追宗,《三國志·武帝紀》是這樣記載的:“太祖武皇帝,沛國譙人也,姓曹,諱操,字孟德,漢相國參之後。桓帝世,曹騰為中常侍大長秋,封費亭侯,養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審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 ”這段話再清楚不過了——曹操之父曹嵩是中常侍曹騰的養子,至於其“生出本末”已不可考。
《三國志》的著者陳壽同太史公司馬遷一樣,下筆十分謹慎,穿鑿附會的傳聞一概不寫。曹嵩的生身父親究竟姓甚名誰?因為無法考辨,故而陳壽才以“莫能審其生出本末”一語定論。陳壽著《三國志》,秉筆直書之例處處可見,如他在《三少帝紀》中寫少帝曹芳是魏明帝的養子,曹芳生父也不得而知,便直言“宮省事密,莫有知其所由來者”;寫魏文帝之母,“武宣卞皇后,琅琊開陽人,本倡家”。即便對皇帝、皇后這樣的尊者,陳壽亦毫不避諱,這正體現了一代良史的人格風範,同時也證明了《三國志》史料的可靠性。
實際上,不僅是陳壽,連曹操及其子孫都不清楚自己的祖源。當曹丕從漢獻帝手中奪取皇位,完成易代鼎革之後,為了論證“漢魏禪代”是“堯舜禪讓”的再現,曹丕、曹睿父子從“漢家堯後說”出發,苦心炮製了“魏家舜後說”,以至於從曹操至曹睿五代之內出現了多個祖源。盧弼因而評曰:“夫以一代之君而三易其祖,豈不可笑?”盧弼所謂曹氏“三易其祖”,分別是指祖“漢相國曹參”、祖“曹叔振鐸”、祖“舜”。其中,祖“曹叔振鐸”出自曹操之口,“魏武作《家傳》,自雲曹叔振鐸之後”(《三國志·蔣濟傳》注引裴松之按),曹叔振鐸系周文王之子,封於曹,其後人以國為姓(《世本》卷二《諸侯世本》“曹國”條);祖“舜”說源自景初元年曹睿的詔書,“曹氏繫世,出自有虞氏”(《三國志·明帝紀》注引《魏書》)。雖然曹氏“三易其祖”是出於禪代的政治需要,但畢竟亦反映了他們對自身的姓氏血脈不甚了了,否則何以一改再改,授人以柄。
2、“曹氏源於夏侯氏”乃出於裴鬆所注
至於“曹氏源於夏侯氏”一說,未見陳壽本傳記載,乃是出於裴松之所注。裴注云:“吳人作《曹瞞傳》及郭頒《世語》並雲:攻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敦之叔父。太祖於夏侯敦為從父兄弟’”。凡治三國史學者都熟知,裴松之注雖然可以作為陳壽《三國志》的補充,然其收集的稗官野史,當中的訛謬乖違之處不可盡信。
我們先看《曹瞞傳》,該書為吳國人所撰,對曹操多有詆譭之辭,如其雲:“操少好飛鷹走狗,遊蕩無度,又輕佻無威重,好音樂。”吳為魏之敵國,此書直呼曹操為曹瞞,連書名亦明顯帶有貶義,故清人何焯評論說:“謂嵩夏侯氏子者,敵國傳聞,蓋不足信。”又云:“明人小說家所演即據此耳。”(《三國志集解》卷1)可見,羅貫中《三國演義》的內容多取自《曹瞞傳》,以竭力醜化曹操。
郭頒的《魏晉世語》亦多妄語,且時有不見史料之出處。如《三少帝紀》正元二年引裴注《世語》雲:“大將軍奉天子徵毋丘儉,至項,儉既破,天子先還”。裴松之在此條《世語》後,加註雲:“臣鬆之檢諸書都無此事。”故盧弼認為“郭頒撰《魏晉世語》,最為卑劣,其中虛錯如此者,往往有之。”
據陳壽《三國志》載,夏侯與曹氏“世為婚姻”,夏侯敦子茂尚曹操女清河公主,夏侯淵“尚太祖內妹”,其子衡娶曹氏女,夏侯尚亦娶曹氏女。夏侯與曹氏有姻親關係,更能證明曹操絕不可能是......餘下全文>>
夏侯這個姓氏現在還有嗎
男:夏侯晟 女:夏侯瑜
夏侯姓的歷史名人
夏侯嬰:西漢沛縣人,與劉邦是少時的朋友,從劉邦起義,立下戰功,後封為汝陰侯。夏侯惇:三國魏人,曹操手下大將,自曹操陳留起兵起,便跟隨征伐,歷任東郡、陳留、濟陰太守、河南尹等職;在曹操出兵征討之時,夏侯惇總是負責防守後方,曾親自搬運泥土修太壽陂,鼓勵將士種田,發展農業,多有功勞。濡須口之戰後,夏侯惇留守居巢,統領26支軍隊,為魏國東線主帥。曹操對夏侯惇格外親近,經常邀請他一起乘車外出,並允許他自由出入自己的臥室,其他將領都得不到這種待遇。曹丕繼位後,夏侯惇被封為大將軍,不久病逝。夏侯淵:三國魏人,夏侯惇族弟。是曹操手下大將,自曹操陳留起兵起,便跟隨征伐,歷任陳留、潁川太守。官渡之戰後,夏侯淵負責糧草補給,保證了曹操平定北方。而後夏侯淵又率兵四處征討叛亂,破昌豨、徐和、雷緒、商曜等,戰功卓著,又隨曹操平馬超,滅張魯,又破楊秋、劉雄、樑興、韓遂、宋建等,再立奇功。而後夏侯淵督張郃、徐晃等留守漢中,與前來取漢中的劉備大軍交戰,在定軍山為蜀將黃忠所襲,不幸戰死。夏侯玄:三國魏人,夏侯惇、夏侯淵之侄,夏侯尚之子。弱冠為散騎黃門侍郎。曹爽輔政,玄為爽姑子,任魏徵西將軍,掌管雍涼州軍事。司馬懿殺爽,玄亦被廢黜。後與中書令李豐、光祿大夫張緝謀殺司馬師,事洩被殺,夷三族。玄規格局度,負一時重望,臨斬東市,顏色不變,舉動自若。夏侯霸:夏侯淵之子,在魏官至右將軍、徵蜀護軍,屯住隴西,多次參見對蜀戰爭。後因司馬懿政變,曹爽被殺,夏侯玄被調離,夏侯霸心不自安,投奔蜀國,被封為車騎將軍,曾隨姜維伐魏,後病逝於蜀國,得到追諡的榮譽。夏侯淳:字孝衝,譙國(今安徽亳州)人。夏侯淵曾孫,夏侯威之孫,夏侯莊之子,夏侯湛之弟。西晉文學家。夏侯淳曾為弋陽太守,頗有文藻,其作品多數已散失,今存《懷思賦》、《笙賦》、《彈賦》等,多為詠物小品,主要內容是抒寫他克己修身、不求聞達的素志。夏侯湛:晉代散騎常侍。幼有盛才。文章巨集富,善構新詞,容顏俊美,曾與潘岳同車接茵,京都謂之連璧。夏侯勝:西漢時東平(今屬山東省)人。少隨夏侯始昌學今文《尚書》,稱“大夏侯”,常以陰陽災異推論時政得失。宣帝立,大將軍霍光令他用《尚書》授太后。後因與黃霸同時下獄,在獄中授黃霸《尚書》。遇赦出獄後,任太子太傅。受詔撰《尚書說》、《論語說》。他曾以《尚書》授其侄夏侯建,故《尚書》有大、小夏侯之學。夏侯建:西漢今文尚書學“小夏侯學”的開創者。字長卿。東平(今屬山東省)人。從夏侯勝和歐陽高學習今文《尚書》。稱“小夏侯”。宣帝時,立為博士。官至太子少傅。著作已佚。清陳喬樅輯有《尚書歐陽夏侯遺說考》,收入《皇清經解續編》。夏侯郎:隋代學者。開皇時,曾繪《三禮圖》。夏侯審:唐代御史,為大曆十才子之一。夏侯始昌:漢代鴻儒,甚為武帝器重,官至太傅。夏侯嘉正:宋代詞賦家。江陵人,太平興國中進士,著作佐郎,使於巴陵,為《洞庭賦》。夏侯氏,蜀車騎將軍張飛之妻、後主敬哀皇后之母、魏夏侯淵之弟女。父早亡,時兗、豫大亂,伯父淵以飢乏,棄其幼子,而活亡之。建安五年,時年十三四,在本郡,出行樵採,為張飛所得。飛知其良家女,遂以為妻,產息女,為劉禪皇后。淵之初亡,飛妻請而葬之。
夏侯淵 夏侯惇姓什麼?
夏侯,姓源流單純, 出自姒姓,以爵號弧氏。周武王封夏禹的後裔東樓公於杞,春秋時建立杞國。公元前445年楚國滅杞,杞簡公的弟弟佗逃往魯國,魯悼公因為他是夏禹的後代,周初祖先又封為侯爵,於是稱他為夏侯氏,其後代子孫因以夏侯為氏,稱夏侯氏。分佈於山東曲阜、泗水一帶。
夏侯傢什麼時候跟曹操,曹操帳下有多少姓夏侯的,把他們的名字全說出來
夏侯惇:三國魏人,字元讓,曹操手下大將,自曹操陳留起兵起,便跟隨征伐,歷任東郡、陳留、濟陰太守、河南尹等職;在曹操出兵征討之時,夏侯惇總是負責防守後方,曾親自搬運泥土修太壽陂,鼓勵將士種田,發展農業,多有功勞。濡須口之戰後,夏侯惇留守居巢,統領26支軍隊,為魏國東線主帥。曹操對夏侯惇格外親近,經常邀請他一起乘車外出,並允許他自由出入自己的臥室,其他將領都得不到這種待遇。曹丕繼位後,夏侯惇被封為大將軍,不久病逝。曹丕親自哀悼。 夏侯淵:三國魏人,字妙才,是曹操手下大將,為夏侯惇從弟。自曹操陳留起兵起,便跟隨征伐,歷任陳留、潁川太守。官渡之戰後,夏侯淵負責糧草補給,保證了曹操平定北方。而後夏侯淵又率兵四處征討叛亂,破昌豨、徐和、雷緒、商曜等,戰功卓著,又隨曹操平馬超,滅張魯,又破楊秋、劉雄、樑興、韓遂、宋建等,再立奇功。而後夏侯淵督張郃、徐晃等留守漢中,與前來取漢中的劉備大軍交戰,在定軍山為蜀將黃忠所襲,不幸戰死,死於黃忠刀下。 夏侯霸:三國夏侯淵之子,字仲權,在魏官至右將軍、徵蜀護軍,屯住隴西,多次參見對蜀戰爭。後因司馬懿政變,曹爽被殺,夏侯玄被調離,夏侯霸心不自安,投奔蜀國,被封為車騎將軍,曾隨姜維伐魏,後戰死於伐魏之戰,得到追諡的榮譽。 夏侯和:字義權,魏名將夏侯淵七子。晉光祿勳。魏徵西將軍。文帝為相國,以和為左司馬。歷任河南尹、太常。及晉立,武帝踐祚。賈充女為齊王攸妃,時帝疾篤,朝廷屬意於攸。和謂充曰:“卿二女婿,親疏等耳,立人當立德。”充不答。及是,帝聞之,奪充兵權。徙和光祿勳。 夏侯威:字季權,三國時代魏國的武將,是夏侯淵的四子。夏侯威性格任俠,歷荊、兗二州刺史,並與曹丕、曹植等相友善。其時泰山人羊祜,博學能屬文,善談論;夏侯威深異其才,乃以其兄夏侯霸之子嫁為羊祜妻,後羊祜果成一代名將。沛國朱建平善於相術,一次於曹丕宴會上渭夏侯威道:「你四十九歲時將位至州牧,然而亦當有危厄,此厄若得過,則你可年至七十,致位公輔。」後來夏侯威任兗州刺史,並在四十九歲時,於其年十二月上旬得疾;夏侯威念建平之言,自以為必死,於是預作遺令及送喪之備物,盡使完辦。誰料其疾至同月下旬時忽爾轉差,然後又漸平復。十二月三十日黃昏,夏侯威請郡中紀綱大吏延客設酒,並指建平之戒言也並非必準。然而夏侯威罷客之後,閉上雙目疾病復動,於當晚夜半逝世。其子夏侯駿,後為幷州刺史。次子夏侯莊,孫夏侯湛、夏侯光姬皆顯赫於晉。 夏侯惠:字稚權,魏名將夏侯淵六子。年幼時就以才學被人稱道,善於寫奏摺表章。夏侯惠在魏歷任散騎侍郎、黃門侍郎、燕相、樂安太守,後病逝,年僅37歲。夏侯惠善於寫文作賦,文章流傳於當世。 夏侯玄:三國魏人。弱冠為散騎黃門侍郎。曹爽輔政,玄為爽姑子,任魏徵西將軍,掌管雍涼州軍事。司馬懿殺爽,玄亦被廢黜。後與中書令李豐、光祿大夫張緝謀殺司馬師,事洩被殺,夷三族。玄規格局度,負一時重望,臨斬東市,顏色不變,舉動自若。
歷史上姓夏侯的人
夏侯淵、夏侯霸、夏侯淳
夏侯姓的得姓始祖
大禹。夏侯氏出自姒姓,為大禹的後代,得姓始祖為姒佗。周代,夏禹裔孫東樓公受封為杞侯(今河南杞縣)。公元前445年,杞國為楚國所滅,杞簡公之弟奔於魯國,魯悼公因其為大禹之後,給以采地,封以侯爵,以奉夏的祖先禹之祭祀,稱為夏侯,其後世子孫遂以夏侯為姓,成為夏侯氏,千古英雄曹操本姓夏侯,因其父夏侯嵩過繼給曹姓為養子,故隨父改姓曹。在曹魏時代,曹操與夏侯家族和曹氏家族都是皇族,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今夏侯氏後人都奉大禹為夏侯姓的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