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的傳統節日?
土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習慣有哪些
土族的傳統節日及風俗習慣
1、春節是土族人最熱鬧隆重的節日之一。節日前十多天就開始準備,打掃房屋,縫製新衣。殺豬宰羊、烙炸年饃、釀造青稞酒等
2、重陽節
青海省土族每值農曆九月初九凌晨便攜帶柴火、酒食等,成群結隊,去郊外登山。
3、送灶神是青海省土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曆臘月二十四日舉行。屆時人們將黃泥抹在廚房的牆壁上,上面點一些 白點即是灶神。
4、跳神會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東瀛姚馬莊一帶土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曆 三月初三舉行。
5、佑寧寺法會又稱六月法會,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土族傳統宗教節日,每年農曆六月初二到初九日在佑寧寺舉行。
6、元 夜節又稱上元節、燈節,西寧市附近及樂都縣土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舉行。屆時要進行“跳火牙”、收瘟、觀燈等活動。
7、燈會是青海省民和一帶土族節日,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舉行。
8、冬至節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的土族,每年冬至日早晨各家吃一頓油餅和“旗子”。
9、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土族人家男女老少帶上早已準備好的白麵饃、長麵條、涼粉等到草灘或樹林中游玩吃喝。
10、祭祖節是靑海省樂都、民和一帶土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三月底至四月初舉行。屆時各家攜帶饅頭、酒、奶茶、豬肉、果品、菜餚等上墳祭祖。
亢龍有悔是個什麼意思?
伏羲六十四卦之一.
《易·乾》:“上九,亢龍有悔。”孔穎達疏:“上九,亢陽 之至,大而極盛,故曰亢龍,此自然之象。以人事言之,似聖人有龍德,上居天位,久而亢極,物極則反,故有悔也。”謂居高位暢不知謙退,則盛極而衰,不免敗亡之悔。
土族的重大節日有哪些! 5分
(一)基本上是:
1.農曆正月十四日佑寧寺官經會,
2.二月二威遠鎮擂臺會,
3.三月三、四月八廟會,
4.六月十一丹麻戲會,
5.六月十三、二十九“少年”會,
6.七月二十三至九月民和三川地區的“納頓”(慶豐收會),等等。
7.此外,與漢民族一樣,也過春節、端午節等。
(二)較有特色的:
擂臺會、丹麻戲會和“納頓”最具民族特色。屆時,除舉行賽馬、摔跤、武術和唱“花兒”等傳統娛樂活動外,還舉行物資交流會。
(三)最重大的節日是春節和“納頓”節,具體如下:
1.土族稱春節為“新年”或“新月”。初一清晨四時左右迎神,有的地區是在零時舉行迎神儀式。在庭院中點燃一堆麥草火,在寶瓶臺上擺上各種饃饃,佛堂裡點燈、燒香、放炮,迎接各路神靈回人間。迎神儀式之後,首先給家中的長輩磕頭拜年,並依次要給所有的家族長輩拜年。同一家族內拜年,比較簡單,只拿一條哈達、一副饃饃、一壺酒就可。有的地方有在家族內集體過年的習慣,每年由一戶或兩三戶主辦,家族男女老幼都去參加,由家族長輩祝新年辭,集體向家族神磕頭,一起吃飯、喝酒、唱歌,使家族內的聯絡更加緊密。從初二開始,要給親戚拜年,兒子媳婦給岳丈拜年,侄子侄媳給姑夫姑母拜年,朋友之間互祝拜年。
2.納頓節是土族人民喜慶豐收的社交遊樂節日。也稱“莊稼人會”、“慶豐收會”等。“納頓”是土語音譯,和蒙古族的“那達慕”含義一樣,意為“娛樂”。舉行時間可謂超長,從夏末麥場結束時(農曆七月十二日)開始,一直持續到秋天(農曆九月十五日)才告結束,歷時近2個月,所以有人稱納頓節是“世界上最長的狂歡節”。
(四)題外話:
互助地區的索胡家、達霍家土族忌諱過中秋節,中秋之夜向月亮揚一把灰。這是明朝漢人與北元蒙古人始終針鋒相對的殘留習俗,向月亮揚揚鍋灰以掩其“明”。蒙古人早已淡忘之,可在土族聚居區核心地帶還保留著這一習俗,亦可證明土族與蒙古族之間的密切關聯。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等
中國少數民族節日的土族
土族傳統的節日春節、端陽節與漢族相同。本民族的節日和廟會有舊曆正月十四佑寧寺官經會,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等。
土族有哪些風俗(至少三種)
土族服飾具有獨特風格。男女上衣都有繡花高領。男子常穿小領斜襟、袖鑲黑邊的長袍,腰繫繡花長帶,穿大襠褲,系兩頭繡花腰帶,小腿紮上黑下白的綁腿帶,戴氈帽,穿雲紋布鞋,老年人在長袍外套黑坎肩。婦女穿繡花小領鑲花邊斜襟衣衫,兩袖由五色布做成,外套黑、藍、紫鑲花邊坎肩,腰繫鏽花寬腰帶或綵綢帶,懸掛花手帕、花錢袋、荷包、小銅鈴等。褲腿外夾1尺高褲筒,下沿藍、黑色搭配鑲邊。穿繡花腰鞋,形如靴子。戴各種“扭達”頭飾。 土族的飲食習慣與以農業為主兼營牧業的生產特點緊密相關。日常的主食以青稞為主,小麥次之。蔬菜較少,主要有蘿蔔、白菜、蔥、蒜、萵筍等10餘種,平日多吃酸菜,輔以肉食。愛飲奶茶,吃酥油沙面。喜慶節日,必做各種花樣的油炸食品和手抓大肉(豬肉)、手抓羊肉。男子喜歡飲酒,多數人自家釀青稞酒。飲食衛生也很講究。用飯時每人都有固定的飯碗、筷子,請客吃飯也是每人一份。 房屋建築依山傍水,各家都有庭院,院內有牲畜圈棚,院外有廁所、菜園和打穀場。房子為平頂,上面可儲放糧草。房子多為三間一組,中為堂屋,一側為臥室,另一側為佛堂。臥室為炕的暖炕,連著鍋灶。住室的棟樑和門窗上大多雕刻著或描繪著象徵牛羊健壯、五穀豐登的彩色花紋圖案,鮮豔美觀。 土族人民有重禮儀的傳統。尤其注重尊敬長者,如路遇相識的老人,要下馬問候。土族人熱情好客,忠實守信。客人來時;主人常說:“客來了,福來了!”客人在鋪有大紅羊毛氈的炕上,先敬一杯加青鹽的濃茯茶,再端上西瓜般大小的“孔鍋饃”。若是貴賓,桌上加擺一個插著酥油花的炒麵盆,端上大盤手抓肉塊,上插一把五寸刀子,酒壺上系一撮白羊毛。喝酒時,主人先向客人敬酒三杯,叫做“上馬三杯酒”,不能喝酒的人,用中指蘸三滴,對空彈三下即可免喝。 喪葬,一般行火葬,部分地區行土葬。土族人禁忌眾多,主要有,忌吃圓蹄牲畜(馬、騾、驢)肉;忌在畜圈內大小便,認為這會影響牲畜的生長;忌諱用有裂縫的碗給客人倒茶;不能問客人“吃飯沒有”或“吃不吃飯”等話;在客人面前吵、打孩子是最大失禮,會被認為是下逐客令;進土族人家,必須先在院外打招呼,待有人應後,才能入院內;年輕婦女的臥室不得隨意進入,不能同未婚姑娘開玩笑;忌客人數他們的羊只;在佛堂、大殿內忌吸菸、吐痰、亂翻亂摸和大聲喧譁;忌從僧侶的跪墊和其他物品上跨過;忌對酥油燈打噴嚏和咳嗽;在佛堂裡轉經輪時,必須從左向右,不可逆轉;寺院附近禁止打獵和隨地大小便。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彝族
火把節: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習俗:點火把、摔跤、鬥牛、歌舞
插花/打歌節:二月初八,習俗:採集杜鵑花插於各處、青年男女盛裝跳“左腳舞”
密枝節:二月初八,習俗:祭龍樹、野餐
祭龍節:二月初八,習俗:跳蘆笙舞
賽衣節:三月二十八日習俗:賽衣
三月會:三月二十八,習俗:趕集、跳舞
白族
三月街:三月十四至十六日,習俗:物資交流、賽馬、賽龍舟、歌舞
繞三靈: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習俗:繞山、祭祖、跳霸王鞭、八角鼓舞
火把節:六月二十五日,習俗:驅邪求吉、祈求豐收
本主節:日期不一,習俗:供奉“本主”、誦經唱文,焚香磕頭、歌舞、遊樂、競技等
石寶山歌會:七月末八月初三天,習俗:彈唱白族情歌
苗族
花山節:一月三日,習俗:對歌、跳蘆笙舞、爬花杆
納西族
米拉會/棒棒會:五月十五日,習俗:賽馬、農具交易會
祭天:節期不定,習俗:祈年求豐,消災除邪
騾馬大會:三月七月,習俗:牲畜交易
三朵節:二月初八,習俗:賽馬、跳“阿哩哩”、野餐
七月會:七月中旬,習俗:大牲畜交易、對歌
摩梭人
朝山節:七月二十五日,習俗:祭拜女神、歌舞、射箭、結交阿夏
景頗族
目腦縱歌:一月十五日,習俗:跳文崩舞
藏族
成佛日:四月一至四日
跳神法會:藏曆除夕,習俗:跳神節目
賽馬會:五月初五,習俗:搭帳篷,野炊、宴客、賽馬
成道日:十月二十五日
端陽節:五月初五,習俗:賽馬、跳鍋莊舞、弦子舞、野餐
雪頓節:藏曆六月底七月初,習俗:晒大佛、跳藏戲、過林卡
布依族
牛王節:四月八日,習俗:吃牛王粑、給牛散食、歌舞
傣族
潑水節,習俗:歌舞、賽龍舟、潑水、放升高
採花節,習俗:採花獻佛
送龍節:公曆一月,習俗:送祭品給龍神
哈尼族
扎哩作:一月一日,習俗:祭祖、對歌、盪鞦韆、宴請
阿瑪突:二月屬龍日,習俗:祭山、祭祖、祭社林等
新米節:八月第一二個龍日,習俗:嘗新、祭天、祭親奠
苦扎扎:六月,習俗:對歌、跳舞、祭天神
十月年:十月,習俗:祭祖、通街宴
姑娘節:二月二日,習俗:野餐、唱歌跳舞
祭母節:三月第一個屬牛日,習俗:祭母、唱思母歌
壯族
隴端節:三月,習俗:物資交流、青年男女對歌、社交
僳僳族
刀杆節:二月八日,習俗:上刀山、跳嘎
賽歌會:臘月或正月上旬,習俗:賽歌、沐浴
澡堂會:春節,習俗:沐浴、交友
回族
開齋節:回曆十月一,習俗:禮拜、贈“油香”等
古爾邦節:回十二月,習俗:團拜、宰牛羊等
拉祜族
葫蘆節:十月,習俗:跳蘆笙舞、物資交流、
擴拾節:正月初一,習俗:接新水、跳蘆笙舞、狩獵
祭太陽神:立夏日,習俗:敬獻神靈、祈禱年豐
佤族
拉木鼓節:臘月,習俗:拉木鼓、剽牛、跳舞
瑤族
盤王節:五月二十九日,習俗:祭祖、歌舞
普米族
轉山會:五月五日,習俗:轉山、歌舞、鳴槍
阿昌族
會街:九月十五日,習俗:耍青龍、白象、跳象腳鼓舞
基諾族
祭大:三月,習俗:跳鼓舞、竹杆舞、打陀螺
水族
端節: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習俗:銅鼓舞、對歌尋偶
獨龍族
卡雀哇:臘月,習俗:剽牛、祭天、跳鍋莊、互邀作客
愛伲族
耶苦扎:六月,習俗:打鞦韆、跳舞、聚餐
怒族
鮮花節:三月十五日,習俗:採集鮮花、祭祀仙女
怒族年:臘月二十九日,習俗:射箭、打石頭靶、歌卜(猜唱)、盪鞦韆、舞蹈等[3]。
蒙古族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曆新年,蒙古語為“查幹薩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意。此外還有那達慕、馬奶節等。
朝鮮族
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餘下全文>>
各個民族的傳統節日
我國56個民族的傳統節日
1、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集會,多在每年農曆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出窪(開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耍白象是阿昌族傳統節日。
2、德昂族
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德昂族還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龍、谷娘等祭祀習俗,其中以祭龍最富情趣。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節),是虔誠的佛教徒最大的淨居把齋節日。
3、東鄉族
東鄉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樣,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
4、侗族
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主要節日有新婚節、架橋節、祭牛節、吃新節、花炮節等。
5、白族
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它和“火把節”(又稱星迴節)等民族節日饒有特色。其他主要節慶活動還有大過年、繞三靈、火把節、耍海會、拜日望等。同漢族相同,也過清明、端午、中秋等。
6、獨龍族
唯一的傳統節日年節(獨龍語: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聯絡在一起的。過卡雀哇於每年冬臘月的某一天舉行,具體時間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節期的長短常常以食物準備的多寡而定,節日期間,人們要舉行祭山神儀式,唱歌跳舞。
7、俄羅斯族
俄羅斯人傳統的民族節日主要與宗教信仰有關,每年公曆的1月7日俄羅斯族均歡度聖誕節,紀念耶穌降生。
8、鄂倫春族
鄂倫春族的傳統節日不多,只有春節、氏族的“莫昆”大會和宗教活動“奧米納仁”,還有篝火節。主要節日是農曆新年。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節日--篝火節。這一天,鄂倫春人都要點燃篝火,歡歌舞蹈,歡慶自己民族的節日。
9、布朗族
最具特色的節祭日有:年節、祭寨神、洗牛腳等。
10、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不管是牧民、獵民還是農民,都以農曆新年為主要節日。臘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區五月二十二日要過“米闊魯”節,實際是由一種生產活動演變而成的節日。這一天,要統計牲畜的數目,給馬剪鬃尾、打烙印。人們在5月初五早起採艾蒿戴在頭上,去河邊洗臉、沐浴,以求安康。牧區還有“祭敖包”,這是從宗教祭祀演變成的節日,要舉行賽馬等活動。11、高山族
11高山族
高山族的節日很多。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穫節”等,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12、仡佬族
祭山、吃新、過年,是各地仡佬族普遍過的三大節日。春節,是仡佬族最大的節日。農曆十月一日,是仡佬族的傳統節日“牛王節”,是仡佬族民間特有的節日。
13、朝鮮族
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這五大節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節)、端午節、秋夕(中秋節)。朝鮮族敬重老人的傳統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鮮(1392-1910)時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確定為老人安慰日(老人節)。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週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週年紀念日)。
14、黎族
黎族的節日與黎族的歷法有著密切的關係。解放前黎族的節日,在鄰近漢族地區和黎漢雜居地區,大多都用農曆,節日與漢族相同,例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就黎族來說,過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節日是春節和三月三。
15、僳僳(lisu均四聲)族
主要節日有闊時節、火把......餘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