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的特色食品?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08日

壯族飲食文化:壯族都有著什麼樣的特色美食

1、五色糯米飯又稱“五色飯”、“花色飯”、烏米飯“,是壯族節日傳統食品,是純天然的綠色食品,象徵著吉祥如意。五色糯米飯是將紅蘭草、黃花、楓葉、紫番藤的根莖或花葉搗爛,並取其汁分別浸泡糯米,蒸熟而成紅、黃、黑、紫四色,再加上糯米本色而構成五色,色彩繽紛,香味誘人。每年農曆三月三日清明時節,家家戶戶都有做五色飯,用於祭禮和食用,或饋贈親友。

至於傳說,我沒聽過,這是百科裡搜到的,有待考證:

傳說,有位才智超群的壯人韋特桂,在土皇帝手下為臣。一年大旱,他為解除百姓疾苦,奏邀土皇帝親往壯鄉視察,用計使皇帝免去皇糧。土皇帝后來發覺上了當,把特桂視為眼中釘,下令捉拿他歸案。壯鄉百姓聞知,連夜送特桂上山躲藏。皇兵捉拿不著,就放火燒山,那天正是農曆三月初三。皇兵走後,鄉親們在一棵大楓樹洞裡找到特桂屍體,含淚把他葬在楓樹旁。以後的每年三月三,壯人就用楓葉等植物顏汁把糯米染成紅、黃、紫、黑等色,蒸熟後拿到山上祭祀特桂。

贊助廣告

2、粽子,我們一年裡有倆節日吃粽子:春節和端午節。

我們過年時不吃餃子,但必吃粽子,沒有粽子不算過年。我們春節的粽子統稱年粽,細分之下,新媳婦回孃家所送的一對粽子又稱”逢白務“(壯語,意即新媳粽);年內有人亡故的人家因禁忌包粽子,親友所贈送的用於祭祀新故者的粽子稱”拜逢“(壯語,意即粽祭)。我們的年粽在形狀上與端午所吃的三角粽不同,而是做成底平上拱中部隆起的長條形。粽子中有各種各樣的餡兒,去了皮的綠豆、長條形的五花肉、花生仁兒、板栗等,依個人口味而配製。年粽小的有幾兩,大的有幾斤重,後者多用於祭祀。

贊助廣告

此外,端午吃的粽子便與全國各地大同小異了。

3、竹筒煨飯

民間野炊食品。砍青竹一節,兩頭的節留住,一頭鑿口,將肉、油、水、鹽和淘淨的糯米等裝入竹筒,封好後用文火煨熟,風味尤隹。

4、玉米粥

是將玉米磨成面,煮粥時取適量撒入沸水裡,然後再放米煮粥,煮出的粥帶著玉米香。

另外的又稱玉米糊,桂西一帶民間日常食品。將玉米粒磨成細粉末,待水沸後,一邊用手抓玉米粉末均勻地撒下鍋裡,一邊用手持一根木叉或木板不停地攪拌,煮成糊狀即可食。

5、炒田螺

民間風味小吃。春夏季節,將田螺放入水中(水裡可放些柚子葉加快吐泥)養數日吐淨泥漿,然後將其外殼洗淨,將尾部去掉一點尖端,剝開螺蓋,以便油、鹽、配料入螺肉。煮時先用猛火將田螺略炒,加少量油、鹽、酒、姜,以除腥味,再加水燜熟,起鍋前,將油、鹽、蔥、蒜、紫蘇等佐料下鍋略炒。食之,螺湯鮮美,螺肉爽脆。

6、檸檬鴨

姑且算作小吃吧。

鴨子用流動水沖洗乾淨,斬塊放料酒、鹽、薑絲醃製1小時讓其入味;

酸姜切小片、酸蕎頭用刀背拍碎、酸辣椒切滾刀狀、鹹檸檬取皮剁碎(別放檸檬肉和核,會苦);

下油熱鍋,爆香蒜蓉、生薑絲,將鴨塊放進去翻炒至鴨塊收水出油,下酸辣椒、酸蕎頭、酸姜、鹹檸檬泥翻炒出香味、加入柱侯醬(海鮮醬)、白糖、鹽、鮑魚汁(蠔油)翻炒均勻,加蓋子燜軟鴨肉收汁出鍋。

7、此外,就是隨處可見的各種米粉:桂林米粉、螺絲粉、榨粉、捲筒粉等等。

壯族吃什麼食物

我在廣西生活過今年,據我所知壯族的飲食習慣和漢族沒什麼差別,米飯炒菜什麼的都吃,不過他們愛吃米粉

壯族在飲食,服飾,習俗上各有什麼特點 要簡短點的

以前是有藍色或黑色土製服裝,現在少了 ;比如現在那坡的黑衣壯範是其中代表。

大部分人習俗上跟漢族一樣,但有部分地區不過清明節,而是過“三月三”

壯族人好客 熱情 不排外

壯族都有哪些飲食習慣?

多數地區的壯族習慣於日食三餐,有少數地區的壯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間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較簡單,一般吃稀飯,晚餐為正餐,多吃乾飯,菜餚也較為豐富。大米、玉米是壯族地區盛產的糧食,自然成為他們的主食。

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葉、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藍、蕹菜、蘿蔔、苦麻菜,甚至豆葉、紅薯葉、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為菜。以水煮最為常見,也有醃菜的習慣,醃成酸菜、酸筍、鹹蘿蔔、大頭菜等。快出鍋時加入豬油、食鹽、蔥花。

壯族對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豬肉、牛肉、羊肉、雞、鴨、鵝等,有些地區不吃狗肉,也有些地區卻酷愛吃狗肉。豬肉也是整塊先煮,後切成一手見方肉塊,回鍋加調料即成。壯族人習慣將新鮮的雞、鴨、魚和蔬菜製成七八成熟,菜在熱鍋中稍煸炒後即出鍋,可以保持菜的鮮味。

壯族喜愛獵食烹調野味、昆蟲,對三七的食療頗有研究,利用三七花、葉、根、須做菜很有特色。壯族還擅長烤、炸、燉、醃、滷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主要特色菜有:辣血旺、火把肉、壯家燒鴨、鹽風肝、脆熘蜂兒、五香豆蟲、油炸沙蟲、皮肝糝、子姜野兔肉、白炒三七花田雞、岜夯雞等。

壯族自家還釀製米酒、紅薯酒和木薯酒,度數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過節和待客的主要飲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雞膽稱為雞膽酒,配以雞雜稱為雞雜酒,配以豬肝稱為豬肝酒。飲雞雜酒和豬肝酒時要一飲而盡,留在嘴裡的雞雜、豬肝則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當菜。

典型食品:壯族有許多著名的菜餚和小吃,主要有:馬腳杆,魚生,烤乳豬,花糯米飯、寧明壯粽,狀元柴把,白切狗肉,壯家酥雞,清燉破臉狗,龍泵三夾。

節慶的飲食最能反映壯族飲食習慣的特色。三月三最愛吃的是五色飯和五色蛋。五色飯是用紅蘭草、黃飯花、楓葉、紫蕃藤等植物的汁液分別浸泡糯米,然後蒸熟製成的;五色蛋有雞蛋、鴨蛋和鵝蛋,也分別染成五種顏色。五色飯和五色蛋色彩鮮豔,表示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也用於祭祀和待客。此外,烤整豬、白斬雞等,也都是壯族用以待客的特色佳餚。壯族忌吃牛肉。

壯族的特色飲食是什麼?

五色糯米飯

壯族飲食文化,生活習俗

壯族飲食文化,生活習俗:

多數地區的壯族習慣於日食三餐,有少數地區的壯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間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較簡單,一般吃稀飯,晚餐為正餐,多吃乾飯,菜餚也較為豐富。大米、玉米是壯族地區盛產的糧食,自然成為他們的主食。

製作方法多種多樣,比如大米有秈米、粳米、糯米等品種。平時用於做飯、煮粥,也常蒸成米粉(類似麵條,有湯食、炒食之分)食用,味道鮮美可口。粳米、糯米還可泡成甜米酒即醪糟(方法與漢族同)。營養豐富,在冬天常吃,能起禦寒滋補作用。糯米常用做餈粑、粽子、五色糯米飯等,是壯族節慶的必備食品。

玉米也有機玉米與糯玉米之別,機玉米用於熬粥,有時也煎成玉米餅。玉米粥乃山裡壯族人最常吃的。有些地方還有吃南瓜粥的習慣,即先將瓜熬爛,加玉米麵煮熟即可。糯玉米磨成面後,可做糯玉米粑,或捏成雞蛋大小的麵糰(內可包有糖、芝麻、花生等餡料),再用水煮熟,與其清湯同吃,相當於漢族元宵、色味俱美。甜食是壯族食俗中的又一特色。

餈粑、五色飯、水晶包(一種以肥肉丁加白糖為餡的包子)等均要用糖,連玉米粥也往往加上糖。

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葉、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藍、蕹菜、蘿蔔、苦麻菜,甚至豆葉、紅薯葉、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為菜。以水煮最為常見,也有醃菜的習慣,醃成酸菜、酸筍、鹹蘿蔔、大頭菜等。快出鍋時加入豬油、食鹽、蔥花。

壯族對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豬肉、牛肉、羊肉、雞、鴨、鵝等,有些地區還酷愛吃狗肉。豬肉也是整塊先煮,後切成一手見方肉塊,回鍋加調料即成。壯族人習慣將新鮮的雞、鴨、魚和蔬菜製成七八成熟,菜在熱鍋中稍煸炒後即出鍋,可以保持菜的鮮味。

壯族自家還釀製米酒、紅薯酒和木薯酒,度數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過節和待客的主要飲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雞膽稱為雞膽酒,配以雞雜稱為雞雜酒,配以豬肝稱為豬肝酒。飲雞雜酒和豬肝酒時要一飲而盡,留在嘴裡的雞雜、豬肝則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當菜。

壯族人忌諱農曆正月初一這天殺牲;有的地區的青年婦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婦女生孩子的頭三天(有的是頭七天)忌諱外人入內;忌諱生孩子尚未滿月的婦女到家裡串門。

壯族以農業為主,馳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壯族地區素負盛名的特產。甘蔗產量居全國首位。 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俯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

壯族的生活習俗: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給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對客人中的長者和新客尤其熱情。用餐時須等最年長的老人入席後才能開飯;長輩未動的菜,晚輩不得先吃;給長輩和客人端茶、盛飯,必須雙手捧給,而且不能從客人面前遞,也不能從背後遞給長輩;先吃完的要逐個對長輩、客人說“慢吃”再離席;晚輩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後吃飯。路遇老人,男的要稱“公公”,女的則稱“奶奶”或老太太;路遇客人或負重者,要主動讓路,若遇負重的長者同行,要主動幫助其代負並送到分手處。

壯族的傳統小吃有哪些?

1、五色糯米飯又稱“五色飯”、“花色飯”、烏米飯“,是壯族節日傳統食品,是純天然的綠色食品,象徵著吉祥如意。五色糯米飯是將紅蘭草、黃花、楓葉、紫番藤的根莖或花葉搗爛,並取其汁分別浸泡糯米,蒸熟而成紅、黃、黑、紫四色,再加上糯米本色而構成五色,色彩繽紛,香味誘人。每年農曆三月三日清明時節,家家戶戶都有做五色飯,用於祭禮和食用,或饋贈親友。

至於傳說,我沒聽過,這是百科裡搜到的,有待考證:

傳說,有位才智超群的壯人韋特桂,在土皇帝手下為臣。一年大旱,他為解除百姓疾苦,奏邀土皇帝親往壯鄉視察,用計使皇帝免去皇糧。土皇帝后來發覺上了當,把特桂視為眼中釘,下令捉拿他歸案。壯鄉百姓聞知,連夜送特桂上山躲藏。皇兵捉拿不著,就放火燒山,那天正是農曆三月初三。皇兵走後,鄉親們在一棵大楓樹洞裡找到特桂屍體,含淚把他葬在楓樹旁。以後的每年三月三,壯人就用楓葉等植物顏汁把糯米染成紅、黃、紫、黑等色,蒸熟後拿到山上祭祀特桂。

2、粽子,我們一年裡有倆節日吃粽子:春節和端午節。

我們過年時不吃餃子,但必吃粽子,沒有粽子不算過年。我們春節的粽子統稱年粽,細分之下,新媳婦回孃家所送的一對粽子又稱”逢白務“(壯語,意即新媳粽);年內有人亡故的人家因禁忌包粽子,親友所贈送的用於祭祀新故者的粽子稱”拜逢“(壯語,意即粽祭)。我們的年粽在形狀上與端午所吃的三角粽不同,而是做成底平上拱中部隆起的長條形。粽子中有各種各樣的餡兒,去了皮的綠豆、長條形的五花肉、花生仁兒、板栗等,依個人口味而配製。年粽小的有幾兩,大的有幾斤重,後者多用於祭祀。

此外,端午吃的粽子便與全國各地大同小異了。

3、竹筒煨飯

民間野炊食貳。砍青竹一節,兩頭的節留住,一頭鑿口,將肉、油、水、鹽和淘淨的糯米等裝入竹筒,封好後用文火煨熟,風味尤隹。

4、玉米粥

是將玉米磨成面,煮粥時取適量撒入沸水裡,然後再放米煮粥,煮出的粥帶著玉米香。

另外的又稱玉米糊,桂西一帶民間日常食品。將玉米粒磨成細粉末,待水沸後,一邊用手抓玉米粉末均勻地撒下鍋裡,一邊用手持一根木叉或木板不停地攪拌,煮成糊狀即可食。

5、炒田螺

民間風味小吃。春夏季節,將田螺放入水中(水裡可放些柚子葉加快吐泥)養數日吐淨泥漿,然後將其外殼洗淨,將尾部去掉一點尖端,剝開螺蓋,以便油、鹽、配料入螺肉。煮時先用猛火將田螺略炒,加少量油、鹽、酒、姜,以除腥味,再加水燜熟,起鍋前,將油、鹽、蔥、蒜、紫蘇等佐料下鍋略炒。食之,螺湯鮮美,螺肉爽脆。

6、檸檬鴨

姑且算作小吃吧。

鴨子用流動水沖洗乾淨,斬塊放料酒、鹽、薑絲醃製1小時讓其入味;

酸姜切小片、酸蕎頭用刀背拍碎、酸辣椒切滾刀狀、鹹檸檬取皮剁碎(別放檸檬肉和核,會苦);

下油熱鍋,爆香蒜蓉、生薑絲,將鴨塊放進去翻炒至鴨塊收水出油,下酸辣椒、酸蕎頭、酸姜、鹹檸檬泥翻炒出香味、加入柱侯醬(海鮮醬)、白糖、鹽、鮑魚汁(蠔油)翻炒均勻,加蓋子燜軟鴨肉收汁出鍋。

7、此外,就是隨處可見的各種米粉:桂林米粉、螺絲粉、榨粉、捲筒粉等等。

壯族節日食品有哪些

壯族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三月三、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幾乎每個月都要過節。過春節一般在臘月二十三過送灶節後便開始著手準備,要把房子打掃得窗明几淨,二十七宰年豬,二十八包粽子,二十九做餈粑。除夕晚,在豐盛的菜餚中最富特色的是整煮的大公雞,家家必有。

壯族人認為,沒有雞不算過年。年初一喝糯米甜酒、吃湯圓(一種不帶餡的元宵,煮時水裡放糖),初二以後方能走親訪友,相互拜年,互贈的食品中有餈粑、粽子、米花糖等,一直延續到十五元宵,有些地方甚至到正月三十,整個春節才算結束。三月三按過去的習俗為上墳掃墓的日子,屆時家家戶戶都要派人攜帶五色糯米飯、彩蛋等到先祖墳頭去祭祀、清掃墓地,並由長者宣講祖傳家史、族規,共進野餐。還有的對唱山歌,熱鬧非凡。

1940年後,這一傳統已逐步發展到有組織的賽歌會,氣氛更加隆重、熱烈。其他節日食俗也都各有講究,各具特色,比如中元吃鴨、端午吃粽、重陽吃粑等等。壯族的粽子分為包米粽(用浸泡後的糯米包紮)和包糕粽(經浸好的糯米水磨成漿和過濾成“糕”後再包紮。“包菜”也稱“包生飯”,是三月三、四月八(牛魂節)許多壯族地區人們愛吃的節日食品。其方法新鮮別緻,即用“包生菜”的寬嫩葉包上一小口飯,放入口中嚼吃。頗有獨特風味。

婚喪嫁娶、蓋房造屋,以及小孩滿月、週歲等紅白喜事,都要置席痛飲。一般要有扣肉、米粉肉、清煮白肉塊、豬肝、白斬雞、烤乳豬、豆腐圓、油炸蓉(用油豆腐加工而成)、筍片、魚生等8或10道菜。實行男女分席,但一般不排座次,不論輩分大小,均可同桌。並且按規矩,即便是吃奶的嬰兒,凡入席即算一座,有其一份菜,由家長代為收存,用乾淨的闊葉片包好帶回家,意為平等相待。每次夾菜,都由一席之主先夾最好的送到客人碗碟裡,然後其他人才能下筷。壯族喪葬酒席多為素菜,只有出殯以後才能吃葷。

壯族飲食文化 壯族人為什麼會偏愛糯米食品

【民族概況】

壯族, 中國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廣西、雲南、廣東、湖南、貴州、四川等省區。以廣西最多。1990年人口1548萬。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壯族人口數為16178811.使用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壯錦”享譽海內外。南宋時已出現方塊漢字構成的土俗字。但使用面不廣,多用於書寫地名,編山歌、記事。1955年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壯文得到推廣,1982年又作了部分修訂。

壯族是由古代百越的一支發展而形成的,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共有1548萬多人,其中雲南有100萬,主要聚居在文山州,紅河、曲靖也有一部分。在1965年統一稱壯族以前,壯族的自稱和他稱較多,僅雲南就有40多種,主要有“儂人”、“沙人”、“土僚”等。

壯族地區石灰岩分佈很廣,是世界有名的岩溶地區,石山拔地而起,石山裡有巖洞和地下河。這種地形構成了“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的名勝景色。沿海盛產各種名貴海產,尤以南珠聞名。壯族地區氣候溫和,雨水充足,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玉米、薯類等。果品也很豐富,森林面積廣,盛產柳州杉、銀杉、樟木等名貴木材。馳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壯族地區久負盛名的特產。

【飲食】

多數地區的壯族習慣於日食三餐,有少數地區的壯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間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較簡單,一般吃稀飯,晚餐為正餐,多吃乾飯,菜餚也較為豐富。大米、玉米是壯族地區盛產的糧食,自然成為他們的主食。

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葉、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藍、蕹菜、蘿蔔、苦麻菜,甚至豆葉、紅薯葉、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為菜。

以水煮最為常見,也有醃菜的習慣,醃成酸菜、酸筍、鹹蘿蔔、大頭菜等。快出鍋時加入豬油、食鹽、蔥花。

壯族對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豬肉、牛肉、羊肉、雞、鴨、鵝等,有些地區還酷愛吃狗肉。豬肉也是整塊先煮,後切成一手見方肉塊,回鍋加調料即成。壯族人習慣將新鮮的雞、鴨、魚和蔬菜製成七八成熟,菜在熱鍋中稍煸炒後即出鍋,可以保持菜的鮮味。

壯族喜愛獵食烹調野味、昆蟲,對三七的食療頗有研究,利用三七花、葉、根、須做菜很有特色。壯族還擅長烤、炸、燉、醃、滷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主要特色菜有:辣血旺、火把肉、壯家燒鴨、鹽風肝、脆熘蜂兒、五香豆蟲、油炸沙蟲、皮肝糝、子姜野兔肉、白炒三七花田雞、岜夯雞等。

壯族自家還釀製米酒、紅薯酒和木薯酒,度數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過節和待客的主要飲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雞膽稱為雞膽酒,配以雞雜稱為雞雜酒,配以豬肝稱為豬肝酒。飲雞雜酒和豬肝酒時要一飲而盡,留在嘴裡的雞雜、豬肝則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當菜。

典型食品:壯族有許多著名的菜餚和小吃,主要有:馬腳杆,魚生,烤乳豬,花糯米飯、寧明壯粽,狀元柴把,白切狗肉,壯家酥雞,清燉破臉狗,龍泵三夾。

【建築】

居住在壩區和城鎮附近的壯族,其房屋多為磚木結構,外牆粉刷白灰,屋簷繪有裝飾圖案。居住在邊遠山區的壯族,其村落房舍則多數是土木結構的瓦房或草房,建築式樣一般有半乾欄式和全地居式兩種。

幹欄,也叫木樓、吊腳樓。壯、侗、瑤、苗、漢都有。多為兩層。上層一般為3天間或5開間,住人。下層為木樓柱腳,多用竹片、木板鑲拼為牆,可作畜廄,或堆放農具、柴火、雜物。有的還有閣樓及附屬建築。一般幹欄都依山傍水,面向田野,前景開闊,採光也好。一個寨子一個群落,整體肜去,既雄偉又壯觀。有些村寨,家家相通,連成一體,就像一個大家庭。居室格局,各族自有特點。龍勝縣龍脊鄉壯族幹欄,以神龕為中心,神龕後......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壯族的特色食品?
苗族的特色食品有哪些?
苗族的特色食品?
藏族的特色食品?
苗族的特色美食?
白族的特色飲食?
滿族的特色美食?
白族的特色美食?
傣族的特色飲食?
特色食品店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