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姓歷史名人?

General 更新 2025年02月19日

韓姓歷史名人

韓信:西漢初期官至大將軍,封為楚王,後貶為淮陰侯。著名軍事家。他智勇雙全,治軍嚴明,輔佐劉邦平定天下,屢建奇功,運籌帷幄於千里之外,有“韓信點兵,多多益善”之頌。與張良、蕭何並稱“興漢三傑”。著有《兵法》三篇。

韓愈:唐朝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首,首開宋明理學之先河。他還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稱為“百代文宗”。

韓非:戰國末期思想家,法家創始人韓國公族(今河南禹州人),與李斯同師事荀卿。他縱觀天下形勢,集法家思想之大成,提出“緣道理以從事”,實現“法、術、勢”合一,以收“道法萬全”之效果。

贊助廣告

韓湘子:道教八仙之一。唐朝韓愈的侄孫子。生性放蕩不拘,不好讀書,只好飲酒,世傳其學道成仙,在二十歲時去洛下探親的時候,傾慕山川之趣而一去不返,二十多年音訊全無。在唐元和年間,忽然回到長安,衣衫破舊,行為怪異,韓愈讓他入學校和學生們讀書,但韓湘子和學員討論時一言不發,只跟下人賭博,喝醉了就睡在馬房中睡三天五日,或露宿街頭,韓愈擔心不已,問他“人各有所長,就算小販也有一技之長,你如此胡鬧,將來能做什麼呢?”韓湘子說:“我也有一問技巧,只是你不知道。”韓愈問:“那你能做什麼?”當時正值初冬季節,令牡丹花開數色,又嘗令聚盆覆土,頃刻開花。韓湘子後傳說跟呂洞賓學道。位列仙班。

贊助廣告

韓復榘:河北省霸縣人,行伍出身,是馮玉祥十三太保之一,後脫馮附蔣,任山東省主席八年,捕殺大批共產黨員、人民群眾,鎮壓共產黨領導的農民武裝暴動。同時截留地方稅收,擴充自己的軍隊,與蔣介石的中央保持半獨立關係。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五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三集團軍總司令,負責指揮山東軍事,承擔黃河防務。日軍進攻山東時,不戰而放棄山東。後又與劉湘等人密謀倒蔣。1938年1月11日被蔣介石邀至開封參加北方將領會議。後扣押至漢口,24日以“違抗命令,擅自撤退”罪被處決。

韓 當:字義公,幽州遼西郡令支縣(今河北省遷安)人,與右北平郡人程普都是幽州人,三國吳名將、都督。因為長於弓箭、騎術,膂力過人,武藝高強,英勇善戰,被孫堅賞識。參加過多次重要戰役,佐孫氏屢建戰功,熟悉水戰,勇猛過人。222年夷陵之役,與大都督鎮西將軍陸遜、昭武將軍朱然共同在南郡的涿鄉攻擊並大破蜀軍。轉任為威烈將軍,封都亭侯。曹魏的上軍大將軍曹真攻擊南郡,韓當保守東南方,在邊境身為將帥,激厲將士同心固守,又敬重督司,遵行法令,孫權稱善。223年,封石城侯,升遷為昭武將軍,遙領荊州冠軍郡太守,後來又加都督的稱號。統帥敢死及解煩營兵萬人,討伐丹陽郡賊寇,擊破。旋即病逝。兒子韓綜承襲侯爵、統領兵馬。

韓 滉:唐代畫家。字太沖,長安(個陝西省西安)人。德宗朝宰相,這樣一位高官顯貴,卻尤好畫田家風俗,人物水牛曲盡其妙。《宣和畫譜》記載他有作品三十六件,其中表現農村生活與生產的就有二十四件。他的畫,與張萱、周棠所表現的綺羅人物有所不同,兩者似不可比,把選材重點從宮廷、豪門生活擴大到當時的農村,這是我國風俗畫發展中的 大進步。韓滉描寫農家風俗的繪畫,至今傳世的只有這幅《五牛圖》。

韓 偓:唐代詩人。字致堯(一作致光),小字冬郎,自號玉山樵人,京兆萬年(今陝西省西安)人。龍紀元年(889年)進士。歷任左拾遺、刑部員外郎、翰林學士、中書舍人、兵部侍郎等職。昭宗倚重之,欲拜相,固辭不受。後因忤朱溫,兩遭貶謫。又詔復為翰林學士,懼不赴任,入閩依王審知。他十歲能詩,李商隱贊為“雛鳳清於老鳳聲”(《韓冬郎即席為詩相送一座盡驚》)。詩多感時傷亂之作,頗具風骨。而其《香奩集》則輕薄香豔,開“香奩體”詩風。著有《玉山樵人集》等......餘下全文>>

歷史上韓姓名人有哪些?

韓非子、韓信、韓愈

韓姓在古代是誰的後裔?

“韓”,古時又作“涵”,《說文解字》解釋為井垣之意,就是水井周圍的欄圈。韓的姓氏來源,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 、黃帝傳承

這是韓姓起源各種傳說中最古老的一種。黃帝時代是我國父系氏族社會的鼎盛時期。黃帝族從陝北的黃土高原開始,沿渭河 黃河向東發展勢力,與炎帝族合二為一,消滅東夷族首領蚩尤,建立了以黃帝族為首的部落聯盟,黃帝因此被稱為我國的人文初祖,中國人也稱炎黃子孫。傳說中黃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二人。《世本》記載,黃帝娶了西陵氏的雷祖(嫘祖),生了青陽和昌意,昌意又生了顓頊。《山海經》記載:昌意後來被貶謫到若水,生子韓流;韓流娶淖子族的姑娘阿女,生了顓頊。顓頊是五帝之一。韓流既是人名,也是其所在氏族的名稱。韓流氏族是從昌意族中分化出來的,這個氏族便以韓為姓,第一批韓姓人由此產生。韓流所處時代在距今五千年左右的龍山文化時期。考古學者在龍山文化時期的河南湯陰白營等遺址內發現了水井。井的四壁用井字形的圓木棍自下而上,疊壘而成。井字形木架的木棍交叉處都有榫扣合。韓字從韋,韋在古代寫作“韋”,韋字形狀與龍山文化時期的水井結構十分相似。韓流族有可能是因為發明了水井而被稱為韓流,“韓”字的古義為井垣就說明了這一點。

二、 以國為姓

公元前11世紀中葉,西周滅商,平定管叔 蔡叔與武庚的叛亂後,實行大分封。周公旦分封周成王之弟於韓,為姬姓之國,地處今山西河津東北。但韓國國力太弱;在春秋時期被晉國所滅。韓國亡國之後,國人便以韓為姓。

三 、韓武子之後

韓國為晉國所滅以後,出了一位韓武子,其名萬,字武子,他因侍奉晉獻公立下大功,被晉獻公封於韓原(今陝西韓城)西南。韓武的子孫便以韓為姓。

四、 曲沃桓叔之後

西周晉穆侯娶齊女為妻,長子為太子“仇”,次子為“成師”。晉穆侯死後,穆侯的弟弟殤叔自立為君。4年後,太子仇攻殺殤叔,繼位為晉文侯,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晉的都城在冀(今山西冀城東南)。文侯的兒子昭侯在位時,把文侯的弟弟成師封在曲沃(今山西聞喜東),號為桓叔。曲沃桓叔廣招人馬,擴張勢力。從曲沃桓叔受封開始的六七十年間,翼地昭侯和曲沃桓叔兩派勢力之間衝突不斷。曲沃桓叔死後,世子繼位,為曲沃伯。伯襲殺昭侯之子孝侯,晉人又立孝侯之子鄂侯為君。鄂侯死後,子哀侯繼位。第二年(前716年),曲沃伯去世,其子繼位,即曲沃武公。晉哀侯九年(前709年),曲沃武公發兵攻打翼城,俘獲晉哀侯,晉人又立哀侯之子繼位,稱小子侯。曲沃武公使韓萬殺掉晉哀侯。公元前705年,曲沃武公設計誘殺小子侯。又經過二十多年的鬥爭,公元前679年,周僖王正式任命曲沃武公為晉君,列為諸侯,盡並晉國之地。殺掉晉哀侯的韓萬即韓武子。有人認為韓萬是曲沃成師之子,分封采邑於韓,因以韓為姓,代為晉卿。

五、 亡國後國人以韓為姓

曲沃桓叔之子韓萬的玄孫韓厥,曾為晉國正卿,幫助韓姓在晉國逐漸擴大了勢力。春秋晚期,晉國由韓氏、趙氏、魏氏、知氏、範氏、中行氏六卿專權。公元前490年,範氏、中行氏滅於趙。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共滅知氏,三分其地。從此,晉國為韓、趙、魏三國瓜分。前403年,韓厥的七世孫韓虔(景侯)時,周天子正式承認三家為諸侯。

戰國時期,韓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韓國起初定都平陽(今山西臨汾),後來遷至陽翟(今河南禹州市)。到韓哀侯時,攻滅鄭國,遷都於鄭都新鄭(今河南新鄭),疆域包括今山西東南部和河南中部,介於魏、秦、楚三國之間。 韓哀侯的曾孫宣惠王開始稱王。到宣惠王的玄孫韓王安時,韓國勢力日衰。公元前230年,秦滅韓,俘韓王安,置潁川郡......餘下全文>>

東漢時韓姓名人有哪些?

韓焉漢武帝的男寵,韓頹當漢朝初年大將韓焉的爺爺

歷史上第一個姓韓的人是誰???

【權威解答】

歷史的第一個姓韓的人,也就是普天之下韓姓的第一代先祖,就是春秋時晉國宰相,軍政首腦~韓厥!其職務相當於現在的大國總理,三軍總司令兼司法部,監察部,公安部,最高檢,最高法及中紀委的最高聯合總負責人!...!!是當時具有樸素民本思想的一代名相!...!!

【專業解答】

為什麼是韓厥而不是其他人呢?其實,筆者只要稍加分析,你就可以明白:

1-韓流,顯然不是韓姓第一人!首先,他的子孫沒有姓韓的,顓頊帝仍然姓姬姓,而顓頊的子孫是李姓,趙姓等等眾多姓氏,並沒有韓姓;其次,韓流只是一個名字而以,準確的說應該叫姬韓流,而他的兒子就是姬顓頊;再次,韓流只是上古傳說中的人物,且人首獸身,存不存在尚且兩說,後世之說又從何談起??

2-韓終,上古仙人韓終,首先,他是個神仙,神仙能結婚嗎?另外,歷史記載韓終舉家遷往東國(即當今韓國),朝鮮歷史上的檀君原型很可能就是韓終,也就是說,韓終在中原根本沒有子孫存在,他的子孫很可能就是當今的三韓子民,和廣大華夏韓氏沒有任何關係,說白了,韓終就是一個神話中的人物,存不存在尚且兩說,即便是他存在,那麼他在中原也沒有後世子孫!所以,韓終可排除。

3-韓浞,歷史中的頗具爭議性的人物,當然,成者為王敗者寇,他好壞咱先暫且兩說,當年少康復國,韓浞戰敗被殺,歷史清清楚楚記載了其“子孫皆歿”,什麼意思?也就是他的子孫全被夏朝殺光,根本沒有後人傳世...所以,韓浞也肯定被排除!

4-周武王次子,西周韓國宗室;此韓國是出自周王室的一個小支系,立國三百年後被春秋晉國所滅,之後關於這個國家的一切歷史便再無記載,另外因為王室姓姬,至於王室後人是否姓韓很難考證,關鍵是當今韓氏的任何一家的家譜中都沒有此韓國的記載,言外之意,它與當今韓姓是遠親(都是周王族分支),卻沒有任何血緣傳承上的關係!可排除!

5-韓萬...韓萬,是韓姓歷史中的重要節點性人物,雖然許多家譜將他追尊為韓姓的第一代先祖,而他本身也是韓國(邑國-封邑之國,子級,晉之屬國)的開國之君,但是,當時韓萬仍然姓姬,是晉武公的親叔父,是宗室重臣,韓只是他的封地,並不是他的姓氏;且傳數代之後,由於晉國宗室內亂,新繼位的國君大力打壓清除宗室,姬萬子孫到簡這一代已完全被邊緣化,封地盡失,完全沒落,簡也英年早逝,要不然,簡的兒子厥也不用從小寄養在趙氏家中了...因此,韓萬一直到韓簡,其實際的名字只是姬萬,姬簡而以!

6-韓虔,是戰國韓國的正試開國之君,但,韓虔卻絕對不是韓姓的第一代先祖!百度百科韓姓詞條顯然是錯誤的,此條只是上百個韓姓詞條版本中的最後更新的一個,由級別較多的網民編寫,錯誤很多,是質量很差的一個版本;韓虔,只是韓厥的子孫,韓國基業的奠定者事實上是由韓厥來完成的,因為,從韓厥開始,靠著個人的不懈奮鬥和卓越的才華,韓厥最終奮鬥成了晉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丞相,大元帥和大司馬,不僅重獲封地,而且正試以封地韓為姓,而韓氏也是從韓厥開始,便再也沒敗落過...這裡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韓厥以韓為姓,並不僅僅是為了紀念先祖,更是為了和舊有的晉國宗室劃清界線,因為,在當時那個年代,改姓是需要國家認可與認證,尤其韓氏還是晉的舊宗族,但一旦改姓成功之後,便可以避免宗室的屠殺與洗戮,因為,你已經改姓,與宗室已遠親近鄰,宗族再內鬥,與你也沒關係了...所以,韓厥是極其明智與睿敏的,做為春秋的一代名相,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與軍事家,韓厥是當之無愧的韓姓第一人,普天之下所有漢族韓姓子孫的第一代先祖!...!!

★★★

天行健,君子當以自強不息!...!!

囍♥囍♥囍ϖ......餘下全文>>

歷史上姓韓的女名人

翼敬皇后韓氏(?-?),後周義祖郭蘊妻。韓氏事蹟不詳,只知她嫁與後周義祖及生後周慶祖郭簡,後來贈封陳國夫人。廣順元年(951年)五月,後周太祖郭威即位,追尊韓氏諡號為翼敬皇后。

恭淑皇后韓氏(?-1200年),相州(今河南安陽)人,南宋皇帝宋寧宗趙擴的皇后,為寧宗時期權臣韓侂冑的族人,父韓升揚州觀察使,母莊氏封安國夫人。淳熙十二年(1185年)八月嫁給趙擴,封新安郡夫人,晉崇國夫人。趙擴即位為寧宗後立為皇后,慶元六年(1200年)病逝,諡曰恭淑,葬永茂陵。、

這兩位應該算的上歷史上出名的韓姓女子了。古代能留下姓名的女人還真不多

韓姓在古代是誰的後裔

韓姓,晉國六卿之一,為後宋國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韓虔為得姓始祖。

求韓氏的起源?(及代表人物)~~

[韓氏屬地]

南陽郡,今河南南陽縣。

[韓氏來歷]

《通志·氏族略》中記載,韓姓是以國為氏。韓姓由姬姓分化出來,周武王姬發之子、周成王之弟被封於唐(今山西翼城西),史稱唐叔虞。唐叔虞後裔成師之子萬在晉國做官,後被封於韓原(今陝西省韓城縣以西),萬(即韓武子)的子孫後代就以封地為氏,姓韓。韓武子後裔韓虔(即韓景侯),同晉國的趙氏、魏氏“三家分晉”,分別建立了韓國、趙國和魏國。韓國於公元前403年被周王室承認為諸侯,建都平陽(今山東臨汾縣)。

[韓氏名望]

韓姓子孫在中國歷史上有著不平凡的業績,名人代代出。首先是戰國末期的哲學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韓非,所著的《韓非子》集法家學說之大成,備受歷代法治者的重視。西漢諸侯王韓信,曾輔佐劉邦奪得天下,是一名有勇有謀,戰績卓著的大將,善將兵,自稱“多多益善”。西漢人韓嬰,是今文詩學“韓詩學”的開創者。唐代,韓姓宰相就有四人,還有著名文學家、哲學家韓愈,提倡“古文運動”,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詩求新求奇,提出以文為詩,對宋詩影響甚大。此外,唐代還有畫家韓幹等人。南唐善為文的光政殿學士韓熙載、北宋大臣韓琦、南宋名將韓世忠、金國音韻學家韓道昭等也是韓氏中的佼佼者。近現代則有著名的化學家韓組康,他是我國極譜學的先導者,其研究成果有很多都填補了我國在儀器分析方面的空白。

韓姓在當今中國是第二十五大姓。

歷史上韓姓和劉姓的關係

這個不清楚,我就姓韓,我大伯母姓劉

韓姓的名人故事作文

名人故事:深度解讀-韓愈_3000字

作者: 佚名 | 四年級 26個人點贊 2011-09-29

韓愈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寫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讀韓愈其人是從讀韓愈其文開始的,因為中學課本上就有他的《師說》、《進學解》。課外閱讀,各種選本上韓文也隨處可見。他的許多警句,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等,跨越了一千多年,仍在指導我們的行為。

但由文而讀其人卻是因一件事引起的。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韓公祠,祠依山臨水而建,氣勢雄偉。祠後有山曰韓山,洞前有水名韓江。當地人說此皆因韓愈而名。我大惑不解,韓愈一介書生,怎麼會在這天涯海角霸得一塊山水,享千秋之禮呢?

原來有這樣一段故事。唐代有個憲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導下國內佛事大盛,公元819年,又搞了一次大規模的迎佛骨活動,就是將據稱是佛祖的一塊骨迎到長安,修路蓋廟,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勞民傷財,一場鬧劇。韓愈對這件事有看法,他當過監察御史,有隨時向上面提出誠實意見的習慣。這種官職的第一素質就是不怕得罪人,因提意見獲死罪都在所不辭。所謂“文死諫,武死戰”。韓愈在上書前思想好一番鬥爭,最後還是大義戰勝了私心,終於實現了勇敢的“一遞”,誰知奏摺一遞,就惹來了大禍;而大禍又引來了一連串的故事,成就了他的身後名。

韓愈是個文章家,寫奏摺自然比一般為官者也要講究些。於理、於情都特別動人,文字鏗鏘有力。他說那所謂佛骨不過是一塊髒兮兮的枯骨,皇帝您“今無故取朽穢之物,親臨觀之”,“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舉其失,臣實恥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諸水火,永絕根本……豈不盛哉!豈不快哉!”並說:這佛如果真的有靈,有什麼禍殃,就讓他來找我吧(“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這真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凜然大氣和獻身精神。但是,這正應了我們現時說的,立場不同,感情不同這句話。韓愈越是肝腦塗地陳利害表忠心,憲宗就越覺得他是在抗龍顏,揭龍鱗,大逆不道。於是,大喝一聲把他趕出京城,貶到八千里外的海邊潮州去當地方小官。

韓愈這一貶,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為這不同於一般的逆境,一般的不順,比之李白的懷才不遇,柳永的屢試不第要嚴重得多。他們不過是登山無路,韓愈是已登山頂,又一下子被推到無底深淵,其心情之壞可想而知。他被押送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趕出長安,年僅12歲的小女兒也慘死在驛道旁。韓愈自己也覺得實在活得沒有什麼意思了。他在過藍關時寫了那首著名的詩。我向來覺得韓愈文好,詩卻一般,只有這首,胸中塊壘,筆底波濤,確是不一樣: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聖朝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這是給前來看他的侄孫寫的,其心境之冷可見一斑。但是,當他到了潮州後,發現當地的情況比他的心境還要壞。就氣候水土而言這裡還算富庶,但由於地處偏僻,文化落後,弊政陋習極多極重。農耕方式原始,鄉村學校不興。當時在北方早已告別了奴隸制,唐律明確規定了不准沒良為奴,這裡卻還在買賣人口,有錢人養奴成風。“嶺南以口為貨,其荒阻處,父子相縛為奴。”其習俗又多崇鬼神,有病不求藥,殺雞殺狗,求神顯靈。人們長年在渾渾噩噩中生活。見此情景韓愈大吃一驚,比之於北方的先進文明,這裡簡直就是茹毛飲血,同為大唐聖土,同為大唐子民,何忍遺此一隅,視而不救呢?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同在一片藍天下,人人都該享有愛。按照當時的規矩,貶臣如罪人服刑,老老實實磨時間,等機......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韓姓歷史名人?
姓韓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有沒有姓韓的歷史名人?
馬姓歷史名人?
周姓歷史名人?
曾姓歷史名人?
楊姓歷史名人?
呂姓歷史名人?
陸姓歷史名人?
中國馬姓歷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