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的習俗?
傳統節日各地的習俗
各地節日風俗
1、馬奶節:蒙古族
2、那達慕大會:蒙古族
3、聖紀節:回族、維吾爾、哈薩克、東鄉、撒拉、塔吉克、烏茲別克、柯爾柯孜、塔塔爾、保安等
4、開齋節:同聖紀節的民族
5、古爾邦節:同聖紀節的民族
6、藏曆年:藏族、門巴等民族
7、傳召:藏族
8、薩葛達瓦節:藏族、門巴族
9、雪頓節:藏族
9、沐浴節:藏族
10、三月三:藏族
11、爬坡節:苗族
12、龍船節:苗族
13、蘆笙節:苗族
14、苗年:苗族
15、彝年:彝族
16、跳公節:彝族
17、火把節:彝族、哈尼族、白族、僳僳族、佤族、拉祜族、納西族、布朗族、普米族等民族
18、趕花街:彝族
19、吃立節:壯族
20、歌圩:壯族
21、老人節:朝鮮族
22、秋夕節:朝鮮族
23、土王節:侗族
24、冬節:侗族
25、鬥牛節:侗族
26、趕坪節:侗族
27、趕鳥節:瑤族
28、三月街:白族
29、繞三靈:白族
30、過趕年:土家族
31、那吾魯孜節:哈薩克族
32、潑水節:傣族、布朗族、阿昌族、德昂族等民族
33、卯節:水族
34、端節:水族
35、海坡會:納西族
36、花兒會:土族、回族、東鄉族、撒拉族、保安族、裕固族等民族
37、羌年:羌族
38、轉山會:普米族
39、大年:普米族
40、乞脫乞迪爾節:塔吉克族
!
我國的傳統節日有哪些?分別有哪些習俗?要詳細。
春節,除夕團年飯,北方吃餃子。
元宵節,吃元宵(湯圓)打燈籠.
三月三,吃薺菜煮雞蛋.
端午節,紀念屈原,塞龍舟,吃粽子。
清明節,掃墓祭祖。
中元節,祭祀祖先,焚燒香紙。
中秋節,賞月,吃月餅。
重陽節, 登高,賞菊,插茱萸。
臘八節,祭祀神靈,喝臘八粥。
我國的傳統節日有哪些各有什麼風俗
春節的由來: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週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曆,以月亮圓缺的週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曆,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曆,以公曆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曆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曆紀元,把公曆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曆年;農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曆年。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食俗: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裡,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醃製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儘早準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醃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制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鹹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麵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麵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冬至節的由來: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餘下全文>>
求中國傳統節日 時間 風俗習慣 經典詩句
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八個,按照日期順序,將每個傳統節日的農曆和公曆日期、風俗習慣、相關詩歌名句摘錄如下,供樓主參閱。
1. 除夕——農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公曆1月22日)。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歲”。除夕這一天,家裡家外不但要打掃得乾乾淨淨,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描寫除夕的詩句有: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2. 春節——農曆正月初一(公曆1月23日)。春節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湯圓、大肉丸、全魚、美酒、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餚饌為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門神鍾馗)、包餃子貼剪紙、貼窗花、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描寫春節的詩句有: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3. 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公曆2月6日)。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描寫元宵節的詩句有:
《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4. 清明節——農曆三月十四(公曆4月4日)。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描寫清明節的詩句有:《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5.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公曆6月23日)。這一天的活動現在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描寫端午節的詩句有:
《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 七夕節——農曆七月初七(公曆8月23日)。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俱、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描寫七夕節的詩句有:
《七夕》
【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7. 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公曆9月30日)。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輕鬆的歡娛。“民間拜月”則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描寫中秋節的詩句有: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00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00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00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00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8. 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公曆10月23日)。重陽節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餘下全文>>
本地人傳統節日的風俗
農曆春節:全家團圓的日子
情人節:效仿西方情人過的節日
婦女節:勞動婦女過的節日
植樹節:環保,到山上植樹的節日
清明節:祭奠家中死去的親人、掃墓的節日
母親節:給偉大的母親過的節日
端午節:吃粽子,划龍舟,古代祭奠詩人屈原的節日
兒童節:10歲以下兒童過的節日
七夕情人節:中國人自己的情人節,古代是為了紀念牛郎與織女的節日
教師節:辛勤的園丁的節日
國慶節:全國上下舉國歡慶的節日
中秋節:十五月兒圓,月圓,人也團圓,賞月的節日
重陽節:爬山的節日
聖誕節:效仿西方過的節日
元旦:新的一年的第一天
臘八節:吃臘八飯,臘梅開的節日
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風俗習慣
互個民族都有不同的風俗和習慣,例如:彝族嫁人要跳火盆啊,還要哭孃家啊,還有,許多民族的春節都不是在同一天的。龍舟節,劃龍船,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很多民族也有不同的節日,舞獅龍啊,拜訪親戚,串門啊,等等......
中國傳統節日的時間及習俗
臘八節(農曆臘月初八) 除夕(臘月的最後一天) 春節(農曆一月一日)
元宵節(農曆一月十五日) 寒食節(清明的前一天) 清明節(春分後十五日)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 七夕節(農曆七月初七) 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日)
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日) 重陽節(農曆九月九日) 下元節(農曆十月十五日)
關於中國傳統節日的時間 / 節日由來和節日習俗
臘八節是幾月幾日?關於臘八節的來歷和習俗(農曆臘月初八)
每年農曆的十二月俗稱臘月,十二月初八(臘月初八)即是臘八節,習慣上稱作臘八;臘八節在我國有著很悠久的傳統和歷史,在這一天喝臘八粥、做臘八粥是全國各地老百姓最傳統、也是最講究的習俗;歷史上曾湧現出一大批專為“臘八節”而創作的詩詞作品。
除夕是幾月幾日?關於的除夕來歷和習俗(臘月的最後一天)
除夕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重大的節日之一。指農曆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因常在夏曆臘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蘇軾有《守歲》:“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除夕這一天,家裡家外不但要打掃得乾乾淨淨,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
春節是幾月幾日?關於的春節來歷和習俗(農曆一月一日)
春節,即農曆新年,俗稱過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春節歷史悠久,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元宵節是幾月幾日?關於元宵節的來歷和習俗(農曆一月十五日)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the Lantern Festival),春燈節,是中國民俗傳統節日。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
寒食節是幾月幾日?關於寒食節的來歷和習俗(清明的前一天)
寒食節亦稱“禁菸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清明節是幾月幾日?關於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春分後十五日)
清明節在每年公曆的4月4日或5日,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106天。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傳統活動為掃墓。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節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端午節是幾月幾日?關於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農曆五月初五)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餘下全文>>
每個傳統節日的風俗習慣
傣族潑水節 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雲南少數民族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於公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續3至7天。第一天傣語叫“麥日”,與農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叫“惱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網瑪”,意為歲首,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2.藏族酥油花燈節 藏曆正月十五是傳昭大法會的最後一天,這天,藏民族居住的地方多會擺出用五彩酥油雕塑成的花鳥魚蟲和人物形象,歡慶酥油花燈節。西藏各地的僧俗民眾以及民間藝術師們用本地盛產的酥油和藏式顏料,製作出精緻的酥油花,許多酥油花還以多個畫幅構成連環故事,講述藏民族的古老傳說。 3.回族古爾邦節 古爾邦節是伊斯蘭教兩大節日之一(穆斯林、回族)。又稱宰牲節(‘Id al-Adha),與開齋節並稱為伊斯蘭教的兩大節日。也是我國回、維吾爾、哈薩克、烏孜別克、塔吉克、塔塔爾、柯爾克孜、撒拉、東鄉、保安等少數民族共同的盛大節日。 4.滿族頒金節 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農曆10月13日,皇太極釋出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這標誌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的形成。1989年10月,在丹東“首屆滿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上,正式把每年農曆10月13日定為“頒金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