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服裝特點?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30日

壯族民族服飾特點(簡潔)

維吾爾族的服飾

傳統服飾,男子多著長大衣(一般稱“袷袢”),襟長過膝,無扣,無領,無口袋,寬袖,穿時腰繫長帶,帶中可放食物及零星物品;夏季穿長短袖襯衣較多,青年、中年人所穿的襯衣領口和胸前飾有十字花圖案花邊。婦女穿連衣裙,外罩西服背心或西服上裝。多圍頭巾,老年婦女多蒙蓋頭。維吾爾族的帽子有3種(皮帽、草帽、花帽)。

50年代初,維吾爾族還多保持傳統服飾。80年代,除一些老年人(多在農村)保持老式衣著特色外,青年男子多穿西服,青年女子多著時裝。

蒙古族的服飾

蒙古族的服飾,因性別和年齡而異。中年男子冬天穿大襟皮大衣,布面以黑、藍為多。無布面的.一般在衣袖和衣邊用黑布或藍布加縫約三指寬的布邊,有的用羊羔皮加邊。春秋兩季穿大襟布大衣。無論是穿皮大衣或布大衣,都系一條3米長的藍黑色布腰帶。

贊助廣告

舊時常見腰帶上掛有帶刀鞘的蒙古刀,刀鞘上插一雙筷子,還掛有火鐮,有的還掛有一條白布手巾。冬季老年人戴“巴司勒克”皮帽,中年人戴“居木得克”皮帽,帽頂都有用紅布條編成的一小圓疙瘩,兩邊耳扇在後部相連,前邊可以護住鼻和嘴部,夏天多穿黑色大襟政朝長袍,用藍布纏頭,城鎮居民以戴禮帽為多。

婦女的服飾以長袍為主。少女夏天穿的長袍一種有大襟的叫“拉布西克”;另一種從中間系排扣(銀扣或佈扣)到腰以下,左前鼎加寬,叫“比西米特”。長袍上繡有各種圖案花邊。腰上纏紅、綠、黃色的綢子或布帶,頭上纏繡花白布頭巾,喜帶戒指、手鐲和耳環。已婚婦女穿“鐵爾勒克”,外套“切格德克”,不穿“拉布西克”。有的穿無袖長袍“別日孜”,腰部左右繫帶。不用鈕釦。帽子上縫有銀飾物,帽頇有一條垂到後腰的紅色長穗子。已婚婦女的長袍均不繫腰帶。老年婦女的衣服不用色線繡花邊,帽子上無銀製飾物。

贊助廣告

新中國成立後,青年男女多穿制服,如列寧裝、中山裝、學生裝,以及西服等。中年婦女喜歡穿連衣裙,戴頭巾。傳統服裝多為中、老年婦女在節日穿戴,平日少見。

回族的服飾

回族人傳統的衣飾,年長者多穿黑色布料外衣,喜穿白襯衣、青色和棕色坎肩;中老年男子常戴白色小圓帽。老年婦女多著青色服裝,布料多為平絨或條絨,白襪子,平絨或條絨布鞋,扎腿,蒙白色蓋頭。青年婦女喜穿大襟繡花外衣、繡胸兜、扎繡花圍裙。喜戴首飾,多戴耳環、髮卡。已婚婦女要盤發(或梳兩條辮子),蒙黑色蓋頭或戴白布深沿圓帽。

新中國成立後。回族人的服飾有很大改變,中青年人的服飾同漢族人相似,唯老年人和一些農村婦女,仍然保持著回族服飾的某些傳統特點。

壯族有什麼風俗?壯族的服飾有什麼特點?

壯族風俗: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主要聚居在廣西、雲南省文山,廣東連山、貴州從江、湖南江華等地也有分佈。人口1548.96萬(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分南北兩大方言。南宋時,曾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出“土俗字”,但使用範圍不廣,多使用漢字。1955年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壯文。1957年11月,由周恩來總理親自主持召開的政務院第63次全體會議批准了《壯文方案》,結束了壯族人民沒有自己合法文字的歷史。

在集中本民族民間文學、音樂、舞蹈、技藝的基礎上,壯族人民創造了壯戲。銅鼓是壯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間樂器。

壯族在宋代史籍中稱為“撞”、“僮”、“(彳+童)”。解放後稱“僮”。1965年10月12日,經廣西僮族自治區人民委員會報請國務院批准,改族名為“壯族”。壯族人民曾多次發動反封建、反壓迫的農民起義,廣西桂平金田村是太平天國的發生地。1929年12月到1932年,在廣西建立的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為中國革命作出貢獻。

壯族人忌諱農曆正月初一這天殺牲;有的地區的青年婦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婦女生孩子的頭三天(有的是頭七天)忌諱外人入內;忌諱生孩子尚未滿月的婦女到家裡串門。

壯族以農業為主,馳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壯族地區素負盛名的特產。甘蔗產量居全國首位。  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  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給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對客人中的長者和新客尤其熱情。用餐時須等最年長的老人入席後才能開飯;長輩未動的菜,晚輩不得先吃;給長輩和客人端茶、盛飯,必須雙手捧給,而且不能從客人面前遞,也不能從背後遞給長輩;先吃完的要逐個對長輩、客人說“慢吃”再離席;晚輩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後吃飯。路遇老人,男的要稱“公公”,女的則稱“奶奶”或老太太;路遇客人或負重者,要主動讓路,若遇負重的長者同行,要主動幫助其代負並送到分手處。

解放後,1952年12月9日在廣西的西半部建立桂西壯族自治區,1956年春改為自治州。1958年3月5日建立以原廣西省地區為範圍的廣西壯族自治區。1958年4月1日建立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1962年9月26日建立廣東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

日常食俗:多數地區的壯族習慣於日食三餐,有少數地區的壯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間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較簡單,一般吃稀飯,晚餐為正餐,多吃乾飯,菜餚也較為豐富。大米、玉米是壯族地區盛產的糧食,自然成為他們的主食。製作方法多種多樣,比如大米有秈米、粳米、糯米等品種。平時用於做飯、煮粥,也常蒸成米粉(類似麵條,有湯食、炒食之分)食用,味道鮮美可口。粳米、糯米還可泡成甜米酒即醪糟(方法與漢族同)。營養豐富,在冬天常吃,能起禦寒滋補作用。糯米常用做餈粑、粽子、五色糯米飯等,是壯族節慶的必備食品。玉米也有機玉米與糯玉米之別,機玉米用於熬粥,有時也煎成玉米餅。玉米粥乃山裡壯族人最常吃的。有些地方還有吃南瓜粥的習慣,即先將瓜熬爛,加玉米麵煮熟即可。糯玉米磨成面後,可做糯玉米粑,或捏成雞蛋大小的麵糰(內可包有糖、芝麻、花生等餡料),再用水煮熟,與其清湯同吃,相當於漢族元宵、色味俱美。甜食是壯族食俗中的又一特色。餈粑、五色飯、水晶包(一種以肥肉丁加白糖為餡的包子)等均要用糖,連玉米粥也往往加上糖。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葉、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藍、蕹菜、蘿蔔、苦麻菜,甚至豆葉、紅薯葉、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為菜。以水煮最為常見,也有醃菜的習慣,......餘下全文>>

壯族在飲食,服飾,習俗上各有什麼特點 要簡短點的

以前是有藍色或黑色土製服裝,現在少了 ;比如現在那坡的黑衣壯範是其中代表。

大部分人習俗上跟漢族一樣,但有部分地區不過清明節,而是過“三月三”

壯族人好客 熱情 不排外

壯族的文化有什麼特點

壯族風俗習慣建築壯族喜歡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綠水之間,點綴著一棟棟木樓,這就是壯族人的傳統民居。木樓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無論是什麼房子,都要把神龕放在整個房子的中軸線上。前廳用來舉行慶典和社交活動,兩邊廂房住人,後廳為生活區。屋內的生活以火塘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邊進行。

服飾壯族多用自織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種多樣。壯族女子的服裝一般為一身藍黑,褲角稍寬,頭上包提花毛巾,腰間繫精緻的圍裙;小夥子多穿對襟上衣,腰間繫一條腰帶。

婚俗“炮火”入洞房壯族的一種婚俗。迎親那天新娘要經過“炮火”的洗禮後才能進門入房。這個婚俗,在廣西田陽縣玉風等壯村流行。新娘來到新郎家以前,要稍停片刻,做好“衝鋒”進門的準備,因為在門口、廳堂、洞房等三個地方分別由七八個男青年組成的“炮火”組,手拿著串串鞭炮等著新娘過來。當新娘將要靠近門口時,“炮手”們點響鞭炮,形成道道“火牆”,擋住新娘的進路。如果是膽小的新娘,這時只好退卻在門外,再等第二次“衝鋒”。“炮手”們也總結勝利的經驗,做好第二次的“阻擊”準備。可以說,新娘不經過兩三次的“衝鋒”是進不了門的。圍觀的客人,裡三層外三層,好不熱鬧。新娘經過苦戰躍進門口,來到洞房門前,這是難通過的最後一關,因為“炮手”要放“火炮”。這時,聰明的伴娘和迎娘左右“偵察”,乘“炮火”稀疏時夾著新娘跳到洞房裡。頓時歡聲雷動,祝賀新娘“旗開得勝”。婚宴後到掌燈時分,客人們還要觀看新娘在迎孃的指引下摸黑出門“挑水”。新娘將把水缸挑滿,這是在考驗新娘是否吃得了苦。就這樣,直到夜深了新娘才能入洞房。

背字在廣西宜山和環江縣交界的一些地方,壯族青年結婚,至今流行“背字”習俗。“背字”是壯話譯音,實際上背的不是“字”,而是一條長一丈四尺、寬一尺多的寬頻,由女方母親用自織自染或買來的深黑色(以此色為最優)土布縫製而成。女兒出嫁那天,讓男方指派“背字”人把布帶“背”回新郎家,以備外甥出世作襁褓之用。這種習俗,當地壯語稱作“背字”。“背字”的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生父生母雙全;未婚的青少年男子;機靈識禮。“背字”儀式在女方家裡的正廳舉行。

主持儀式的人必須是村上德高望重、當了爺爺的長者。長者首先向“背字”人敬上兩杯當地名酒,“背字”人很有禮貌地雙手捧杯,恭敬地給長者回敬兩杯,雙方都要一飲而盡。接著長者把準備好的帶子從“背字”人的兩肩繞過紮緊,繼而又互相敬酒,說吉利之語。“背字”完畢,鳴放鞭炮,歡送迎親者平安返回。“背字”人向長者鞠躬辭別,步出大門,開啟雨傘,意為庇護“外孫”離開姥姥家。回到男方家,家主燒香放炮,歡迎“背字”人勝利歸來。少傾便舉行“卸字”儀式,同樣由長輩主持,互敬酒後,長者輕輕解下布帶,交給家母保管。新郎父母還要酬謝“背字”人。時過不久,新娘及其女伴便成群結隊來到新郎家,喜日更加熱鬧。新娘過河流行在廣西桂北地區龍勝各族自治縣內的壯族婚俗。在桂北山區,本來只有四五十里的山路,卻要涉水過五六次河,跨過三四座橋。所以成親時,新娘過河過橋都要請人背。背新娘的人稱為“水手”,多是未婚男青年。過河時,鳴炮三聲,喇叭齊鳴,“水手”兩掌按住自己的膝蓋,弓下腰,背好後才能過河或過橋。背新娘特別講究文明禮貌,行動上不能有半點粗野,更不能調笑。所以背新娘的人多是品德最佳者。

過河時,“迎娘”(由未婚女青年擔任)在旁邊給新娘打雨傘遮蔭,在寬約五六十米的河面上,迎親隊伍拉成一條線,熱鬧非常。上岸後,乖巧的“迎娘”把傘放得很低,不讓別人偷看蒙著面紗的新娘。龍勝的壯族婚姻是要過“三關”闖“十門”的。先談戀愛,後定親,才能成親,謂之“三關”。迎接、對歌、出門......餘下全文>>

桂林壯族服飾有什麼特色?

壯族的服飾特色

壯族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主要分佈於廣西、石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東連山、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曲靖地區,及貴州從江和湖南江華等地。我國南方少數民族服飾,因受地理氣候環境操濟文化等因素的決定性影響,造就了其特定的基木式樣,即男女服飾多為短衣、短褲、短裙、綁腿和長衫、長褲等幾種形制。作為其中重要組成部分

的壯族服飾,在此基礎上結合不同的領襟開口方式,裙型(筒裙、褶裙),色彩,服飾品,髮式等可變元素,形成了既具有我國南方少數民族服飾共性,又有民族特性的壯族服飾。

壯族的男女服裝款式以藍黑色衣裙、衣褲式短裝為主。據清代顧炎武《長下郡國利病書》載:“壯人花衣短裙,男子著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後兩幅掩不及膝,婦女也著黎桶,下圍花饅。”

壯族男子多穿對襟或右衽圓領上衣,著寬大褲,束腰帶,有的纏綁腿,扎青、黑、藍或白頭巾。婦女服飾各地都有不同的特色,較男子的複雜、生動,更能

體現壯族服飾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壯族婦女服飾通常是一身藍黑,穿寬腳褲、筒裙或蠟

染褶裙,腰間繫精緻的圍腰或短圍裙,包黑色或花頭巾,穿繡花鞋,顯得端莊得體,樸素大方。女上衣分為對襟和偏襟兩種(有的在頸口、袖口、襟底均繡有彩色花圖1戴銀飾的廣南壯族婦女邊),有無領和有領之別。其長短也有兩個流派:大多數地區是短及腰,如隆林、平果、武鳴、豈寧以及其他一些地區。而凌石、樂業、龍州等縣,女上衣為長及膝前。壯族婦女普遍喜好戴耳環、手鐲和項圈等銀製飾品。服裝花色和佩戴的小飾物,各地略有不同。

二 壯族服飾色彩分析壯族服飾色彩以青、黑色為主基調,婦女服色在此基礎上配以少量五彩色,是壯族人民典型的服飾用色和配色方式。根據壯族服色用色的特點,將其服飾色彩分成兩個不同的色組,來闡述不同色組及其配合的語義和功能。

(一)驅邪祈佑

壯族服色尚青黑,源於壯族先民圖騰崇拜的驅邪祈佑。壯族自佔有蛇圖騰、鳥圖騰和蛙圖騰崇拜。《說文·虫部》字條下注:“南蠻,蛇種。”壯族人民自稱蛇的後裔,奉蛇為圖騰,可見其對蛇的敬畏和崇拜。壯族先民尊鳥為祖、為神。文山地區壯族傳說烏鴉是一小姑,崇為小姑女神,其《巫經》之為“烏鴉小姑”,顯示其鳥圖騰崇拜的痕跡。在壯族史引人注目的還是蛙圖騰,廣西東蘭、鳳山壯族至今仍有“蛙婆節”的節日,在每年都要舉行盛大的祭蛙儀式。此外,現在石南壯族仍跳銅鼓舞,鼓上雕蛙,亦為蛙圖騰祭儀的遺存。

青蛇、烏鴉、青蛙鈴為青黑色,為壯族圖騰物的色彩。色彩木寓於圖騰實物,人們在使用圖騰物以求圖騰護佑時,同時也就使用了色彩。作為圖騰實物無法分割的無形組合部分的色彩,被賦子圖騰的馭邪祈佑功能,這也是圖騰崇拜觀念擴充套件、演化的必然選擇。圖騰實物的色彩如同圖騰實物木身擁有神聖功效,壯族先民對此深信不疑。因此,對他們而言,青黑色因其所承載的圖騰觀念,進而具有美的價值。

壯族先民有文身的習俗,這也與圖騰崇拜密切相關。漢劉安《淮南子·泰族訓》.己載,越人(含壯、傣族先民)“路事寡水事眾”,故以青黛文身避害。高誘注曰:“文身,刻幽其體內,點其中,為蛟龍之狀,蛟龍不傷也。”“文身”是壯族先民身體裝飾的一種方式,在以漁獵為生的原始社會,具有保護人類祖先避免外界物傷害的馭邪功能,同時也是圖騰觀念

的藝術化表現。紋身是壯族先民在被動的生存環境

下,所採取的一種極端行為,以傷害自身身體為代價。隨著生產能力的提高,以採集漪獵為生的生產方式,逐漸被建房定居、馴養家禽的農耕文......餘下全文>>

壯族的服飾與其地理環境有什麼關係?求大神幫助

壯族先民的服飾隨著社會的發展處於變化之中。在不同的歷史時代,由於經濟的發展而促使服飾增添了時 代的色彩,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持色和地方色彩的服飾。 在壯族聚居的農村,婦女的服裝端莊得體,樸素大方。藍黑顏色是共同愛好。喜穿長裙短衣,頭包青色繡 花帕,腰繫精緻圍腰。上衣分對襟和偏襟兩種,其中又分有領和無領之別。在以藍黑為主的底色上,上衣的 襟邊、下襬和袖口等部位喜歡鑲一道寬約一寸的五彩花邊,表現出各自巧奪天工的本領和審美的情趣。裙子 喜用黑色,也有穿褲子的,女褲腳邊分別鑲有兩道不同花紋圖案的花帶,其中底邊一道寬5寸.另一道寬3 寸,多為菱形連續紋樣。這一身在平穩中透出青春熱力的服裝,顯示出壯家姑娘的純樸美。 壯族婦女有佩金戴銀的習俗。婦女的主要飾品有銀梳、銀簪、耳環、項圈、項鍊、胸排、戒指、銀鐲等。 銀鐲式樣豐富,有的打成一指多寬的薄片,上面有藤蔓或花卉作裝飾;有的打成藤條,上有小枝纏繞、新葉 扶持;有的是多股藤蔓相纏,其中有的還嵌上綠色小珠。鐲子的式樣繁多,其特點是精緻小巧,其形態和花 紋多取自壯鄉的自然景物,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色彩。姑娘們的手鐲不僅是裝飾品,而且還是愛情的 象徵。在青黑色的鑲邊衣服上,配上各種形態的銀飾,在黑底的襯托下,銀光閃閃,格外明亮。人體的媚態 與自然景物的美融為一體,俊秀中透出一種藝術的光澤。類似的裝飾在交通不便的邊遠壯寨還可見,而居住 在城鎮周圍或者交通沿線的壯族,無論男女,其服裝式樣完全漢化,且追求的都是現代時裝。

壯族的服飾有什麼特徵

民族美及古典美,還帶有一種說不出的味道

壯族的民居特色,服飾,風俗習慣,節日

我就唬壯族的,不過我家還真沒什麼特別的,基本都被漢化了,風俗的話, 就是過年時差不多家家要殺豬,包粽子,比較重視的節日有 三月三,七月十四,九月九,這三個節日都跟鬼神之說有關的

壯族的服飾是什麼樣子的?

壯族先民的服飾隨著社會的發展處於變化之中。在不同的歷史時代,由於經濟的發展而促使服飾增添了時代的色彩,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持色和地方色彩的服飾。

在壯族聚居的農村,婦女的服裝端莊得體,樸素大方。藍黑顏色是共同愛好。喜穿長裙短衣,頭包青色繡花帕,腰繫精緻圍腰。上衣分對襟和偏襟兩種,其中又分有領和無領之別。在以藍黑為主的底色上,上衣的襟邊、下襬和袖口等部位喜歡鑲一道寬約一寸的五彩花邊,表現出各自巧奪天工的本領和審美的情趣。裙子喜用黑色,也有穿褲子的,女褲腳邊分別鑲有兩道不同花紋圖案的花帶,其中底邊一道寬5寸.另一道寬3寸,多為菱形連續紋樣。這一身在平穩中透出青春熱力的服裝,顯示出壯家姑娘的純樸美。

壯族婦女有佩金戴銀的習俗。婦女的主要飾品有銀梳、銀簪、耳環、項圈、項鍊、胸排、戒指、銀鐲等。銀鐲式樣豐富,有的打成一指多寬的薄片,上面有藤蔓或花卉作裝飾;有的打成藤條,上有小枝纏繞、新葉扶持;有的是多股藤蔓相纏,其中有的還嵌上綠色小珠。鐲子的式樣繁多,其特點是精緻小巧,其形態和花紋多取自壯鄉的自然景物,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色彩。姑娘們的手鐲不僅是裝飾品,而且還是愛情的象徵。在青黑色的鑲邊衣服上,配上各種形態的銀飾,在黑底的襯托下,銀光閃閃,格外明亮。人體的媚態與自然景物的美融為一體,俊秀中透出一種藝術的光澤。類似的裝飾在交通不便的邊遠壯寨還可見,而居住在城鎮周圍或者交通沿線的壯族,無論男女,其服裝式樣完全漢化,且追求的都是現代時裝。

相關問題答案
壯族服裝特點?
漢族服裝特點?
壯族服飾特點?
蒙古族服裝特點?
回族服裝特點?
傣族服裝特點?
壯族的服裝特點?
拉祜族的服裝特點?
納西族的服裝特點?
滿族的服裝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