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蜇的蜇是什麼意思?
驚蜇是什麼節,驚蜇又是什麼意思?
驚蟄,
古稱“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3個節氣,更是干支歷卯月的起始;時間點在公曆3月5-6日之間,太陽到達黃經345°時。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驚蟄時間在公曆3月5-6日之間這是正確的。以前有人說“時間點在農曆每年二月初一前後”,這是不對的,農曆與公曆日期是較大的出入。
這時天氣轉暖,漸有春雷,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而“驚蟄”即上天以打雷驚醒蟄居動物的日子。這時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
驚蟄雷鳴
驚蟄雷鳴最引人注意。如“未過驚蟄先打雷,四十九天雲不開”。驚蟄節氣正處乍寒乍暖之際,根據冷暖預測後期天氣的諺語有:“冷驚蟄,暖春分”等。驚蟄節的風也有用來作預測後期天氣的依據。如“驚蟄刮北風,從頭另過冬”、"驚蟄吹南風,秧苗遲下種"。現代氣象科學表明,“驚蟄”前後,之所以偶有雷聲,是大地溼度漸高而促使近地面熱氣上升或北上的溼熱空氣勢力較強與活動頻繁所致。從我國各地自然物候程序看,由於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鳴的時間遲早不一。雲南南部在1月底前後即可聞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卻在4月下旬。“驚蟄始雷”的說法僅與沿長江流域的氣候規律相吻合。
二十四節氣
立春,雨水,驚蟄, 春分,清明,穀雨;
立夏,小滿,芒種, 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處暑,白露, 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記憶法: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今天驚蜇,什麼意思
二十四節氣之一,驚蟄,驚意為驚嚇,蟄意為蟲子,就直說春天來了,冬眠的蟲子被春雷驚醒。
驚蜇電視劇的意思是什麼
《驚蟄》是由馬魯劍執導,楊爍、遲佳等主演的戰爭劇。
【劇情介紹】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國共兩黨的三個異姓兄弟——春城市公安局偵察科科長陸愷、長期潛伏在敵特內部的我黨資深情報人員曹創與國民黨軍統局原瀋陽站站長崔聖文——為了民族大義,懷揣起不同的政見與信仰,同仇敵愾、浴血奮戰,共同追緝日本間諜“麻雀”及其隱瞞了在日軍731細菌部隊作惡經歷的父親,向他們討還血債、併為無數抗日烈士復仇。
到底是驚蜇還是驚墊?
2016年驚蜇,具體時間:3月5日11時43分,驚蟄至。
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
中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回升到零度以上,進入春耕季節。
這個時節乍暖還寒,應適當“春捂”,可多吃梨防外感咳嗽。
蜇心什麼意思
有兩個讀音和釋義:動詞zhē指刺痛、刺傷;名詞zhé指腔腸動物,即"水母",俗稱"海蜇" 。概述蜇zhē zhe動毒蟲叮刺 【sting】解釋苦鹹酸辛,雖蜇吻裂鼻,縮
驚蜇這個節氣的名稱的由來?驚蜇以後天氣會怎麼樣?
驚蟄(jīng zhé),是24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 為“驚蟄”。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蟄是藏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晉代詩人陶淵明有詩曰:“促春遘(gòu)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才是使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 我國古代將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描述已是桃花紅、李花白,黃鶯嗚叫、燕飛來的時節,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了春耕。驚醒了蟄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種昆蟲的時候,此時過冬的蟲卵也要開始卵化,由此可見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一個節氣。 意義 這個節氣在農忙上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我國勞動人民自古很重視驚蟄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日子。唐詩有云:"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農諺也說:"過了驚蟄節,春耕不能歇"、"九盡楊花開,農活一齊來。"華北冬小麥開始返青生長,土壤仍凍融交替,及時耙地是減少水分蒸發的重要措施。"驚蟄不耙地,好比蒸饃走了氣",這是當地人民防旱保墒的寶貴經驗。沿江江南小麥已經拔節,油菜也開始見花,對水、肥的要求均很高,應適時追肥,乾旱少雨的地方應適當澆水灌溉。南方雨水一般可滿足菜、麥及綠肥作物春季生長的需要,防止溼害則是最重要的。俗話說:“麥溝理三交,賽如大糞澆”、“要得菜籽收,就要勤理溝”。必須繼續搞好清溝瀝水工作。華南地區早稻播種應抓緊進行,同時要做好秧田防寒工作。隨著氣溫回升,茶樹也漸漸開始萌動,應進行修剪,並及時追施"催芽肥",促其多分枝,多發葉,提高茶葉產量。桃、梨、蘋果等果樹要施好花前肥。 驚蟄雷鳴最引人注意。如“未過驚蟄先打雷,四十九天雲不開”。驚蟄節氣正處乍寒乍暖之際,根據冷暖預測後期天氣的諺語有:“冷驚蟄,暖春分”等。驚蟄節的風也有用來作預測後期天氣的依據。如“驚蟄刮北風,從頭另過冬”、"驚蟄吹南風,秧苗遲下種"。現代氣象科學表明,“驚蟄”前後,之所以偶有雷聲,是大地溼度漸高而促使近地面熱氣上升或北上的溼熱空氣勢力較強與活動頻繁所致。從我國各地自然物候程序看,由於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鳴的時間遲早不一。就多年平均而言,雲南南部在1月底前後即可聞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卻在4月下旬。“驚蟄始雷”的說法僅與沿長江流域的的氣候規律相吻合。 驚蟄節氣人們要注意氣象臺對強冷空氣活動的預報,當心冷暖變化,預防感冒等季節性疾病的流行。 驚蟄(insects awaken) 和其他節氣相同,驚蟄日期也和農曆沒有必然聯絡(2011年為二月初二)。 中國古代將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描述已是桃花紅、李花白,黃鶯鳴叫、燕飛來的時節,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了春耕。驚醒了蟄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種昆蟲的時候,此時過冬的蟲卵也要開始卵化,由此可見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一個節氣。 每年3月4日~7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為“驚蟄”。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春雷響,萬物長”,驚蟄時節正是大好的“九九”豔陽天,氣溫回升,雨水增多。除東北、西北地區仍是銀妝素裹的冬日景象外,中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餘下全文>>
介紹一下節氣 驚蜇
一年中的第三個節氣,時值公曆的三月五日左右,太陽黃經為345度。此時,大地回暖,萬物復甦,蟄伏於地下的冬眠生物開始出土活動。該節氣內,我省淮北地區平均氣溫為6~7℃,淮河以南地區為7~8℃,比“雨水”節氣升高3℃或以上。冷暖空氣交替頻繁,乍冷乍暖是驚蟄節氣天氣的特點,容易引起感冒,給人們的生活、出行帶來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