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龍族的節日?
獨龍族有哪些重要的節日
獨龍族的傳統節日只有一個,即新年,獨龍語稱作“卡爾江哇”。於每年秋收完畢後擇期舉行,一般在12月至次年1月間,具體時間及節期長短不定。 過新年一般以家族或村寨為單位,具體時間節前臨時約定。屆時各家各戶要邀朋喚友,共度新年。近者捎口信,遠者送去“結繩”或木刻作“請柬”。節日前一天,要準備好酒肉飯食和“拉達爾”。“拉達爾”是掛有新麻布毯的竹竿。麻布毯按家中人口數量懸掛,有幾口人就掛幾幅,只可多不能少。他們認為,多了預示人畜興旺,少了不吉利。 獨龍族的新年既是慶賀豐收的節日,也是祭祀性的節日。因此,節日當天,很重要的一項活動便是剽牛祭祀“格蒙神”及其他各種神靈。“格蒙”是獨龍族神話傳說中人類的祖先,他創造了人類。獨龍人認為,剽牛向他祈禱,他就能禳災卻病,保護人類,能讓人間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節期的長短常常以食物準備的多寡而定。通常為期二天或四、五天。年節期間最隆重的祭祀活動是“剽牛祭天”。剽牛時先由年節主持者將牛拴在木樁上,然後由年輕女子在牛背上披蓋麻布毯,給牛角掛珠鏈,擺好祭品,點燃松明和松樹毛(松葉),最後由一名父母雙全的青年男子,用鋒利的竹矛將牛刺死,然後就地將牛肉切割,當即用大鍋煮食。節日期間所有的獨龍人都要以家族為單位,互相問候,共同祝賀。
為什麼獨龍族只有一個節日,當中有什麼故事?
獨龍族的傳統節日——獨龍年 獨龍族人叫“卡雀哇”。是獨龍族一年裡唯一的節日。他們以十二月二十九日為除夕,三十日為新年之首。在每年的冬月或臘月,獨龍族要過唯一的傳統節日,獨龍族語叫“卡雀哇”,是獨龍族的年節。節日的長短主要看食物的準備情況而定,一般是兩三天或四五天。節日也沒有一個統一的固定日期,各家各族自由選擇好吉日,就開始過年。 相傳很久以前,獨龍江畔生活著兄弟二人。他們自幼失去父母,以深山老林為家,以弩射獵,苦度光陰。一天,兄弟倆身背長刀,手執硬弩,來到擔打力卡雪山上的必拉桶打獵。這天天空烏雲密佈,禽獸不出巢穴。待到午後,才見到一隻瘦小的岩羊。兄弟二人,分頭包抄。哥哥迷失了方向,攆進了一個群峰競秀,危巖兀立的高山深谷。 當夜幕籠罩山巒時,弟弟到事先約好的地方等候。可是,等呀等,一彎月亮掛上了高黎貢山的山尖,也不見哥哥的蹤影,弟弟帶著一顆焦慮的心,鑽進深山峽谷,去找自己唯一的親人。不知翻過多少個山頭,穿過多少條急流深澗,整整找了九年零十一個月又二十九天。就在十二月三十日這天,哥哥突然回來了。兄弟倆見面,悲喜交集,哥哥悲切地對弟弟說:“我的好弟弟,不是哥哥忍心把你丟下,自從我們弟兄失散,我被一個惡魔困在龍潭虎穴。惡魔見你尋找哥哥心切,自今天開始,讓我每年十二月三十日回來與你見面。”哥哥接著說,“我們相會的這一天就是歲尾年首,就把它稱作過年吧。”弟弟為了慶賀弟兄散失後的團聚,特地為哥哥準備了用各種珍禽異獸做成的菜餚和用各種穀物做成的米飯。吃罷晚飯,弟弟為能與哥哥相會激動萬分,敲起鍩鑼,燃起火把,請出山寨裡的父老兄弟,把這個喜訊告訴大家,讓哥哥和鄉親們一起歡歌樂舞。從此,兄弟相會這一日就成為獨龍族人的獨龍年。 節日裡,每個氏族和部落都要集體獵取野物;殺豬羊,獵物分給各家各戶。部落主婦則將年食分送給每個家庭。他們稱為“分食”。過去,在除夕就餐時必須等部落的每一個成員到齊,缺少一人,則不開鍋。歲首清晨,曙光初照,山寨裡就響起了鍩鑼。迎接新的一年的來到。早餐過後,人們隨著鍩鑼的敲響,不約而同地來到山寨的曠地,用古樸的習俗,歡慶新年。人們不分年歲、性別、家庭,大家手牽著手,跳起本民族的傳統舞蹈。長老們用編制精巧的獨龍藤器,盛著可口的菜餚,以傳統的方式給每個人分食。一時間,歌唱聲、歡呼聲、舞步聲交織在一起。
獨龍族的風俗文化
獨龍族過去相信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物,信鬼。認為風、雨、電、雷、高山、大水、巨石、怪樹皆有鬼。鬼會降禍於人,因此人們為了祈福免災,便不惜花費大量牲畜糧食來祭鬼。獨龍族祭鬼由巫師進行,巫師有兩種,一種稱為“納木薩”,主持祭祀、打卦,另一種稱為“奪木薩”,專門從事驅鬼,“納木薩”的地位較高。獨龍族唯一的節日是過年,時在農曆臘月,沒有固定的日期,節日的長短視食物的多少而定,該節日名稱為“卡雀哇”節。獨龍族的傳統節日——獨龍年獨龍族人叫“卡雀哇”。是獨龍族一年裡唯一的節日。他們以十二月二十九日為除夕,三十日為新年之首。相傳很久以前,獨龍江畔生活著兄弟二人。他們自幼失去父母,以深山老林為家,以弩射獵,苦度光陰。一天,兄弟倆身背長刀,手執硬弩,來到擔打力卡雪山上的必拉桶打獵。這天天空烏雲密佈,禽獸不出巢穴。待到午後,才見到一隻瘦小的岩羊。兄弟二人,分頭包抄。哥哥迷失了方向,攆進了一個群峰競秀,危巖兀立的高山深谷。當夜幕籠罩山巒時,弟弟到事先約好的地方等候。可是,等呀等,一彎月亮掛上了高黎貢山的山尖,也不見哥哥的蹤影,弟弟帶著一顆焦慮的心,鑽進深山峽谷,去找自己唯一的親人。不知翻過多少個山頭,穿過多少條急流深澗,整整找了九年零十一個月又二十九天。就在十二月三十日這天,哥哥突然回來了。兄弟倆見面,悲喜交集,哥哥悲切地對弟弟說:“我的好弟弟,不是哥哥忍心把你丟下,自從我們弟兄失散,我被一個惡魔困在龍潭虎穴。惡魔見你尋找哥哥心切,自今天開始,讓我每年十二月三十日回來與你見面。”哥哥接著說,“我們相會的這一天就是歲尾年首,就把它稱作過年吧。”弟弟為了慶賀弟兄散失後的團聚,特地為哥哥準備了用各種珍禽異獸做成的菜餚和用各種穀物做成的米飯。吃罷晚飯,弟弟為能與哥哥相會激動萬分,敲起鍩鑼,燃起火把,請出山寨裡的父老兄弟,把這個喜訊告訴大家,讓哥哥和鄉親們一起歡歌樂舞。從此,兄弟相會這一日就成為獨龍族人的獨龍年。節日裡,每個氏族和部落都要集體獵取野物;殺豬羊,獵物分給各家各戶。部落主婦則將年食分送給每個家庭。他們稱為“分食”。過去,在除夕就餐時必須等部落的每一個成員到齊,缺少一人,則不開鍋。歲首清晨,曙光初照,山寨裡就響起了鍩鑼。迎接新的一年的來到。早餐過後,人們隨著鍩鑼的敲響,不約而同地來到山寨的曠地,用古樸的習俗,歡慶新年。人們不分年歲、性別、家庭,大家手牽著手,跳起本民族的傳統舞蹈。長老們用編制精巧的獨龍藤器,盛著可口的菜餚,以傳統的方式給每個人分食。一時間,歌唱聲、歡呼聲、舞步聲交織在一起。 無論飲酒、吃飯和吃肉,獨龍族家庭內部都由主婦分食。客人來臨也平均分給一份。入夜後男子在火塘邊喝酒念祝詞,然後將酒碗拋在火塘上的竹架上,以碗口朝天為吉兆。獨龍族非常好客,如遇獵獲野獸或某家殺豬宰牛,便形成一種遠親近鄰共聚盛餐的宴會。此外,獨龍族還有招待素不相識過路人的習俗,對過路和投宿的客人,只要來到家中都熱情款待。認為有飯不給客人吃,天黑不留客人住,是一種見不得人的事。他們有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傳統習尚,視偷盜為最可恥的行徑。在獨龍族進行一些原始的祭祀活動時,遊客不能參觀祭祀活動。木刻“請柬”在每年的冬月或臘月,獨龍族要過唯一的傳統節日,獨龍族語叫“卡雀哇”,是獨龍族的年節。節日的長短主要看食物的準備情況而定,一般是兩三天或四五天。節日也沒有一個統一的固定日期,各家各族自由選擇好吉日,就開始過年。獨龍族居住在高黎貢山和擔當力卡雪山之間的獨龍江流域,是中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選定過年的吉日後,各家都邀請親友一起來過年。他們在特製的木條上刻上缺口,這就是“請柬”,派人送往邀請的村寨......餘下全文>>
有關獨龍族風俗習慣的作文600字
獨龍族人叫“卡雀哇”。是獨龍族一年裡唯一的節日。他們以十二月二十九日為除夕,三十日為新年之首。
相傳很久以前,獨龍江畔生活著兄弟二人。他們自幼失去父母,以深山老林為家,以弩射獵,苦度光陰。一天,兄弟倆身背長刀,手執硬弩,來到擔打力卡雪山上的必拉桶打獵。這天天空烏雲密佈,禽獸不出巢穴。待到午後,才見到一隻瘦小的岩羊。兄弟二人,分頭包抄。哥哥迷失了方向,攆進了一個群峰競秀,危巖兀立的高山深谷。
當夜幕籠罩山巒時,弟弟到事先約好的地方等候。可是,等呀等,一彎月亮掛上了高黎貢山的山尖,也不見哥哥的蹤影,弟弟帶著一顆焦慮的心,鑽進深山峽谷,去找自己唯一的親人。不知翻過多少個山頭,穿過多少條急流深澗,整整找了九年零十一個月又二十九天。就在十二月三十日這天,哥哥突然回來了。兄弟倆見面,悲喜交集,哥哥悲切地對弟弟說:“我的好弟弟,不是哥哥忍心把你丟下,自從我們弟兄失散,我被一個惡魔困在龍潭虎穴。惡魔見你尋找哥哥心切,自今天開始,讓我每年十二月三十日回來與你見面。”哥哥接著說,“我們相會的這一天就是歲尾年首,就把它稱作過年吧。”弟弟為了慶賀弟兄散失後的團聚,特地為哥哥準備了用各種珍禽異獸做成的菜餚和用各種穀物做成的米飯。吃罷晚飯,弟弟為能與哥哥相會激動萬分,敲起鍩鑼,燃起火把,請出山寨裡的父老兄弟,把這個喜訊告訴大家,讓哥哥和鄉親們一起歡歌樂舞。從此,兄弟相會這一日就成為獨龍族人的獨龍年。
節日裡,每個氏族和部落都要集體獵取野物;殺豬羊,獵物分給各家各戶。部落主婦則將年食分送給每個家庭。他們稱為“分食”。過去,在除夕就餐時必須等部落的每一個成員到齊,缺少一人,則不開鍋。歲首清晨,曙光初照,山寨裡就響起了鍩鑼。迎接新的一年的來到。早餐過後,人們隨著鍩鑼的敲響,不約而同地來到山寨的曠地,用古樸的習俗,歡慶新年。人們不分年歲、性別、家庭,大家手牽著手,跳起本民族的傳統舞蹈。長老們用編制精巧的獨龍藤器,盛著可口的菜餚,以傳統的方式給每個人分食。一時間,歌唱聲、歡呼聲、舞步聲交織在一起。
無論飲酒、吃飯和吃肉,獨龍族家庭內部都由主婦分食。客人來臨也平均分給一份。
入夜後男子在火塘邊喝酒念祝詞,然後將酒碗拋在火塘上的竹架上,以碗口朝天為吉兆。
獨龍族非常好客,如遇獵獲野獸或某家殺豬宰牛,便形成一種遠親近鄰共聚盛餐的宴會。此外,獨龍族還有招待素不相識過路人的習俗,對過路和投宿的客人,只要來到家中都熱情款待。認為有飯不給客人吃,天黑不留客人住,是一種見不得人的事。他們有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傳統習尚,視偷盜為最可恥的行徑。在獨龍族進行一些原始的祭祀活動時,遊客不能參觀祭祀活動。
各個民族都有哪些節日
我國56個民族的傳統節日 1、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集會,多在每年農曆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出窪(開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耍白象是阿昌族傳統節日。 2、德昂族 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德昂族還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龍、谷娘等祭祀習俗,其中以祭龍最富情趣。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節),是虔誠的佛教徒最大的淨居把齋節日。 3、東鄉族 東鄉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樣,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 4、侗族 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主要節日有新婚節、架橋節、祭牛節、吃新節、花炮節等。 5、白族 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它和“火把節”(又稱星迴節)等民族節日饒有特色。其他主要節慶活動還有大過年、繞三靈、火把節、耍海會、拜日望等。同漢族相同,也過清明、端午、中秋等。 6、獨龍族 唯一的傳統節日年節(獨龍語: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聯絡在一起的。過卡雀哇於每年冬臘月的某一天舉行,具體時間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節期的長短常常以食物準備的多寡而定,節日期間,人們要舉行祭山神儀式,唱歌跳舞。 7、俄羅斯族 俄羅斯人傳統的民族節日主要與宗教信仰有關,每年公曆的1月7日俄羅斯族均歡度聖誕節,紀念耶穌降生。 8、鄂倫春族 鄂倫春族的傳統節日不多,只有春節、氏族的“莫昆”大會和宗教活動“奧米納仁”,還有篝火節。主要節日是農曆新年。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節日--篝火節。這一天,鄂倫春人都要點燃篝火,歡歌舞蹈,歡慶自己民族的節日。 9、布朗族 最具特色的節祭日有:年節、祭寨神、洗牛腳等。 10、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不管是牧民、獵民還是農民,都以農曆新年為主要節日。臘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區五月二十二日要過“米闊魯”節,實際是由一種生產活動演變而成的節日。這一天,要統計牲畜的數目,給馬剪鬃尾、打烙印。人們在5月初五早起採艾蒿戴在頭上,去河邊洗臉、沐浴,以求安康。牧區還有“祭敖包”,這是從宗教祭祀演變成的節日,要舉行賽馬等活動。11、高山族 11高山族 高山族的節日很多。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穫節”等,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12、仡佬族 祭山、吃新、過年,是各地仡佬族普遍過的三大節日。春節,是仡佬族最大的節日。農曆十月一日,是仡佬族的傳統節日“牛王節”,是仡佬族民間特有的節日。 13、朝鮮族 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這五大節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節)、端午節、秋夕(中秋節)。朝鮮族敬重老人的傳統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鮮(1392-1910)時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確定為老人安慰日(老人節)。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週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週年紀念日)。 14、黎族 黎族的節日與黎族的歷法有著密切的關係。解放前黎族的節日,在鄰近漢族地區和黎漢雜居地區,大多都用農曆,節日與漢族相同,例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就黎族來說,過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節日是春節和三月三。 15、僳僳(lisu均......餘下全文>>
獨龍族有哪些風俗習慣
獨龍族的傳統節日只有一個,即新年,獨龍語稱作“卡爾江哇”。於每年秋收完畢後擇期舉行,一般在12月至次年1月間,具體時間及節期長短不定。 過新年一般以家族或村寨為單位,具體時間節前臨時約定。屆時各家各戶要邀朋喚友,共度新年。近者捎口信,遠者送去“結繩”或木刻作“請柬”。節日前一天,要準備好酒肉飯食和“拉達爾”。“拉達爾”是掛有新麻布毯的竹竿。麻布毯按家中人口數量懸掛,有幾口人就掛幾幅,只可多不能少。他們認為,多了預示人畜興旺,少了不吉利。 獨龍族的新年既是慶賀豐收的節日,也是祭祀性的節日。因此,節日當天,很重要的一項活動便是剽牛祭祀“格蒙神”及其他各種神靈。“格蒙”是獨龍族神話傳說中人類的祖先,他創造了人類。獨龍人認為,剽牛向他祈禱,他就能禳災卻病,保護人類,能讓人間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節期的長短常常以食物準備的多寡而定。通常為期二天或四、五天。年節期間最隆重的祭祀活動是“剽牛祭天”。剽牛時先由年節主持者將牛拴在木樁上,然後由年輕女子在牛背上披蓋麻布毯,給牛角掛珠鏈,擺好祭品,點燃松明和松樹毛(松葉),最後由一名父母雙全的青年男子,用鋒利的竹矛將牛刺死,然後就地將牛肉切割,當即用大鍋煮食。節日期間所有的獨龍人都要以家族為單位,互相問候,共同祝賀。
各民族節日有哪些?
蒙古族節日
編輯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曆新年,蒙古語為“查幹薩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此外還有祖魯節、麥爾節、祭敖包、打鬃節、那達慕、馬奶節等。
蒙古族年節
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而且“白”在蒙古人心目中具有“開元”之意。關於蒙古年節傳說不一。據史書記載,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漢族曆法,因此,蒙古族白月與漢族春節正月相符。這就是蒙古族過“春節”的由來。蒙古族年節,雖然與漢族春節時間一致,並吸收了一些漢族習俗,如吃五更餃子,放鞭炮等,但也保留了很多蒙古族傳統習俗。在農牧區,蒙古族在除夕之夜一般都要吃手扒肉、點篝火,以示閤家團圓,辭舊迎新。初一凌晨晚輩向長輩敬“迎新酒”,親朋間互贈哈達,恭賀新年吉祥如意。在整個白月(正月)裡,在草原上常會看到穿著節日盛裝的牧民帶著酒香和歌聲,和著馬蹄或汽車摩托車的伴奏,結伴走親訪友的熱鬧情景。
那達慕
蒙古語意為“遊戲”或“娛樂”。原指蒙古族傳統的“男子三競技”--摔跤、賽馬和射箭。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演變成今天的包括多種文化娛樂內容的盛大慶典活動和物資交流活動。歷史上的那達慕不受時間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軍隊出征、凱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慶典等場合舉行。今天的那達慕,在每年夏秋之交舉行,規模一般是看當年牧業的生產情況,小豐收小開,大豐收大開。活動內容除了傳統的“男子三競技”,還有文藝演出、田徑比賽和各類經濟文化展覽以及訂貨洽談、物資交流等。
馬奶節
蒙古族傳統節日。以讚頌駿馬和喝馬奶酒為主要內容,故名。主要流行於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和鄂爾多斯牧區。通常在農曆八月下旬舉行,日期不固定,為期一兩天。為歡慶豐收,彼此祝福,除準備足夠的馬奶酒外,還以全羊席等款待賓客,並舉行賽馬、請民間歌手演唱祝詞、向老懞醫獻禮和烏蘭牧騎文藝演出或放電影等活動。據傳,那達慕盛會即源於此。
祭敖包
蒙古族的傳統祭祀活動很多,如祭天、祭火、祭祖、祭敖包等。其中祭敖包是各蒙古族居住地區普遍進行的祭祀活動。
“敖包”是蒙古語音譯,亦作“鄂博”、“腦包”等,漢語的意思為“高堆子”。原是指在遊牧交界之處及道路上用石塊或泥土堆積起來以作標記的石堆或土堆。正如《清會典》所記:蒙古“遊牧交界之所,無山無河為志者,壘石為志,謂之敖包”。後來逐漸被視為神靈的居所,被作為崇拜物加以祭祀和供奉。於是,原來的界標、路標就變成了祭祀山神、路神、村落保護神等神靈的場所。而且可以根據需要選址建造。過去內蒙各盟旗、蘇木和寺廟等都有自己公用的敖包,富裕的人家還建有家敖包,每座敖包還有各自的名稱。
敖包一般均建於地勢較高的山丘之上。多用石塊堆積而成,也有的用柳條圍築,中填沙土。一般呈圓包狀或圓頂方形基座。上插若干幡杆或樹枝,上掛各色經旗或綢布條。包內有的放置五穀,有的放置弓箭,有的埋入佛像。敖包的大小、數量不一。一般多為單個體,也有7個或13個並列構成敖包群的,中間的主體敖包比兩側(或周圍)的要大些。
過去,祭敖包活動多在農曆五至七月水草豐美、牛羊肥壯的季節進行。屆時,本蘇木、本旗甚至附近旗縣的群眾都紛紛扶老攜幼,攜帶著哈達、整羊肉、奶酒和奶食品等趕來敖包處。先獻上哈達和供祭品,再由喇嘛誦經祈禱,眾人跪拜,然後往敖包上新增石塊或以柳條進行修補,並懸掛新的經幡、五色綢布條等。最後參加祭祀的人都要圍繞敖包從左向右轉三圈,祈神降福,保佑人畜兩旺。祭祀儀式結束後,還常常舉行賽馬、摔跤、射箭、投布魯等傳統體育活動。
朝鮮族
編輯
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餘下全文>>
獨龍族的民風民俗
1、無論飲酒、吃飯和吃肉,獨龍族家庭內部都由主婦分食。客人來臨也平均分給一份。
2、入夜後男子在火塘邊喝酒念祝詞,然後將酒碗拋在火塘上的竹架上,以碗口朝天為吉兆。
3、獨龍族非常好客,如遇獵獲野獸或某家殺豬宰牛,便形成一種遠親近鄰共聚盛餐的宴會。
4、此外,獨龍族還有招待素不相識過路人的習俗,對過路和投宿的客人,只要來到家中都熱情款待。認為有飯不給客人吃,天黑不留客人住,是一種見不得人的事。
5、他們有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傳統習尚,視偷盜為最可恥的行徑。
6、在獨龍族進行一些原始的祭祀活動時,遊客不能參觀祭祀活動。
獨龍族的歷史
【民族簡介】
“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民族——獨龍族
獨埂族,中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現有人口7426人(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主要分佈在雲南省西北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貢山獨龍族自治縣西部的獨龍江峽谷兩岸,北部的怒江兩岸,以及相鄰的維西僳僳族自治縣齊樂鄉和西藏自治區察隅縣察瓦洛等地。此外,緬甸境內也有不少獨龍人居住。
獨龍族自稱“獨龍”,“迪麻”,史稱、他稱“撬”、“俅”、“俅人”、“俅子”、“洛”、“曲洛”等。1952年,依據本民族的意願,正式定名為“獨龍族”。
獨龍族有自己的語言,無文字。過去多靠刻木結繩記事、傳遞資訊。獨龍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與貢山怒語基本相通。
獨龍族自古生活在崇山峻嶺之中,條件惡劣,交通閉塞,所以社會發展較為遲緩,生產力水平低下,新中國成立前後仍保留著濃厚的原始公社制殘餘。經濟以刀耕火種的粗放農業為主,採集和狩獵還佔有相當大的比重。
婦女還曾有文面之俗。住房多為木房或竹房。唯一的節日是過年。過去無固定時間,多在農曆臘月舉行,節期長短也不一樣。
【歷史】
獨龍族是我國尚儲存著原始社會末期父系家族公社特徵的少數民族之一。儘管在總的發展趨勢上己走向日益解體的道路,但在生產力、土地形態、社會組織和婚姻制度等方面都仍具有父系家族公社的明顯特徵。獨龍族的族稱始見於《大元一統志》麗江路風俗條,被稱為“撬”。明清時稱為“俅”或“曲”。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的意願,將其自稱獨龍做為民族稱謂。新中國成立前的20世紀40年代,由於山川的阻隔和歷代反動統治的壓迫剝削,獨龍族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特點是: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佔主要地位,採集和漁獵仍佔較大比重;生產工具十分簡陋,還沒有從鋤耕過渡到犁耕;社會分工不明顯,只有男女之間的自然分工;交換仍處於原始的以物易物階段;獨龍族人民生活十分貧苦,沒有商品交換,採用刻木結繩記事,在鐵製工具末傳人獨龍地區以前,獨龍族人民普遍使用樹枝的天然勾曲部分製成的小木鋤挖地。小木鋤尖如鶴嘴,獨龍語稱之為"戈拉",是獨龍族最先使用於鋤耕農業的原始工具。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徹底改變了這一面貌。
【飲食】
獨龍族主食玉米、蕎麥,喜歡飲水酒、吃烤肉、喝茶、抽旱菸。
獨龍族有日食兩餐的習慣。早餐一般都是青稞炒麵或燒烤洋芋;晚餐則以玉米、稻米或小米做成的飯為主,也用各種野生植物的塊根磨成澱粉做成糕餅或粥食用。獨龍族民間,仍然保留許多古樸的烹調方法,其中最常見的是用一種特製石板鍋烙熟的石板粑粑。烙制石板粑粑時,多選用阿吞或董棕樹澱粉,用鳥蛋和成糊狀,然後倒在燒熱的石板鍋上,隨烙隨食,別具風味。
獨龍族日常菜餚有種植的洋芋、豆莢、瓜類,也有采集的竹筍、竹葉菜及各種菌類,食用時通常都是配上辣椒、野蒜、食鹽後一鍋煮熟而食。冬季是獨龍族地區狩獵的旺季,獵獲的野牛肉是冬季主要肉食。食用野牛肉時,都先把牛肉風乾,然後微火烘烤,再搗成絲狀,做成肉鬆或切成小塊,密封在竹筒內儲存或隨身攜帶。
獨龍江還盛產各種魚類,以鱗細皮厚的魚居多。獨龍族食用魚時喜用明烤制或煎焙後蘸調料吃,並常把烤制的魚作為下酒的小菜。蜂蛹是獨龍族民間最講究的菜餚之一,有說獨龍族百歲老人較多,與常食蜂蛹有關。獨龍人的典型食品有:河麻煮芋頭、燒酒燜雞、吉咪等。
【建築】
獨龍族的生產和生活主要集中在河谷和山麓平臺上,獨龍村寨依山傍水,一座座木屋大多輕巧地構築在陡峻的山坡地上。為使山洪從屋下流走,臨江一面都是懸空的。勤勞的獨龍人民房屋的四壁僅以竹篾巴圍起上覆茅草,整個建築結構簡單,也有的在石基上......餘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