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姓起源?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5日

危姓的家譜文獻

湖南上湘危氏三修家譜,著者待考,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木刻活字印本。到2009年1月為止,仍然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湖南湘鄉危氏三修譜七卷,首一卷,(清)危學海修、危國翰纂,清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到2009年1月為止,仍然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湖南邵陽邵陵危氏續修族譜八卷,首一卷,(清)危光然、危國拔纂修,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冊。到2009年1月為止,仍然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浙江蘭溪危氏宗譜三卷,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木刻活字印本。到2009年1月為止,仍然被收藏在浙江省蘭溪縣朱家鄉。江西南城齲危氏宗譜十六卷,首一卷,(清)危瑄璋等修,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六冊。到2009年1月為止,仍然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危氏族譜七卷,首卷分上下冊,(民國)危勁鬆撰修,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到2009年1月為止,仍然被收藏在江西省萍鄉市圖書館。福建泉州德化龍潯危氏族譜,佚名編修,民國年間手抄本影印件一冊。現被收藏在福建省泉州市圖書館。

贊助廣告

有姓危的人嗎

我國長江以南的江西省境內,自漢、唐以來,就有很多以危為姓的人家,根據歷代學者的考證,他們都是苗族的後裔。東漢學者王符所著的《潛夫論》上說:“危氏,三苗之後”,正是這個意思。苗族又稱為三苗或有苗,自古以來就遍佈於現在的四川、雲南、西藏、貴州、湖南、廣西及瓊州等地,與漢人毗鄰而居,關係非常密切。?

《舜典》的“傳”中,曾將當時三苗的來龍去脈加以介紹說:“三苗,國名,縉雲氏之後,為諸侯,號饕餮。”另外,其《名義考》也指出:“三苗建國在長沙,而所治則江南,荊、揚也。”?

贊助廣告

由《舜典》的這些文獻看來,古代的三苗本來是痊於江南的一個國家,是由縉雲氏的後裔所建,而所謂縉雲氏,則是黃帝時的夏官之名,其封地就在今浙江省縉雲山的仙都山一帶,算是黃帝名下的一個諸侯。如此看來,苗族的歷史跟漢族一樣的長,源自苗族的危姓中國人,的確足以自傲。?

江西的苗裔危氏,經過長時期與漢人在生活上的打成一片,到了唐朝末年,便開始與漢人分庭抗禮,紛紛在各方面出人頭地。在後樑和吳越的朝廷上揚名親的危全諷、危存昌兄弟,以及危存昌之子危德昭,便是最為顯著的例子。?

宋代的靖康年間,徽、欽二帝被金兵北虜,江西光澤地方發生了一件十分感人的事,就是有一位叫作危翁一的老樵夫,竟然在痛器了3天3夜之後,骨立而死。?

元末明初,在我國學術界又出現赫赫聲名的危素。大家都知道,要研究中國歷史,“二十四史”是必不可缺的重要文獻,而二十四史之中,宋、遼、金、元四史,就有危素的手澤,他對於傳統文化的貢獻,不言可喻。根據史載,早年在元室的朝廷上,就由於參加《宋史》、《遼史》和《金史》的編修,而深負時譽。到了明代,他又與宋濂同修《元史》,更奠定了他在學術上的崇高地位。危素治史的嚴肅態度,十分值得後世學者效法,據說,當他修纂《元史》的“后妃列傳”時,由於不信任手旁的現成資料,曾經特別買了許多食物送給一些白髮宦官,設法獲知了實際的情形,然後才下筆寫書,一點兒都不肯敷衍馬虎。

513000人.

危氏在中國總人口達五十餘萬,佔全國人口0.00003%

是否可以解決您的問題?

姓危的有多少人?

危姓是在宋版《百家姓》排名第140的姓氏,危姓起源有三個說法:一說是危姓來自三苗族所居住的地方而起的姓氏;一說是危姓來自周武王庶子的賜姓;一說是危姓來自甄豐之子甄尋根據避難地方的名字而起的姓氏。  危姓,現行較罕見姓氏。今遼寧清原,山西太原、大同,陝西韓城,湖北老河口,湖南芷江,江西南康、撫州、崇仁、峽江,福建清流、建寧等地均有分佈。漢族、仡佬族、布依族有此姓。南唐有危全諷,為將;宋代有太常博士危佑;元代有危復之;清代有危龍光,南昌人。 起源  危氏源出於三苗族。相傳上古時帝堯因兒子丹朱行為不檢,故而把帝位禪讓給舜。當時居住在河南南部至湖南洞庭湖、江西鄱陽湖一帶的三苗部族比較強大,他們也反對禪讓。丹朱就聯合三苗起兵,與舜爭奪天下。舜派大禹領兵鎮壓,禹在丹水一帶打敗了三苗,三苗君主被殺,丹朱不知所終。叛亂被平息後,舜帝將三苗族人遷徙到西北的三危山(甘肅敦煌東)一帶居住。三苗後裔遂以危為姓,稱危氏。苗族的歷史跟漢族一樣的長,源自苗族的危姓中國人,的確足以自傲。   另外,明初文學家危素之祖本姓黃,他改姓危後,其後人亦稱危氏,成為危姓的一支。 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   源於縉雲姓,出自蚩尤後裔三苗族,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相傳,上古時帝堯因兒子丹朱行為不檢,故而把帝位禪讓給舜。當時居住在河南南部至湖南洞庭湖、江西鄱陽湖一帶的三苗部族比較強大,他們也反對禪讓。丹朱就聯合三苗起兵,與舜爭奪天下。舜派大禹領兵鎮壓,禹在丹水一帶打敗了三苗,三苗君主被殺,丹朱不知所終。三苗叛亂被平息後,舜帝將三苗族人遷徙到西北的三危山(中國甘肅敦煌)一帶居住。三苗後裔遂以危為姓,稱危姓。   在典籍《舜典》的“傳”中,曾將當時三苗的來龍去脈加以介紹說:“三苗,國名,縉雲氏之後,為諸侯,號饕餮。”在史籍《名義考》中也指出:“三苗建國在長沙,而所治則江南、荊、揚也。”   古代的三苗本來是江南的一個國家,是由縉雲氏的後裔所建,而所謂縉雲氏,則是黃帝時期的夏官,其封地就在今浙江省縉雲山的仙都山一帶,屬於黃帝屬下的一個諸侯國。傳至三苗的先祖,就是顓頊帝時期五行大臣之中的土正,叫作勾龍。勾龍有六個兒子,分別叫作伯常、仲右、叔真、垂、信、郎,後世著名的伯夷,就是垂的兒子,其後裔建有孤竹國(中國河北盧龍、遷安、遷西、灤縣一帶)。而其中的垂、信、郎三人在後來發展成為著名的“三苗”,稱“三苗之祖”。   三苗祖之一的“信”,就是後世著名的瑤族創世英雄盤瓠的父親,即瑤族的祖先。而三苗祖之一的“郎”,就是號稱“饕餮”的苗族祖先,被舜帝遷徙到三危山的,就是郎的兒子及其所率領的部族,因此稱危姓。   在漢朝時期,危氏族人的一支逐漸分遷西域,建有危須國(中國新疆和碩曲惠鄉),後在東漢章帝劉炟建初二年(公元77年)農曆6月被西域都護史班超所滅,後又復國,再於東漢永元六年(公元94年)農曆7月被班超之子西域長史班勇所滅。三國時期,危須國又復國,到曹魏齊王曹芳正始元年(公元240年)春季還曾進貢來朝。苗族、瑤族中危氏族人的歷史與漢族一樣,悠久賢長。 第二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初期周武王庶子,屬於以帝王賜姓為氏。   新邑在周穆王姬滿時期,為加強對東方地區的控制,將新邑擴建為周王朝的陪都,因有洛水流過其境,因此改稱為“洛邑”,周王朝的大量東部地區活動開始以後,稱洛邑為“成周”,成為周王朝在中原地區的政令中心。因此, 氏的後裔子孫便被改封遷居於更加南部的光州地區(中國河南信陽潢川)。到周幽王姬宮涅十一年(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滅亡,繼位的周平王姬宜臼將國都從宗周鎬京遷往成周......餘下全文>>

危字在姓名中的讀法

危姓是在宋版《百家姓》排名第140的姓氏,危姓起源有三個說法:一說是危姓來自三苗族所居住的地方而起的姓氏;一說是危姓來自周武王庶子的賜姓;一說是危姓來自甄豐之子甄尋根據避難地方的名字而起的姓氏。

危[危,讀音作wēi(ㄨㄟ)]

危姓,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廣東英德、廣州花都,遼寧清原,山西太原、大同,陝西韓城,湖北老河口,湖南芷江,江西南康、撫州、崇仁、峽江,福建清流、建寧、廣西南寧,安徽東至等地均有分佈。壯族、漢族、仡佬族、布依族有此姓。南唐有危全諷,為將;宋代有太常博士危佑;元代有危復之;清代有危龍光,南昌人。

危是不是少數民族的性

危姓是在宋版《百家姓》排名第140的姓氏,危姓起源有三個說法:一說是危姓來自三苗族所居住的地方而起的姓氏;一說是危姓來自周武王庶子的賜姓;一說是危姓來自甄豐之子甄尋根據避難地方的名字而起的姓氏。

史姓的來源?

史姓起源參考之一

「史」源出 :

一:以官為氏。據《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史氏,出自周太史佚之後。佚亦作「逸」,史乃官名,亦稱「作冊逸」,「尹佚」主要職責是紀錄天子言行。有人將史佚與姜太公,周公,召公並稱為「四聖」。其後以史為氏。

二:為「昭武九姓」之一。(見「何」姓),史國故址在今烏茲別克,撒馬爾罕之南。一度歸唐朝管轄,唐高帝永徽年間歸附中原,後為史氏。

三:阿史那氏,居兜牟山,北人呼為突厥窟,歷魏晉十代為君長。後屬茹茹(蠕蠕),阿史那最為首領。後周末年,逐滅茹茹,霸強北土,蓋百餘年,至處羅蘇尼失等歸化,號阿史那,唐開元年間更為史氏。

家族名人

史思明(?- 761) 本名窣幹,唐玄宗賜名思明,為唐朝寧州的夷人,突厥族。驍勇有才略,安祿山起兵造反時,史思明受命攻略河北。後安祿山為其子慶緒所殺,思明則殺慶緒而自立為大燕皇帝,不久亦為其子史朝義所殺。

史可法(1601 - 1645)字憲之,一字道鄰。明代祥符(今河南省開封縣)人。崇禎年間進士,曾任右僉都御史,巡撫皖、豫,後任命為南京兵部尚書。福王立,加武英殿大學士,督師揚州。清多爾袞致書勸降,堅拒,城破被害。

清乾隆時追諡為忠正。後人尊稱為史閣部。

地望分佈:陝西京兆郡,安徽宣城郡,湖北武昌郡。

史姓起源參考之二

今天史姓在大陸是第八十大姓,在臺灣史姓並未進入前一百大姓之列。史姓是以官名為姓。遠祖始於上古黃帝時期。相傳黃帝的史官倉頡,發明文字代替結繩記事,他的後代,為了紀念這位祖先,便以他的官名“史”為姓。 發展與演變:西周初年,有一位名為尹佚的人擔任太史(管理觀察天文,曆法的官員),史稱太史尹佚。他的子孫世襲這一官職,同時以官名“史”為姓。此外,史姓尚有幾大來源。春秋時期,晉國有史黯,秦國有史顆,衛國有史魚,他們的後代都以“史”為姓。又據唐書所載,「史」氏為「昭武九姓」之一。隋唐時期,祁連山北邵武城(今甘肅省臨澤縣)有康居國,後為匈奴擊敗,遷至中亞(今烏茲別克的布哈拉一帶),建立了安,曹,何,康,石,米,史,火尋,戊地等九個小國。其中米國在今天的烏茲別克撒馬爾罕西南一帶。唐高宗永徽年間,「昭武九姓」先後歸附內地,其中有「史」氏。國人遂在中原定居繁衍,以“史”為姓。在唐朝時候, 還有少數民族姓阿史那氏,後來改姓“史”姓。唐朝的突厥人中也有史姓,比如安史之亂中的史思明,史朝義父子。史姓後來主要在中原和關中地區發展,並形成了京兆,武昌兩大著名郡望。

孟姓起源

孟姓起源

一、出自姬姓

據史書記載,黃帝姓公孫,是少典氏部落首領的兒子。他生於壽丘(今山東曲阜),長於姬水,故又姓姬;後居軒轅之丘,因此號軒轅氏;再遷有熊(今河南新鄭),也稱有熊氏。

叮帝領導的部族是一個農業部族,發祥於姬水,生活於渭水流域,通過與炎帝、蚩尤部落的戰爭,勢力不斷壯大,最終黃帝取得了統治華夏的大權,因此,他們的活動範圍主要在中原地帶,屬土,土呈黃色,被尊為黃帝。

相傳,黃帝發明了衣帽,教人們建造房屋,製造車船、弓箭,他的妻子螺祖發明了養蠶技術,其史官倉頡造字,羲和佔日,常儀佔月,容成作歷,從而開始產生天文、曆法等。他能“以玉為兵”,開採荊山(今河南靈寶)之銅煉鼎,以作為國家的象徵。鼎煉成時,黃帝乘龍昇天,群臣牽衣不捨,追至橋山而去。人們只得葬其衣冠、弓箭為墓,其地就在今天的陝西省黃陵縣的“黃帝稜”。

據說,黃帝有子25人,其中有14人得姬、酉、祁、己、膝、蚜、任、荀、僖、姑、儇、衣共12姓。玄囂是黃帝正妃嫘祖所生,與黃帝同為姬姓。玄囂有子嬌極,嬌極有子高辛,他就是五帝之一的帝嚳。

隨著黃帝部落的壯大,他的一些近親部落開始向四方拓展,開闢新的天地,而姬姓的周族是留守在祖先發祥地的一支部;落。傳說,帝嚳元妃有邰氏女姜螈,在野外踩了巨人足跡而懷孕,生下了一個男孩,她以為不祥,就把孩子丟棄了。但結果出現了許多怪異的現象,馬、牛自覺地躲避而不去踩他,飛鳥用自己的翅膀溫暖他。姜螈以為他有神靈保佑,便把他抱回撫養長大。因為當初曾經想拋棄他,就給他取名為“棄”。他就是周人傳說中的第一位著名的祖先。

棄從小就喜歡玩種植麻、菽之類的遊戲,長大後居然成為種莊稼的能手,善於“相地之宜”,知道什麼樣的土質適合種植什麼樣的莊稼。當地的人們紛紛向他學習,促進了農業的進步。帝堯聽說後,提拔他做了農師,管理農業,天下得其利。舜時,他被封於邰,號為“后稷”,別姓姬氏。

棄的後代子孫歷代為夏朝的農官,其官職名稱都稱后稷。最後一任后稷死後,他的兒子不簾立,時值夏代末年,政局不穩,不(空-工+出)放棄了“后稷”的農官職位,跑到了“戎狄之間”。後來,經過數代的努力與遷徙,終於在岐山之下尋找到了適宜於周人發展的土地。在這裡,他們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建設起了一個有較大實力的邦國。

孟氏家族出於姬姓魯國,而魯國的始祖便是周初大名鼎鼎的周公:

在商末周初的社會劇烈變動中,周公是一位政治上的風雲人物。周文王去世後,他輔佐武王,在周武王滅商的過程中,一直是武王的得力助手。武王死後,他又輔佐成王,為穩定和鞏固周朝的統治可謂嘔心嚦血。正由於他對西周王朝的卓越貢獻,他得以受封,擁有今山東西部、南部乃至江蘇北部的地區,建立了魯國,以輔佐周室。魯國成為當時諸侯國中的重要封國,備受列國尊重。在這片土地上,周公的後代繁衍生息,孟氏家庭就是其中的一支。

周公名旦,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早年的周公就以仁、孝聞名,後來,他隨武王伐紂,功勳卓著,武王去世後,成王年幼,周王朝又新建,政局不穩,面臨嚴峻的考驗,周公毅然攝政,成為西周初年傑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周公攝政之初,兢兢業業。在周朝新建、殷遺勢力蠢蠢欲動、而周成王年齡較小、還不足以控制天下局面的特殊背景下,周公為穩定人心,安撫內外,做了大量的工作。但這也引起了周王室貴族的疑懼,他們認為周公將對成王不利,有取代成王的企圖。而以紂子武庚為核心的殷商殘餘勢力則趁機連通反周力量商奄、薄姑以及周公的兩個弟弟管叔、蔡叔起兵叛亂。

面對內憂外患的局面,周公臨危不亂,他做了一番“內弭父兄,外撫諸......餘下全文>>

百家姓初姓起源

明代王圻著《續文獻通考》中的《氏族源流》記載:“湯之支裔有初氏。”,商代成湯王的後代有初氏。商湯是黃帝第十八代。未見到後人資料。3出自祁姓,傳說,北宋1010年左右,皇上喊負責管理錢糧的度支員外郎祁暐,將祁卿家錯喊為初卿家,因沒人敢指出皇上的口誤,於是從祁暐和他的爺爺開始,改為初姓。4、出自滿族老姓:綽克秦氏。綽克秦氏(COKI HALA)見於《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以地為氏,世居綽克秦,後改漢姓初。未見到後人資料。注:度支:宋朝中管理全國財政預算部門,相當於財政部,屬於戶部的一個司;員外郎:官名,副職,相當於現在的副司長。 遷徙路線: 初慧安一脈遷徙路線: 據初慧安於五代後唐同光二年(924)年立塋於煙臺芝罘西陀碑文記載:根據五音屬羽,考證初姓傳宗,初姓祖先為荊楚一脈,居住在荊楚(相當於長江中游地區),襲受國封,四到八世,老祖為了追求清淨,長壽,拋棄富貴,平安隱居湖南衡陽,從東周楚國楚武王即位(公元前740年)開始經歷30世,晉朝(265-420)時遷往湖北江陵(現在的荊州市),經歷21世,唐(618)初再遷遼寧錦州杏山,歷15世,五代後梁時期(907-923),因北方戰亂,唯有山東東部安寧,初慧安於五代後唐時期(約924年),自遼西錦州杏山遷到山東煙臺芝罘,後唐同光二年(924)年立塋於煙臺芝罘西陀磯島,到金朝時分社各宗,時十七世塋,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有二十一世塋,開始立新塋於宅後。到了明代萬曆壬子(1612)年,共三十一世塋。明代中期,由於倭寇侵擾,初姓又陸續遷離芝罘,磯島無人留居,古碑被土痞推入海中。清朝1796年(乾隆五十七年),放寬了出關禁令;初姓先輩陸續從山東前往遼寧、黑龍江、吉林等。初姓全國、國外都有分佈。從楚武王即位(公元前740年)開始到後唐同光二年(924)年,共計66世塋。從後唐同光二年(924)年初慧安第一代到明代萬曆壬子(1612)年河西初化為三十四代,到現在約50代左右。

郡望堂號: 南郡:秦以所佔楚地置南郡,治郢,移江陵。孫吳曾移治公安。西晉舊治江陵。隋南郡即荊州 齊郡:西漢先為臨淄郡,後改齊郡,治臨淄。隋唐為青州北海郡。 宗族特點:1、忠孝;2、正直;3、守法;4、勤勞樸實。

初姓歷史名人: 煙臺芝罘西陀古瑩碑文提到的名人有: 宋代:開封初虞昌,德清縣令; 初暐,淳化三年(992)進士;密州(諸城縣)初燮(xie),熙寧(1068)間舉人;初西美任鄆州;初汝為(十世)元豐(1078)登科。元代:初才(二十四世),元貞(1295)初任江淮等處行中書省左右司督事;尚書入中書省;明代:黑石社九代初得,奉直大夫,任直隸隆慶州知州;潛江縣初灝(hao),洪武(1368)年中舉,授知縣;潛江縣初珍,成化(1465)年間人;務本社初浩,成化四年(1468)任陝西郟鄜州州判;潛江縣初杲(gao),字啟昭,正德(1506)進士,授監察御史、雲南佈政參政;黑石社初賢(三十四世)成化(1465)舉人,直隸隆慶州知州,大明府知府,山西慶陽府知府,廣西慶遠府知府;青州博興縣初珏(jue),嘉靖(1522)中任六合縣縣丞;初旦,萬曆(1573)年間,山西太谷縣知縣。初抃(bian),省除江東道宣慰司奉差;河西初化(三十四世),明萬曆壬子年(1612)人。注:江南東道—唐初置江南道,後分東西二道,東道治蘇州,轄今蘇南及浙、閩之地。 <古今圖書整合 >明倫彙編氏族典 →第 63 卷 ,初姓部列傳: 宋:初虞世 按《姓氏急就篇》:宋有初虞世。初虞昌 按《萬姓統譜》:虞昌,開封人,任清縣令。初房 按《鄭樵&......餘下全文>>

“風姓起源”

風(Fēng )姓源流單純,源出有一:

出自伏羲之後,以風為氏。據《帝王世紀》雲:“伏羲氏,風姓也。”又《竹書紀年》曰:“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為風姓。”伏羲之後,有的相傳姓風,稱為風氏。據專家認為,伏羲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和思考,開始“正姓氏,制嫁娶”,實行男女對偶婚。伏羲自定風姓,其他或以所養動物為姓,或以所種植物為姓,或以居所為姓,或以官職為姓等,於是中華姓氏自此起源。如今,中華姓氏雖3000餘眾,如溯流而上,皆可追至太昊伏羲。專家認為,伏羲時期,為制嫁娶,姓與氏有嚴格區分,以女子為傳承中心的宗族皆稱姓,以男子為傳承中心的宗族則稱氏。“氏同姓不同者,婚姻互通;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遠古的先民以姓氏制嫁娶,實現了從愚昧向文明的跨越。

得姓始祖:伏羲。相傳伏羲的母親華胥氏外出,在雷澤中無意中看到一個特大的腳印,好奇的華胥用她的足跡丈量了大人的足跡,不知不覺感應受孕,懷胎十二年後,伏羲降生了。晉皇甫謐《帝王世紀》說:“太昊帝庖犧氏,風姓也,燧人氏之世有巨人跡出於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於成紀。”東晉王嘉《拾遺記》說:“春皇者,庖犧之別號。所都之國有華胥之州,神母遊其上,有青虹繞神母,久而方滅,即覺有娠,歷十二年而生庖犧。”唐司馬貞《補史記·三皇本紀》說:“太暤包犧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曰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庖犧於成紀。蛇身人首,有聖德。” 伏羲的後代子孫,有的相傳姓風,稱為風氏。故風姓的得姓始祖就是伏羲。

燧人弇茲氏自立姓氏為“風”,這是中國人最早之姓。

風姓共分為十部:一為天芎部,二為天齊部,三為天乙部,四為合雄部,五為天陽部,六為天陰部,七為候鳥部,八為候蟲部,九為雷雨部,十為天皇部。

燧人氏晚期的分支幾乎遍佈中華大地,其中重要的族繫有弇茲氏、婼氏、華氏、胥氏、華胥氏、赫胥氏、仇夷氏、雷澤氏、盤瓠氏等。他們主要分佈在今甘肅省境內,西起敦煌(古瓜州)、三危山、疏勒河、弇茲山;東達慶陽、華龔、河水,直至陝西境內的北洛河;南至湟中拉脊山、日月山、成縣、禮縣、康縣、鳳縣,直至秦嶺以南的華陽。其活動中心(觀星象祭天中心)主要有三處:一為合黎龍首山(古崑崙山),二為湟中拉脊山,三為六盤山。燧人氏的直系允姓、風姓、婼姓,分佈在其周圍。

仲姓起源

一、姓氏源流

仲(Zhòng)姓源出有四:

1、出自上古高辛氏,為黃帝的後裔,以人名為氏。黃帝有曾孫,號高辛氏,有“八才子”,號稱“八元”,與顓頊之子“八愷”齊名,高辛氏的“八元”中,有仲堪、仲熊兩兄弟的後代子孫,以祖上的名字的“仲”字為姓,遂成仲氏。

2、出自任姓,氏商朝開國君王湯的佐相仲虺的後代。仲虺,本奚仲之後,輔佐湯治理天下,立有殊勳。仲虺之後以祖字命姓,遂為仲姓。周朝樊侯仲山甫即其後。

3、出自姬姓,春秋時魯國公子慶公,字公仲,因亂魯而遭譴責。慶公死後,其子孫有由於避仇者,以其字為姓,稱仲氏。

4、出自子姓,以祖字為姓。春秋時宋國君主宋莊公之後。宋莊公的兒子字子仲,子仲的子孫字“仲”為姓,成為仲氏的一支。

★★★得姓始祖:仲堪。仲姓一支,據《元和姓纂》記載上說,是高辛氏才子八元仲堪,仲熊的之後代,以父字為氏。從《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上看來,另一支是魯桓公子慶父子孫號仲孫,亦稱仲氏,又仲虺湯左相,子孫氏焉,仲尼弟子有仲由,字子路。由此可見我國的仲氏家族來源端多。不過有一個共同特點,這些古人的後裔之以仲為姓,都是在歷史上的秦漢以前,因此仲氏家族的古老,自是不容置疑的。仲氏家族的始祖仲堪,是一位大有來頭的人,最早的仲堪和仲熊,都是上古時名列“八元”的賢者。所謂“八元”是指當時8位最有才德、最善於治事的人。他們的當時職務,相當於現在的教育部長。望族居樂安郡(今山東省廣饒縣)。《百家姓》注居中山郡(今河南省登封縣)。仲姓後人尊仲堪為仲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佈

仲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上古時候,黃帝是著名的氏族部落首領,他的部落崇拜龍圖騰。黃帝有一個曾孫名叫帝嚳,也是氏族首領,身邊有八才子,史書上稱為“八元”,都是很賢能的人。這八個人當中有兩個分別叫作仲堪和仲熊,是兄弟,他們的後代都以仲為姓氏,是仲姓的先祖。另外,一說黃帝的後代中有個叫奚仲的,奚仲的子孫有的以他的名為姓氏,稱為仲氏,是仲姓的另一個起源。到了春秋時期,宋莊公和魯桓公分別有一個兒子以仲為字,他們的後代中有的以仲為姓氏,成為仲姓發展史上的又一支起源。據《仲氏族譜》載:“漢更始元年赤眉琅笽樊崇等亂山東逃於濟寧延就亭遂家焉,更名橫坊村即今仲家淺”。仲氏在仲淺村落腳,後來常有外出另居的,以至仲姓佈於許多省份,北至黑龍江訥河也有仲氏。唐開元七年(公元719年),在任城任官的賀知止見到仲子三十六代孫仲文,念其祖英烈,遂於仲淺村建廟以祀仲子,仲子廟建成後,仲氏後裔、官員名士路過或專程前來祭祀,香火不絕(餘略)。

三、歷史名人

仲 熊:上古進名列“八元”的賢者。“八元”指當時位最有才德、最善於治事的人,即《左傳》提及過的:伯奮、仲堪、伯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李裡、仲熊、忠肅共、懿、宣、惠、和,天下之民,謂之“八元”。仲堪、仲熊,是被舜帝舉為“布王教於四方”的人。

仲 虺:曾作《仲虺之誥》,因而名垂青史。

仲 由:春秋時魯國人,字子路,孔子的得意弟子,他直率勇敢,仕衛為邑宰。

仲 並:宋代進士,官至光祿丞。工詩文。有《浮山集》。

仲 仁:北宋畫家、高僧,會稽人。住衡州華光山,號華光長老。善畫梅,用水墨渾寫,創為墨梅,亦畫山水平遠小景,有《華光梅譜》。

仲長統:東漢哲學家,字公理,高平人。好學,敢直言,官至尚書郎。他提出“人事為本,天道為末”的論點,否認“天命”,著有《昌言》一書傳世。

仲大年:宋代良吏,淳熙中知內江,敷教寬平,人感德之。

仲肇琚:又名仲八,民國山東贛榆(今江蘇贛榆)仲官河村人。綠林......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危姓起源?
馬姓起源?
張姓起源?
任姓起源和歷史?
竇姓起源?
程姓起源?
冀姓起源?
秦姓起源?
臧姓起源?
榮姓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