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吾爾族的禮儀?

General 更新 2025年02月09日

維吾爾族的禮儀

維吾爾族禮儀、禁忌

飯前洗手。吃飯時,不能隨便撥弄盤中之食。不能隨意走向灶臺。飯要吃淨,碗中不要剩食物。禁吃狗肉、豬肉、驢肉、騾肉。自然死亡的牲畜一律不吃。未經唸經宰殺的牲畜和家禽禁食。依著忌短小,上衣要過膝,褲腿達腳面。忌戶外著短褲。親友相見,相互問候,互道“賽倆木”,然後雙手摸須,恭身後退一步,右臂撫胸,再問對方家屬平安。婦女問候完畢,雙手撫膝,躬道別。接受物品要用雙手。在麻扎(墓地)和清真寺內,在澇壩和伙房等地,禁止小大便和隨地吐痰,禁止攜帶汙濁物品。

待客禮

維吾爾族是一個十分熱情而又好客的民族,每當客人來他們家裡作客時,都會受到熱情的款待。

贊助廣告

客人來到後,主人在門口熱情迎接,熱情讓座和互相問候。 款待客人的第一個程式是請客人喝茶。在喝茶時,要端出饢、方塊糖、冰糖、葡萄乾、杏幹、瓜果及自己製作的各種小點心和餅乾。

待客的茶是新燒的,有條件的還用大碗奶茶招待,他們還喜歡把饢掰碎放在碗裡,讓客人吃好喝好。

喝過茶後,還要做飯招待。用什麼樣的飯來招待客人,是根據不同的客人來定。如果遠道而來的客人,常做"玉古勒"(銀絲擀麵)來招待,這飯有面有湯,吃了利於解除疲勞;如果是自己的朋友來做客,常常根據朋友們的口味來做各種飯食招待。除此之外,常作包子抓飯、油炸包子、拉條子或炒菜來招待。一般招待客人很少用一種飯菜,而是三、四種以上,讓客人既吃到乾的,也能吃得稀的,品嚐到各種風味,讓客人滿意。

贊助廣告

吃過飯後,進行最後一道程式,那就是用燒茶或用水果。真是服務周到,顯示出維吾爾族人熱情好客的性格。

維吾爾族的禮儀特點

維吾爾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講究。如果來客,要請客人坐在上席,擺上饢、各種糕點、冰糖等,夏天還要擺上一些瓜果,先給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飯做好後再端上來,如果用抓飯待客,飯前要提一壺水,請客人洗手。吃完飯後,由長者領作“都瓦”,待主人收拾完食具,客人才能離席。吃飯時,客人不可隨便撥弄盤中食物,不可隨便到鍋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時注意不讓飯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來放在自己跟前的“飯單”上。共盤吃抓飯時,不將已抓起的飯粒再放進盤中。飯畢,如有長者領作“都瓦”,客人不能東張西望或立起。吃飯時長者釘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飯前飯後必須洗手,洗後只能用手帕或布擦乾,忌諱順手甩水,認為那樣不禮貌

男女青年要結婚時,由阿訇或伊瑪目(均為宗教職業者)誦經,將兩塊幹饢沾上鹽水,讓新郎、新娘當場吃下,表示從此就像饢和鹽水一樣,同甘共苦,白頭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鋪上潔白的飯單,最先擺上饢、喜糖、葡萄乾、棗、糕點、油炸饊子等,然後再上手抓羊肉、抓飯。

維吾爾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講究。如果來客,要請客人坐在上席,擺上饢、各種糕點、冰糖等,夏天還要擺上一些瓜果,先給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飯做好後再端上來,如果用抓飯待客,飯前要提一壺水,請客人洗手。吃完飯後,由長者領作“都瓦”,待主人收拾完食具,客人才能離席。吃飯時,客人不可隨便撥弄盤中食物,不可隨便到鍋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時注意不讓飯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來放在自己跟前的“飯單”上。共盤吃抓飯時,不將已抓起的飯粒再放進盤中。飯畢,如有長者領作“都瓦”,客人不能東張西望或立起。吃飯時長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飯前飯後必須洗手,洗後只能用手帕或布擦乾,忌諱順手甩水,認為那樣不禮貌。

維吾爾族和傣族待人接物的禮儀是什麼?

維吾爾族人很講禮貌,對長者很尊敬,走路、說話、就座、就餐等,都先禮讓長者。維吾爾族人在與親朋好友見面時,必須握手問候,互道“撒拉木”,意思是“你好”或“你們好”。城市中有一定身份者和知識分子多用右手扶胸,躬身後退一步說:“亞克西姆賽斯”。漢族人與維吾爾族人相見時,只要握手即可。維吾爾族人總是請客人坐在靠大牆的一邊,以表示尊敬。吃飯時,客人應跪坐,一表示對主人的尊敬。主人一般請客人動手先吃,出於禮貌,客人應回讓主人。維吾爾族人熱情好客,有時喜歡送一些吃食給服務員。如果服務員堅決拒絕,他們會不高興,因此婉言拒絕不行時,要用雙手接受,忌用單手接東西。

維吾爾族人十分重視禮貌,在路上遇到尊長或朋友,或平時待人接物時,習慣將右手按在胸部中央,然後把身體向前傾30度,並連聲道“您好”。

進傣家時,忌到樓口不脫鞋;進屋後,忌用腳跺地板。忌倚靠室內中柱上,亦忌掛物於中柱上。傣家火炕旁一般是家長的床鋪,禁忌隨便亂坐,也不可亂動床邊的"聖水瓶"。思茅等到地傣族居處中廳所設的床,禁忌懸掛蚊帳。忌在家中剪指甲、吹口哨和玩響樂器,以為口哨及樂器聲可喚鬼入室。忌在整齊的旱地、菜園裡大小便。衣服破了,忌用褲子補,認為會受窮;反之,被破可和衣補。衣服不可用作枕頭;枕頭不可坐。佩掛刀時,忌刀口向內,否則,認為居心不良,是"刺客"。

維吾爾族的習俗或禮儀含義

維吾爾族是一個十分熱情而又好客的民族,每當客人來他們家裡作客時,都會受到熱情的款待。  維吾爾族人待人講究禮貌。在遇到尊長或朋友時,習慣於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後身體前傾,連聲問好。客人來到後,主人在門口熱情迎接,熱情讓座和互相問候。款待客人的第一個程式是請客人喝茶。在喝茶時,要端出饢、方塊糖、冰糖、葡萄乾、杏幹、瓜果及自己製作的各種小點心和餅乾。待客的茶是新燒的,有條件的還用大碗奶茶招待,他們還喜歡把饢掰碎放在碗裡,讓客人吃好喝好。喝過茶後,還要做飯招待。用什麼樣的飯來招待客人,是根據不同的客人來定。如果遠道而來的客人,常做"玉古勒"(銀絲擀麵)來招待,這飯有面有湯,吃了利於解除疲勞;如果是自己的朋友來做客,常常根據朋友們的口味來做各種飯食招待。除此之外,常作包子抓飯、油炸包子、拉條子或炒菜來招待。一般招待客人很少用一種飯菜,而是三、四種以上,讓客人既吃到乾的,也能吃得稀的,品嚐到各種風味,讓客人滿意。吃過飯後,進行最後一道程式,那就是用燒茶或用水果。真是服務周到,顯示出維吾爾族人熱情好客的性格。

餐桌禮儀:維吾爾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講究。如果來客,要請客人坐在上席,吃飯時長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要盤雙腿坐或跪坐,不能蹲,更不能雙腿伸直腳心朝外向前。飯前飯後必須洗手,洗後只能用手帕或布擦乾,忌諱順手甩水,認為那樣不禮貌。吃飯時,客人不可隨便撥弄盤中食物,不可隨便到鍋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時注意不讓飯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來放在自己跟前的“飯單”上。共盤吃抓飯時,不將已抓起的飯粒再放進盤中。主人斟茶時,不必表示客氣接過茶壺自斟。吃饢或點心時要掰成小塊吃,放回餐盤或餐布上的饢要面朝上,不能拿起整塊饢啃,不要用鼻子嗅聞任何食物,也不要隨便到主人的鍋灶跟前去。吃掉下的食物要撿起來,放在餐桌或餐布上。進餐或在公共場合,不要吐痰、擤鼻涕、打哈欠、放屁。進餐完畢後,客人要捧起雙手做“都瓦”,離席。當然,客人不會或不習慣做“都瓦”也可不做,但不要嬉笑。

維吾爾族的節日.禮儀,含義

維吾爾族的傳統節日及風俗習慣

1.肉孜節:

肉孜節,也叫開齋節,它是伊斯蘭教三大節日之一。伊斯蘭教法規定伊斯蘭教第9月是頌降天啟“古蘭經”經文之月,是一年12個月中最吉祥的月份,每一個成年穆斯林每年都要封齋一個月,在封齋期間每日兩餐,在日出前和日落後進餐,白天絕對禁止吃喝、房事等。齋月的開始和結束均以見月為準。封齋的天數為二十九天或三十天。齋期滿後,節日的凌晨,人們淋浴盛裝,聚集在禮拜寺舉行規模盛大的禮拜。隨節日禮拜的結束,從高高的喚禮塔上“納各拉”鼓和哨納聲驟然而起,人們走出禮拜大殿自發的踏著歡快的樂曲聲,跳起“薩瑪”舞,彼此握手道賀。一般維吾爾族婦女不參加聚禮。在節日期間家家戶戶都備有豐盛的節日食品,如饊子、民族式點心、糖果、乾果、水果等。人們身著節日新裝走親訪友,路途相逢要相互拜年祝賀。在肉孜節期間民間有各種遊藝活動,“巴扎”即市場非常熱鬧。 關於肉孜節的起源,維吾爾民間有這樣一個宗教傳說:相傳古時候,有一次鬧災荒,孩子們由於飢餓啼哭不止。母親們無奈,把拳頭大小的卵石放進鍋裡煮,哄孩子們說:“媽媽給你們做‘兄古提麻克’(一種飯食,用玉米麵做成,形狀像窩窩頭,水煮,吃時帶湯)吃”並不時地用木棍戳一戳給孩子們看,讓孩子們相信還沒有熟,還太硬不能吃,需要耐心等待。一次又一次,孩子們再也沒有耐心等待了,鬧著非要吃不可。母親們沒辦法,只好揭開鍋蓋還想用木棍戳給孩子們看。不料,木棍竟然戳了進去。母親們很驚奇,仔細一瞧,原來鍋裡煮的卵石都變成了可以用來充飢的“恰瑪古”(即蔓菁)。人們相信這是神靈為了拯救他們而顯示的奇蹟。人們奔走相告,彼此祝賀得救,載歌載舞,維吾爾族的傳統節日及風俗習慣以各種娛樂的方式歡慶,感謝真主的恩典。從此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以同樣的方式紀念,久而久之相沿成習,流傳至今。

2.冒路德節:

冒路德節,又叫聖紀節。每年回曆三月二十日為紀念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誕生日而舉 行的節日。伊斯蘭教徒為了紀念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的功德,在他誕生的那天舉行集會,以後逐漸演變為伊斯蘭教的節日。這個節日多由清真寺毛拉主持。節日當 天,虔誠的穆斯林紛紛到清真寺禮拜,聽阿訇們唸經,讚頌聖祖穆罕默德的功績。還有些人把阿訇和周圍的鄰居請到家裡舉行小形的聚會,並準備油餅,糖果和水果 等食物,正中間放一個盤子,盤子裡放一些灑了香水的棉花,阿訇邊唸經邊對著棉花吹氣,最後參加儀式的每一個人拿起一小團棉花聞一聞,便放進口袋裡。臨走時 還拿上一點糖果,回家後分給家裡人吃。

3.努吾若孜節:

努吾若孜節也叫“撒拉哈特曼節”。“努吾若孜”一詞是波斯語藉詞,表示“春雨日”,“春天的第一天”,即波斯古太陰曆每年3月21日是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塔吉克族、烏孜別克族、塔塔爾族等突厥語系各民族的共同節日。它從古代流傳至今,它的內容是辭舊迎新,希望春天能帶來吉祥幸福。在過節這天人們身著節日盛裝,每一個村落的所有人集體做“庫節”即“努吾若孜飯”(幾家人一起做的也有)共同享受新年的喜悅。做“庫節”一般用往年剩餘的糧食加大米、小麥等7種穀物在大鍋裡熬成粥,以表示年年富足有餘。此外,節日裡,還舉行各種傳統的民間活動,比如,把一個男人打扮成“努吾若孜老人”,等表演一番之後,便脫掉棉衣,給他穿上單衣迎接春天的到來,同時還舉行麥西熱甫、賽馬、叼羊、拔河、摔跤、野遊、唱歌、賽歌、猜謎語、盪鞦韆、作遊戲等各種娛樂活動。到了晚上,年青人帶著火把,唱著“努吾藝孜歌”挨家挨戶的祝福,節日一般持續三天,過節後開始春耕播種。至今很多地方的維吾爾族仍在過此節日,尤其最近5、6年以來無論是政府方......餘下全文>>

維吾爾族在禁忌、飲食方面的習俗 20分

但願能幫到你,希望採納!

首先希望各位在看完這片文章後,能夠對維吾爾族有更深入的瞭解,此外希望你們能夠尊重少數民首先我們應該尊重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慣,但是這裡有很多的誤解。

禮節

維吾爾族的禮節與宗教也有著極為緊密的關係。人民之間的禮節表現了平等、友愛、敬老、愛幼的精神,勞動人民相見總是相互親切地握手、問候,對老人十分尊敬。婦女中還有長者親吻晚輩的禮節。近幾十年來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一些帶有等級性的、封建的禮節逐漸消失了,體現著平等友愛、互敬互讓的禮節則繼續儲存下來,並且增加了新的意義。維吾爾族熱情好客,崇尚禮節,待人接物,講究禮貌。如對長者要尊敬,走路讓長者先行,談話讓長者先說,坐下時讓長者坐在上座;小輩在長者面前不準喝酒、抽菸;親友相見必須握手問候,互相致禮和問好,然後右臂撫胸,躬身後退步,再問對方家屬平安;婦女在問候之後,雙手扶膝,躬身道別。在屋內坐下時,要求跪坐,禁忌雙腿直伸,腳底朝人。接受物品或給客人上茶時要雙手,單手接受物品被視為缺乏禮貌的舉動。

洗潔

新疆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愛清潔。他們洗瞼臉盆。喝茶、吃飯之前定要洗手。洗後的手,必須雙手緊握,擠出殘留的水珠,然後再行擦拭,不得甩手弄,這是對主人或身邊人的不尊重。洗滌餐具、也是一件一件沖洗,然後擱置起來,讓其自行晾乾,不用揩拭。比如碗盆之類,洗後將口朝下擱置,使其自幹。

禁忌

維吾爾族信奉伊斯蘭教,禁食豬肉、動物血和已死的畜禽。吃飯時不能隨便撥弄盤中食,不能隨便到鍋灶前面,不能剩飯,不慎落地的飯屑,要拾起放在餐布上,不能將拾起的飯粒再放進共用的盤中;吃飯或與人交談時,禁忌擤鼻涕、吐痰等不文明的習慣。在飲食方面,禁吃豬肉、驢肉、狗肉、騾肉,自死的牲畜一律不食;土葬而不火葬。在清真寺和麻扎(墓地)附近禁止喧譁;在衣著方面,忌短小,上衣一般要過膝,褲腿達腳面。最忌戶外著短褲。屋內就坐時要跪坐,禁忌雙腿直伸,腳朝人。親友相見要握手互道問候。然後雙手摸須,躬身後退一步,右臂撫胸;婦女在問候之後要雙手扶膝躬身道別。接受物品或清茶要用雙手、忌用單手。

文化生活

維吾爾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使用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維吾爾文。由於民族之間長期頻繁的交往和學習,許多維吾爾族人兼通漢語和哈薩克語。

維吾爾族有燦爛的民族文化。早在11世紀70年代,哈喇汗王朝時的玉素甫·哈斯·哈吉甫所著《福樂智慧》敘事長詩,馬赫穆德·喀什噶爾編著的《突厥語大辭典》,都聞名遐邇。民間文學也十分豐富,有不少著名的故事、寓言、笑話、詩歌、民謠和諺語。《阿凡提的故事》在維吾爾族群眾中廣泛流傳。尤其是民間歌謠,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單調高昂,節奏歡快、活潑、優美、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每逢盛大節日和喜慶吉日,或是勞動之餘,維吾爾族男女老幼都要伴著“達甫” (手鼓),唱起悠揚激越的民間歌謠。

維吾爾族人民能歌善舞。“十二木卡姆”是維吾爾族古典音樂套曲,“麥西來甫”(聚會的意思)是維吾爾族人民最喜愛的一種群眾性娛樂活動。每逢佳節、婚事、喜慶活動都要演唱和舞蹈。樂曲熱情奔放,舞姿輕巧優美。開始時,一人高唱序曲,接著手鼓響起,眾人齊唱,歌聲悅耳,旋律歡快。人們被邀對舞,揚手頓足、旋轉翩躚。高潮迭起,情緒熾烈,歡歌笑語,令人心馳神往。

傳統節日

維吾爾族主要節日有肉孜節和古爾邦節。肉孜節意譯為“開齋節”。按伊斯蘭教教規,節前一個月開始封齋。即在日出後和日落前不準飲食,期滿30天開齋,恢復白天吃喝的習慣。開齋節前,各家習慣炸饊子、油香、烤制......餘下全文>>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禮儀特點

維吾爾族人主要居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信奉伊斯蘭教。維吾爾人非常重視禮貌,接待見面,習慣把手按在胸部中央,把身體前傾30度或握手,並連聲說:“您好”。客人席地而坐,不要雙腿直伸,腳底朝人;院落的大門禁忌朝西開,忌諱睡覺時頭朝東腳朝西,所以在給他們分配房間、安放臥具和枕頭時,特別要注意。忌隨便走近灶臺、水缸等。

講究衛生,經常在自來水龍頭下直接沖洗手、臉。到維爾吾族家裡做客,進門前和用餐前女主人要用水壺給客人沖洗雙手,一般洗3次。習慣一人專用茶杯,住宿期間也不換。當第一次給茶杯的時候,要當著本人的面,把茶杯消毒後再用。

在屋裡就坐的時候,要跪坐,忌雙腿直伸、腳朝人。

吃完飯有長者領著做“都瓦”的時候,忌東張西望或站起。

在飲食方面,喜歡喝奶茶、吃饢,喜歡吃拉麵和包子以及“燉整羊”、“涮羊肉”、“烤羊肉串”、“羊、牛肉的鍋貼”。烤羊肉串是這個民族最出名的風味小吃。每餐必喝葡萄酒,酒量大。忌諱吃豬肉、狗肉、騾肉、鴿子。

衣忌短小,上衣一般過膝,褲腳到腳面,最忌戶外穿著短褲。

肉孜節、古爾幫節是傳統的盛大節日,不管男女老幼都喜歡戴著四楞小花帽。他們最喜歡的體育技藝是高空走大繩。

介紹一下維吾爾,哈薩克的禮儀習俗

哈薩克族的不同禮儀:

哈薩克的禮儀即有濃郁的草原生活特點又有伊斯蘭教特色。哈薩克族的人生禮儀極富有遊牧文化特色。他們十分重視新生命的誕生。嬰兒出世後往往舉行三天慶祝活動,視為搖籃禮。哈薩克族的嬰兒一般是在搖籃里長大的,所以哈薩克人在嬰兒出生7~10天后要舉行將嬰兒放入搖籃的儀式。屆時,主人家宰一隻羊,邀親友、鄰居家的婦女參加,同一天還舉行命名儀式。來參加這兩個儀式的婦女每人都要將一件自己親手製作的衣服送給嬰兒,還要給孩子起一兩個名字供主人選擇,或者由毛拉給孩子命名。主人熱情招待來賓,大家圍坐在一起邊吃邊向孩子祝福。如今,這一儀式多在嬰兒出生40天后舉行。在男孩5~7歲時一般還要舉行割禮。哈薩克非常重視割禮,儀式規模十分隆重。除外,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還有騎馬禮等。

哈薩克人以純樸、誠實、直爽、熱情好客而聞名。這是因為牧區地廣人稀,居住分散,行旅不便,外出時,凡有氈房的地方,自然就成了休憩和投宿之處,行人就可免受飢寒之苦。哈薩克人對待客人恭敬備至,禮節周到,他們認為客人是安拉賜予的,不可稍有怠慢。而且,哈薩克人認為,宰羊待客是光榮體面的事情,也是應盡的義務。客人臨走時,如屬貴客,主人就要問貴客:“氈房內是否有你需要的東西。”如果客人看中了某件東西就要奉送。如沒有,就按一般慣例給貴客送禮。經濟條件好的,送元寶、馬、駱駝、獵槍和鷹,次者送皮大農、袷袢及狐皮、狼皮等珍貴的獸皮衣服。

久別的親友見面時,大輩見小輩親額頭;年歲相當的見面時擁抱;若摯友見面,婦女施擁抱禮,男人行握手禮。一般人見面必須熱情問候並握手。

哈薩克族見面時,都要伸出雙手握住對方的手,表示尊重和熱情,並說:“薩勞瑪裡肯。”同時還要問七八個“阿曼”(平安的意思),其內容要問到老人、父母、妻子、兄妹、兒女、牲畜等,不然,則被認為不禮貌。婦女們見面時,一般是點頭、問候,若兩人較長時間沒有見面,那麼見面時就顯得格外熱情並要擁抱,表示親暱和思念。

中國哈薩克族人口約150萬。全世界的哈薩克人口約1870萬。中國的哈薩克族主要分佈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其使用的哈薩克文是阿拉伯字母哈薩克文,哈薩克使用斯拉夫字母哈薩克文。哈薩克族是哈薩克的主體民族,是中國、俄羅斯、烏茲別克、土耳其等國家的少數民族。

哈薩克族的先民很早就生息在新疆北部及中亞草原。與古代歷史上的遊牧部落突厥(6世紀中葉)、葛邏祿、賽人、烏孫、回鶻(10世紀~12世紀)、克烈、乃蠻、欽察(12世紀末~13世紀)、蒙古等存在一定的有淵源關係。而哈薩克民族最初也成型於蒙古人建立的白帳汗國。在現代哈薩克族中間仍有一些部落保留著上述古代的名稱。據民間有關白鵝的傳說,認為哈薩克為“白鵝”之意。也有人認為,哈薩克是中國古代“曷薩”、“阿薩”或“可薩”的異名。還有人把哈薩克解釋為“戰士”、“自由的人”、“脫離者”。

和田維吾爾的禮儀 5分

維吾爾族禮節:待人接物很講禮貌,在路上遇到尊長和朋友時,習慣於把右手掌放在左胸上,然後把身體向前傾30度,並連說:"艾斯拉姆艾來孔!"當行路人無處進餐和住宿時,只要說明來意,主人雖不相識,也會殷勤招待;走路讓長者走在前面,談話讓長者先談,入坐讓長者坐在上座,吃飯,先端給長者;小輩在長者面前不喝酒、吸菸;老人無論到哪裡去作客,他騎的馬不論是卸鞍子,還是飲馬、餵馬,都由年輕人去做,走時,年輕人給老人備鞍,扶老人上馬;家裡來了客人,全家都出來歡迎,然後女主人以十分真誠的態度,用盤子端來茶水;老人吃飯時或到別人家裡去,常常雙手摸臉做"都瓦&q海ot;(祝福儀式)。

從維吾爾族人待客禮儀中,體會到維吾爾族人怎樣的特點

1、熱情奔放、性格豪邁,有著典型的草原罰族的寬廣胸襟;

2、多才多藝,能歌善舞,禮儀獨特講究;

3、飲食喜食牛、羊肉,服裝豔麗個性。

相關問題答案
維吾爾族的禮儀?
維吾爾族的民俗文化?
維吾爾族的風俗特點?
維吾爾族的風俗?
維吾爾族的民族風俗?
維吾爾族的節日民俗?
維吾爾族的民風民俗?
維吾爾族的由來?
維吾爾族的歷史?
維吾爾族的節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