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上姓申的名人?
歷史上姓申的名人有哪些
申包胥:(生卒年待考),著名春秋時期楚國大夫。
申 舟:(公元?~前598年待考),本名申無畏;楚國人。著名春秋時期楚國大夫。
申 犀:(生卒年待考),申舟之子;楚國人。著名春秋時期楚國將領。
申 蒯:(生卒年待考),楚國人。著名春秋時期楚國大夫、將領。
申 棖:(生卒年待考),亦稱申黨、申續,字子周。著名孔子弟子,以倔強著稱。
申叔儀:(生卒年待考),吳國人。著名春秋時期吳國大夫。
申不害:(公元前385~前337年待考),亦稱申子;鄭韓人(今河南新鄭)。著名戰國時期韓國思想家。
申 恬:(生卒年待考),魏郡魏人(今河北魏縣)。著名南北朝時期南朝宋國大臣。
古代有沒有姓申的名人?
春秋戰國期間,申姓名人云集,代表人物主要有:申伯、申不害、申俞、申舟、申犀 (戰國時楚公子春申君黃歇封於此地,申江改春申江,這是譁)·申伯 西周時申國國君,宣王母舅。為周卿王,佐宣王中興有功,賜謝邑,築城定居,以衛南土。時賢相仲山甫,稱之曰:“崧高維嶽,峻極於天。惟嶽降神,生甫及申。” ·申恬 南朝宋魏郡魏(今河北省魏縣)人
古代有姓申的名人嗎?
申 伯:西周時申國國君,宣王母舅。為周卿王,佐宣王中興有功,賜謝邑,築城定居,以衛南土。時賢相仲山甫,稱之曰:“崧高維嶽,峻極於天。惟嶽降神,生甫及申。”
申 恬:南朝宋魏郡魏(今河北省魏縣)人。歷下邳、北海二郡太守,有政績。後遷青州刺史,督冀州,防衛邊境,勸課農桑。性清約,外任頻繁,妻子不免飢寒,為世所稱。官終豫州刺史。
申 泰:廬州無為(今屬安徽省)人,明初官吏。明嚴多幹才,鋤奸祛弊,有“清同劍水”之譽。任延平知府時,上以搜贓之名考之,止得米三升,鈔一貫,為天下清廉第一。
申 佐:廣平府永年(今屬河北省)人,明代官吏。嘉靖間進士,曾單騎出塞,調畫定盟,使俺答汗稱臣獻貢。以功擢僉都御史,巡撫大同。
申 綸:廣平府永年人,明代官吏。進士出身,歷任四川、雲南按察使副使。性忠亮有雅量,蒞官以廉潔著稱。
申 相:山西長治人,明代名醫。以醫為業,研究脈理,尤精傷寒一科,人稱良醫。有《診家祕要》、《傷寒捷法歌》。
申 蕙:江蘇長洲人,清代女詞人。書法孫過庭。詩蒼老,不作閨秀閣中語,工詞。與歸淑芬齊名,所著《縫雲閣集》與歸之《雲和閣詩》並稱《二雲閣詩草》。
申包胥:春秋時楚國大夫。與伍子胥友善,後伍子胥奔吳,並助吳滅楚,包胥入秦請求援兵,依庭牆哭,七日水米未進,秦哀公乃出師救楚。
申不害:鄭國京(今河南省滎陽)人,戰國時思想家。治黃老刑名之學,於韓昭侯時任相十五年,為相期間,內修政教,外應諸侯,國治兵強。有《申子》兩篇。
申時行: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代大臣。嘉靖四十一年狀元。萬曆年間累官至內閣首輔(宰相)。為政務為寬大,世稱長者。對上言聽計從,無所作為。後辭官迴歸故里。著有《賜閒堂集》等。
申佳胤、申涵光、申涵昐、申涵煜:河北永年人,父子四人俱有名時當時。父申佳胤是明末進士,歷太僕丞,閱馬京畿。李自成破北京後,自殺,有《君子亭集》。長子申涵光為廣平三君之一,絕意仕途,以理學訓其兩弟,有《聰山詩集》、《荊園小語》、《說杜》等。涵昐、涵煜皆進士及第,涵昐有《忠裕堂文集》、《詩集》、《史籍》等,涵煜有《江航草》、《敏求集》等。涵煜子申廷頁詩書畫俱工,有《耐俗軒詩集》。
申汝慧:山西靈石人,清代官吏。乾隆五十九年舉人,歷任安徽宣城等縣縣長,後又升為無為州知州。在任期間,屢逢旱澇等天災,多行善政,為民稱誦。
申伯純,北京豐臺人。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中曾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前方總部高階參謀、祕書長等職,抗日戰爭勝利後八路軍駐北平辦事處處長,華北財經委員會祕書長。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央統戰部交際處處長,政務院祕書廳主任,政務院機關事物管理局副局長,第二、三、四、五屆政協委員等職。1979年7月13日逝世,享年81歲。著有《西安事變》等。
姓申的是古代,誰的後人?
申姓,得姓歷史悠久。申姓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一個老資格的名門著姓。春秋戰國時期即名人薈萃,為他姓難以比擬。歷史上,申姓人濟濟多才。如列入《中國曆代人名大辭典》的名人就有七十四人。據《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所載,兩代共有三十七名進士,其中山西、河南、直隸(今河北省)各八名,其中以今河北省永年為最多。共五名。
申姓起源
編輯
申(Shēn)姓,源出有八
第一個淵源源於姜姓,
周初復泰嶽後於申,暨申伯入卿而楚蝕其壤,宣王開元,舅申伯於謝。後有宇氏、申氏、申叔氏、申鮮氏、謝氏、射氏、宇文氏、大野氏。
第二個淵源源於朝鮮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朝鮮族申氏有兩支本貫
一,是王氏高麗開國君主太祖王建時期(公元918~943年在位)的大將
軍、長節公申祟謙,及其裔孫高麗檢校軍紀監申成勇,是朝鮮民族中申氏的正宗鼻祖。申祟謙的封地在平山志妙寺(今韓國平山),申成勇的封地在高靈(今韓國高
靈郡)。該支申氏本貫以平山為本貫、分衍有高靈本貫。
二,是高麗王朝早期的申英美,時任杖志護長之官,其後裔分衍有殷風、全安、梨川、神川、谷城、朔寧、昌州、臣昌等數支本貫。
實際上,雖然朝鮮人、韓國人皆稱鮮族申氏有一百零三支本源,實際上只有兩支本貫,即上述的平山、殷風兩支本貫。而這兩支申氏族人的先祖,皆是魏、晉時期遷居渤海國的漢族申氏族人後裔,屬於後被契丹遼國滅亡的渤海國遺民,根本就不是辰韓六個部落中任何一部之民。
渤海國遺民在被高麗太祖王所接收後,申氏族人在王建領導下的原弓裔軍隊服役,後協助王建滅新羅國,建立了有四百餘年曆史的高麗朝鮮。
第三個淵源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蒙古族申氏主要有兩個來源
第一,今分佈在河北省的邢臺、邯鄲兩市的蒙古族申氏,世稱“銅鍋申”、“鍋片申”,傳其始祖為申璟,蒙名失考。
據其族人自己的傳說,申璟是元順帝孛爾只斤·妥鏷貼睦爾的胞叔,精通漢
文,原來的漢姓為“曰”,以“璟”為漢名,時號“老曰公”,為朝廷重臣,德高望重。曰璟生了十八個兒子,分別叫文秀、文端、文正、文美、文信、文平、文
智、文惠、文法、文亮、文俊、文雅、文臨、文翰、文簡、文瑞、文憲、文義。結果後來有奸臣誣告,說朝中重要部門都有老曰家人,有謀反之患。皇帝聽信讒言,
下旨滿門抄斬,時老曰公年邁在家頤養天年,軍隊領旨直撲曰家而來。帶隊將領不忍殺害忠良便事先派人密報老曰公。老曰公急密召十八子回家,家人剛聚齊便聞追
兵殺到,時老祖奶奶正在使雙刀剁餃子餡,急中生智,提雙刀奔向曰家大門,手起刀落,在“曰府”的“曰”字正中砍下一豎。此刻,軍隊也到了曰家祠堂。祖奶奶
告訴軍隊這裡申家而不是曰家,帶隊將領心知肚明,抬頭看了一下府額楣牌後,便埋怨路探帶錯了地方,轉而率隊他走。這樣就為曰家逃亡贏得了時間。為日後團聚
有憑,老曰家人便將飯鍋摔破,正好十八片,改以“申”為姓,以不再入朝做官為訓,十八子各執一片四下逃亡。斗轉星移,若干年後家人陸續返鄉,最後十七子及
後裔聚齊,鍋片少了一片。據說,少的這一片是曰家最小的兒子,他向北一直逃到了內蒙古,因年幼記憶模糊,改了田氏。這就是蒙古族“鍋片申”申氏一族和內蒙
田氏的來源。
第二,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的記載
蒙古族徹穆袞氏,亦稱
申佳氏、沈谷氏、沈佳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山只昆部,以姓為氏,金國滅亡後被裹脅入蒙古部族,並融合於蒙古族中,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後
有滿族復引為姓氏者,滿語為Cemgun 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徹穆袞氏多冠漢姓為申氏、沈氏等。
第四個淵源源於傈僳族,出自明時期雲南永昌軍......餘下全文>>
歷史上有姓申的名人麼,包括歷史上和現代的,傾向歷史的!!!呵呵,將來的不用說了
申 伯:西周時申國國君,宣王母舅。為周卿王,佐宣王中興有功,賜謝邑,築城定居,以衛南土。時賢相仲山甫,稱之曰:“崧高維嶽,峻極於天。惟嶽降神,生甫及申。”
申 恬:南朝宋魏郡魏(今河北省魏縣)人。歷下邳、北海二郡太守,有政績。後遷青州刺史,督冀州,防衛邊境,勸課農桑。性清約,外任頻繁,妻子不免飢寒,為世所稱。官終豫州刺史。
申 泰:廬州無為(今屬安徽省)人,明初官吏。明嚴多幹才,鋤奸祛弊,有“清同劍水”之譽。任延平知府時,上以搜贓之名考之,止得米三升,鈔一貫,為天下清廉第一。
申 佐:廣平府永年(今屬河北省)人,明代官吏。嘉靖間進士,曾單騎出塞,調畫定盟,使俺答汗稱臣獻貢。以功擢僉都御史,巡撫大同。
申 綸:廣平府永年人,明代官吏。進士出身,歷任四川、雲南按察使副使。性忠亮有雅量,蒞官以廉潔著稱。
申 相:山西長治人,明代名醫。以醫為業,研究脈理,尤精傷寒一科,人稱良醫。有《診家祕要》、《傷寒捷法歌》。
申 蕙:江蘇長洲人,清代女詞人。書法孫過庭。詩蒼老,不作閨秀閣中語,工詞。與歸淑芬齊名,所著《縫雲閣集》與歸之《雲和閣詩》並稱《二雲閣詩草》。
申包胥:春秋時楚國大夫。與伍子胥友善,後伍子胥處吳,並助吳滅楚,包胥入秦請求援兵,依庭牆哭,七日水米未進,秦哀公乃出師救楚。
申不害:鄭國京(今河南省滎陽)人,戰國時思想家。治黃老刑名之學,於韓昭侯時任相十五年,為相期間,內修政教,外應諸侯,國治兵強。有《申子》兩篇。
申時行: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代大臣。嘉靖四十一年狀元。萬曆年間累官至內閣首輔(宰相)。為政務為寬大,世稱長者。對上言聽計從,無所作為。後辭官迴歸故里。著有《賜閒堂集》等。
申佳胤、申涵光、申涵昐、申涵煜:河北永年人,父子四人俱有名時當時。父申佳胤是明末進士,歷太僕丞,閱馬京畿。李自成破北京後,自殺,有《君子亭集》。長子申涵光為廣平三君之一,絕意仕途,以理學訓其兩弟,有《聰山詩集》、《荊園小語》、《說杜》等。涵昐、涵煜皆進士及第,涵昐有《忠裕堂文集》、《詩集》、《史籍》等,涵煜有《江航草》、《敏求集》等。涵煜子申廷頁詩書畫俱工,有《耐俗軒詩集》。
申汝慧:山西靈石人,清代官吏。乾隆五十九年舉人,歷任安徽宣城等縣縣長,後又升為無為州知州。在任期間,屢逢旱澇等天災,多行善政,為民稱誦。
申伯純,北京豐臺人。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中曾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前方總部高階參謀、祕書長等職,抗日戰爭勝利後八路軍駐北平辦事處處長,華北財經委員會祕書長。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央統戰部交際處處長,政務院祕書廳主任,政務院機關事物管理局副局長,第二、三、四、五屆政協委員等職。1979年7月13日逝世,享年81歲。著有《西安事變》等。
姓申的名人有哪些?
申 伯:西周時申國國君,宣王母舅。為周卿王,佐宣王中興有功,賜謝邑,築城定居,以衛南土。時賢相仲山甫,稱之曰:“崧高維嶽,峻極於天。惟嶽降神,生甫及申。”
申 恬:南朝宋魏郡魏(今河北省魏縣)人。歷下邳、北海二郡太守,有政績。後遷青州刺史,督冀州,防衛邊境,勸課農桑。性清約,外任頻繁,妻子不免飢寒,為世所稱。官終豫州刺史。
申 泰:廬州無為(今屬安徽省)人,明初官吏。明嚴多幹才,鋤奸祛弊,有“清同劍水”之譽。任延平知府時,上以搜贓之名考之,止得米三升,鈔一貫,為天下清廉第一。
申 佐:廣平府永年(今屬河北省)人,明代官吏。嘉靖間進士,曾單騎出塞,調畫定盟,使俺答汗稱臣獻貢。以功擢僉都御史,巡撫大同。
申 綸:廣平府永年人,明代官吏。進士出身,歷任四川、雲南按察使副使。性忠亮有雅量,蒞官以廉潔著稱。
申 相:山西長治人,明代名醫。以醫為業,研究脈理,尤精傷寒一科,人稱良醫。有《診家祕要》、《傷寒捷法歌》。
申 蕙:江蘇長洲人,清代女詞人。書法孫過庭。詩蒼老,不作閨秀閣中語,工詞。與歸淑芬齊名,所著《縫雲閣集》與歸之《雲和閣詩》並稱《二雲閣詩草》。
申包胥:春秋時楚國大夫。與伍子胥友善,後伍子胥奔吳,並助吳滅楚,包胥入秦請求援兵,依庭牆哭,七日水米未進,秦哀公乃出師救楚。
申不害:鄭國京(今河南省滎陽)人,戰國時思想家。治黃老刑名之學,於韓昭侯時任相十五年,為相期間,內修政教,外應諸侯,國治兵強。有《申子》兩篇。
申時行: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代大臣。嘉靖四十一年狀元。萬曆年間累官至內閣首輔(宰相)。為政務為寬大,世稱長者。對上言聽計從,無所作為。後辭官迴歸故里。著有《賜閒堂集》等。
申佳胤、申涵光、申涵昐、申涵煜:河北永年人,父子四人俱有名時當時。父申佳胤是明末進士,歷太僕丞,閱馬京畿。李自成破北京後,自殺,有《君子亭集》。長子申涵光為廣平三君之一,絕意仕途,以理學訓其兩弟,有《聰山詩集》、《荊園小語》、《說杜》等。涵昐、涵煜皆進士及第,涵昐有《忠裕堂文集》、《詩集》、《史籍》等,涵煜有《江航草》、《敏求集》等。涵煜子申廷頁詩書畫俱工,有《耐俗軒詩集》。
申汝慧:山西靈石人,清代官吏。乾隆五十九年舉人,歷任安徽宣城等縣縣長,後又升為無為州知州。在任期間,屢逢旱澇等天災,多行善政,為民稱誦。
申伯純,北京豐臺人。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中曾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前方總部高階參謀、祕書長等職,抗日戰爭勝利後八路軍駐北平辦事處處長,華北財經委員會祕書長。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央統戰部交際處處長,政務院祕書廳主任,政務院機關事物管理局副局長,第二、三、四、五屆政協委員等職。1979年7月13日逝世,享年81歲。著有《西安事變》等。
參考資料:zhidao.baidu.com/question/16971601.html?fr=qrl3
申姓的歷史現代名人?
申包胥
申包胥就是個標準的配角,那時舞臺上耀眼的明星是大大有名的伍子胥,就是那個一夜愁白頭、鞭屍楚平王的傳奇人物伍子胥。申包胥是楚國的貴族,至少是大夫一級的。據說他是楚國王族的後代,又有記載說他本姓公孫,封地在申所以稱申包胥。春秋時代好像姓公孫的特別多,象商鞅據說也本姓公孫,其實不過是後世的一種誤解。當時的習慣,公爵的兒子稱公子,公爵的孫子稱公孫。像公子小白(齊桓公),公子重爾(晉文公),公子光(吳王闔閭)等等。但貴族子孫眾多,在公子這一輩還不至於弄錯,到了公孫這一輩就很多時候被誤認為是姓公孫了。所以我傾向於申禒胥是某一位楚王的孫子,封地在申,不過這也不妨礙我把他算作我們家的名人,焉知他的後人不會有一支以封地為姓的呢。至於申包胥本姓什麼,那自然是楚王的姓了,楚王具體姓什麼我還真不知道,有沒有人可以告訴我的?
姓氏介紹了這麼久,該讓人物具體出場了。申包胥是伍子胥的好朋友。伍子胥家裡捲入了宮廷鬥爭,楚平王要殺他全家,他的父親和哥哥慨然赴死,他決心逃亡。去吳國之前跟申包胥道別,臨走時說,三年之後定要滅亡楚國。申包胥說,你自己努力吧,我如果幫你,那是背叛國家,如果阻止你,那是對不起朋友。但是你能滅亡楚國,我也一定能復興它。伍子胥在吳國先是參與了一場宮廷政變,舉薦專諸刺殺吳王僚,幫助公子光奪位,就是吳王闔閭。隨後借吳師復仇,跟他共同領兵的也是一個大大的牛人,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兩個大牛人領著彪悍的吳國士兵攻破了楚國的都城郢,當時楚平王已死,即位的昭王逃走。伍子胥攻破了郢都卻無人復仇,於是演出了鞭屍的那一出。
伍子胥實踐了自己的諾言,該輪到申包胥了。申包胥於是出使楚國的盟邦秦國要求秦哀公出兵援救。哀公同意出兵,但申包胥認為不能拖延下去了,就站在朝廷上放聲大哭,晝夜不止,水米不進七天七夜。秦哀公說,楚國有這樣的臣子,不可以放任它滅亡,在朝堂上對申包胥唱起詩經裡的秦風 無衣:
豈曰無衣 與子同袍 王於興師 修我戈矛 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 與子同澤 王於興師 修我矛戟 與子偕作
乃決心立即出兵。秦軍趕走了吳軍,幫助楚昭王復國。復國之後,昭王要賞賜申包胥,申包胥不受,說救亡復國是為了君王與人民,不是為了賞賜,於是退隱山林,終生再不見昭王。
申包胥是個君子,在送別伍子胥的時候於為國盡忠和對朋友盡義之間找到了微妙的平衡。他也是個信念堅定的人,他去乞求盟國出兵時,秦王已經答應了,相信多數使者都會認為目的已經達到,於是感謝之後開始等待。他卻看清了多拖一天對國家君王的危害,要求立即出兵。他又是一個慷慨豪邁的人,要求秦國立即出兵時,如果是縱橫派弟子就會口若懸河的分析國際形勢,希望憑三寸不爛之舌說服秦王;如果是法家門徒的話,只怕就會使些手段技巧出來,例如答應一些準備反悔的條件之類,申包胥則選擇了一個率性縱情的辦法———哭。哭一陣不難,但要連續哭上七天七夜則非同凡響,春秋戰國時,果然多慷慨激烈之士。
這個故事還有一個尾聲,兩千多年以後的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日本入侵琉球。琉球使者求援中華,也欲效仿申包胥救亡復國。但這時的中華自顧不暇,無法出兵。這三個可憐的琉球使者痛哭不管用,甚至在中國街市上當眾自盡,最終琉球還是被滅,日本在1879年置沖繩縣。這個故事近來經常被人提起,因為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國人的大漢族沙文主義情緒,也挺諷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