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姓起源?
姓遊的由來?
遊姓的得姓始祖是故子游,考證於《元和姓纂》一書。遊氏起源於春秋時代的鄭國,是鄭穆公之子公子偃的後裔。由於公子偃字子游,所以他的子孫才有“以王父字為氏”而姓了遊。春秋時代的鄭國,是周宣王的弟弟姬友所傳,後世的遊氏家族,既然是傳自鄭國的公族,則誠然是聖君周文王姬姓的後裔。古代的鄭國在今河南省中部黃河以南的地帶,國都設於新鄭。
遊氏家族的起源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國君鄭穆公之子公子偃,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春秋時期,周厲王的兒子姬友,被其兄周宣王封於鄭邑,之後建立了著名的鄭國。鄭國君主傳至鄭穆公(前627年―前606年在位),他有個兒子叫姬偃,字子游,史稱公子偃。到了公子偃的孫子游皈,便以祖父之字“遊”命氏,稱遊氏,世代相傳至今。《元和姓纂》雲:“《左傳》,鄭穆公子偃字子游,之後以王父字為氏。”春秋時,鄭穆公有個兒子叫公子偃,字子游,他的孫子游皈以祖父字為姓,稱遊氏。
該支遊氏正確讀音作yóu。遊氏族人大多尊奉公子偃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出自姬姓,僖公二十四年有遊孫伯,為王子游後裔。
源流三
源於官位,出自周朝時期官吏囿遊,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囿遊,是周朝時期王室貴胄宮內(府內)負責管理花園、菜園、果園、陸園之類園林的小官吏,即專職僕役,其時負責掌管王宮門闋的小官吏,也稱囿遊,或稱閽人,如同現今的門衛蒹收發、通稟等,隸屬於天官府司管轄。這在典籍《周禮·天官》中有記載:“閽人,王宮每門四人,囿遊亦如之。”
在囿遊、閽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或職業稱謂為姓氏者,稱囿遊氏、閽人氏,後有省文簡化為單姓遊氏者,世代相傳至今。該支遊氏正確讀音作yóu。
源流四
源於官位,出自周朝時期官吏斿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斿”,本意就是指有流旒(飄帶)的旌旗,或指多牙狀旗幟。旗幟上的流旒數量按王九、公七、侯五、伯三、子一定製,無爵及其以下者皆無流旒。斿人,就是在春秋至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皆有的官職,主要負責掌管王旗;在軍制中亦有斿人,也稱旒人,就是執掌標誌性軍旗者,多是英武蓋世的勇士、或彪形大漢。這在典籍《說文解字》中有註釋:“遊,音留。本作斿,亦作旒,旌旗之旒也。”在史籍《左傳·桓二年》中所記載的“鞶厲遊纓”中的“遊纓”,就是指這種“遊人”腰束“鞶厲”,手執“旒旗”,衝鋒陷陣或耀武揚威的樣子。
在斿人(旒人、遊人)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斿人氏、旒人氏、遊人氏,後通稱遊人氏,再後有省文簡化為單姓遊氏者,世代相傳至今。該支遊氏正確讀音作líu,今其族人音讀作yóu妥否,有待進一步研究。
源流五
源於改姓,出自明朝時期的王先益,屬於因故冒姓為氏。
據《遊氏族譜》的記載:“由王氏改姓遊,明朝永樂年間王先益為遊家養子,其後以遊為姓。”明朝永樂年間,王、遊兩姓人家都是客家人,一起到今福建省漳州市的詔安縣秀篆鄉開基。由於當時遊氏人丁較少,王姓肇基始祖王念八就將其子王先益過繼給遊氏肇基始祖遊念四之孫遊信忠為嗣,後來王先益遂改姓遊氏,稱遊先益,從此子孫繁盛,這一脈遊氏後裔遂稱“王遊派”。“王遊派”分居於龍潭、溪脣、北坑、安美、拱涯洋一帶,傳到第五代,改支遊氏裔孫的四個健兒追隨抗倭名將俞大猷,加入剿倭隊伍,消滅倭寇,保衛家鄉,立下殊功。俞大猷將軍為了褒獎他們,特賜給匾額,親筆大書“四勇奇勳”四個大字。其後遊氏族人就在龍潭建起祠堂,命名“盛衍堂”,並將匾額掛在祠堂中堂。到了明末清初,秀篆鄉的許多遊氏族人都跟隨鄭成功入臺建基立業,分佈在臺北、宜蘭、桃園等地,人丁興旺。但是,秀篆鄉的王氏家族自從王先益過繼給遊氏為嗣後,卻反而一直髮展不順,人丁不旺。於是,在臺灣的遊氏第十三世裔孫遊祖送,於清乾隆年間從臺灣返回秀篆龍潭,過繼給王氏家族為嗣,並改姓王氏,稱王祖送。後來由王祖送傳衍的一脈王氏人丁大大地興旺起來,也以龍潭家廟盛衍堂為宗祠。從此,秀篆的王、遊兩氏不分彼此,同祀一座祖廟。
該支遊氏正確讀音作yóu。
源流六
源於滿族,出自清朝時期的瑚圖哩·甫福海,屬於以官職稱謂......餘下全文>>
遊姓的歷史?
遊姓起源
出自姬姓,以祖上之字命姓。周曆王姬胡的兒子姬友,被其兄周宣王姬靜封於鄭,建立鄭國。年齡時期鄭國國君鄭穆公有個兒子叫偃,字子游,他的孫子游皈以祖父之字命姓,其後皆以“遊”命姓,稱遊姓。
遊姓最早的先祖是黃帝。黃帝陵外景黃帝陵2004年公祭黃帝陵儀式:煌煌祭祖典拳拳小兒百姓情周族的后稷(姬棄)也是遊姓的先祖。周族是有著悠久歷史的陳腐部落。周以經營農業而著稱,其祖先棄,任堯的農官,因善種五穀號稱后稷。後來棄與夏禹、商契一起成為舜的屬官,並協助大禹治水,后稷(姬棄)周文王(姬昌)也是遊姓的先祖。傳說文王拘而演《周易》。
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也是遊姓的先祖。前1027年,武王伐紂,開創了數百年周朝的基業和歷史。周武王(姬發)周成王(姬誦)也是遊姓的先祖。西周初的成王、康王時期是周王朝的盛時期,史稱“成康之治”。周成王(姬誦)周康王(姬釗)也是遊姓的先祖。周康王(姬釗)。
遊姓郡望堂號堂號
“美秀堂”:年齡時,有遊吉(遊皈的二兒子)貌美才秀,舉止文雅,熟於典故。他繼名相子產之後任鄭國宰相,為政寬和。
“仁和堂”:北魏遊明根任大鴻臚,處身仁和,接物禮讓。故遊氏又稱“仁和堂”。
郡望
廣平郡:漢景帝時置郡。相當於現在河北省南部永年縣一帶。
馮翊郡:漢武帝時置左馮翊,為“三輔”之一,三國魏時改為馮翊郡。相當於現在陝西省大荔縣一帶。
遊姓家乘譜牒遊姓遷徙漫衍遊姓歷史名人歷史名人
遊酢:宋代學者。師從程姬,刻苦唸書,學問淵博。元封年間中進士,再為太學博士。他與楊時首次拜見程姬姓時,程姬閉目而坐,二人站在門外而不離去。等覺察時,門外已雪深三尺。此即“立雪程門”針言典故的由來。
遊壽:他惱恨清廷腐敗,立志革命,素為孫中山所欣賞。宣統三年(1911年4月27日)廣州起義時,隨黃興攻兩廣督署犧牲,年僅17歲,葬於廣州黃花崗,為72義士之一。
遊日章:明代廉州知府。嘉靖進士,在臨川任了五年知縣,清正廉潔,愛民如子,後任廉州知府。著有《駢語雕龍》。
遊芳:明代學者。通五經,精博物理,隱居授徒。著有《皇明正音》。東晉十六國時趙有車騎上將軍遊子遠,北魏有雍州刺史游雅,隋代有治書侍御史游元,宋代有丞相遊似,明代有按察僉事遊明。
遊姓的基本介紹
遊[遊、汓、斿,讀音作yóu(ㄧㄡˊ),亦可讀作líu(ㄌㄧㄡˊ)]
百家姓裡有姓遊的嗎
有啊!
一、姓氏源流
遊(Yóu 遊)源流單純,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以祖上之字命姓。春秋時期,周曆王姬胡的兒子姬友,被其兄周宣王姬靜封於鄭,建立鄭國。春秋時期鄭國國君鄭穆公有個兒子叫偃,字子游,他的孫子游皈以祖父之字命姓,其後皆以“遊”命姓,稱遊姓。
得姓始祖:從《元和姓纂》一書考證,遊氏起源於春秋時代的鄭國,是鄭穆公之子公子偃的後裔。由於公子偃字子游,所以他的子孫才有“以王父字為氏”而姓了遊。春秋時代的鄭國,是周宣王的弟弟姬友所傳,後世的遊氏家族,既然是傳自鄭國的公族,則誠然是聖君周文王姬姓的後裔。古代的鄭國在今河南省中部黃河以南的地帶,國都設於新鄭。故子游就是遊姓的始祖。
二、遷徙分佈
(缺)遊姓在大陸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臺灣排名三十六位。源出於姬姓。春秋時期,鄭穆公有個兒子名為公子偃,字子游。子游的孫子皈為紀念他的祖父,就取祖父的字中一字“遊”為姓氏,稱為遊氏。遊皈的二子游吉號子大叔,繼著名宰相子產後執掌鄭國國政,遊氏的聲名也隨之大張,傳播更為廣泛了。春秋時候,晉桓莊之族中也有遊氏。另據部份族譜記載:由王氏改姓遊,明朝永樂年間王先益為遊家養子,其後以遊為姓。遊氏堂號有:馮翊、廣平、立雪、東興。自子游傳至遊道保,諱匹,號五丈,當李唐世亂之時,道保南遷南閩劍州建陽禾坪村(今長坪村),建家立業,子孫蕃衍,分佈江西之贛州、於都、會昌、瑞金、興國、廬陵等地。到南宋時,因兵荒馬亂,遊氏68世祖,字文珀,號二三郎(約生於1131年)於1175年從江西廬陵林息坑遷來汀州上杭縣勝運裡闊灘壩頭(今稔田鎮化厚村上游屋老屋子裡)開基立業。遊氏從唐末五代開始,遊姓在今我國南方的福建地區,就已興盛起來。由此可見,福建的遊姓,是由河南而江西、再浙江、然後逐步播遷到南方的。遊氏族人遷徙外地甚多,海外有新加坡、馬來西亞及香港、臺灣等地區,大陸有重慶市,江西的贛州、遂川、黎川、龍南、定南、崇義,廣東的河源,浙江的遂昌,福建的永定、三明、龍巖、武平、漳埔、寧化、明溪等縣市。本縣的歧坑、宮子前、灌子坑、沙子凹、石牌崗等鄉村。臺灣遊姓以福建詔安移居者為多,現在分佈較多的縣市,有臺北縣、市,宜蘭縣,桃園縣,彰化縣等(餘略)。
三、歷史名人
遊 吉:春秋時鄭國正卿。據《左傳》說,遊吉即太叔,美秀而文,熟於典故,繼子產為政,“不妨猛而寬。鄭國多盜,取人於萑苻之澤,大叔悔之,曰:‘吾早從夫子(按,指子產),不及此。’與徙兵以攻萑茌之盜,盡殺之,盜少止。”
遊 恭:五代時期的吳國人,學問廣博,文章很好。遊恭的兒子叫遊簡言,後來在南唐朝中當丞相。
遊 復:宋朝學者,他學識極富,言行儒雅,附近人都將青年送到他門下學習。
遊 酢:北宋學者、哲學家,建州(福建省)建陽人。他拜理學家程頤為師,刻苦讀書,學問淵博,是“程門四大弟子”之一。元封年間中進士,再為太學博士。他與楊時初次拜見程姬姓時,程姬閉目而坐,二人站在門外而不離去。等發覺時,門外已雪深三尺。,此即“立雪程門”成語典故的由來。遊酢的主要成就,還在學術方面,被後世學者尊稱為“若山先生”。他所著的《易說》、《中庸義》、《論語孟子雜解》等書,尤受學者的推崇。
遊 芳:明代學者。通五經,精博物理,隱居授徒。著有《皇明正音》。
東晉十六國時趙有車騎大將軍遊子遠,北魏有雍州刺史游雅,隋代有治書侍御史游元,宋代有丞相遊似,明代有按察僉事遊明。
遊 壽:他憤恨清廷腐敗,立志革命,素為孫中山所賞識。宣統三年(1911年4月27日)廣州起義時,隨黃興攻兩廣督署犧牲,年僅17歲,葬於廣州黃花崗,為......餘下全文>>
百家姓遊姓的起源?
百家姓遊姓的起源出自姬姓。以王父字為氏。據《元和姓纂》所載,春秋時鄭鄲公子偃,字子游,其支孫以祖父(王父)的字“遊”為氏。
遊這個姓是怎麼由來的?
一、尋根溯祖出自姬姓,以祖上之字命姓。周曆王姬胡的兒子姬友,被其兄周宣王姬靜封於鄭,建立鄭國。春秋時期鄭國國君鄭穆公有個兒子叫偃,字子游,他的孫子游皈以祖父之字命姓,其後皆以"遊"命姓,稱遊姓。遊姓最早的先祖是黃帝。 黃 帝 陵 外景 黃 帝陵 2004年公祭黃帝陵典禮:煌煌祭祖典 拳拳赤子情周族的后稷(姬棄)也是遊姓的先祖。周族是有著悠久歷史的古老部落。周以經營農業而著稱,其祖先棄,任堯的農官,因善種五穀號稱后稷。後來棄與夏禹、商契一起成為舜的屬官,並協助大禹治水。 后稷(姬棄) 周文王(姬昌)也是遊姓的先祖。傳說文王拘而演《周易》。 周文王(姬昌) 周武王(姬發)也是遊姓的先祖。前1027年,武王伐紂,開創了數百年周朝的基業和歷史。 周武王(姬發) 周成王(姬誦)也是遊姓的先祖。西周初的成王、康王時期是周王朝的盛時期,史稱“成康之治”。 周成王(姬誦) 周康王(姬釗)也是遊姓的先祖。 周康王(姬釗) 二、郡望堂號【堂號】 "美秀堂":春秋時,有遊吉(遊皈的二兒子)貌美才秀,舉止文雅,熟於典故。他繼名相子產之後任鄭國宰相,為政寬和。 "仁和堂":北魏遊明根任大鴻臚,處身仁和,接物禮讓。故遊氏又稱"仁和堂"。 【郡望】廣平郡:漢景帝時置郡。相當於現在河北省南部永年縣一帶。馮翊郡:漢武帝時置左馮翊,為"三輔"之一,三國魏時改為馮翊郡。相當於現在陝西省大荔縣一帶。 三、歷史名人 遊酢:宋代學者。師從程姬,刻苦讀書,學問淵博。元封年間中進士,再為太學博士。他與楊時初次拜見程姬姓時,程姬閉目而坐,二人站在門外而不離去。等發覺時,門外已雪深三尺。,此即"立雪程門"成語典故的由來。遊壽:他憤恨清廷腐敗,立志革命,素為孫中山所賞識。宣統三年(1911年4月27日)廣州起義時,隨黃興攻兩廣督署犧牲,年僅17歲,葬於廣州黃花崗,為72烈士之一。遊日章:明代廉州知府。嘉靖進士,在臨川任了五年知縣,清正廉潔,愛民如子,後任廉州知府。著有《駢語雕龍》。 遊芳:明代學者。通五經,精博物理,隱居授徒。著有《皇明正音》。東晉十六國時趙有車騎大將軍遊子遠,北魏有雍州刺史游雅,隋代有治書侍御史游元,宋代有丞相遊似,明代有按察僉事遊明。 四:遊姓族譜資料 11034【浙江金華】清溪遊氏宗譜二十八卷首一卷 (清)遊永 遊曾本重修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8)敘倫堂木活字本 十二冊 浙江圖 11035【福建寧化】遊家族饞不分卷 (清)遊連江編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鈔本 一冊 臺灣 11036【福建漳州】遊氏族譜不分卷清嘉慶十七年(1812)鈔本 一冊 臺灣 11037【福建漳州】遊氏族譜一卷 (清)遊萬發纂修 清宣統鈔本 一冊 四川圖 11038【福建詔安】遊氏族譜不分卷 (清)遊卯生修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鈔本 臺灣 11039【福建】詔安龍潭遊氏族譜不分卷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鈔本 一冊 臺灣 11040【福建詔安】廣平遊氏族譜八卷 清宣統元年(1909)刊本 臺灣 11041【江西臨川】帶湖遊氏六修族譜十二卷 (清)遊鯤運 遊士棠等纂修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活字本 十二冊 四川重慶市圖注:遊敬庵初修於清康熙三十二年。 11042【湖南新化】遊氏續修族譜二十八卷首一卷 (清)遊純潔纂 清宣統元年(1909)活字本十五冊 湖南圖 11043【湖南新化】遊氏六修族譜前編三卷正編十七 卷外編不分卷 (民國)遊裔蒸等修民國三十八年(19......餘下全文>>
遊姓的得姓始祖
公子偃(姬偃)、晉桓公(姬頎)、王先益、瑚圖哩·甫福海。
遊姓的歷史?
遊(Yóu 遊)源流單純,源出有一: 1、出自姬姓,左傳莊公二十四年,晉獻公殺死遊氏的兩個兒子,遊氏應該為晉公族。 2、出自姬姓,僖公二十四年有遊孫伯,為王子游後裔。 3、出自姬姓,春秋時期,周曆王姬胡的兒子姬友,被其兄周宣王姬靜封於鄭,建立鄭國。春秋時期鄭國國君鄭穆公有個兒子叫偃,字子游,他的孫子游眅以祖父之字命姓,其後皆以“遊”命姓,稱遊姓。 4、《元和姓纂》雲:“《左傳》,鄭穆公子偃字子游,之後以王父字為氏。”春秋時,鄭穆公有個兒子叫公子偃,字子游,他的孫子游皈以祖父字為姓,稱遊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