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起源什麼時候?
八字的起源?是誰發明的?
八字命學最早見於黃帝內經,當時的人們只懂得利用出生時辰推演人體疾病,後來人們慢慢發現這種方法也可以用到其他各方面。經歷的數千年的傳改,到明清時期八字預測術得到完善。五代的徐子平改以日干為我(日主),查四柱間之五行生剋制化、刑衝會合為推命重點,併發揚光大。當今的八字推命,皆以子平法為正宗,故八字命學又稱為“子平法”或“子平八字學”。 相傳在黃帝時期,即由天皇氏制干支,伏羲氏作甲歷,建立了中國的歷法(現在的太陰曆)。從黃帝紀元起,到現在已歷七十八個花甲。一個花甲六十年,由天干、地支依序排列迴圈組合而成。
生辰八字的由來?
生辰八字或者說八字,其實是周易術語四柱的另一種說法。四柱是指人出生的時間、即年、月、日、時。在人用天干和地支各出一字相配合分別來表示年、月、日、時,如甲子年、丙申月、辛丑日、壬寅時等。每柱兩字,四柱共八字,所以算命又稱“測八字”。依照天干、地支沂涵陰陽五行屬性之相生、相剋的關係,推測人的體咎禍福。不過我們在這裡要講的不是如何“測八字”,而是如何算八字。
四柱八字排立
四柱以指一人出生的年、月、日、時。四柱排立是指找出一個人的生辰八字。主要分四步進行。
排年柱
年柱, 即人出生的年份用干支來表示. 注意上一年和下一年的分界線是以立春這一天的交節時刻劃分的, 而不是以正月初一劃分. 如某人陽曆2000年2月4日22點17分生, 由於陰曆2000年交立春是陽曆2000年2月4日20點32分, 因此此人的年柱為2000年之庚辰,而非1999年之已卯.
排月柱
月柱, 即用干支表示人出生之年月所處的節令. 注意月干支不是以農曆每月初一為分界線, 而是以節令為準, 交節前為上個月的節令, 交節後為下個月的節令.
一月 寅月 二月 卯月 三月 辰月 四月 巳月
從立春到驚蟄 從驚蟄到清明 從清明到立夏 從立夏到芒種
五月 午月 六月 未月 七月 申月 八月 酉月
從芒種到小暑 從小暑到立秋 從立秋到白露 從白露到寒露
九月 戌月 十月 亥月 十一月 子月 十二月 丑月
從寒露到立冬 從立冬到大雪 從大雪到小寒 從小寒到立春
節令含義:
正月立春: "立"是開始的意思, 表示萬物復甦的春天又開始了, 天氣將回暖, 萬物將更新, 是農事活動開始的標誌. 立春是公曆的2月4日或5日.
二月驚蟄: 春雷開始轟鳴, 驚醒了蟄伏在泥土裡冬眠的昆蟲和小動物, 過冬的蟲卵快要孵化了, 這個節氣表示春意漸濃, 氣溫升高. 驚蟄是公曆的3月6日或7日.
三月清明: 這個節氣表示氣溫已變暖, 草木萌動, 自然界出現一片清秀明朗的景象. 清明是公曆的4月5日或6日.
四月立夏: 這個節氣表示夏季開始, 炎熱的天氣將要來臨, 農事活動已進入夏季繁忙季節了. 立夏是公曆的5月6日或7日.
五月芒種: "芒"是指殼實尖端的細毛, 在北方是割麥種稻的時候, 也是耕種最忙的時節, 芒種是公曆的6月6日或7日.
六月小暑: 這個節氣表示已進入暑天, 炎熱逼人, 小暑是公曆的7月7日或8日.
七月立秋: 這個節氣表示炎熱的夏季將過, 天高氣爽的秋天開始. 立秋是公曆的8月8日或9日.
八月白露: 這個節氣表示天氣更涼, 空氣中的水氣夜晚常在草木等物體上凝結成白色的露珠, 白露是公曆的9月8日或9日.
九月寒露: 這個節氣表示冬季的開始, 預示氣候的寒涼程度將逐漸加劇, 寒露是公曆的10月8日或9日.
十月立冬: 這個節氣表示清爽的秋天將過, 寒冷的冬天開始, 立冬是公曆的11月7日或8日.
十一月大雪: 這個節氣表示降雪來得較大, 大雪是公曆的12月7日或8日.
十二月小寒: 這個節氣表示開始進入冬季最寒冷的季節, 會有霜凍, 小寒是公曆的1月5日或6日.
以下是年上起月表.
月/年 甲己 乙庚 丙辛 丁壬 戊癸
------------------------------
正月 丙寅 戊寅 庚寅 壬寅 甲寅
二月 丁卯 己卯 辛卯 癸卯 乙卯
三月 戊辰 庚辰 壬辰 甲辰 丙辰
四月 己巳 辛巳 癸巳 乙巳 丁巳
五月 庚午 壬午 甲午 丙午 戊午
六月 辛未 癸未 乙未 ......餘下全文>>
八字命理的起源
八字命理的起源,和八字的起源不同。生辰八字是人出生時的干支歷日期。年乾和年支組成年柱,月乾和月支組成月柱,日干和日支組成日柱,時乾和時支組成時柱;一共四柱,四個乾和四個支共八個字,故稱四柱八字。這種干支歷在中國據考從伏羲氏就開始有建立,從中國古代的夏朝就已經開始使用。不過依據人出生的八字來預測命運的,公認以唐朝的李虛中為首創。不過李虛中是以年月日三柱干支進行預測,所以只能稱為六字命理。五代宋初徐子平在李虛中的基礎上,把“六字”發展為“八字”,從而也就出現了八字命理,主要記載在《淵海子平》一書中。後人為了表彰徐子平的功績,也把八字命理稱為為“子平法”。
大六壬起源於何時?
六壬起源於黃帝時期 , 伏羲創八卦 黃帝鳳後創三式 周文王創周易 八字好像也是源於黃帝內經 紫微斗數年代沒以上那麼遙遠 但是具體不知道 檢視原帖>>
藏傳佛教八字真言的來歷
苯教八字真言:發音為"哦嘛直莫耶薩來德"。"卍(雍仲)"符號。它的樣子和佛教萬字格(卐)相反,即漢字十字各端延逆時針方向伸出一截。"雍仲"象徵光明和輪迴不絕,也有永恆、堅固、無窮無盡的意思苯教文化 苯教由古象雄(西藏西部古地名)王子辛饒米保( 祖師--興饒美沃切)。於公元前5世紀建立。苯教崇拜自然,包括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湖泊、牛羊、禽獸等,以跳神舞、祭祀、占卜、唸咒、驅魔為主要儀軌。在公元7世紀佛教正式傳入吐蕃之前,西藏高原各部落普遍信仰苯教,苯教在西藏大約有4500多年的歷史,研究苯教,也就是研究西藏的歷史。長期以來受“佛苯之爭”的影響,佛教昌盛,苯教受到壓制,講苯教的人只有少數佛教高僧,苯教留傳下來的東西也很少。我注意到,國內特別是西藏對苯教的研究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實際上作為本土宗教,苯教產生於西藏的上古時代,反映了哪個時期特殊的歷史文化,一些記錄也很實在,研究苯教,可以更好地研究撲朔迷離的西藏早期歷史,對揭開象雄、古格之迷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些苯教經典在記述早期歷史時說,苯教的創始人是敦巴辛饒,中國古代的思想家老子也對苯教產生了影響。當時產生影響的還有一位大學者叫“李當芒布”,據傳說這個人就是孔子,是當時九大學者之一,這種說法目前還無法證實,但在苯教典籍中,我們可以發現有關早期藏漢兩個民族之間的接觸和來往的記述,這對研究藏漢交往史有著重要意義。我們通常都認為,藏漢族之間的大規模交流是從唐朝文成公主入藏開始的,而根據苯教經典的記載,藏漢交往史至少要提前1000多年。 由於字數超過規定1萬字,詳細您看這個連線hi.baidu.com/...5.html
《周易》真的那麼神嗎?
周易》是中國周代的典箱,被尊為“群經之首,諸子百家之源”,西方文明有《聖經》,東方文明有《周易》。周易文化是中華文化發展的根本與源頭,對中國後來歷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都產生巨大而又深遠的影響,中國的建築、醫學、音樂、繪畫、日常生活等無不與《周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仍至到影響到中國人的民族性格與民族精神。孔子讀易、韋編三絕,就連《論語》中也多處引用《周易》的詞語。
《周易》是一部古代經典,是關於人類思想和宇宙本質規律的學問,其原理在得到正確認識後,對未來世界的發展必將產生巨大的影響。
《周易》的作者周文王姬昌在商紂時期為西伯,建國於岐山之下,積善行仁,政化大行,因崇侯虎向紂王進讒言,而被囚於羑里,後得釋歸。益行仁政,天下諸侯多歸從,子周武王有天下後,追尊為周文王,商末諸侯首領,史稱西北侯,追封為周文王。遵后稷、公劉之業,則先祖古公、父親季歷之法,倡導篤仁、敬老、慈少、禮賢下士的社會風氣,使其領地的社會經濟得以發展。與其子姬發在寶雞蟠溪釣魚臺聘姜尚為軍師,自岐山起兵率軍攻伐殷商,是西周王朝的開創者。發明“文王八卦”,流傳於世,《史記》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被商王囚禁期間在獄中寫了《周易》一書,在位50年。
《史記》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故古人多依司馬遷之說而認同《周易》乃周文王所著,今人則有不同觀點。由於成書很早,隨著時代演變,文字含義已多不為世人所理解,《易》的內容在春秋戰國時便已不易讀懂。為此古人專門撰寫了《易傳》以解讀《易經》。今天我們所說的“周易”通常指《易經》和《易傳》二者的結合。
《周易》為儒家重要經典之一,是我國最古老、最有權威、最著名的一部經典,是中華民族聰明智慧的結晶,簡稱《易》、又稱《易經》,包括經和傳兩部分。《周易》經部本是筮佔書,其文字部分是對相應易卦象徵意義的解說和人事吉簡吉凶的判定,而傳部是對“易”的理解和對《周易》文辭的發揮等內容。
易卦系統最基本的要素為陰陽概念,而陰陽概念包括陰陽的性質和狀態兩層意義。如果不理會陰陽的狀態,只論及其性質,則可以用陽爻(-)和陰爻(--)表示陰陽。將上述陰陽爻按照由下往上重疊三次,就形成了八卦,即“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個基本卦,稱為八經卦。再將八經卦兩兩重疊,就可以得到六個位次的易卦,共有六十四卦,這六十四卦稱為六十四別卦,每一卦都有特定的名稱。如果再考慮陰陽的狀態,則陰陽概念又進一步劃分為“老陰,老陽,少陰,少陽”四種情形,可以用“X,O,--,-,”四種符號分別代表之。六十四別卦每一卦的每個位次上都可能有四種陰陽狀態,於是全部易卦系統就共有4096種不同的卦。如果將陰陽性質構成相同的各個卦放在一起,就形成了主卦卦名相同的六十四種分系統,可以稱為某某卦系。《周易》經部文字說明的內容就是對六十四卦系中部分易卦的象徵意義的解釋以及相應的人事吉凶判定(稱為占斷)。其中每一卦系的第一條內容是相應的全靜卦的占斷,其後的六條(乾坤卦繫有七條)內容是順次排列的對相應卦系一爻動的卦的占斷。秦漢以後的易學對此都存在錯誤或者說模糊的認識。
占筮及《周易》一書起源於甲骨卜的實踐,或許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寫下了六十四卦系的卦辭。後來在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繼承了孔子對周易的發現,著了《易傳》。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李斯將其列為醫術占卜書而倖免於難。
按照古書記載,易有“三易”《連山》、《歸藏》、《周易》。春秋時代,《周易》作為占筮書流行,不斷有人對它進行解釋和研究,其中包括孔子,到戰國時期,便出現了《易傳》七......餘下全文>>
半坡人和姆渡人的生產和生活狀況怎樣?
半坡人 距今時間:五六千年
地點:陝西西安的半坡村(黃河流域)
作物:粟,(世界最早種植)魚,肉,蔬菜
工具:磨製的石器,木製的耒耜(lei si )石刀,箭頭,魚鉤,骨頭製品,補魚工具
生活;飼養動物,半地穴式房子,彩陶,會防線,織布,製衣
河姆渡 距今時間:七千年
地點:長江流域
作物:水稻(世界最早種植)
工具:磨製石器,耒耜
生活:幹欄式房屋,水井,飼養家畜,製造陶器,玉器,骨哨
還行吧?
星座日期劃分
後面的點表示月 1.21~2.20水平座 2.21~3.20雙魚座 3.21~4.20白羊座 4.21~5.20金牛座 5.21~6.20雙子座 6.21~7.20巨蟹座 7.21~8.20獅子座 8.21~9.20處女座 9.21~10.20天秤弧 10.21~11.20天蠍座 11.21~12.20射手座
與朱元思書寫作背景
吳均(469~520)南朝梁文學家,史學家。字叔庠。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縣)人。好學有俊才,其詩文深受沈約的稱讚。梁武帝天監初,為郡主簿。天監六年 (507)被建安王蕭偉引為記室。後又被任為奉朝請。因私撰《齊春秋》,觸犯梁武帝,被免職。不久奉旨撰寫《通史》,未及成書即去世。人們把他的寫作風格稱為“吳均體” 《梁書·吳均傳》說他"文體清拔有古氣",在當時頗有影響,時稱"吳均體"。其詩今存 140餘首,多為友人贈答、贈別之作。音韻和諧,風格清麗,屬於典型的齊樑風格;但語言明暢,用典貼切,無堆砌之弊。吳均善於刻畫周圍景物來渲染離愁別緒。如《送柳吳興竹亭集》"夕魚汀下戲,幕雨□中息。白雲時去來,青峰復負側。躑躅牛羊下,晦昧崦嵫色",朦朧暮色中的山野景象,更襯出離別時分的悽婉氣氛。又如"輕雲紉遠岫,細雨沐山衣","白日遼川暗,黃塵隴坻驚",寫景都很細緻。吳均很注意向樂府民歌學習,擬作了不少樂府古詩,如《行路難》 5首、《胡無人行》、《從軍行》等,雖辭藻華美,但不失剛健清新的氣息,有鮑照餘緒。他的一些五言詩句,如"君隨綠波遠,我逐清風歸","折荷縫作蓋,落羽紡成絲"等,民歌風味也比較濃。吳均家世貧賤,終生不得意,他的一些作品中也往往表現出寒士的雄心和骨氣,如《贈王桂陽》"鬆生數寸時,遂為草所沒。未見籠雲心,誰知負霜骨",借松樹來吐露懷才不遇的牢騷,其構思立意很象左思的"鬱郁澗底鬆"和陶淵明的"青松在東園"。再如《梅花落》、《行路難》、《贈別新林》等詩中,也含蓄地抒寫了渴望有所作為的心情。此外,如《邊城將四首》,歌頌將士們"高旗入漢飛,長鞭歷地寫"的英雄氣概;《閨怨》寫徵人家屬相思之苦,都比較有現實內容,在當時詩歌中不多見。
吳均是史學家,他著有《齊春秋》三十卷、《廟記》十卷、《十二州記》十六卷、《錢塘先賢傳》五卷,註釋范曄《後漢書》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是著名的文學家。《梁書》本傳說:“均文體清拔有古氣,好事者或學之,謂為‘吳均體’。”其“文集二十卷”。《隋書·經籍志》四著錄:“樑奉朝請《吳均集》二十卷。”《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著錄皆為二十卷。《宋史·藝文志》著錄:“《吳均詩集》三卷。”可見其文集宋時已大部分散失。明代的輯本有:
吳均善於以駢文寫書信,今存《與施從事書》、《與朱元思書》、《與顧章書》3篇,俱以寫景見長。如"絕壁幹天,孤峰入漢。綠嶂百重,青川萬轉","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皆文筆清麗,韻味雋永。
《隋書·經籍志》錄有《吳均集》20卷,已佚。明人張溥輯有《吳朝請集》,收在《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參考資料:百度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