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案設計十二生肖?
把名字設計成十二生肖圖案。 是用什麼軟體
不是用什麼軟體 好多軟體都可以處理 主要是用什麼手法什麼特效什麼濾鏡 你沒有上傳原圖我也不知道怎麼做
我國發行的第二輪生肖郵票圖案設計有什麼特點
第二輪生肖郵票的設計原則是每套生肖郵票由第一輪的一枚改為兩枚,圖案“一圖一文,一明一暗,兩平兩立,篆隸草行三年一換”。第一枚以我國民間工藝生肖圖為主,採用的民間工藝有刺繡、剪紙、泥塑等;第二枚以我國不同書體的生肖名稱為主,連續三套為同一書體,依次為篆書、隸書、草書和楷書。
十二生肖哪個屬吉祥物
龍
都說龍鳳呈祥 鳳在12生肖是沒有的 只有龍
圓明園的毀滅歷史背景
圓明園的毀滅歷史背景
圓明園毀滅的歷史背景
圓明園的園林傑作和藝術寶藏無一不是千百萬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它既體現了我國封建時代的燦爛文化,也暴露了封建帝王的揮霍無度。由於封建統治者妄自尊大,閉關鎖國,至清代中葉,整個國家的科學技術已大大落後於西方,階級矛盾日益尖銳,1840年(遣光二十年)西方殖民主義者挑起侵華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隨後國內又爆發了反抗清王朝腐敗統治的"太平天國"革命。
1856年10月,英國和法國在沙皇俄國和美國的支援配合下,聯合發動了新的侵華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其目的是要攫取更大的殖民利益。他們先在廣州兩度挑起戰端,但未達到預期願望。為了對清政府直接施加壓力,就決計陳兵京城。侵略軍於1858年5月近逼天津,清政府被迫分別與英、法、俄、美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天津條約"。
1860年(咸豐十年)7月,英法侵略軍艦隊再次闖到大沽口外,以英法公使進京換約為幌子,一面武力進逼,一面誘以"講和"。而又屢屢節外生枝,條件愈益苛刻,目的在於陳兵京師,逼清廷就範。面對侵略者的計謀,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卻委曲乞和,遲遲不定戰守之策。因而痛失殲敵戰機,致使侵略軍長驅直逼通州。9月21日,通州八里橋決戰我軍失利,次日晨,咸豐皇帝倉皇自圓明園逃奔承德避暑山莊而去。名為"北巡",實則置祖宗社稷於不顧,自逃性命。從而造成都城無主,百官皆散,軍卒志懈,民心大恐的危機局面,這就從根本上動搖了對入侵者的堅決抗禦。
10月6日,英法聯軍繞經北京城東北郊直撲圓明園,當時,僧格林沁、瑞麟殘部在城北一帶稍事抵抗,即行逃散。法軍先行,於當天下午經海淀,傍晚即闖至圓明園大宮門。此時,在出入賢良門內,有二十餘名圓明園技勇太監同敵人接仗。"遇難不恐,奮力直前",英勇抗擊。但終因寡不敵眾,圓明園技勇"八品首領"任亮等人以身殉職。至晚7時,法侵略軍攻佔了圓明園。管園大臣文豐投福海而死。
10月7日,英法侵華頭目闖進圓明園後,立即"協派英法委員各三人合議分派園內之珍物。"法軍司令孟託邦當天即函告法外務大臣:"予命法國委員注意,先取在藝術及考古上最有價值之物品。予行將以法國極罕見之物由閣下以奉獻皇帝陛下(拿破倫第三),而藏之於法國博物院。"英國司令格蘭特也立刻"派軍官竭力收集應屬於英人之物件。"法英侵略軍入園的第二天就不再能抵抗物品的誘惑力,軍官和士兵們都成群打夥衝上前去搶劫,惡狼般地吞噬著園中的金銀財寶和文化藝術珍品。 據參與的目擊過劫掠現場的英法軍官、牧師、記者描述:軍官和士兵,英國人和法國人,為了攫取財寶,從四面八方湧進圓明園,縱倩肆意,予取予奪,手忙腳亂,紛紜萬狀。他們為了搶奪財寶,互相毆打,甚至發生過械鬥。因為園內珍寶太多,他們一時不知該拿何物為好,有的搬走景泰蘭瓷瓶,有的貪戀繡花長飽,有的挑選高階皮大衣,有的去拿鑲嵌珠玉的掛鐘。有的揹負大口袋,裝滿了各色各樣的珍寶。有的往外衣寬大的口袋裡裝進金條和金葉;有的半身纏著織錦綢緞;有的帽子裡放滿了紅蘭寶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掛著翡翠項圈。有一處廂房裡有堆積如山的高階綢緞,據說足夠北京居民半數之用,都被士兵們用大車運走。-個英國軍官從一座有5O0尊神像的廟裡掠得一個金佛像,可值1,200英鎊。一個法國軍官搶劫了價值60萬法郎的財物。法軍總司令孟託邦的兒子掠得的財寶......餘下全文>>
清朝中出現的不同官位,朝珠與珠質的不同,具體什麼等級,什麼佩帶呢??
清代官服主要品種為長袍馬褂。官帽與前朝截然不同 ,凡軍士、差役以上軍政人員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緯帽,按冬夏季節有暖帽、涼帽之分,還視品級高低安上不同顏色、質料的“頂子”,帽後拖一束孔雀翎。翎稱花翎,高階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圓斑),並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別,眼多者為貴,只有親王或功勳卓著的大臣才被賞戴。皇帝有時還賞穿黃馬褂,以示特別恩寵。影響所及,其他顏色的馬褂遂在官員士紳中逐漸流行,成為一般的禮服。四、五品以上官員還項掛朝珠,用各種貴重珠寶、香木製成,構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點。絲紡繡染及各種手工專業的進步,為清代服飾品種的豐富創造了條件。
清代官袍一般與馬褂(即馬蹄袖外褂)配套穿用;外穿而不配馬褂的禮服袍必須臨時裝馬蹄袖(俗稱龍吞口);作為行裝的袍稱行袍,其右側襟裁短一尺以便乘騎,故又稱缺襟袍。清室官員常服袍的款式為四開衩。蟒袍沿用至清代又稱花衣,應用較廣,規定繁瑣,由服色、蟒數、緯帽上的頂珠花翎 、外褂上的方圓補子等組成等級森嚴的制度。
昭陵是在哪?
李世民(公元 599 - 649 年),李淵次子,母竇皇后。封秦王,通過玄武門之為太子,而後繼位,在位 24 年(公元 626 - 649 年),中毒死,葬昭陵,年號貞觀 昭陵位於陝西省禮泉縣東北 22 公里九嵕山的主峰上。九嵕山,山勢突兀,峰溝壑縱橫,山環水繞,有涇水環繞其後,渭水縈帶其前,海拔 1888 米,南隔關中平原太白、終南諸峰遙相對峙。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有雄才大略,頗有作為的皇帝,他為建立統一強盛的唐王朝立
了汗馬功勞。高祖李淵立嫡長子李建成為皇太子,嫉妒太宗之功,屢次陷害,欲置於死
而後快。武德九年( 626 年)六月四日,唐太宗先發制人,發動了玄武門之變,虞我詐、嗜酒色如命、畋獵成性的兄長李建成,並同時殺死了謀害他的弟弟齊王元吉使李淵讓位,自己當了皇帝。第二年改元“貞觀”。他繼位後,勵精圖治,任用於納諫,發展經濟,國力昌盛,出現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為盛唐經濟、度發展奠定了基礎。 昭陵依九峻山峰,鑿山建陵,開創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為陵的先例。據說是因年文德皇后臨死時給唐太宗說要儉薄,“請因山而葬,不需起墳”。( 《 舊唐書文德皇后死後葬於昭陵。關於以山為陵制度的原因,在同年十一月文德皇后葬後撰文刻石的碑上寫著:“王者以天下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為己有。今因九嵕不藏金玉、人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幾好盜息心,存沒無累。”這裡所陵,不藏金玉,與其說是為了儉薄,不如說是為了“好盜息心”更恰當些;虞世南上太宗時就說過:“自古及今, …… 未有不掘之墓。”因此,唐初以山為陵的目的為了利用山嶽雄偉形勢和防盜掘而已。 九峻山屬石灰岩質,長期遭受高空風雨的剝蝕,山洪沖刷,不僅山陵建築無原有的山勢形體亦改變了不少。但仍可略辨當年陵寢構造遺留之痕跡:山勢外形逞(當地俗稱筆架山),南面山體兩側岩層伸出,逞簸箕形狀;山腰殘存有窯洞。跡,可能與當年棧道建築有關。根據文獻記載,昭陵建築時,在南面山腰鑿深 75 宮,墓道前後有石門 5 重;墓室內設東西兩廂,列置許多石函,內裝隨葬品。五代韜盜掘昭陵記載有“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巨集麗不異人間”。這都可想象這個“殿”內部寢殿層層竅深和巨集麗的情景。 當時地宮外面還有許多木構建築 , 建有房舍和遊殿等。由於地宮前面四周山凹不平,往來不便,又“緣山傍巖架樑為棧道,懸絕百仍,繞山二百三十步,始門”。用棧道連結上下左右,通達地宮的道路。但山上棧道建築又不能垂直上下右迴繞旋轉,這從杜甫所寫的 《 重經昭陵 》 “陵寢盤空曲”詩句中得到證明。雖這些記載未必絕對可靠,但從中卻可看出其規模的富麗堂皇和工程繁難的程度。當時建築,根據宋敏求 《 長安志圖 》 記載:“以九峻山山峰下的寢宮為中心點,牆垣,四隅建立樓閣,北為玄武門,南為朱雀門,周圍 12 裡”。 祭壇遺址位於陵北玄武門之內。遺址面積東西 53.5 米,南北 86.5 米,略呈梯形屋階,尚可辨認。山陵的正南面有朱雀門和獻殿,西南面有“下宮”(俗稱皇城面積東西 237 米,南北 334 米,周圍牆基厚約 3.5 米,其範圍是一個比較正規的矩形山南劉洞村沿山而進,可看出陵道已被山洪沖刷成深溝,溝兩旁有土......餘下全文>>
中國龍的來歷
你聽的這個說法只是個猜測,這個猜測流傳久了,就被人們當成真的了。最早創造這個猜測的是近代的學者聞一多,他只是給出了這個提法而沒有給出考古的證明處他的這個提法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因為這象徵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大團結。但直到現在,還沒有任何實際的考古發現能夠證實這個猜想。
安徽有哪些古鎮
皖南古村落的中心地帶是原徽州府的一府六縣(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其中,黟縣是至今保留古村落最多、最完整的縣之一。
黟縣
黟縣位於“中國第一奇山”——黃山的西南麓,因黟山(黃山的古稱)而得名。境內連綿的群峰與黃山連為一體,在歷史上曾阻礙了古黟與外部世界的交往,造就了黟縣“世外桃源”般的生態環境。中國古代著名文學家陶淵明受到這一地區特定環境和風情的啟發,寫下了不朽名篇《桃花源記》,從而使黟縣自古享有“桃花源里人家”的美譽。由於歷史上交通閉塞,黟縣自古以來極少受到戰爭劫難,16世紀徽商鼎盛,為這裡留下了四千多幢建築精巧、風格明朗的古民居,被國內外專家、學者譽為“東方文明的縮影”、“東方古建築的藝術寶庫”。
黟縣境內的古民居星羅棋佈,古民居、古祠堂、古橋、古三雕(磚、木、石)、古文化遺址等名勝古蹟眾多,至今仍存有保護完整的古民居3600幢,為皖南之首,素有“明清民居博物館”之稱。其中西遞、巨集村在2000年11月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是中外遊客嚮往的旅遊勝地。
黟縣又有“電影城”之譽,《小花》、《菊豆》、《風月》等著名影片都曾在這裡拍攝。2001年度奧斯卡獲獎大片《臥虎藏龍》中的很多鏡頭,也大都取景於此。
西遞
西遞村是以宗教血緣關係為紐帶,以胡姓為主聚族而居的古村落。據西遞《胡氏宗譜》記載,西遞胡氏始祖為唐昭宗李曄之子。北宋皇裕年間,胡氏先祖胡士良看到這裡山青水秀,景色秀美,便從家鄉婺源帶來地師(風水先生),對這裡的山水做了詳細的測算。整個村落仿船形而建,寓“借水西行,得神助,取真經,從而大吉大發”。
由於西遞地處山區,歷史上較少受到戰亂的侵襲,也未遭到較大的經濟衝擊,使得這個古村落的原始形態得以儲存完好。村內現存的明、清古民居有124幢,祠堂3幢,道路、水系均維持原狀,正街、橫路街和40多條巷、弄以及特有的青石板路都得以保留,使得西遞堪稱徽州古村落中的典範。
胡文光牌坊俗稱西遞牌樓。建於明萬曆六年(公元1578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牌坊高12.3米,寬9.95米,系三間四柱五樓單體仿木石雕牌坊,通體採用當地的“黟縣青”大理石雕築而成,整個牌坊上下用典型的具有徽派特色的浮雕、透雕、圓雕等工藝裝飾出各種圖來,而每一處圖案都蘊含有極深刻的寓意。胡文光牌坊造型莊重、典雅,石刻技藝出眾,堪稱明代徽派石坊的代表作。
徽州區
得山水精氣,集天地大觀,古徽州以文風冒盛、才俊輩出而著稱於世,特別是明清之際,徽商崛起,更促進了區域文化的發展。“連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父子尚書”、“兄弟丞相”、“同胞翰林”代相傳頌,新安書畫、新安醫學、徽派篆刻、徽派版畫、徽派建築以及徽戲、徽州文房四寶等等,無不獨樹一幟、源遠流長,形成徽州文化特有的風格和傳統,也派生出燦若繁星的人文古蹟。時至今日,“徽”字,仍是安徽最大的特點,最有個性的標誌。“徽學”,成為具有世界影響的中國三大區域文化之一,與藏學、敦煌學競相輝映。
徽州區作為古代徽州文化最發達之所在,故享有“風雅山水田園、徽派古建長廊”之盛譽。由於歷史、經濟、自然條件的特殊性,徽州遺存的古建築無論年代之久、種類之繁、數量之多、品位之高,都堪稱皖南乃至全國的傑出代表。全區儲存元、明、清徽派古建築300餘處。
上莊鎮
上莊鎮坐落在安徽黃山東麓,素有“小上海”、“文化之鄉”的美譽。
上莊鎮因人文景觀豐富而被列為重點文化保護區段,慕名者紛至沓來,成為旅遊觀光的文化名鎮。境內有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胡適故居和......餘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