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史有哪些歷史人物?
歷史上姓史的名人有那些
安史之亂的史思明,抗清名將史可法,周宣王時書法家史籀,春秋時晉國大夫史墨,春秋時魯相史晨(曾為祀孔而以隸書作碑,立於孔廟,史稱“史晨碑”。 ),隋代名將史萬歲,唐初史大奈,五代後周名將史弘肇,南宋歷任太師、右丞相史彌遠,南宋詞人史達祖,元代名將史天澤,明朝理學家史孟麟,清朝將領史榮椿
歷史上姓史的名人有哪些
根據2005年由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袁義達主持完成、袁義達鍾蔚倫主編的《當代百家姓》裡所釋出的百家姓最新順序,史姓排名85位。百家姓排名63位! 史佚的遠古祖先是高辛帝元妃姜嫄生后稷為周始祖,歷至文王,文王生皇子伯邑考、伯邑考生佚。西周初年佚任太史令一職,輔佐武王克商,與周、召、太公共輔成王。一生為人嚴正, 《桐葉封臣》裡“天子無戲言”的千古名言就出自他口。後人把他作為史官的楷模,並將他與太公、周公、召公並稱為四聖,史佚子孫以官職“太史令”的史字為氏,稱史氏。
史佚-西周太史令佚(辛甲三子)。因官而得姓。
史魚-春秋時衛國史官。
史大奈史恭-漢宣帝舅公,涼洲刺史,撫養、輔佐宣帝有功,贈杜陵侯。史崇高祖。
史崇-史姓家譜始祖。東漢溧陽侯。
史萬歲-杜陵人(今陝西西安)。隋朝名將。長於騎射,好讀兵書。
史大奈-突厥王族,阿史那氏。唐朝開國功臣。
史務茲-唐朝武后之宰相。溧陽侯21世孫。
史思明 ,[1] 寧夷州(今 遼寧)突厥人, 安史之亂的主要發動者之一 。居營州柳城,初名崒幹, 其貌不揚,懂六蕃語。姿癯露,鳶肩傴背,廒目側鼻,寡鬚髮,躁健譎狡史 。突厥族,寧夷州人,唐玄宗李隆基賜名思明。著名唐朝叛將,“安史之亂”禍首之一。
史朝義:(公元?~762年待考),突厥族,史思明的長子;樓煩人(今山西)。著名唐朝“安史之亂”叛將。
史浩-南宋朝宰相。為岳飛平反昭雪。溧陽侯35世孫。
史浩
史彌遠-南宋朝宰相。史浩四子。溧陽侯36世孫。
史嵩之-南宋朝將軍宰相。史浩侄子。溧陽侯37世孫。
史嵩之
史天澤-元朝忽必烈的丞相。鎮陽王。
史天澤
史可法(1601年~1645年),明末政治家,軍事統帥。字憲之,又字道鄰,漢族,祥符人(今河南開封),祖籍順天府大興縣(今北京),東漢溧陽侯史崇第四十九世裔孫,其師為左光斗。明南京兵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因抗清被俘,不屈而死,是我國著名的民族英雄。南明朝廷諡之忠靖。清高宗追諡忠正。其後人收其著作,編為《史忠正公集》。
史夔-清朝瞻事府大堂,康熙老師。康熙字典修纂官。溧陽侯51世孫。
史貽直-清朝文源閣大學士,宰相,軍機大臣。溧陽侯52世孫。
史籀:(生卒年待考),周朝初期著名史官史佚後裔。著名周宣王時太史、書法家。
史墨:(生卒年待考),著名春秋晉國大夫。
史晨:(生卒年待考),著名春秋魯國宰相。
史丹:(生卒年待考),字君仲;魯國人,徙杜陵。著名漢朝大臣。
史游:(生卒年待考),西漢人。著名西漢書法家。
史道碩:西晉畫家,他有四個弟子,皆以善畫得名。
史弘肇:(生卒年待考),字化元;鄭州榮澤人(今河南鄭州)。著名五代後漢名將,以武功顯名。
史倫:(生卒年待考),燕京永清人(今河北永清)。著名宋朝教育家。
史達祖:(生卒年待考),字邦卿,號梅溪;汴京人(今河南開封),居杭州。著名南宋詞人。
史際:(生卒年待考),江蘇溧陽人。著名明教育家。
史孟麟:(生卒年待考),江蘇宜興人。著名明朝理學家。
史震林:(生卒年待考),字岵岡;江蘇金壇人。著名清朝文學家。著有《西青散記》、《華陽散稿》等。
史榮椿:(生卒年待考),字蔭堂;直隸大興人(今北京大興區)。著名清朝抗英將領。
史良-前中國民主同盟主席。
史玉孝-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
史可-電影演員。
史玉柱-企業家
史泰祖-香港著名面板科醫生
史量才-民國愛國報業家
史東山-電影導演
史久鏞-海牙國際法庭庭長
史群-當代水產學家
史克信:(公元1928~),黑龍江克山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中將。
史澤波:(公元1899~1986年),字恩......餘下全文>>
姓何的歷史人物有哪些
何 武:字君公,西漢蜀郡郫縣人,為人仁厚,獎稱人之善,歷任御史大夫,大司空等官,封汜鄉侯,哀帝時與丞相孔光擬定限田、限奴婢方案。其逾限者歸官,以緩和矛盾。遭貴族官僚反對,未能實行,后王莽謀誅異己者,君國豪傑坐死者數百人,武自知難免,乃自殺。
何 敞:字文高,東漢扶風平陵人,水利學家,為人性直,出為濟南太傅,以寬和為政。有冤獄,以春秋大義斷之,百姓化其恩禮。和帝時任侍御史尚書,曾數次上書斥責外戚竇憲等貪暴專橫,力言為政以節省浮費,賑恤窮孤之要。後任汝南太守領導人民修治魚同 陽舊渠,民得其利,耕田增加三萬餘頃。
何 進:東漢大將軍,南陽宛人,何皇后的異母兄,時黃巾起義拜進為大將軍,率軍衛鎮京師,以功封慎侯及靈帝崩,皇子辯即位,以主幼宮廷內外不安,進謀誅宦官不密,反為所害。
何 熙:字孟孫,東漢,陳郡陽夏人,少有大志。不拘小節,體貌魁梧,善為容儀,官御史中丞,晉大司農,永初間南翠於與烏丸俱反,以熙車騎將軍徵之,暴疾,歿於徵戰軍中,熙以忠孝傳家,有政能光大家聲,曾孫何變夔,字叔龍,仕魏位至文帝太傅,夔子何曾仕晉位至太尉,夔子何曾仕晉,位於太尉,夔孫何劭亦仕晉,位至尚書左僕射,世代卿相。
何 晏:三國時玄學家,為魏晉玄學的主要創始者之一。字平叔(190-249),南陽宛(今河南省南陽)人。漢代大將軍何進之孫,曹操為司空時納其母,並收養晏。晏少時聰慧過人,曹操寵若諸公子。何晏娶金鄉公主為妻,賜爵為列侯。官拜散騎侍郎、侍中、吏部尚書,後為司馬懿所殺。何晏主張儒道合同,引老以釋儒。他在《道論》中說:“有之為有,恃‘無’以生;事而為事,由無以成。”“無”是他對《老子》和《論語》中“道”的理解。他認為天地萬物都是“有所有”,而“道”則是“無所有”,是“不可體”的,所以無語、無名、無形、無聲是“道之全”。何晏與王弼齊名,是魏晉玄學貴無派創始人。今存《論語集解》、《景福殿賦》、《道論》等。
何 休:字邵公(129-182),為董仲舒四傳弟子,東漢傑出經學家。歷17年撰成《春秋公羊解詁》,成為今文經學家議政的主要依據。何休的成就,是在六經的精闢研究上,他對於六經的造詣,當時的學者無人能及。他的著作,有《春秋公羊解詁》、《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廢疾》等。據說,他晚年辭官不做,在北新城興蓋大批講舍,聚生徒數百人,朝夕勤講,使得一時教化大行。一二千年前,像這樣大規模的聚徒教學的人,恐怕屈指可數。
何 攀:字惠興,晉蜀郡郫人,武帝時為廷尉平,廷尉卿諸葛衝以攀蜀士輕之。及嘗斷疑獄,申明曲直始歎服,尋以功封西城侯,食邑萬戶,賜絹萬匹,攀讓所封及絹之半,餘所受者,分給中外宗族,後除兗州刺史,固辭不就,攀居心平允,蒞官整肅。為樑益二州中正。引致遺滯,雖官居顯職,家甚貧,無妄媵伎樂。惟以賙濟貧乏為事。
何 琦:字萬倫,東晉廬江人,晉代三國論作者,其本是一個好古博學之士。可是為恐對母親供養不適,就勉強當了一名縣令。後來母親去逝,他說:“所以仕者,實博利祿以供親耳。今親已卒,復何求焉。”於是罷官歸野,耽玩典籍,以琴書自娛,成為一代高士,同時他的孝行也傳誦千古。
何 充:字次道,東晉,廬江人,世代公卿,曾祖何禎,光祿大夫,祖何惲豫州刺史,父何睿安豐太守,成帝曰:“充風韻儒雅,器局方概,有萬夫之望。”官至吏部尚書、尚書令、左將軍、出將入相,以社稷為己任。晚年性好釋典,崇修佛寺。其弟準,位居宰輔,高尚寡慾,不以世出公卿門第,而視富貴如浮雲。準子淡。官至南康太守,孫元度。西陽太守,次孫叔度太常卿尚書。
何 遜:字仲言,南朝梁,東海郯人。何承天曾孫,宋員外郎何翼孫。齊太尉中......餘下全文>>
中國古代姓原的歷史人物有哪些
原憲(公元前515年—公元前?年),字子思,宋國(今河南省商丘市)人。 孔子弟子,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封原憲為“原伯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追封“任城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稱為先賢原子。
原憲出身貧寒,個性狷介,一生安貧樂道,不肯與世俗合流。孔子為魯司寇時,曾做過孔子的家宰,孔子給他九百斛的俸祿,他推辭不要。孔子死後,原憲遂隱居,茅屋瓦牖,粗茶淡飯,生活極為清苦。
姓氏源流
原(Yuán)姓源流單純,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為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的裔孫原軫之後,以國(邑)名為氏。據《姓氏急就篇》載,西周初,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受封於原(古稱軹邑,今河南省濟源市西北),世為伯爵,史稱原伯貫,建立原國。春秋時原國被晉國所滅,原伯之後轉封於先軫,號為原軫,官為晉國上卿,其采邑在原邑。《水經注》說:“遼山縣西南黃崖山,先軫所出也”。晉獻公二十一年,公子重耳為避難流亡國外,漂泊達十九年之久,先軫與狐偃等一批近臣隨行,為五賢之一。原軫其後世子孫以國(邑)名“原”為姓,稱為原氏,遂形成原姓。
得姓始祖:先軫(?-公元前627年)。因采邑在原(今河南省濟源西北),又稱原軫。春秋中期晉國大夫,傑出的軍事將領。初為下軍佐,後升為中軍元帥,掌握國政。先軫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既有元帥職銜,又有元帥實績的著名統帥。論才幹,他既有軍事家的韜略又有政治家的頭腦;既有籌謀策慮之長,又有臨陣指揮之能。而且他的謀略很多都具有普遍意義或理論價值。論人品,他性情暴烈不馴,卻耿正忠誠,是一位不憚以身殉義的丈夫。據《英賢傳》載,周文王之子封於原建立原國(原國初在今山西沁水縣後遷河南濟源市),國君稱原伯,原伯後裔有原伯姓。又據《姓氏急救篇》雲,原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六子,封於原邑(今河南省濟源),為伯爵稱原伯,後為晉國所滅,原伯子封於先軫,號稱原軫,其後有原姓。故原氏後人奉先軫為原姓的得姓始祖。
歷史上姓萬的名人有哪些
萬姓的得姓始祖為芮伯萬。周初,成王封同姓族人姬良夫於芮(今山西省芮城和陝西大荔一帶),遂建芮國。芮國是一個諸侯國,其國君人稱芮伯,芮伯傳至春秋時,出芮伯萬,因其寵姬眾多,風流成性,致使母親芮姜極度不滿,將其驅至魏城(今山西省芮城)。其子孫有以萬為氏者,稱萬姓,並奉芮伯萬為萬姓得姓始祖。
芮國在周襄王姬鄭十二年(公元前640年),為秦穆公嬴任好所吞滅,其王族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字為姓氏者,稱萬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萬氏正宗
萬[萬,讀音作wàn(ㄨㄢˋ)][1]
部分得姓始祖
編輯
芮伯萬、任萬、複姓葉萬氏、吐萬氏、萬紐於氏、万俟氏
部分始祖
編輯
萬 秩:字有典,行二。江西南昌縣籍,初公祖諱會奇客福建邵武府,病卒公考諱運屹,時年十四,值歲飢,歸未至,而母杜氏道卒,遂止於杉嶺西巖。至公之孫伯成昆弟,始回南昌原籍。生明洪武辛亥二月十八日,年六十八卒正統戊九月初四日,葬杉嶺西巖。配:柯氏,生明洪武乙卯四月初一日,年七十二卒。正統丙寅十月二十一日葬杉嶺西巖傍。子二:長子宗基,次子宗望。
萬壬一:原籍江西吉安府太祖縣中元進士第,任江南嶶州府太守,明洪武八年乙卯挈弟壬二公來湘卜居十七都小羅段尺塘灣生歿闕,紀葬段中螺絲頭良山坤向有墓碑是處離城七十里前羅瀧山八面後倚雲馬一屏河崗發泥溪之源天門樹螺絲之表其中田肥土深水秀山環可以饒富足可以蔚人文遂肇我族於斯焉。配:張氏,生歿闕紀葬合夫冢同向。子三:良孫;福孫;文孫。壬二:老譜注,公徙居四川厥後傅聞衍居桃源生歿葬配闕紀。壬三:歷居新化斗山嘉慶初欽錫翰林象春系公後嗣生歿葬配闕紀。[3]
遷徙分佈
編輯
萬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十八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二百九十五萬三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18%左右。
春秋時期,芮國佔據今山西、陝西間地,晉國則佔山西一帶,故早期萬氏當發源于山西、陝西省境,此二省亦為後世萬氏支系的主要源頭。
漢朝以前,萬氏族人有入遷山東者,如戰國時期有山東人萬章,但兩發源地仍為萬氏族人主要繁衍生息之地。兩漢時期,陝西扶風一帶萬氏族人枝繁葉茂,遂有郡望——扶風郡。
魏、晉、南北朝時,北方戰火四起,萬氏族人有避居南方者,此次南遷,奠定了後世萬氏族人盛於南方的基礎。另外,北魏遷都洛陽後,隨著漢化政策的推行,鮮卑複姓吐萬氏改單姓萬,並迅速發展壯大,形成又一郡望——河南郡。
唐朝時期,浙江、安徽萬氏較盛,時有浙江崑山令萬齊融;安徽人萬敬儒,三世同居,族人所居之所稱“成孝鄉廣孝聚”。唐代以後,史載萬氏名人比比皆是,且多出南方。
萬姓
宋、元時期,更朝換代頻繁,少數民族遼、金、蒙皆想爭霸天下,北方時有戰爭,致使萬氏族人舉族南遷,南方萬氏族人由此陡增,江西、湖北、湖南、天津、山東等地均有萬氏族人散居點。據載,宋朝有萬頃,出江州(今江西九江);萬鎮,出平江(今湖南平江);萬人傑,出大冶(今湖北大冶);元朝有萬邦寧,出寶坻(今天津)。
明、清時期,是歷史上萬氏族人最盛階段,山東、四川、江蘇、廣東、廣西亦有萬氏族人的足跡。可見,萬氏族人已涉足於祖國最南端,遂有清朝萬氏族人渡海遷播於更廣闊之領域。據此期間史載萬氏名人來看,多出、江蘇、江西一帶,則此區誠為萬氏族人發展最旺之地。另,明朝萬氏作為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於河北、河南、山東、安徽、陝西、北京等地落籍。
如今,萬氏族人尤以山東、江西、江蘇、湖北等省多此姓,這四省萬氏族人約佔全國萬氏人口的40%以上。
歷史名人
編輯
萬 戶
15世紀末期,明朝的士大夫萬戶把47個自制的火箭綁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雙手......餘下全文>>
姓宗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宗 魯:按左傳,魯為西周衛國公孟驂乘,衛國都朝歌(今河南省淇縣一帶)。
宗 樓:按左傳,樓為東周齊國將下軍。齊國都臨淄(今山東省淄博東)。
宗伯鳳:按漢書王莽傳,宗伯鳳先明禮為少府,後為僕射。【姓宗伯,名鳳,字君房】。
宗 宣:按漢書王莽傳,宗宣為太史令。【晉伯宗之後,見宋胡三省的《資治通鑑音注》】。
宗 佻(tiao):宗佻為驃騎大將軍,潁陰王,南陽安眾人。劉秀在宛城的故交,參加昆陽大戰了,是昆陽十三騎之一。使一口鳳鳴刀,相傳是用古時鑄造干將、莫邪劍留下的一塊寒鐵鍛成。宗佻為人敦厚、學識不多,但刀術精、功夫極深,可惜在昆陽突圍時痛失一隻胳臂。
宗 廣:相傳是宗佻之弟,南陽安眾人,光武時任尚書令。
宗 紺(gan):樑國蒙(今河南商丘)人,東漢天文學家。初任蒙縣公乘,善星曆,因成功預測出日食發生的時間而遷為待詔。其孫宗誠亦能成功預測出日食發生的時間,並指出官曆之誤,官至舍人。其孫宗整,宗誠之兄也善星曆。
宗 均:宗均 字叔庠,南陽安眾人也。父伯,東漢建武初為五官中郎將。先後任上蔡令、九江太守;永平元年,遷東海相。顯宗以其能,七年,徵拜尚書令,後任司隸校尉、河內太守。建初元年,卒於家。【廣韻:宗姓,周卿宗伯之後,出南陽】
宗 資:宗資 字叔都,南陽安眾人也。家代為漢將相名臣。祖父均,自有傳。資少在京師,學孟氏易、歐陽尚書。舉孝廉,拜議郎,補御史中丞、汝南太守。署範滂為功曹,委任政事,推功於滂,不伐其美。任善之名,聞於海內”也。
宗慈:按後漢書宗慈傳,慈字孝初,安眾人,東漢修武令,因太守多取賄賂,遂棄官去拜議郎。道疾,卒南陽,群士皆重其義行。
宗炳(375-443)南朝宋畫家。字少文,南涅陽(今河南鎮平)人,家居江陵(今屬湖北)。士族。東晉末至宋元嘉中,當局屢次徵他作官,俱不就。擅長書法、繪畫和彈琴。信仰佛教,曾參加廬山僧慧遠主持的“白蓮社”,作有《明佛論》。漫遊山川,西涉荊巫,南登衡嶽,後以老病,才回江陵。曾將遊歷所見景物,繪於居室之壁,自稱:“澄懷觀道,臥以遊之”。著有《畫山水序》。
宗愨,字元幹,南陽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愨年少時,炳問其志,愨曰:“願乘長風破萬里浪。”炳曰:“汝不富貴,即破我家矣。”兄泌娶妻,始入門,夜被劫。愨年十四,挺身拒賊,賊十餘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時天下無事,士人並以文義為業,炳素高節,諸子群從皆好學,而愨獨任氣好武,故不為鄉曲所稱。江夏王義恭為徵北將軍、南兗州刺史,愨隨鎮廣陵。時從兄綺為徵北府主簿,綺嘗入直,而給吏牛泰與綺妾私通,愨殺泰,綺壯其意,不責也。
宗澤(1060~1128)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字汝霖,漢族,浙江義烏人,剛直豪爽,沉毅知兵。進士出身,歷任縣、州文官,頗有政績)。宗澤在任東京留守期間,曾20多次上書高宗趙構,力主還都東京,並制定了收復中原的方略,均未被採納。他因壯志難酬,憂憤成疾,七月,臨終三呼“過河”而卒。著有《宗忠簡公集》傳世。宗澤東京保衛戰是兩宋之際以宗澤等抗戰派將領為首的宋朝軍民抗擊金軍侵略、保衛首都開封的重要戰爭。澤威聲日著,北方聞其名,常尊憚之,對南人言,必曰宗爺爺。
宗臣(1525~1560)明代文學家。字子相,號方城山人。興化(今屬江蘇興化)人。南宋末年著名抗金名將宗澤後人。嘉靖二十九年進士,由刑部主事調吏部,以病歸,築室百花洲上,讀書其中,後歷吏部稽勳員外郎,楊繼盛死,臣賻以金,為嚴嵩所惡,出為福建參議,以御倭寇功升福建提學副使,卒官。詩文主張復古,與李攀龍等齊名,為“嘉靖七子”(後七子)之一,散文《報劉一丈書》,對當時官場醜態有所揭露,著有《宗子相集》......餘下全文>>
歷史上姓歐陽的名人有哪些
歐陽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且在政治上負有盛名。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累贈太師、楚國公。後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被世人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
歷史上姓第五的名人有哪些
第五姓是中國姓氏中的一個複姓,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為春秋戰國時期的貴族姓氏(齊田氏)[1] ,現在大多已經衍化成第姓、第伍姓或五(伍)姓。第五姓源於媯姓,複姓第五可以追溯到舜帝,其後有媯、田,陳、姚、胡五姓,皆為同根同源,史稱“媯汭五姓”。出自漢高祖劉邦強遷原戰國時期齊國的田氏公族時封的編序,屬於帝王賜姓改姓為氏。
著名人物:第五倫、第五訪、第五種、第五琦。
第五倫:字伯魚,京兆長陵人也,東漢大司空(即東漢宰相)。其先齊諸田,諸田徙園陵者多,故以次第為氏。第五倫曾為東漢初年光武帝、明帝、章帝三朝元老,為官清廉無私,盡忠守節,其後輩有五人在朝為官,與東漢相始終。
第五種:字興先,歷官高密侯相、兗州刺史。因彈劾中常侍單超及其侄子單匡,屢受陷害。當時人說:“清高正直,以第五種為第一。”
第五訪:字仲謀,東漢中期京兆長陵(今陝西省咸陽市東北)人。
第五上:東漢刺史,為官冠名州郡,永壽中以奉使稱職,拜高密侯相,懲治貪惡,剛直不宥。
第五元先:東漢學者,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統曆、九章算術,為鄭康成之師。
第五琦:唐代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即唐朝宰相)。曾為扶風郡公,能言強國富民術,不益賦而用以饒。乾元時升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被誣告貶為刺史。
第五均:宋朝人,官至宰相,生卒不詳。
潘姓歷史名人有哪些
1、潘崇。春秋楚成王時太師,助楚穆王繼位有功,被穆王封為太師,兼掌上環列之尹。
2、潘 嶽(247-300):西晉文學家,字安仁,滎陽中牟(今屬河南)人。以文學才華及“龔姿容”而著名。在文學方面,長於詩賦,文辭華靡,與陸機齊名,世稱“潘陸”,並有成語“潘江陸海”可證。其《閒居賦》《悼亡詩》為世傳頌,明人輯有《潘黃門集》。亦稱為潘河陽、潘安。“貌比潘安”,是大家都懂得應用的一句話,用來形容姿容美好的男子。這位潘安,就是晉代的大才子潘岳。
3、潘 尼(約250-311):西晉文學家,字正叔,滎陽中牟(今屬河南)人,官至太常卿。與叔父潘岳以文學齊名,世稱“兩潘”。明人輯有《潘太常集》。
4、潘 美(925-991):北宋檢校太師、忠武軍節度使,字仲詢,大名(今屬河北)人。宋初,從太祖平定叛臣李重進,率軍滅南漢、南唐、北漢,其功居多。雍熙三年(986)北伐,“美獨拔寰、朔、雲、應等州”,因攻遼時指揮失當,致名將楊業被俘絕食而死。旋以業妻折太君劾,削秩三等。後加至同平章事(宰相)。卒年六十七,贈中書令,諡武惠。真宗鹹平(999)二年,配饗太宗廟庭,追封鄭王。
5、潘騫:為震公次子,即潘美之弟,字國英。其從兄征伐, 屢建大功,在開寶年間,被封為武威將軍節度使,鎮守江西九江,深受百姓擁戴。宋鹹平二年被追封為晉平王。其立兄潘美之幼子惟文為嗣。(騫公40世孫潘朝法敬書)
6、潘大臨 宋代詩人,字邠老,黃崗人。與弟大觀皆以詩名。從蘇軾、黃庭堅、張耒遊,雅所推重,有《柯山集》。
7、潘 閬(?-1009):宋詩人,字夢空,號逍遙子,大名(今屬河北)人,官至滁州參軍。詩風清淺而少雕琢,以五律居多,著有《逍遙集》。
8、潘 翼 宋代學乾,字雄飛,青田人。貫穿諸子百家,著九域賦、工古文,邑人登科者多出其門。王十朋自少從遊,每嘆不能竟其學。
9、潘季訓(1521-1595)明代水利家,字時良,號印川,烏程(今浙江湖州)人。曾以御史巡按廣東,行均平裡甲法。並曾四任總理河道,總結出一套治黃方法。有《兩河管見》、《宸斷大工錄》、《河防一覽》等。
10、潘平格(1610-1677):明清之際思想家,字用微,浙江慈溪人。強調在日用實際上去求真理,提出“渾然一體”、“見在真心”的理論。著有《求仁錄》。
11、潘檉章(1626-1663):明清之際學者,字聖木,號力田,吳江(今江蘇)人。著有《國史考異》,顧炎武推其精審。
12、潘 耒(1646-1708):清初學者,字次耕,又字稼堂,吳江(今江蘇)人。師事顧炎武,博涉經史及歷算聲韻之學,曾參與纂修《明史》。
13、潘奕雋:清初書畫家,平生著述甚多。所著《叢三鬆堂集》,遍誦藝林。
14、潘恭壽:清初畫家,其族第多人都是當時知名畫家。
15、潘 韜 清代將領,吳川人。乾隆中任閩浙督標水師營參將,守護臺灣有功,官至南澳鎮總兵。
16、潘仕成 清廣東番禺人,字德畲。好藏書。道光間輯刊《海山仙館叢書》,首開於古籍之外,兼刻西歐翻譯諸書之例。鴉片戰爭時曾聘請法國專家仿造西洋戰船,向清廷報告,未被採納。
17、潘齡皋 清末進士。字錫九,河北安新人。歷官甘肅布政使等。...餘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