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吾爾族的民俗文化?
維吾爾族傳統文化
民族習俗
維吾爾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講究。如果來客,要請客人坐在上席,擺上饢、各種糕點、冰糖等,夏天還要擺上一些瓜果,先給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飯做好後再端上來,如果用抓飯待客,飯前要提一壺水,請客人洗手。吃完飯後,由長者領作“都瓦”,待主人收拾完食具,客人才能離席。吃飯時,客人不可隨便撥弄盤中食物,不可隨便到鍋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時注意不讓飯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來放在自己跟前的“飯單”上。共盤吃抓飯時,不將已抓起的飯粒再放進盤中。飯畢,如有長者領作“都瓦”,客人不能東張西望或立起。吃飯時長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飯前飯後必須洗手,洗後只能用手帕或布擦乾,忌諱順手甩水,認為那樣不禮貌。 男女青年要結婚時,由阿訇或伊瑪目(均為宗教職業者)誦經,將兩塊幹饢沾上鹽水,讓新郎、新娘當場吃下,表示從此就像饢和鹽水一樣,同甘共苦,白頭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鋪上潔白的飯單,最先擺上饢、喜糖、葡萄乾、棗、糕點、油炸饊子等,然後再上手抓羊肉、抓飯。 典型食品:維吾爾族最愛吃饢、抓飯、烤包子、拌麵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風味菜餚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爾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還有:油饊子、銀絲擀麵(維吾爾語稱“玉古勒”)、哈勒瓦、羊雜碎、曲連、烤南瓜、葡萄乾、哈密瓜、黃蘿蔔(胡蘿蔔)醬等。宗教習俗
維吾爾族古代信仰過薩滿教、摩尼教、景教、祆教和佛教。 10世紀中葉喀喇汗朝薩圖克·布格拉汗歸信伊斯蘭教後,喀什噶爾、葉爾羌、和闐地區改奉伊斯蘭教。 13世紀初阿克蘇、庫車、焉耆地區維吾爾人改奉伊斯蘭教。 14世紀時,天山北路伊犁、塔城等地區維吾爾人改奉伊斯蘭教。 公元10世紀末至16世紀初,吐魯番、哈密等東疆地區維吾爾人改奉伊斯蘭教。 當前,維吾爾族多數信仰伊斯蘭教,多屬於遜尼派。
飲食習慣
一日食三餐,早飯吃饢和各種瓜果醬、甜醬,喝奶茶、油茶等,午飯是各類主食,晚飯多是饢、茶或湯麵等。以麵食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種類有數十種。最常吃的有饢、羊肉抓飯、包子、麵條等。 維吾爾族喜歡飲茯茶、奶茶。夏季多伴食瓜果。 新疆盛產綿羊,由此維吾爾族便有了烤羊肉串的習俗。講究的羊肉串肉質鮮嫩,味鹹辣,孜然的特殊味濃郁。 與羊肉串相媲美的手抓飯,也是維吾爾族的傳統風味食品。在新疆維吾爾、烏孜別克等民族地區,逢年過年,婚喪娶嫁的日子裡,都必備抓飯待客。他們的傳統習慣是請客人圍坐在桌子旁,上面鋪上一塊乾淨的餐巾。隨後主人一手端盤,一手執壺,逐個讓客人淨手,並遞給乾淨毛巾擦乾。然後主人端來幾盤抓飯,置餐巾上(習慣是二至三人一盤),請客人直接用手從盤中抓吃,故取名為“抓飯”。維吾爾族抓飯的種類很多,花色品種十分豐富。
服飾特色
維吾爾族傳統服裝極富特色:男子穿“袷袢”長袍,右衽斜領,無鈕釦,用長方絲巾或布巾扎束腰間;農村婦女多在寬袖連衣裙外面套對襟背心;城市婦女現在已多穿西裝上衣和裙子;維吾爾族男女都喜歡穿皮鞋和皮靴,皮靴外加膠質套鞋;男女老少都戴四楞小花帽;維吾爾族花帽有用黑白兩色或彩色絲線繡成的民族風格圖案,有些還綴有彩色珠片;婦女常以耳環、手鐲、項鍊為裝飾品,有時還染指甲,以兩眉相連形式畫眉;維吾爾族姑娘以長髮為美,婚前梳十幾條細髮辮,婚後一般改梳兩條長辮,辮梢散開,頭上別新月形梳子為飾品。也有人將髮辮盤系成髮結。地毯、花帽、艾德來斯綢、民間印花布和英吉沙小刀等是維吾爾族最盛名的傳統工藝製品。 花帽,是維吾爾族服飾的組成部分,也是維吾爾族美麗的標誌之一。早在唐代,西域男性多戴卷簷尖頂氈帽,款似當今的“......餘下全文>>
維吾爾族民俗文化作文150
維吾爾族是一個熱情好客的民族,他們的見面禮節也是十分講究的。按傳統的習慣,維吾爾族一般不施握手禮,而是按宗教的禮節,即把右手放在左面的胸前,點頭、鞠躬並說:“薩拉瑪裡坤”(祝福平安的意思)。如果一個人一下子碰到十幾個人,那麼對十幾個人都可施這種禮節。在維吾爾族的禮節中,十分尊重長者,見了長者。要起立問候,並施禮節。對長者施的禮節和平常略有區別,其動作是把雙手交叉放在胸前,點頭鞠躬,要說“薩拉瑪裡坤”,以表達晚輩對長輩的尊重。婦女們見面時,一般點頭,略彎腰鞠躬,並說:“薩拉姆”,如果較長時間未見面,則要擁抱,左右面頰要挨一下,以示親熱。長者見到小孩時,小孩則先要稱呼長者,長者則吻小孩的臉蛋和額頭,表示關懷。現在年輕人大多施握手禮,並說“亞克西木賽斯”(您好),他們見到其他民族的人也都施握手禮
新疆維吾爾族的風俗習慣.
百度
1個提問有了新回答
新疆維吾爾族的風俗習慣.
匿名 | 2013-09-13 | 分享
新疆維吾爾族的風俗習慣→告訴我吧.
10分鐘內有問必答前往下載
我來解答
推薦回答
維吾爾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講究。如果來客,要請客人坐在上席,擺上饢、各種糕點、冰糖等,夏天還要擺上一些瓜果,先給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飯做好後再端上來,如果用抓飯待客,飯前要提一壺水,請客人洗手。吃完飯後,由長者領作“都瓦”,待主人收拾完食具,客人才能離席。吃飯時,客人不可隨便撥弄盤中食物,不可隨便到鍋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時注意不讓飯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來放在自己跟前的“飯單”上。共盤吃抓飯時,不將已抓起的飯粒再放進盤中。飯畢,如有長者領作“都瓦”,客人不能東張西望或立起。吃飯時長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飯前飯後必須洗手,洗後只能用手帕或布擦乾,忌諱順手甩水,認為那樣不禮貌。 男女青年要結婚時,由阿訇或伊瑪目(均為宗教職業者)誦經,將兩塊幹饢沾上鹽水,讓新郎、新娘當場吃下,表示從此就像饢和鹽水一樣,同甘共苦,白頭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鋪上潔白的飯單,最先擺上饢、喜糖、葡萄乾、棗、糕點、油炸饊子等,然後再上手抓羊肉、抓飯。飲食習慣 典型食品:維吾爾族最愛吃饢、抓飯、烤包子、拌麵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風味菜餚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爾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還有:油饊子、銀絲擀麵(維吾爾語稱“玉古勒”)、哈勒瓦、羊雜碎、曲連、烤南瓜、黃蘿蔔(胡蘿蔔)醬等。 飲食習慣,日食三餐,早飯吃饢和各種瓜果醬、甜醬,喝奶茶、油茶等,午飯是各類主食,晚飯多是饢、茶或湯麵等。以麵食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種類有數十種。最常吃的有饢、羊肉抓飯、包子、拉麵、混沌等。饢是在饢坑裡烤制的象餅一樣的食品,晾乾後一、二個月也不壞,通常早餐、待客、送禮和出遠門時作為乾糧。抓飯是用羊肉,清油和胡蘿蔔燜制的一種主食,是新疆特有的飯食。 維吾爾族喜歡飲茯茶、奶茶。夏季多伴食瓜果。 新疆盛產綿羊,由此維吾爾族便有了烤羊肉串的習俗。講究的羊肉串肉質鮮嫩,味鹹辣,孜然的特殊味濃郁。 與羊肉串相媲美的手抓飯,也是維吾爾族的傳統風味食品。在新疆維吾爾、烏孜別克等民族地區,逢年過年,婚喪娶嫁的日子裡,都必備抓飯待客。他們的傳統習慣是請客人圍坐在桌子旁,上面鋪上一塊乾淨的餐單。隨後主人一手端盤,一手執壺,逐個讓客人淨手,並遞給乾淨毛巾擦乾。然後主人端來幾盤抓飯,置餐巾上(習慣是二至三人一盤),請客人直接用手從盤中抓吃,故取名為“抓飯”。維吾爾族抓飯的種類很多,花色品種十分豐富。
傳統節日維吾爾族信奉伊斯蘭教。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等。維吾爾族十分重視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古爾邦”節最為隆重。古爾邦節是伊斯蘭教的傳統節日,於每年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舉行。古爾邦含有犧牲、獻身之意。傳說“先知”伊不拉音夢見“安拉”(真主),“安拉”命令他宰殺自己的兒子獻給神,當伊不拉音忠實地執行“安拉”命令的時候,“安拉”又命天神送來一隻羊代替他的兒子。從此,就有了宰羊祭祀的古爾邦節。屆時家家戶戶都要宰羊、煮肉、趕製各種糕點等。宰羊屠宰的牲畜不能出賣,除將羊皮、羊腸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職業者外,剩餘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肉孜節又叫開齋節、爾德節。每年伊斯蘭曆9月為齋月。過肉孜節前,成年的教徒要封齋1個月,小孩、老弱病人和孕婦可以不守齋。封齋期間,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後進餐,白天絕對禁止任何飲食。肉孜節意譯為“開齋節”。按伊斯蘭教教規,節前一個月開始封齋。即在日出後和日落前不準飲食,期......餘下全文>>
維吾爾族的風俗,文化,歷史,特產,特色分別是什麼?
風俗:不吃大肉,男人見面握手,女人見面貼面禮。
文化:擁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特產:饢,烤羊肉,抓飯,葡萄乾等。
特色:歌舞,服飾,禮節,飲食。
親望採納呦,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可以追問我~
維爾維吾爾族的哪些風俗習慣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和田是新疆維吾爾人最為集中的一個地區。提起和田,我們可能知道那是古絲綢之路的重鎮和產玉石的地方;提起維吾爾族,我們眼前會浮現載歌載舞的情景。除了這些,課文還給我們介紹了許多饒有趣味的維吾爾族風俗。
課文首先講“我”在和田的一次經歷,親身感受到維吾爾人特有的豪氣與樂觀。“沙塵暴鋪天蓋地地撕扯著黑暗中的一切”,飛奔的馬車上“一個漢子嘶著沙啞的嗓子在迎風引吭”。作者用擬人手法生動形象地描繪惡劣的天氣,反襯出維吾爾漢子的豪氣與樂觀,表達出“我”的驚奇。第2、3自然段詳細介紹維吾爾人熱愛土地的程度令人驚歎,“香噴噴的烤肉是在土堡似的土饢坑裡烤熟的”,“饢,也是在土饢坑裡烤成的”,連牧人最喜歡吃的“庫乃其”也是在沙土火灰中烤熟的,而且維吾爾老鄉還“喜歡把洗過的衣服直接攤鋪在沙漠上晾晒”。課文用列舉法說明維吾爾人熱愛土地的程度,字裡行間透出作者的敬佩和驚歎。第4自然段寫惡劣的自然環境並沒有扼殺維吾爾人愛美的天性。第5自然段寫維吾爾的姑娘漂亮,小夥俊朗,能歌善舞。姑娘“像花兒般綻放在風沙裡”,“歌舞已成了他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生動的比喻和準確的描述,說明了維吾爾人漂亮俊朗、浪漫風趣的特點。第6自然段寫維吾爾人喜歡聚餐,目的不在於吃而在於載歌載舞。最後一個自然段與第一自然段前後照應,總結維吾爾人豁達樂觀的性格特徵:縱使生活再苦,感覺也是甜的。
條理清楚,層次分明,結構嚴謹,生動形象是本文在表達上的特點。作者生動、準確、感情充沛地對和田維吾爾人的特點及民族風俗加以說明,融知識性與趣味性於一體,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和感染力。
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讓學生了解和田維吾爾人勤勞質樸、豁達樂觀的特點及民族風俗,汲取傳統民俗文化中的精神營養;二是體會作者的語言表達特點,並學習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去。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那是個停電的晚上,沙塵暴鋪天蓋地地撕扯著黑暗中的一切,我縮在被窩裡驚恐地豎耳聽著。
這句話運用了擬人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描繪出地處大漠邊緣的和田惡劣的自然環境,反襯出維吾爾漢子的豪氣與樂觀。並用“我縮在被窩裡驚恐地豎耳聽著”的神態、動作描寫,與下文維吾爾漢子在沙塵暴中駕車飛奔迎風引吭的形象進行對比,凸現維吾爾人的性格特徵。
②誰能想象那黃燦燦、香噴噴的烤肉是在土堡似的土饢坑裡烤熟的!誰又能想到維吾爾人著名的日常食品——饢,也是在土饢坑裡烤成的!
作者用兩個反問句式來表達和田維吾爾熱愛土地的程度。色香俱全的烤肉出自土饢坑,日常食品也出自土饢坑。兩個感嘆號表達了作者對和田維吾爾人熱愛土地的敬佩和驚歎。
③遠遠望去,那大大小小、五顏六色、形態各異的衣服,像一幅巨大的抽象畫,給寂靜而單調的沙漠平添了幾分韻味。
這句話用了打比方的方法,進一步說明和田維吾爾人對土地的熱愛。作者不但非常精練、形象地寫出了大小、顏色、形態等維吾爾民族服飾的特點,而且把它們比作“一幅巨大的抽象畫”,讓原本“寂靜而單調的沙漠”“平添了幾分韻味”。
④花兒不僅盛開在南疆的沙土裡,還盛開在維吾爾人的門框邊、房樑頂、牆壁的掛毯上。
這個句子採用虛實結合的寫法,讚美維吾爾人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依然愛花、愛美的天性。沙土裡種著花(實寫),門框邊、屋樑頂雕刻著花(虛寫)、牆壁的掛毯上繡著花(虛寫),有維吾爾人的地方,就有盛開的花。
⑤豁達樂觀的和田維吾爾人,縱使生活再苦,感覺也是甜的。
這句話與課文第一句話遙相呼應,用一個表示條件關係的句子(縱使……也……),進一步說明和田維吾爾人豁達樂觀的性格特點......餘下全文>>
維吾爾族民風民俗的文字
烤全羊是新疆一大名饌。吃法別緻的抓飯、手抓羊肉是維吾爾族最喜歡的食品,也是逢年過節、婚事嫁娶的必備食品。脆香而薄的烤饢、烤包子、油饊子則是維吾爾族的傳統的食品。 維吾爾族的服飾色澤豔麗、五彩繽紛,華麗堂皇,種類繁多。婦女愛著彩色連衣裙,帶鮮豔或潔白的頭巾,喜愛耳環、耳墜、項鍊、手鐲、戒指等裝飾物,顯得雍容華貴、儀態大方。男性愛穿西服、繡花襯衫,還喜歡在腰間繫一條腰帶。 進入新疆地區旅行,無論在街上、商店裡都可以看到豔裝麗姿的維吾爾族姑娘。她們大都梳有數十條的辮子。她們編織的工藝品,如掛毯、地毯之類,毯子四周全是一條條如同辮子的小掛穗來裝飾,這正是維族人民所欣賞和追求的一種美的形式。
維吾爾族還有哪些民風民俗和愛好
維吾爾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維吾爾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歷史上,維吾爾族曾使用過突厥盧尼文、依照粟特文字母創制的回鶻文和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察合臺文等。現行的維吾爾文是在晚期察合臺文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共32個字母,從右向左橫寫,稱為老維文。1960年以後,曾進行拉丁化的文字改革,創制了一套新維文。1982年起恢復使用老維文。 維吾爾族有豐富的文學遺產,流傳至今的有《突厥語大辭典》、《福樂智慧》、《烏古斯可汗傳》和《真理的入門》等。馬赫穆德·喀什噶裡的《突厥語大辭典》和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的《福樂智慧》均產生於維吾爾族歷史上的喀喇汗王朝時期,在維吾爾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英雄史詩《烏古斯可汗傳》在維吾爾族民間廣為流傳,它對研究古代維吾爾族的歷史、文學和語言都具有重要價值。新疆是古代中西文化的交匯地,孕育過輝煌的文明,留下了豐富的歷史古蹟。其中較著名的古城遺址有:高昌古城(公元前1世紀至13世紀末)、交河古城(公元前2世紀至13世紀末)和樓蘭古城(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4世紀)等;吐魯番的伯孜克里克千佛洞、庫車的克孜爾千佛洞是佛教故地的歷史見證;喀什的阿巴克和加墓(香妃墓)、艾提尕爾清真寺;吐魯番的伊敏和加墓等則是著名的伊斯蘭教建築。 維吾爾族歷史上曾經信仰過薩滿教、摩尼教、祆教、景教和佛教等。到了16世紀,伊斯蘭教排除了其他宗教,在維吾爾地區佔據統治地位,成為全民信仰的宗教。維吾爾族大多數人信仰伊斯蘭教遜尼派的教法學派之一哈乃斐派,也有一部分人信仰神祕主義派別的依禪派,還有少數人信仰瓦哈比派。朝拜麻扎是新疆依禪派活動的重要內容。維吾爾族的傳統節日基本上都是伊斯蘭教的宗教節日,主要有“庫爾班”節(古爾邦節)、肉孜節(開齋節)。過節時,維吾爾族群眾無論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相互登門拜訪祝賀。在鄉村,每年3月22日還過“諾肉孜”節,迎接新春的到來。維吾爾族非常注重禮儀。路遇尊長、朋友,都要把右手放在胸前,上身前傾,並道“色倆目”,以示問候。老年人吃飯或到他人家裡做客,要雙手摸面做祝福的宗教儀式“都瓦”。有時互相見面時也做“都瓦”。 維吾爾族傳統服裝極富特色:男子穿“袷袢”長袍,右衽斜領,無鈕釦,用長方絲巾或布巾扎束腰間;農村婦女多在寬袖連衣裙外面套對襟背心;城市婦女現在已多穿西裝上衣和裙子;維吾爾族男女都喜歡穿皮鞋和皮靴,皮靴外加膠質套鞋;男女老少都戴四楞小花帽;維吾爾族花帽有用黑白兩色或彩色絲線繡成的民族風格圖案,有些還綴有彩色珠片;婦女常以耳環、手鐲、項鍊為裝飾品,有時還染指甲,以兩眉相連形式畫眉;維吾爾族姑娘以長髮為美,婚前梳十幾條細髮辮,婚後一般改梳兩條長辮,辮梢散開,頭上別新月形梳子為飾品。也有人將髮辮盤系成髮結。地毯、花帽、艾德來斯綢、民間印花布和英吉沙小刀等是維吾爾族最盛名的傳統工藝製品。 維吾爾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民族樂器有幾十種之多,其中獨他爾和熱瓦甫是最常用的獨奏、合奏樂器。達甫鼓是用手指敲擊的一種羊皮鼓,用於舞蹈和音樂合奏的伴奏。維吾爾族舞蹈的群眾性很強,以輕巧、優美的舞姿和快速旋轉、多變的藝術特點而著稱。“賽乃姆”(集體舞)是最普遍的民間舞蹈形式,即興表演,有時獨舞,有時二人對舞,三五人或十幾人同舞也很常見。大型活動時,還會出現百人共舞的壯觀場景。舞蹈者情緒熱烈,觀眾拍手、吶喊助威。在農村、鄉鎮,每逢節日、婚禮、歡送賓客等喜慶場合,都要唱歌跳舞。“木卡姆”是維吾爾族的一種綜合藝術形式,包含有器樂演奏、歌舞和說唱等內容。在維吾爾族民間生活中,還有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傳統的娛樂形式“麥西熱甫”,將......餘下全文>>
維吾爾人的民風民俗用一句話概括
維吾爾族信奉伊斯蘭教,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是一個能歌善舞的少數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