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姓起源?
聞姓的聞姓家譜
浙江杭州聞氏族譜十卷,著者待考,清嘉慶八年(公元1803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浙江鄞縣四明石馬塘聞氏家乘十八卷,首一卷,(清)聞恭瑜纂修,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追遠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浙江鄞縣鄞西石馬塘聞氏家乘十八卷,首一卷,(民國)張厚煒纂修,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追遠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江西建城稠溪聞氏宗譜,(清)聞克諧主修,聞金誥纂,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江西省檔案館。湖北薪春聞氏三修宗譜二十四卷,末一卷,(清)聞月樵、聞桂芳纂修,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今缺第十一卷。現被收藏在湖北省谷城縣圖書館。聞氏支譜不分卷,(清)聞晉元纂,清光緒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浙江餘姚聞人氏宗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襲桂堂木刻活字印本兩冊,今僅存第三卷、第五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浙江杭州聞氏族譜十卷,(清)聞鏞纂修,清嘉慶八年(公元1803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桐廬桐江閬苑聞氏宗譜,(民國)朱邦彥纂修,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承恩堂木刻活字印本兩冊,今僅存第一卷、第九~十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江蘇崑山聞氏宗譜,(清)聞永成纂修,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廣寧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一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江蘇崑山聞氏家乘,(清)聞永成纂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廣寧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殘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江蘇崑山聞氏宗譜,(清)聞永成纂修,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廣寧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殘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浙江鄞西石馬塘聞氏家乘十八卷,首一卷,(民國)張原煒等纂修,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追遠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遼寧海城聞氏宗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襲桂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遼寧省海城氏博物館。
百家姓中姓文與姓聞一樣嗎?
百家姓中姓文與姓聞不一樣。文姓來源:(1)出自姬姓。以諡號為氏。為西伯昌之後。據《風俗通義》所載,西周建立後,武王追贈其父西伯昌為“文王”其支庶子孫有文氏。(2)避諱改姓。據《宋史.文彥博傳》所載,其先本敬氏,避後晉高祖及翼祖諱改文氏。
聞姓來源:據《風俗通義》及《通志.氏族略》所載,本溫人世之後,改單姓為聞氏。
聞,聞人,文這三姓式起源與來由的不同?
聞姓baike.baidu.com/view/666663.htm
文姓http://baike.baidu.com/view/33928.htm
聞姓在滿族屬於那個旗
你提供的4條線索
1 聞
2 東北瀋陽附近
3 開原
4 滿族
你的問題
1 旗籍(如果族譜無記載或長輩也不清楚亦或老姓也不清楚就要根據居住地遷徙地的人源來分析)
2 老姓(根據族譜、居住地遷徙地人源分析)
想根據老姓確定旗籍還是有可能的
想根據旗籍確定老姓那簡直是太難了
有很多姓氏在八旗均有註冊
這也就是為何同旗不同姓 同姓不同旗
我的拙見 我只能去查下有多少滿族老姓可以改姓聞
在<滿族漢字姓氏尋根大全> 以及《滿族八旗姓氏》中查到的結果取並集
"『聞』 滿族老姓包括:溫都氏、加入滿族的聞氏(漢族)。 "
我手中的資料只有這兩個姓氏後人有部分改姓聞
聞氏是滿洲旗分內的漢族 切屬正黃旗包衣
那麼就只剩下溫都氏了。
【溫都氏在正黃 鑲白 正藍 均有註冊 】
鑲白旗一支 世居訥殷 就是現在的今吉林省撫松縣東南松花江上游流域
和你家譜上的“開原”不符
我也只能分析到這了
祝你好運
=============
【溫都氏】Wendu Hala 見於《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又作文都,滿族最古老的姓氏,源於金代姓氏“溫都”,以部為氏,世居訥殷、綏分、瓦爾喀、烏蘇里江等地,后冠漢字姓孔、溫、都、文、聞。錫伯族有溫都爾氏,后冠漢字姓溫、文等。金朝著名人物有:溫都酋長烏春,左丞相、廣平郡王思忠、參知政事兀帶。清朝著名人物有:
[寶金泰] 滿洲正黃旗人,和碩額駙。
[鍾內] 滿洲鑲白旗人,世居訥殷,父郎格國初來歸,授佐領,鍾內初襲佐領,徵明,授騎都尉,孫納爾泰襲。
[鄂海] 滿洲鑲白旗人,世居訥殷江,康熙三十六年從徵噶爾丹,累官湖廣、川陝總督。其家族知名者有,雲騎尉烏林泰。
[覺和託] 滿洲鑲白旗人,世居訥殷,從徵吳三桂,敘功授騎都尉。
[伍林泰] 滿洲鑲白旗人,世居訥殷,從徵準噶爾陣亡,贈雲騎尉。
[薩爾太] 滿洲正藍旗人,世居海鹽,太宗時來歸,以軍功授騎都尉。子佛保住承襲。
【聞氏】Wen Hala 見於《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旗分內尼堪姓》,本漢族姓氏,世居瀋陽。其姓氏著名人物有:
[黃英] 尼堪,滿洲正黃旗包衣旗鼓人,世居瀋陽,任牧長。
聞姓和文姓是不是共同祖先
百家姓中姓文與姓聞不一樣。文姓來源:(1)出自姬姓。以諡號為氏。為西伯昌之後。據《風俗通義》所載,西周建立後,武王追贈其父西伯昌為“文王”其支庶子孫有文氏。(2)避諱改姓。據《宋史.文彥博傳》所載,其先本敬氏,避後晉高祖及翼祖諱改文氏。
聞姓來源:據《風俗通義》及《通志.氏族略》所載,本溫人世之後,改單姓為聞氏。
中國有多少姓聞的人
聞姓是中國比較稀少的一個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289位,在全國姓氏人口排行中排名第305位。為區別其他同音姓,常被稱為“新聞的聞”。據統計,其中中國大陸有聞姓19.8萬人,約中國人口總數的0.013%,江蘇省和湖北為中國聞姓的主要省。聞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100位,在大陸地區甚至沒有進入300位。聞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人口約二十萬九千餘,佔全國人口的0.013%左右,在全國各地均有分佈。
聞姓的祖先是聞仲嗎
歷史上應該沒有聞仲這個人,歷史上商紂時期的太師並不姓聞,也就是說聞太師的歷史原形可能並不存在。關於聞仲這個人物,任何正史都沒有記載(當然,東周以前可被稱為“正史”的史書也少),在《封神演義》問世以前,民間所流傳的戲曲小說中也似乎沒有過這個人物的出現。試想在《封神》中如此一個鞠躬盡瘁,赤膽忠心的重臣如果真有原形的話,怎麼可能不被世人所大加追捧?中國帝制社會講究的是忠君愛國,“忠君”甚至在“愛國”的前面,如果確有其人,帝王階級又怎可能不大力鼓吹,塑造典型呢?當然,也可能是因為紂王昏庸,沒有哪個後來的君主願意把臣下比作聞仲而間接的把自己比作紂王。但是民間是不可能不對其的“忠義”不加讚賞的。就如諸葛亮,其人在歷朝歷代都有著眾多“粉絲”,而歷史上的他雖的確是曠世奇才,但他主要的能力是體現在政治上,而非小說中寫的在軍事上“料事如神”,封建社會的人們對其的愛戴很大原因在於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因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強勢的儒家思想講究的就是“忠”“義”。所以雖然聞仲有點“助紂為虐”的意思,但對於他的“忠義”,不可能沒人讚賞,也不可能在後世的史書(正史也好,野史也罷)中沒有記載的。
在《封神》裡有些角色是有歷史原形的,如武王,姜尚,黃飛虎等.有的人的歷史原形雖有但並非商紂時期的人,比如說李靖。封神裡的李靖的歷史原形是唐朝名將李靖。但聞仲這個人物多數人認為是沒有原形的,純粹的杜撰,可也有人說他的原形有可能是春秋時期越國的文仲。當然這已經不可考證了,畢竟我們不能起古人於地下,問清楚聞仲這個人物到底是不是有原形,但其人並非商紂時期的真實人物(至少不是當時的太師,也不是名人),應該可以肯定。
一、姓氏源流 聞(Wén 聞)姓源流純正,源出有一:
出自複姓聞人氏,是春秋時期少正卯的後代。少正卯是春秋末葉魯國人。他博學多識,很有名氣。他的有些主張與孔子不合,曾聚眾講學,同孔子唱對臺戲,使得孔子的不少弟子都跑到少正卯處聽講。後來孔子利用職權殺了少正卯。因少正卯是當時聲譽很大、遠近聞名的人,被譽為“聞人”,所以他的後代支庶子孫有的便改為聞人氏。後有一部分聞人複姓改為單姓聞,稱為聞姓。
得姓始祖:少正卯(見上)。先秦典籍中有的提到孔子誅殺少正卯,有的則沒有記載。這樣,孔子是否誅殺少正卯,成了後世聚訟疑問。據《荀子·宥坐》曰:“孔子為魯攝相,朝七日,而誅少正卯。門人進問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也,夫子為政而始(先)誅之,得無失乎?’孔子曰:‘居!吾語女(汝)其故。人有惡者五,而盜竊不與焉: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闢而堅,三日言偽而辯,四曰記醜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於人,則不免於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而有之……不可不誅也。”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雲:“(魯)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攝相事……於是誅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也就是說,孔子在魯國由司寇代行宰相職務才七天,就殺死當時魯國的大夫少正卯,理由是少正卯兼有五種惡行,並且在家裡聚眾成群,鼓吹邪說,譁眾取寵,已是小人中的雄傑,所以非殺不可。後來的《尹文子》、《說苑》、《孔子家語》等書,都引用《荀子》的說法,認為孔子殺了少正卯。然而,南宋朱熹認為,孔子並沒有殺少正卯。此說一出,許多學者表示贊同。
其主要理由是:
一,諸子百家著作中寓言居多,不足為信。成書早於《荀子》的《左傳》、《國語》、《論語》、《孟子》等,都沒有提到這件事,而且《左傳》、《國語》往往對孔子有所誣罔,也不提此事,可見歷史上沒有孔子誅殺少正卯之事。
二,孔子代行宰相職務才七天,以一個大夫的身份去殺掉另一個大夫......餘下全文>>
聞姓的遷徙分佈
(缺)聞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100位,在大陸地區甚至沒有進入300位。聞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人口約二十萬九千餘,佔全國人口的0.013%左右,在全國各地均有分佈。 春秋時候,魯國有個很有名的學者叫作少正卯,講學做學問,是當時一個很有名的人,被稱為“聞人”(聞在古漢語裡是聞達,出名的意思)。他的後代 以他為驕傲,就以“聞人”作為自己的姓氏,稱為聞人氏。後來聞人氏把姓氏簡化為聞,世代相傳,就形成了聞這個姓氏。又據《風俗通》和《名賢氏族言行類稿》等古籍記載,聞姓本是聞人之後,後改單姓為聞。由此可知,單姓的“聞”與複姓的“聞人”姓,實際上是一父所出的同一家人,不過是先有聞人氏,後有聞氏罷了。換句話說,聞姓是從聞人氏分支出來的。那麼,聞姓是在可時而來的呢?據 考證推測,大致是在唐末和宋初形成的,因為,翻遍有關史冊,在此之前未有聞姓的記載和活動足跡。望族居吳興郡(今浙江省吳興縣一帶)。 聞啟祥:明朝人。自幼聰慧,好讀書,以文章著稱,居家不仕。後來有人幾次推薦他作官,他堅辭不赴,誓作平民終身。聞元奎:明朝人。以孝友出名。與人交,敬而有辯。由貢生授江陰訓導,遷上海教諭。教導嚴謹,以身作則,造就人才甚多。聞一多:原名聞家驊(1899-1946),現代著名詩人、學者、愛國人士。曾留學美國,學美術、文學。早年參加新月社,先後在青島大學、清華大學等校任教。著有《紅燭》、《死水》等詩。後來參加反對獨裁、爭取民主的鬥爭,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國民黨特務暗殺,時年47歲。全部著作由朱自清等編成《聞一多全集》。 聞良輔明臣。浙江德清人。才幹與品行都出類拔萃,洪武年間任監察御史,後歷官大理少卿、廣東按察使。明永樂二年(1404),與寧善出使暹羅(今泰國),賜其王織金文綺、絨錦紗羅,暹羅斛國王參烈昭昆牙遂遣使入貢,進金葉表文,賜《大統歷》。聞淵:明臣。字靜中,鄞(今浙江寧波)人。弘治十八年(1505)進士。累官吏部尚書。嚴嵩專權,部權無不侵,數以小故奪其祿。年七十,遂乞歸。家居十四年卒。贈太子太保,諡莊簡。 聞珽:清藏書家。字種懷,號書巖,清鎮洋(今江蘇太倉)人。乾隆壬申(1752)舉人,官江寧教諭。平生惟好讀書,手鈔書盈篋。得善本,必校雔點勘。得王損仲宋史記舊書稿,為海內希,謀鐫板不果,時以為憾。聞立慎:清學者。字修元,安徽人。恩貢生,任定元縣教諭,教讀六十餘年,出其門下者不下百餘人。平生手錄批點之書四百餘部。著有《子史輯要》、《春秋左傳要略》、《經解集證》、《論世知人輯略》、《四書發矇》、《四書五經會通》、《童蒙益智》、《谷詒集編》、《警省箴規》、《真意齋詩草》、及《同聲集》等,未付梓。聞禮祜:清學者,字篤卿,安徽人。歲貢生。著有《忠孝錄》十五種、《思親哀錄語》、《存真堂詩集》五十卷、《家範》三十冊等。 聞秀玉:女,清詩人、畫家。字餐霞。太倉(今屬江蘇)人。太學聞謹然季女,熊炳妻。善丹青,又與姊芝玉並工詩,為時人稱頌。著有《蕉窗閒詠》行於世。聞璞:女,近代詩人。約1853年前後在世,字楚璜。石門(今浙江桐鄉西南)人。雲南庫大使聞譽彥女。性至孝,奉養父母,矢志不移。曾扮男子裝從師授經,工時藝。長於詩,有《聞孝女詩抄》行於世。其他聞姓名人有宋官吏聞韶,畫家聞秀才,名士聞見昌、聞舜舉;元雕刻家聞宣;明官吏聞澤、聞克祈、聞朝中、聞一言,學者聞璋、聞可宗;清將領聞其政,隱士聞詩禮,醫學家聞光遠,詩人聞立陔、聞芝玉,書法家聞立性,學者聞詩白、聞興琅、聞介祥等。近當代聞姓名人有烈士聞允志、聞盛世,政治家聞世震,農學家聞伯英,生態學專家聞大中,電子學家聞瑞梅,燃......餘下全文>>
聞姓在百家姓裡排第幾位
聞姓是中國比較稀少的一個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289位,在全國姓氏人口排行中排名第305位。為區別其他同音姓,常被稱為"新聞的聞"。據統計,其中中國大陸有聞姓19.8萬人,約中國人口總數的0.013%,江蘇省和湖北為中國聞姓的主要省。在香港或海外,聞姓的英文有時被寫為Woon。而Wen為漢語拼音。聞姓姓氏出處有二,一說出自複姓聞人氏,是春秋時期少正卯的後代。一說出自文姓,文天祥之後避難改姓。據考證推測,聞姓大致是在唐末和宋初形成的。主要歷史名人有聞良輔、聞一多等。
有姓聞的嗎
有 以前就有個叫“聞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