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風俗?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4日

正月初一的習俗是什麼

一是走親戚 初一必須到岳父家、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 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 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 ,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暄 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 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 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枕。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 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 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裡,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財”、“一順百順”,在屋裡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在,有些機關、團休、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贊助廣告

農曆正月初一有什麼習俗

各民族春節風俗

漢族——大年初一,人們不掃地,不向外潑水,不走後門,不打罵孩子、相互祝賀新年吉祥富貴,萬事如意。

滿族——年節將近時,家家打掃庭院,貼窗花、對聯和福字。臘月三十,家家豎起六米多高的燈籠杆,從初一到十六,天天紅燈高掛。年三十包餃子,講究褶子多為好,子時煮餃子,有的裡邊包上銅錢,吃到者有好運。春節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為迎新春。春節前還要舉行跳馬跳駱駝等比賽。正月十五還有鬧燈會。

朝鮮族——家家戶戶貼春聯,做各式豐盛飯菜,吃“八寶飯”,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彈伽倻琴,吹洞簫。初一天亮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給長輩拜年。節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壓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舉行傳統的慶祝集會,由被推選出來的幾位老人,登上木製的“望月架”,伴著長鼓、筒簫、嗩吶載歌載舞。

贊助廣告

鄂倫春族——除夕,全家圍坐,共進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飯。青年人給家族及近親長者敬禮,叩頭請安。午夜,人們捧著樺樹皮盒或鐵盒繞馬廄數圈,祈祝六畜興旺。初一,著新裝互相拜年請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轉圈集體舞。有打獵舞,“紅果”舞,“黑熊搏鬥”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著做年飯,剪窗花,糊燈籠。初一,姑娘、婦女和孩子們穿上繡有云邊的新裝,去親朋家拜年,用“魚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風味生魚、用味香酥脆的“炒魚毛”和大馬哈魚籽。民間詩人向人們獻詩、講故事。婦女們玩“摸瞎糊”、“擲骨頭”。青少年則進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賽。

蒙古族——五更吃餃子、放鞭炮與漢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閤家團圓。初一凌晨晚輩向長輩敬“辭歲酒”,然後青年男女跨上梭馬,騎串蒙古包,先給長輩們叩頭祝願,接著喝酒跳舞,隨後串包男女還利用這一機會進行賽馬比賽。

納西族——正月新春人們互相訪親拜友,輪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組織燈會,並與別村競賽。城市、鄉村都辦燈會 燈會節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紐梅說笑》、《老壽星放鹿》、《社戲夜明珠》、《獅子滾繡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舉行盛大的“跳神會”,人們戴上假面具載歌載舞,以示除舊迎新,祛邪降福。

彝族——春節期間集會跳“阿細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飯都由男子承擔,讓婦女休息,以而對她們勞累一年的慰問。

苗族——把春節稱作“客家年”,家家戶戶殺豬宰羊,烤酒打粑慶豐收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還要唱《開春歌》、歌詞大意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白族——白族人民從除夕開始互拜、贈送禮品。除夕歲守夜。子夜過後,男女青年爭先挑水,以示勤勞。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結伴遊覽名勝古蹟,或耍龍燈,舞獅子,打霸王鞭。

壯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終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間習慣包粽子過春節。節日期間還要組織豐富多彩的民族文體活動慶祝,唱“採茶”、舞獅龍、跳打扁擔舞、鬧鑼、打陀螺、賽球、演地方戲等。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燭到井邊燒拜,叫“買新水”,藏族婦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從河裡揹回“吉祥水”。認為初一的新水可以帶來福音和好運,能保一年的吉利。

東鄉族——喜歡在春節期間打土仗,以示對養育自己的土地的熱愛之情。

羌族——每家每戶要做各種油炸麵粉小牛、小羊、小雞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過年要喝咂酒,大家圍壇而坐,由最長者唱《開壇詞》,然後用約二尺多長的麥管從左至右,依次咂飲。

鄂溫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別是對自己的長輩和親戚必須在初一那天去磕頭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餘下全文>>

大年初一有什麼習俗?

各民族春節風俗

漢族——大年初一,人們不掃地,不向外潑水,不走後門,不打罵孩子、相互祝賀新年吉祥富貴,萬事如意。

滿族——年節將近時,家家打掃庭院,貼窗花、對聯和福字。臘月三十,家家豎起六米多高的燈籠杆,從初一到十六,天天紅燈高掛。年三十包餃子,講究褶子多為好,子時煮餃子,有的裡邊包上銅錢,吃到者有好運。春節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為迎新春。春節前還要舉行跳馬跳駱駝等比賽。正月十五還有鬧燈會。

朝鮮族——家家戶戶貼春聯,做各式豐盛飯菜,吃“八寶飯”,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彈伽倻琴,吹洞簫。初一天亮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給長輩拜年。節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壓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舉行傳統的慶祝集會,由被推選出來的幾位老人,登上木製的“望月架”,伴著長鼓、筒簫、嗩吶載歌載舞。

鄂倫春族——除夕,全家圍坐,共進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飯。青年人給家族及近親長者敬禮,叩頭請安。午夜,人們捧著樺樹皮盒或鐵盒繞馬廄數圈,祈祝六畜興旺。初一,著新裝互相拜年請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轉圈集體舞。有打獵舞,“紅果”舞,“黑熊搏鬥”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著做年飯,剪窗花,糊燈籠。初一,姑娘、婦女和孩子們穿上繡有云邊的新裝,去親朋家拜年,用“魚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風味生魚、用味香酥脆的“炒魚毛”和大馬哈魚籽。民間詩人向人們獻詩、講故事。婦女們玩“摸瞎糊”、“擲骨頭”。青少年則進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賽。

蒙古族——五更吃餃子、放鞭炮與漢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閤家團圓。初一凌晨晚輩向長輩敬“辭歲酒”,然後青年男女跨上梭馬,騎串蒙古包,先給長輩們叩頭祝願,接著喝酒跳舞,隨後串包男女還利用這一機會進行賽馬比賽。

納西族——正月新春人們互相訪親拜友,輪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組織燈會,並與別村競賽。城市、鄉村都辦燈會 燈會節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紐梅說笑》、《老壽星放鹿》、《社戲夜明珠》、《獅子滾繡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舉行盛大的“跳神會”,人們戴上假面具載歌載舞,以示除舊迎新,祛邪降福。

彝族——春節期間集會跳“阿細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飯都由男子承擔,讓婦女休息,以而對她們勞累一年的慰問。

苗族——把春節稱作“客家年”,家家戶戶殺豬宰羊,烤酒打粑慶豐收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還要唱《開春歌》、歌詞大意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白族——白族人民從除夕開始互拜、贈送禮品。除夕歲守夜。子夜過後,男女青年爭先挑水,以示勤勞。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結伴遊覽名勝古蹟,或耍龍燈,舞獅子,打霸王鞭。

壯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終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間習慣包粽子過春節。節日期間還要組織豐富多彩的民族文體活動慶祝,唱“採茶”、舞獅龍、跳打扁擔舞、鬧鑼、打陀螺、賽球、演地方戲等。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燭到井邊燒拜,叫“買新水”,藏族婦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從河裡揹回“吉祥水”。認為初一的新水可以帶來福音和好運,能保一年的吉利。

東鄉族——喜歡在春節期間打土仗,以示對養育自己的土地的熱愛之情。

羌族——錠家每戶要做各種油炸麵粉小牛、小羊、小雞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過年要喝咂酒,大家圍壇而坐,由最長者唱《開壇詞》,然後用約二尺多長的麥管從左至右,依次咂飲。

鄂溫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別是對自己的長輩和親戚必須在初一那天去磕頭拜年。在......餘下全文>>

廣州人正月初一風俗習慣是什麼

主要是吃齋、不掃地、不洗頭

正月初一到初六的習俗是什麼

正月初一到初六的習俗

正月初一

春節俗稱“過年”,原名“元旦”,隋代杜臺卿在《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

正月初一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別稱,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開始。正月初一講究的是開門炮仗: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

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拜年,大年初一第一天,到親朋好友家拜年或是打電話問候是必不可少的,說聲“過年好”,祝福每個人全年都是大吉大利。

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黴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裡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今天許多地方還儲存著一習俗,大年夜掃除乾淨,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正月初二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會帶著丈夫及兒女回孃家拜年。這一天,回孃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孃家的小孩,並且在孃家吃飯住下,俗稱“住孃家”;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號,這天均大舉祭祀活動,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今年要發大財。

正月初三

民間風俗這日稱為“窮鬼日”,初三一早家家戶戶都會“掃窮鬼”,將初一至初二囤積了兩天的垃圾掃出,意味著掃走汙穢晦氣和窮根的民間習俗。所以這一天不外出串門拜年,就是怕被人當“窮鬼”一樣掃走。這一天又稱“赤口日”忌串門,人們都不會外出拜年串門,外出遇到就會容易引起與人有口角之爭執,故家中有長輩的對這日會很在意,自己足不出戶同時不讓晚輩外出拜年串門,留在家中免遇上口舌之爭的凶煞。

正月初四

民間傳說農曆正月初五是“財神生日”,所以需提前一天準備好三牲、水果、糖果、茶等,拜祭意在“迎接財神”,同時各家都會置辦酒席祝賀“財神生日”的到來,這風俗是民間正月最重要的拜神活動了。接神拜祭一般在下午太陽開始下山至晚上舉行的民間俗語;“送神早接神遲”。同時這日可拜謝“灶君”,聽說民間風俗對“灶君”是獎罰分明的神之一,如舊年家中不如意可用“一碗清水三支香”拜祭“灶君”,如舊年家中順景發有小財可用“三牲水果茶酒”拜謝“灶君”,希望今年勝舊年。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五日,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沒有不吃的。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是,就連待客也如此。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新嫁女子在這一天歸寧。還有一說是破五這一天不宜做事,否則本年內遇事破敗。破五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窮,迎財神,開市貿易。

正月初六

正月初六是馬日,古稱挹肥:下田備春耕,窮氣送出門。人們在這一天才真正開始耕作或做生意。而自進入正月以來,一直到初五皆不能打掃,廁所中的糞便累積,於是這一天做一大掃除,並祭拜廁所神明,將平日汙穢的廁所清掃乾淨。所以稱為“挹肥”...餘下全文>>

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五月初五;八月十五;九月初九,對應的節日和風俗習慣是什麼?

正月初一就是元旦啦,拜年~開門仗炮

正月十五元宵,吃湯圓

五月初五是端午,常規就是吃粽子,還有其他的,比如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備牲醴,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和時令鮮果等。

八月十五中秋,賞月吃月餅肯定是必不可少的~

九月初九重陽節,登高“避災”,插茱萸、賞菊花。。。

有關除夕和正月初一的習俗和來歷

除夕的來歷和習俗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這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北方人包餃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年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吃團年飯時,桌上的"魚"是不能動的,因為這魚代表"富裕"和"年年有餘",象徵來年的"財富與幸運",它屬於一種裝飾,是碰不得的。 關於年的由來,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最凶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叫"年",它捕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終日。人和"年"鬥爭了很多年,人們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於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裡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裡,"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綵,飲酒擺宴,慶祝勝利。 為了紀念這次勝利,以後每到冬天的這個時間,家家戶戶都貼紅紙對聯在門上,電燈籠,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煙花;夜裡,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賀道喜。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就成了"過年"。 除夕的高潮是年飯後長輩發"壓歲錢"。接著就是張貼春聯和門神,並關上大門。到初一的早上才開門"接財神"。接下來就是全家人守歲到凌晨。 除夕夜的燈火,通宵不熄,俗稱"光年"。 各地的除夕風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風俗很有特點,如蘇州、北京、臺灣等。蘇州的除夕守歲時,都要等待從楓橋寒山寺傳來的洪亮鐘聲。當鐘聲穿過沉沉夜色,傳到千家萬戶時,就標誌著新春的來臨。無論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時,寒山寺中就會傳出這口巨鐘的洪響,民間稱為"分夜鍾"。這口鐘,已成為蘇州城鄉方圓數十里人民生活的時間資訊。寒山寺鐘聲還出現在詩中,流傳最廣的就是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現在,每年除夕,蘇州寒山寺仍遵循萬古不變的古老習俗,擊鐘以分歲。姑蘇城鄉,到了守歲的最後一刻,會從廣播中傳出巨集亮的寒山寺鐘聲,報導一年的開始。千家萬戶,聽到鐘聲,爆竹齊鳴,使古老的寒山寺鐘聲成為了一種時代的象徵。 北京的除夕這一天更是忙碌,祭祖、接神、接灶。祭神拜祖的儀式一開始,整個北京城便淹沒在一片震耳欲聾的爆竹聲中。人們還在自己家院子裡,鋪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歲",取長命百歲的意義。除夕通宵燈火齊明,人們辭歲守歲。當新年的鐘聲敲響時,各家的餃子也下鍋了,人們盡情的娛樂。 除夕在臺灣不叫除夕,而叫"過年日"。午後,在廳堂神龕前上供牲體。到了晚上,閤家焚香叩拜,然後對長者辭歲。接著是"圍爐",也就是豐盛的年夜飯,一家人圍坐一桌,桌上擺滿菜餚,桌下放置火盆。"圍爐"為除夕帶來高潮,遠在他鄉的遊子,除非萬不得已,再遠再忙也要趕回家團圓。年夜飯後,便高燃蠟炬來守歲,兒媳婦為長輩們添富壽,不能早睡,坐得越久,長輩得富壽越長,這是表示孝心。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餘下全文>>

中國人過年的習俗(初一到十五全部的!)

大年初一互相拜年,共歡同樂,初二請姑爺、姑娘回門、初三會親家,初四會朋友,初五春節高潮結束。正

月十五上元節,也稱元宵節,人們耍龍燈、舞秧歌矗踩高蹺、玩獅子、晝夜盡歡。

相關問題答案
正月初一風俗有哪些?
正月初一風俗?
正月初三風俗?
正月初一的風俗?
正月初一是什麼節?
正月初一什麼節日?
正月初一生人命運如何?
正月初一是什麼時候?
正月初一的羊命運如何?
正月初一是什麼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