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族的民風民俗?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03日

漢族的民俗民風有哪些

漢族自古對各種宗教信仰採取相容幷蓄的態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漢族宗教的主要傳統觀念。

歷史上漢族人一部分信仰道教和佛教;後來天主教、基督教傳入中國,又有一些人開始信仰這些宗教。

幾千年來,提倡以仁為中心,重視倫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體系形成的儒家學說對漢族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漢族由於分佈地區廣大,其傳統住房因地區不同而有不同的樣式。居住在華北平原的漢族,其傳統住住房多為磚木結構的平房,院落多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為代表;居住在東北的漢族,其傳統住房與華北基本相似,區別在牆壁和屋頂,那裡的住房一般都很厚實,主要是為了保暖;居住在陝北的漢族,則根據黃土高原土層厚實、地下水位低的特點挖窯洞為住房,窯洞不僅冬暖夏涼,而且不佔耕地面積;居住在南方的漢族,其傳統住房以木建房為主,講究飛簷重閣和律卯結構。由於南方各地習俗和自然條件不同,在住房建築佈局上也有差異。如丘陵山地的樓房依山而建,江浙水鄉則注重前街後河,福建的土樓龐大而美觀,蘇州的樓閣小巧而秀麗。

贊助廣告

無論南方還是北方的漢族,其傳統民居的共同特點都是座北朝南,注重室內採光;以木樑承重,以磚、石、土砌護牆;以堂屋為中心,以雕樑畫棟和裝飾屋頂、簷口見長。

漢族主要從事農業,主食以小麥、玉米、稻米等為主,輔以蔬菜、豆製品和雞、魚、豬、牛、羊肉等副食,茶和酒是傳統飲料。以大米為主食的,習慣將大米做成米飯、粥或米粉、米糕、湯圓、粽子、年糕等各種不同的食品;以小麥為主食的,習慣將麥面做成饅頭、麵條、花捲、包子、餃子、餛飩、油條、春捲、炸糕、煎餅等。講究並善於烹任,是漢族的一大飲食特點。不同地區的漢族人民以炒、燒、煎煮、蒸、烤和涼拌等烹飪方式,經過長期的實踐,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味。漢族的粵、閩、皖、魯、川、湘、浙、蘇等八大菜系,聞名於海內外。

贊助廣告

漢族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國漢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漢族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有太湖的薰豆茶、鼎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成都的蓋碗茶、臺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等。

漢族的服飾比較複雜,從古到今,變化很大。古代服裝有裙裝、袍服、襦褲服等。到近現代,漢族服飾開始改變,古代服裝幾乎被完全淘汰,代之而起的是:男子穿簡化了的長衫和馬褂,頭戴呢帽、皮帽、毛線帽,也有的穿西式禮服、戴呢帽;女子最初穿簡化了的上衣下裙,以後流行穿改良的旗袍,也有的以連衣裙作禮服。公職人員和知識分子穿中山裝,城鄉男女則穿對襟和大襟式的衣服。50年代,城市男女多穿藍幹部服,男女服裝的區別只在於領口不同和衣袋的多少,進入80年代以後各地流行起西服、夾克、風衣、運動衫、呢大衣、羽絨服等,特別是女青年的服裝更是款式新穎多樣,追逐著服裝時尚的新潮流。

漢族的節日很多,主要是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元宵節、中秋節等等。過"春節"又稱為過年,是漢族人千百年來的傳統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過年時,除夕要守夜,初一要拜年。

漢族人口眾多,習俗各異。如今男女婚嫁大都已移風易俗,採用簡單而又熱鬧的婚禮。但在有些漢族地區的農村,傳統的民俗至今仍然儲存著。

據史料記載,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以前稱"華夏"或"諸夏"。無論是在政治、軍事、哲學、文學、史學、藝術諸方面,還是在自然科學領域中,漢族人民都創造了許多輝煌的業績。

漢族人民歷來以簡樸、富於創造精神著稱。漢族歷史上的經濟是以農業為主,兼營家庭副業,......餘下全文>>

漢族的風俗習慣

漢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古老民族,由於其歷史悠久,文化發達,所以風土人情多姿多

彩,豐富異常。

1. 尚農務本

漢族是一個古老的農業民族,自古以來農業人口一直佔總人口的百分之八九十以上,尚農風俗源遠流長。從遠古起,漢族就視農業為本業。早在戰國時期韓非就提出了“以農業為本”的主張。他說:“倉稟之所以實者,耕農之本務也。”《韓非子·詭使篇》。在尚農思想的影響下,漢族社會形成了“男耕而食,婦織而衣”《商君書·畫策篇》。“男耕女織”可說是一幅典型的漢族社會風土人情畫。只是到了現代,特別是解放後才有了較大的變化。

二十四節氣是漢族農曆特有的重要部分,它的形成和創立與漢族古代勞動人民的農業生產習俗密切相關。隨著一年四季氣候的變換,農事和農活的內容也隨著變化。二十四節氣名稱本身的含義,都明顯地反映了這一點。至今漢族農民仍習慣按節氣進行農事,安排農活。

與尚農風俗相關的是漢族對土地神的崇拜。《白虎通義》雲:“地載萬物者,釋地所以得神之由也。”土地神崇拜的形式是“社祀”,土地神稱為社神或社主,祭土地神的地方稱社。《禮記·郊特牲》雲:“壯、祭土,而主陰氣也……壯,所以神地之道也。”發展到後來,漢族社會層層都有社祭。民間對土地神的信仰十分廣泛,解放前土地廟幾乎到處可見。

2. 尊祖敬老

尊祖敬老是漢族的千古遺風。尊祖即是對祖先的崇拜。商代時即信上帝與祖先合一的一元神,周代則信上帝與祖先分開的二元神,而崇拜祖先神是更為重要的傳統。漢族的祖先崇拜主要是祭有功績的遠祖和血緣關係密切的近祖。

崇祖習俗直到近、現代。民間尊祖的祭祀活動仍十分隆重,有時祭、堂祭、節祭、歲祭、房祭、祠祭等,逢年過節有的還要瞻仰歷代祖宗遺容面像,以表不忘祖宗,並與祖宗共享喜慶或求祖宗賜福保佑。漢族供奉祖先的地方叫祖廟或宗廟,祖廟、宗祠遍佈各地。

與尊祖習俗相關,在封建宗法制的長期影響下,漢族喜聚族而居,定期纂修宗譜。由於聚族而居,漢族自古多三世同堂,及至五世同堂,有的累世同居長達幾百年,真是“長幼濟濟,風禮著聞”。這種世代同居共財的宗族,俗稱“義居”或“義門”。明代時浙江省浦江縣鄭氏甚至九世同居,明太祖就曾詔旨特敕建造鄭義門給予旌表。如今家庭形式雖趨向小型,但三代同堂的家庭乃較普遍。

從尊祖延伸而來的敬老習俗在漢族中根深蒂固。《詩經·大雅·既醉》雲:“孝不匱,永賜爾類。”意即孝子敬老的孝意無窮無盡,勢必經常感化影響整個家庭,乃至整個民族。漢族民間敬老習俗,相沿至今,是值得發揚光大的優良傳統。

3.姓氏及名字

最初,漢族的姓、氏是有區別的。原始的姓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族號。“姓”字就是由“女”和“生”字合成。許多古姓都有“女”旁,如姜、姚、姬等。氏是姓的分支。由於子孫繁衍,一族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地,每一支都有一個特殊的記號作為標誌,這就揣氏。後來,姓和氏就沒有多少差別了。

4.建築形式

漢族由於分佈地區廣大,其傳統住房因地區不同而有不同的樣式。居住在華北平原的漢族,其傳統住住房多為磚木結構的平房,院落多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為代表;居住在東北的漢族,其傳統住房與華北基本相似,區別在牆壁和屋頂,那裡的住房一般都很厚實,主要是為了保暖;居住在陝北的漢族,則根據黃土高原土層厚實、地下水位低的特點挖窯洞為住房,窯洞不僅冬暖夏涼,而且不佔耕地面積;居住在南方的漢族,其傳統住房以木建房為主,講究飛簷重閣和律卯結構。由於南方各地習俗和自然條件不同,在住房建築佈局上也有差異。如丘陵山地的樓房依山而建,江浙水鄉則注重......餘下全文>>

漢族民風民俗有那些?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春節習俗——貼窗花

新春佳節時,許多地區的人們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一一一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而且也為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

剪紙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人們一般稱其為"窗花"。

剪紙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人們一般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喜氣洋洋。

春節習俗——貼福字

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據《夢樑錄》記載:“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換門神,掛鐘旭,釘桃符,貼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貼春牌”即是寫在紅紙上的“福”字

“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福"字倒貼在民間還有一則傳說。明太祖朱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準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后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馬皇后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檢視,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漳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於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后。

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過去民間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說法,“福”字以前多為手寫,現在市場、商店中均中出售。

春節習俗——守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為什麼稱作“熬年”呢?民間世世代代流傳著這麼一個有趣的故事:相傳,在遠古的洪荒時代,有一種凶惡的怪獸,人們叫他"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獸就要從海里爬出來傷害人畜,毀壞田園,降災於辛苦了一年的人們。人們為了躲避年獸,臘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關緊大門,不敢睡覺,坐等天亮,為消磨時光,也為壯膽,他們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獸不再出來,才敢出門。人們見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賀道喜,慶幸沒被年獸吃掉,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麼事情,人們對年獸放鬆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江南的一個村子裡,一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餘下全文>>

中國漢族的 新年風俗

中國的元旦,據傳說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南北朝時,南朝蕭子云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

中國最早稱農曆正月初一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正月初一從哪日算起,在漢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統一的。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並不一致。夏朝的夏曆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曆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初一為元旦。從漢武帝起,才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曆的正月初一)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這是夏曆,亦即農曆或陰曆,還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元旦。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曆(實際使用是1912年),並規定陽曆(公曆)1月1日為“新年”,但並不叫“元旦”。

今天所說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並將公曆1月1日正式定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改為“春節”。

我國各民族的風俗習慣 20分

中國少數民族風俗習慣

在我國少數民族中,從事農業生產的佔大多數,他們雖然都以糧食作物為主食,但飲食習慣不盡相同。北方的朝鮮族、回族,新疆的維吾爾族和南方大部分民族主要食用粳米,而傣、侗和水族等嗜食糯米。居住在高原、山區以及北方平原地區的民族主食品種繁多,五穀雜糧俱食。在食品做法上,各民族之間也不完全相同。佤族、黎族喜歡用竹筒做飯,做出的飯帶有新竹的清香;流動性較大的遊牧民族常以青稞、燕麥等做成炒麵;廣西山區的瑤、侗等族愛吃用油炒後泡開的茶葉加鹽煮成濃湯,然後沖泡炒大米花和炒黃豆的“大油茶”;新疆少數民族將麵粉、玉米或高梁面烘烤成饢(波斯語“麵包”之意)作為日常主食;他們還特別喜歡吃“帕羅”,這是一種用羊油、羊肉、蔥頭、胡蘿蔔、葡萄乾等做的甜米飯,用於捏團抓食,通常被人們稱為“抓飯”,此外,新疆維吾爾族的烤羊肉串、朝鮮族的冷麵和回族的炸饊子,也都各具特色。

我國某些少數民族還有忌食的習俗,如遊牧民族忌食狗肉;藏族忌食魚類;穆斯林忌食豬肉等,我們要尊重他們的習俗。

反映在戀愛婚喪方面,如深受男女青年喜歡的哈薩克族的“姑娘追”和布依族的對歌“丟花包”,回族實行的無棺土葬和藏族實行火、水、天葬。這些習俗的形成受宗教信仰和傳統習慣的影響,有著複雜的社會和歷史原因。我國民族風俗多種多樣,民族文化異彩紛呈。藏族人民能歌善舞,以踢踏舞馳名,樂曲節奏悠揚、向以鼓鈸、歡樂自在。蒙古族牧民精騎善射,射箭、賽馬、摔跤是一年一度“那達慕”大會的精彩節目,傳統的演唱形式是深受群眾喜愛的“好來寶”,馬頭琴是最富特色的民族樂器。哈薩克族的服飾以帽子最具特色,男子戴黑絨圓高統帽,女戴圓頂繡花棉帽等等。

滿族

明朝末年,滿族英雄努爾哈赤經過30年的努力,統一了中國東北地區的女真人,初步形成滿洲民族,即滿族。他把滿洲人分別組織在黃、白、紅、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族之中,實行全民皆兵。後來,滿族政權還陸續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1644年,八旗鐵騎入關,佔領北京,席捲大江南北,建立了疆域遼闊的清帝國。

滿族人很早就信奉薩滿教,每逢祭祖、祭天,要由薩滿戴上神帽,穿上裙子,繫上腰鈴,擊鼓起舞,邊禱邊跳。滿族人重禮節,有一個時期,小輩對老輩是三天一小禮,五天一大禮;三天見長輩要請安,五天見長輩要“打千”。男人打千要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膝,像拾東西一樣;女人打千要扶膝下蹲。滿族男人留髮梳瓣,穿馬蹄袖袍褂,繫腰帶;婦女頭頂盤髻,穿寬大直統旗袍,不纏足。今天,旗袍已經成為典型的東方婦女服飾,風靡全球。

我國的滿族人有一半以上居住在遼寧省,其它散居在吉林、黑龍江、河北等省,以及北京、西安和成都等大城市。

朝鮮族

我國的朝鮮族主要生活在東北三省和內地的一些大城市。居住最集中的地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長白朝鮮族自治縣。他們居住的地區是我國北方的“水稻之鄉”。

朝鮮族的房屋屋頂由四個斜面構成,房屋正面開三扇或四扇門,室內用磚或石平鋪成炕,進屋脫鞋,席炕而坐。朝鮮族婦女的傳統服裝是短衣長裙,以長布帶打結。男子也穿短衣,外罩坎肩,褲腿寬大。朝鮮族能歌善舞,姑娘們愛盪鞦韆和在跳板上飛騰,小夥子則喜歡一對對扭在一起摔跤,似猛虎角力。朝鮮族的傳統食品有冷麵、泡菜和打糕等。

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他們散居全國各地,是我國分佈最廣的少數民族。他們主要聚居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在甘肅、青海、河南、河北、山東、雲南等省也有聚居區。

回族的形成與發展深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居民大多信仰伊斯蘭教,在我國也稱回教。回族喜歡環清真寺而居,在農村往往自成村落。他們......餘下全文>>

中國漢族元宵節的風俗

中國漢族元宵節的風俗:

1、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在我國是由來已久的習俗,雖然有些地方上的差異,但是不管是元宵還是湯圓,代表的意義還是相同的,代表著一家人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所以在元宵節,一家人在一起一定會吃上幾個元宵。

2、猜燈謎:每逢農曆正月十五,傳統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增添節日氣氛。“猜燈謎”又叫“打燈謎”,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深受社會各階層歡迎。

3、舞獅子:“舞獅子”又稱“獅子舞”一般由三人完成:一人充當獅頭,一人充當獅身和後腳,還有一人當引獅人。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4、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正月十五耍龍燈,載歌載舞的節日氛圍,流傳於很多地方。

5、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多在一些民間節日裡由舞蹈者腳上綁著長木蹺在廣場進行表演。踩高蹺技藝性強,形式活潑多樣,而且流動方便無異於活動舞臺,因此深受群眾喜愛。

6、送花燈:也叫“送孩兒燈”。即在元宵節前,孃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表示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貴子。

元宵節其實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未婚男女藉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物件。流傳到今天不知道單身的你,在元宵節會有什麼想法,不過即便沒有擺脫單身,和家人一起團團圓圓過個節也是很不錯的。

中國漢族人民的習俗圖片

抱歉圖片沒有,不過漢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古老民族,由於其歷史悠久,文化發達,所以風土人情多姿多彩,豐富異常。

漢族的文化豐富多彩,在其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過程中,開放虛懷、兼收幷蓄,形成了齊魯、中原、燕趙、關中、巴蜀、荊楚、吳越、嶺南、滇黔、閩臺、鬆遼、徽贛等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反映了漢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彩性等。

中文名

漢族習俗

特點

豐富異常

作用

反映了漢族文化的多元性

屬於

漢族

姓氏

最初,漢族的姓、氏是有區別的。原始的姓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族號。“姓”字就是由“女”和“生”字合成。許多古姓都有“女”旁,如姜、姚、姬等。氏是姓的分支。由於子孫繁衍,一族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地,每一支都有一個特殊的記號作為標誌,這就是氏。後來,姓和氏就沒有多少差別了。

而漢族之姓則多出於黃帝,炎帝之後,故又稱“炎黃子孫”。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時期,所以中國的許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 姓是作為區分氏族的特定標誌符號, 如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傳說黃帝住姬水之濱,以姬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賜姓為姒。此外,部落首領之子亦可得姓。黃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屬二姓。祝融之後,為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八姓,史稱祝融八姓。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母系氏族制度過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漸被階級社會制度所替代,賜土以命氏的治理國家的方法、手段便產生了。氏的出現是人類歷史的腳步在邁進階級社會。姓和氏,是人類進步的兩個階段,是文明的產物。夏、商時期,貴族皆有姓氏。姓的分支為氏,意思相當於家或族。夏王室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為己姓,己姓中有蘇、顧、溫、董、豢龍等氏。商王室為子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韋為彭姓。商代還有條氏、徐氏、蕭氏等十三個氏。周代是中國姓氏大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姓氏制度見於記載者較多。周王為姬姓,周王所封建的各諸侯國之君和卿大夫有同姓和異姓的區別。到東周春秋時,可考的有姬、姒、子、風、嬴、己、任、祁、芊、曹、董、姜、偃、歸、曼、熊、隗、漆、允等二十二姓。雖然周代貴族有姓,但只有女子才稱姓,未婚女子如齊姜、宋子,齊、宋為國名,姜、子為姓。已出嫁女子,如江芊、欒祁,江、欒為夫家國、氏名,芊、祁為女子本人的姓。當時有同姓不婚的習俗,故稱貴族女子的姓以示與夫家之姓有所區別。周代實行宗法制,有大、小宗之別。一個氏的建立表示一個小宗從大宗(氏)分裂出來,另立門戶。建立侯國要經周王認可,卿大夫立新家要得到君主允許,稱之為“胙之土而命之氏”。

除漢族外,中國其它民族的民風民俗民居

中國少數民族風俗習慣

在我國少數民族中,從事農業生產的佔大多數,他們雖然都以糧食作物為主食,但飲食習慣不盡相同。北方的朝鮮族、回族,新疆的維吾爾族和南方大部分民族主要食用粳米,而傣、侗和水族等嗜食糯米。居住在高原、山區以及北方平原地區的民族主食品種繁多,五穀雜糧俱食。在食品做法上,各民族之間也不完全相同。佤族、黎族喜歡用竹筒做飯,做出的飯帶有新竹的清香;流動性較大的遊牧民族常以青稞、燕麥等做成炒麵;廣西山區的瑤、侗等族愛吃用油炒後泡開的茶葉加鹽煮成濃湯,然後沖泡炒大米花和炒黃豆的“大油茶”;新疆少數民族將麵粉、玉米或高梁面烘烤成饢(波斯語“麵包”之意)作為日常主食;他們還特別喜歡吃“帕羅”,這是一種用羊油、羊肉、蔥頭、胡蘿蔔、葡萄乾等做的甜米飯,用於捏團抓食,通常被人們稱為“抓飯”,此外,新疆維吾爾族的烤羊肉串、朝鮮族的冷麵和回族的炸饊子,也都各具特色。

我國某些少數民族還有忌食的習俗,如遊牧民族忌食狗肉;藏族忌食魚類;穆斯林忌食豬肉等,我們要尊重他們的習俗。

反映在戀愛婚喪方面,如深受男女青年喜歡的哈薩克族的“姑娘追”和布依族的對歌“丟花包”,回族實行的無棺土葬和藏族實行火、水、天葬。這些習俗的形成受宗教信仰和傳統習慣的影響,有著複雜的社會和歷史原因。我國民族風俗多種多樣,民族文化異彩紛呈。藏族人民能歌善舞,以踢踏舞馳名,樂曲節奏悠揚、向以鼓鈸、歡樂自在。蒙古族牧民精騎善射,射箭、賽馬、摔跤是一年一度“那達慕”大會的精彩節目,傳統的演唱形式是深受群眾喜愛的“好來寶”,馬頭琴是最富特色的民族樂器。哈薩克族的服飾以帽子最具特色,男子戴黑絨圓高統帽,女戴圓頂繡花棉帽等等。

滿族

明朝末年,滿族英雄努爾哈赤經過30年的努力,統一了中國東北地區的女真人,初步形成滿洲民族,即滿族。他把滿洲人分別組織在黃、白、紅、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族之中,實行全民皆兵。後來,滿族政權還陸續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1644年,八旗鐵騎入關,佔領北京,席捲大江南北,建立了疆域遼闊的清帝國。

滿族人很早就信奉薩滿教,每逢祭祖、祭天,要由薩滿戴上神帽,穿上裙子,繫上腰鈴,擊鼓起舞,邊禱邊跳。滿族人重禮節,有一個時期,小輩對老輩是三天一小禮,五天一大禮;三天見長輩要請安,五天見長輩要“打千”。男人打千要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膝,像拾東西一樣;女人打千要扶膝下蹲。滿族男人留髮梳瓣,穿馬蹄袖袍褂,繫腰帶;婦女頭頂盤髻,穿寬大直統旗袍,不纏足。今天,旗袍已經成為典型的東方婦女服飾,風靡全球。

我國的滿族人有一半以上居住在遼寧省,其它散居在吉林、黑龍江、河北等省,以及北京、西安和成都等大城市。

朝鮮族

我國的朝鮮族主要生活在東北三省和內地的一些大城市。居住最集中的地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長白朝鮮族自治縣。他們居住的地區是我國北方的“水稻之鄉”。

朝鮮族的房屋屋頂由四個斜面構成,房屋正面開三扇或四扇門,室內用磚或石平鋪成炕,進屋脫鞋,席炕而坐。朝鮮族婦女的傳統服裝是短衣長裙,以長布帶打結。男子也穿短衣,外罩坎肩,褲腿寬大。朝鮮族能歌善舞,姑娘們愛盪鞦韆和在跳板上飛騰,小夥子則喜歡一對對扭在一起摔跤,似猛虎角力。朝鮮族的傳統食品有冷麵、泡菜和打糕等。

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他們散居全國各地,是我國分佈最廣的少數民族。他們主要聚居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在甘肅、青海、河南、河北、山東、雲南等省也有聚居區。

回族的形成與發展深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居民大多信仰伊斯蘭教,在我國也稱回教。回族喜歡環清真寺而居,在農村往往自成村落。他們的生......餘下全文>>

中國民族習俗

1.藏族

藏族主要分佈在西藏,其餘在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地。藏族人多信喇嘛教。

敬獻“哈達”是藏族對客人最普遍、最隆重的禮節,獻的哈達越長越寬,表示的禮節也越隆重。對尊者、長輩,獻哈達的時候要雙手舉過頭,身體略向前傾,把哈達捧到座前。對平輩,只要把哈達送到對方手裡或手腕上就行;對晚輩或下屬,就係在他們脖子上。如果不鞠躬或用單手送,都是不禮貌的。接受哈達的人最好做和獻哈達的人一樣的姿勢,並表示謝意。

藏民在見面打招呼時,點頭吐舌表示親切問候,受禮者應微笑點頭為禮。有客人來拜訪,藏民們等候在帳外目迎貴客光臨。藏民們見到長者或尊敬的客人,要脫帽躬身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地面;見到平輩,頭稍低就行,帽子拿在胸前,以示禮貌。男女分坐,並習慣男坐左女坐右。

藏民對客人有敬獻奶茶,酥油茶和青稞酒的禮俗。客人到藏族家裡作客,主人要敬三杯青稞酒,不管客人會不會喝酒,都要用無名指蘸酒彈一下。如果客人不喝、不彈,主人會立即端起酒邊唱邊跳,前來勸酒。如果客人酒量小,可以喝一口,就讓添酒。連喝兩口酒後,由主人添滿杯,客人一飲而盡。這樣,客人喝得不多,主人也很滿意。按照藏族習俗,主人敬獻酥油茶,客人不能拒絕,至少要喝3碗,喝得越多越受歡迎。

敬酥油茶的禮儀是:客人坐在藏式方桌邊,女主人拿一隻鑲著銀邊的小木碗放在客弧面前,接著提壺或熱水瓶給客人倒上滿碗酥油茶,主客開始聊天;等女主人再提壺,客人就可以端起碗來,輕輕地往碗裡吹一圈,然後呷上一口,並說些稱讚茶打得好的話;等女主人第三次提壺時,客人呷上第二口酒;客人準備告辭,可以多喝幾口,但不能喝乾,碗底一定要留點漂著油酥花的茶底。

藏胞最忌諱別人用手撫摸佛像、經書、佛珠和護身符等聖物,認為是觸犯禁規,對人畜不利。

中國有哪些民族風俗

各民族風俗習慣 漢族——大年初一,人們不掃地,不向外潑水,不走後門,不打罵孩子、互相祝賀新年吉祥富貴,萬事如意。 滿族——年節將近時,家家打掃庭院,貼窗花、對聯和福字。臘月三十,家家豎起六米多高的燈籠杆,從初一到十六,天天紅燈高掛。年三十包餃子,考究褶子多為好,子時煮餃子,有的裡邊包上銅錢,吃到者有好運。春節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為迎新春。春節前還要舉辦跳馬跳駱駝等競賽。正月十五還有鬧燈會。 朝鮮族——家家戶戶貼春聯,做各式豐盛飯菜,吃“八寶飯”,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彈伽倻琴,吹洞簫。初一天亮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給長輩拜年。節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壓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舉辦傳統的慶祝集會,由被推選出來的幾位老人,登上木製的“望月架”,伴著長鼓,筒簫、嗩吶載歌載舞。 鄂倫春族——除夕,全家圍坐,共進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飯。青年人給家族及近親長者敬禮,叩頭請安。午夜,人們捧著樺樹皮盒或鐵盒繞馬廄數圈,祈祝六畜旺盛。初一,著新裝互相拜年請安。青年男女聚在一齊跳轉圈集體舞。有打獵舞,“紅果”舞,“黑熊搏鬥”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著做年飯,剪窗花,糊燈籠。初一,姑娘、婦女和孩子們穿上繡有云邊的新裝,去親朋家拜年,用“魚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風味生魚、用味香酥脆的“炒魚毛”和大馬哈魚籽。民間詩人向人們獻詩、講故事。婦女們玩“摸瞎糊”、“擲骨頭”。青少年則進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競賽。 蒙古族——五更吃餃子、放鞭炮與漢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閤家團圓。初一凌晨晚輩向長輩敬“辭歲酒”,然後青年男女跨上梭馬,騎串蒙古包,先給長輩們叩頭祝福,接著喝酒跳舞,隨後串包男女還利用這一機會廷行賽馬競賽。 納西族——正月新春人們互相訪親拜友,輪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組織燈會,並與別村競賽。城市、鄉村都辦燈會 燈會節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紐梅說笑》、《老壽星放鹿》、《社戲夜明珠》、《獅子滾繡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舉辦盛大的“跳神會”,人們戴上假面具載歌載舞,以示除舊迎新,祛邪降福。 彝族——春節期間集會跳“阿細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飯都由男子承當,讓婦女休憩,以而對她們勞累一年的慰勞。 苗族——把春節稱作“客家年”,家家戶戶殺豬宰羊,烤酒打粑慶豐收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還要唱《開春歌》、歌詞大意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白族——白族人民從除夕開始互拜、贈予禮品。除夕歲守夜。子夜過後,男女青年爭先挑水,以示勤奮。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蜜。大家或結伴遊覽名勝古蹟,或耍龍燈,舞獅子,打霸王鞭。 壯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終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間習慣包粽子過春節。節日期間還要組織豐富多采的民族文體運動慶祝,唱“採茶”、舞獅龍、跳打扁擔舞、鬧鑼、打陀螺、賽球、演地方戲等。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燭到井邊燒拜,叫“買新水”,藏族婦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從河裡揹回“吉祥水”。以為初一的新水可以帶來福音和好運,能保一年的吉利。 東鄉族——喜歡在春節期間打土仗,以示對養育自己的土地的熱愛之情。 羌族——每家每戶要做各種油炸麵粉小牛、小羊、小雞等祭品,用以祭奠祖先和天神,過年要喝咂酒,大家圍壇而坐,由最長者唱《開壇詞》,然後用約二尺多長的麥管從左至右,依次咂飲。 鄂溫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非凡是對自己的長輩和親戚務必在初一那天去磕頭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個較大的房子裡縱情地快樂,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開這個娛樂晚會,由婦女們先開始跳或唱,接著不分男......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中國漢族的民風民俗?
中國漢族的飲食文化?
中國漢族傳統節日?
中國回族的起源?
中國漢族四大傳統節日?
中國回族的由來?
漢族的民俗風情?
漢族的民族風俗?
有關漢族的民風民俗?
漢族的民族風情?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