閏月的來歷?
什麼叫閏月呀,閏月的來歷!
閏月指的是陰曆中的一種現象,陰曆是按照月亮的圓缺即朔望月安排大月和小月,一個朔望月的長度是29.5306日,是月相盈虧的週期,
閏月陰曆規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這樣一年12個月共354天,陰曆的月份沒有季節意義,這樣一年就與陽曆的一年相差11天,只需經過17年,陰陽曆日期就同季節發生倒置,譬如,某年新年是在瑞雪紛飛中度過,17年後,便要搖扇過新年了。使用這樣的歷法,自然是無法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的,所以中國的陰曆自秦漢以來,一直和24節氣並行,用24節氣來指導農業生產。
閏月的來歷 農曆置閏月是為了協調回歸年與農曆年的矛盾。
迴歸年與農曆年有什麼矛盾呢?我們知道:迴歸年的總長度為365.2422日,朔望月的長度為29.5306日。十二個朔望月構成農曆年,長度為29.5306×12=354.3672日,比迴歸年少10.88天即將近11天,每個月少0.91天,近1天。依此,如農曆年某年春節為大雪紛飛的冬天,第二年的春節就會在季節上提前11天,第16個農曆年就會出現在赤日炎炎的夏天。如按十三個朔望月構成農曆年,長度為29.5306×13=383.8978日,比迴歸年又多出18天多。
如果按上述規定製定曆法,就會出現天時與曆法不合、時序錯亂顛倒的怪現象——這就是矛盾。
為了克服這一缺點,我們的祖先在天文觀測的基礎上,找出了“閏月”的辦法,保證農曆年的正月到三月為春季,四月到六月為夏季,七月到九月為秋季,十月到十二月為冬季,也同時保證了農曆歲首在冬末春初。
農曆年中月以朔望月長度29.5306日為基礎,所以大月為30日,小月為29日。為保證每月的頭一天(初一)必須是朔日,就使得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而需要通過嚴格的觀測和計算來確定。因此,農曆中連續兩個月是大月或是小月的事是常有的,甚至還出現過如1990年三、四月是小月、九、十、十一、十二連續四個月是大月的罕見特例。
農曆採用19年加7個閏月的辦法,即“十九年七閏法”,把迴歸年與農曆年很好地協調起來,使農曆的元旦(春節)總保持在冬末春初。古人把235個朔望月稱之為“閏周”。
農曆置閏的方法可以使農曆年的平均長度接近迴歸年,而農曆中的月又有鮮明的月相特徵,保持了公曆和陰曆兩全其美的特點。
現在置閏的方法是兩個冬至之間,如僅有12個月則不置閏,若有13個月即置閏。置閏的月從“冬至”開始,當出現第一個沒有“中氣”的月份,這個月就是閏月,其名稱是在前個月的前面加一個“閏”字。
閏月由來是什麼?
一、“年”的由來有關年的來歷,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古時,有一個叫“年”的妖怪,經常騷亂百姓,殺
請問閏月的由來
每逢閏年所加的一個月。陰陽曆以朔望月的長度(29.5306日)為一個月的平均值,全年12月,同迴歸年(365.2422日)相差約10日21時,故順置閏,三年閏一個月,五年閏二個月,十九年閏七個月。閏月加在某月之後叫“閏某月”。《書.堯典》:“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孔傳:“一歲有餘十二日,未盈三歲足得一月,則置閏焉。”《左傳.文公六年》:“閏月不告朔,非禮也。閏以正時,時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於是乎在矣。不告閏朔,棄時政也,何以為民?”
中國農曆閏月的說法由來
那是因為陽曆和陰曆在四月差的最多所以在潤個四月,如果不是的話就會差兩個月了。
潤月的來歷是?
閏月“與“閏年”
如果不注意,大概很多人認為“閏月”與“閏年”是一個意思,其實不然,雖說只是一字之差,所包含的意思卻相差很遠。
“閏年”。我們通常所說的一年365天,其實是個約數,準確的數字應是365.2422日。那麼一年365天,就與實際的一年相差O.2422日,這樣四年之後就比實際的一年少了近一天。為了彌補這個差值,曆法中規定,4年設一閏,即能被4整除的年份為閏年,另附加規定,凡遇世紀年(末尾數字為兩個零的年份),必然被400所整除才算閏年。如1996年即閏年,2000年也是閏年,而1700年則不是閏年。陽曆閏年的二月有29天,2月29日為閏日,陽曆閏年有366天。也就是說陽曆閏年的二月不叫閏二月,閏月為農曆所特有。
現在再來說“閏月”。閏月指的是陰曆中的一種現象,陰曆是按照月亮的圓缺即朔望月安排大月和小月,一個朔望月的長度是29.5306日,是月相盈虧的週期,陰曆規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這樣一年12個月共354天,陰曆的月份沒有季節意義,這樣一年就與陽曆的一年相差11天,只需經過17年,陰陽曆日期就同季節發生倒置,譬如,某年新年是在瑞雪紛飛中度過,17年後,便要搖扇過新年了。使用這樣的歷法,自然是無法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的,所以我國的陰曆自秦漢以來,一直和24節氣並行,用24節氣來指導農業生產。
二十四節氣又可分為“節氣”和“中氣”二組:古人把從小寒起每隔黃經300為一節氣;從冬至起每隔黃經300為一中氣,一年有12個節氣,12箇中氣。12節氣把一年分為12個節月,每個節月各有一個節氣和一箇中氣。節氣是節月的起點;中氣是節日的中點。我國傳統曆法對於日序和月序以及大月、小月、平年和閏年,不象一般曆法那樣採用長期安排的方法,而是強調逐年逐月的推算,國家設有專門的機構從事曆法的推算。
(一)以月相定日序。它逐一推算日月合朔的日期和時刻,每月的初一就是合朔的日期;根據先後二次合朔包含的日數,確定前月的大小。如果從這一合朔到下一次合朔的間隔是30天,那麼當月便是大月;如果只隔29天,便為小月。
(二)以中氣定月序。首先,以歷月中有無中氣區分歷月和閏月,我們知道一個迴歸年有12箇中氣,但卻包含365.2422÷29.5306=2.3682個朔望月,經過幾番歷月輪轉之後,必有一個歷月沒有中氣。《漢書·律歷表》載:“朔不不得中,謂之閏月”。這個沒有中氣的月份便是閏月。它前一歷日為幾月即為閏幾月。例如,1984年的那次閏月出現在舊曆十月之後,因而叫它“閏十月”。閏月是推算出來的,在一年的月序中不固定,除農曆十一月、十二月、正月外,閏幾月都可能,十九年七閏。
綜上所述,閏年是陽曆中的一種現象,固定在二月,比平年加一天,29天;閏月是陰曆中的一個現象,閏一個月,那一年陰曆有13個月,那一年叫閏月年。閏月年384大。
二月28天的來源:
二月28天的來歷是,公元前46年,古羅馬統治者愷撒大帝主持制訂陽曆,規定每年12個月裡,逢單為大月31天,逢雙是小月30天。按古羅馬的習俗,2月份是處決死囚的月份,人們認為這個月份不吉利,應該短些,於是只有29天。後來奧古斯都做了羅馬皇帝,他發現前任愷撒是7月份生的,是大月;自己是8月份生的,居然是小月,於是下令把8月份也改為大月,同時把下半年的雙月都改成大月,9、11兩個月則改為小月,少了的一天仍從2月中扣掉。因此可憐的2月份,便只剩28天了。
中國舊曆農曆紀年中,有閏月的一年稱為閏月年(簡稱閏年)。一般年份為12個月,354或355天,閏年則為13個月,383或38......餘下全文>>
平年和閏年的來歷
關於公曆閏年是這樣規定的:地球繞太陽公轉一週叫做一回歸年,一回歸年長365日5時48分46秒。因此,公曆規定有平年和閏年,平年一年有365日,比迴歸年短0.2422日,四年共短0.9688日,故每四年增加一日,這一年有366日,就是閏年。但四年增加一日比四個迴歸年又多0.0312日,400年後將多3.12日,故在400年中少設3個閏年,也就是在400年中只設97個閏年,這樣公曆年的平均長度與迴歸年就相近似了。由此規定:年份是整百數的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例如1900年、2100年就不是閏年。 含義:閏年是為了彌補因人為曆法規定造成的年度天數與地球實際公轉週期的時間差而設立的。補上時間差的年份,即有閏日的年份為閏年 公曆閏年判定遵循的規律為: 四年一閏,百年不閏,四百年再閏. 公曆閏年的簡單計算方法(符合以下條件之一的年份即為閏年) 1。能被4整除而不能被100整除。 2。能被400整除。
農曆的來歷簡介
農曆的來歷簡介:
農曆,以前又稱夏曆、陰曆、舊曆,是東亞傳統曆法之一。農曆屬於一種陰陽曆,平均歷月等於一個朔望月,但設定閏月以使平均歷年為一個迴歸年,設定二十四節氣以反映季節(太陽直射點的週年運動)的變化特徵,所以又有陽曆的成分。至今幾乎全世界所有華人及朝鮮、韓國和越南及早期的日本等國家,仍使用農曆來推算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節日。
平年十二個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個月大,哪個月小,年年不同)。由於每年的天數比太陽年約差十一天,所以採用設定閏月的方法使這幾年的平均日數盡
農曆量的接近365.2422日。因1迴歸年為12.368個朔望月,368/1000=46/125,所以在一百二十五年中應設定四十六個閏年,但因為這樣設閏太過複雜,經推算,7/19最接近0.368,故一般的,在19年裡中設定7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據太陽的位置,把一個太陽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以利於農業種植等活動。紀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這種曆法相傳創始於夏代,所以又稱為夏曆。也叫舊曆。
人們因為二十四節氣對於農業生產有重要意義,因而常把夏曆稱為“農曆”,但二十四節氣應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而決定,應該屬於太陽曆部分。因此把夏曆稱為農曆是不恰當的。
農曆的來歷
農曆是我國採用的一種傳統曆法,又名夏曆、中歷、舊曆,民間也有稱陰曆的。它用嚴格的朔望週期來定月,又用設定閏月的辦法使年的平均長度與迴歸年相近,兼有陰曆月和陽曆年的性質,因此在實質上是一種陰陽合曆。農曆把日月合朔(太陽和月亮的黃經相等)的日期作為月首,即初一。朔望月的平均長度約為29.53059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日。稱月大;有的月份是29日,稱月小。月初所在的日期,按太陽和月亮的位置推算定,不機械地安排。農曆以12個月為一年,共354日或355日,與迴歸年相差11日。為此,通過每十九年安插七個閏月的辦法回以協調。閏月的安排由二十四節氣來決定。
陰曆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為一個月,共29天半。為了算起來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月中,大小月大體上交替排列。陰曆一年有365天左右,也沒有平年閏年的差別。
陰曆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運激,因而使得四季的變化在陰曆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它不能反映季節,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點。為了克服這個缺點,後來人們定了一個新曆法,就是所謂陰陽合曆。現在我國還在使用的夏曆(也叫農曆或陰曆)就是這種陰陽合曆。它跟陰曆一樣,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定做一個月,也就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閏月的辦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數跟陽曆全年的天數相接近,來調整四季。陰曆約每過二三年多有一個閏月。~
為什麼2月只有28或29天?這這其中有什麼來歷?
在公曆(格里曆)紀年中,有閏日的年份叫閏年,一般年份365天,閏年為366天。由於地球繞太陽執行週期為365天5小時48分46秒(合365.24219天)即一回歸年,公曆把一年定為365天。所餘下的時間約為四年累計一天,加在二月裡,所以平常年份每年365天,二月為28天,閏年為366天,二月為29天。
因此,每400年中有97個閏年,閏年在2月末增加一天,閏年366天。
2004年是公曆“閏年”,2月為29天,比平年2月28天多一天。古代埃及人及我國春秋時代的歷法家都測算出一年為365天。實際上,地球圍繞太陽轉一週的時間(即陽曆的一年)為365天5時48分46秒。這樣,4年時間就要多出23時15分4秒,接近一天(24小時)的時間,於是,曆法家便規定每四年置一個“閏年”,即在這一年的2月增加一天,這一天也稱“閏日”,後來又規定每400年置97個閏年。
2004年是農曆甲申年,也是閏年,農曆稱“閏月”,即一年中多出一個月,為13個月。我國古代曆法中有太陰(月亮)歷,是以月圓的週期為一個月,單數月為大月30天,雙數月為小月29天,一年為354天,這就比地球繞太陽轉一週的時間少11天多,3年就少了33天多,於是曆法家規定逢3年置一個“閏月”。為精確起見,又規定在19年中置7個“閏月”年。
西方農曆的“閏年”
陽曆中有閏日的年份叫閏年,相反就是平年,平年為365天,閏年為366天。在公曆(格里曆)紀年中,平年的二月為28天,閏年的二月為29天。閏年平月2月29日為閏日。
增加閏日的原因
現時的公曆以迴歸年為“年”的計算基礎,而一個迴歸年大約等於365.24220日。因為在平年公曆只計算365日,結果四年後便會累積0.24220×4=0.9688日,大約等於一日,所以便逢四年增加一日閏日以抵銷這0.9688日。
計算閏年的方法
公曆紀年法中,能被4整除的大多是閏年,能被100整除而不能被400整除的年份不是閏年,能被3200整除的也不是閏年,如1900年是平年,2000年是閏年,3200年不是閏年。
中國農曆的“閏年”
中國舊曆農曆紀年中,有閏月的一年稱為閏年。一般年份為12個月,354或355天,閏年則為13個月,383或384天。
6.為什麼公曆有閏年,農曆有閏月
農業上的農時,是按照我國現在通用的公曆和農曆來制定的。公曆一年為365天,逢到閏年為366天,因為平年2月份只有28天,閏年二月份就有29天。農曆每年只有354天或355天;逢到有閏月的一年,就有384天或385天。因為農曆一般每月只有29天或30天,逢到有閏月的年,就多一個月。
為什麼公曆有閏年,農曆有閏月呢?
現今世界上各國通用的公曆,是根據羅馬人的“儒略曆”改編而成的。天文學上把地球繞太陽從春分點回到春分點的時間,稱為一個迴歸年,其長
年)為365日,每四年有一個閏年為366日。到公元325年,儒略曆為當時信奉基督教的國家所採用,這一年的春分日是3月21日。由於儒略曆的平均曆法年比迴歸年長0.0078平太陽日(即平均每年約長11分14秒),這樣從公元325年開始,積累到1582年,兩者相差竟達十天,結果3月21日的春分日提早到3月11日。為了避免這些誤差,人們特規定1582年10月5日為1582年10月15日;並將設定閏年的辦法,也給以明確規定:以公曆紀元為標準,凡是能被4整除的年是閏年;但逢百之年,能被4整除的並不是閏年,必須要能被400整除的才是閏年。例如1968年能被4整除,是閏年,1900年......餘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