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的由來?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8日

姓氏的由來?

中國人的姓氏淵源流長,據說起源於太古母系氏族社會,伏羲氏就開始"正姓氏,別婚姻",但先秦時代的姓和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姓產生於母系氏族社會,為同族集團的名稱,氏是姓的分支,表示部落分支之名稱,用於區別子孫之所出。由於人口增殖,遷居異地,身份技能的變化等,可以分裂一些支派,這些支派就是氏。氏是貴族宗族制度的代表和稱號,夏、商、週三代以前,男子多稱氏.女子多稱姓,如孔子,於是姓,孔是氏,丘是名,因男子稱氏不稱姓,故叫孔丘,而不叫子丘。

姓氏主要來自四個方面:

一是從土地和賜姓而來,天子就是賜姓命氏的人。黃帝對他的二十五個兒子創設了十二個姓。陶唐氏之後代封於劉地,其後裔以劉為姓。

贊助廣告

二是以出生地為姓。黃帝生於壽丘,長於姬水,故以姬為姓。

三是以封爵、官職為姓。楚莊王少子,作上官大夫,後代就以上官為氏。

四是因事物或其他原因而得姓。

漢丞相田千秋年紀大了,出入乘車,人稱"車丞相"。後人就以車為姓。葛是古姓,本來是琅琊諸縣人,後屯遷居陽都,陽都本來有姓葛的,又搬去姓葛的,故姓葛的人多了,就用諸葛來區別稱呼他們,從此就有了複姓諸葛。

由於部落的發展,人口的繁衍.分支逐漸繁多,氏名稱也大大增加.一姓可分成許多氏,一氏又繁衍更多的氏,所以姓氏都不是固定的,實際上姓氏合一或基本穩定,還是自漢朝以後的事。秦滅六國不久,漢又統一天下,做為維繫周王室的宗法制度重要標誌的姓氏有別制度,也隨著王室的徹底坍塌而消亡。至此.中國的姓氏才合二而一,或言姓,或言氏,或姓氏兼言。實際上皆以男氏代姓了。這就表明,以後的子孫,都是男姓血緣關係的繁衍,正如明代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所說:"自戰國以下之人,以氏為姓,黃帝以來之姓亡矣。""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一",姓氏便成為維繫傳統之紐帶,團結宗族之象徵,於是尊祖敬宗便成為幾千年來中國人們的傳統美德,同時也是維護祖國統一的保證。如果一箇中國人,連自己的先租和父母都不敬愛和尊重的話,很難想象他會成為一個愛國主義者。

贊助廣告

至今數百千年,遷徙到異地他鄉華裔外籍人,現在他們還念念不忘他們的祖國、祖籍、祖先,常常來中國尋根拜祭,在他們的族譜上,還記載得清清楚楚,如日本的劉邦後裔原田家族族譜上所載:"高祖皇帝之血統,嚴然存在之事,予實雖欲不感泣,豈可得耶,又想中華之國立,至漢以來;二千百四十餘年,交待十三、四朝,今雖悠久。其間兩國務有盛衰,然無不盡懷漢朝之盛時而慕之者,予常馳念於我高祖統政之故國,切切而不能禁地,於是刊本譜,同族其發欲為,其族譜之基,聊報高祖皇帝之餘德也焉。"

據傳說,姓的最早起源與原始民族的圖騰崇拜有關。氏族部落不但對圖騰奉若神明,禁止食、殺、冒犯,而且把它作為本氏族統一的族號。在原始部落中,圖騰、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圖騰的名稱就演變成同一氏族全體成員共有的標記——姓。由圖騰演變為姓的傳說很多。據考證,夜郎國的國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為圖騰,姓竹。又據史書記載,晉國有狐毛、蛇平,漢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國有豹皮公等人。透過這些古怪的姓名和駱、虎、蟻、牛、羊、鳥、龍、竹、梧、茶、菊等與動物、植物名稱相同的姓氏,隱約可見圖騰崇拜對姓氏起源的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跡。

姓的形成除與圖騰關係密切外,還與女性分不開。據考古學資料表明,西周銅器銘文中,可以明確考定的姓不到三十個,但大多數都從女旁,如:姜、姚、姒、姬、媧、婢、妊、妃、好、贏等等。不僅古姓多與“女”字相關,就連“姓”這個字本身也從女......餘下全文>>

我國姓氏的來歷有哪些

1)以姓為氏。姓作為氏族公社時期氏族部落的標誌符號而產生,其後人有的便直接承襲為氏。母權制氏族社會以母親為姓,所以那時許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2)以國名為氏。如我們所熟悉的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齊、魯、晉、宋、鄭、吳、越、秦、楚、衛、韓、趙、魏、燕、陳、蔡、曹、胡、許等,皆成為今天常見姓。

3)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諸侯國國君分予同姓或異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後代或生活在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繼之為氏。如周武王時封司寇岔生采邑於蘇(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岔生後代便姓蘇。據統計,以邑為氏的姓氏近200個。一些複姓由於漫長的歷史演變,至今已不復存在。

4)以鄉、亭之名為氏。這類情況不多,今日常見姓有裴、陸、閻、郝、歐陽等。

5)以居住地為姓。這類姓氏中,複姓較多,一般都帶邱、門、鄉、閭、裡、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環境的居住地點。

6)以先人的字或名為氏。出自此條的姓氏很多,據統計有五六百個,其中複姓近200個。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開,其後代以林性傳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孫以祖父字為氏,漢代時改皇父為皇甫。

7)以次第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順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後代相沿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順序。但也有例外。魯莊公之弟莊父、排行老二,本為仲氏、仲孫氏,因他有弒君之罪,後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孫。

8)以官職為氏。如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職為姓的姓氏,丹從字義上看,也可以分辨出來,如籍、諫、庫、倉、軍、廚等。

9)以技藝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10)古代少數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

11)以諡號為氏。

12)因賜姓、避諱而改姓

中國人姓氏的來源?

中國姓氏的起源

作為血脈延續的姓氏,最早出現在中國。從公元前3000年中國第一個姓—風姓開始,中國的姓氏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遷,綿延不絕。有關專家最新研究統計結果表明,中國人曾經使用過的姓氏高達22000個,而其中不少姓氏有上千年的歷史。中華文化的統一性和連續性在姓氏的傳承之中得以體現。

據考證,中國人在五千年前就有了姓。那時是母系社會,人們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字是“女”和“生”組成,形象的說明最早的姓跟母親有關。

夏、商、周的時候,人們有姓也有氏。“姓”是從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屬的部族名稱而來。“氏”是從君主所封的地、所賜的爵位、所任的官職,或者死後按照功績,追加的稱號而來。所以貴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沒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卻不可以通婚。因為中國人很早就發現這條遺傳規律:近親通婚對後代不利。

姓和氏的區別:先秦時期,姓和氏含義不同。姓代表血緣關係,同姓不能通婚,氏則是從姓中繁衍出來的分支,是特權和地位的標誌,用以區別貴賤,有氏者為貴。所以,先秦時男子稱氏不稱姓。

姓和氏的融合:秦代廢除了原始的宗法分封制度而實行郡縣制,氏失去了代表貴賤的意義,逐漸與姓合用,都成為父系血緣傳承的標識。中國現在大多數的姓,都是承襲了產生於周代的氏。

《百家姓》是公元960年北宋的時候寫的,裡面一共收集了單姓408個,複姓30個,一共438個。發展到後來,總資料說有已達5000個,但是實際應用的,只有1000個左右。

世界各國都有“三大姓”的說法,英國是:Smythe,Jones,Williams;美國是:Smith,Johnson,Carson;法國是:Martin,Bernard,Dupont;德國是:Schultz,Mueller,Shmidt;俄國是:Ivanov,Vasiliev,Deternov;中國有張、王、李、趙,四個大姓,歷史悠久,分佈廣泛,而且都是皇帝賜姓。

根據最新的統計,單是姓張的,就有一億人,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1977年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誌》上發表過一篇有關“姓”的論文,文中指出:華人最大的十個姓是:張、王、李、趙、陳、楊、吳、劉、黃、周。這十個姓佔華人人口40%,約四億人。第二大的十個姓是:徐、朱、林、孫、馬、高、胡、鄭、郭、蕭。佔華人人口10%以上。第三大的十個姓是:謝、何、許、宋、沈、羅、韓、鄧、樑、葉。佔華人人口10%。接下來的15個大姓是:方、崔、程、潘、曹、馮、汪、蔡、袁、盧、唐、錢、杜、彭、陸。加起來也佔總人口的10%。換名話說,在中國十億人口中,有七億人姓了這45個大姓。另外的三億多人的姓,都是比較少見的,象毛、江、白、文、關、廖、苗、池等等。

後世之姓,大約有以下幾種來源:

1、以氏為姓。氏族社會晚期以至夏、商時代,分支氏族的標號有的也成為後起之姓,如:姬、姜、姒、風、己、子、任、伊、嬴、姚。

2、以國名為姓氏。夏、商二代均封侯賜地,西周初年更是實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諸侯國遍佈九州,這些國名便成為其國子孫後代的。如程、房、杜、戈、雷、宋、鄭、吳、秦等。周文王封少子於狄域,其子孫便姓狄。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無極縣建立鼓國,後代便有姓鼓。有的姓是秦漢以後外邦人帶來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國,安姓出自安息。

3、以邑名為姓氏。如周武王時封司寇忿生采邑於蘇,忿生後代因此姓蘇。

4、以鄉、亭名為氏。如嬴姓秦國的始祖非子的支孫封在邑鄉,得邑氏;至六世孫被周禧王封為邑侯,採食解州。

5、以居住地為姓氏。如齊國......餘下全文>>

中國姓氏由來

中國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約五千年),就有了姓。據傳說,姓的最早起源與原始民族的圖騰崇拜有關。氏族部落不但對圖騰奉若神明,禁止食、殺、冒犯,而且把它作為本氏族統一的族號。在原始部落中,圖騰、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圖騰的名稱就演變成同一氏族全體成員共有的標記——姓。由圖騰演變為姓的傳說很多。據考證,夜郎國的國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為圖騰,姓竹。又據史書記載,晉國有狐毛、蛇平,漢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國有豹皮公等人。透過這些古怪的姓名和駱、虎、蟻、牛、羊、鳥、龍、竹、梧、茶、菊等與動物、植物名稱相同的姓氏,隱約可見圖騰崇拜對姓氏起源的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跡。

姓的形成除與圖騰關係密切外,還與女性分不開。那時是母族社會,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組成,就說明最早的姓,是跟母親的姓。據考古學資料表明,西周銅器銘文中,可以明確考定的姓不到三十個,但大多數都從女旁,如:姜、姚、姒、姬、媧、婢、妊、妃、好、贏等等。不僅古姓多與“女”字相關,就連“姓”這個字本身也從女旁,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個特徵性產物。婦女在生產生活中居於支配地位,實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間可以通婚,在這種制度下,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在神話裡流傳著“聖人無父,感天而生”的許多故事。許多古姓都從女旁,可見我們祖先經歷過母系氏族公社的痕跡。

夏、商、周的時候,人們有姓也有氏。在古代氏族發展的過程中,又衍生出“氏”這個稱號。傳說,黃帝治理天下時,已有“胙土命氏”。氏的產生,最大量、最頻繁的時代是周朝。周朝初年,為控制被征服的廣大地區,大規模地分封諸侯。而這些諸侯國的後人即以封國名為氏。另外,各諸侯國又以同樣的方式對國內的卿大夫進行分封,大夫的後人又以受封國的名稱為氏。以後,各種形式的氏的來源又不斷出現,並且氏的數量遠遠超過了姓的數量。但是隻有貴族才有氏,貧賤者有名無氏,氏成為貴族獨有的標誌。至於貴族婦女,則無論怎麼稱呼都必須帶上姓,這反映了中國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權威性和嚴謹性。到戰國時期,社會劇烈變動,舊貴族沒落了,有的還淪為奴隸。這表明貴族身份的氏,已無存在的必要。

“姓”是從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屬的部族名稱而來。“氏”是從君主所封的地、所賜的爵位、所任的官職,或者死後按照功績,追加的稱號而來。所以貴族有姓、有名、也有氏; 平民有姓,有名,沒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卻不可以通婚。因為中國人很早就發現這條遺傳規律:近親通婚對後代不利。姓的產生,從史書上看,先秦時期的《國語·晉語》記載“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周語》記載“我姬民出自天黿”。由此說明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係種族的稱號。同姓之間不許通婚,是周代婚姻制度的規矩,“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同姓不婚,惡不殖也”(《國語·晉劇》)。古人很早就懂得近親婚配會產生不良後代的道理,為辨別男女姓的異同從而決定嫁娶與否,在女子稱謂中標明姓就是非常必要的了。由此可見,姓的作用在古代主要就是“別種類”“別婚姻”。

姓氏相別的制度一直沿用到戰國後期。秦朝時,舊貴族瓦解,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基本結束,舊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盡。西漢時期,姓和氏的區別已經微乎其微。司馬遷作《史記》時,乾脆把姓氏混為一談,“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為一,《本紀》於秦始皇則曰‘姓趙氏’,於漢高祖則曰‘姓劉氏’,是也。”(顧炎武《目知錄》)此後,中國的姓與氏合而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們使用姓氏時簡單省事,也無貴賤之別,因而平民也......餘下全文>>

百家姓是怎麼由來的,輩份又是怎麼來的

【姓氏來歷】

中國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約五千年),就有了姓。據傳說,姓的最早起源與原始民族的圖騰崇拜有關。氏族部落不但對圖騰奉若神明,禁止食、殺、冒犯,而且把它作為本氏族統一的族號。在原始部落中,圖騰、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圖騰的名稱就演變成同一氏族全體成員共有的標記——姓。由圖騰演變為姓的傳說很多。據考證,夜郎國的國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為圖騰,姓竹。又據史書記載,晉國有狐毛、蛇平,漢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國有豹皮公等人。透過這些古怪的姓名和駱、虎、蟻、牛、羊、鳥、龍、竹、梧、茶、菊等與動物、植物名稱相同的姓氏,隱約可見圖騰崇拜對姓氏起源的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跡。

姓的形成除與圖騰關係密切外,還與女性分不開。那時是母族社會,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組成,就說明最早的姓,是跟母親的姓。據考古學資料表明,西周銅器銘文中,可以明確考定的姓不到三十個,但大多數都從女旁,如:姜、姚、姒、姬、媧、婢、妊、妃、好、贏等等。不僅古姓多與“女”字相關,就連“姓”這個字本身也從女旁,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個特徵性產物。婦女在生產生活中居於支配地位,實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間可以通婚,在這種制度下,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在神話裡流傳著“聖人無父,感天而生”的許多故事。許多古姓都從女旁,可見我們祖先經歷過母系氏族公社的痕跡。

夏、商、周的時候,人們有姓也有氏。在古代氏族發展的過程中,又衍生出“氏”這個稱號。傳說,黃帝治理天下時,已有“胙土命氏”。氏的產生,最大量、最頻繁的時代是周朝。周朝初年,為控制被征服的廣大地區,大規模地分封諸侯。而這些諸侯國的後人即以封國名為氏。另外,各諸侯國又以同樣的方式對國內的卿大夫進行分封,大夫的後人又以受封國的名稱為氏。以後,各種形式的氏的來源又不斷出現,並且氏的數量遠遠超過了姓的數量。但是隻有貴族才有氏,貧賤者有名無氏,氏成為貴族獨有的標誌。至於貴族婦女,則無論怎麼稱呼都必須帶上姓,這反映了中國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權威性和嚴謹性。到戰國時期,社會劇烈變動,舊貴族沒落了,有的還淪為奴隸。這表明貴族身份的氏,已無存在的必要。

“姓”是從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屬的部族名稱而來。“氏”是從君主所封的地、所賜的爵位、所任的官職,或者死後按照功績,追加的稱號而來。所以貴族有姓、有名、也有氏; 平民有姓,有名,沒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卻不可以通婚。因為中國人很早就發現這條遺傳規律:近親通婚對後代不利。姓的產生,從史書上看,先秦時期的《國語·晉語》記載“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周語》記載“我姬民出自天黿”。由此說明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係種族的稱號。同姓之間不許通婚,是周代婚姻制度的規矩,“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同姓不婚,惡不殖也”(《國語·晉劇》)。古人很早就懂得近親婚配會產生不良後代的道理,為辨別男女姓的異同從而決定嫁娶與否,在女子稱謂中標明姓就是非常必要的了。由此可見,姓的作用在古代主要就是“別種類”“別婚姻”。

姓氏相別的制度一直沿用到戰國後期。秦朝時,舊貴族瓦解,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基本結束,舊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盡。西漢時期,姓和氏的區別已經微乎其微。司馬遷作《史記》時,乾脆把姓氏混為一談,“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為一,《本紀》於秦始皇則曰‘姓趙氏’,於漢高祖則曰‘姓劉氏’,是也。”(顧炎武《目知錄》)此後,中國的姓與氏合而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們使用姓氏時簡單省事,也無貴賤之別,因而平民也......餘下全文>>

百家姓起源於哪個朝代?

《百家姓》是我國流行最長,流傳最廣的 一種蒙學教材。它的成書和普及要早於《三字經 》。據南宋學者王明清考證,該書前幾個 姓氏的排列是有講究的:趙是指趙宋,既然是 國君的姓理應為首;其次是錢姓,錢是五代十 國中吳越國王的姓氏;孫為當時國王錢俶的 正妃之姓;李為南唐國王李氏。他判斷《百家 姓》“似是兩浙錢氏有國時小民所著”。所謂“有國”據史書記載,吳越在宋太祖開國後,還存在一段時間,至宋太宗興國二年才率土歸降。可見這本書是北宋初年問世的。

《百家姓》採用四言體例,句句押韻,雖然它的內容沒有文理,但讀來順口,易學好記,與《三字經》、《千字文》相配合,成為我國古代蒙學中的固定教材,該書頗具實用性,熟悉它,於古於今都是有裨益的。

[編輯本段]【百家姓歷史】

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國就已經形成了姓氏,並且逐漸發展擴大,世世代代得延續。百家姓中有七成姓來源於洛陽偃師。

“姓氏”在現代漢語中是一個詞,但是在秦漢以前,姓和氏有著明顯的區別。姓源於母系社會,同一個姓表示同一個母系的血緣關係。中國最早的姓,大都從「女」旁,如:姬,姜,姚,姒,媯,嬴等,表示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傳下的氏族人群。而氏的產生則在姓之後,是按父系來標識血緣關係的結果,這隻能在父權家長制確立時才有可能。

《國語·晉語》記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

關於中國百家姓中姓氏的簡短傳說故事有哪些

中國的姓氏是如何由來的呢?文山民間流傳著這樣的一個故事:兩千年前,在黃河流域已出現了龐大的人類群,由於處在落後的原始社會,人們不講究姓氏。

有個叫伏羲的去南山打獵,遇到一個白髮蒼蒼的老者餓得要命,向它乞求說:“能不能把你打的兔子讓我一隻?”

伏羲毫不猶豫地從腰裡解下來遞與他說:“拿去吧!”

老人接過獵物非常感動,於是從腰裡摸出一粒種子說:“年輕人,拿去吧。回家後把它種在土裡,以後便長出一顆秧苗,等它結了葫蘆,你把那個最大的摘下來留著。等下黃水時把葫蘆瓤掏淨,和你妹妹鑽到裡面,可保你們不死。”

伏羲接過種子說:“謝謝了,老人家!”但見老人一轉身便不見了。

伏羲回到家便把它種到洞前地裡,那葫蘆籽沒多久便鑽出了土,越長越高,一條繩子還沒打完結,就開了花結了果,共座了三個。其中一個葫蘆長得又大又圓,到成熟的時候,伏羲把它摘下存放起來

第二年夏季,空前未有的特大山洪暴發了、黃河水外溢。這時伏羲想起老人說的話。於是取出葫蘆在頂端開了個孔,把瓤子掏出來,然後對女媧妹妹說:“快鑽進裡面!”

女媧不解的問:“哥哥,你想幹什麼?”

伏羲說:“讓你鑽你就鑽,別磨蹭了!洪水就要到來,我們不能等死。”

女媧還是不解,問道:“這東西能救我們的命?”

伏羲說:“我也不清楚,一個神人告訴我的,他很厚道,不會騙我們的。”

“那就試試吧!也許死裡求生。” 女媧說完鑽了進去,發現裡面的空間很大,喊道:“哥哥!裡面好舒服,快進來吧。”

伏羲鋼鑽到裡面,洪水進家了,一個勁地上漲。但見葫蘆穩妥的漂在水上。這時,只聽人聲鼎沸。不多時便鴉雀無聲了。天地間茫茫一片洪水,只有一個葫蘆帶著兄妹二人隨波逐流。

不知過了幾天幾夜,那葫蘆落在一個山坡上。兄妹二人出來一看,不禁大吃一驚!大地上狼狽不堪。二人下得山來,走啊!走啊!走出很遠很遠,看不到一個人影,看來人們全被洪水淹死了。

女媧問哥哥:“那人間不就絕種了嗎?怎麼辦?”

二人想挽回人間慘局,可是沒有辦法。正在為難之際,忽聽有人在空中說道:“你兄妹二人不就是天下的人種嗎?”女媧和伏羲明知情理,可怎麼下得手!伏羲說:“妹妹!我有一法。”

女媧問:“什麼法子?快快講來。”

伏羲說:“我們兩個各奔東西,如果走對了頭,就是天賜的夫妻。”

女媧說:“只能如此了!”

於是他們分頭奔去,可是,不到兩個時辰,便遇到一起。

“我們再做一次,” 伏羲不甘心,指著一棵大樹說:“若我們把這棵樹推倒,就可以結為夫妻。”

女媧說:“那就試試吧!”

二人來到樹前,用力一推那樹就倒下了,不由唏噓驚歎,可還是有點難為情。正在躊躇之間,忽然發現山坡上有兩塊木板。伏羲說:“各自把一塊木板滾下山去,如果它們合在一起,我倆就是夫妻無疑了。”  女媧應聲“好!”便把一塊推下山去,伏羲也推下另一塊。只見那木板咕咕嚕嚕往山下滾去,到山腳下便合在一起了。伏羲仰天嘆道:“此乃天意!”

伏羲和女媧成為夫妻後,生了許許多多子女。

一天,女媧把他們叫在一起說:“娘想給你們起個名字,往後叫得方便。”

其中一個說道:“娘!先給我起吧。”

女媧尋思了半晌說:“還是你們自己起好。各自到外面選擇一樣東西,它叫什麼,你就隨它的姓。”

孩子們一聽,都紛紛跑到外面。有的來到李樹下姓了李,有的到了楊樹下姓了楊,有的揀了塊石頭就姓了石,有的遇到馬就姓了馬,有的看到花就姓了花,有的見了柳樹就姓了柳,有的見了水就姓了水……

這畢竟是傳說,真正的姓氏來自母系社會。群體為氏,女生者為姓,也就是說......餘下全文>>

中國姓氏來歷是什麼?

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碼事。氏是從姓那兒派生出來。從漢代開始,姓氏混而為一。現代我們中國人的姓,大部分是從幾千年前代代相傳下來的。考其來歷,大致可分為12種類別:

1)以姓為氏。姓作為氏族公社時期氏族部落的標誌符號而產生,其後人有的便直接承襲為氏。母權制氏族社會以母親為姓,所以那時許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2)以國名為氏。如我們所熟悉的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齊、魯、晉、宋、鄭、吳、越、秦、楚、衛、韓、趙、魏、燕、陳、蔡、曹、胡、許等,皆成為今天常見姓。

3)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諸侯國國君分予同姓或異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後代或生活在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繼之為氏。如周武王時封司寇岔生采邑於蘇(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岔生後代便姓蘇。據統計,以邑為氏的姓氏近200個。一些複姓由於漫長的歷史演變,至今已不復存在。

4)以鄉、亭之名為氏。這類情況不多,今日常見姓有裴、陸、閻、郝、歐陽等。

5)以居住地為姓。這類姓氏中,複姓較多,一般都帶邱、門、鄉、閭、裡、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環境的居住地點。

6)以先人的字或名為氏。出自此條的姓氏很多,據統計有五六百個,其中複姓近200個。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開,其後代以林性傳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孫以祖父字為氏,漢代時改皇父為皇甫。

7)以次第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順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後代相沿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順序。但也有例外。魯莊公之弟莊父、排行老二,本為仲氏、福孫氏,因他有弒君之罪,後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孫。

8)以官職為氏。如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職為姓的姓氏,丹從字義上看,也可以分辨出來,如籍、諫、庫、倉、軍、廚等。

9)以技藝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10)古代少數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

11)以諡號為氏。

12)因賜姓、避諱而改姓

高姓氏的由來

一、姓氏源流

高(Gāo)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廣韻》等資料所載,姜太公八世孫奚因擁立齊桓公有功,被賜予祖父公子高的名為姓。相傳炎帝神農氏因居住在姜水,所以以姜為姓。炎帝16世孫姜伯夷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呂侯,子孫因此亦以呂為氏。姜伯夷第37代孫姜尚,即姜太公,又稱呂尚、呂望,輔佐周文王、武王滅商立周,受封於齊國。齊國傳至太公7世孫文公呂赤,赤有愛子受封於高邑,稱公子高。依照周朝貴族禮儀,其孫傒取祖名為氏,為高傒。高傒在齊國為上卿時,迎立公子小白為君,就是齊桓公。高傒成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六世孫高止在齊國遭到公孫灶、公孫蛋排擠,出齊奔燕。高止十世子孫高洪為東漢渤海郡守。渤海高氏由此發軔,繁衍不息,成為當今高姓族群中最龐大的一支。

2、出自以王父字為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齊惠公之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後裔取其字為姓氏。為山東高氏。齊惠公為齊桓公之子。

3、由“高”字開頭複姓簡化而來。如高車氏、高堂氏、高陽氏、高陵氏等簡化而為“高”姓。

4、出自他姓。據《北齊書》所載,十六國時,後燕皇帝慕容雲自稱為高陽氏後裔,遂改姓高,稱高雲,其後裔有改複姓為單姓,稱高氏;北齊文宣帝高洋賜鮮卑族元景安、元文遙本鮮卑族,隨漢姓元,因有功於北齊,高洋賜他們“高”姓;鮮卑慕容氏、高麗羽真氏,後改高氏;魏時,鮮卑族有樓氏,後改高氏;女真族石烈氏、納羊氏,滿族高佳氏、佟佳氏和北宋時入居開封的猶太人等改姓高姓;又北齊時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與高歡交厚,遂改為高氏。

得姓始祖:高奚。春秋時期,姜太公六世孫文公呂赤的兒子受封於高邑(今河南省禹州市西南),稱為公子高。公子高之孫奚和齊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是好朋友。當時,公孫無知發動內亂,殺了齊襄公。奚聯合諸大臣一齊平定內亂,誅殺了公孫無知,迎立公子小白為君,就是後來的齊桓公。奚因為平亂迎君有功,被封為上卿,並賜他以祖父公子高的名為姓,稱為高氏。高姓就這樣誕生了。高奚作為高姓的始祖,受到世代子孫的尊敬和愛戴。

二、遷徙分佈

高姓雖然發源於今河南省境內,但春秋以後卻以齊魯之地高氏居多。據史料所載,戰國到秦漢時期,高姓已可能遷入河北、遼寧境內。秦漢三國時期,隨著政局的幾度分合,人口遷徙頻繁,高姓人氏漸活動於海河流域,黃河上、下游,淮河流域,長江上、下游地區。兩晉南北朝時,戰亂頻繁,高姓人氏大舉南遷,“廣陵”郡望便是在這一時期所形成的。隋唐時,有書記載,河南有陳氏父子率軍開闢漳郡,其中有高氏參加,另河南高姓族人高鋼入遷閩地(今福建省)。此時,德州蓨(今河北省景縣)仍是繼東漢以來高姓主要的聚居地。五代時期,有陝州硤石(今河南省三門峽市)人在江陵府(今湖北省荊州市)建南平國。有太原(今山西省太原)人高彥儔到四川后蜀政權為官。在此期間,江南江北都有高姓人活動。兩宋時期,高姓人為避戰亂由中原向江南遷徙。如開封高瓊後裔定居於海寧、臨安、溫州、山陰,合肥人高徹定居於晉陵。元明清時期,高姓人多集聚於東南地區,尤以江蘇、浙江地區最為集中。今日高姓主要分佈在江蘇、福建、廣東、江西、雲南等地。中國歷史上,高姓稱帝王者14人,曾建立北齊、燕、荊南等政權。高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十五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一點二一。

三、歷史名人

高 柴:今山東省人,春秋時齊國人。孔子品學兼優的七十二弟子之一。

高 洋:今河北景縣人,執掌東魏政權多年的高歡之子,代東魏建北齊。北齊共歷六帝,執政二十八年。

高 適:唐朝詩人,與岑參齊名......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百家姓的由來及排名?
中國百家姓的由來?
百家姓的由來故事?
百家姓的由來?
百家姓張姓的由來?
百家姓楊姓的由來?
百家姓胡姓的由來?
百家姓黃姓的由來?
百家姓王姓的由來?
百家姓許姓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