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曆和農曆什麼區別?
陰曆和陽曆的區別
通俗的講:陽曆就是日曆中講的幾月幾日。也就是上學上班等所按照的日曆。
陰曆就是平常講的幾月初幾,或者是算節氣或者傳統節日時所按照的日曆。
若要知道陽曆與陰曆的科學解釋,下面附上百科網址:
陽曆:baike.baidu.com/view/284.htm
陰曆:baike.baidu.com/view/23598.htm
陰曆陽曆農曆公曆都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區別?
陰曆、陽曆、農曆、公曆,這4個其實是3種。
公曆就是陽曆。比如今天幾月幾號,比如聖誕節是12月25日,這個是世界通用的。
陰曆是大家通常的說法,比如你的生日幾月初幾,比如5月初5是端午節等,是中國通用的。
農曆也就是老黃曆,一般排八字或算卦都用這個,比如今天2017年6月10日是丁酉年 壬子月 丙戌日 等等。
比如在陽曆裡1月1號是正月,陰曆裡大年初一是正月,而農曆裡立春則是正月的開始。
這就像三種語言一樣,都對,存在都合理。
農曆和日曆有什麼區別!
陰曆是用月亮的週期來定月份的。月亮從沒有開始慢慢的長大,變成滿月,也就是圓圓的月亮,再慢慢的變小,最後再到沒有,這時就叫一個月了。所以也叫月曆。我國古代又把月亮叫太陰,所以便把月曆稱為陰曆。月亮繞地球轉一圈,大約二十九天半。所以陰曆的一個月就是29或30天。把12個月叫一年,一年就是354或355天。可是,地球繞太陽轉一圈大約要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經過陰曆一年的時間,地球在公轉軌道上並沒有回到起點,還差十天左右。這樣,三年就差一個月,18年就差了半年。也就是說,18年後,正月初一過年,就是在夏天而不是冬天了。這怎麼辦呢 ?我國古代天文學家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每三年加一個月。平常年份是十二個月,加了一個月的年份叫閏年,是十三個月。這樣雖然能夠保證正月初一過年時是在冬天,但是,陰曆正月初一這一天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位置並不固定,從而其它日子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位置也不固定,在每三年裡,大概會差十幾天。這就是為什麼從陽曆來看,春節有時在一月有時在二月的原因。 陰曆還有一個名字叫農曆。但農民並不能靠農曆來種地,因為舊曆的日子不固定。如果把種地的日子弄錯幾十天,收成就大受影響。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國古代天文學家又想出個好辦法,把地球公轉的軌道分成24份。也就是我國的24節氣。農民種田用的是這個二十四節氣,而不是陰曆。 陽曆也就是太陽曆,它是用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週期,把365天定為一年,再把它分成12個月。與陰曆類似地,陽曆的日子在公轉軌道上的位置也是變動的,每4年差一天,加在二月裡。這樣,陽曆日子的擺動幅度很小,只有一兩天。對於人們來說,這一兩天就算不了什麼,完全可以忽略了。所以,陽曆不需要節氣。
陰曆和陽曆有什麼區別?
陽曆也叫公曆,來源於西方。比如算星座時、就是按照陽曆(公曆)計算的。
陰曆也叫農曆,來源於我們中國。
比如我們俗稱的八月十五中秋節、清明節、七夕、春節、就是按照農曆來計算的。而元旦、和西方的情人節(2.14)和聖誕節、國慶節、建軍節、黨的生日、都是按照公曆來計算的。
他們的主要區別就在於陽曆是國際通用的,而農曆是我們中國特有的。
陽曆以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定為一年。共365天5小時48分46妙。平年只計365天這個整數,不計尾數。陽曆每年分12個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2月只有28天。又規定7月以前,單月為大月,雙月為小月;8月以後,雙月為大月,而單月為小月。每年所餘的5小時48分46秒,只至四年約滿一天,這一天就加在第四年的2月裡,這一年叫閏年,所以閏年的2月有29天。
陰曆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為一個月,共29天半。為了算起來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月中,大小月大體上交替排列。陰曆一年有365天左右,也沒有平年閏年的差別。 陰曆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執行,因而使得四季的變化在陰曆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它不能反映季節,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點。為了克服這個缺點,後來人們定了一個新曆法,就是所謂陰陽臺歷。現在我國還在使用的夏曆(也叫農曆或償歷)就是這種陰陽合曆。它跟陰曆一樣,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定做一個月,也就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閏月的辦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數跟陽曆全年的天數相接近,來調整四季。陰曆約每過二三年多有一個閏月。
參考資料:zhidao.baidu.com/question/308830743.html
農曆 陽曆 陰曆有什麼區別?
我國曆法可分為陽曆、陰曆、陰陽曆三種。陽曆是以太陽週年視運動週期(即迴歸年,等於365.2422日)為一年,一年劃分成12個月,它與月亮運動毫無關係。根據嚴厲日期,可知寒來暑往的四季變化,但它不能顯示月亮的圓缺,這對那些需要根據月相瞭解潮汐變化的人來說是不便的。
陰曆則以月亮的圓缺週期(即朔望月,等於29.5306日)為一個月,積12個月為一年。它完全不考慮太陽的週年視運動規律,因而陰曆的日期不能顯示四季冷暖。這種曆法實用價值太小,現在除伊斯蘭教外,已棄置不用了。
陰陽曆,即我國的農曆,它揚陽曆之長避陰曆之短,取陰曆的月為月,陽曆的年為年,即以朔望月為月,以迴歸年作為一年的平均長度。所以農曆是加入陰曆成分的陽曆,帶有陽曆因素的陰曆。根據農曆日期,既可知道潮汐漲落,又可基本掌握四季更替。農曆是我國獨創,它閃耀著我們祖先的智慧之光。
公曆和農曆怎樣區別?
陰曆全稱“太陰曆”或“純陰曆”。陰曆根據月亮圓缺變化的週期,即朔望月制定的,因古人稱月亮為“太陰”,所以稱為“太陰曆”,簡稱“陰曆”。陰曆產生的確切日期已難確定,但根據甲骨文中的一頁甲骨歷來判斷,陰曆大約在殷代已相當普及。
陰曆的主要特點是:歷月的長短依據天象即月相來確定,大月30日,小月29日,歷月的平均值大致與朔望月平均長度29。5306日相等。年的長短則只是歷月的整數倍,而與迴歸年無關。因此,陰曆的月份也與四季寒暑無關。陰曆的日期表示著一定的月相,即初一是朔,即新月;十五、十六或十七是滿月,即望;初七、初八是上弦月;二十二、二十三是下弦月等,這對古人憑藉月相判斷日期是很方便的。而月相的變化又是人們最容易看見的天象,因此,各國的歷法大都先有陰曆後有陽曆。但是,由於陰曆與迴歸年無關,因此,就與農業生產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不協調,後來便逐漸被淘汰。現今除了幾個伊斯蘭教國家,因宗教上的原因仍然使用一種稱為“回曆”的陰曆以外,其他國家已經廢棄不用。
此外,1912年我國採用“公曆”安排月日後,人們就把公曆稱為“陽曆”,而把同時並存於民間的傳統的“夏曆”通俗地稱之為“陰曆”。
陽曆,亦稱公曆、太陽曆、新曆、西曆,也稱格里高利曆。它是1582年,由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實行的歷法。從這一年後,陽曆代替了公元前42年由羅馬皇帝朱裡·愷撒所實行的“儒略曆”(舊曆)。陽曆是以地球環繞太陽一週的時間算作一年。它的長度為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時四十八分四十六秒。由於它不是整數,為了把長短拉平,有的年份是三百六十六天,稱為“閏年”;有的年份是三百六十五天,稱為“平年”。這種曆法在每一萬年中約錯三天,比舊的“儒略曆”每四百年就錯三天。
由於這種曆法是根據地球與太陽距離的位置而定,所以它的“二十四節氣”是固定的:上半年的節氣多在每月的6日、21日,下半年多在每月的8日、23日,即使相差也不過一兩天。
西洋曆法是明朝萬曆八年(1580年),由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傳進中國的。利瑪竇的“泰西曆法”當屬“儒略曆”。太平天國實行的“天曆”,對中國的陰曆起了革命,它採用了陽曆,但對它也有所改訂。“天曆”中有中國原有的“干支”,也有陽曆的“禮拜”(星期),可謂陰陽合曆。“天曆”在中國曆法上說來,是一個具有革命精神的特殊曆法。辛亥革命後,從1912年元旦起,採用中華民國紀年和陽曆。1949年9月27日,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公元”。從此,我國也採用了公元紀年的歷法
農曆和陰曆有什麼區別
中國農曆與陰曆的區別 農曆是中國的一種傳統曆法,曾長期在我國使用,該曆法中強調了二十四節氣的劃分,而節氣對於農業生產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民間也有稱為夏曆、陰曆的。在 1912年以前,我國曆代一直沿用這種曆法作為正式曆法。而真正的陰曆是最古老的歷法,現今伊斯蘭國家和地區中使用的回曆,就是陰曆的一種。 農曆與陰曆都是中國現存的紀年曆法。在許多場合,不少人將二者混為一談,認為農曆就是陰曆,陰曆就是農曆。其實,二者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主要區別如下: 1、兩者編訂的主導思想不同 中國的農曆和陰曆均選用月球的運動作為參照,每月的日數近似等於月相的變化週期——29.5306日。在月份排列上,一般大月30天,小月29天,兩月平均後每月日數為29.5天,這與朔望月的長度基本相當。此為二者的同源之處。因此二者都能準確的反映月相的盈虧:月中為望月(滿月),月初為朔。但中國農曆的節氣還能夠反映四季寒暑的氣溫變化,如平常所說的“五黃六月”、“寒冬臘月”等詞彙,說明農曆中的“五六月”是小麥成熟的季節,氣溫較高;“臘月”是隆冬,氣溫較低;“二三月”和“七八月”是氣溫的過渡季節。由於二十四節氣中的時段,是依據太陽在公轉軌道即黃道上的位置而決定的。因此,中國的農曆帶有陽曆的某些特徵,能夠用來指導農時,安排作物輪茬。常說的陰曆只能反映月相變化,不能反映氣溫變化,因而它是純粹的“陰曆”,不能指導農時活動。 2、兩者月首的安排不同 中國的農曆把日月合朔的時刻所在日期定為月首,即初一。唐朝以前採用“平朔”,唐初以來,改用“定朔”,即初一固定在真正的朔日,當天晚上肯定沒有“月亮”。回曆紀年所用的陰曆的月首按教規以新月始生為朔,即在日月合朔以後,相當於農曆的初二或初三,當天晚上可見到“新月”。 3、兩者的“年”有區別 中國的農曆由於選用了恰當的“置閏”原則,使平均歷年長度的近似值等於迴歸年的長度(365.2422日)。因而,農曆的“年”與陽曆的“年”基本同步,但回曆紀年中陰曆的“年”只有12個陰曆月的簡單積累,其長度為29.5×12=354天,和陽曆“年”之間有著約 11日的差異。因而,長度積累後,月份和寒暑往來會出現顛倒現象。農曆的新年一般在冬季,而陰曆的新年則可能在暑期到來。 4、使用地區不同 中國的農曆由於能夠反映寒暑往來和月相的盈虧變化,因而在北半球中緯度地區普遍適用,而且特別適合中國的國情,因此在中國及東南亞華人聚居地得到廣泛使用。但陰曆的使用地區主要限於伊斯蘭國家,而且只在歡度宗教節日時才使用。 總之,中國的農曆所包括的地理意義要豐富得多,是一種陰陽曆,與陰曆之間是有一定差別的。
夏曆,跟農曆、陰曆,有什麼區別?
陰曆,是以月亮的一個圓缺週期紀年的歷法。因為中國的古代人把月亮叫做 “太陰” ,所以這種曆法就叫做 “陰曆” 。現在的人早就不記得什麼是陰曆了。
陰曆在使用中很不準確,跟地球的 “恆星年” 不合拍兒,平均每年會發生 11 天左右的誤差。
為了調整這個誤差,就在每十九年裡面加進去七個 “閏月” 。這就是 “十九年七閏” 、“三年兩頭閏” 說法的來源。因為在中國古代,曆法主要是為農業生產服務的,就把這種調整後的歷法叫做 “農曆” 。
農曆的出現,大約在殷商時期,誰是發明者,已不可考。所以 夏曆的說法不正確。
每一年的 “冬至” 這一天,皇帝要在午門釋出第二年的歷法,所以老百姓把農曆又叫做 “皇曆” 。
現在的一些人,總是說 “黃曆” ,是絕對錯誤的說法。
一句話:以地球自轉紀日、以月亮公轉紀月、以地球公轉紀年的歷法,叫做 “ 農曆” 。所以農曆是一種 “陰陽曆” 。
由於農曆的誤差大,不能準確指導人們的活動,所以在辛亥革命以後,民國政府憲法規定從1912年起,改用公曆紀年。把公曆 1 月 1 日叫做 “元旦” 了。改農曆的正月初一元旦為 “春節” 。新中國延續了這種曆法。
因為公曆是從西方引進的,所以又叫做 “西曆” 。
一些人把公曆又叫做 “新曆” ,把農曆叫做 “老歷” 、“舊曆” 。
又因為公曆是以地球圍繞太陽的公轉作為基本依據的歷法,所以又叫做 “陽曆” 。
農曆,除了一些中國的傳統節日以外,基本上沒有使用價值了。
公曆和農曆的區別?
6月3號是工的陽曆生日 農曆生日就該是 四月廿一
六月初三是你的農曆生日 2010年的陽曆生日就是 7月14號
在農曆生日的基數上 每一年的陽曆生日都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