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與公曆換算?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15日

怎樣用公曆年換算出農曆天干地支

我國古代是用天干地支來紀年的,現代社會已很少使用。一來現今社會已經離不開國際化,沿用老的歷法已經不現實;二來天干地支在民間多用於算命測字,帶用濃重的迷信色彩,實在與科技現代社會格格不入。但一個優秀的民族是不會拋棄她的歷史和文化的。歷史事件、詩詞、字畫等中,又出現大量天干地支紀年法,對他的瞭解、熟悉還是很有必要的。以下,讓我們稍微瞭解一下: 一.天干地支之由來 天干地支簡稱為“干支” 天干地支相當於樹幹和樹葉。它們是一個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整體。中國古代以天為“主”,以地為“從”。“天”和“幹”互聯叫做“天干”;“地”和“支”互聯叫做“地支”,合起來就是“天干地支”。 天干有十個字, 總稱為“十天干”。 地支有十二個字, 總稱為“十二地支”。 天干地支原始意義,有這樣有趣的說法: 1、天干 (甲)象草林破土而萌,陽在內而被陰包裹。又有認為,甲者鎧甲也,把萬物衝破其甲而突出了。 (乙)草木初生,枝葉柔軟屈曲伸長。乙者軋也。 (丙)丙,炳也,如赫赫太陽,炎炎火光,萬物皆炳然著見而明。 (丁)壯也,草木成長壯實,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也,象徵大地草木茂盛。 (己)起也,紀也,萬物仰屈而起,有形可紀。 (庚)更也,秋收而待來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後有味。又有認為,辛者新也,萬物肅然更改,秀實新成。 (壬)妊也,陽氣潛伏地中,萬物懷妊。 (癸)揆也,萬物閉藏,懷妊地下,揆然明芽。 2、地支 (子)孽也,草木生子,吸土中水分而出,為一陽萌的開始。 (醜)紐也,草木在土中出芽,屈曲著將要冒出地面。 (寅)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著春陽從地面伸展。 (卯)茂也,日照東方,萬物滋茂。 (辰)震也,伸也,萬物震起而生,陽氣生髮已經過半。 (巳)起也,萬物盛長而起,陰氣消盡,純陽無陰。 (午)仵也,萬物豐滿長大,陽起充盛,陰起開始萌生。 (未)味也,果實成熟而有滋味。 (申)身也,物體都已長成。 (酉)老也,猶也,萬物到這時都猶縮收斂。 (戌)滅也,草木凋零,生氣滅絕。 (亥)劾也,陰氣劾殺萬物,到此已達極點。 天干地支據說其發明者是四五千年前上古時期的大撓氏。例如唐代劉恕在《通鑑外紀》中就引古書說:“(黃帝)其師大撓......始作甲子。”大撓作甲子雖是傳說,但從殷商的帝王名字叫天乙(即成湯),外丙,仲壬,太甲等來看,干支的來歷必早於殷代,即在三千五百年之前便已出現了。 起先,我們祖先僅是用天干來記日,因為每月天數是以日進位的;用地支來記月,因為一年十位個月,正好用十位地支來相配。可是隨之不久,人們感到單用天干記日,每個月裡仍然會有三天同一干,所以,便用一個天干和一個地支分別依次搭配起來的辦法來記日期,如《尚書。顧命》就有“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擇。甲子,王乃洮頌水,相被冕服,憑玉幾”的記載,意思是說,四月初,王的身體很不舒服。甲子這一天,王才沐發洗臉,太僕為王穿上禮服,王依在玉几上坐著。後來,干支記日的辦法就被漸漸引進了記年,記月和記時了。 六十花甲子 中國農曆採取天干地支作為計算年,月,日,時的方法,就是把每一個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順序而不重複地搭配起來,用來作為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代號。把“天干”中的一個字擺在前面,後面配上“地支”中的一個字,這樣就構成一對干支。如果“天干”以“甲”字開始,“地支”以“子”字開始順序組合,就可以得到: 1.甲子 2.乙丑 3.丙寅 4.丁卯 5. 戊辰 6.已巳 7.庚午 8.辛未 9.壬申 10.癸酉 11. 甲戍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餘下全文>>

贊助廣告

已知天干地支,如何換算成公曆?

已知干支,求對應年份次序  由於天干地支每60年一迴圈,所以不能直接根據干支計算對應的年份數值。但是可以根據干支計算出對應於60年中的第幾年,從而進一步推算。   設x為天干對應的次序,甲-癸依次為1-10;y為地支對應的次序,子-亥依次為1-12.那麼對應次序z的計算公式為:   z = 6x - 5y如2011年是辛卯年,辛為8,卯為4,計算下來是28,因此辛卯年在60年中是第28年。具體的年份只能推算,同餘方程a≡6x - 5y+63 (mod 60)其實一點推算,公元31年是第一個辛卯年。(2011-31)/60=33,2011年是第33個辛卯年反過來一樣推算a*60 + 31 = ba是第多少個60年,b就是年份,33*60+31=2011.

贊助廣告

干支紀年法怎麼和公曆紀年法轉換

天干地支是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於中華始祖黃帝建國時,命大撓氏探察天地之氣機,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為紀曆之符號.

我國曆法以月球繞地球一週的時間(29.5306天)為一月,以地球繞太陽一週的時間( 365.2419 天)為一年,為使一年的平均天數與迴歸年的天數相符,設定閏月.據記載,西元前六世紀中國開始採用十九年七閏月法協調陰曆和陽曆.

天干地支,是過去人建曆法時,為了方便做60進位而設出的符號.對古代的中國人而言,天干地支的存在,就像阿拉伯數字般的單純,而且後來更開始把這些符號運用在地圖、方位及時間(時間軸與空間軸)上,所以這些數字被賦於的意思就越來越多了.

古人(一說黃帝)觀測朔望月,發現兩個朔望月約是59天的概念.12個朔望月大體上是354天多(與一個迴歸年的長度相近似),古人因此就得到了一年有12個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記法(十天干),產生陰陽合曆,發展出現在的天干地支;較為成熟時應該是在夏商周這幾個朝代.

天干地支簡稱干支,是夏曆中用來編排年號和日期用的.

曆法用天干、地支編排年號和日期,天干共十個字,因此又稱為「十干」,其排列順序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個字,排列順序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為陽幹,乙、丁、己、辛、癸為陰乾.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醜、卯、巳、未、酉、亥為陰支.

以一個乾和一個地支相配,排列起來,天干在前,地支在後,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陽幹對陽支,陰乾對陰支(陽幹不配陰支,陰乾不配陽支)得到六十年一週期的甲子迴圈.稱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我國人民過去就是以六十甲子迴圈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

天干地支這共二十二個的符號錯綜有序,充滿圓融性與規律性.它顯示了大自然執行的規律,即時(時間)空(方位)互動,和「陰」與「陽」的作用結果.中國曆法包含了陰陽五行的思想和自然迴圈運化的規律.

年:每個干支為一年,六十個幹後,又從頭算起,周而復始,迴圈不息.由甲子開始,滿六十年稱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稱為干支紀年法.

月:正月是由寅開始,每個月的地支固定不變,然後依次與天干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從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剛好五年.

日:由甲子日開始,按順序先後排列,六十日剛好是一個干支的週期.

時:由甲子時開始,但記時的地支固定不變,每天十二個時辰.

1.甲子2.乙丑3.丙寅4.丁卯5.戊辰6.己巳7.庚午8.辛未

9.壬申10.癸酉11.甲戌12.乙亥13.丙子14.丁丑15.戊寅16.己卯

17.庚辰18.辛巳19.壬午20.癸未21.甲申22.乙酉23.丙戌24.丁亥

25.戊子26.己丑27.庚寅28.辛卯29.壬辰30.癸巳31.甲午32.乙未

33.丙申34.丁酉35.戊戌36.己亥37.庚子38.辛丑39.任寅40.癸卯

41.甲辰42.乙巳43.丙午44.丁未45.戊申46.己酉47.庚戌48.辛亥

49.壬子50.癸丑51.甲寅52.乙卯53.丙辰54.丁己55.戊午56.己未

57.庚申58.辛酉59.壬戌60.癸亥

干支紀年法

如甲子為第一年,乙丑為第二年,丙寅為第三年……六十年為一週.一週完了,再由甲子年起,周而始,迴圈下去.例如1929年是農曆己巳年,1930年是農曆庚午年……到1......餘下全文>>

把公曆年轉換成干支年的方法

每年立春時間的計算公式(1900年-2000年,2000年後有極小誤差)

2.根據當年立春推12節

3.根據陽曆日推日干支

有了以上資訊,再加上陰曆時間,排八字、排紫薇當不在話下

1.以每年2月4日0時為基準

0.6236+年數*0.2422-(年數/4)

年數為公曆年的後二位,除4取整數,凡能被4整除的結果加一天

舉例:

a.求1983年立春時間

0.6236+83*0.2422-83/4=0.7262

1983年2月4日0.7262日立春

b.求1964年立春時間

0.6236+64*0.2422-64/4+1=1.1244

立春時間是2月5日0.1244日

2.每丁24節氣的間隔時間固定,短的兩節間距29天多,長的接近32天,公曆交節時間也算固定,大致在2天範圍.比如立春2月4或5日,萬年曆有這方面知識.

口訣請看王虎應的<六爻斷疾病新探>

3.根據公曆日期計算當日干支(易友提供)

口訣:

乘五除四九加日,

雙月間隔三十天。

一二自加整少一,

三五七八十尾前。

解釋.

第二句逢雙月外加30。第三句中的“整少一”,為能被4整除之年一二月份比其他三年都要少加一;第四句反映的是大月規律,3月不加,4.5月加1,6.7月加2,8月加3,9、10月加4,11、12月加5。

1925年公曆8月3日

(25*5+25/4+9+3+30+3)/60餘56,干支為己未

2001年11月15

(101*5+101/4+9+15+5)/60餘19,干支為壬午

干支紀年如何轉化為公曆紀年?

查萬年曆。

干支紀年依照的是陰曆,而公曆紀年依照的是陽曆,他們沒有百分之百完整的規律。

但是可以知道個大概,比如公元1年起始是庚申年,但春節後就是辛酉年,然後六十年為一個甲子,所以就可以推知公元61年,公元121年,公元181年起始也是庚申年,但春節後不久就是辛酉年,依次類推。。。

天干地支到底是按陽曆算還是陰曆算

天干地支其海是陽曆的另一種記錄方法,和陰曆無關。陰曆是殷商曆法,天干地支是傳說中的夏曆。你會發現星座的分界線和干支紀月的節氣完全對應,星座有十二個,地支也是十二個,都是表述太陽和地球的關係。而陰曆表示月亮和地球的關係,與陽曆和天干地支都不同。

干支歷的與公曆、農曆

三歷對比:公曆:是國際通用的歷法,又稱格列歷,在中國又叫國曆、新曆。它與地球環繞太陽運動有關,是一種陽曆。公曆以1 月1日為一年之始。示例:2013年1 月4日,星期五。(後面兩個示例都以這天為準,臺灣地區還用民國紀年,即民國102年)農曆:標準名稱為夏曆,是根據月相的週期變化,並結合二十四節氣(即一年四季的變化)來制定的歷法。這是一種陰陽曆。農曆以正月初一日為一年之始。示例:壬辰年 十一月 廿三日。(注意漢代至清朝時用皇帝年號紀年,古時與干支紀年並用的其中一個長處是不易錯亂。有的萬年曆為避免與干支歷混淆,便註明為“農曆年”。)干支歷:以立春建寅月之日為歲首。示例:壬辰年 壬子月 庚午日。干支歷與公曆的關係:干支歷與通常的陽曆(如公曆)不同,後者一個月的時間長度是由人為規定而與天象無關。所以干支歷是有中國特色的陽曆,它能反映季節氣候的變化。每年,干支歷都能和公曆的日期基本對應——因為二者都屬於陽曆,這是農曆所做不到的。比如:每年公曆2月4號或5號都是立春,也就是寅月的開始;每年4月4號或5號都是清明,也就是辰月的開始。且干支歷和公曆每年的總天數都為365或366天,相當固定。干支歷與農曆的關係:眾所周知,農曆是陰陽合曆,也就是既包含陰曆不分,也包括陽曆部分。它的陰曆部分定朔日為初一,望為十五,主要用來紀日,(由於古代計時器不發達,而月亮是各地都能看到並且圓缺每天都變,所以人們按照月相的變化來紀日。)而干支歷(核心為節氣)正是農曆中的陽曆部分,主要作用是用來指導農時。大家可參看農曆的百度百科。農曆雖然兼顧了陰陽曆的長處,同時也有不可迴避的缺陷——月份的天數不固定,每月的大小盡不查日曆誰也不知道;平年和閏年相差整整一個月等。所以,干支歷(節氣歷)其實是農曆的一部分。由於社會和科技的發展以及100多年的實踐,中國現代社會已不需要通過觀察月相來紀日。這樣完全可以以農曆中的陽曆部分為主,並加以改革,創造出一部適合現代國人的我們自己的歷法。

excel干支紀年和公曆紀年轉換,要具體操作步驟

弄了半天..目前也只能這樣了..容易理解

A列和B列是十天干,十二地支,用C列排一下六十干支

C1輸入公式

=INDEX($A$1:$B$12,IF(MOD(ROW(),10)<>0,MOD(ROW(),10),10),1)&INDEX($A$1:$B$12,IF(MOD(ROW(),12)<>0,MOD(ROW(),12),12),2)

拉到C60,done,排好了。

已知甲午是1894年,用F2查一下甲午在剛才排好的C列中的序列號得到31,F2公式

=MATCH(E2,$C$1:$C$60,0)

要求的是辛亥革命的年份,F7查一下"辛亥"的序列號是48,F7和F2公式一樣

=MATCH(E7,$C$1:$C$60,0)

上一段是計算過程,可以略。兩個干支的年份差加上1894就是辛亥的年份

F8等於 =(MATCH(E7,$C$1:$C$60,0)-MATCH(E2,$C$1:$C$60,0))+E3得1911

p.s.當然前提是我們知道這兩個年份相差不大,六十年一迴圈,1971年也是辛亥年

相關問題答案
天干地支與公曆換算?
天干地支紀年法換算?
天干地支與陰陽五行?
天干地支與人體?
天干地支與方位?
天干地支與五行的關係?
天干地支與日期對照表?
天干地支與月份?
帶天干地支的日曆?
天干地支與六十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