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鬼節?
七月半鬼節的忌諱
又到七月半,民間傳說,七月半,鬼門開,據說在這天地府眾多陰魂鬼魅都將出來,在鬼差的押解下來陽間活動一至數日,類似於監獄中的放風,一年只開一次鬼門,若那年有閏七月,將以前一個七月半為準,鬼門在哪開呢?全國各地都有,公認的是四川豐都,其它地方一般為無人之處,且野獸不至之處,此時他們會從全國無數處這類的鬼門中湧出,次日雞叫之前歸返地府。
七月半一般普通人家都會於門外擺上供品,燒些錢紙,以供他們享用,切忌在家中擺,這樣等於引鬼入室,亦有某些心懷不正之徒,想借助他們的力量幫助自己,就於家中擺下供品,若他們進來此人會以特定的方法困住他們,(方法不透露,以免有人效仿)而且跪倒在地許下某願或要求他們幫助,眼看是哀求,求則威脅,因為雞叫若他們還不返回,便會有鬼差將他們魂魄打滅,最輕也是歸地府後再受苦若干年。作為我們人類,七月半會碰到什麼與往常不一樣的事情或者說東西?七月半要注意些什麼?七月半有些什麼風俗習慣?聽我慢慢道來。
首先,七月半這段時間內,火焰低的人會夢到自己已故的親人託夢,這是很正常的,大家不要過於害怕,而且一般已故親人會在夢中向自己訴苦:比如錢不夠用,衣不夠穿,在下面受其它鬼欺負,沒房子住等等,有些會在夢中說放心不下誰誰誰,想帶過去自己好照顧。對於訴苦的,滿足他的要求,比如它說沒錢用,多燒些紙錢,沒衣穿,燒幾個“衣箱”,沒房子住,燒一棟房子,沒女人- -$燒幾個丫鬟(壽服店或寺奄附近都有賣),對於後者,放心不下誰誰,想帶去的,千萬要一口拒絕,如果在夢裡沒有拒絕或是記不清了,燒包的時候就告訴他們,上面一切安好,請他老人家放心之類的。
其次,正確的燒包方法。民間每到七月半會向已故的親人“燒包”可能各地叫法不同,總的來說就是燒些紙錢之類,而這些紙錢又套入類似信封的紙袋中,上面會書上人的名字,比如一家三口,向已故的兩位親人燒包,就須寫六個包,分別是,丈夫,妻子,小孩,給已故的二位親人燒的包,一般來說,每到七月半,如果直系親戚多的,都會定在一家人家中,將所有人的包都寫好,選個時辰燒,比如我家裡,我父親有九兄弟姐妹,最大的姑媽又有三個兒女且都成家立業,有自己的兒女,而我爺爺奶奶均已過世,好傢伙,我家寫包書就得花一整天時間,父輩九兄弟姐妹,加上自己的丈夫(妻子)就是18人,加上子女,孫子等,一共好幾十人,然後給爺爺和奶奶寫包,包可以堆成小山似的,此時也會引來外人嫉妒,羨慕的眼光,我家人丁興旺,那時都會抬頭挺肚,別說多神氣。燒包的時候注意,先用米撒成一個圈,將包放入圈內,然後在點燃包之前,在圈外燒些紙錢,稱作“燒野錢”,就是燒給孤魂野鬼,讓他們不要搶包的,米的作用也就是防止這些無家可歸的鬼進來搶包,然後在這途中親人可以跪下磕頭,逐一向已故的親人許願,比如保佑小孩子健康成長了,學業有成了,保佑大人工作順利,萬事如意了等等。最後等包燒完,應留一人守在此處,一來防止火患,二來要讓包灰被風吹走,千萬不要用水澆滅。等風將包灰全吹走,地府的親人就能收到你燒的包了,燒包儀式也就結束完成。
燒包的幾點注意:一,包要用毛筆沾墨水書寫,二,包寫好後,要宰殺一隻雄雞,將雞血淋於包上,三,燒包的時候一定要用米撒成一個圈,將包放入圈內燒燬,四,燒包過程中一定要不斷在外面燒些散碎的錢紙,也就是燒野錢。五,若之前有夢到親人慾帶誰下去,燒包的時候一定要跟親人說,上面一切安好,讓他放心欲帶走之人。
七月半也是陰氣最勝之時,火焰低的注意這段時間不要出去,就算出去也應早早歸來,一般女人與小孩火焰低,女人在經期,產後,術後更甚,就算不幸碰到也無須害怕,七月半......餘下全文>>
為什麼會有七月半過鬼節 是怎麼來的
七月十五是又叫中元節.
中元節的由來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中元節又稱「鬼節」或「盂蘭盆會」.佛教也在這一天,舉行超渡法會,稱為「屋蘭瑪納」(印度話ULLAMBANA)也就是盂蘭會」.盂蘭盆的意義是倒懸,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頭上的蝙
蝠,懸掛著,苦不堪言.為了使眾生免於倒懸之苦,便需要誦經,布絕食物給孤魂野鬼.此舉正好和中國的鬼月祭拜不謀而合,因而中元節和盂蘭會便同時流傳下來.
「中元」是道教的說法:根據五雜俎的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是「上元」,為天官賜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為水官解厄日.修行記說:「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因此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民間都會準備豐富的牲禮,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農曆七月十五是我國民間的重要的節慶.在古代,民間在這一天以剛收成的新谷祭拜祖先,而佛教的盂蘭盆節,及道教的中元節亦在同一天.又相傳農曆七月是鬼月,在這個月當中間,「好兄弟」們都會來到來人間受人祭拜,由種種的由來融合成今日的「中元普度」.
臺灣在中元節這一天,家家戶戶皆殺豬宰羊,準備極為豐盛的酒肉祭品,祭拜祖先與陰間鬼魂.各地並有許多傳統的普度活動,尤以基隆的中元祭最具特色.
中元節的傳說
有關中元節的傳說很多,最主要的有—閻羅王於每年農曆七月初一,開啟鬼門關,放出一批無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陽間來享受人們 的供祭.七月的最後一天,重關鬼門之前,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陰間.所以七月又稱鬼月. 目蓮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蓮尊者,惦念過世的母親,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時的貪念業報,死後墮落在的惡鬼道,過著吃不飽的生活.目犍蓮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給他的母親,但其母不改貪念,見到食物到來,深怕其他惡鬼搶食,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無法下嚥.目犍蓮雖有神通,身為人子,卻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請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說:「七月十五日是結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滿,在這一天,盆羅百味,供巷僧眾,功德無量,可以憑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這便是臺灣普渡拜「好兄弟」的由來.
從有關中元節的傳說中,可深切體認到中元節的祭祀具有雙重的意義在,一是闡揚懷念祖先的孝道,一是發揚推已及人,樂善好施的義舉.這全是從慈悲的角度出發,很有人情味.所以,我們在慶贊中元的同時,應該跳脫鬼的角度,期勉互愛.
中國人相信,人死後會變成鬼魂,悠遊於天地之間.中元普度祭拜無子嗣的孤魂野鬼,讓它們也能享受到人世間的熱忱,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博愛」的延伸.而結合目蓮救母的故事,亦有助於孝道的宣揚.因此,中元節可說是一個具有正面意義的節慶.
自從政府提倡改善民俗,節約拜拜,各地普度的盛況和規模已大不如昔,但由中元節原來所欲強調的觀點來看,現代的中國人所要努力的, 應是減少浪費,發揚中元普度的善道.
農曆七月是「鬼月」.閻羅王於每年農曆七月初一開啟鬼門關,稱
「開鬼門」,冥府的地獄門將開啟,放出一批無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陽間來享受人們的供祭.直到七月三十才「關鬼門」.所以七月又稱鬼月.
在普度之中,分成由廟宇舉辦的「公普」和民眾自辦暢「私普」兩種,基隆中元祭則屬於公普.公普正式展開之前, 都會「樹燈篙」以便招魂,為替孤魂野鬼照路,部份地區還會掛起「普度公燈」,而溺斃的水鬼,則利用「放水燈」引導其上岸.
完整的祭典活動,自十二日「送燈敬獻」開始,七月十五日舉行隆重的普渡祭典,祭典中會舉行「火燒大士爺」,「搶孤」等活動.在敲鑼打鼓的野臺戲和香菸氤氳,虔誠的祭拜中,中元普渡以「跳鍾馗......餘下全文>>
七月半鬼節有幾天?
農曆7月15日,是中國人常說的鬼節。
不過其實,從7月14至16日,都是鬼門關大開的日子。鬼門敞開,讓遊離於陰間的鬼魂能夠重返陽間,同親人相見,但也有大量的孤魂野鬼,或帶著仇恨的厲鬼,會回到陽間作惡。所以這三天,要儘量早點回家,不要深夜了還在外面遊蕩。夜晚聽到有人從背後叫你不要回頭,不要接受陌生人的贈與,不要同陌生人搭話。不要在靠近水邊、山澗、墳場等地方大聲喧譁,若看到路邊有人在燒紙錢,儘量繞行,不要盯視,更不能嘲笑譏諷或心生不敬。
但是從佛教講,開啟鬼門關,也是佛祖的慈悲,讓很多心願未了的鬼能夠得以圓滿的解脫陽間的牽掛和遺憾,能夠悔悟,能夠放下,能夠最終脫離苦海。所以,在佛教中,7月15日,叫做“佛歡喜日”。
在這幾天裡,心懷恭敬即可。即便你不信鬼神,但是不可任意詬病,詆譭神鬼。要知道宗教永遠是凌駕於科學之上,正因為科學不能解釋所有的萬物之神奇,才會有宗教來引領世間萬事萬物。所以,可以不信,但不要信口開河誹謗眾生。
希望大家都平平安安!
七月半鬼節是幾號
農曆7月15日,是中國人常說的鬼節。
不過其實,從7月14至16日,都是鬼門關大開的日子。鬼門敞開,讓遊離於陰間的鬼魂能夠重返陽間,同親人相見,但也有大量的孤魂野鬼,或帶著仇恨的厲鬼,會回到陽間作惡。所以這三天,要儘量早點回家,不要深夜了還在外面遊蕩。夜晚聽到有人從背後叫你不要回頭,不要接受陌生人的贈與,不要同陌生人搭話。不要在靠近水邊、山澗、墳場等地方大聲喧譁,若看到路邊有人在燒紙錢,儘量繞行,不要盯視,更不能嘲笑譏諷或心生不敬。
但是從佛教講,開啟鬼門關,也是佛祖的慈悲,讓很多心願未了的鬼能夠得以圓滿的解脫陽間的牽掛和遺憾,能夠悔悟,能夠放下,能夠最終脫離苦海。所以,在佛教中,7月15日,叫做“佛歡喜日”。
在這幾天裡,心懷恭敬即可。即便你不信鬼神,但是不可任意詬病,詆譭神鬼。要知道宗教永遠是凌駕於科學之上,正因為科學不能解釋所有的萬物之神奇,才會有宗教來引領世間萬事萬物。所以,可以不信,但不要信口開河誹謗眾生。
希望大家都平平安安!
7月半鬼節是怎麼來的?有什麼禁忌嗎?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民間傳統節日,“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時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把祖先。
東漢時道教定下三會五臘日,其中七月七日為道德臘,又是中會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七月的這一祭祖日期後來隨著道教將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應祭祀日期定於七月十五日,而固定於這一天。
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系中國民間最大的鬼節。
節日由來
中元節的源頭,應與中國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關。道教盛行後,附會傳統,創立了天、地、水三官神祗。據說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稱上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賜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稱為萬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解厄。
中元節,在農曆七月十五日,俗稱七月半。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
中元節“廟普”
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成了中國民間最大的鬼節。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一說:“中元前一日,即買練葉(一種植物的葉子,有香氣),享祀時鋪襯桌面,又買麻谷巢兒,亦是系在桌子腳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講究孝道的中國人,例要向先祖報告,並且請老祖宗嘗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我當年在江浙一帶就看到人們視中元為大節,這一天家家團聚,如除夕一般熱鬧,還要吃一種專門用青樹葉包梗的菜團。
傳說地宮掌管地獄之門,中元節這一天地宮開啟地獄之門,也是地獄開門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又是鬼節,所以民間要設道場,放饅頭給孤魂野鬼吃,這一天要祭祖、上墳、點荷燈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觀舉行盛大法會祈福吉祥道場,內容是為死者的靈魂超度。
中元法事是為亡魂赦罪,但是絕對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減輕了一些,希
中元節 荷葉燈
望他們旱日安息。在法事中,他們不單隻超度亡魂,而且更為無主孤魂和那些為國捐軀,戰死沙場的死難者施予救儕。而在法事中得的香油錢,主要是用作購買祭品之用。
按佛教典故,關於“盂蘭節”的起源,有著以下一個典故: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在世時,收了十位徒兒,其中一位名叫目連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於目連很掛念死去的母親,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親在地府生活的情況,原來他們已變成餓鬼,吃的、飲的都沒有,境況堪憐。目連看了後覺得很心痛,於是就運用法力,將一些飯菜拿給母親吃,可惜飯菜一送到口邊,就立即化為火焰,目連看到這種情境後非常心痛,就將這個情況告訴釋迦牟尼,佛祖教訓他說,他的母親在世時,種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後就墮入餓鬼道中,萬劫不復,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夠化解的,必須集合眾人的力量,於是目連就聯同一眾高僧,舉行大型的祭拜儀式,以超渡一眾的亡魂。後來,這個傳說一直流傳後世,逐漸形成一種民間習俗,每年到了農曆七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衣,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以化解其怨氣,不致於遺害人間,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節的風俗。
七月半注意事項:
七月十五的注意事項
七月十五這天我們有些貓貓會燒些紙錢送給下面的親人或朋友,我說說需要注意的事項,不信就算了:
1......餘下全文>>
今天七月半是不是鬼節
不是的,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是農曆七月半,2015-8-28 (農曆七月十五)
為什麼7月半是鬼節
老家有一句話“七月半的鬼,六月二十四的水”,意思是到那一天,這兩樣東西是一定會日期而至的。農曆七月半,叫鬼節,接祖,送祖,就是接鬼,送鬼;農曆六月二十四,是老家楚雄彝族傳統盛大節日“火把節”,此時已是夏末,無論之前如何幹旱,這一天,或者火把節期間,一定會下大雨。 明天又是七月半鬼節了。我不相信有鬼。但是老人們,是相信或者說惟願鬼是會來的,回來享受給他們的祭品,燒給他們的紙錢。當然,老人們只迎送自己家祖先的鬼魂。 七月半,或者提前一天,黃昏,很多人家就會在院外、路邊、河邊送鬼。一些老奶奶,蹣跚著纏過或者沒纏過的小腳,提著或大或小一提籮東西,酒肉、水果、麥芽等祭品,領著個半大孫兒,或者小媳婦,到路邊去送鬼。 忽明忽暗的火,照得他們的表情十分可怕。其實,跟在老奶奶身後的半大孩子,或者年輕小媳婦,往往也現出害怕的樣子。 一袋袋大大的包封裡,包滿金銀定,金黃金黃的金銀定,紙折的金子樣子,現出一錠錠銀子的模樣,十分好看。不過活人千萬不能喜愛和眼紅。 我高中政治老師的老伴,一位迷信的老奶奶,常年四季就是折這種金銀定賣。平時,買的人不多,清明節和七月半鬼節前買的人很多。她家住在古老的街道米市街,摺好了金銀定,和打好花印的紙錢,新式的冥幣一起,一摞摞,一篩篩,擺在街邊,和其他古老小店的鋤頭犁鈀、爐子木桶、鏟子火鉗、鍋碗瓢盆、草煙煙筒、篾帽草帽、竹籮篩子一起,作為商品賣。 其實送鬼,是要先迎鬼的。 小時候,常住外婆家,我記得每年七月初,就要把祖宗的鬼魂接回家來,叫做接祖。外婆做得很認真。六月底,就買好各種紙,折金銀定的金黃紙,列印冥幣的土黃草紙,包封金銀定的包封袋。接祖時只擺酒飯水果等祭品,在門外插上香,在祭祀的供桌前,也要插上幾把或者幾柱香。貧窮農家,沒有香爐,外婆一般都是把香插進一個矮點的酒瓶口,或者在一個大碗裡盛滿灶坑裡的火灰,把香插在碗裡,有時也把香插在一個大蘿蔔上。 外婆對祖宗很虔誠,怎樣貧窮,七月接祖回來,都要給祖宗鬼魂吃肉喝酒,準備豐盛的飯菜。每天吃飯前,必定要恭恭敬敬地站在供桌前,擎著點燃的香,虔誠祭拜,有時她會讓我跟她一起上香,祭拜。我聽見她很虔誠地呼喚著一個個我根本不認識的祖先的名字,叫他們回家來,來享用祭品。她還向有的祖先鬼魂道歉,表達感情,說是常去看他們的住房墳墓的,不過由於貧窮和忙碌,沒有經常維修他們的住房墳墓,可能致使他們的墳墓陰宅漏雨漏風,並且給他們許願說,一定會在什麼時候幫他們培土、修繕一下。然後外婆還會趁機委婉地埋怨他們,已經燒給他們足夠的紙錢了,每個節氣都祭拜他們,為什麼還要來糾纏家裡的活人,為什麼不保佑家人無病無災。我在一旁或者後面,聽著外婆跟我根本看不見的鬼魂說話,她含糊陰森的聲音,叫我心驚膽戰,我以為她看見了一個個作古已久的鬼魂飄飄而來。看著繚繞飄渺的青煙,烏黑低矮、陰暗陰森的農家瓦房,我經常全身毛骨悚然,甚至心驚膽戰。 祖先鬼魂,當然不會真的來把祭品吃掉。我觀察過無數次,不敢問外婆。有一次,終於憋不住了,問外婆,祖先為什麼沒有把祭品吃掉。外婆說不清楚。不過,祭祀完之後,她就會很快把水果拿一個給我。外婆疼我,知道我想什麼。那時貧窮得很,鄉村裡很少能吃到水果,祭祀的水果,一般是很好的紅梨,有時還會有蘋果和香蕉,鄉村裡更難見。 接祖前,要焐麥芽,我不明白是什麼意思。麥芽長在一個個大碗裡,或者小盆子裡,長得很高,撐住了碗邊,甚至可以提著高高的嫩綠麥芽,把碗也提起來。麥芽放在供桌上,不知道是不是象徵子孫興旺,醞釀一種生機勃勃的氣息,還是因為知道祖宗都是農民,忘記不了莊稼,因此擺幾碗旺盛的麥芽在......餘下全文>>
為什麼七月半被稱為鬼節?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有些地方是七月十四日)是中元節,又稱鬼節。
中元節又稱“七月節"或盂蘭盆會",為三大鬼節之一。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根據古書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除、清、九)等三節,都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四大節日。《道藏》載:"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於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脫"。民間則多是在此節日懷念親人,並對未來寄予美好的祝願。
佛教典故
相傳目連的母親做了很多壞事,死後變成了餓鬼,目連知道後十分傷心,就運用法力,將一些飯菜拿給母親吃,可飯一到口邊就化為灰焰,佛祖釋迦牟尼告訴他,必須集合眾人的力量,於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於盆中,供養十方僧人,其母方能濟度,目蓮依佛主之意行事,其母終得解脫。後來這一傳說形成一種民間習俗,並逐漸演變,從供養僧人演變成供養鬼魂。每年到了農曆七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衣,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用以化解其怨氣,不致於為禍人間。久而久之,就有了盂蘭節這一節日。
道教說法
道家全年的盛會分三次(合稱為“三元”)。
正月十五日稱為“上元”--主要是舉行賜福的儀式。
七月十五日便稱“中元”--用以赦免亡魂的罪。(中元法事是為亡魂赦罪,但是絕對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減輕了一些,希望他們旱日安息)
十月十五日稱為“下元”--是為有過失的人解除厄運。相傳七月地獄大門開放一個月,所有的無主孤魂全從陰間出來,到陽間找東西吃,因此各地方都紛紛在這一個月舉行“普度”的祭祀儀式。從前,各地輪流進行普度,把七月的每一天安排得滿滿的,引起孤魂野鬼的酗酒、毆鬥事件﹔後來的普度便統一在七月十五日舉行。
民間祭祖
民間的祭祖活動一般在七月十五之前進行,並不侷限於特定的一天。民間通過一定儀式,夜晚接先人鬼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3次茶飯,直到送回為止。送回時,燒錢紙封包,稱燒“包衣”,或者還有法事(或佛或道)。在有些地方(如湖南),中元節是比清明節更重要的祭祖的日子。
七月半鬼節童謠有那些?
七月半
開鬼門兒
鬼門開了出鬼怪
鬼怪苦
賣豆腐
豆腐爛
攤雞蛋
雞蛋雞蛋磕磕
裡面 坐個哥哥
哥哥出來上墳
裡面坐個奶奶
奶奶出來燒香
裡面坐個姑娘
姑娘出來點燈
掉進河裡回不來
七月半
打火鐮兒
火鐮花兒
賣甜瓜
甜瓜苦
賣豆腐
豆腐爛
攤雞蛋雞
蛋雞蛋磕磕
裡面 坐個哥哥
哥哥出來接鬼
裡面坐個奶奶
奶 奶出來燒香
裡面坐個姑娘
姑娘出來串門
掉了腦袋回不來
七月半
送鬼魂兒
鬼魂送了關鬼門
鬼門關
賣豆腐
豆腐爛
攤雞蛋雞蛋
雞蛋磕磕
裡面 坐個哥哥
哥哥出來收屍
裡面坐個奶奶
奶 奶出來燒香
裡面坐個姑娘
姑娘出來喊魂
吊在樹上回不來
這個算嗎?
為什麼農曆七月半稱為鬼節?
七月十五是又叫中元節.
中元節的由來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中元節又稱「鬼節」或「盂蘭盆會」.佛教也在這一天,舉行超渡法會,稱為「屋蘭瑪納」(印度話ULLAMBANA)也就是盂蘭會」.盂蘭盆的意義是倒懸,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頭上的蝙
蝠,懸掛著,苦不堪言.為了使眾生免於倒懸之苦,便需要誦經,布絕食物給孤魂野鬼.此舉正好和中國的鬼月祭拜不謀而合,因而中元節和盂蘭會便同時流傳下來.
「中元」是道教的說法:根據五雜俎的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是「上元」,為天官賜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為水官解厄日.修行記說:「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因此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民間都會準備豐富的牲禮,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農曆七月十五是我國民間的重要的節慶.在古代,民間在這一天以剛收成的新谷祭拜祖先,而佛教的盂蘭盆節,及道教的中元節亦在同一天.又相傳農曆七月是鬼月,在這個月當中間,「好兄弟」們都會來到來人間受人祭拜,由種種的由來融合成今日的「中元普度」.
臺灣在中元節這一天,家家戶戶皆殺豬宰羊,準備極為豐盛的酒肉祭品,祭拜祖先與陰間鬼魂.各地並有許多傳統的普度活動,尤以基隆的中元祭最具特色.
中元節的傳說
有關中元節的傳說很多,最主要的有—閻羅王於每年農曆七月初一,開啟鬼門關,放出一批無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陽間來享受人們 的供祭.七月的最後一天,重關鬼門之前,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陰間.所以七月又稱鬼月. 目蓮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蓮尊者,惦念過世的母親,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時的貪念業報,死後墮落在的惡鬼道,過著吃不飽的生活.目犍蓮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給他的母親,但其母不改貪念,見到食物到來,深怕其他惡鬼搶食,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無法下嚥.目犍蓮雖有神通,身為人子,卻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請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說:「七月十五日是結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滿,在這一天,盆羅百味,供巷僧眾,功德無量,可以憑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這便是臺灣普渡拜「好兄弟」的由來.
從有關中元節的傳說中,可深切體認到中元節的祭祀具有雙重的意義在,一是闡揚懷念祖先的孝道,一是發揚推已及人,樂善好施的義舉.這全是從慈悲的角度出發,很有人情味.所以,我們在慶贊中元的同時,應該跳脫鬼的角度,期勉互愛.
中國人相信,人死後會變成鬼魂,悠遊於天地之間.中元普度祭拜無子嗣的孤魂野鬼,讓它們也能享受到人世間的熱忱,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博愛」的延伸.而結合目蓮救母的故事,亦有助於孝道的宣揚.因此,中元節可說是一個具有正面意義的節慶.
自從政府提倡改善民俗,節約拜拜,各地普度的盛況和規模已大不如昔,但由中元節原來所欲強調的觀點來看,現代的中國人所要努力的, 應是減少浪費,發揚中元普度的善道.
農曆七月是「鬼月」.閻羅王於每年農曆七月初一開啟鬼門關,稱
「開鬼門」,冥府的地獄門將開啟,放出一批無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陽間來享受人們的供祭.直到七月三十才「關鬼門」.所以七月又稱鬼月.
在普度之中,分成由廟宇舉辦的「公普」和民眾自辦的「私普」兩種,基隆中元祭則屬於公普.公普正式展開之前, 都會「樹燈篙」以便招魂,為替孤魂野鬼照路,部份地區還會掛起「普度公燈」,而溺斃的水鬼,則利用「放水燈」引導其上岸.
完整的祭典活動,自十二日「送燈敬獻」開始,七月十五日舉行隆重的普渡祭典,祭典中會舉行「火燒大士爺」,「搶孤」等活動.丹敲鑼打鼓的野臺戲和香菸氤氳,虔誠的祭拜中,中元普渡以「跳鍾馗......餘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