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的飲食風俗?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10日

藏族的飲食文化

藏族的飲食文化

藏餐是人們對西藏及廣大藏區菜點的統稱,具體一點說,應該是以拉薩藏餐為代表的藏族餐飲的總稱。

藏族飲食文化的的發展歷史

公元6世紀,藏餐的烹調技術第一次發生較大變化。吐蕃因與中原內地和中亞各國通商,大量烹調原料和技法傳入西藏,使西藏的烹調技術得到了發展,尤其是文成公主入藏,開闢了藏漢兩族飲食文化交融的先河。這時人們開始注重博食和養食。博食,即烹呼叫的原料品種繁多,遍及糧食、畜乳、蔬菜、瓜果等門類;養食,“醫食同源”,“藥膳同功”。這充分說明當時的西藏醫藥事業在食補方面也有了長足的發展,《四部醫典》給人們展示了西藏烹調原料的豐富資源,並從醫學理論上闡述與飲食有關的上千種本土植物、動物、礦物細化藥理功效。通俗地說,就是告訴人們什麼東西可以吃,什麼東西不能吃,以及怎樣吃;二是中西雅食文化的進入,使西藏藥膳製作漸漸興起,為西藏飲食烹調理論奠定了基礎。

贊助廣告

西藏第二次藏式烹調發展階段是18世紀,這一時期是清朝光緒皇帝統治時期,清代筵席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其種類之多,規模之大,菜餚之豐盛,烹調之精美難以表述,當時出現了筵席之最——“滿漢全席”。後來隨著經濟文化交流,藏漢人員的往來,內地飲食文化不聲不響地傳入了西藏。當時藏族人稱“滿漢全席”為“嘉賽柳覺傑”,意思是漢食十八道。當時在拉薩、江孜、日喀則等藏區重鎮街面上的各種蔬菜、瓜果,廚具、器具開始多了起來,一些比較簡單的烹飪技術也流傳到民間,有力地促進了西藏烹飪技術的發展。

在這個時期,西藏的融食、娛、遊、樂於一體的飲食文化開始進入上層貴族家庭。但是由於特定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地理、交通以及資訊等諸多原因,不管是中原的美食佳餚或是從西方傳到南亞、北亞、西亞的西方飲食文化的影響範圍極其有限,只為少數西藏貴族及商人家庭所瞭解,而西藏廣大農牧區的人們仍靠原始而簡單的烹調方式打發漫長的歲月,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上世紀50年代。

贊助廣告

西藏第三次藏式烹調發展階段是上世紀80年代。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推動下,西藏的旅遊熱,使西藏飲食、烹調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在吃什麼,怎麼做,怎麼吃的最基本的問題上,開始朝著由簡至繁,由粗至精,由低階到高階的方向發展。新原料不斷補充,廚師地位得到提高,烹調技術不斷交流,甚至還出現了專門的烹調專著。次仁群培所著的《藏餐菜譜》、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藏族常用飲食辭典》、西藏拉薩飯店廚師次仁群培所著的《拉薩地區藏餐菜譜》慢慢揭開了西藏烹調的新篇章,使西藏這一“綠色飲食王國”名揚全國,聞名天下,並逐漸形成一個全新的飲食文化、飲食科學、飲食藝術、飲食禮教和藏民族的飲食特色。

四大藏餐風味

藏餐菜品不多,不分菜系、菜派,但不同地方的菜點風格各異。細細研究藏餐,大致可分為四大風味:以阿里、那曲為代表的羌菜;以拉薩、日喀則、山南為代表的衛藏菜,也叫拉薩菜;以林芝、墨脫、梓木為代表的榮菜;以過去王家貴族及官府中的菜餚為代表的宮廷菜,共有200多種。

羌菜,指高寒牧區的飲食,為高原牧區風味,其菜系風味特色是注重原汁原味,取料單一,重於鹹、淡、鮮、酸、香。具有調理適應高山寒涼氣候之功效。以乳酪、牛蹄、酸奶、酥油等為主要原料。

衛藏菜,指拉薩、山南、日喀則等地區使用的飲食。主要是農區或半農半牧區風味,其特色是:取料廣泛,除了奶製品、牛羊肉外,還有各種農作物,因此葷素配合得當,工於火候,調味以鮮鹹,淡爽。製作手段也比較豐富,重於煮、炒、燒、悶、炸。如:蘿蔔燉牛肉、手抓羊肉等,以秋瑞(奶豆腐)、生牛肉醬而著稱。

榮菜,指低海拔的藏東南地區飲食。取材於高山......餘下全文>>

藏族的飲食習俗是什麼?

藏族的飲食,牧區與農區稍有不同,但有共同的嗜好,都喜歡吃青棵面、酥油茶和牛肉、羊肉、奶製品。過去牧區糧食極少,肉食與奶製品又相當匾乏,裕粑也磨得粗糙,不吃蔬菜,並視蔬菜為野草,逐水而居,飲食無定頓,飢而食,竭而飲,旺季飽食飽飲,淡季節食。現在牧區生活已大有改善,看一個家庭富裕程度如何,主要是看儲備糧的多少,而不是看肉和奶的儲備量,因為這些東西都是富足的,不稀罕。

牧民吃肉喜歡用白水煮,把帶骨大塊肉放鍋裡,肉煮至半熟時就可撈出來吃。吃時一手抓肉,一手握刀,把肉片下,剩下乾淨的骨頭。多用胸岔肉和助條間的肉敬客。對尊貴的客人要奉敬~盤羊尾,尾捎上還要留有一塔象徵吉祥的白羊毛。牛羊的頭和小腿肉留作自家食用。肩呷骨處的肉是給牙齒不好的老人吃的,假如小夥子在女朋友家吃了這種肉,即表示女方已默許了他們的婚事。

藏族代表性的食品:

青棵面,藏語叫糟粑。是將青棵炒熟後磨成的細面,色白,味香濃,外出遠行總要帶上酥油和糟粑,格粑面可直接放入口中吃,稱幹惜粑。在家中吃精粑時,多將奶茶燒開後倒入碗中,加入酥油(一種土製的奶油)、奶渣,待化開後,加入格粑粉,迅速用右手4個手指將其攪拌均勻,團成一個個小團,邊團邊吃,邊喝奶茶。

古突,是藏族的年飯,在藏曆臘月二十九日吃,本意是 “臘九粥 ”。粥由9種東西熬成:麥粒、杏、羊毛、辣椒、瓷片、內向捻線團、外向捻線團、豌豆、木炭。每種物質都有一定意義。食得羊毛者,預示來年心腸軟;食得辣椒者,嘴不饒人;食得木炭者,心黑,等等。現在吃這種年飯,已不再究其原意,只不過是以此相戲,閤家逗樂罷了。有些地方改用牛羊肉、麵糰及一些作料做成帶湯的食品。

波突,即惜粑粥。做法是將牛(羊)骨放在石臼內砸碎,加鹽、姜粉、野香草粉、白蘿蔔絲一起熬湯,鋼開後放入惜粑粉,攪勻便熟。清香利口,最直做冬季晚餐,幾碗下肚,全身流暖。

扒擦磨古,原是僧人食品。做法是在碗中打兩個雞蛋,加水、鹽、野香草粉,用它和麵,做成小圓塊,用水煮熟後撈出盛碗中,倒入熔化的酥油,撒進奶渣、糖、五香粉、辣椒油即可食用。

巴拉餅,原是由四川巴塘地區傳入西(百度)藏的一種大鍋盔。是用雞蛋、蘇打、糖和麵,烤制的大圓餅(直徑30釐米,厚約10釐米),吃時切成三角塊。香甜鬆脆,耐存放。

粑羌,是外出放牧時的零食小吃。用惜粑和酒麴製成,味甜而鬆軟。

哲羌。是用大米做成的幹醒糟,鬆軟不粘,味道甘酸。

烤豬肉。林芝地區盛產一種個頭小的瘦肉型藏豬,宰殺後帶皮割成兩指寬的長條,撒上鹽及作料,掛在屋頂,地上燃火,肉便成意肉,吃時肉皮朝下放柴火堆上烤熟。進餐時,多與糟粑、酥油茶一起吃。

風乾牛肉,是藏族喜愛的生食牛肉。每年秋季製做,將鮮牛肉割成條,穿成串,撒上食鹽、花椒粉、辣椒粉、姜粉,掛在陰涼通風處,風乾後即成,味道麻脆酥甘,酸香滿口,咀嚼時無渣塞牙。在西(百度)藏高寒地區,食品不易黴爛變質,去水又保鮮,故時至今日,吃風乾牛肉之風仍極盛行。

薩幹察門,是一種奶製品,簡稱薩幹。流行幹藏東南察隅地區。當地盛產 “拐樹 ”,將樹枝去皮,取15根盤放於擠奶桶中,倒入鮮奶,拐樹枝的周圍則逐漸結出一層厚厚的奶糕,則稱為 “薩於 ”,極鮮嫩,不可久放。將其取出與肉一起加上作料煮,則成薩乾肉;鍋內加酥油,熱後放入薩幹、少許糖或鹽,即成薩幹湯,有補血益氣的功效;將薩幹煮熟撈出,晾涼,加入辣椒、香菜、野蔥、酸奶即成涼拌薩幹。薩幹也可與肉一起拌餡做包子。

布魯(普魯),是年節食品。用牛奶、麵粉、雞蛋、酥油調成糊狀物,發酵後,像點豆腐一樣往熱油鍋裡倒,繞成一圈......餘下全文>>

藏族人民的飲食習慣簡要介紹.

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農忙或勞動強度較大時有日食四餐、五餐、六餐的習慣。絕大部分藏族以糌粑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細粉。特別是在牧區,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糧食製品。食用糌粑時,要拌上濃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一起食用;糌粑既便於儲藏又便於攜帶,食用時也很方便。在藏族地區,隨時可利身上帶有羊皮糌粑口袋的人,餓了隨時皆可食用。藏族過去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為主,豬肉次之。藏族食用牛、羊肉講究新鮮,在牛羊宰殺之後,立即將大塊帶骨肉入鍋,用猛火燉煮,開鍋後即可撈出食用,以鮮嫩可口為最佳。民間吃肉時不用筷子,而是將大塊肉盛入盤中,用刀子割食。牛、羊血則加碎牛羊肉灌入牛、羊的小腸中製成血腸,四川、雲南等地的藏族多將豬肉用來製成豬膘,便於儲存。肉類的儲存多用風乾法。一般在入冬後宰殺的牛、羊肉一時食用不了,多切成條塊,掛在通風之處,使其風乾。冬季製作風乾肉既可防腐,又可使肉中的血水凍附,能保持風乾肉的新鮮色味。

藏族飲食習俗是什麼?那服飾特點是?

族主要分佈在西藏,其餘在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地。藏族人多信喇嘛教。

敬獻“哈達”是藏族對客人最普遍、最隆重的禮節,獻的哈達越長越寬,表示的禮節也越隆重。對尊者、長輩,獻哈達的時候要雙手舉過頭,身體略向前傾,把哈達捧到座前。對平輩,只要把哈達送到對方手裡或手腕上就行;對晚輩或下屬,就係在他們脖子上。如果不鞠躬或用單手送,都是不禮貌的。接受哈達的人最好做和獻哈達的人一樣的姿勢,並表示謝意。

藏民在見面打招呼時,點頭吐舌表示親切問候,受禮者應微笑點頭為禮。有客人來拜訪,藏民們等候在帳外目迎貴客光臨。藏民們見到長者或尊敬的客人,要脫帽躬身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地面;見到平輩,頭稍低就行,帽子拿在胸前,以示禮貌。男女分坐,並習慣男坐左女坐右。

藏民對客人有敬獻奶茶,酥油茶和青稞酒的禮俗。客人到藏族家裡作客,主人要敬三杯青稞酒,不管客人會不會喝酒,都要用無名指蘸酒彈一下。如果客人不喝、不彈,主人會立即端起酒邊唱邊跳,前來勸酒。如果客人酒量小,可以喝一口,就讓添酒。連喝兩口酒後,由主人添滿杯,客人一飲而盡。這樣,客人喝得不多,主人也很滿意。按照藏族習俗,主人敬獻酥油茶,客人不能拒絕,至少要喝3碗,喝得越多越受歡迎。

敬酥油茶的禮儀是:客人坐在藏式方桌邊,女主人拿一隻鑲著銀邊的小木碗放在客人面前,接著提壺或熱水瓶給客人倒上滿碗酥油茶,主客開始聊天;等女主人再提壺,客人就可以端起碗來,輕輕地往碗裡吹一圈,然後呷上一口,並說些稱讚茶打得好的話;等女主人第三次提壺時,客人呷上第二口酒;客人準備告辭,可以多喝幾口,但不能喝乾,碗底一定要留點漂著油酥花的茶底。

藏胞最忌諱別人用手撫摸佛像、經書、佛珠和護身符等聖物,認為是觸犯禁規,對人畜不利。

2.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人主要居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信奉伊斯蘭教。維吾爾人非常重視禮貌,接待見面,習慣把手按在胸部中央,把身體前傾30度或握手,並連聲說:“您好”。客人席地而坐,不要雙腿直伸,腳底朝人;院落的大門禁忌朝西開,忌諱睡覺時頭朝東腳朝西,所以在給他們分配房間、安放臥具和枕頭時,特別要注意。忌隨便走近灶臺、水缸等。

講究衛生,經常在自來水龍頭下直接沖洗手、臉。到維爾吾族家裡做客,進門前和用餐前女主人要用水壺給客人沖洗雙手,一般洗3次。習慣一人專用茶杯,住宿期間也不換。當第一次給茶杯的時候,要當著本人的面,把茶杯消毒後再用。

在屋裡就坐的時候,要跪坐,忌雙腿直伸、腳朝人。

吃完飯有長者領著做“都瓦”的時候,忌東張西望或站起。

在飲食方面,喜歡喝奶茶、吃饢,喜歡吃拉麵和包子以及“燉整羊”、“涮羊肉”、“烤羊肉串”、“羊、牛肉的鍋貼”。烤羊肉串是這個民族最出名的風味小吃。每餐必喝葡萄酒,酒量大。忌諱吃豬肉、狗肉、騾肉、鴿子。

衣忌短小,上衣一般過膝,褲腳到腳面,最忌戶外穿著撫褲。

肉孜節、古爾幫節是傳統的盛大節日,不管男女老幼都喜歡戴著四楞小花帽。他們最喜歡的體育技藝是高空走大繩。

3.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內蒙古自治區。信仰喇嘛教,牧民愛穿滾邊長袍,頭上戴帽或纏布,腰帶上掛著鼻菸壺,腳穿皮靴,多住蒙古包。

蒙古族傳統禮節,主要有獻哈達、遞鼻菸壺、裝煙和請安等,當然現在還有鞠躬禮和握手禮。獻哈達的禮節和藏族一樣。蒙古族牧民十分熱情好客、講究禮儀。請客人進入蒙古包時,總是立在門外西側,右手放在胸部微微躬身,左手指門,請客人先走。客人跪坐後,主人按淺茶滿酒的禮俗熱情敬獻上奶茶和美酒,並把哈達託著獻給客人。

當接過主人的奶酒,最得體的是按照蒙......餘下全文>>

藏族有哪些風俗

一 藏族招待客人的習俗

藏族人民好客,用青稞酒招待客人時,先在酒杯中倒滿酒,端到客人面前,這時,客人要用雙手接過酒杯,然後一手拿杯,另一手的中指伸進杯子,輕蘸一下,以拇指和中指朝天一彈,意思是敬天神,接下來,再來第二下、第三下,分別敬地、敬佛。這種傳統習慣是提醒人們酒的來歷與天、地、佛的慷慨恩賜分不開,故在享用酒之前,要先敬神靈。在迎接客人時主人除用手蘸酒彈三下外,還要在五穀鬥裡抓一點青稞,向空中拋撒三次。

在喝酒時,其約定風俗是:先喝一口,主人馬上倒酒斟滿杯子,再喝第二口,再斟滿,接著喝第三口,然後再斟滿。往後,就得把滿杯酒一口喝乾了。這樣做,主人才覺得客人看得起他,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興。說明主人的酒釀得好。藏民族敬酒時,對男客一般用大杯或大碗,敬女客則用小杯或小碗。

飲茶時,客人必須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過飲用,否則認為失禮。吃飯時講究食不滿口,嚼不出聲,喝不作響,揀食不越盤。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帶尾巴的一塊肉為貴,要敬給最尊敬的客人。製作時還要在尾巴肉上留一綹白毛,以示吉祥。

二.藏族飲食禮儀與禁忌

藏族是一個十分講究禮儀的民族。民風純樸,禮讓謙恭、尊老愛幼、誠信無欺是自古傳下來的純良禮俗。敦煌古藏文文南中,在記述吐蕃歷史上第一代贊普從天而降作天下之主時這樣描繪了藏地和民風:“在天之中央,大地之中心,世界之心臟,雪山一切河流之源頭,山高土潔,地域美好,人知為善,心生英勇,風俗純良……以彎腰表致敬,以頂足為禮,對上等人用敬語說話……”。敦煌古藏文文獻中,有一份專門論述待上接物、處事修養的長篇倫理學文獻《禮儀問答寫卷》,提出了為人之道、為政之道、為友之道、為子之道的廣泛倫理關係。如在闡述為人之道時,《寫卷》雲:

“弟問:何為做人之道?何為非做人之道?

兄雲:做人之道為公證、孝敬、和藹、溫順、憐憫、不怒報恩 、知恥、謹慎勤奮。

雖不聰慧機智,如有這些,一切人皆能中意,親屬亦安泰。非做人之道是偏袒、暴戾、輕浮、無恥、忘恩、無同情心、易怒、驕傲、懶惰。身上若有這些毛病,一切人皆不會中意。”

松贊干布制定的《十六淨法》中,把孝敬父母、恭敬有德、尊長敬老、誠愛親友、正直無欺等作為重要內容,對藏族的倫理禮儀習俗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藏族的飲食禮儀深刻地反映著藏族的倫理精神。平時,家人和鄰里和睦相處,尊老愛幼,誠信待人。家中釀了好酒,頭道酒“羌批”(酒新chang--phud)敬獻神靈後,首先由老人品嚐。每年收割新糧食,嘗新也是老人們的“專利”。日常家庭就餐,由主婦掌勺分發食物時,首先是為長者盛,然後全家圍聚火塘旁進餐,其樂融融。藏族人十分好客,待客熱情周道,若有賓朋登門,定會傾其所有,拿出好酒好茶好菜盛情款待。

藏族飲茶和飲酒禮俗很多。平時在家喝茶各自用自己的茶碗,不能隨便用他人的碗。喝茶時,碗中的茶不能隨便喝乾,而是喝一半或一大半,斟滿後再喝,最後結束喝茶時也不能全部喝乾,而要留下少許,表示茶永遠喝不完,財富充足,寓意頗深。若客人到來,女主人會取出珍藏的擦拭得光亮照人的瓷碗擺放於客人面前,端起茶壺輕輕搖晃數次(壺底須低於桌面),斟滿酥油茶後雙手端碗躬身獻給客人。客人接茶後不能急匆匆張口就飲,而是緩緩吹開浮油,飲啜數次後碗內留下約一半,將茶碗放於桌上,女主人會續滿,客人不能立刻端起就飲,而是在主人一次次敦請下邊同主人拉話邊慢慢啜飲。客人每次飲茶後主人會很快添滿,使茶碗保持盈滿狀態。客人至,一般需飲茶3碗,只喝1碗就不吉利,藏諺道:“一碗成仇!”喝茶時不......餘下全文>>

藏族的飲食特色?

日常食俗,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農忙或勞動強度較大時有日食四餐、五餐、六餐的習慣。絕大部分藏族以糌粑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細粉。特別是在牧區,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糧食製品。食用糌粑時,要拌上濃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一起食用;糌粑既便於儲藏又便於攜帶,食用時也很方便。在藏族地區,隨時可見身上帶有羊皮糌粑口袋的人,餓了隨時皆可食用。

一些地區的藏族還經常食用“足瑪”、“炸果子”等,足瑪是藏語,為青藏高原野生植物蕨麻的一種,俗稱人蔘果,形色如花生仁,當地春秋可採挖,常用作藏族名菜點的原料。炸果子即一種麵食,和麵加糖,捏成圓或長條狀後入酥油鍋油炸而成。他們還喜食用小麥、青稞去麩和牛肉、牛骨入鍋熬成的粥。聚居於青海、甘肅的藏族也食烙薄餅和用沸水句面攪成的 “攪團”。“推”是藏族群眾喜愛的食品,用酥油、紅糖和奶渣估成,形似大奶油蛋。青海藏族常吃一種藏族稱“特”的水油餅。製作水油餅時將麵粉揉成碗口大的麵餅,放入開水鍋中煮,待熟後撈出,加酥油食用。河曲地區的藏族有製作大餅之習,一般最小的也在2.5千克以上,最大的可達到100千克,作為饋贈親友和長途旅行時用。雲南迪慶的藏族把蒸洋芋(土豆)、麥面粑粑、蒸饃作為食。

藏族過去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為主,豬肉次之。藏族食用牛、羊肉講究新鮮,在牛羊宰殺之後,立即將大塊帶骨肉入鍋,用猛火燉煮,開鍋後即可撈出食用,以鮮嫩可口為最佳。民間吃肉時不用筷子,而是將大塊肉盛入盤中,用刀子割食。牛、羊血則加碎牛羊肉灌入牛、羊的小腸中製成血腸,四川、雲南等地的藏族多將豬肉用來製成豬膘,便於儲存。制豬膘時去掉豬的頭蹄,剔除豬骨,四川的藏族還要割下瘦肉,然後抹上花椒、香樟迷,撒上鹽,縫合成方形,風乾即成。雲南藏族在將豬肉縫合之後,還要加一塊重石板壓,稱“琵琶肉”。食用時一圈圈切下,蒸熟後用刀切食。其色蠟黃,香而不膩。

肉類的儲存多用風乾法。一般在入冬後宰殺的牛、羊肉一時食用不了,多切成條塊,掛在通風之處,使其風乾。冬季製作風乾肉既可防腐,又可使肉中的血水凍附,能保持風乾肉的新鮮色味。雲南藏族日常生活中必不可華的食品。最常見的是從牛、羊奶中提煉的酥油,除飯菜都用酥油外,還大量用於製作酥油茶。酸奶、乳酪、奶疙瘩和奶渣等也是經常製作的奶製品,作為小吃或其他食品搭配食用。在藏族民間,無論男女老幼,都把酥油茶當作必須的飲料,此外也飲奶。酥油茶和奶茶都用茯茶熬製。茯茶巾含有維生素和茶鹼,可以補充由於食蔬菜少而引起的維生素不足,幫助消化。

藏族普遍喜飲用青稞製成的青稞酒。在節日或喜慶的日子尤甚。藏族的炊餐灶具自成一體。在藏族地區,家家都備有酥油茶筒、奶茶壺。大部分地區的藏族都以幹牛糞為燃料,以鐵三角架為灶。雲南藏族茶具、酒具、餐具喜用銅製。其他地區的藏族喜用木碗並漆上紅、黃、橙色的油漆。比較講究的還要在碗上包銀。牧區的藏族都要隨身配帶一把精製的藏刀,主要用來切割食物,還用於宰羊、剝皮、削帳房厥子等勞動,藏刀的製作歷史悠久,工藝精湛。

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曆正月初一的藏曆年。藏曆年一般從藏曆十二月就開始準備、置辦年貨,家家都要用酥油炸果子,藏曆年時的炸果子種類很多,有耳朵狀的“古過”、有長形的“那夏”、有圓形的“布魯”等。還要用彩色酥油捏製一個羊頭,製作一個長方形的五穀鬥,鬥內裝上酥油拌糌粑、炒青稞麥粒等食品,上面插青稞穗、雞冠花和酥油做的彩花。

除夕時打掃衛鳥生,在大門上用石灰粉畫出象徵永恆的“萬”字元號,表示祝賀吉祥如意。雲南的藏族......餘下全文>>

藏族人最喜歡的食物是什麼

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農忙或勞動強度較大時有日食四餐、五餐、六餐的習慣。絕大部分藏族以糌粑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細粉。特別是在牧區,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糧食製品。食用糌粑時,要拌上濃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一起食用;糌粑既便於儲藏又便於攜帶,食用時也很方便。在藏族地區,隨時可見身上帶有羊皮糌粑口袋的人,餓了隨時皆可食用。

藏族過去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為主,豬肉次之。藏族食用牛、羊肉講究新鮮,民間吃肉時不用筷子,而是將大塊肉盛入盤中,用刀子割食。牛、羊血則加碎牛羊肉灌入牛、羊的小腸中製成血腸。肉類的儲存多用風乾法。一般在入冬後宰殺的牛、羊肉一時食用不了,多切成條塊,掛在通風之處,使其風乾。冬季製作風乾肉既可防腐,又可使肉中的血水凍附,能保持風乾肉的新鮮色味。

最常見的是從牛、羊奶中提煉的酥油,除飯菜都用酥油外,還大量用於製作酥油茶。酸奶、乳酪、奶疙瘩和奶渣等也是經常製作的奶製品,

藏族普遍喜歡飲用青稞製成的青稞酒。在節日或喜慶的日子尤甚。 藏族的炊餐灶具自成一體。在藏族地區,家家都備有酥油茶筒、奶茶壺。大部分地區的藏族都以幹牛糞為燃料,以鐵三角架為灶。雲南藏族茶具、酒具、餐具喜用銅製。其他地區的藏族喜用木碗並漆上紅、黃、橙色的油漆。比較講究的還要在碗上包銀。牧區的藏族都要隨身配帶一把精製的藏刀,主要用來切割食物,還用於宰羊、剝皮、削帳房厥子等勞動,藏刀的製作歷史悠久,工藝精湛。

典型食品:藏族的典型食品除糌粑、青稞酒、酥油茶外,還有很多,例如:足瑪米飯,藏族傳統宴席食品,用足瑪、大米、酥油等煮制而成。血腸,藏族傳統菜餚,用牛(羊)血為主要原料製成。乳酪,藏族傳統菜餚,用牛、羊奶發酵後製成。

關於藏族人民的聚居地區風土人情 民俗習慣服裝特色飲食習慣主要節日

分佈地區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區及青海海北、黃南、果洛、玉樹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肅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縣、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裡藏族自治縣以及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藏族信仰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吸收了藏族土著信仰本教的某些儀式和內容,形成具有藏族色彩的“藏傳佛教”。藏族對活佛高僧尊為上人,藏語稱為喇嘛,故藏傳佛教又被稱為喇嘛教。公元七世紀佛教從印度傳入西藏,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公元13至16世紀中葉,佛教日益盛行,佛事活動頻繁,佛教寺廟遍及西藏各地。著名的寺廟有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倫布寺和布達拉宮。 藏傳佛教主要教派:公元10世紀後,隨著藏傳佛教“後弘期”的開始,陸續出現了許多教派,早期的有寧瑞派(俗稱“紅教”),薩迦派(俗稱“花教”),噶當派,噶舉派(俗稱“白教”)等。15世紀初,宗喀巴實施宗教改革,建立格魯派(俗稱“黃教”)。此外藏傳佛教還有一些獨立的教派:息學派,希解派,覺宇派,覺囊派,廓扎派,夏魯派等。

藏族有自已的語言和文字。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分衛藏、康方、安多三種方言。現行藏文是7世紀初根據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藏文的使用,加強了藏族與祖國中原地區經濟的聯絡。 10世紀到16世紀,是藏族文化興盛時期。幾百年間,藏族文化大放異彩。結構巨集偉、卷帙浩繁的世界最長史詩《格薩爾王傳》,多少世紀以來,就一直在西藏以及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的藏族地區廣為流傳。還有舉世聞名的《甘珠爾》、《丹珠爾》兩大佛學叢書,以及有關於韻律、文學、哲理、史地、天文、歷算、醫藥等專著。

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農忙或勞動強度較大時有日食四餐、五餐、六餐的習慣。絕大部分藏族以糌粑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細粉。特別是在牧區,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糧食製品。食用糌粑時,要拌上濃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一起食用;糌粑既便於儲藏又便於攜帶,食用時也很方便。在藏族地區,隨時可見身上帶有羊皮糌粑口袋的人,餓了隨時皆可食用。

藏族服飾

藏族服飾無論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服飾。特點是長袖、寬腰、大襟。婦女冬穿長袖長袍,夏著無袖長袍,內穿各種顏色與花紋的襯衣,腰前系一塊彩色花紋的圍裙。藏族同胞特別重視“哈達”,把它看作是最珍貴的禮物。“哈達”是雪白的織品,一般寬約二三十釐米、長約一至兩米,用紗或絲綢織成,每有喜慶之事,或遠客來臨,或拜會尊長、或遠行送別,都要獻哈達以示敬意。

其他禮節

禁忌在別人後背吐唾沫,拍手掌; 行路遇到寺院,瑪尼堆,佛塔等宗教設施,必須從左往右繞行; 不得跨越法器,火盆; 經筒,經輪不得逆轉; 忌諱別人用手觸控頭頂; 忌諱觸控藏服。

藏族人服飾和飲食的特點

飲食特點:

以青稞等製作的糌粑,喝酥油茶、青稞酒是農牧民的主要食品。糌粑是由青稞或豌豆炒熟後磨製而成的炒麵,把糌粑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用手捏成小團就可以吃了。酥油茶是把磚茶的茶葉倒入1米長的木質長筒內,加上鹽巴和酥油,用長軸上下衝擊,使其各種成分均勻融合而成。藏族同胞寧可三月無肉,不可一天無酥油茶。青稞酒是用當地出產的青稞釀製而成的一種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歡,食物多用肉食和奶製品,不少人愛吃風乾的牛羊肉。

服飾特點:

藏族服飾無論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服飾。特點是長袖、寬腰、大襟。婦女冬穿長袖長袍,夏著無袖長袍,內穿各種顏色與花紋的襯衣,腰前系一塊彩色花紋的圍裙。藏族同胞特別喜愛“哈達”,把它看作是最珍貴的禮物。“哈達”是雪白的織品,一般寬約二三十釐米、長約一至兩米,釘紗或絲綢織成,每有喜慶之事,或遠客來臨,或拜會尊長、或遠行送別,都要獻哈達以示敬意。

藏族廣佈西藏、四川、青海、甘肅、雲南等地,服飾多姿多彩、男裝雄健豪放;女裝典雅瀟灑,尤以珠寶金玉做為佩飾,形成高原婦女特有的風格.

藏族的習俗

藏族的風俗習慣是指中國藏族人民的一系列風俗習慣,包括婚喪、飲食等習慣。

作為印度佛教傳入西藏以前的先期文化,古象雄文化的痕跡貫穿於西藏的方方面面。從生產到生活,從民俗到信仰,處處都有象雄文化的影子。比如祭山神、轉山等宗教活動儀式,都源自象雄文化。

相關問題答案
藏族的飲食風俗?
傣族的飲食風俗?
回族的飲食風俗?
滿族的飲食風俗?
苗族的飲食風俗?
維吾爾族的飲食風俗?
藏族的飲食?
藏族的春節風俗?
藏族的節日風俗?
藏族的飲食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