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之後的節氣?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2日

夏至前一個節氣是什麼?

芒種 二處四節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24節氣夏至過了是什麼節氣

小暑的含義

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小熱,還不十分熱。意思是說到了小暑節氣,天氣開始逐漸變熱,但還沒到最熱之時。有小暑節氣,相應的就有大暑節氣了。我國古代將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小暑時節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而是所有的風中都帶著熱浪;由於炎熱,此時蟋蟀也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牆角下以避熱消暑;同時,老鷹也會因地面氣溫太高而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小暑節氣·氣候

贊助廣告

進入小暑前後,我國華南西部、南方大部分地區各地進入雷暴最多的季節。雷暴是一種劇烈的天氣現象,常與大風、暴雨相伴出現,有時還有冰雹,容易造成災害,亦須注意預防。常年7、8兩月的暴雨日數可佔全年的75%以上,一般為3天左右。在地勢起處較大的地方,常有山洪暴發,甚至引起泥石流。但在華南東部,小暑以後因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多連晴高溫天氣,開始進入伏旱期。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這一東旱西澇的氣候特點,與農業豐歉關係很大,必須及早分別採取抗旱、防洪措施,儘量減輕危害。小暑節氣·飲食

夏季又是消化道疾病多發季節,在飲食調養上要改變飲食不節,飲食不潔,飲食偏嗜的不良習慣。飲食應以適量為宜。過飢,則攝食不足,化源缺乏,而致氣血不足,引起形體倦怠消瘦,正氣虛弱,抵抗力降低,繼發其他病症;過飽,會超過脾胃的消化、吸收和運化功能,導致飲食阻滯,出現脘腹脹滿噯腐泛酸,厭食,吐瀉等食傷脾胃之病。《素問??痺論篇》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此即飲食要有節制之理。夏季飲食不潔是引起多種胃腸道疾病的元凶,如痢疾、寄生蟲等疾病,若進食腐敗變質的有毒食物,還可導致食物中毒,引起腹痛、吐瀉,重者出現昏迷或死亡。飲食偏嗜是造成營養不良的原因之一,只有飲食調節適當,才能保證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飲食偏嗜有過寒過熱之偏,五味之偏。多食生冷寒涼,可損傷脾胃陽氣,因寒溼內生髮生腹痛洩瀉,偏食辛溫燥熱,可使胃腸積熱,出現口渴,腹滿脹痛,便祕最終釀為痔瘡;五味之偏是說人的精神氣血都由五味滋生,五味對應五臟,如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鹹入腎。若長期嗜好某種食物,就會使臟腑機能偏盛偏衰,久而久之可損傷內臟而發生疾病。如偏食鹹味,會使血脈凝滯,面色無華;多食苦味,會使面板乾燥而毫毛脫落;多食辛味,會使筋脈拘急而爪甲枯槁;多食酸味,會使皮肉堅厚皺縮,口脣乾薄而掀起;多食甘味的食物,則骨骼疼痛頭髮易脫落。重要的是由於嗜好偏過,不但會導致營養不良,而且還能傷及脾胃以及其他臟腑,而致腳氣病、夜盲症和癭瘤等疾病。所以在食療養生中,飲食五味(酸、苦、甘、辛、鹹)要適宜,平時飲食不偏食,病時飲食講禁忌。如《千金要方??養性序》所說:“不欲極飢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可過多。飽食過多,則結積聚,渴飲過多,則成痰澼”,人在大飢大渴時,最容易過飲過食,急食暴飲。所以在飢渴難耐之時,亦應緩緩進食,另外在沒有食慾的情況下,也不能勉強進食,過分強食,樑代醫家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中指出:“不渴強飲則胃脹,不飢強食則脾勞”。小暑節氣時間

贊助廣告

2011年7月7日,農曆6月7日,星期四。

文章來源:365節日大全 原文地址: www.365jieri.cn/jieri/xiaoshu.html

夏至節氣是什麼意思?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公曆6月21日或22日。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迴歸線,此時,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且越往北越長。夏至(summer solstice)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為夏至日。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迴歸線(北緯23°26′28″44),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且越往北越長。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南方各地從日出到日落大多為十四小時左右。夏至這天雖然白晝最長,太陽角度最高,但並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因為,接近地表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積蓄,並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俗話說“熱在三伏”,真正的暑熱天氣是以夏至和立秋為基點計算的。大約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國各地的氣溫均為最高,有些地區的最高氣溫可達40℃左右。   夏至,古時又稱“夏節”、“夏至節”。古時夏至日,人們通過祭神以祈求災消年豐。《周禮·春官》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為清除疫癘、荒年與飢餓死亡。《史記·封禪書》記載:“夏至日,祭地,皆用樂舞。”夏至作為古代節日,宋朝在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遼代則是“夏至日謂之‘朝節’,婦女進彩扇,以粉脂囊相贈遺”(《遼史》),清朝又是“夏至日為交時,日頭時、二時、末時,謂之‘三時’,居人慎起居、禁詛咒、戒剃頭,多所忌諱……”(《清嘉錄》)。夏至由來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公元前七世紀,先人採用土圭測日影,就確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從6月21日(或22日)開始,至7月7日(或8日)結束。據《恪遵憲度抄本》:“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迴歸線(北緯23°26\'),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長,且越往北晝越長。如海南的海口市這天的日長約13小時多一點,杭州市為14小時,北京約15小時,而黑龍江的漠河則可達17小時以上。夏至以後,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漸南移,北半球的白晝日漸縮短。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而此時南半球正值隆冬。   我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糜與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而糜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脫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   我國民間把夏至後的15天分成3“時”,一般頭時3天,中時5天,末時7天。這期間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長很快,生理和生態需水均較多。此時的降水對農業產量影響很大,有“夏至雨點值千金”之說。一般年份,這時長江中下游地區和黃淮地區降水一般可滿足作物生長的要求。《荊楚歲時記》中記有:“六月必有三時雨,田家以為甘澤,邑里相賀。”可見在1000多年前人們已對此降雨特點有明確的認識。   夏至前後,淮河以南早稻抽穗揚花,田間水分管理上要足水抽穗,溼潤灌漿,乾乾溼溼,既滿足水稻結實對水分的需要,又能透氣養根,保證活熟到老,提高籽粒重。俗話說:"夏種不讓晌",夏播工作要抓緊掃尾,已播的要加強管理,力爭全苗。出苗後應及時間苗定苗,移栽補缺。夏至時節各種農田雜草和莊稼一樣生長很快,不僅與作物爭水爭肥爭陽光,而且是多種病菌和害蟲的寄主,因此農諺說:"夏至不鋤根邊草,如......餘下全文>>

夏至節氣的特點

一、夏至節氣氣候特點:梅雨季節

夏至時節正是江淮一帶的“梅雨”季節,這時正是江南梅子黃熟期,空氣非常潮溼,冷、暖空氣團在這裡交匯,並形成一道低壓槽,導致陰雨連綿的天氣。在這樣的天氣下,器物發黴,人體也覺得不舒服,一些蚊蟲繁殖速度很快,一些腸道性的病菌也很容易滋生。這時要注意飲用水的衛生,儘量不吃生冷食物,防止傳染病發生和傳播。

二、夏至節氣氣候特點:對流天氣

夏至以後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後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範圍小,人們稱“夏雨隔田坎”。唐代詩人劉禹錫,曾巧妙地借喻這種天氣,寫出“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著名詩句。對流天氣帶來的強降水,不都像詩中描寫的那麼美麗,常常帶來局地災害。

三、夏至節氣氣候特點:高溫桑拿

夏至和冬至一樣,都是反映四季更替的節氣。天文學上規定,夏至為北半球夏季的開始。夏至過後,雖然太陽直射點開始由北迴歸線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逐日變短,黑夜逐日變長,對於北迴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正午太陽高度也逐日降低,但由於太陽輻射到地面的熱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發的多,故在以後的一段時間內,氣溫將繼續升高,因此有“夏至不過不熱”的說法。從1951年~2006年的資料來看,北方許多城市的歷史極值都出現在夏至後。

四、夏至節氣氣候特點:暴雨天氣

多數情況,“夏至”期間,正值長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頻頻出現暴雨天氣,容易形成洪澇災害,甚至對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威脅,應注意加強防汛工作。夏至之後相關部門需關注雨水對交通、旅遊等的不利影響,做好相應防範工作;工作在途中也請謹慎慢行,及時關注路況和天氣變化。

二十四節氣之夏至是什麼意思

夏至[xià zhì]

二十四節氣之一.始於太陽位於黃經90°位置,約在陽曆6月22日前後.此日陽光直射北迴歸線,北半球白晝最長,天文學上規定夏至為北半球夏季的開始.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上升.

夏至的習俗,夏至節氣習俗有哪些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被最早確定的一個,也是一年當中最熱的時節,因而要注意養生。夏至的習俗主要有吃麵、吃麥飯、吃麥粒、稱重、吃狗肉、戴棗花等。

早在公元前7世紀,我們的祖先就通過測日影確定了夏至,一般在陽曆6月22日。並且早在周代就有了夏至祭神儀式,那時候人們認為夏至祭神可以消除國中的疫病、荒年與人民的飢餓。

夏至是一年中天氣最熱、陽氣最盛的時候。《惜遵憲度抄本》說道:“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禮記》中還記載了夏至時的農作情況:“夏至到,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模榮。”為什麼夏至時割鹿角呢?這是因為古人認為,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以後,陰氣逐漸轉盛而陽氣日漸衰弱,陽性的鹿角開始脫落,這時不割就錯過時節了。

夏至有很多習俗,最盛行的是吃麵。

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夏至吃麵的習俗。清代的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中記載道:“是日,家傢俱食冷淘面,即俗說過水麵是也……諺雲:‘冬至餛飩夏至面。”,民間也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不過同是吃麵,不同地方仍有不同的吃法。北京一帶人們愛吃炸醬麵,先炸好醬,然後再把麵條煮熟,用涼水過一下,再調上炸好的醬,就可以吃了。有些人家還拌上些黃瓜絲、水蘿蔔絲、黃豆芽等,味道更佳。而在南方一些地方,常常把面拼為薄餅,烤熟後夾上豆莢、青菜、豆腐和臘肉等,先祭祖,祭完祖再吃,還可以饋贈親友。

有些地方這一天還時興稱重量。據說在夏至這一天稱了體重後,高溫酷暑都不怕。現在夏至稱重的習俗很少了,不過古時候缺醫少藥,一旦生病就難以很快痊癒,人們對夏至稱重情有獨鍾。這也寄託了人們希望自己健康長壽的美好願望。稱重時,男女老少一個挨一個排隊過秤,還有人報重,場面十分熱鬧,就像過節一樣。稱完重,還得吃麥飯或麥粒。麥飯怎麼做呢?夏至前一天晚上,婦女就要把新元麥用涼水浸泡,泡上一晚後,元麥就變得圓滾滾的。到中飯時,將元麥與大米摻在一起,再加上一些切碎的新鮮洋蔥一起下鍋煮,煮開後再用文火炯,炯上一二十分鐘就可以了。這種麥飯比較粗,也比較香,因而要慢慢吃。吃麥粒就更簡單了,直接將麥子煮熟就可以給小孩吃。

廣東很多地方夏至時還流行吃狗肉,那裡有句俗話:“夏至狗,沒處走。”我國其他地方一般是人冬時吃狗肉,認為可以壯陽、暖身。而他們認為夏至這天吃狗肉也能祛邪補身,抵禦瘟疫。有句話可以道出他們的觀點:“吃了夏至狗,西風繞道走。”就是說,人只要在夏至日這天吃了狗肉,身體就能抵抗寒風暴雨的侵襲,會少感冒,身體好。

有些地方還有夏至頭上戴棗花的習俗。夏至這天女子們戴棗花,據說可以避邪,特別對治療腿腳不適很有用,因而她們在戴棗花時,往往還要念叨:“腳麻腳麻,頭上戴朵棗花。”

夏至節氣古詩詞最經典有哪些

夏至節氣古詩詞

《夏至避暑北池》 韋應物

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未及施政教,所憂變炎涼。

公門日多暇,是月農稍忙。高居念田裡,苦熱安可當。

亭午息群物,獨遊愛方塘。門閉陰寂寂,城高樹蒼蒼。

綠筠尚含粉,圓荷始散芳。於焉灑煩抱,可以對華觴。

《思歸時初為校書郎。》唐 作者: 白居易

養無晨昏膳,隱無伏臘資。遂求及親祿,僶俛來京師。

薄俸未及親,別家已經時。冬積溫席戀,春違採蘭期。

夏至一陰生,稍稍夕漏遲。塊然抱愁者,夜長獨先知。

悠悠鄉關路,夢去身不隨。坐惜時節變,蟬鳴槐花枝。 ...

《和夢得夏至憶蘇州呈盧賓客》 白居易

憶在蘇州日,常諳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鵝鮮。

水國多臺榭,吳風尚管絃。每家皆有酒,無處不過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此鄉俱老矣,東望共依然。

洛下麥秋月,江南梅雨天。齊雲樓上事,已上十三年。

《夏至雨霽與陳履常暮行溪上二首》 作者:楊萬里

之一:

西山已暗隔金鉦,猶照東山一抹明。

片子時間弄山色,乍黃乍紫忽全青。

之二:

夕涼恰恰好溪行,暮色催人底急生。

半路蛙聲迎步止,一熒鬆火隔籬明。

《夏至後初暑登連天觀》作者:楊萬里

登臺長早下臺遲,移遍胡床無處移。

不是清涼罷揮扇,自緣手倦歇些時。

夏至節氣物候特徵有哪些

節氣夏至氣候特點

“夏至”時值陽曆6月下半月,農曆五月下半月。“夏至”是反映季節變化的節令。古書《二十四節氣解》說:“陽極之至,陰氣始生。日北至,日長之至,影短至,故曰夏至。”“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球的位置最偏北,直射北迴歸線,即北緯23°30′,在我國約廣州、南寧一線。這一天北半球各地的太陽高度角最高,是一年中白天最長的一天,也是北半球接受太陽熱量最多的時候,各地氣溫急驟增高。不過因為地面和地球大氣接受太陽熱量有一個積累階段,所以這時還不到最熱的時候,再過半個月至一個月,熱量達到最大,平均氣溫達到最高。

“夏至”節,雨量增加。我國的主要降雨地區仍在江淮流域。有時暖溼空氣抵達華北,冷暖空氣相遇,午後到夜間時常出現雷雨、大風,有時甚至產生冰雹。“夏至”末期,江淮流域梅雨結束,華北大地由南至北開始進入雨季。

夏至的詩句有哪些 夏至節氣圖片 描寫夏至

繆烜

問之肩輿人,夏至割還早。 【塞上即目俚言十首 其六】

明朝 區大相

夏至南風盛,維舟向河澳。 【舟行雜詠 其十】

相關問題答案
夏至之後的節氣?
冬至之後的節氣?
雨水之後的節氣?
雨水之後的節氣是什麼?
夏至前一個節氣?
清明後的節氣?
夏至後面的節氣?
冬至後面的節氣?
霜降是什麼季節的節氣?
雙子座變心之後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