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春聯的意義?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14日

春節為什麼要貼春聯?貼春聯有什麼含義?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於”,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春節貼春聯的民俗起於宋並在明代開始盛行。據史書記載,明太祖朱元璋酷愛對聯,不僅自己揮毫書寫,還常常鼓勵臣下書寫。有一年除夕,他傳旨:“公卿士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見交相輝映的春聯感到十分高興。當他行至一戶人家,見門上沒有春聯,便問何故。 原來主人是個殺豬的,正愁找不到人寫春聯。朱元璋當即揮筆寫下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送給了這戶人家。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對春聯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為他的大力提倡,推動了春聯的普遍盛行。 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樑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論述。春聯在當時已成為一種文學藝術形式。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另一種說法 春節,在我國人民心目中是農曆一年中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來臨,千家萬戶寫春聯、貼春聯,是上千年來流傳下來的象徵吉祥、表達人們嚮往美生活的民族風俗。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按照當代藝術大師周汝昌先生的話說,“春聯是舉世罕有倫比的最偉大、最瑰奇的文藝活動。”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中原春節就戶懸“桃梗”,又稱“桃符”。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春聯》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自入臘以後,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簷下書寫春聯,以圖潤筆,祭灶之後,則漸次粘掛,千門萬戶,煥然一新。”從傳統春聯“爆竹一聲除舊;桃符永珍更新”和宋王安石詩句“千門萬戶幢幢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中,也看出春聯與桃符的關係。 什麼是桃符呢?據《淮南子》說,這種“桃符是用一寸寬、七八寸長的桃木做的。在桃木板上寫上神荼、鬱壘二神的名字,懸掛在門兩旁。或者還畫上這兩個神象——左神荼、右鬱壘。古人是以桃符上書畫此二神來壓邪的。這也就是民間俗稱的“門神”。到了公元七百多年的五代,蜀後主孟昶親寫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自孟昶題桃符以後,文人學士便群起效仿,把題春聯視為雅事,於是題春聯之風便逐漸流傳。 但是,到時了宋代,“春聯”還是稱之為“桃符”的。聯語卻不限於題寫在桃符上,推用在楹柱上,後人名曰“楹聯”。宋代以後,宜春帖多用聯語,且把粉紅箋寫出。有些人集詩經古語,有的集唐宋詩句。相傳可考的,有王沂公皇帝閣立春聯:“北陸凝陰盡,千門淑氣新。”這是春聯中掛人齒頰的。 “桃符”真正稱之為“春聯”。那是明代的事。據明代文人陳雲瞻記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勿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副,,帝微行出觀。”朱元璋不僅親自微服出遊,觀賞笑樂,他還親筆給學士陶安等人題贈春聯。帝王的提倡,使春聯日盛,終於形成了至今不衰的風尚。

贊助廣告

希望採納

貼春聯的作用

這是中國的一種習俗,據說是為了慶祝福祿壽三個神仙打敗年獸!

參考資料:..

貼春聯的意義?

春聯,俗稱門對子。每年春節,家家戶戶在門上貼上大紅的春聯,更增添了喜慶氣氛。 春聯源於古代的桃符。桃符是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的桃木板。上面寫上“神荼”,“鬱壘”二神名,以驅鬼避邪。每逢春節,人們總要用新桃符替換舊挑符。王安石“千門萬戶除舊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詩句,說的就是這件事。 春聯始於五代。公元964年,後蜀主孟昶先是叫學士辛寅遜在桃板上題詞,又嫌他寫得不工穩,便自己動手寫了“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從此,題桃符便演變成寫春聯了。後來,由於紙張大量生產,人們逐漸用紙代替桃木板。這便是貼春聯的開始。 春聯普及盛行於明朝。據《簪雲樓雜說》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忽傳旨,公卿士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太祖微行出觀,以為笑樂。”而且,他還為王公大臣們御書春聯。賜給中山王徐達的對聯是:“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賜給陶安的對聯是:“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由於皇帝身體力行,再加上文人墨客的喜愛,廣大群眾的傳播,春節貼春聯便作為風俗習慣流傳下來。 我們稱張貼在大門、中門及窗戶兩側的紅色「春聯」為「對聯」。有的人會自己動手寫對聯,有的人則用買的。春聯上的對仗句均是吉祥話。 春聯,起源於桃符。“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鬱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 五代時,西蜀的宮廷裡,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據《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的第一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幢幢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 明代,桃符才改稱“春聯”。明代陳雲瞻《簪雲樓雜話》中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幅帝微行時出現。”朱元璋不僅親自微服出城,觀賞笑樂,他還親自題春聯。他經過一戶人家,見門上不曾貼春聯,便去詢問,知道這是一家閹豬的,還未請人代寫。朱元璋就特地為那閹豬人寫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聯意貼切、幽默。經明太祖這一提倡,此後春聯便沿習成為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諸如: 日月星三光並照 財如曉日騰雲起 天地人一體同春 利似春潮帶雨來 以前,各家各戶常藉對聯來反應自己的身分。例如,官宦之家的對聯寫著「國恩家慶,人壽年豐」;學儒之家「詩書繼世長」;商賈之家的對聯為「忠厚傳家久」,家則為「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 在對聯的正中央張貼著四字「橫批」,橫批的下方分別貼了幾張「掛錢」。在房間的門或牆壁上大都會貼著菱形的「斗方」。一般而言,「福」字及「春」字是張貼數最多的斗方。有人會故意將「福」及「春」字倒過來貼,因為這樣象徵著「福到」、「春到」。 有些人家不但在大門兩側張貼春聯,還在門的左右邊分別張貼著繪有門神的畫像。除夕當天貼的春聯將會一直保持到它們自然脫落或褪色為止。

贊助廣告

貼對聯的寓意

過年貼對聯的寓意,從春聯的發展史上簡要的說,是鎮邪驅鬼、祈福納祥。

現在貼春聯,一副副春聯,似家家戶戶向春天發出的請柬,又似春天給家家戶戶送來的喜帖;不僅增添了節日的喜慶氣氛,表達了人們對美好願景、幸福生活的殷殷期盼;而且從風格不同、內容豐富的對聯中,可以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淳厚的鄉風民俗和濃郁的年味,感受到萬家團圓、和和美美、喜氣洋洋的春節歡欣。

(如有幫助,請點選採納;您的鼓勵,是答題的動力!)

春節對聯的意義?

對聯是我國人民普遍喜愛的一種民族文化形式,在人民群眾遇到婚喪喜慶、節假、壽辰等重要事件或時刻,都喜歡用它來表示慶賀或悼念之情。這種對聯在春節時期應用最廣,稱之為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是一種獨特的中國文學形式。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辭舊迎新,以增加節日的喜慶氣氛。餘亞飛《迎新歲》稱:“喜氣臨門紅色妍,家家戶戶貼春聯;舊年辭別迎新歲,時序車輪總向前。” 家門口貼上春聯的時候,意味著過春節正式拉開序幕。傳統春聯是由人手以毛筆書寫,現在亦有機器印製的春聯。春聯的種類較多,有街門對、屋門對等,每幅春聯都有橫批。

有些地區“春聯”也是各種春貼的統稱,而有些地區又把條狀、不成對的春貼稱為春條、春揮。朝鮮則有立春榜、立春書、立春貼等名稱,簡稱春榜、春貼等。

春聯,起源於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所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降鬼大神“神荼”、“鬱壘”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國時,宮廷裡,有人在桃符上題寫聯語。《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

據說五代時的後蜀國國君孟昶是個喜歡標新立異的國君,在公元964年歲尾的除夕,他突發奇想,讓他手下的一個叫辛寅遜的學士,在桃木板上寫了兩句話,作為桃符掛在他的住室的門框上。這兩句話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著先代的遺澤。第二句的大意是:佳節預示著春意常在。由此開始,桃符的形式和內容都發生了變化,這不僅表現在開始用駢體聯語來替代“神荼”、“鬱壘”,而且還擴充套件了桃符的內涵,不只是避邪驅災,還增加了祈福、祝願的內容。這就成了中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寫對聯,已經相當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戶戶掛桃符(即今春聯)的盛況。同時,隨著門神的出現和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來書寫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負的驅邪避災的使命逐漸轉移給門神,而桃符的內容則演化成用來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降臨和五穀豐登的美好心願。

“春聯”一詞的出現,則是在明代初年。當年明太祖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後,喜歡排場熱鬧,也喜歡大戶人家每到除夕貼的桃符,就想推廣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頒佈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戶戶都要用紅紙寫成的春聯貼在門框上,來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視,挨家挨戶察看春聯。每當見到寫得好的春聯,他就非常高興,讚不絕口。在巡視時見到一家沒有貼春聯,朱元璋很是生氣,就詢問什麼原因,侍從回答說:“這是一家從事殺豬和劁豬營生的師傅,過年特別忙,還沒有來得及請人書寫。”朱元璋就命人拿來筆墨紙硯,為這家書寫了一副春聯:“雙手劈開生死路 ,一刀割斷是非根。”寫完後就繼續巡視。過了一段時間,朱元璋巡視完畢返回宮廷時,又路過這裡,見到這個屠戶家還沒有貼上他寫的春聯,就問是怎麼回事。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這副......餘下全文>>

春節為什麼要貼春聯

您好!

據我所知,

新春伊始,春節將臨,按照我國的傳統習俗,城鄉百姓家家戶戶總要貼上新的春聯,以示辭舊迎新,期冀度過和和睦睦的除夕之夜,迎來甜甜美美的新春佳節。可以說,春節是我國特有的傳統節日,而春聯則是我國獨有的一種傳統文化。這是因為春節源於我國的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春聯便伴隨著一年一度的春節應運而生,進入尋常百姓之家,融入人們的社會生活和風俗習慣。

我國古代春聯可以知識追溯到春秋時代,那時候的春聯是刻寫在門庭木掾或石柱上,也有篆刻在懸掛門庭的長幅竹片上,以後又墨寫在絲帛稠帶上(北方人稱之為幌子)以裝飾門庭。及至造紙術在我國古代發明後,春聯便由文人墨客書寫在紙製條幅上懸掛,進而再發展到人們用紅紙書寫並張貼在門亭與廳堂。有人又稱春聯為對聯,其實春聯只是對聯中的一種。眾多的對聯還包括祝賀新婚嫁娶,新屋落成,喬遷志禧,生日壽辰和其他喜慶節日,還有悼念已故親友的輓聯和孝聯等。而春聯則是在我國民間流傳最廣,應用最多又最為人民所喜聞樂見。它與鞭炮,喜筵相隨,為人們的喜慶節日平添幾分歡樂和吉祥。應該說,古人對春聯的內容和形式頗有研究。因為春聯的格式起源於我國的古典詩詞,因而最初的春聯要求象律詩一樣講究嚴格的字句相等與平仄對仗,即上下聯的每個字都應要求其聲調呈陰陽平仄相對,再配以具有章法技巧的書法墨寫,所以古代文人視春聯為一種既高深又典雅的藝術創作。

然而對聯發展到今天,隨著白話文和大眾文化的普及,現在人們已不太注重古人所奉行的那種嚴格的律詩般的字句對仗原則,但一副象樣的對聯至少應在選字用詞上講求對等,即字數與詞類應求相對。按照現代漢語規範應求上下聯中的名詞,形容詞,動詞,數詞等片語相對等排列有序,而在聲調上至少應求每個上下聯的最末一字平仄相對。如一般上聯末字為仄聲(即漢語拼音第三,四聲),則下聯末字應為平聲(即漢語拼音第一,二聲)。這應該是創作對聯的最起碼的要求,否則就不稱其為對聯了,至少是不規範的對聯。新春佳節之際,當你訪親會友或漫步大街小巷,趁著雅興留意欣賞張貼在各家各戶的新春聯,於字斟句酌與領略其意之中確實可以賞心悅目,陶冶情操。倘若你有心玩味並吟誦其中的妙聯佳句,這無異於一種別有雅趣的藝術欣賞。因為當你看到和讀到那些堪稱絕妙的春聯並加以品評的過程,這本身就是提高你的藝術鑑賞能力的有益嘗試。我還記得很早以前南昌電視臺攝製的電視連續劇《聯林珍奇》,其中彙集了不少我國古代膾炙人口的妙聯佳作,可謂〃佳聯佳絕句,妙語妙詩章。〃

據說新中國誕生時有人曾作聯慶祝:〃北京重慶成都,西安南寧長春。〃作者巧用我國六大城市名稱成聯,但細細品味卻覺得不甚貼切。請看此上聯中的〃重慶〃是作為動詞之意,且〃成都〃與〃長春〃的詞義亦不對等,再則上下聯末字同為平聲。嚴格說來,此聯乃美中不足矣!

聞說又有人用江西省八個地名巧作對聯:〃新建石城萬年萬載,永修銅鼓樂平樂安。〃則注重了字,詞的義,音相對。此不失為絕妙之佳聯。筆者早年曾在瓷都景德鎮看到一副好春聯:〃三陽開泰光照日月,青花梧桐香飄春秋。〃此聯中的〃三陽開泰〃與〃青花梧桐〃同系景德鎮的傳統藝術名瓷,而上下聯的〃光照日月〃又與〃香飄春秋〃在字,詞的義,音上

巧妙相對。說明此聯作者是深諳古人作聯之道的。

我有一位朋友前年於某大學研究生院畢業並獲文學碩士學位。他的文學功底不淺,尤擅長吟詩繪畫。我記得有一次去他家做客,看到他的書房裡掛著他的一幅新作國畫,上面有他題寫的一副配畫對聯:〃窗外青枝吐翠日作畫,屋內紅袖添香夜讀書〃,其中詩情畫意引人入勝。那年春節時他於躊躇滿志中作聯自賞:〃三載寒窗拂掃冬雪遍地,......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春節貼春聯的意義?
貼春聯的意義?
現在春節貼對聯的意義?
孩子春節貼對聯的意義?
貼春聯的含義?
貼春聯的美好寓意?
貼春聯的寓意?
春節貼春聯的由來?
過年貼春聯的由來?
貼春聯的講究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