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姓氏的來源?

General 更新 2025年02月03日

姓氏楊的由來

一、姓氏來源

1、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弟弟叔虞於唐,人稱唐叔虞。唐叔虞的兒子燮繼位後,因唐地有晉水,就改稱晉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時被封為楊侯,春秋時晉國滅楊,楊成為晉國羊舌肸的封地。晉武公(燮的第10世孫)時封次子伯僑於楊,稱楊侯,是為楊姓人的受姓始祖。伯僑之孫突食採於羊舌,為羊舌大夫,是為羊舌氏。突之孫肸,字叔向,又稱叔肸,因戴晉有功,被分封於楊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為氏,稱楊氏。公元前514年,晉滅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華山仙谷,遂居華陰,稱為楊氏,史稱楊氏正宗。

2、出自賜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貴州的僚族分支)後,賜當地少數民族為趙、張、楊、李等姓。

贊助廣告

3、出自他姓改楊姓。如福建林姓遷居廣東梅州後改姓楊。《北史》載,楊義臣本姓尉遲,後改楊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施行漢化,有代北三字姓莫胡盧氏改為楊氏。

二、遷徙分佈

楊姓的發源地在今山西省境內。楊為晉所滅後,其子孫便向西發展繁衍,首先是遷入陝西境,後再遷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縣一帶,而後繁衍至今河南省境內,成為後世楊姓發展的主流。至漢代時,楊姓已廣泛分佈於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楊姓入川也在此時,多由湖北、陝西省境遷去。春秋戰國之時,已有楊氏族人南遷入江漢地區(今湖北潛江一帶),後因楚國勢力不斷加強,迫使他們再向東南遷至江西。與此同時,又有自山西遷至江蘇和安徽省境的楊氏,便散佈於長江中下游地區。晉、唐這一時期,是楊氏再南北方繁衍的重要時期,尤其以南方的繁衍最為突出,在此時期,多因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和唐代的"安史之亂"而引發中原楊氏大舉南遷。至宋代起,楊氏已廣泛分佈於江南廣大地區,並以福建為起播遷中心。總之,楊姓族人在隋唐以前,除集中繁衍於今河南、山西、陝西三省間地以外,還有以甘肅天水為中心的一線,以湖南、江西為中心的又一線。此後便逐漸向今河北、山東、內蒙、安徽、湖南、浙東、福建、廣東、四川、貴州、雲南、廣西等地發展,直至編及全國各地。

贊助廣告

三、郡望堂號

【堂號】

1、"關西堂":東漢時有關西人楊震,博覽明經,時人稱他是"關西孔子"。

2、"四知堂":楊震當荊州刺史時,非常清廉。有一次,有個人在夜裡帶著黃金到楊震的家裡行賄。楊震堅決不受,並嚴厲地斥責了那個人。那個人還是不死心,笑著對楊震說:"現在是深夜,地點在您的府上,決不會有人知道的,請您收下吧!"楊震義正詞嚴地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說沒人知道呢!快滾出去!"楊氏因以"四知"為堂號。

【郡望】

1、弘農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弘農(今河南靈寶北)。東漢至北周,曾一再改名恆農郡。

2、天水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西北)。

3、河內郡:楚漢之際置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陟縣西南)。此支楊氏,其開基始祖為韓襄王將領楊苞。

四、歷史名人

楊 業:又名繼業。北宋名將,曾敗契丹十萬之眾於雁門關。

楊延昭:北宋名將,楊業之子,號稱楊六郎。

楊 炯:唐代著名詩人。十二歲被稱為神童,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齊名,並稱為"初唐四傑"。

楊萬里:南宋詩人,其詩與尤袤、范成大、陸游齊名,稱南宋四家。

楊 漣:明朝人,上疏彈劾魏忠賢24大罪,被迫害致死。

楊 雄:西漢著名辭賦家、哲學家、語言學家。曾作《方言》、《太玄》、《法言》等,主張儒家的倫理學說。

楊深秀:......餘下全文>>

楊姓的來源

楊姓來源

1、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弟弟叔虞於唐,人稱唐叔虞。唐叔虞的 兒子燮繼位後,因唐地有晉水,就改稱晉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 時被封為楊侯,春秋時晉國滅楊,楊成為晉國羊舌肸的封地。晉武公 (燮的第10世孫)時封次子伯僑於楊,稱楊侯,是為楊姓人的受姓始 祖。伯僑之孫突食採於羊舌,為羊舌大夫,是為羊舌氏。突之孫肸, 字叔向,又稱叔肸,因戴晉有功,被分封於楊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 為氏,稱楊氏。公元前514年,晉滅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華山仙谷 ,遂居華陰,稱為楊氏,史稱楊氏正宗。

2、出自賜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貴州的僚族 分支)後,賜當地少 數民族為趙、張、楊、李等姓。

3、出自他姓改楊姓。如福建林姓遷居廣東梅州後改姓楊。《北 史》載,楊義臣本姓尉遲,後改楊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施行漢化,有代 北三字姓莫胡盧氏改為楊氏。

5、以封地為姓。周武王之子(姓姬)叔虞,字子於。周滅唐 (今山西翼城西)後,把唐封地給他。並賞給他懷姓九宗。叔虞(又 稱唐叔)的兒子燮繼位以後,因唐地南臨晉水,就改稱晉侯。這樣, 叔虞就成了周代晉國的始祖。叔虞的後裔有封於楊者。楊,在今山西 洪洞東南。春秋時滅於晉國,成了晉國大夫羊舌肸的封地。被封於楊 地者的後代就用封地名“楊”作為姓氏。

“故老相傳談軼事,問君足指果如何”。這是近代洪洞人王篤誠詩中的一句。

楊姓也是一個榮耀而古老的姓氏。不過,關於楊姓的來源,歷來眾說紛紜,有說是因官得姓的,有說是以地命氏的,很不容易找到頭緒。然而,有一個被公認的事實——楊姓出自姬姓,是周文王的子孫,更是黃帝的後裔。

《姓纂》上面說:“周武王子唐叔虞封於晉,出公遜子齊,生伯僑,天子封為楊侯;子國,以國為姓。”根據這段記載。可知楊姓是出自周武王,也就是周文王的眾多兒子中,最為神氣的一房。

由伯僑所建立的楊國,當時的位置,在今山西省洪桐縣的東南,因此楊姓的發源地,應該是在山西。後來,到了春秋時代,楊國被當時五霸之一的晉國所吞併。

不過,《唐書宰相世系表》的說法,卻跟《姓纂》有點出入。該書雖然也認為楊姓是出自姬姓,但卻指出最初以楊為姓的,是周宣王的兒子尚父,而不是來自晉國的伯僑。也就是被周朝王室封為楊侯,因而以官得姓的是尚父,而不是伯僑。

楊姓漢人於1000多年以前在長江以北繁衍。當時,楊氏就是一個出人頭地的顯赫家族,出了不少在歷史上知名的人物,像戰國時以主張“拔一毛以利天下,不為也搐,而跟主張兼愛的墨子大唱對臺的楊朱;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等等,都是大家所熟知的人物。

楊姓氏的由來

【楊】(yáng) 1.出自姬姓,周宣王有子名尚父,封於楊(今湖北襄樊一帶),其後以地為氏。 2.出自姬姓,周成丹之弟叔虞之後有封於楊者,其後以地為氏。 3.隋初有楊義臣,本為尉遲氏,因其族有為亂者,改姓楊氏。 /楊朱:戰國初魏人,為先秦諸子之一,主張“貴生”、“重己”。楊堅:(541—604)隋朝開國皇帝,即隋文帝,弘農華陰(今屬陝西)人,仕周為隨州刺史,襲隋國公,周靜帝時以大丞相輔政,後代周稱帝。

出自百度百科……

(我姓楊)

楊姓的來歷

楊姓起源主要有三:

一、出自姬姓

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黃帝的直系後裔,因此,楊姓的起源,要從黃帝說起。

1世,黃帝:世嗣少典氏。少典氏為諸侯(有熊國君)。母曰附寶,視大電繞北斗樞星,感而有孕,24個月,生帝於軒轅之丘,因名軒轅。國於有熊,故號為有熊氏。長於姬水,故又以姬為姓。納4妃,生25子。元妃西陵氏之女,曰螺祖,生昌意、玄囂、龍苗;二妃方累氏,又名白節,生休及清;三妃彤魚氏,生妃及夷彭;四妃曰嫫母,貌惡而德充,生蒼林、萬陽。其眾妾之子 16人而已;已得姓者14人,為12姓。八月既望,帝在位百年崩,葬橋山,年110歲,傳子玄囂。

2世,玄囂:名摯,黃帝次子。母螺祖,感大星如虹,下臨華清之祥而生帝。黃帝之世,降清江水,邑於窮桑,故號窮桑氏。國於青陽,因號青陽氏。以金德王天下,遂號金天氏。能修太昊之法,故曰少昊,都曲阜。在位84年崩,壽100歲,葬於雲陽,故後世又曰云陽氏。生子曰嬌極。傳位於兄昌意之子高陽,是為顓頊。

3世,嬌極:玄囂子,未繼位。生子麥嗣位,是為帝嚳。

4世,帝嚳:嬌極子,名(俊-亻)。生而祥靈,年15,佐顓頊帝受封於辛。年30,以水德代高陽氏為天子。以其肇於帝,故號高辛氏,都於亳。帝四妃:元妃有邵氏女,曰姜(女原),與帝禮祀上帝而生稷;陳鋒氏女曰慶都,有赤龍之祥,孕14月,而生堯于丹陵;有娥氏女曰簡狄,祈於高襟,有飛燕之祥而生契;娥訾氏女曰常儀,生子摯。帝嚳在位70年崩,年105歲,葬於頓丘。子摯嗣立。

5世,后稷:名棄,母有邵氏女,曰姜螈,為帝嚳元妃。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悅而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馬牛過者皆闢而不踐;徙置平林,適會山林

多人遷之;又棄之渠中冰上,飛鳥以翼覆之。姜螈以為神,遂收養長之。因初欲棄之未果,因名為棄。棄為兒時,屹如巨人之志。其遊戲好種樹麻菽,及為成人,遂好耕農,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穡焉。民皆則之。帝堯聞之,舉為農師,天下得其利,有功封於邵,號曰后稷,別姓姬氏。后稷卒,子檠璽立。

6世,檠璽:后稷子,襲父職,務稼穡。

7世,叔望:檠璽子,襲父職,務稼穡。

8世,不窟:叔望子,當夏太康政衰失國,不窟不務稼穡,遂失其官,逃竄西北戎狄間。生子曰鞠。

9世,鞠:不窟子。生子曰公劉。

10世,公劉:鞠子,雖在戎狄間,復修后稷之業。鹹清甲子,自土沮漆渡渭,遷國於豳,百姓懷之,多從而保焉。周道之興,實自此始。公劉卒,子慶節立。

11世,慶節:公劉子,國於豳。慶節卒,子皇樸立。

12世,皇樸:慶節子,嗣位豳國。

13世,弗差:皇朴子,嗣位豳國。

14世,毀喻:弗差子,嗣位豳國。

15世,公非:毀喻子,嗣位豳國。

16世,闢方:公非子,嗣位豳國。

17世,高圉:闢方子,嗣位豳國。

18世,侯侔:高圉子,嗣位豳國。

19世,亞圉:侯侔子,嗣位豳國。

20世,雲都:亞圉子,嗣位豳國。

21世,太公:雲都子,嗣位豳國。

22世,組紺:太公子,嗣位豳國。

23世,諸益:組紺子,嗣位豳國。

24世,公叔祖:諸(幸攵皿)子,嗣位豳國。

25世,古公直父:公叔祖子。復修后稷、公劉之業,積德行義,國人皆戴之。因薰鬻、戎狄攻擾,遂去豳渡漆沮,逾梁山,止於岐山之下。豳人舉國扶老攜幼,盡歸古公於歧下。及其傍國,聞古公賢,亦多歸之。古公有長子曰泰伯,次日虞仲;其妃太姜,生少子季歷。季歷娶太任,皆賢婦人。太任生子昌,有聖瑞。古公曰:“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長子泰伯、次子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歷以傳昌,二人乃亡如......餘下全文>>

百家姓楊姓的來歷

楊姓起源主要有三:

一、出自姬姓

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黃帝的直系後裔,因此,楊姓的起源,要從黃帝說起。

1世,黃帝:世嗣少典氏。少典氏為諸侯(有熊國君)。母曰附寶,視大電繞北斗樞星,感而有孕,24個月,生帝於軒轅之丘,因名軒轅。國於有熊,故號為有熊氏。長於姬水,故又以姬為姓。納4妃,生25子。元妃西陵氏之女,曰螺祖,生昌意、玄囂、龍苗;二妃方累氏,又名白節,生休及清;三妃彤魚氏,生妃及夷彭;四妃曰嫫母,貌惡而德充,生蒼林、萬陽。其眾妾之子 16人而已;已得姓者14人,為12姓。八月既望,帝在位百年崩,葬橋山,年110歲,傳子玄囂。

2世,玄囂:名摯,黃帝次子。母螺祖,感大星如虹,下臨華清之祥而生帝。黃帝之世,降清江水,邑於窮桑,故號窮桑氏。國於青陽,因號青陽氏。以金德王天下,遂號金天氏。能修太昊之法,故曰少昊,都曲阜。在位84年崩,壽100歲,葬於雲陽,故後世又曰云陽氏。生子曰嬌極。傳位於兄昌意之子高陽,是為顓頊。

3世,嬌極:玄囂子,未繼位。生子麥嗣位,是為帝嚳。

4世,帝嚳:嬌極子,名(俊-亻)。生而祥靈,年15,佐顓頊帝受封於辛。年30,以水德代高陽氏為天子。以其肇於帝,故號高辛氏,都於亳。帝四妃:元妃有邵氏女,曰姜(女原),與帝禮祀上帝而生稷;陳鋒氏女曰慶都,有赤龍之祥,孕14月,而生堯于丹陵;有娥氏女曰簡狄,祈於高襟,有飛燕之祥而生契;娥訾氏女曰常儀,生子摯。帝嚳在位70年崩,年105歲,葬於頓丘。子摯嗣立。

5世,后稷:名棄,母有邵氏女,曰姜螈,為帝嚳元妃。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悅而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馬牛過者皆闢而不踐;徙置平林,適會山林

多人遷之;又棄之渠中冰上,飛鳥以翼覆之。姜螈以為神,遂收養長之。因初欲棄之未果,因名為棄。棄為兒時,屹如巨人之志。其遊戲好種樹麻菽,及為成人,遂好耕農,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穡焉。民皆則之。帝堯聞之,舉為農師,天下得其利,有功封於邵,號曰后稷,別姓姬氏。后稷卒,子檠璽立。

6世,檠璽:后稷子,襲父職,務稼穡。

7世,叔望:檠璽子,襲父職,務稼穡。

8世,不窟:叔望子,當夏太康政衰失國,不窟不務稼穡,遂失其官,逃竄西北戎狄間。生子曰鞠。

9世,鞠:不窟子。生子曰公劉。

10世,公劉:鞠子,雖在戎狄間,復修后稷之業。鹹清甲子,自土沮漆渡渭,遷國於豳,百姓懷之,多從而保焉。周道之興,實自此始。公劉卒,子慶節立。

11世,慶節:公劉子,國於豳。慶節卒,子皇樸立。

12世,皇樸:慶節子,嗣位豳國。

13世,弗差:皇朴子,嗣位豳國。

14世,毀喻:弗差子,嗣位豳國。

15世,公非:毀喻子,嗣位豳國。

16世,闢方:公非子,嗣位豳國。

17世,高圉:闢方子,嗣位豳國。

18世,侯侔:高圉子,嗣位豳國。

19世,亞圉:侯侔子,嗣位豳國。

範0世,雲都:亞圉子,嗣位豳國。

21世,太公:雲都子,嗣位豳國。

22世,組紺:太公子,嗣位豳國。

23世,諸益:組紺子,嗣位豳國。

24世,公叔祖:諸(幸攵皿)子,嗣位豳國。

25世,古公直父:公叔祖子。復修后稷、公劉之業,積德行義,國人皆戴之。因薰鬻、戎狄攻擾,遂去豳渡漆沮,逾梁山,止於岐山之下。豳人舉國扶老攜幼,盡歸古公於歧下。及其傍國,聞古公賢,亦多歸之。古公有長子曰泰伯,次日虞仲;其妃太姜,生少子季歷。季歷娶太任,皆賢婦人。太任生子昌,有聖瑞。古公曰:“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長子泰伯、次子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歷以傳昌,二人乃亡如荊蠻,文身斷髮,以讓季歷。古公卒,季......餘下全文>>

“楊”姓氏 的來歷

一、姓氏源流   楊(Yáng 楊)姓源出有七:   1、出自姬姓,為晉武公(唐叔虞之子燮的十世孫)時封次子伯僑之後,以邑名為氏。據《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載,周成王封弟弟叔虞於唐,叔虞的兒子燮繼位後,因唐地南有晉水,就改稱晉侯。春秋時楊滅於晉國,成為晉國羊舌的封地。晉武公(燮的10世孫)封次子伯僑於楊,稱為楊侯,是為楊姓人的受姓始祖。   2、出自姬姓,為楊侯伯僑之子裔孫羊舌突之後,以邑名為氏。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伯僑之孫突食邑於羊舌,為羊舌大夫,是為羊舌氏。突之孫,字叔向,因戴晉有功,被分封於楊氏邑(今山西省洪洞縣東南範村東古城一帶),其子伯石以邑名為氏,稱為楊氏。公元前514年,晉滅強宗祁氏、羊舌氏,伯石有子逃於華山仙谷 ,遂居華陰(今屬陝西省),稱為楊氏,史稱楊氏正宗。是為山西楊氏。   3、出自姞姓楊國說。據李學勤《中華姓氏譜》載,此說不見於傳世文獻,而見諸出土文物,姞姓楊據說要早於姬姓楊。   4、出自楊孫孑遺說,為秦穆公時大夫楊孫之後,以祖名為氏。據《左傳》記載,秦穆公有大夫名楊孫,因失職而奔於宋,其後裔孫以祖名姓楊,稱為楊氏。   5、出自漢末時賜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湖南、貴州的僚族分支)後,賜當地少數民族為趙、張、楊、李等姓。   6、出自他姓改楊姓。如福建林姓遷居廣東省梅州後改姓楊。又據《北史》載,楊義臣本姓尉遲,後改楊氏,等等。   7、出自他族改姓楊氏。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施行漢化,有三字姓莫胡盧氏被北魏孝文帝下令改為楊氏。   得姓始祖:楊伯僑。周朝初年,周武王去世,年幼的成王繼位,因有“桐葉封王”之金口玉言,其弟唐叔虞被分封在唐。唐叔虞之子燮後來做了晉侯,又傳了十代,至晉武公,武王之長子詭諸繼位為晉獻公,次子伯僑則被分封於楊,稱楊侯。這樣,楊伯僑就成為楊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佈   楊姓的發源地在今山西省境內。楊為晉所滅後,其子孫便向西發展繁衍,首先是遷入陝西馮翊(今大荔),後又有遷至今山西霍州,爾後繁衍至今河南境內。在春秋戰國之時已有楊姓人遷江漢地區(今湖北省潛江一帶),後因楚國勢力不斷加強,迫使他們向東南遷至今江西省一帶;與此同時,又有自山西遷往江蘇、安徽的楊姓,這樣楊姓便散佈於長江中下游地區。秦漢之際,已有楊姓人遷居四川,尚書僕射楊璇,遷居浙江會稽。魏晉南北朝時期,除著名的弘農楊姓世居陝西華陰,氐族楊姓世居甘肅仇池外,已有不少楊姓人因社會動盪之故而向江南播遷,也有不少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改姓楊,另弘農楊震十世孫楊惠嘏任太原郡守,其玄孫即為隋文帝楊堅。唐末為避安史之亂而引發中原楊姓再次大批南遷,這一時期,楊姓有遷朝鮮半島者。宋時,有楊無敵楊業居山西太原,楊貴遷居貴州播州,由此可見,到宋代時,楊姓已分佈於江南廣大地區,並以福建為其播遷的中心。元朝末年以後,以廣東、福建、浙江沿海為移民海外的原居地,楊姓人便開始了較大規模的海外移民,遷居地也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各國。明朝永樂年間,浙江紹興人楊雲川曾隨軍渡海至北婆羅州(今馬來西亞河巴州),並與當地酋長的女兒結婚,公主後因楊雲川遇難而投海殉節,在當地傳為佳話。清代乾隆年間,福建沿海人楊阿秋去印度經商,並修建了一座中國城,近代以後,又有楊姓去歐美或澳大利亞定居。如今,楊姓在我國分佈極廣,尤其在長江流域的省份分佈最多,楊姓的分佈規律,歷史上最初由黃河中游、華山腳下向四周播遷,以及由北方向南方播遷,海外則以東南亞為主。楊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六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三點一。   三、歷史名人   楊 朱:字子居,戰國初魏國......餘下全文>>

楊姓起源於?

楊姓是當今中國第六大姓,人口眾多,分佈廣泛,在臺灣排名第十。楊姓出自姬姓,出自西周。周宣王姬靜之子尚父,被周幽王封在一個名叫楊的地方,建立了楊國。到春秋時期,楊國被晉國所滅,楊國的後人就以國為姓,從此姓楊。而晉國滅楊以後,將楊分給了晉武公的孫子突,突被稱為“羊舌大夫”。突的孫子叔向,生了個兒子叫伯石,字食我。食我以封邑作為自己的姓氏,人稱楊石,又叫楊食我。 發展和演變:楊石於晉國六卿之亂時被殺,他的後裔逃到弘農、華陰,逐漸發展,成為現在楊姓的最主要的一個支派。此外,楊姓也有一些是少數民族的姓或由少數民族改姓形成的。楊姓一開始在陝西,河南一帶發展,從西晉末年開始遷入福建,並於元朝遷入廣東。楊姓的主要聚居地有:華陰,修武,河內, 扶風,梅縣等。其他名人尚有:楊振寧。

楊姓起源參考之三1、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弟弟叔虞於唐,人稱唐叔虞。唐叔虞的 兒子燮繼位後,因唐地有晉水,就改稱晉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 時被封為楊侯,春秋時晉國滅楊,楊成為晉國羊舌肸的封地。晉武公 (燮的第10世孫)時封次子伯僑於楊,稱楊侯,是為楊姓人的受姓始 祖。伯僑之孫突食採於羊舌,為羊舌大夫,是為羊舌氏。突之孫肸, 字叔向,又稱叔肸,因戴晉有功,被分封於楊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 為氏,稱楊氏。公元前514年,晉滅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華山仙谷 ,遂居華陰,稱為楊氏,史稱楊氏正宗。

2、出自賜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貴州的僚族 分支)後,賜當地少數民族為趙、張、楊、李等姓。

3、出自他姓改楊姓。如福建林姓遷居廣東梅州後改姓楊。《北 史》載,楊義臣本姓尉遲,後改楊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施行漢化,有代 北三字姓莫胡盧氏改為楊氏。

5、以封地為姓。周武王之子(姓姬)叔虞,字子於。周滅唐 (今山西翼城西)後,把唐封地給他。並賞給他懷姓九宗。叔虞(又 稱唐叔)的兒子燮繼位以後,因唐地南臨晉水,就改稱晉侯。這樣, 叔虞就成了周代晉國的始祖。叔虞的後裔有封於楊者。楊,在今山西 洪洞東南。春秋時滅於晉國,成了晉國大夫羊舌肸的封地。被封於楊 地者的後代就用封地名“楊”作為姓氏。

就這樣

“楊”這個姓氏是怎麼來的呀?

楊姓- 姓氏源流 楊氏出自姬姓,來源有三。 其一,周武王之孫,唐叔虞之次子,晉侯燮父之弟。周康王六年封姬杼為楊侯,建楊國,始以楊為姓。 其二,周宣王的兒子尚父封於楊(今湖北、襄陽一帶),號楊侯。後來,楊地並歸晉國。尚父的後代就用封地名"楊"作為姓氏。 其三,周成王的弟弟唐叔,姬姓,名虞。周公滅唐(今山西翼城西)後,把唐地封給他,並賞給他懷姓九宗。唐叔的兒子燮繼位以後,因唐地南有晉水,就改稱晉侯。這樣,唐叔就成了周代晉國的始祖。唐叔的後裔有封在楊國的。楊國(在今山西省洪洞縣東南),春秋時滅於晉國,成為晉國大夫羊舌的封地。羊舌之子伯石,字食我,以封邑為氏,姓楊。被封於楊地者的後代就用封地名"楊"作為姓氏。 楊姓- 賜姓轉姓 因功賜姓 因為建樹功勳而被統治者賜予大姓,以使其門庭生輝,光宗耀祖,是賜姓中最基本的型別。 楊尚昆隋代楊義臣。楊義臣本姓尉遲氏,尉遲氏屬西部鮮卑,為北魏勳臣八姓之一。義臣之父尉遲崇,北周時為定州總管,隋初隨行軍總管達奚長儒與突厥交戰,力戰而死。當時義臣年幼,養於宮中,數年後奉詔宿衛宮掖。由於常在隋文帝楊堅左右,不免引起隋文帝對尉遲崇功業的追憶,於是下詔:“可賜義臣國姓楊氏,賜錢三萬貫,酒三十斛,米麥各百斛,編之屬籍,為皇從孫。”不僅賜予皇室姓氏,還確定了義臣在皇族的輩份,這在受賜姓者中,可謂極受恩遇。 從其養主 最普遍的現象,是他姓之人因為養父或主人姓楊而轉從其姓。 西晉時候,活躍在武都仇池(今甘肅成縣西北)一帶的氏族首領百頃氐王楊飛龍,有外甥令狐茂搜,茂搜為飛龍養子,遂從其養主轉姓楊氏。後來楊茂搜繼飛龍為氐族首領,被晉愍帝封為驃騎將軍。 從其養主現象最頻繁的時期,為唐末五代。唐代自“安史之亂”後,方鎮勢力不斷膨脹,一些方鎮逐漸成為與中央相抗衡的獨立王國。或出於政治野心,或為了自保其土,藩帥紛紛招兵買馬,一些凶悍勇猛之徒,成為藩帥的義兒假子,轉從養主之姓。宮中宦官為擴充套件自己的勢力,也紛紛養他人為己子。從其養主而轉姓的風氣,一時大盛。 唐代楊思(日助),本姓蘇,因為楊家養子,遂從養父姓楊。楊思(日助)是唐玄宗時期人,從史籍看,那時這種轉姓現象尚不很多。以後情況就大不同了。楊復光,本姓喬,少時養於內侍楊玄價家,遂轉姓楊。唐僖宗時,楊復光因鎮壓王仙芝起義軍有功,被封為弘農郡公,而弘農(治今河南靈寶北)正是楊姓最顯赫的郡望。楊守亮,本姓訾名亮,楊復光平定江西黃巢起義軍時,得訾亮,養為假子,轉姓楊,改名守亮。楊復恭,本姓林,因系宦官楊玄翼養子,遂轉姓楊。楊復恭在唐僖宗時任左神策軍中尉,後來定策立唐昭宗,權傾一時。

“楊”姓的得姓始祖是誰啊?

楊姓是當今中國大陸第六大姓,人口眾多,分佈廣泛,在臺灣排名第十, 楊姓譜牒修撰的歷史相當悠久。 漢代劉歆在《七略》中提到與他同時的楊雄有《家牒》,而一些古代地方誌中摘引的《家牒》片斷涉及楊雄身後世。《世說新語》劉孝標註提到數十種南朝士族家譜,其中有《楊氏譜》。《隋書經籍志·譜系類》錄有:《楊氏血脈譜》2卷,《楊氏家譜狀並墓記》1卷,《楊氏支分譜》1卷,《楊氏譜》1卷。此外,古籍中還提到北齊有佚名的《楊愔家傳》。以楊姓和王姓等為多,南北朝時的楊姓大族,已有編撰家譜之風。宋至元明時期,私修的楊姓家譜為數不少。元末戰亂,楊氏衰落,譜也殘缺。明初,分別任司倉、通判的楊氏兄弟罷官家居,商量採擷文獻重修家乘,但不久即相繼去世。為繼承先輩遺志,楊士奇與從兄楊思貽遍訪博求,雖為片紙也謹慎過錄,積十多年努力,編成《楊氏家乘》。《楊氏家乘》第一部分為族譜,以示尊重本始;第二部分為家譜,以示尊重親人;以後依次為楊氏人物事實、哀鞔文字、楊氏人物遺文、贈答之作;末附有助於旁考楊氏行事的名賢文字,總共20卷。清代為私修家譜的大發展的時代,雍正皇帝撰寫了《聖諭廣訓》,下令在各地方宣講,敦促各宗族“修族譜以聯疏遠”,各級官僚及地方士紳起而應之,各宗族聞風仿效,家譜之盛,遂為空前。民國時期,篤宗族、勤譜事之風未曾稍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修譜之風稍歇,20世紀80年代後,因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的推動,許多族姓又興起續修、重修之風,如重慶萬州、湖北荊門等地的楊姓組織了不少修譜委員會或理事會,分別致書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國,請同鄉同姓寄去生平業績,以便輯人族譜。這時的家譜,傳統的功能已相當淡化,聯絡感情、光大族姓、多途徑發展鄉里經濟,成為新修家譜族譜的主要目的。久離鄉里的楊姓成員,則通過參與修譜來寄託慎終迫遠的尋根情懷,當然也不排斥衣錦還鄉的驕傲之情。家譜修好後,要定期續修,一則續上後出子孫,二則根據家族內部調節和整合族人的需要,適當修改族規。續修家譜,並不單是循例而行,也是調整族內關係的需要。家譜儲存族譜印好後,譜版安置在小宗祠內,各版片之間用紙搪隔,以免損傷,外用木箱封裝,擱置在高架上,以免受潮。族中如有需要加印族譜的,要經管理小宗祠者問清來歷,如果確是嫡派子孫,備辦好紙張後即到祠中印刷,不得搬到別處,以防版片散失。各房領出家譜多少本,管理小宗祠者要作登記,註明領取時間及領譜人,以便稽查。各家領回的家譜要用木匣裝載,置放在香火之上,或密藏於書房之中,每逢伏天取出晒晾,不能讓其稍有蛀爛之跡。凡逢歲時祭祀,各家帶上原本,到小宗祠集中驗看一次,如發現有鼠齧、油汙、墨浸及磨壞字跡等現象,族中長輩,要在祖宗牌位前對持譜人嚴厲申飭,並當眾罰銀三兩,歸人祠內,以充日後修譜之資。拒不從命的,不得參與祭祀。家譜不得謄抄,不能傳與外人,更不能出售,如有不肖子孫瞞眾覓利,族眾共同驅逐他,從此不許人祠。這類規定,在不少楊姓家譜中,都有或詳或略的交代。 家譜的內容體例根據現存的楊氏家譜來看,主要包括:1.譜序,主要記述族姓的來源,先世德行、宗族的遷徙和本家譜的編修、續修情況。譜序一般由本族名人或請當時的社會名人執筆,詳細敘述族姓的起源、發展和遷徙的全過程。以使後代子孫知道祖先源流和他們輾轉遷徙的艱辛。2.譜例,也稱凡例,說明家譜編修的基本原則,家譜的作用和編修家譜的必要睦。3.世家,記述本族的名人事蹟。4.誥敕,記錄當朝政府對本族人的旌獎文書。5.像贊,收集本族先祖、名人的畫像,在其後寫上讚語,歌頌其功德。6.世系,這是家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自本家族的一世祖以下,每代每人的女名都按輩分寫清楚,一看便知自己......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楊姓氏的來源?
楊這個姓氏的來源?
阮姓氏的來源?
宋姓氏的來源?
關於姓氏的來源?
譙這個姓氏的來源?
王姓氏的來源?
中國姓氏的來源?
莫姓氏的來源?
張姓氏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