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起名字?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7日

古代人都是怎麼取名字的?

古代人的名字有姓、氏、名、字、號五個部分組成。

姓、氏、名、字、號的歷史由來及演變情況。 一、姓 許慎《說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從女、生,生亦聲。”班固《白虎通德論》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稟天氣所以生者也。” 《左傳·隱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這都說出了“姓”的本義是“生”。因此人們普遍認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緣、血統、血族關係的種族稱號,簡稱族號。作為族號,它不是個別人或個別家庭的,而是整個氏族部落的稱號。據文獻記載,我們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為了“別婚姻”,“明世系”、“別種族”。它產生的時間大約在原始社會的氏族公社時期。 姓是怎麼來的?人們推測,姓的由來與祖先的圖騰崇拜有關係。在原始蒙眛時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圖騰崇拜物,比如說麥穗、熊、蛇等都曾經是我們祖先的圖騰,這種圖騰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標誌。後來便成了這個部落全體成員的代號,即“姓”。由於古代氏族部落的數量畢竟是有限的、可數的,所以,純正的遠古時代留下來的姓是很少的。 後人據《春秋》整理出來的“古姓”有:媯(今河北涿鹿有媯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風、贏(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歸、曼、羋(楚姓)、隗(原北方少數民族姓)、漆(瞞)、允等22個姓。這些姓中近半數帶女字旁。所以,人們推測,姓的產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會。章太炎先生及其他學者又從《說文》、《山海經》、甲骨文、金文等較古的文獻中整理出幾十個古姓(約59個,章太炎得52個,他人又從金文中得嫘等7個),這樣加上原有的也不過80幾個,可以想見,這只是遠古實際存在的姓中的一部分,原有的姓肯定不止這些。其他的已佚。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時候的姓決沒有我們今天講的“姓”多。我們這裡可以羅列幾個從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關於姓的數字。 ①北宋以後的封建社會,長期作為兒童識字讀物的《百家姓》(北宋錢塘無名氏編),共收入502個姓氏(其中單姓342個,複姓60個。開頭曰:“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褚衛,蔣沈韓楊……”)②宋代鄭樵《通志·姓氏略》中統計古代姓氏共有1745個。③明代翰林院編修吳沈等人據當時戶部所藏戶籍編成《皇明千家姓》,收姓氏1968個。(開頭曰:“朱奉天運,富有萬方,聖神文武,道合陶唐……”)④清代康熙帝親自審定《御製百家姓》,(開頭曰:“孔師闕黨,孟席齊樑,高山詹仰,鄒魯榮昌,冉季宗正,遊夏文章……”)⑤清人張澍《姓氏尋源》、《姓氏辨誤》中說古姓氏有5129個。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陸學者閻福卿等曾編輯出版過《中國姓氏彙編》共收姓氏5730個。其中單姓3470個,雙字姓2085個,三字姓163個,四字五字姓12個。臺灣省也出版過《中華姓符》共收姓氏6363個,但裡面有異體字重複收入的情況。⑦據中國語言文字改革工作委員會漢字處1984年的抽樣調查及有關專家的估計,直到今天還在使用的姓氏在3000個以上。(氣象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王大良編《當代百家姓》據1982年全國人口普查資料認為:目前,我國常用的姓約400個,按當時人口數算,前100個姓是: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徐孫胡朱高林何郭馬羅,樑宋鄭謝韓唐馮於董蕭,程曹袁鄧許傅沈曾彭呂,蘇盧蔣蔡賈丁魏薛葉閻,餘潘杜戴夏鍾汪田任姜,範方石姚譚廖周熊金陸,郝孔白崔康王丘秦江史,顧侯郎孟龍萬段雷錢湯,尹黎易常武喬賀賴龔文。這100姓佔全國總人口的87%以上。其中李王張劉陳5姓就有3億多人口。李8700萬、王8000萬、張800萬、劉6000萬、陳5000萬。全國各城市的大姓情況也不一樣,如上海前10名的姓是:張王陳李徐朱......餘下全文>>

贊助廣告

好聽的古代男子名字?

辰逸 (讓人覺得很舒服的名字,且和“沉毅”“誠意”二詞同音)

浩宇 (胸懷猶如宇宙,浩瀚無窮)

瑾瑜 (出自成語---握瑾懷瑜,比喻擁有美好的品德)

皓軒 (意為:光明磊落,氣宇軒昂)

擎蒼 (頂天立地,男兒本色)(出自宋代詩人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左牽黃,右擎蒼...”)

擎宇(不喜歡上面的哪個還可以選這個,意思相同)

致遠 (出自諸葛亮的《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燁磊 (光明磊落)

晟睿(“晟”是光明、興盛的意思;“睿”是智慧的意思)

贊助廣告

文博(文采飛揚,博學多才)

天佑(生來就有上天庇佑的孩子)

英傑(英俊傑出)

致遠 (出自諸葛亮的《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俊馳(出自成語:俊才星馳)

雨澤 (恩惠像雨一樣多)

燁磊 (光明磊落)

偉奇(偉大、神奇)

晟睿(“晟”是光明、興盛的意思,讀shèng;“睿”是智慧的意思)

文博(文采飛揚,博學多才)

天佑(生來就有上天庇佑的孩子)

文昊(昊的字意是:廣大無邊)

修潔(修:形容身材修長高大,潔:整潔)

黎昕 (黎:黎明 昕:明亮的樣子 )

遠航(好男兒,就放他去遠航吧)

旭堯 (旭:旭日 堯:上古時期的賢明君主,後泛指聖人 )

聖傑 (聖:崇高 傑:傑出 )

俊楠 (俊:英俊 楠:堅固 )

鴻濤 (鴻:旺盛,興盛 )

偉祺 (偉:偉大 祺 :吉祥 )

榮軒 (軒:氣度不凡 )

越澤 (澤:廣博的水源)

浩宇 (胸懷猶如宇宙,浩瀚無窮)

瑾瑜 (出自成語――握瑾懷瑜,比喻擁有美好的品德)

皓軒 (意為:光明磊落,氣宇軒昂)

擎蒼 (頂天立地,男兒本色)(出自宋代詩人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左牽黃,右擎蒼…”)

擎宇(意思同上)

志澤 (澤:廣域的水源 )

子軒 (軒:氣度不凡 )

睿淵 (睿智;學識淵博)

弘文 (弘揚;文:文學家)

哲瀚 (擁有廣大的學問)

雨澤 (恩惠)

楷瑞 (楷:楷模;瑞:吉祥)

建輝 (建造輝煌成就)

晉鵬( 晉:進也,本義,上進 鵬:比喻前程遠大 )

天磊 (磊:眾石累積 )

紹輝( 紹:繼承 輝:光輝 )

浩南 (浩:浩大 )

澤洋 (廣闊的海洋 )

鑫磊 (鑫:財富 )

鵬煊 (煊:光明,讀xuān )

博文 (文韜武略,博大精深 )

昊強 (昊:蒼天,蒼穹 )

越澤 (越過廣闊的水源 )

旭堯 (旭:旭日 堯:為傳說中上古的賢明君主,後泛指聖人)

偉宸 (宸:古代君王的代稱 )

志澤 (澤:廣域的水源 )

博超 (博:博大 超:超越 )

君浩 (君:君子 浩:浩大 )

子騫 (騫:高舉,飛起 )

鵬濤 (鵬:比喻氣勢雄偉 )

炎彬 (炎:燃燒 彬:形容文雅 )

鶴軒 (鶴:閒雲野鶴 軒:氣度不凡 )

偉澤 (偉:偉大 澤:廣域的水源)

越彬 (彬:形容文雅 )

風華 (風華正茂 )

靖琪 (靖:平安 琪:美玉 )

明輝 (輝:光明 )

偉誠 (偉:偉大 誠:誠實 )

明軒 (軒:氣度不凡 )

紹輝 (輝:輝煌 )

健柏((柏:松柏,是長壽的象徵。“健柏”就是健康長壽的意思)

英傑(英俊傑出)

修傑(修:形容身材修長高大)

志澤 (澤:廣域的水源 )

弘文 (弘揚,文:文學家)

峻熙 (峻:高大威猛;熙:前途一片光明)

嘉懿 (嘉:美好;懿:美好)

煜城 (照耀城市)

懿軒 (懿:美好;軒:氣宇軒昂)

燁偉 (燁:光耀)

苑博 (博:博學)

鵬濤 (鵬:比喻氣勢雄偉)

炎彬 (炎:燃燒 彬:形容文雅)

鶴軒 (鶴:閒雲野鶴 軒:氣度不凡)

偉澤 (偉:偉大 澤:廣域的水源)

君......餘下全文>>

古代人名字中的字是什麼意思

根據人名中的字義,另取的別名叫‘字’。如:孔子名丘,字仲尼。| 岳飛字鵬舉。 所謂“名”,是社會上個人的特稱,即個人在社會上所使用的符號。“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與“名”相表裡的,所以又稱“表字”。《禮記·檀弓上》說:“幼名、冠字。”《疏》雲:“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又《儀禮·士冠禮》:“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也。” 由此可見,名是幼時起的,供長輩呼喚。男子到了二十歲成人,要舉行冠禮,這標誌著本人要出仕,進入社會。女子長大後也要離開母家而許嫁,未許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十五歲許嫁時,舉行笄禮,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喚: 在上古,早期的人名一般都很樸實,如夏商兩代留下的人名孔甲、履癸、外丙、雍己、盤庚、武丁、小辛等,都以干支人名,可能與當時人重視時辰的觀念有關。後來隨著社會的前進,語言文字的發展,意識觀念的加強,人名越來越複雜,給人起名也成了一門學問。取名時,要對其所包容的內涵慎重考慮,反覆斟酌。《左傳·桓公六年》記載著春秋時代命名的五個原則:“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這是魯國大夫申儒在回答桓公問名時提出來的,意思是:或根據其出身特點,或從追慕祥瑞、託物喻志、褒揚德行、寄託父輩期望等幾個方面比照取名。並且提出七不:“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來取名。 古人命名重取義、重內涵的做法,幾千年來一直延續至今。對於所生男孩、女孩,因其生理。性格以及將要從事的職業不同,所以取名也就有了差別。對男的取名多用威武勇智、剛強猛毅之字,對女的多選賢淑、豔麗、優美動聽之詞。

古代人的名字

:“名字”一詞,在古代代包括“姓”、“名”、“字”三個部分,三者各有各的效能和作用,是三個各自獨立而又相互依存的整

古人剛生下不久就有了名,長大以後要取字,兩者相連,通稱名字。關於二者的作用,清朝人王應奎曾說:“古者名以正體,字以表德。”意思是說,名是用來區分彼此的,字則是表示德行的。二者性質不同,用途也不大一樣。一般說來,古時候,名是階段性的稱呼,小時候稱小名,大了叫大名。等有了字,名就成了應該避諱的東西,相稱時也只能稱字而不稱名。

名與字在多數情況下共同構成一個人的代號,儘管用途不盡相同,二者之間還是有聯絡的。古人大多因名取字,名與字內容毫不相干的情況幾乎見不到。如三國時的名將張飛,字翼德,在這—名字中,

“飛”是名, “翼德”則是對“飛”的解釋,因為

“飛”就是“翼之德”(翅膀扇動而造就的功德)。又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字樂天,名與字之間也有聯絡,即“居易”是因,“樂天”是果,只有居處安寧,才能知命而樂天。

古人的名有多種種類,字也有不同用途。起初,人們取字非常簡單,往往只取一字,與“子”、“伯”、“仲”、“甫”等表示年齡階段的字相連。如孔子弟子顏回字子淵,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這些名字中的“淵”、“牛”、“弓”就是他們的字。當然,有些人取字時乾脆只用一字,不加別的字辭,如陳勝字涉,項羽字籍等即是。東漢以後,人名取字才越來越講究,情況也越來越複雜。人們在有了名以後,往往把取字看得很重要。有些人在取字時注重效法古人,取字“士則”、“思賢”、“師亮”等等;有些人則寄託對當事人的厚望,取字“溫叟”(長壽不天)、“永全”等等。這些,無不含有深刻的意義。

古人除有名、字外,又多取號以代替名字。號是一種固定的別名,又稱“別號”。早在周朝時,人們就已經開始取號。對此,《周禮》解釋說,號為“尊其名更為美稱焉”,意思是說,號是人在名、字之外的尊稱或美稱。早期的號具有這一特點,有號的人多是那些聖賢雅士。如老子別號廣成子、范蠡別號鴟夷子皮等。先秦時期有名字又有號的人並不太多,至秦漢魏晉南北朝時,取號的人仍不很多,名載史籍者僅有陶潛別名五柳先生、葛洪別號抱朴子等數人。但是,到了隋唐時期,伴隨著封建國家的強盛和文化的高度發達,在名、字之外另取別號的人也逐漸多了起來。如李白號青蓮居士、杜甫號少陵野老、白居易號香山居士,皆屬此類。到了宋代,取號之風又有進一步的發展。人們熟知的《水滸傳》108將個個都有別號,正是代表著當時的社會風氣。明清人更把取號視為一種時髦,上至皇帝,下至一般黎民百姓,幾乎人人有號。正如清人凌楊藻在《蠡勺編》一書中記載的那樣,其時“閭市村壟,嵬人瑣夫,不識字者莫不有號,兼之庸鄙狂怪,鬆蘭泉石,一坐百犯;又兄‘山’弟則必‘水’,伯‘鬆’則仲必‘竹’,不尤大可笑也哉。近聞婦人亦有之,向見人稱‘冰壺老拙’,乃嫠媼也”。甚至一些落草為寇的盜賊也有別號。如上述書中舉了一個縣官審案的例子,弗十分能說明問題。這一例子說,一位縣官在審理一樁竊案時,責難犯人為自己開脫罪責,犯人突然說道:“守愚不敢。”縣官不解其意,一問左右,才知道是犯人在自稱別號。

在用字上,取號與取名、字不同,大多不受字數多少的限制。從已知的歷代別號來看,有2字號,也有3字、4字號,甚至還有10餘字、20餘字的別號。如清代畫家鄭板橋的別號就有12字,即“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至於宗教界的一位叫釋成果的法師,別號的字竟達28個之多,即“萬里行腳僧小佛山長統理天下名山風月事兼理仙鶴糧餉不醒鄉侯”。一個人的別號竟然用了近30個字,真可謂古今一大奇觀。

因......餘下全文>>

古代的人名字都有“字”,“字”是什麼意思?

姓,就是李,名,就是白,我想吧這個字是也許是他的小名。直呼其名並不禮貌,就用這個字來稱呼。

古代的傑出人物名字有哪一些呢?

(一)中國古代傑出的帝王、政治家

名 稱朝代主要事蹟

商 鞅戰國在秦國進行富國強兵的變法,使秦在西部崛起,為統一奠定了基礎。

秦始皇秦朝統一六國結束分裂,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確立皇權至上,從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制度,經濟文化統一貨幣度量衡、統一文字(小篆,後又推廣隸書)軍事上修築萬里長城,兵馬俑是他的陪葬品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漢武帝西漢鞏固西漢的統治,勢力;思想文化上,採納董仲舒的“獨尊儒術”推行儒學,設立太學;軍事上派衛青進一步加強中央各集權,實現大一統。政治上實行推恩令,削弱王國、霍去病三擊匈奴;民族關係上派張騫出使西域,加強了與西域的聯絡,使西漢統治達到了鼎盛

孝文帝北魏採取促進民族融和的措施。遷都洛陽;實行漢化政策,促進了民族融合,促進了社會發展。

唐太宗唐朝協助唐高祖李淵建立唐朝。吸取隋朝滅亡教訓,經濟上輕徭薄賦,發展生產;政治上知人善任,虛懷納諫(魏徵);民族政策開明,被尊為“天可汗”;對外政策開放。在位期間,政治清明、經濟發展、國力強盛,被稱為“貞觀之治”

武則天唐朝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改國號為周。政治經濟方面繼承和發展唐初以來的制度和措施,選拔人才,創立武舉和殿試,破格用人(狄仁傑、姚崇、宋景)任用酷吏打破大族控制政局壟斷高官的現象;重視經濟發展。使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國力不斷增強。在“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之間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史稱“貞觀遺風”“政啟開元、治巨集貞觀”。

唐玄宗唐朝繼承唐初以來的做法,在政治上重用賢能、大力整頓吏治、對軍事制度、財政制度、漕運制度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統治前期政局穩定、經濟發展,被譽為“開元盛世”。

康熙帝清朝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的統一,對外為反擊沙俄侵略組織兩次雅克薩之戰。簽訂《尼布楚條約》劃定中俄兩國國界

(二)促進中外交流和民族交往的傑出人物

名稱朝 代主要事蹟

張騫漢武帝時(外交家)出使西域(今新疆)、開闢絲綢之路

玄奘唐太宗時(高僧)從長安出發,到達天竺研習佛法、著《大唐西域記》

鑑真唐玄宗時(高僧)六次東渡日本,傳播佛法,為中日交流做出貢獻

鄭和明成祖時(外交、航海家)七下西洋、最遠到紅海和非洲東海岸

文成公主唐太宗時遠嫁西藏、與吐蕃松贊干布和親,加強了唐與吐蕃的經濟文化聯絡,促進吐蕃的經濟文化發展

(三) 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

人物時代主要事蹟

戚繼光明朝基本肅清倭寇,鞏固了東南海防,保衛了國家安全。

鄭成功明末清初荷蘭殖民者被迫投降,收復臺灣。鄭成功對臺灣的開發和社會發展做出了貢獻,維護祖國的領土安全

林則徐清朝顯示了中國人民,顯示了中國人民外來侵略的堅強決心,領導禁菸的林則徐是中華民族的英雄

左宗棠清朝收復新疆維護了祖國領土的完整

鄧世昌清朝黃海海戰。維護祖國安全,視死如歸,顯示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民族氣節和鬥爭精神

黃繼光中華人民共和國抗美援朝戰爭中,捨身堵住敵人的槍眼。

邱少雲中華人民共和國抗美援朝戰爭中為不暴露目標,趴在敵人放的火中,直到犧牲一動不動。

三、中國近代化探索中的傑出人物

人物主要活動歷史作用或地位

林則徐虎門銷煙主張學習西方被稱為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鴉片戰爭後撰寫《海國圖志》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開拓了中國人民的視野

李鴻章洋務運動軍事:江南製造總局民用:上海輪船招商局;開灤煤礦引進了西方先進技術,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程序

左宗棠軍事:福州轉政局

張之洞......餘下全文>>

古代人的名稱

1、祖輩

祖輩的親屬,按古代關於宗親的範圍,是從高祖開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則稱為遠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1)祖:在古代,廣義是指所有父輩以上的男性先輩,狹義則是指祖父。

(2)祖父:又稱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來稱呼祖父;如今對祖父最常見的稱呼是“爺爺”。

(3)祖母:又可以稱為“大母”、“王母”、 “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稱古今通用。

(4)婆:是古代對成年婦女的很普遍的稱呼,也可以用來稱祖母。

(5)奶奶:是今天對祖母的普遍稱呼,古代的使用較晚。作為稱謂,“奶”最早是作為乳母之稱,以後又用以稱母親,又作為對以婚婦女的較廣義的稱呼。

(6)堂祖父、從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這些是對祖父的兄弟的稱謂。

(7)堂祖母、從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這些是對祖父兄弟妻子的稱謂。

2、曾祖輩

(1)曾祖:即祖父之父。古代還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稱呼,比較特殊的是稱“曾門”。

(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還可以稱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較常見的為“太婆

3、高祖輩

(1)高祖: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稱為高祖父,也有稱為“高祖王父”、“高門”。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對高祖之上的歷代遠祖也可稱為高祖

(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稱“高王祖母”。

4、父母

(1)父母:父母是親屬中最重要的親屬,除“父母”、“雙親”、“二老”、“爹孃”等古今通用的合稱外還有“高堂”、“嚴君”、“尊親”、“嚴親”、“兩親”、“親闈”等以及文人筆下的“所生”、“椿萱”等對父母的代稱。

(2)父、父親:是對父親古今習見的稱呼,還可以稱父親為“公”、“翁”、“尊”、“大人”、“嚴君”、“爺”、“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見的敬稱用語,稱自己的父親可稱“家尊”,稱對方的父親則稱“令尊”。

(4)爺:古代對成年男子較廣義的稱呼,宋代開始用作對祖父之稱,魏晉南北朝就用作對父親之稱,或寫作“耶”。

(5)母:是對母親最常見的稱呼。而在古代對母親的稱謂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對成年婦女或老年婦女的泛稱。其中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媽”、“慈”、“家家”和“姊姊”等。

(6)繼母:如果自己的母親去世、離異或被父輩逐出,則稱續娶之妻為繼母、繼親、後母、假母、續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親離家之後還能相見,則稱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稱自己的生身母親為“生母”或 “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則稱父親之妾為“庶母”、“少母”、“諸母”、“妾母”。

(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時期對母親的兩種特殊稱呼。

(11)姨: 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無論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對父親的妾都可以稱為“姨”、“姨姨”、“阿姨”。

( 12 )義父:指是在自己的父親之外再拜認某人為父,這個“義”字有外加、假、代、自願等意。

( 13 )義母:指是在自己的母親之外再拜認某人為母。

5、與父親相關的親屬

(1)諸父、諸母:是對父親的兄弟及其妻室的統稱。

(2)世父:對父親的兄弟的稱謂,現在更多的場合是稱“伯父”、“叔父”或簡稱“伯”、“叔”。古人偶爾將幾個叔父按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分別稱為“伯父”、“仲父”、“叔父”、“季父”。

(3)伯母、叔母:是對父親的兄弟的妻......餘下全文>>

為什麼古代人取名字時,還有有個字什麼?

從周代開始,人們在名以外,又另取字。《禮記·檀弓》稱:“幼名,冠字。”這句話的解釋是:“始生 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年二十有為父之道” 時加“字”,當然是說男子;對於女子,則是“許嫁笄而字”,到了可以出嫁之時(15歲)加“字”。人一出 生就要起名,是為了分別彼此,否則便無法以獨立身份進入既有的社會秩序系統之中。對小孩直呼其名,不會 有什麼顧忌,但同樣對已經成年者,便顯得不夠尊重,取字,正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所以,古人的名,主要 用於自稱;古人的字,主要用於他稱。當然,也不是說所有的情況下都必須對人稱字不稱名,這要依對話雙方 的相互地位而定。彼此地位相當者,尊稱別人用字不用名,謙稱自己用名不用字;而長輩對晚輩、老師對學生 、上級對下級,也可以稱名而不稱字,這樣顯得更親切。如果說起名是為了分彼此,那麼取字就是為了明尊卑 。這是名與字功能的基本區別。 字獨立於名之外,但又與名保持有密切的聯絡。根據古文字學,“字”有滋生之義。因此,我們也可以理 解為古人的字,系由名滋生而來。春秋戰國時代,人們的名與字之間,一般均有特殊的意義關聯。清代訓詁學 家王引之《春秋名字解詁》,歸納、揭示了當時的人名與字之間的五類關聯,全面而準確。現補充例項,列舉 如下: 同義互訓。孔子的學生樊須,字子遲。須與遲,都有等待的意思。閔損,字子騫。損與騫,都有虧折的意 思。顏回,字子淵。據《說文解字》解釋:“淵,回水也。回,淵水也。” 反義相對。衛人端木賜,字子貢。上賞給下叫“賜”,下獻給上叫“貢”,意義恰好相對。楚將唐昧,字 子明。昧,昏暗的意思,與光明正相反。 連類推論。孔子的弟子南宮括,字子容。“括”,包括;推論到“容”,受容。楚臣仲歸,字子家。由歸 而家,順理成章。 據義指實。齊公子固,字子城。由堅固之義,引指高大實在的城牆。魯人冉耕,字伯牛。由農墾之義,引 指具體的耕牛。 辨物統類。衛人邃瑗,字伯玉;齊人陳灌,字子玉。瑗、灌均為玉類之一種。孔子的兒子孔鯉,字伯魚; 楚公子魴,字子魚。鯉、魴均為魚類之一種。 上面列舉的諸人之“字”,均由兩個字組成,但第一字並無實義。如子遲、子貢之“子”,是古代男子的 美稱。而伯牛、伯魚之“伯”,系排行用字伯、仲、叔、季的第一位。所以,此類二字“字”,其實是一字“ 字”。這也是早期命字的特點之一。 秦漢以後,二字“字”逐漸增多,成為主流。而且,字與名並用時的排列順序也發生變化。先秦時是先稱 字,後稱名,如楚將百里孟明視,百里是姓,孟明是字,視是名。漢代以後,改為先稱名,後稱字,如曹丕在 《典論·論文》中論及“建安七子”時稱孔融文舉、陳琳孔璋、王粲仲宣……這裡的孔融、陳琳、王粲是姓名 ,文舉、孔璋、仲宣則分別是他們的字。此外,在取字的方式上,既繼承了先秦時代同義互訓、反義相對、連 類推論、辨物統類以及以排行入字、以美稱入字等傳統做法,又有了一些新的發展。 先說在繼承傳統方面,例如: 蜀相諸葛亮,字孔明;東晉詩人陶淵明,字元亮;唐“大曆十才子”之一的司空曙,字文明。(同義互訓 ) 唐代詩人羅隱,字昭諫;“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字退之;宋代大儒朱熹,字元晦;清代音韻訓詁學家 王念孫,字懷祖;桐城派作家管同,字異之。(反義相對) 北宋文學家晃補之,字無咎;南宋詩人尤袤,字延之;南宋詞人劉過,字改之;清代史家章學誠,字實齋 。(連類推論) 東吳將領周瑜,字公瑾;諸葛亮的兄長諸葛瑾,字子瑜。(辨物統類) 東漢文學家蔡邕,字伯喈;唐代詩人錢起,字仲文;北宋詞人晏幾道,字叔原;明代文學家......餘下全文>>

為什麼古代很多人的名字都是一個字

跟西漢王莽有關.《漢書·王莽傳》中有這樣的記載:王莽的長孫叫王宗,要是慢慢地等,等到爺爺和爹爹死了以後,這個王宗是可以當皇帝的,可是,他性子太急,等不得了。自己弄了礌子的衣服、帽子,穿上讓人畫了幅畫像,還刻了銅印三枚,與其舅舅合謀,準備搶班奪權。可能力有限,事情暴露了。   儘管是親孫子,但這事也不能輕饒,王宗一看不好,就自殺了。雖然人死了,但“政治權力”也要剝奪,王莽下了這樣一道命令:“宗本名會宗,以製作去二名,今複名會宗。” 這道命令不琢磨是看不出門道的。“製作”就是法令,王宗原來名是兩個字,叫“王會宗”,是依法令後改成的“王宗”,現在他犯了法,得再改回去,還叫原來的“王會宗”。   從王莽這道命令可以看出三個問題:一、王莽之前的人名用字數是不受限制的,他自己孫子的名都是兩個字。二、王莽上臺後,曾經下過“去二名”的“製作”,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規定不準用雙字名。三、人犯罪後,恢復二字名,以示處罰。   由於王莽的法令,從那時起,人們漸漸養成使用單字名的習慣,後來雖然王莽說話不算了,卻一直也沒有改過來,竟然成為風氣,認為用兩個字取名是不光彩的事。【轉載】

古代人名、字、號是什麼意思?

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單指名。幼年時由父母命名,供長輩呼喚。字,是男子20歲(成人)舉行加冠禮時取字,女子15歲許嫁舉行笄(jī)禮時取字,以表示對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稱呼。名和字一般在意義上都存在一定的聯絡。有兩種情況:①“名”和“字”詞義相近或“字”是對“名”的進一步闡述,例如:憨原名平,字原,“原”是寬闊平坦的意思;②“名”和“字”意思相反的,例如:韓愈,字退之。後人取字,通常是以兩個為“字”,例如諸葛亮字孔明。古人通常尊敬對方稱自己名,表示自己謙卑時也稱自己名。如“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就是項羽自呼己名,表示對對方的尊敬。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還有別號。別號是名和字以外的稱號。古時,人們為了尊重別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稱其字,而稱其別號。號和名不一定有意義上的聯絡。號可以有兩個字的,也可以有三個以上字的。例如:陸游,號放翁;陶潛,號五柳先生;蘇軾,號東坡居士。字數多的別號有時可以縮為兩個字,如蘇東坡。此外,有人認為稱別人的字、號還不夠尊敬,於是就以其官職、籍貫來稱呼,如杜甫被稱為杜工部,稱柳宗元為“柳河東”。

相關問題答案
古代人起名字?
古代人物名字?
古代人取名字的意思?
古代人的名字號?
好聽的古代人物名字?
古代人取名字的學問?
王者榮耀古代人物名字?
古代人的名字大全?
自編古代人物名字?
古代人用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