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傳統節日?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6日

中國漢族四大傳統節日

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1、春節:於陰曆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開始,經過除夕、春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結束;其主要節日活動有:操辦年貨、伏、做新衣、撣塵、祭灶、祭祖、吃團圓飯、守歲、貼春聯、掛年畫等;節日期間人們還互相拜年、放爆竹、吃年糕、吃餃子、吃元宵、舞獅、扭秧歌、玩花燈等;

2、清明節:於陰曆三月間,即陽曆四月五日前後;主要節日活動有:主要有掃墓、插柳、踏青、射柳、放風箏、盪鞦韆等;

3、端午節:於陰曆五月初五;主要有賽龍舟、吃粽子、掛鐘馗像、掛香袋、飲雄黃酒、插菖蒲、採藥等活動;

贊助廣告

4、中秋節:於陰曆八月十五;主要有祭月、賞月、吃月餅、吃團圓飯及舞龍燈等活動

我國漢族傳統的四大節日是

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春節:陰曆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開始,經過除夕、春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結束;

清明節:陰曆三月間,即陽曆四月五日前後;

端午節:陰曆五月初五;

中秋節:陰曆八月十五;主要有祭月、賞月、吃月餅、吃團圓飯及舞龍燈等活動。

漢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有以下節日:

1、正月初一 春節,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種名稱

贊助廣告

2、正月初五 路神生日

3、正月十五日 上元節(元宵節)

4、二月初二 春龍節 又叫龍抬頭 青龍節

5、二月十五 花朝節

6、清明節的前一天 寒食節

7、三月初三 上巳節 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

8、春分後十五日 清明節(現定陽曆四月五日)

9、四月初八日 佛誕日,又有牛節之稱過了這天牛就要下地了.

10、五月初五 端午節

11、夏至節

12、六月六 晒伏節“六月六,晒紅綠。” “姑姑節”“六月六,請姑姑”,在古代還是另外一個節日,名叫天貺(賜贈的意思)節,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個節日,叫做翻經節。

13、七月七日, 習稱七夕、七月七、乞巧節

14、七月十五日 中元節,又稱鬼節,盂蘭盆節。

15、七月三十 地藏節

16、八月十五日 中秋節

17、九月九日 重陽節

18、十月初一 十月朝,又稱祭祖節

19、十月十五日 下元節

20、十一月二十二日 冬至

21、十二月八日 臘八節

22、臘月二十三日 祭灶節,祀灶日,俗稱“過小年”,亦稱小年、小年下、小年節

23、臘月的最後一天 年除日、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節夜、大盡等,民間稱年三十、大年三十

中華民族的漢族傳統節日與習俗

過年前夕,人們忙著大掃除,購買年貨,禁忌,春聯及門神,鞭炮,舞龍無獅迎新春,節祭祀祖先、敬神拜佛。花市“開檔”,居民吃過了“團年飯”,大都喜歡去逛花市。買花過年的俗例,是點綴新歲生氣勃勃,也是好兆頭諧音“生意發發”,希望一年順景,萬事勝意。到了子夜,以前家家戶戶燃放炮竹,正是“炮竹一聲除舊,桃府萬戶更新”。由零時開始,虔誠的人們便到寺廟去參神,祈福菩薩保佑,心想事成,橫財就手。

年初一早上,人們都忙碌起來,換了新衣鞋襪,外出到處拜年。春節期間,人們除了拜年、春茗、剩餘的時間都去找尋娛樂。一般商號和工廠都是過了年初七“人日”才開市。

恭喜歡聲未過,又到元宵佳節,亦是中國的情人節。「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到處張燈結綵,百藝紛陳,元宵燈會,猜燈謎,吃湯圓。

正月廿六日,又是俗稱“觀音開庫,善男信女,聯群結隊,到觀音堂去進香,不論老少,都去求籤問卜,祈望帶來財運。

三月,清明節是華人極重視的一個節日,慎終追遠,所有的孝子賢孫,攜備鮮花香燭,到處都是去墓園上墳掃墓拜祭先人的人潮。人們也放紙鷂,插柳,掛紙。

五月初五日是端午節,這是紀念詩人屈原投江自盡的節日,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掛艾葉香囊。

七月初七日乞巧節,唐詩長恨歌中:“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這憶惻纏綿的詩句,已很少被青年的一代來欣賞,牛郎織女的故事已屬於“老土”,青年人已忘記了這個節目。在以前,乞巧節是頂神祕的,一個月之前,姑娘們已把穀子培秧,到了“七夕”,姊妹們就團聚在家裡,或者到別家去,衣著光鮮,髮鬢簪花,擺好香案,案上生果糕餅,一盆青綠的秧苗,焚香“慕仙”,希望得到一位如意郎君。

七月十四日是盂蘭節、俗稱“鬼節”。家家戶戶舉行“燒衣”,在門口拜祭遊魂野鬼,除了果品飯送,燃點香燭,還燒一大堆金銀衣紙、撒溪錢。

八月十五日中秋節。中秋節祭月,吃月餅,點燈籠。中國人最注重親情,認為中秋節是一年中的“大節日”,家家戶戶團聚“賞月”,出外工作的都趁假期趕著回來,一家大小,共敘天倫之樂。除了吃月餅以外,許多家庭都喜歡自制湯丸,只做甜的,冬節才做鹹的,象徵一家“團圓”的意思。

九月初九日是重陽節,重陽節賞菊喝酒,賽風箏,採茱萸。人們為了對先人的追思,也一樣上墳拜祭。在以前,許多人喜歡在“重九”這一天去轉運,希望能把“衰”氣盡除。

冬至則祭祖吃湯圓。

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其中大部之形成莫不跟歷制有關,較重要的傳統節日大約有二十個,其中來自日月時令交會的,或與之有關係的有十六個:春節、立春、元宵節、中和節(二月二日)、上巳節(三月三日)、清明節、天貺節(六月六日)、夏至節、七夕節、中秋節。

漢族傳統節日有哪些?

春 節 舊時稱為元旦,俗稱過年,時間從初一至十五日。初一零時起各家各戶燃放鞭炮,辭舊迎新。天剛破曉,鄉間婦女到井(河)邊“搶新水”。這一天,一般不走親訪友,不殺生,有的人吃齋。城鄉都有貼春聯、貼門神的習慣。人們出門相遇,互道“新年好”、“恭喜發財”。從年初一開始,城內就開展舞龍舞獅活動。舞龍的標名“祥龍”;舞獅的叫“瑞獅”。龍獅出發前就給各商號、大店送帖,通知有龍獅隊來拜年。龍獅隊一到門前,店主先在旁邊放一串鞭炮,待大獅靠後,小獅子上前時,便燃放鞭炮向小獅子擲去,俗稱“燒獅”。燒完獅後,武術隊上前表演武術,接著戶主在高樓視窗伸出一條竹杆,掛著一個大“利是”連同一棵生菜,讓舞獅的人邊舞邊爬著自帶的大竹篙,或疊成人梯,到頂上由獅子銜取,俗稱“搶青”。取下“利是”,又燃放一串鞭炮,以示送行。也有入屋舞獅的,名曰“掃蕩”,意為把汙晦邪氣掃掉。每年舞獅舞龍活動持續到元宵節。鄉村中的青年男女多結伴到外遊玩,觀看舞春牛和其他娛樂活動。年初二,各家各戶清早起來殺雞熱粽供神,叫做接財神,鄉間稱為祭,即“開年”。親戚朋友互相來往拜年。一般是晚輩攜帶禮品到長輩家裡拜年。出嫁的女子也在這天偕丈夫和孩子一起回孃家賀年,所攜帶的禮品須有大閹雞。外家也備粽子、年糕、米花糖、油餈粑等食品回送,名曰“送年茶”。如果女兒未生小孩,孃家須送慈菇,並且祝賀說:“今年添個慈菇蒂”(即生男孩)。如果是新娘回來,還要加上兩條甘蔗,意為祝他們夫婦生活從頭甜到尾。初七是人日,老人說這是眾人的生日。這天早上,各家各戶煎年糕、炒粉利、熱粽子吃;晚上還殺雞飲宴。鄉間在十二日、十三日這兩天,歡聚在廟裡觀看演春儺和師公戲。十五日元宵節,鄉間殺雞備肉祭祖先,閤家飲宴。城裡鬧花燈。白天有“偷青”之俗,即到別家的菜園裡偷摘青菜,特別喜偷蔥、蒜或芹菜,認為吃了會聰明伶俐和勤懇。據說如果偷青時被人發現叫罵,那麼身上的晦氣就轉到那罵人的身上了,所以園主就是看見了也不吱聲。

土地誕節 二月初二,鄉間漢族殺雞殺鴨去祭田頭和到福德祠(即土地廟)拜土地爺。上堯一帶漢人在這一天,把土地公神位安立於村前溪水出口處拜祭,以保佑村中財氣不外流。城市裡一般都在自家門前腳下用紅紙寫上“門官土地之神位”,作為土地爺來供奉。

清明節 清明前後幾天,各家各戶做五色糯飯,備上祭品去拜山(即掃墓),以祭祀先人。現在人們還到烈士陵園、烈士紀念碑掃墓,緬懷革命烈士的光輝業績。

餈粑節 四月初八,邕州官話有句民諺:四月八,吃“臘薩”(即垃圾)。相傳此日又為神農藥王誕期,神農氏嘗百藥,治百病。所以一些婦女在這一天到近郊採摘臭藤、白頭翁、野艾之類的植物,以糖及大米粉制油餈粑,名曰吃“臘薩”,說是可以治百病。

端午節 五月初五,亦稱“端陽”、“端午”、“端五”。這一天,各家用葦葉把糯米包成羊角粽,又名涼粽或三角粽。人們還用艾絨製成猴狀或三角符狀的香囊,掛在小孩胸前以防病;有的用紅絨絲織成的小網兜裝著一顆臭珠(即臭丸);有的則用雄黃、臭黃、硃砂等中藥包在一隻小布袋裡,袋裡用紅綠絨繡以各種動物圖案和吉祥字樣,稱為香包。小孩胸前掛著香包,由長者帶去河邊觀看龍舟競賽。所以南寧有童謠:“團團轉,菊花園,阿媽揹我睇(看)龍船……”晚飯後,各戶就用當天從街上買回來的香蒲草、艾葉枝、酒餅果葉、路邊青等草藥來煮水洗澡,說是可以治面板病及去邪氣,還飲雄黃酒,說是可以解毒;或以硃砂粉點於小孩額中,說是可以防生瘡痱。

六月六 六月初六,鄉間各家各戶用新米煮飯吃,稱“食新節”。初六這一天,還殺雞煮肉,到田頭祭祀田祖,祈求晚造豐收。人們還把家......餘下全文>>

漢族的習俗和節日

漢族節日:漢族的主要節日有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

(1)春節:春節是漢族傳統的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舊俗春節臨近,一般人家均買活魚養在缸內,等到春節時食用,寓意“年年有餘(魚)”或“吉慶有餘(魚)”。除此之外,家家還要剪窗花,貼年畫,掛春聯,貼“福”字。貼“福”字講究倒著貼,寓意“福到了”。家家戶戶張燈結綵,喜氣洋洋,過大年的氣氛非常濃。

除夕晚,民間又叫“三十”,除夕的“除”字,原意是“辭別”,也就是辭舊歲迎新年。

除夕之夜,外出的家人要趕回家,與全家人團聚共吃年夜飯,也叫團圓飯。家家都備有豐富的菜品,用雞、鴨、魚、肉、海鮮及各種新鮮蔬菜烹製出各種美味佳餚,這頓飯必有魚(餘),預祝“年年有餘”。除夕夜一般要守歲,半夜零點,鐘聲一響,鞭炮齊鳴,迎接新的一年。

正月初一,北方人通常吃餃子,南方人則吃湯圓,不少地區有吃年糕的飲食習俗,寓意一年的好運更比一年高(好)。

春節期間,有相互拜年、饋贈禮物的習俗,人們見面要相互道“過年好”。許多地方還有逛廟會、耍龍燈、舞獅子、扭秧歌等民間活動。

(2)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也叫上元節、燈節。這天要吃江米(糯米)面元宵或水磨麵湯圓。餡芯大致有白糖玫瑰、黑芝麻、豆沙、什錦、椰奶等。民間有“正月十五鬧元宵”的習俗,元宵節之夜,還有猜謎語、觀燈等民間活動,更增添了節日熱鬧的氣氛。

(3)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由於五為陽數,所以又叫端陽節,是紀念楚國愛國詩人屈原的節日。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粽子多為三角形,品種很多,有小棗粽、豆沙粽、火腿粽、鹹肉粽等。一些地區除了吃粽子外,還有喝雄黃酒,櫻桃的習俗。此外,還有賽龍舟的民間活動。

(4)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是中秋節。人們普遍都很重視這個節日,閤家團聚,賞月,品嚐各式月餅,吃應季的水果,如葡萄、石榴、柿子、各種瓜類等。各地區都有傳統月餅,如北京的自來紅等。每至中秋佳節,人們爭相購買月餅,饋贈親友,互祝團圓。

(5)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為傳統的重陽節。

重陽節要吃重陽糕,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講究的重陽糕要做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做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意。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為重陽糕。另外,民間還把農曆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怒放的重陽節裡,觀賞菊花、飲菊花酒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

(6)冬至:冬至,又稱“冬節”、“長至節”、“亞歲”。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做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在這一天,北方地區有宰羊、吃餃子的習俗,南方的傳統食品有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等。還有一些地區在冬至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習俗。冬至這個節氣經過數千年的延續發展,也形成了它自己獨特的節令食文化。曾較為時興的“冬至亞歲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獻冬至盤、供冬至團、餛面蔽等。曰

(7)臘八節:臘八節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是吃臘八粥。臘八粥作為我國的節令小吃,主要由糯米、花生仁、蓮子、黃豆、赤豆、綠豆、百果、紅棗等乾果熬煮而成。臘八粥其味多樣、清香可口、營養豐富,除含有人體正常飲食需要的碳水化合物外,還含有B族維生素和多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蛋白質及膳食纖維等營養成分。因此在有的地方,臘八粥又稱為福德粥,意思是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除臘八粥外,還有臘八面、臘八蒜等風味食品。它們即可滋補身體,又能增添喜慶。...餘下全文>>

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是怎麼來的?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下面列舉的這些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裡,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滲入到社會生活的過程。它和社會的發展一樣,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我國古代的這些節日,大多和天文、曆法、數學,以及後來劃分出的節氣有關,這從文獻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書》,到戰國時期,一年中劃分的二十四個節氣,已基本齊備,後來的傳統節日,全都和這些節氣密切相關。

節氣為節日的產生提供了前題條件,大部分節日在先秦時期,就已初露端倪, 但是其中風俗內容的豐富與流行,還需要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最早的風俗活動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關;神話傳奇故事為節日憑添了幾分浪漫色彩;還有宗教對節日的衝擊與影響;一些歷史人物被賦予永恆的紀念滲入節日,所有這些,都融合凝聚節日的內容裡,使中國的節日有了深沉的歷史感。

到漢代,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都已經定型,人們常說這些節日起源於漢代,漢代是中國統一後第一個大發展時期,政治經濟穩定,科學文化有了很大發展,這對節日的最後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節日發展到唐代,已經從原始祭拜、禁忌神祕的氣氛中解放出來,轉為娛樂禮儀型,成為真正的佳節良辰。從此,節日變得歡快喜慶,豐富多采,許多體育、享樂的活動內容出現,並很快成為一種時尚流行開來,這些風俗一直延續發展,經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歷代的文人雅士、詩人墨客,為一個個節日譜寫了許多千古名篇,這些詩文膾炙人口,被廣為傳頌,使我國的傳統節日滲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蘊,精彩浪漫,大俗中透著大雅,雅俗共賞。

中國的節日有很強的內聚力和廣泛的包容性,一到過節,舉國同慶,這與我們民族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一脈相承,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這裡所介紹只是漢民族的一些較大的傳統節日,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習俗,眾多的民族節日,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寶藏。

春節簡介

春節,是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曆,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曆,公曆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曆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永珍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然後就是家家戶戶準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採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採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貼上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裡張貼色彩鮮豔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餘下全文>>

漢族的傳統節日的傳說

春節 農曆正月初一,古代稱元日,又稱正旦、元旦、元正、歲朝、年朝等。《尚書大傳》又稱正旦為歲只朝、月三朝、日之朝,故又稱撊瘮。 自從公曆紀年為主後,俗將公曆一月一日稱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便不宜再稱元旦,以免混淆。因正月初一離立春節很近,故稱為春節。元日為一年之始,故官方民間,皆以為大節日。宋《野客叢書》雲:國家官私以冬至、元正、寒食三大節為大節日,七日假。 春節是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從農曆臘月最後一天(除夕)起至正月初五。除夕晚餐最為豐盛,煮豬頭豬尾(寓做事有頭有尾)、公雞、魚(寓年年有餘),吃蔥(寓聰明)、蒜(有算計)、大雜菜(寓團結和睦),米中摻谷(得“穀子多”的吉利話),以熟食祭天地、灶君、祖宗,舉家歡聚,盡情吃喝。晚上,人人將腳洗乾淨(寓可有好運氣),年長者給年幼者“壓歲錢”,數角至數十百元不等。年輕人守歲到深夜,零點鐘聲敲過,競相燃放煙花爆竹,辭舊迎新。大年初一,早起搶頭水,在井邊燃香一柱,寓有好兆頭。趕早貼春聯(或頭天貼好),放鞭炮,穿新衣。起床時不催喊,在堂中撒零錢,任由孩子們早起而拾。不動菜刀(認為一年四季可平安),不掃地(認為會把財氣掃走)。

漢族有哪些節日

●正月

初一:春節(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正旦、正朔)

立春節(於立春日)

初七:人日節

初八:穀日節

初九:天日節

初十:地日節

十五:元宵節(上元節、燈節)

二十:天穿節

廿五:填倉節

晦日:正月晦

●二月

初一:中和節(太陽生日)

初二:春龍節(龍抬頭、龍頭節、土地會、春社日/屬春秋兩社日之一)

十二:花朝節(花神節、百花之神生日)

十五:撲蝶會

十九:觀音誕

春分節(於春分日)

●三月

初三:上巳節(女兒節)

寒食節(冬至日後一百零五日,清明前一二日)

清明節(於清明日)

●四月

初八:浴佛節(釋迦牟尼誕辰)

立夏節(於立夏日)

十八:碧霞元君節

●五月

初五:端午節(端節、端五、端陽、重午、蒲節、天中節)

十三:雨節(關公磨刀日)

二十:分龍節

夏至節(朝節,於夏至日)

●六月

初六:天貺節(六月六、晒蟲節、蟲王節、回孃家節)

十九:觀音會

廿四:觀蓮節(蓮花生日)

●七月

初七:七夕節(乞巧節)

十四:秋日拔禊

十五:中元節(盂蘭盆節、鬼節、瓜節)

廿九:地葬節

●八月

初一:天灸日(天醫節)

十五:中秋節

●九月

初九:重陽節

十九:觀音會

●十月

初一:寒衣節(授衣節、冥陰節)

十五:下元節(下元水官節)

●十一月

冬至節(於冬至日)

●臘月

初七:驅儺日

初八:臘八節

十六:尾牙節

廿三:祭灶日(小年)

除夕

漢族的節日習俗

1、貯財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四川各地。民間在除夕之夜,家中一切物件皆視為 “財”都宜“貯”之,以保來年財源滾滾,吉利昌盛。

2、搶銀水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川東一帶、川西一帶。每年正月初一這天,人們爭 相早起擔井水,稱為搶銀水。民間認為:誰最早擔回水,誰這一年就會最興旺 發達。滿缸清銀水,象徵財源湧進。有的地方還用搶回的銀水燒茶,獻於堂屋 的神龕之下,祈求神靈保佑發財。

3、燒頭香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四川部分地區。舊時春節期間,人們習慣於到寺廟 上香。大年初一,許多人竟相趕早,爭著到屆裡上第一柱香,認為這樣可帶來 好運。

4、成都燈公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成都地區。每年春節前後舉行。早在唐代,成都便 已流行元宵賞燈的習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產後,成都燈會集中到青羊宮舉辦。 一年一次,新燈會在保留原來燈節特色基礎上,從品種、式樣、規模、影響等 方面都大大發展了,成為春節期間人們遊樂的重要去處.

5、自貢恐龍燈會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自貢地區。每年春節前後舉行。屆時,自貢市人民 公園內燈火輝煌,熱鬧非凡。在燈會使用的燈具中有傳統的紙紮彩燈、絹花彩 燈、玻璃彩燈,還有運用新技術和新材料製造的瓷器彩燈、霓虹彩燈、水下彩 燈、低壓流水燈、氣體放電燈、程式控制燈等。內容有神話傳說、歷史故事、 影視故事、民風民俗和科幻人物等。彩燈造形中,恐龍的形式是必不可少的, 且最具特色和魅力,並蜚聲海內外。亥習俗現仍流行。

6、成都花會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成都地區。每年春天舉行。由成都花市演變而來。 成都花市在唐寧時便十分興盛,舉辦日期為農曆二月十五日,民間認為這一天 是百花的生日,百花盛開,最堪遊賞。屆時,遠近的花農們把自已精心培育的 名花異卉運到成都,集中展覽和出售。花會期間,成都及附近區縣的名小吃均 入園擺攤設點,供遊人品嚐。

7、雨水節回娘屋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川西一帶。民間到了雨水節,出嫁的女兒紛紛帶上 禮物回孃家拜望父母親生育了孩子的婦女,須帶上罐罐肉、椅子等禮物,感謝 父母的養育之恩。久不懷孕的婦女,則由母親為其縫製一條紅褲子,穿到貼身 處,據說,這樣可保儘快懷孕生子。該俗現仍在農村流行。

8、梓潼廟會

漢族節日習俗。又稱梓潼大廟廟會。流行於梓潼縣一帶。每年農曆的二月 和八月的初一至十五日先後舉辦兩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廟會一度被禁 止。80年代以來,該習俗重新流傳,活動內容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以觀賞和 參加有益於身心健康的文娛活動及旅遊觀光為主。

9、春社踩橋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安縣瞧水一帶,每年立春後第五個戊日舉行,屆時, 來自德陽、綿陽、什邡、北川、江油、茂縣等地的群眾,匯聚於瞧水場,到太 平橋進行踩橋活動。

參考資料:《中華五千年》

相關問題答案
漢族傳統節日是什麼?
漢族傳統節日介紹?
漢族傳統節日有哪些?
中國漢族傳統節日?
漢族傳統節日?
達斡爾族傳統節日?
屬於土家族傳統節日?
高山族傳統節日有哪些?
獨龍族傳統節日?
納西族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