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古爾邦節的來歷?
古爾邦節的來歷
古爾邦節的由來
傳說很久以前,阿拉伯北部人民的祖先、先知易卜拉欣夜裡夢見安拉,並受到安拉的啟示,要他到密那山谷宰掉自己的兒子為安拉獻祭,以考驗他對安拉的忠誠。當易卜拉欣帶著自己的兒子到了密那山谷,正要把兒子依斯瑪義殺死時,安拉看到了易卜拉欣對他的虔誠和敬畏,派天使送下一隻羊,代替了易卜拉欣之子的犧牲,這就是宰牲節的來歷。以後每年這一天,阿拉伯人民便根據這一傳說定期宰羊獻祭,相沿成俗。伊斯蘭教成立後,承認先知易卜拉欣為聖祖,並把伊斯蘭教歷的十二月十日定為古爾邦節。我國使用的公曆與伊斯蘭教歷每年有十一天的日差,故每年古爾邦節的公曆日期不固定。
古爾邦節是新疆信仰伊斯蘭教的維吾爾、哈薩克、回、柯爾克孜、塔吉克、塔塔爾和烏孜別克等少數民族的盛大節日。
“古爾邦”在阿拉伯語中稱作爾德·古爾邦,或稱為爾德·阿祖哈。“爾德”是節日的意思。“古爾邦”和“阿祖哈”都含有“犧牲”“獻身”的意思,所以一般把這個節日叫“犧牲節”或“宰牲節”。
按照傳統的規矩,穆斯林在古爾邦節這天清晨沐浴更衣,到清真寺做禮拜、上墳緬懷先人。節前,穆斯林家家戶戶打掃乾淨,製作各種糕點,炸油饊子、烤饢,做新衣裳,為節日做好準備。穆斯林從清真寺做完禮拜之後,便回到家裡殺牛宰羊,煮肉做飯,施捨窮人,招待來賓。身著節日盛裝的維吾爾人要相互拜節,過去有成見的人,在節日裡見面時也要互相問候,並消除隔閡,言歸於好。青年男女有說有笑,載歌載舞,開展各種慶祝活動,節日期間洋溢著歡樂的氣氛。
古爾邦節的來歷
“古爾邦”,阿拉伯語音譯“爾德·古爾邦”、“爾德·阿祖哈”,意為“犧牲”、“獻身”,故亦稱“宰牲節”、“獻牲節”、“忠孝節”、“爾德節”。寧夏南部山區等地的回族稱為“大爾德”,雲南等地的回族稱為“小爾德”,是伊斯蘭教三大節日之一,一般在開齋節過後七十天舉行。這個節日屬於穆斯林朝覲功課的儀式範圍。伊斯蘭教規定,教歷每年12月上旬,穆斯林去麥加朝聖,朝覲的最後一天,開始舉行慶祝活動。
回族為什麼要宰牲過古爾邦節呢?相傳,伊斯蘭教的古代先知之———易卜拉欣夜間夢見安拉命他宰殺愛子伊斯瑪儀獻祭,考驗他對安拉的虔誠。
易卜拉欣把刀磨得閃閃發光,非常鋒利。當伊斯瑪儀側臥後,他把刀架在兒子的喉頭上。這時他傷心痛哭,淚如溪流。第一刀下去只在兒子的脖子上留下了一個白印印,第二刀下去刮破了一點皮。
伊斯瑪儀說:“我的父啊,你把我翻個身,讓我匍匐而臥,這樣你就下決心吧,順從真主的命令。”
易卜拉欣聽了兒子的勸言,把他翻了個身,然後解下刀子使勁宰時,真主受感動,派天仙吉卜熱依勒背來一隻黑頭羚羊作為祭獻,代替了伊斯瑪儀。這時易卜拉欣拿起刀子,按住羊的喉頭一宰,羊便倒了。從那以後,穆罕默德就把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規定為宰牲節,這就是傳說的“古爾邦”的來歷。
我國回族人民的古爾邦節,就是根據這一宗教來歷內容,長期發展演變的一種傳統的民族節日:有多重複合的內容,已與單純的宗教節日有了很大的區別,而且主要內容已不再是宗教內容。現在我國回族人民不論信教與不信教,都按照各地不同的習慣,歡度古爾邦節。規模一般較大,多以村、鄉、鎮、巷等為單位進行,有的地方按照傳統習慣要過三天,有的地方只過一天。
節前打掃室內外衛生。家庭院落、大街小巷都打掃得乾乾淨淨,東西堆放得井然有序。家家戶戶在節前都要炸油香、饊子、花花等。孩子們換上節日的服裝,歡樂地奔跳。
節日拂曉,沐浴淨身,燃香,換上整潔的衣服赴清真寺參加會禮。
回族當中流傳著一句俗語叫做:“當不了月回回,總得當個年回回。”這話的意思是,無論多忙,這一年一度的會禮和慶祝活動要參加。即使你不懂回族的風俗習慣,那麼,你也得隨俗。
古爾邦節的會禮和開齋節一樣,非常隆重。大家歡聚一堂,由阿匐帶領全體回民向西鞠躬、叩拜。如果在一個大的鄉鎮舉行,可謂人山人海,多而不亂。在聚禮中,大家要回憶這一年當中做過哪些錯事,犯過哪些罪行,阿匐要宣講“瓦爾茲”,即教義和需要大家遵守的事等,最後大家互道“色倆目”問好。
會禮結束後,還要舉行一個隆重的典禮,這就是節日裡,除了炸油香、饊子、會禮外,還要宰牛、羊、駱駝。一般經濟條件較好的,每人要宰一隻羊,七人合宰一頭牛或一峰駱駝。宰牲時還有許多講究,不允許宰不滿兩歲的小羊羔和不滿三歲的小牛犢、駱駝,不宰眼瞎、腿瘸、缺耳、少尾的牲畜,要挑選體壯健美的宰。所宰的肉要分成三份:一份自食,一份送親友鄰居,一份濟貧施捨。
我國穆斯林在齋月吃肉、在古爾邦節宰牲的這種習俗,過去是普通中國人所詫異的,而對伊斯蘭教義有正確認識的唐人杜環在《經行記》中,特別點出這兩件事,說是“食肉作齋,以殺牲為功德”。
宰牲典禮舉行後,家家戶戶又開始熱鬧起來,老人們一邊煮肉,一邊給孩子吩咐:吃完肉,骨頭不能扔給狗嚼,要用黃土覆蓋。這在古爾邦節是一種講究。肉煮熟後,要削成片子,搭成份子;羊下水要燴成菜。而後訪親問友,饋贈油香、菜,相互登門賀節。有的還要請阿匐到家唸經,吃油香,同時,還要去遊墳,緬懷先人。這種慶賀節日的形式多種多樣,各地互有異同。有些地方除了參加聚禮和訪親問......餘下全文>>
古爾邦節是怎麼來的 古爾邦節的來歷是什麼
“古爾邦”,阿拉伯語音譯“爾德·古爾邦”、“爾德·阿祖哈”,意為“犧牲”、“獻身”,故亦稱“宰牲節”、“獻牲節”、“忠孝節”、“爾德節”。寧夏南部山區等地的回族稱為“大爾德”,雲南等地的回族稱為“小爾德”,是伊斯蘭教三大節日之一,一般在開齋節過後七十天舉行。這個節日屬於穆斯林朝覲功課的儀式範圍。伊斯蘭教規定,教歷每年12月上旬,穆斯林去麥加朝聖,朝覲的最後一天,開始舉行慶祝活動。
回族為什麼要宰牲過古爾邦節呢?相傳,伊斯蘭教的古代先知之———易卜拉欣夜間夢見安拉命他宰殺愛子伊斯瑪儀獻祭,考驗他對安拉的虔誠。
易卜拉欣把刀磨得閃閃發光,非常鋒利。當伊斯瑪儀側臥後,他把刀架在兒子的喉頭上。這時他傷心痛哭,淚如溪流。第一刀下去只在兒子的脖子上留下了一個白印印,第二刀下去刮破了一點皮。
伊斯瑪儀說:“我的父啊,你把我翻個身,讓我匍匐而臥,這樣你就下決心吧,順從真主的命令。”
易卜拉欣聽了兒子的勸言,把他翻了個身,然後解下刀子使勁宰時,真主受感動,派天仙吉卜熱依勒背來一隻黑頭羚羊作為祭獻,代替了伊斯瑪儀。這時易卜拉欣拿起刀子,按住羊的喉頭一宰,羊便倒了。從那以後,穆罕默德就把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規定為宰牲節,這就是傳說的“古爾邦”的來歷。
我國回族人民的古爾邦節,就是根據這一宗教來歷內容,長期發展演變的一種傳統的民族節日:有多重複合的內容,已與單純的宗教節日有了很大的區別,而且主要內容已不再是宗教內容。現在我國回族人民不論信教與不信教,都按照各地不同的習慣,歡度古爾邦節。規模一般較大,多以村、鄉、鎮、巷等為單位進行,有的地方按照傳統習慣要過三天,有的地方只過一天。
節前打掃室內外衛生。家庭院落、大街小巷都打掃得乾乾淨淨,東西堆放得井然有序。家家戶戶在節前都要炸油香、饊子、花花等。孩子們換上節日的服裝,歡樂地奔跳。
節日拂曉,沐浴淨身,燃香,換上整潔的衣服赴清真寺參加會禮。
回族當中流傳著一句俗語叫做:“當不了月回回,總得當個年回回。”這話的意思是,無論多忙,這一年一度的會禮和慶祝活動要參加。即使你不懂回族的風俗習慣,那麼,你也得隨俗。
古爾邦節的會禮和開齋節一樣,非常隆重。大家歡聚一堂,由阿匐帶領全體回民向西鞠躬、叩拜。如果在一個大的鄉鎮舉行,可謂人山人海,多而不亂。在聚禮中,大家要回憶這一年當中做過哪些錯事,犯過哪些罪行,阿匐要宣講“瓦爾茲”,即教義和需要大家遵守的事等,最後大家互道“色倆目”問好。
會禮結束後,還要舉行一個隆重的典禮,這就是節日裡,除了炸油香、饊子、會禮外,還要宰牛、羊、駱駝。一般經濟條件較好的,每人要宰一隻羊,七人合宰一頭牛或一峰駱駝。宰牲時還有許多講究,不允許宰不滿兩歲的小羊羔和不滿三歲的小牛犢、駱駝,不宰眼瞎、腿瘸、缺耳、少尾的牲畜,要挑選體壯健美的宰。所宰的肉要分成三份:一份自食,一份送親友鄰居,一份濟貧施捨。
我國穆斯林在齋月吃肉、在古爾邦節宰牲的這種習俗,過去是普通中國人所詫異的,而對伊斯蘭教義有正確認識的唐人杜環在《經行記》中,特別點出這兩件事,說是“食肉作齋,以殺牲為功德”。
宰牲典禮舉行後,家家戶戶又開始熱鬧起來,老人們一邊煮肉,一邊給孩子吩咐:吃完肉,骨頭不能扔給狗嚼,要用黃土覆蓋。這在古爾邦節是一種講究。肉煮熟後,要削成片子,搭成份子;羊下水要燴成菜。而後訪親問友,饋贈油香、菜,相互登門賀節。有的還要請阿匐到家唸經,吃油香,同時,還要去遊墳,緬懷先人。這種慶賀節日的形式多種多樣,各地互有異同。有些地方除了參加聚禮和訪親問......餘下全文>>
維吾爾族的古爾邦節來歷
只要信仰伊斯蘭教,是穆斯林就都可以過古爾邦節,包括中東的伊朗、阿拉伯國家全體、土耳其、非洲大部分國家、東南亞如馬來西亞、汶萊、印尼、中亞的哈薩克等所有國家等等都是伊斯蘭國家,都過古爾邦節。
我國境內有10個民族全民信仰伊斯蘭教,人口大約兩千萬。CCTV新聞聯播主播海霞(回族)、開心辭典主持小尼(維吾爾族)、歌唱家蔡國慶(母親回族,父親滿族,國慶60週年天安門晚會上代表回族獻歌)、影星馬天宇(回族) 、小品明星蔡明(回族)、容嬤嬤扮演者李明啟(回族)都是穆斯林、明朝大清官海瑞(回族)、演新還珠格格里面香妃的那個也是維族。這些名人都過古爾邦節。
古爾邦節由來主要是真主安拉一天為了考驗一位信徒的忠誠度,讓他把自己兒子殺死獻祭,信徒二話不說就要割兒子的喉嚨,真主在他殺死兒子的一瞬間將少年換成黑羊,最終死的是黑羊。所以古爾邦節肯定得殺羊過節啦~
你知道古爾邦節和肉孜節的來歷嗎?
古爾邦節又名宰牲節,伊斯蘭教主要節日之一。與開齋節同為伊斯蘭教的兩大節日。阿拉伯語“爾德·艾祖哈”的意譯。亦稱“古爾邦節”。“古爾邦”意為“獻牲”、“獻祭”。時間為伊斯蘭教歷12月10日,開齋節後第70天。古爾邦日宰牲獻祭,原是古阿拉伯人的習俗,起源於易卜拉欣的傳說。相傳先知易卜拉欣常大量宰牲獻祭,安拉為考驗其忠誠,夢中啟示他宰殺兒子易司馬儀獻祭。翌日易卜拉欣將易司馬儀帶往麥加郊外的米那山谷,正要宰殺時,安拉遣大王使哲布勒依來送來一隻羊代替犧牲。古阿拉伯人依次傳說每年於古爾邦時宰牲獻祭,穆罕默德繼承這一習俗,將此日定為宰牲節,並規定為朝覲禮儀之一。穆斯林於節日期間除宰牲獻祭、舉行會禮外,還互相拜會,互相饋贈以示紀念。新疆穆斯林尤重此節。節日期間各族穆斯林沐浴淨洗,身著鮮豔的民族服裝,聚會於大清真寺前,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擊鼓奏樂,舞蹈歡歌,直至深夜,甚至通宵達旦,十分熱烈。
肉孜節又名開齋節,伊斯蘭教主要節日之一。與宰牲節同為伊斯蘭教的兩大節日。阿拉伯語“爾德·菲圖爾”的意譯,新疆地區的穆斯林以波斯語“肉孜節”稱之。是穆斯林慶祝齋月結束、齋功勝利完成的日子,故名。時間為伊斯蘭教歷的10月1日,即齋月結束的第二天。齋月的最後一天當晚尋看新月(月牙),見月的次日即為10月1日,可即行開齋,是為開齋節。如未見新月則繼續封齋,開齋節亦順延(一般不超過3天)。開齋節的主要宗教活動有:交納開齋捐。按規定每一個有錢人,應於開齋節會禮以前,以家庭成員計算每人應交付相當於一人一天的生活費,約半升小麥或一升棗子(可折現金),施濟貧困者。舉行會議。會禮畢,開始慶祝活動。穆斯林相互走訪,互致問候,饋贈禮品,歌舞歡慶。中國通用漢語的穆斯林視開齋節為大節,新疆地區的穆斯林視為小節,慶祝活動的規模不如宰牲節盛大。
維吾爾族的古爾邦節的習俗含義是什麼
維吾爾族的古爾邦節的習俗含義是意為"犧牲""獻牲",因此中國穆斯林學者將其直譯為宰牲節,也有受儒家文化影響意譯為"忠孝節"的。
維吾爾族的古爾邦節又叫宰牲節、庫爾班節、爾德節等,是我國回、維吾爾、哈薩克、烏孜別克、塔吉克、塔塔爾、柯爾克孜、撒拉、東鄉、保安等少數民族共同的節日。古爾邦節在阿拉伯語中稱作“爾德·古爾邦”,也稱“爾德·艾祖哈”。“爾德”的意思是節日,“古爾邦”和“艾祖哈”都含有“宰牲、獻牲”之意。因此通常把這一節日的名稱漢譯為“宰牲節”,即宰牲獻祭的節日。在我國新疆的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等民族將其音譯為“庫爾班節”。
古爾邦節的時間定在伊斯蘭教歷的十二月十日。過節前,家家戶戶都把房舍打掃得乾乾淨淨,忙著精製節日糕點。節日清晨,穆斯林要沐浴馨香,嚴整衣冠,到清真寺去參加會禮。新疆的維吾爾族在古爾邦節時,無論是城市或農村的廣場上都要舉行盛大的麥西來甫歌舞集會。廣場四周另有一番景象:色彩繽紛的傘棚、布棚、布賬、夾板房內,鋪設著各式各樣的木桌、板車、地毯、毛毯、方巾,上面備有花式繁多的食品小吃。。在新疆的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烏孜別克等民族,節日期間還舉行叼羊、賽馬、摔跤等比賽活動。
古爾邦節起源於《古蘭經》啟示中記載的一個故事:
伊斯蘭古代先知易卜拉欣夜間夢見安拉命他宰殺愛子伊斯瑪儀獻祭,以考驗他對安拉的虔誠。
易卜拉欣把刀磨得閃閃發光,非常鋒利。當伊斯瑪儀側臥,父親把刀架在兒子喉頭時。易卜拉欣傷心痛哭,淚如溪流。然而第一刀下去,只在兒子脖子上留下了一道白印,第二刀下去僅刮破一層皮。
伊斯瑪儀說:"我的父啊,你把我翻個身,讓我匍匐而臥,這樣你就能下決心順從真主的命令了。"
易卜拉欣聽兒子的勸言,把他翻了個身,然後解下刀子再使勁宰時,真主受感動,派天仙吉卜依勒送來一隻羝羊作為祭獻,代替了伊斯瑪儀。這時易卜拉欣拿起刀,按住羊的喉頭一宰,羊便倒下了。從那以後,穆罕默德就把伊斯蘭曆十二月十日規定為宰牲節,這就是傳說的"古爾邦"的來歷。
於是後來過古爾邦節時,穆斯林都要宰殺一隻羊以示紀念。
古爾邦為阿拉伯語詞彙,意為"犧牲""獻牲",因此中國穆斯林學者將其直譯為宰牲節,也有受儒家文化影響意譯為"忠孝節"的。
現代都市穆斯林沒有宰牲的條件,只好在市場上購買宰殺好的牛羊肉代替。節日期間大家相互串門賀節,每到一戶,主人必會為客人端上一盤清燉羊肉,客人即吃得再飽,也得嚐嚐主人的羊肉,以示尊重。
在邊疆牧區,親朋好友相聚時,歌舞是飯食之外的重要內容,彈琴,唱歌,跳舞,到處一派歡樂祥和的景象。
古爾邦節簡介 回族的古爾邦節是怎樣來的
古爾邦節起源於《古蘭經》啟示中記載的一個故事:
伊斯蘭古代先知易卜拉欣夜間夢見安拉命他宰殺愛子伊斯瑪儀獻祭,以考驗他對安拉的虔誠。
易卜拉欣把刀磨得閃閃發光,非常鋒利。當伊斯瑪儀側臥,父親把刀架在兒子喉頭時。易卜拉欣傷心痛哭,淚如溪流。然而第一刀下去,只在兒子脖子上留下了一道白印,第二刀下去僅刮破一層皮。
伊斯瑪儀說:"我的父啊,你把我翻個身,讓我匍匐而臥,這樣你就能下決心順從真主的命令了。"
易卜拉欣聽兒子的勸言,把他翻了個身,然後解下刀子再使勁宰時,真主受感動,派天仙吉卜依勒送來一隻羝羊作為祭獻,代替了伊斯瑪儀。這時易卜拉欣拿起刀,按住羊的喉頭一宰,羊便倒下了。從那以後,穆罕默德就把伊斯蘭曆十二月十日規定為宰牲節,這就是傳說的"古爾邦"的來歷。
於是後來過古爾邦節時,穆斯林都要宰殺一隻羊以示紀念。
古爾邦為阿拉伯語詞彙,意為"犧牲""獻牲",因此中國穆斯林學者將其直譯為宰牲節,也有受儒家文化影響意譯為"忠孝節"的。
現代都市穆斯林沒有宰牲的條件,只好在市場上購買宰殺好的牛羊肉代替。節日期間大家相互串門賀節,每到一戶,主人必會為客人端上一盤清燉羊肉,客人即吃得再飽,也得嚐嚐主人的羊肉,以示尊重。
在邊疆牧區,親朋好友相聚時,歌舞是飯食之外的重要內容,彈琴,唱歌,跳舞,到處一派歡樂祥和的景象。
古爾邦節和中秋節的風俗習慣,美食,來歷
中秋節是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與春節、端午、清明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中國古代曆法,農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稱為"仲秋"。中秋節的盛行始於中國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也是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2006年5月20日,該節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