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張嘴的圖片?
中國古代有哪些出名的銅鏡,現在價值較高的又有哪些。
銅鏡的發明可追溯到古史的傳說時代,據說黃帝曾鑄神鏡寶鏡。20世紀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青海省貴南縣文化墓葬中發現了兩枚小型銅鏡,距今約四千多年,其時代與黃帝鑄鏡的英雄時代相近,使相傳已久的聖人制鏡的說法得到了實物的印證。
隨著青銅時代發展,青銅總參鑄業日趨發達,工藝技術日臻完善,在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殷商貴族墓中均發現了早期銅鏡,那時只有少數王室勳戚、高階貴族才可能擁有,平局百姓尚無緣享用。春秋戰國時,銅鏡開始在一般貴族中流行。秦漢以降,尤其是唐宋時期,銅鏡得以普及成為尋常百姓家的用具。當青銅時代結束,各種青銅禮器逐漸銷聲匿跡時,銅鏡卻隨著社會的嬗變,超越了早期的原始粗陋,邁入千餘年繁榮昌盛時期。宋元以後銅鏡製作業走向衰退,直到明代中葉,在玻璃鏡推廣以後,才逐漸地隱退。
二、早期銅鏡的發展
中國的早期銅鏡指原始社會末期、夏、周、西周時期的銅鏡。早期銅鏡只見於考古發掘出土,數量極少,為無價之珍品,相比較而言,早期銅鏡鑄技較差,紋飾古樸簡單,遠不如同時期青銅禮器那樣渾厚,紋飾那樣神祕繁縟,數量那麼眾多,表明它滯後於殷周青銅禮器的發展。
1、齊家文化銅鏡
齊家文化是原始社會末期黃河上游的地方文化,主要分佈在甘肅、青海一帶。齊家文化已進入銅石並用時代,零星出土一些紅銅器和小件青銅器,距今約四千多年。迄今為止僅見的兩面銅鏡發現於該文化的墓葬中。
其一為素鏡。1975年甘肅廣河齊家坪墓葬出土。此鏡圓形,直徑僅6釐米,鏡面平坦,有光澤,背面無紋飾,中部有一拱形環鈕。其時期特徵在環鈕、無座、素背、形小等方面充分顯露出來。
其二為七角星紋鏡。1976年出土於青海貴南縣25號墓。圓形,直徑8.9釐米,厚0.3釐米,重109克。鏡面平滑,鏽蝕嚴重。背有鈕(殘)並飾有不規則的七角星幾何圖案,角與角之間行斜線紋。鏡緣鑽有兩個小孔,可能是代替鈕人微言輕繫繩懸掛之用。
2、商代銅鏡
夏代冶銅業已有相當規模,夏遺址中曾出土小件青銅器,其中偃師二里頭遺址曾出土一件直徑17釐米、厚0.5釐米的圓形銅片,可能是銅鏡。該器四邊有61塊長形綠松石鑲嵌,中間用綠松石塊嵌兩圈十字形圖案,每圈均為13個,酷似今天的鐘表刻度。可惜只是孤例。
商代銅鏡共發現五面,均出自殷墟墓葬。這時,殷的青銅鑄造業已相當發達。大到數百公斤重的禮器,小到數克重的貝、箭鏃均鑄造得精美凝重或精巧適用。相比之下,銅鏡顯得出土量既少,鑄技也不高。
1934年,安陽西北崗殷代貴族大墓曾出土一面弓形鈕、飾有紡織紋和鱗形紋的“圓板具鈕器”,被確認為銅鏡。這是當時發現的最古老的銅鏡,但長期未引起人們的重視。1976年,在殷墟“婦好”墓中又發現四面銅鏡,殷代有銅鏡的事實才最終得到確證。婦好墓出土的四面銅鏡按紋飾差異可分為兩類,每類有兩面。
葉脈紋鏡二面。鏡面微凸,鏡背飾微凸的弦紋三週,拱形環鈕,第一、二週弦紋之間是斜線葉脈紋,共16組分為四區,第二、三週弦紋之間是鏡的邊緣,上飾小乳釘紋。
多圈凸弦紋鏡二面,其鏡面微凸,背飾凸弦紋六週,弦紋之間真以密排的豎直短線,乍看似放射狀,實際上每一弦紋間的短線並不相連。
3、西周銅鏡
西周銅鏡共發現十多面,出自河南、陝西、遼寧等地墓葬,其中素鏡佔多數。周鏡均為圓形,形體一般在10釐米以內,鏡身較單薄(0.2-0.3釐米),鏡面平或微凸,鏡鈕除弓形外,還有橄欖形、半環形、長方形等。
紋飾鏡中發現重環紋、鳥獸紋鏡各一面。重環紋常見於西周中晚期的青銅器上,該鏡鏡面中部微凹,弓形鈕,直徑8釐米。
鳥獸紋鏡出自河南三門峽上村嶺虢國墓地......餘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