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的姓氏來源?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8日

“盧”姓的來歷

姓氏來源

來源有四:

1、出自姜姓,為炎帝(傳說中上古姜姓部族首領。因居於姜水流域而得氏。由姜姓發展出來的四支胞族--四嶽,他們與姬姓周族結成聯盟,最後終於打敗了商紂王,滅了商朝)神農氏之後裔。西周時,有炎帝的後裔姜姓,字子牙的,因輔佐周武王興周滅商有功,被周公(周武王之弟)封於齊,有太公之稱,俗稱姜太公,名尚。

2、出自複姓改單姓盧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以盧蒲為姓的一支,出自姜姓,是傳自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那位齊桓公,到後來,紛紛改了單字的盧氏。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有代北(今內蒙古中部和山西北端)複姓吐伏盧氏、伏盧氏、盧浦氏、莫蘆氏改為漢字單姓盧氏。

贊助廣告

3、出自他姓賜盧氏。隋煬帝時,河間人章仇(複姓)太翼,善天文,賜姓盧氏。

4、出自他姓改盧姓。如范陽有雷氏,以盧氏為著,又以雷、盧音相近,所以在後周初改姓盧氏。還有,唐時,三原(今屬陝西)有閭氏,訛為盧氏。

盧姓分佈

盧氏的發源地有多處,而以地為氏立姓最早的是在今天的山東省長清縣的西南地。秦時,齊國的盧邑也很出名。自田氏代齊,盧氏便散居燕秦之間,其後盧姓主要在河北省境涿郡(治今北京西南)一帶繁衍,其中以涿郡的范陽最為旺盛。至漢時,又有盧綰,原從山東遷入江蘇豐縣,其後裔世居涿郡。同時,有盧氏已遷至寧夏固原與甘肅平涼間地。此外,戰國後期,盧蒲氏改為單姓盧氏後,繁衍於今河北大興縣一帶,以後屬涿郡。至三國魏時,涿郡改為范陽郡,盧氏便以范陽稱,俗稱范陽盧氏。之後,范陽盧氏歷代顯赫,一舉成為四海大姓之一,世稱崔盧王?quot;,其社會地位高於皇族。魏晉南北朝之際,盧姓開始大舉南遷。西晉末年因永嘉之亂,盧氏大族有隨晉室南遷;又有一支盧氏遷居東北,後成為遼西盧氏大族。唐代,盧姓在北方的繁衍區域更廣,其中以河南繁衍最為著稱,南遷主要繁衍於江西、江蘇、四川、福建等地。盧姓於唐末入閩,宋時入粵。元明清之際,盧姓遍及全國大部分地區。但盧姓仍以居北方居多,故歷代盧姓名人也多出自北方,尤以河北最為突出。可見,歷史上盧氏是我國一個比較典型的北方大姓

贊助廣告

郡望堂號

堂號:

專經堂:東漢盧植,少年時和鄭玄一塊兒拜馬融為師。馬融在講壇上設絳紗帳,帳後設女樂,在帳前講書。盧植只專心聽講,幾年從沒看女樂一眼。

郡望:

范陽郡:三國魏時改涿郡置郡,治所在涿縣(今河北涿縣)。西晉改為國,北魏復改為郡。

河南郡:漢高帝時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北)。

河間郡:漢高帝始置郡,治所在樂城(今河北獻縣東南)。

姓氏盧的由來

盧姓源出於姜姓,是姜子牙的後代。春秋的齊文公之子名高,高之孫傒任齊國上卿,因迎立齊桓公有功,得到盧(今山東長清縣西南)作為封邑,其子孫以封邑為姓,稱盧氏。田氏代齊以後,盧氏散居北方一帶。秦代有博士盧敖在范陽涿郡(今河北涿縣一帶)定居,後來稱為范陽盧氏。范陽盧氏在魏晉南北朝時成為“四海大姓”,世稱“崔盧王謝”,社會聲望比皇族還高。盧氏譜牒記載,“盧氏得姓始祖為周敬王廷臣姜傒,食邑於盧,子孫以為姓,尊傒為始祖。後裔盧照鄰是唐高宗時才子,與駱賓王、楊炯、王勃並稱為‘初唐四傑’,時稱‘王盧’”。據考,盧姓有聲望的世家大族居范陽郡(今河北涿縣)。盧姓家族常用以下兩位名人嵌作楹聯,以事彰揚。門前掛這兩句楹聯,主人定是盧姓。聯雲“范陽名族”,典出盧群。“ 涿郡高楣”,典出盧柏。從盧姓人口分佈來說,廣東是盧姓的姓氏大省。

唐代中葉,盧宗泰(南遷世祖即一世)任江西虔州(贛州)刺史,後代留居贛州與吉安。據寧都麻田盧氏始祖盧宗泰墓碑及《寧都麻田盧氏族譜》載,唐開遠癸丑盧宗泰偕三子盧明、達、顯因安祿山造反由幽州(河北范陽)經湖南桃源抵江西虔化縣(寧都縣)洛口清音裡韶坊,盧明居南嶺、盧達居麻田、盧顯居下沽(後裔遷江西南康唐江)。四世盧允立,諱卓,生九子,長子盧光睦任御史中丞,次子盧光稠任百勝軍防禦使兼五嶺開通使升太尉封開國侯,梁太祖封汝舟王。盧光稠由譚全播輔佐於唐朝末年領導農民起義後佔據贛州,對贛州擴城,治理贛州33年,為贛南客家代表人物之一。始興《范陽盧氏五修譜》載:“越六朝而至於有唐,有諱富公者,南京分脈,而遷江右虔州虔化縣。富生廣……廣生卓,卓生光稠公……稠公生三子,長希一,次延昌,次孟堅……益(延昌八世孫)與縣尹公(孟堅八世孫)筮出閩省,令蒲田,考滿次永定屬上杭大塘坳瓦子鄉而居。”其後裔於五代之後遷贛州、南康、上猶、南豐、永豐、上杭、永定、寧化、嘉應州(梅州)、莆田、興寧、潮州、始興、南靖、龍川、漳州、從化等地。南宋初,盧宜由虔州遷汀州寧化、長汀。南宋末,避元兵之亂,盧天保由寧化經長汀、上杭,留居永定,後分遷廣東大埔、梅州、興寧等地。另一支為唐僖宗光啟年間,御史盧鄒入閩,為入閩始祖。據梅州《客家姓氏淵源》載,盧宗泰14世孫盧處信(宋嘉定十二年舉人)自虔化遷居寧化石壁,其曾孫千四郎又自石壁遷梅縣田背村開基。

盧姓南遷千多年於贛南,又閩西,再粵東演繹為客家一代表性姓氏。

據史書記載盧姓名人:盧坤,最著名的盧姓政治家。清道光初年任至封疆大吏。歷任湖文總督、兩廣總督等職。1834年,英國勞卑率軍艦侵入虎門,進泊黃埔,要挾多端,他嚴加拒絕,並將英艦驅逐出口。盧照鄰,最著名的盧姓文學家。曾任新都尉,後為風痺症所困,投水而死。他以詩文知名,為“初唐四傑”之一

關於盧的姓氏來源

名稱

姓氏名稱: 盧

拼音: lu[二聲]

序號: 0167

介紹

介紹檔案

介紹檔案

盧姓起源

盧姓起源

上古盧人與盧字

在上古時代,我國西部地區有一支遊牧部落。這支部落的人攜帶一種用柳枝等編織成的、特製的、盛食物用的器皿——盧器,轉移各地,過著原始的群體遊牧生活。

他們為了生存首先必須解飢禦寒,在原始的勞動條件下必須尋覓水草地,追逐和飼養利生的動物,以取為衣食之用。同時,他們也必須逃避和抵抗毒蛇猛獸,以便保全自己的生命。他們對於百獸之王——老虎十分崇拜。在初民崇拜圖騰的時期,他們選取虎為圖騰而頂禮膜拜。在原始人畫圖造字時,盧字取了虎字的上部。

古人用盧的繁體字(廑)。這個繁體字上面部分是虎字頭,下面部分是“皿”。“皿”表示盧人特製的器皿,即前文所講的盧器。

古代盧人經常在盧水流域和盧山地區活動。因為要追逐水草地進行遊牧式勞動生產,所以他們遷徙的範圍比較大,包括了我國西北、西南甚至中西部地區,可謂流動性強,而影響面寬。

沈括在他的名著《夢溪筆談》中指出:“夷人謂黑曰盧。”而黑也往往寫作“烏”。今四川省雅礱江古時就稱為盧水,岷江上游現在還有叫盧水的河流。其他不少地方的山、河、城鄉和社群,直到今日還有許多取名為盧山、盧水、盧河、盧溪、盧溝、盧灣、盧縣、盧氏縣、盧城、盧園、盧家村、盧龍、盧奴、黑山、黑河、黑水、烏山和烏江的。

自從人類發明與使用火之後,盧人把柳條編制的盧器糊上泥土的濃漿,再反覆用火燒烤,成為原始的陶器。這種陶器雖然原始,卻可以用來蒸煮食物和貯存生活所需的水及其他東西,這種陶器經受煙薰火燎後,往往殘留一種黑色的菸灰,所以古人自然而然把“盧”與“黑”聯絡在一起。初民造字時考慮到“廑”與“火”結合成“燎”(簡體字“爐”),這包含著把糊上泥漿的盧器在爐中經火燒製的意思,也可以說用火把盧器燒製成原始的爐子。要製造爐子,火和盧都不能少。

盧姓來源之要有四:

一、是出自姜姓,為炎帝神農氏之後裔,

神農炎帝世系

炎帝和黃帝一樣,是中華民族的始祖,是華夏民族共同的遠祖,同稱“人文初祖”。

“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軒轅之時,神農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徵不享,諸侯鹹來賓從。”

《國語·晉語》敘炎帝與黃帝的關係曰:“昔少典娶於有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男女相及,以生民也”。神農時代末期(軍事民主制後期),部落之間爭戰不已,以致神農作為部落聯盟的酋長也無力平息。黃帝即於此時,繼神農而崛起,取得盟主地位。所以人們認為,黃帝與神農(炎帝),都不只是一個人,而是部落的稱號(因而也是“朝代”稱號),或是部落首領通用的稱號。當然,有可能是以最初一任部落酋長的名字(名號)命名部落的。

神農早於黃帝,一般認為,神農即炎帝。炎、黃二帝皆處於原始社會末期。

“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一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虎,以與炎帝戰於版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說明在神農(炎帝)氏世衰力弱、德能不孚之時,黃帝繼起。其最主要原因是,兩大部落 (族)為爭奪本族生存與發展的空間而發生爭端,世代爭戰。黃帝聯合四方部落,經過多次戰爭,才得以打敗炎帝神農氏,實現中華民族歷史上的第一次大聯合(大統一)。

《帝王世紀》較詳細地記述了炎帝的誕生神話:“炎帝,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嬌......餘下全文>>

盧姓的來歷

一、姓名源流

盧(Lú)姓源出有六:

1、出自姜姓,為炎帝神農氏之後裔,齊太公後裔孫高傒而來,以邑為姓。據《元和姓纂》所載:“姜氏,齊太公之後,至文公子高,高之孫高傒(人稱傒公),食採於盧,今盧縣也,因姓盧氏……”。西周時炎帝后裔姜尚,字子牙,因輔佐周武王興周滅商有功,被周公(周武王之弟)封於齊,有太公之稱。春秋時代,齊太公的後裔高傒食採於盧,“因邑為姓”,故其後裔姓盧也。此居盧姓主要來源之首位。

2、出自複姓改單姓為盧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代,齊桓公之後,有一支取盧蒲氏,後來改成姓盧;又據《魏書·氏族志》所載,北魏孝文帝改鮮卑複姓吐伏盧氏、伏盧氏、盧浦氏、莫盧氏為盧姓。是為河南洛陽盧姓。還有一支取“葛盧”為姓的,後來也改姓為盧。

3、古代我國北方少數民族鮮卑族拓跋部有姓“莫蘆”的,後來改為姓“蘆”,再後來則去掉草字頭,歸於盧姓。又有少數民族姓“吐伏盧”、“豆盧”或“奚什盧”的,也改為姓盧。

4、出自他姓賜盧氏。據《隋書·盧太翼傳》所載,隋煬帝賜河間人章仇(複姓)太翼姓盧,很有才華,備受隋煬帝看重,受賜姓“盧”,子孫也就隨之歸於盧姓。此支是為河間郡(治今河北獻縣東南)盧姓。

5、出自他姓改盧姓。如祖籍河北省范陽(後望於河南省光山)的雷姓人氏在北周之初改為盧姓;唐代有三原(後望於陝西省三原)的閭姓,經當朝皇帝特批,改姓為盧。

6、春秋時代的廬子國,有人以“廬”為姓,後則改為盧。

得姓始祖:高傒(傒公)。傒公是呂尚的十一世裔孫,任齊國正卿,因屢建豐功,故受封於盧(盧以故城盧邑為中心。盧邑址在今山東省長清縣偏西南),其子孫遂以盧為姓。傒公“厚德載物”的品德普遍獲得人們的讚許,為史家所稱頌。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孫無知勾結邊將管至父和連稱,殺了齊襄公自立為君。此行為引起齊國臣民的不滿,便求助於國舅高傒,高傒接受了群臣的要求,邀請管、連二人來家赴宴,二人於席間被預伏甲兵斬殺,然後高傒迎立姜小白回來繼位,就是後來成為春秋霸主的齊桓公。齊桓公在登位(公元前685年)之初,為了表彰傒公在內政外交兩方面對齊國做出的卓越貢獻,把盧邑(故址在今山東省長清縣)封給傒公,其子孫以邑為姓。傒公便成為盧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佈

盧姓的發源地在今山東省長清的西南,春秋時在齊國繁衍,自“田氏代齊”後,盧姓便散居燕秦之間。秦時,有博士盧敖在涿郡定居,世稱涿郡盧氏。秦末,盧敖裔孫盧綰隨漢高祖起兵反秦,因功封燕王,封國在涿郡,後涿郡盧姓又稱范陽盧姓,為五大望族之一,歷漢魏南北朝隋唐千餘年而不衰。與此同時,有盧姓已遷至寧夏固原與甘肅平涼間地,以東漢王盧芳為始祖。而傳自齊桓公的那支複姓盧蒲,改盧姓後亦在涿郡繁衍。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導致盧姓大舉南遷,盧氏大族有隨晉室南遷於江浙一帶;又有一支盧姓北上遼瀋,後發展成為遼西盧姓大族,此支盧姓,為後魏太保,錄尚書事盧魯元(昌黎徒河〔今遼寧省錦州〕之族所在)。唐代盧姓稱盛於黃河流域,唐憲宗時有盧姓入閩粵。據《始興范陽盧氏五修族譜》所載,遷居南京的范陽後裔盧富,率子孫遷江右虔化縣(今江西省寧都),曾孫盧光稠平黃巢起義有功而封開國侯,其次子的八世孫遷居福建蒲田、考滿。其支派有十七郎遷居廣東東莞,而在此以前,有奇女子盧眉娘已名聞粵鄉,據文獻,她是廣東省南海人,可見在唐代時,盧姓在北方已稱盛於黃河流域,其中以河南繁衍最為著名,南遷則主要繁衍於江西、江蘇、四川、福建、廣東一帶。元明清之際,盧姓已遍及全國大江南北,長城內外。 盧姓人氏,作為中國的炎黃子孫,得姓較早,加之源於山東,後又沿著黃河,在河北、河南繁衍發展,現如今盧姓已遍......餘下全文>>

誰知道盧姓的來源?

盧姓血緣始祖:炎帝

炎帝,傳說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相傳,他因居姜水(位於今陝西省岐山縣西)流域,故以姜為姓。盧姓出自姜姓,姜姓始祖炎帝,也就成了邱姓的血緣始祖。

同為屹立在中華文明歷史源頭的偉大始祖,炎帝的身世生平卻遠沒有黃帝那麼清楚顯得格外撲朔迷離。在陝西的寶雞市渭水南岸,在湖北的神農架和隨州市曾都區 厲山鎮,在湖南的株洲和衡陽石牛峰,在雲南的孟庫,在山西的高平和晉城莊裡村,在安徽亳州譙城,都在流傳著同一個神話,杜撰著同一個故事,演繹著同一部傳 奇。人們對神農氏炎帝的事蹟、神話口口相傳,熱心快腸地立祠建陵,表達一份虔誠的敬畏,同時渴望沾上一份榮耀。

山東盧姓的來源

以下是一個偉大的姓的介紹一、來源有四 1、出自姜姓,為炎帝(傳說中上古姜姓部族首領。因居於姜水流域而得氏。由姜姓發展出來的四支胞族--四嶽,他們與姬姓周族結成聯盟,最後終於打敗了商紂王,滅了商朝)神農氏之後裔。西周時,有炎帝的後裔姜姓,字子牙的,因輔佐周武王興周滅商有功,被周公(周武王之弟)封於齊,有太公之稱,俗稱姜太公,名尚。春秋初期,齊太公之後,即齊文公之子名高,高之孫傒任齊國正卿,因迎立齊桓公公子小白有功,被賜以祖名為氏,因此名為高傒,並將高傒封在了盧,其後裔有以盧為氏。 2、出自複姓改單姓盧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以"盧蒲"為姓的一支,出自姜姓,是傳自"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那位齊桓公,到後來,紛紛改了單字的盧氏。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有代北(今內蒙古中部和山西北端)複姓吐伏盧氏、伏盧氏、盧浦氏、莫蘆氏改為漢字單姓盧氏。 3、出自他姓賜盧氏。隋煬帝時,河間人章仇(複姓)太翼,善天文,賜姓盧氏。 4、出自他姓改盧姓。如范陽有雷氏,以盧氏為著,又以雷、盧音相近,所以在後周初改姓盧氏。北宋初,後周忠臣盧琰,為保柴榮血脈,將其子柴熙誨收在膝下,取名為盧璇。還有,唐時,三原(今屬陝西)有閭氏,訛為盧氏。 二、遷徙分佈 盧氏的發源地有多處,而以地為氏立姓最早的是在今天的山東省長清縣的西南地。秦時,齊國的盧邑也很出名。自田氏代齊,盧氏便散居燕秦之間,其後盧姓主要在河北省境涿郡(治今北京西南)一帶繁衍,其中以涿郡的范陽最為旺盛。至漢時,又有盧綰,原從山東遷入江蘇豐縣,其後裔世居涿郡。同時,有盧氏已遷至寧夏固原與甘肅平涼間地。此外,戰國後期,盧蒲氏改為單姓盧氏後,繁衍於今河北大興縣一帶,以後屬涿郡。至三國魏時,涿郡改為范陽郡,盧氏便以范陽稱,俗稱"范陽盧氏"。之後,范陽盧氏歷代顯赫,一舉成為"四海大姓"之一,世稱"崔盧王謝",其社會地位高於皇族。魏晉南北朝之際,盧姓開始大舉南遷。西晉末年因"永嘉之亂",盧氏大族有隨晉室南遷;又有一支盧氏遷居東北,後成為遼西盧氏大族。唐代,盧姓在北方的繁衍區域更廣,其中以河南繁衍最為著稱,南遷主要繁衍於江西、江蘇、四川、福建等地。盧姓於唐末入閩,宋時入粵。元明清之際,盧姓遍及全國大部分地區。但盧姓仍以居北方居多,故歷代盧姓名人也多出自北方,尤以河北最為突出。可見,歷史上盧氏是我國。一個比較典型的北方大姓。 三、郡望堂號 1、堂號 "專經堂":東漢盧植,少年時和鄭玄一塊兒拜馬融為師。馬融在講壇上設絳紗帳,帳後設女樂,在帳前講書。盧植只專心聽講,幾年從沒看女樂一眼。 2、郡望 范陽郡:三國魏時改涿郡置郡,治所在涿縣(今河北涿縣)。西晉改為國,北魏復改為郡。 河南郡:漢高帝時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北)。 河間郡:漢高帝始置郡,治所在樂城(今河北獻縣東南)。 四、歷史名人 盧 芳:東漢曾被封為代王,他在新莽末年,自稱為武帝曾孫劉文伯,聯合三水地區羌、胡貴族起兵,後被匈奴單于立為帝。公元40年投降東漢,被封為代王。盧芳是盧氏唯一稱帝的人。 盧照鄰:唐朝詩人。被譽為"初唐四傑"之一,所作詩多憂苦憤激之詞,以《長安古意》最為有名。 盧 鏜:明朝大將。在浙東參與水陸十餘戰,斬敵千餘,成為抗倭名將,名僅次於戚繼光、俞大猷。 盧文紹:清朝古籍校勘家。他校正《呂氏春秋》、《白虎通》等古籍三十八種,糾正錯誤多處。著有《群書拾補》。 盧 摯......餘下全文>>

百家講壇盧家姓氏起源

古人用盧的繁體字(廑)。這個繁體字上面部分是虎字頭,下面部分是“皿”。“皿”表示盧人特製的器皿,即前文所講的盧器。

古代盧人經常在盧水流域和盧山地區活動。因為要追逐水草地進行遊牧式勞動生產,所以他們遷徙的範圍比較大,包括了我國西北、西南甚至中西部地區,可謂流動性強,而影響面寬。

沈括在他的名著《夢溪筆談》中指出:“夷人謂黑曰盧。”而黑也往往寫作“烏”。今四川省雅礱江古時就稱為盧水,岷江上游現在還有叫盧水的河流。其他不少地方的山、河、城鄉和社群,直到今日還有許多取名為盧山、盧水、盧河、盧溪、盧溝、盧灣、盧縣、盧氏縣、盧城、盧園、盧家村、盧龍、盧奴、黑山、黑河、黑水、烏山和烏江的。

歷史上盧姓氏的名人都有誰

盧姓歷史名人

盧 芳:東漢曾被封為代王,他在新莽末年,自稱為武帝曾孫劉文伯,聯合三水地區羌、胡貴族起兵,後被匈奴單于立為帝。公元40年投降東漢,被封為代王。盧芳是盧氏唯一稱帝的人。

盧照鄰:唐朝詩人。被譽為"初唐四傑"之一,所作詩多憂苦憤激之詞,以《長安古意》最為有名。

盧 鏜:明朝大將。在浙東參與水陸十餘戰,斬敵千餘,成為抗倭名將,名僅次於戚繼光、俞大猷。

盧文紹:清朝古籍校勘家。他校正《呂氏春秋》、《白虎通》等古龔三十八種,糾正錯誤多處。著有《群書拾補》。

盧 摯:元代文學家。詩文與劉因、姚遂齊名,世稱"劉盧"、"姚盧"。 盧賢拔:曾被太平天國封為丞相、鎮國侯。太平天國早期文獻、奏章制度多由他撰定草創;歷任北洋軍師長。

唐代有盧氏宰相8人:盧冏、盧承慶、盧翰、盧邁、盧慎、盧杞.

盧嘉錫,當代科學家,曾任中國科學院院長。

滿族盧姓的由來

金國紇石烈氏族全部改為盧姓,成為漢族;清朝滿洲人有盧姓,滿族的盧姓原先來自漢民,入旗漢民滿化,後又漢化,又滿洲八旗大姓赫舍里氏族有一部分改為盧姓,大部分後來成為東北地區的盧姓漢族。

我查了很多資料,彙總如下:

赫氏在清時隸屬正白旗,先居住在邊門鎮的赫家村,後散居各地。楊木鄉、紅旗鎮赫姓較多。另外,劉家河蛟羊峪、藍旗鄉老虎洞、雞冠山鎮袁家溝、賽馬鎮赫家窯村等地都是赫姓的聚居地。(注意:岫巖滿族自治縣湯溝鄉赫家堡子亦屬本支,自八世起有兩支於清同治初年遷居至黑龍江是雙城縣。)

按字排輩為:

“德承吉林貴崇榮,英明景會樂輔清。忠良維國安全志,世守純真保泰平。”(現已排到“明”字,為第十五世) 本人為榮字。

.赫姓宗族。赫氏是遼東地區的滿族著姓之一,他與何氏同是由滿族姓氏赫舍里氏取其頭一字冠注漢字姓演變而來,兩者之間為同音異字。赫舍里氏宗族分居遼東各地,氏族中存藏有記事全面的宗族譜書。譜書中對其氏族的遷徙、源流均做了翔實地記述。

赫氏是在清代後期光緒初年冠用漢字赫姓的。在此以前,其姓氏為赫舍里氏。 “赫舍裡,原系河名,因以為姓。”赫舍裡這一姓氏是氏族在由原始居住地遷徙後而以河名冠用的姓氏。赫舍里氏的先世,歷史上生活在松花江與黑龍江匯合處,金代歸胡裡改路。元末明初之際赫舍里氏先世隨其他姓氏的建州女真人一道,開始了遷徙。遷徙中,他們先後遷徙到緩芬河流域、圖們江流域及長白山地區,最後定居在蘇子河、渾河流域。

赫舍里氏氏族定居蘇子河、渾河流域後,在清前為後金政權的締造,氏族成員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碩色巴克什,正黃旗人,穆瑚祿都督第七子,特赫納之孫也。國初偕其弟希福巴克什來歸,太祖高皇帝以碩色兼通滿、漢及蒙古文字,賜名巴克什,命在文館行走。其子索尼,亦兼通滿、漢、蒙古文字,賜名巴克什,由頭等侍衛授吏部啟心郎。三年考績,所任稱職,授騎都尉,隨大軍征討,所向有功。”,清前赫舍里氏從其遷徙的歷史記載中可以得知,這一姓氏是於明初而冠用的。在此之前,他們的先世應追屬為金代女真紇石烈部人。在元末明初的遷徙中,其部族分居在今延邊布林哈河、湯旺河、隴烏河流域。金代紇石烈部族人,姓氏為紇石烈氏,是以部為姓的。紇石烈氏,譯漢姓為高姓。紇石烈一姓,《金史·列傳》記載:“紇石烈恆端,西南路忽倫宋割猛克人,襲兄銀術謀克。泰和伐宋,充行軍萬戶,破宋軍兩千於蔡州,加宜武將軍。自壽州渡淮,敗宋步騎一萬五千於鷂子嶺,遂克安豐軍。”

從金代史料的記載中可以看到,女真紇石烈氏早在金代就已是一個族眾繁多的氏族,並由於族眾龐大,遠在赫舍里氏宗族冠用赫舍裡這一姓氏以前,即有其他族支紇石烈氏中冠用新的姓氏分離出來,由紇石烈氏冠用漢譯高姓的一支,即是這樣分離出去的。至此,今日遼東滿族赫氏宗族的姓氏演變分別為:金、元時期,紇石烈氏(譯漢字姓為高姓);元末明初至清代中期,赫舍里氏;清代後至今,赫氏。

赫姓不應該是漢族人,既便是赫連姓的後裔

赫舍哩氏 ---赫 相傳是清初弘文院大學士希福之後人,希福曾是赫舍哩部人,即取該部名稱而姓赫舍哩。請末又取前一個字為姓,由於赫氏家族人丁興旺,族大枝繁,後又分赫、康、張三個姓,因其先人是努爾哈赤的舊部,世有戰功,故為官者甚多。

.赫姓宗族。赫氏是遼東地區的滿族著姓之一,他與何氏同是由滿族姓氏赫舍里氏取其頭一字冠注漢字姓演變而來,兩者之間為同音異字。赫舍里氏宗族分居遼東各地,氏族中存藏有記事全面的宗族譜書。譜書中對其氏族的遷徙、源流均做了翔實地記述。

赫氏是在清代後期光緒初年冠用漢字赫姓的。在此以前,其姓氏為赫舍里氏。......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盧的姓氏來源?
嚴的姓氏來源?
樑的姓氏來源?
孫的姓氏來源?
戚氏的姓氏來源?
晏的姓氏來源?
宋的姓氏來源?
姓陳的姓氏來源?
周的姓氏來源?
黃的姓氏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