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姓起源?
柳姓的起源
關於柳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
古代春秋時,魯國有個士師叫展禽,即柳下惠,受封於柳下(在今河南僕縣柳下屯),其子孫便以封地為姓,相傳姓柳。
聚集地(遷徙分佈)
在臺灣,被排為第九十七位大姓的是柳氏。柳氏入臺,據臺灣文獻載,是清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最早由一位福建的漳州柳姓人氏,東渡過海,移居今臺北縣金山鄉五鄉村的。
堂號
《廣韻》記載:“魯展禽食採於柳,後因為氏”望出河東。
歷史名人
柳宗元——字子厚,唐朝河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也稱柳河東。柳宗元是中唐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和哲學家,與韓愈齊名,並稱“韓柳”,詩文皆工,尤擅長散文,峭拔矯健,寓意深刻。後人因其在文學上的卓越成就,故建柳侯祠和他的衣冠墓,以示紀念。傳世有《柳河東集》,也稱《唐柳先生集》。
柳公權——字誠懸,唐朝京兆華原人。著名書法家,擅長楷書,結體勁媚,法度謹嚴。世稱“顏筋柳骨”。所書碑刻,傳世者有《送梨帖跋》、《玄祕塔》、《金剛經》、《神策軍碑》。
柳亞子——原名慰高,又名人權、棄疾,字安如,一字亞廬。江蘇吳江人。同盟會會員,主編《復報》第一至十一期。宣統元年(1909年)冬與陳去病、高天梅創辦南社,被舉為主任。民國元年(1912年)元月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任總統府祕書。旋託病至上海,任《天鋒報》、《民聲報》、《太平洋報》主筆。民國2年起致力於新劇運動,出版《春航集》和《子美集》。抗日戰爭時期,與宋慶齡、何香凝等從事抗日民主活動,被國民黨開除黨籍。1949年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等職。1958年逝世,終年71歲。著有《磨劍室詩集、詞集、文集》、《柳亞子詩詞選》,輯有《蘇曼殊全集》、《孫竹丹烈士遺集》等。
柳姓的來源是什麼?
出自「姬」姓,據《元和姓纂》及《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春秋時,魯孝公之後有展禽,曾任魯國士師(相當於獄官),封邑在柳下。死後縊號為「惠」。其後有「柳」氏。
柳(Liǔ)姓源出有三:
出自姬姓
為春秋時魯國展禽之後,以邑名為氏。據《廣韻》所載,春秋時魯國有展禽,食採於柳下(今河南省濮陽縣城東柳下屯鎮),其子孫後代遂以邑名為氏,稱為柳姓。又據《元和姓纂》上的記載,周公的裔孫魯孝公的兒子叫展,展的孫子無駭,以王父字為姓,稱為展氏,傳至展禽這一代,食採於柳下這個地方,子孫就以柳為姓,世稱柳氏。也就是說,柳下惠是周公之後魯孝公的後裔,原來姓展名禽,由於食採於柳下,就改以柳為姓。
出自羋姓
義帝—楚懷王,為春秋時楚懷王孫子心之後,以都城名為氏。春秋時,楚懷王之孫心,秦末大起義時被各路義軍共推為首領,號義帝,建都於柳,其子孫有的以都城名柳為氏,稱為柳姓。
出自改姓及少數民族中柳姓
③明末有曹逢春改姓柳,即柳敬亭是也,又有柳如是,本楊姓。
②另滿、蒙、彝、苗、水等族均有柳姓。 [編輯本段]得姓始祖 柳下惠:周公旦之子伯禽之裔孫,西周初年,伯禽代父就封,為第一代魯公,下傳至春秋魯孝公時,生有一子叫展,展之孫無駭以王父字為氏,始姓展。無駭生子展禽,名獲,字禽或季,魯國大夫,曾掌管刑獄,食邑於柳下。據說他夜宿郭門,有女子來同宿,恐其凍死,坐之於懷,至曉不為亂。展禽死後,因其有坐懷不亂之美德,故諡曰“惠”,史稱“柳下惠”。(《淮南子》 說展禽門前種有很多棵柳樹,由於他講究惠德而被人稱之為“柳下惠”)。孟子贊之為“聖之和”的聖賢君子,柳下惠的後人以其封邑為氏,稱柳氏。“柳下惠坐懷不亂”,是大家所熟悉的一個著名典故。這位被孟子讚譽為“聖之和”的聖賢君子,正是中國柳姓的始祖。
各支始祖
柳慶叟:字繼宗,又字文政,據瀏邑舊譜初授中書,任嘉定十三年庚辰歲,五月十一日午時生,元成宗大德四年徙居潭州武宗至大三年庚戌歲,十一月初一日午時卒,壽九十有一,葬長橋沙溪塘山。元配:陳氏,誥封宜人據瀏邑舊譜宋嘉定十二年己卯歲六月十一日子時生,與公子偕子媳同徙澤州卒未詳葬長橋沙溪塘山。是為長橋柳氏始祖。
柳成翁:住江南楊州。元配:益氏,子四:洪;能;升;茂。是為湖南寧鄉柳氏始祖
姓氏柳的起源
柳姓源出有三: 出自姬姓為春秋時魯國展禽之後,以邑名為氏;出自羋姓義帝—楚懷王,為春秋時楚懷王孫子心之後,以都城名為氏;出自改姓及少數民族中柳姓 。明末有曹逢春改姓柳,即柳敬亭是也,又有柳如是,本楊姓。 另出自改姓及少數民族中柳姓,滿、蒙、彝、苗、水等族均有柳姓。
柳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上名列第一百三十三位,人口約一百四十萬三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89%左右。
請採納
百家姓中“柳”姓的起源及祖先是誰啊?
柳(Liǔ)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為春秋時魯國展禽之後,以邑名為氏。據《廣韻》所載,春秋時魯國有展禽,食採於柳下(今河南省濮陽縣城東柳下屯鎮),其子孫後代遂以邑名為氏,稱為柳姓。又據《元和姓纂》上的記載,周公的裔孫魯孝公的兒子叫展,展的孫子無駭,以王父字為姓,稱為展氏,傳至展禽這一代,食採於柳下這個地方,子孫就以柳為姓,世稱柳氏。也就是說,柳下惠是周公之後魯孝公的後裔,原來姓展名禽,由於食採於柳下,就改以柳為姓。
2、出自羋姓,為春秋時楚懷王孫子心之後,以都城名為氏。春秋時,楚懷王之孫心,秦末大起義時被各路義軍共推為首領,號義帝,建都於柳,其子孫有的以都城名柳為氏,稱為柳姓。
3、出自改姓及少數民族中柳姓:
③ 明末有曹逢春改姓柳,即柳敬亭是也,又有柳如是,本楊姓。
② 另滿、蒙、彝、苗、水等族均有柳姓。
得姓始祖:柳下惠。周公旦之子伯禽之裔孫,西周初年,伯禽代父就封,為第一代魯公,下傳至春秋魯孝公時,生有一子叫展,展之孫無駭以王父字為氏,始姓展。無駭生子展禽,名獲,字禽或季,魯國大夫,曾掌管刑獄,食邑於柳下。據說他夜宿郭門,有女子來同宿,恐其凍死,坐之於懷,至曉不為亂。展禽死後,因其有坐懷不亂之美德,故諡曰“惠”,史稱“柳下惠”。(《淮南子》說展禽門前種有很多棵柳樹,由於他講究惠德而被人稱之為“柳下惠”)。孟子贊之為“聖之和”的聖賢君子,柳下惠的後人以其封邑為氏,稱柳氏。“柳下惠坐懷不亂”,是大家所熟悉的一個著名典故。這位被孟子讚譽為“聖之和”的聖賢君子,正是中國柳姓的始祖。
“柳”姓起源和現在“柳”姓最多的地區是哪裡
一、漢字: 柳:桺、栁拼音: liǔ, 筆畫: 9 ,部首: 木 五筆輸入法: sqtb ,筆順編號:123435352 解釋: 1、<名>形聲。從木,丣(yǒu)聲。本義:木名。枝條柔韌。種類很多,常見的有垂柳、旱柳、杞柳等) 2、同本義 [willow],柳屬的一種落葉喬木或灌木,枝細長下垂,葉狹長,其中多種有重要經濟用途,如作木材,編籃用柳條,或樹皮用於鞣皮,其中少數(如白柳和垂柳)為觀賞遮蔭樹木 3、桺,小楊也。——《說文》;折柳樊圃。——《詩·齊風·東方未明》;p青青河畔草,鬱郁園中柳。——《古詩十九首》 4、又如:柳花(柳樹的花);柳黃(像柳樹芽那樣的淺黃色);柳陌花街(尋花買笑的場所);柳綠(柳葉的青綠色);柳眼(初發的柳芽);柳下(柳樹之下;春秋魯柳下惠的省稱);柳火(榆柳之火);柳市(柳樹成蔭的街市);柳巷(植柳的里巷)垂柳枝 [wicker]。多用以形容女子腰肢。如:柳帶(柳條);柳黃(春柳嫩條);柳浪(形容柳枝隨風擺動的起伏之狀);柳籠栲栳(柳條編成的笆斗之類的盛物器具);柳線(柳條細長下垂如線);柳意(柳絲飄拂的情韻);柳煙(柳樹枝葉茂密似籠煙霧);柳絲(垂柳枝條細長如絲) 5、比喻美女 [beauty]。多用以指歌姬、娼妓。如:柳夭桃豔(形容女子貌美);柳陰子(方言。幼女);柳弱花嬌(形容女子苗條妍美)。 引申為色情相關,如柳戶花門(舊時稱妓院);柳市花街(舊指妓院密集之處);柳巷花街(柳陌花街。舊指妓院或妓院聚集之處);花柳病。 6、春天[spring]。如:柳綠花紅(形容春天的美麗景色);柳綠桃紅(形容美麗的春景);柳煙花霧(形容春色迷濛的景象);柳風(春風);柳思(春心;情思) 7、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南方朱雀七宿的第三宿,有星八顆 [name of one of the 28 Consellations]。如:柳星(二十八宿中南方朱雀的第七宿中的第三星) 8、通“瘤”。腫瘤 [tumor],俄而,柳生其左肘。——《莊子·至樂》 9、中華飲食的專用詞,用來指成形的肉塊或肉片,可以看到清晰的紋路。可以叫“柳”的一般是運動適量的地方,如豬裡脊、牛腰之類。運動太多,肌纖維就粗了,運動太少,又很鬆散。雞是例外,因為雞的肌肉纖維本來就細,所以是運動量大的胸脯處。“牛柳”指的是牛的裡脊肉, 雞柳是指附著在雞胸上的肉,實際上“牛柳”本身就是牛裡脊肉的意思,這個詞是來源於廣東話的,隨著西餐從香港進入中國,越來越多人肯定“牛柳”這個說法 雞柳是指附著在雞胸上的肉塊,每一隻雞隻有兩條雞柳,魚柳蟹柳,都是拿魚肉加工的條狀的肉。 組詞 1、柳暗花明 liǔ’àn-huāmíng 〖densewillowtreesandbrightflowers-feelhopefulinpredicament〗綠柳成蔭,鮮花怒放。形容春天繁花似錦的美景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陸游《遊山西村》 2、柳編 liǔbiān 〖wickerwork〗柳條編制手工工藝;也指該工藝的成品,如柳條帽、筐、籃等 3、柳罐 liǔguàn 〖willowbasketfordrawingwater〗用柳條編成的罐狀器具 4、柳江 LiǔJiāng 〖LiujiangRiver〗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流,為西江支流。河道彎曲,多淺灘。在石龍與紅水河會合,長726公里,流域面積5.84萬平方公里 5、柳眉 liǔméi 〖eyebrowsofabeautifulwoman〗女子細長的眼眉 。柳眉倒豎,二目圓瞪 柳眉踢豎 liǔméi-tī......餘下全文>>
院姓的來歷
院姓的記載最早見於明朝《萬姓統譜》。其姓源自院孝思之後。據《姓氏考略》記載,元朝有院孝思為院姓之始,其後裔為院姓。
我姓柳,我想知道柳氏的起源和全中國有多少人
關於柳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
古代春秋時,魯國有個士師叫展禽,即柳下惠,受封於柳下(在今河南僕縣柳下屯),其子孫便以封地為姓,相傳姓柳。
聚集地(遷徙分佈)
在臺灣,被排為第九十七位大姓的是柳氏。柳氏入臺,據臺灣文獻載,是清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最早由一位福建的漳州柳姓人氏,東渡過海,移居今臺北縣金山鄉五鄉村的。
堂號
《廣韻》記載:“魯展禽食採於柳,後因為氏”望出河東。
歷史名人
柳宗元——字子厚,唐朝河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也稱柳河東。柳宗元是中唐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和哲學家,與韓愈齊名,並稱“韓柳”,詩文皆工,尤擅長散文,峭拔矯健,寓意深刻。後人因其在文學上的卓越成就,故建柳侯祠和他的衣冠墓,以示紀念。傳世有《柳河東集》,也稱《唐柳先生集》。
柳公權——字誠懸,唐朝京兆華原人。著名書法家,擅長楷書,結體勁媚,法度謹嚴。世稱“顏筋柳骨”。所書碑刻,傳世者有《送梨帖跋》、《玄祕塔》、《金剛經》、《神策軍碑》。
柳亞子——原名慰高,又名人權、棄疾,字安如,一字亞廬。江蘇吳江人。同盟會會員,主編《復報》第一至十一期。宣統元年(1909年)冬與陳去病、高天梅創辦南社,被舉為主任。民國元年(1912年)元月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任總統府祕書。旋託病至上海,任《天鋒報》、《民聲報》、《太平洋報》主筆。民國2年起致力於新劇運動,出版《春航集》和《子美集》。抗日戰爭時期,與宋慶齡、何香凝等從事抗日民主活動,被國民黨開除黨籍。1949年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等職。1958年逝世,終年71歲。著有《磨劍室詩集、詞集、文集》、《柳亞子詩詞選》,輯有《蘇曼殊全集》、《孫竹丹烈士遺集》等。
綜合新華社、《京華時報》報道,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最近對全國戶籍人口的一項統計分析顯示:王姓是我國第一大姓,有9288.1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7.25%。
據介紹,我國第二大姓是李,有9207.4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7.19%;第三位是張姓,有8750.2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6.83%。姓氏人口總數在2000萬人以上的姓有10個,依次為:王、李、張、劉、陳、楊、黃、趙、吳、周;姓氏人口少於2000萬人多於1000萬人的姓氏有12個,依次是:徐、孫、馬、朱、胡、郭、何、高、林、羅、鄭、樑。
位列前100名的姓氏還有:謝、宋、唐、許、韓、馮、鄧、曹、彭、曾、肖、田、董、袁、潘、於、蔣、蔡、餘、杜、葉、程、蘇、魏、呂、丁、任、沈、姚、盧、姜、崔、鍾、譚、陸、汪、範、金、石、廖、賈、夏、韋、付、方、白、鄒、孟、熊、秦、邱、江、尹、薛、閆、段、雷、侯、龍、史、陶、黎、賀、顧、毛、郝、龔、邵、萬、錢、嚴、覃、武、戴、莫、孔、向、湯。
前100個姓氏總人口占全國人口的84.77%。
三大姓追溯
王:一般帝王的後裔稱王子、王孫,隨後便用作姓氏。另外,王姓也由許多其他姓氏變化而來,最多的出於“為”姓,另外,姓王的也有些人是商紂比干之後,甚至古高麗國君也是王姓。
李:李姓來源甚廣,有數百之多。最早出自“贏”姓,春秋時期流行以官位做姓,道家學說的創始人老子因祖輩為理官,遂以理為姓,後傳為李。
張:相傳張姓源於黃帝,是黃帝的後代,張姓自漢代開始逐漸增多,與當時道教的興起與流行有關。當時盛行“黃帝賜姓張氏”的說法,比如當時的道教領袖張魯、張角等。
全國第一大姓名:張偉
可能是“偉”代表著挺拔、雄偉之意,去年全國......餘下全文>>
劉 姓的來歷? .......劉文海
排名: 4
姓: 劉
由來: 劉姓為古帝堯的後裔之姓。堯姓祁,傳說堯的後裔祁劉累為夏養龍,因飼養不善,死了一條母龍,他怕夏帝懲罰,就偷偷逃到河南,他的子孫就以劉為姓,這是中國最早的劉姓。劉累後裔中的一支被周成王封為杜伯,杜伯兒子的曾孫士會因國內動亂逃到秦國,士會後來又回到國內,但有兒子留在秦國,留在秦國的後裔恢復劉姓,居住在今陝西一帶。西漢時,劉邦賜劉姓與一些少數民族和項伯之族,後劉邦與匈奴結親,將皇室宗女嫁給匈奴單于為妻,因匈奴跟母姓的習慣,所以匈奴人有許多均姓劉。由於漢朝的強盛,劉姓人口也隨之極大的發展起來,早期劉姓主要在北方發展繁衍,晉朝開始劉姓遷往福建,約在唐朝時遷往兩廣。 在中國歷史上,劉姓稱王稱帝者多達66人,先後建立有西漢、東漢、蜀漢、漢、前趙、南朝宋、南漢、後漢、北漢、大齊等王朝或政權,共歷時650多年,是中國建立封建王朝最多最久的姓氏。劉姓掌握政權時間久,享有特權,是人口能夠得到大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劉姓湧現的人才也非常多。西漢,淮南王劉安組織賓客數千人編寫《淮南子》,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劉向、劉歆父子,為中國目錄學之祖,還有訓詁學家劉熙;東漢有書法家劉德升;三國時魏有哲學家劉劭;魏晉時有數學家劉徽;西晉有將領、詩人劉琨,及“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東晉勇將劉牢之;南北朝時劉姓多文人,文學理論批評家劉勰,其著有《文心雕龍》,學者、文學家劉峻;隋代,有經學家劉炫、劉焯,農民起義領袖劉元進;唐代理財家劉晏,史學家劉知幾,文學家、哲學家劉禹錫,詩人劉長卿,散文家劉蛻;北宋史學家劉恕;南宋有詞人劉過,畫家劉松年;金國有文學家劉迎;元代有學者劉因,紅巾軍首領劉福通;明清時代劉姓有許多人奮起反抗封建壓迫,如劉通、劉六、劉七等等,此外,畫家劉鈺,詩人劉體仁,小說家劉鶚;現代有詩人劉大白,文學家、語言學家劉半農,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劉志丹,共產黨員劉胡蘭等等。 劉姓約佔漢族人口百分之五點四,超過6000萬,是中國第四大姓。
當代中國大陸地區劉姓有約6456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5.4%。
俗話說,張王李趙遍地劉。劉姓的確分佈很廣,但分佈比例不均衡。劉姓在今日中國分佈主要集中在北方和中原地區。具體從劉姓絕對人口數量在全國的分佈來說,又集中於四川、河南、山東、河北四省,這4省的劉姓人口占全國劉姓總人口的36%,其中,河南和四川分別集中居住有劉姓總人口的10%,為劉姓並列第一大省,這裡的劉姓分別佔本省總人口的6%和5.5%。其次分佈於湖南、湖北遼寧、黑龍江和安徽,這五省的劉姓又佔了人國劉姓總人口的26%。
這樣,劉姓形成了華北、四川、華中、東北四大塊人口聚集地區。
姓劉的分佈:只能說大概的
從劉姓人口在當地各姓中所佔比例來說,也是北方高,南方低。在遼吉黑大部、內蒙東部、河北、山東西北、新疆喀會地區,劉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7%以上,其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2.1%;在青海以東、浙江以西的大批南北地區,劉姓的分佈頻率在4.2-7%之間,其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38.6%;在浙江、江蘇南部、福建大部、臺灣、廣東中部、海南南部、雲南西南、四川西端、青海東部、新疆西部地區,劉姓分佈頻率在1.4-4.2%,其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1.5%;在其他地區,劉姓分佈頻率不足1.4%,其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7.8%。
據袁義達等人的研究,劉姓族人的血緣遺傳呈現以下特徵:劉姓人口中以O型血為主,約2039萬,佔劉姓人口的31.6%;其次是B型,有1963萬人,佔劉姓總人口的30.4%;再次是A型,有1835萬人,佔......餘下全文>>
浙江東陽柳塘陳姓起源
起源:周朝封諸侯,舜的子孫被封陳國,陳姓起於胡公滿,陳國發生變故,陳完逃到齊國避難,改陳為田,古時音同。後田氏代齊。秦滅齊,齊共王的三子田珍(軫)一支復又改為陳姓,大房改為王姓為王莽的始祖。田珍這支成為潁川陳姓的開始。東陽柳塘的陳是這樣:先祖漢太丘長陳實,6代孫陳元寶遷到東陽路西,據說陳元寶是陳霸先的堂叔伯,怕受牽連避居東陽。然後陳傳道從路西遷到官橋,陳椅從官橋遷到柳塘。
劉姓起源什麼時候
主要來源:
1 出自祁姓陶唐氏,帝堯(伊祁放勳)之後,受封於劉(今河北省唐縣),建立祁姓劉國,後裔因以為氏。裔孫劉累,能馴化龍,侍奉夏後,被夏朝第十三帝孔甲賜為御龍氏。此為祁姓之劉。史稱劉氏正宗。
2出自祁姓士氏,西周初,武王崩,成王立(公元前1021年),周公輔政,唐國國君(劉累後裔)協同殷國武庚一起作亂,被周公誅.把唐國國君改封到杜原(今陝西西安市南杜陵)建杜國,最後一任國君杜伯周宣王時無罪被殺,杜伯之子杜隰叔逃到晉國,隰叔子杜蒍在晉國任士師之職,後以官職為氏,稱士氏。其孫晉國大夫士會因國內動亂出奔到秦國,士會後來又回到國內,但有兒子留在秦國,留在秦國的後裔恢復劉姓。
3出自姬姓。其源頭有二:一說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後裔,西周初年,周成王封王季之子(周成王叔祖父)於劉邑(今河南偃師西南劉聚,相傳為劉累故居,因得名),其後裔以邑名為氏,形成姬姓之劉。另說是:東周時範,周匡王姬班封其小兒子到劉邑建立劉國,號稱劉康公。其後代亦以國為氏,是為姬姓劉的又一來源。這兩支姬姓劉氏後代均無顯族。
其他來源:
一、賜姓劉氏,
據史書記載:
(1)出自姒姓婁氏,齊人婁敬在洛陽向劉邦獻入關中建都之策,得到劉邦的重用,劉邦稱帝后,賜姓劉氏,劉敬後人也繁衍成劉姓一大支脈。
(2)出自羋姓項氏,漢高祖劉邦登基後,為感謝項伯救命之恩,封其為射陽侯,賜姓劉;項伯遺族受劉邦封侯的有三人,也皆賜姓劉。其後代繁衍成劉氏一大支脈。
(3)東漢舞陽人王常,平王莽立大功,被更始帝劉玄賜姓劉。
(4)宋真宗繼位後,賜皇后劉娥前夫(一說表兄)龔美姓劉,認其為弟。
二、改姓劉氏:
(1)王朗冒名漢成帝之子劉子輿,自立為帝。
(2)安定三水人盧方,詐稱武帝曾孫劉文伯,自立為帝,據平涼等地。
(3)三國蜀將劉封,原姓冠。為劉備義子,改姓劉。
(4)西晉義陽(今河南新野)人丘沈冒稱漢宗室後裔,改姓劉名尼。被擁立為帝,建年號為神鳳。
(5)出自柳姓,為唐朝文學家柳宗元之後,因柳宗元和當時朝政大臣不和,招惹很多皇室親信,其後人恐遭陷害,逃荒到山西的洪桐縣,改姓為劉。很多年後因當地遭水災,他們紛紛遷移到河南的周口、安徽的亳州(、山東的曹縣一帶代
(6)唐宦官俱文珍,冒姓劉,名貞亮。
(7)北漢君主劉繼恩,原姓薛,因是劉承鈞的養子,改姓劉。劉繼恩之弟劉繼元,本姓何,亦改姓劉,後繼帝位。
(8)元末陳友諒敗亡後其後代有改姓劉的。
(9)明代宦官劉瑾本姓談(音dan),冒姓劉。
(10)留氏改劉氏:後坡劉氏為永春留氏族裔,於宋末元初的動盪中易姓為劉;另《清源留氏族譜》載:第三十九世留天祿,泉州路錄事,因軍情嚴重,不仕,復入永春,居留安故地,改留為劉,為本支始祖。
(11)明朝嘉靖年間著名大將軍都督劉顯原姓龔,為報人知遇之恩,改姓劉。
三、少數民族劉姓: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長期以來的民族融合,也反映在姓氏的演變上,劉姓是頗為典型的一例。
1.西漢初年,匈奴部族強盛,漢高祖劉邦採取和親政策,以皇室宗女嫁給匈奴單於冒頓(音mo du墨讀)為妻,冒頓姓攣 (音luan di鑾低)。按匈奴習俗,貴者皆從母姓,所以有以劉為姓者。十六國時期的漢國建立者劉淵、前趙國建立者劉曜、大夏國建立者劉屈孑(即赫連勃勃)、襄國劉顯都是匈奴貴族。
2.獨孤部原為匈奴劉氏的一支,因與鮮卑拓跋部世代相婚,關係很深,是拓跋聯盟的重要成員。北魏孝文帝拓拔巨集採取了一系列的漢化政策,將大部分獨孤氏恢復劉......餘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