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的風俗文化?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5日

土家族的習俗

土家族採取倚山建房,一般為吊腳樓,樓上住人,樓下關牲畜。建房要求背有靠山,面有向山。一般是四列三間,居中的一間要設祖先神位。正側左右兩房住人,多為兩小間,叫住“小二間”。小二間前設火鋪,火鋪中間置火炕,火炕用於取暖的煮飯,火炕上放著鐵製三角架。火炕上空吊有炕架,用以烘炕物品。特別是春節之前,用以烘炕臘肉和香腸等物。

婚姻 土家族的婚姻有姑表開親之俗。一般姑家之女嫁舅家之子,稱為“骨種”,“接親路”,視為親上加親。土家族的婚禮,要送三道人情。姑娘出嫁前要練《哭嫁歌》。要哭眾親友,還要提前1~2天不飲食,叫做“不吃茶飯”。姑娘婚後生了孩子,男方要到女家報喜。由女婿提壺酒,送到女家放在堂屋的香龕上,壺嘴朝外,表示生男孩;壺嘴朝內,表示生女孩。後由女家親戚送糧食、雞、肉、蛋到男家吃“月米酒”,男家也要反送禮物。

贊助廣告

服飾 土家族男女大多喜穿大衣袖、大褲腳,在褲腳上刺繡花、鳥一類,褲子要接腰,男女頭上喜包白帕子,腳上穿白底布鞋,大方美觀。婦女頭綴銀飾,胸前配有銀刀、響鈴、牙籤等。男女小孩帽上有各種各樣的頭飾,帽後配有銀飾響鈴,叮噹作響。

喪葬 土家族的喪葬,老人去世,大都要舉行隆重的葬禮。要請土老師主持選擇安葬日期和墓地以及座山、向山。發喪時,路上要丟“引路紙錢”,墳內禁放有鐵的東西。因此,要自己的親人挖井,待死者埋葬以後,才能離開。埋葬的過程中,要功土老師開棺、清棺、“拋米”。拋米時,親人在棺前跪地用背後衣服接米,有的當場將米嚼細吞下,也有的將米帶回煮食,表示後代要團結和睦,衣食不愁,繼承老人的遺風。

贊助廣告

節日 土家族有過“趕年”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臘月二十八、二十九日過年,現土家族聚居的部分村寨,一直保留了這一習俗。“四月八”是土家族送毛蟲的節日,要自念諺語,祈望莊稼免遭蟲害,五穀豐登。

信仰 土家族崇拜祖先,認為祖先是最大的神,處處保佑子孫。普遍信奉“土王”,傳說“土王”是土家族的祖先,每逢節日都要燒化錢紙,祭祀祖先和“土王”。土家族還信奉土地神,過年期間,凡是走親訪友經過土地廟時,都要燒香化紙,也還在不少土家族供奉“三王廟”的,廟內供有冉、楊、田三神位,祈禱三王神保佑人口平安、六畜興旺。

土家族的喪葬文化習俗

土家先民曾實行火葬、巖墓葬、懸棺葬,他們哀悼死者的方式之一是擊鼓踏厲而歌,叫嘯以興哀;而後受漢族喪葬習俗的影響,逐漸採用土葬,但他們依然保留了其先民掉念死者的方式,以跳喪、歌喪來哀悼死者,慰藉生者。?

土家族最古老的葬谷是火葬。現今猶存的許多土家地區的地名,諸如“箱子巖”、“仙人洞”、“蠻王墳”、“棺木巖”等,都是對土家先民曾有過巖墓葬、懸棺葬習俗的追述。?

土家族儲存到現今的古老葬谷是“繞棺”和“跳喪”。?

“繞棺”,又名“打繞棺”,或名“穿花”,廣泛地流傳於湘鄂西及川東部分土家族地區。老人去世,停靈樞於堂中,請巫師行法事祭祀,“繞棺”時,靈堂紅燭高照,香爐香菸嫋嫋,棺木右角點“長明燈”一盞;巫師將法咒一念,昭告亡靈,“繞棺”就開始了。“繞棺”活動,一般由五或七人,至少三人,成奇數跳唱。跳唱,由土老司擔任領頭,現今,以年長者出任,其他人跟後,圍繞棺木,不能出離靈堂,故稱“繞棺”。歌詞內容廣泛,可唱亡人生平,可唱神話傳說,曲調多變,伴之以鼓、鑼、鑔、鈸等打擊樂,氣氛歡悅而熱鬧,鄉土生活氣息濃郁,承襲了古代“繞屍而歌”之傳統。?

“跳喪”,可分為兩種型別:一種是鄂西長陽、五峰、巴東等縣流行的“打喪鼓”,又稱“跳仗鼓”;一類是湘西鳳凰、瀘溪地區流行的“打廩”,又稱“跳牌”“跳流落”。“跳喪鼓”與“繞棺”一樣,是一種喪葬性的歌舞活動。在土家山寨,一旦哪家老人終壽,不問男女、名望、尊卑、皆是“人死眾家喪,一打喪鼓二幫忙”,為死者“跳喪”。

跳喪,先跳什麼,後跳什麼,都有一定儀式程式。一般分為七項程式:

一、 待師,跳者為表謙虛客氣,邊跳邊等待師傅臨場指導;

二、 跳喪;

三、 搖喪;

四、 跩喪;

五、 穿喪;

六、 退喪;

七、 哭喪。

哭喪,只在與漢區臨界地區方有。這七項跳喪儀程,都由掌鼓者指揮,跳喪人跟著鼓點的變換而變換儀程。歌詞的內容豐富多樣,有歌唱先民祖先的;有唱農桑魚獵的;有唱風土人情的;有唱男女愛情故事的。歌舞通夜不息,可謂“長歌為哭”,“以樂致哀”,慰死者英靈,為家屬“散憂”、“解愁”驅逐死者家裡天災人禍,賜降吉祥瑞氣,獨具民族性。?

“打喪歌”,又名“唱喪堂歌”,或叫“坐喪”,也是遠古“鼙鼓以道哀”的一種葬俗傳至今日。這種“打喪歌”,鄂西、礌西、川東土家族地區,直至現今,還相當盛行。“打喪歌”分兩種形式:一種是一人擊鼓,領唱,眾人相和。另一種是不只擊鼓,還要鼓鑼鈸笛嗩吶齊備,“打圍鼓”,唱戲曲,這也很別緻。聽唱觀看的人很多,“坐喪”“打喪歌”成了群眾一種娛樂活動了,將“憂愁”、“悲痛”驅逐於九霄雲外了。

土家族民俗習慣

土家族主要從事農業。織繡藝術是土家族婦女的傳統工藝。土家族的傳統工藝還有雕刻、繪畫、剪紙、蠟染等。土家織錦又稱“西蘭卡普”,是中國三大名錦之一。

土家族愛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擺手歌、勞動歌、盤歌等。擺手舞、酉陽民歌、酉陽古歌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酉陽縣2010年10萬人同跳擺手舞創造吉尼斯世界紀錄,被文化部命名為2011∽2013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010年10月18日,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被命名為“中國土家山歌之鄉”。傳統舞蹈有“擺手舞”、“八寶銅鈴舞”及歌舞“茅古斯”。樂器有木葉、“咚咚喹”、“打傢伙”等。

土家族的傳統節日有:吃新節,舍巴日,趕年,牛王節,花朝節,洗神節等。

禮儀主要有:見面要互相問候,家有來客,必盛情款待。若有是逢年節到土家人家裡做客,主人還會拿出雪白的餈粑去烤,待烤得兩面金黃開花時,吹拍乾淨,往裡灌白糖或蜂蜜,雙手捧給客人。有的地方給客人吃餈粑還有些講究,即把烤好的餈粑給客人後,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過就咬,這時主人會搶回去吹打拍淨,蘸上糖再給客人。

食俗

日常食俗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飯外,以包穀飯最為常見,包穀飯是以包穀面為主,適量地摻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時也吃豆飯,即將綠豆、豌豆等與大米合煮成飯食用,粑粑和團饊也是土家族季節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時,過去紅苕在許多地區一直被當成主食,現仍是一些地區入冬後的常備食品。土家族菜餚以酸辣為其主要特點。民間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醃泡酸菜,幾乎餐餐不離酸菜,酸辣椒炒肉視為美味,辣椒不僅是一種菜餚,也是每餐不離的調味品。如插秧季節,早晨要加一頓“過早”,“過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湯圓或綠豆粉一類的小吃。據說“過早”餐吃湯圓有五穀豐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還喜食油茶湯。

節慶、禮儀食俗

土家族民間十分注重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年最為隆重。屆時家家戶戶都要殺年豬,染成紅、綠色,晾乾而成,做綠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豬肉合菜是土家族民間過年、過節必不可少的大菜。每年農曆二月二日稱為社日,屆時要吃社飯。端陽節吃粽子。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間最受歡迎的食品之一。重陽節打粑粑,女兒“坐月”送粑粑,修房上樑拋粑粑。節日裡饋贈親友,一般也都是互送粑粑。除糯米粑粑外,還有高梁粑粑、小米粑粑、包穀粑粑等。臘肉是土家族的上等大菜。冬至一過,將大塊的豬肉用鹽、花椒、五香粉醃製好,吊掛在火炕上,下燒柏樹枝田,煙燻而成。一般說請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陰米或湯圓、荷包蛋等。湖南湘西的土家族待客喜用蓋碗肉,即以一片特大的肥膘肉蓋住碗口,下面裝有精肉和排骨。為表示對客人尊敬和真誠,待客的肉要切成大片,酒要用大碗來裝。無論婚喪嫁娶、修房造屋等紅白喜事都要置辦酒席,一般習慣於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無八碗桌、十碗桌。因為八碗桌被稱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與石同音,都被視為對客人不尊,故迴避八和十。土家族置辦酒席分水席

(只有一碗水煮肉,其餘均為素菜,多系正期前或過後辦的席桌)、參席(有海味)、酥扣席(有一碗米麵或油炸面而成的酥肉)和五品四襯(4個盤子、5個碗,

均為葷菜)。入席時座位分輩份老少,上菜先後有序。土家族的飲酒,特別是在節日或待客時,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見的是用糯米、高梁釀製的甜酒和咂酒,度數不

高,味道純正。

祭祀食俗

土家族過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節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進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豬頭、團饊、粑粑、雞鴨和五穀種等。有的在每餐飯前,先用筷子夾少量的菜插在飯上敬默一會兒,表示請已故先人先吃,然後自己才開始食用,農......餘下全文>>

土家族的傳統文化

一、在歌舞方面有:有六百多年曆史的儺堂舞,集祭祀、祈禱、歌舞、社交為一體的擺手舞,祭祀性舞蹈茅古斯舞。

二、宗教信仰方面,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圖騰崇拜等多種形式。

三、飲食方面有:重陽節打粑粑、用豬頭等物品祭祖、熬煮瓦罐茶等。

四、建築方面,主要有吊腳木樓。

五、節日方面,有牛王節、嫁毛蟲節、舍巴節、女兒會等。

六、土家族是中國歷史悠久的一個民族,世居湘、鄂、渝、黔毗連的武陵山區。

介紹土家族的風俗習慣、文化瑰寶、代表人物要簡潔的

土家族愛群居,愛住吊腳木樓。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單家獨戶。所建房屋多為木結構,小青瓦,花格窗,司簷懸空,木欄扶手,走馬轉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籬笆,院後有竹林,青石板鋪路,刨木板裝壁,松明照亮,一家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唬園寧靜生活。

男女多經對歌相愛結婚。土家族婚俗女子出嫁前,有“哭嫁”的風俗。喪葬基本是土葬,古代巴人也有火葬、懸棺葬、船棺葬的習俗。土家族處於原始宗教崇拜階段。土家族平時每日三餐,閒時一般吃兩餐;春夏農忙、勞動強度較大時吃四餐。如插秧季節,早晨要加一頓“過早”,“過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湯圓或綠豆粉一類的小吃。據說“過早”餐吃湯圓有五穀豐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還喜食油茶湯。 日常主食除米飯外,以包穀飯最為常見。有時也吃豆飯,粑粑和團饊也是土家族季節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時,過去紅苕在許多地區一直被當成主食,現仍是一些地區入冬後的常備食品。 土家族菜餚以酸辣為其主要特點。

土家族有什麼風俗習慣?

http://www.china.org.cn/ch-shaoshu/index45.htm

www.jnynn.com/...ID=140

土家族的民俗風情

苗族的服飾款式多樣,工藝獨特,其款式,多達130餘種以上,而且具有明顯的民族特色。其製作工藝有挑花、剌繡、蠟染、織花、鑲花等。尤其是苗族女裝特色更明顯。各地苗族服飾的共同的特色,除了這些工藝的使用外,還有兩個特點:多用百褶裙式樣,喜佩銀飾。黔東南有的女性佩戴的銀飾重達二三十斤。許多苗族他稱來源於其服飾的特點。如紅苗、黑苗、花苗、白苗、青苗、長角苗、海岜苗、歪梳苗、長裙苗、短裙苗等。苗族女性原本都是穿裙的,自清代以來湘西、湘西南及黔東少部分地區苗族女性已改穿褲裝。

苗族女性頭飾,有包頭帕型、戴帽型、假髮(摻以毛線或落髮)型、尖帽型、獨角型、仰螺型、歪梳型、盤帽型、銀飾型等。男子頭飾大致有短髮包頭帕型,長髮挽髻型,現大多已同於當地漢族。大多數地區苗族主食大米或包穀,輔以麥子、高梁、薯類、大豆等,同時糯米食品很受苗族人喜愛。副食主要有各種蔬菜瓜果以及家禽家畜和魚。苗族人普遍喜食酸辣味道,家裡有各種酸菜、醃菜。

苗族喜飲酒,以酒解除疲勞,以酒示敬,以酒祭祖,以酒待客,以酒傳情,以酒表喜慶,以酒烘染氣氛,有著豐富的情趣盎然的敬酒和飲酒風俗。

土家生兒育女

湘西民間歌謠浩如煙海,豐富多彩,精深博大,門類繁多,分勞動歌、生活歌、時政歌、歷史敘事歌、山歌、情歌、喪歌、壽歌、搖籃歌、宗教祭祀歌、上樑歌、哭嫁歌及各種民間小調等。尤以情歌傳播最廣。民歌曲調十分豐富,各地唱法不一,桑植民歌較成系統,己唱出湖南,唱出國門,蜚聲國際歌壇。民歌多為即興演唱,也有固定歌詞。

報喜

婚後生子,女婿向岳父母報喜,生男孩提一隻公雞,生女孩提一隻母雞,加上幾個染紅的蛋,到岳丈家說:“你女兒到漫處去了。”岳父母只要一看見雞,便知外孫性別。

賑竹美酒與挖周

土家族生兒育女叫“添人進口”,添人進口以後的第一件喜慶之事就是“賑竹米酒”,以表示慶賀。這一天,族親及好友要送錢祝賀,做外公婆的更要送竹搖籃、被子、衣服、鞋帽、和紅糖雞蛋等東西給外孫。孩子滿一個月後,又要到外婆家去“出月”,回來時,外公外婆要送“打發錢”。孩子滿一週歲時,又要慶賀,名曰“挖周”。

起乳名

當地人認為,給小孩起了乳名,便於撫養,土家族人甚至認為,乳名取得越賤越好,如“狗子”、“叫花子”、“巖頭”等等。這些乳名,到了上學年齡後,一般正式場合將不再使用,但在同輩人和長輩的口中,都一直常用不衰。

百家飯、衣

有迷信思想的人,請算命先生給小孩算命,如果命中有“關煞”,還要請巫師還願渡關。為了孩子易養成人,有的報孩子寄拜人為子;有的向一百戶人家訂一地小布,和少量大米,給孩子煮“百家飯”吃,縫“百家衣”穿;有的給小孩戴上“百家鎖”,鎖上刻有“長命富貴易養成人”的字。

夜哭貼

如遇小兒夜哭不止,便將寫有“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個夜哭郎,過路君子念一遍,一覺睡到大天亮”的紅紙,張貼於十字路口的樹木或橋樑及牆壁上,相傳如此,即可止小兒夜哭。

蛋卜

以雞蛋為卜具,為小孩看病收魂的巫教儀俗。小孩受到驚嚇,夜睡不安、食慾不振、精神萎靡,則認為是魂不守舍,須請法師燒蛋贖魂。作法時,將藍棉線在一雞蛋上纏繞七圈,然後在蛋上唸咒畫符。把雞蛋埋在火中燒,雞蛋爆裂得快,認為是小孩受驚時間不長,地方不遠,經過燒蛋收魂,很快可以康復;雞蛋爆裂得慢,是小孩受驚時間較長,地方較遠,燒蛋後會慢慢好轉。雞蛋爆裂後趕快取出,剝去蛋殼,根據爆裂蛋形在蛋白上辨認小孩受驚的原因和地方。辮明後唸咒,在小孩額頭上畫符,將燒的蛋給小孩吃,再將纏繞在雞......餘下全文>>

土家族的聚居地區、風土人情和民族習慣

土家族

土家族絕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永順、龍山、保靖、古丈以及湖北省來鳳、利川、鶴峰、咸豐、宜恩一帶及四川省。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

土家族有自已的語言,大多數人通漢語,目前只有幾個聚居區還保留著土家語。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主要從事農業。織繡藝術是土家族婦女的傳統工藝。土家族的傳統工藝還有雕刻、繪畫、剪紙、蠟染等。土家織錦又稱“西蘭卡普”,是中國三大名錦之一。

土家族愛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擺手歌、勞動歌、盤歌等。傳統舞蹈有“擺手舞”、“八寶銅鈴舞”及歌舞“茅古斯”。樂器有嗩吶、木葉、“咚咚喹”、“打傢伙”等。

習俗

很注重禮儀,見面要互相問侯,家有來客,必盛情款待。土家族平時粗茶淡飯,若有客至,夏天先喝一碗糯米甜酒,冬天就先吃一碗開水泡團饊,然後再以美酒佳餚待客。一般說請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陰米或湯圓、荷包蛋等。 無論婚喪嫁娶、修房造屋等紅白喜事都要置辦酒席,一般習慣於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無八碗桌、十碗桌。因為八碗桌被稱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與石同音,都被視為對客人不尊,故迴避八和十。

食俗

土家族平時每日三餐,閒時一般吃兩餐;春夏農忙、勞動強度較大時吃四餐。如插秧季節,早晨要加一頓“過早”,“過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湯圓或綠豆粉一類的小吃。據說“過早”餐吃湯圓有五穀豐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還喜食油茶湯。

日常主食除米飯外,以包穀飯最為常見。有時也吃豆飯,粑粑和團饊也是土家族季節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時,過去紅苕在許多地區一直被當成主食,現仍是一些地區入冬後的常備食品。

土家族菜餚以酸辣為其主要特點。民間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醃泡酸菜,幾乎餐餐不離酸菜。豆製品也很常見,如豆腐、豆豉、豆葉皮、豆腐乳等。尤其喜食合渣,即將黃豆磨細,漿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葉煮熟即可食用。民間常把豆飯、包穀飯加合渣湯一起食用。

土家族的飲酒,特別是在節日或待客時,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見的是用糯米、高梁釀製的甜酒和咂酒,度數不高,味道純正。

典型食品:土家族人最愛吃粑粑(餈粑)臘肉、油茶等食品,還有合菜;團饊;綠豆粉(米粉);油炸粑。

節慶

土家族民間十分注重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年最為隆重。屆時家家戶戶都要殺年豬,做綠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豬肉合菜是土家族民間過年、過節必不可少的大菜。每年農曆二月二日稱為社日,屆時要吃社飯。端陽節吃粽子。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間最受歡迎的食品之一。

土家族過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節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進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豬頭、團饊、粑粑、雞鴨和五穀種等。有的在每餐飯前,先用筷子夾少量的菜插在飯上敬默一會兒,表示請已故先人先吃,然後自己才開始食用,農曆六月六日為祭土王,每個村寨都要設擺手堂,將豬頭、果品等祭品放擺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雞鴨設筵宴客。此外,土家族還敬灶神、土地神、五穀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時祭魯班,祭品除酒肉外,還要一隻大公雞。

土家族的民俗作文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今天,我要給你們講一講土家族過節的風俗習慣。

土家族是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佈在貴州。然而我很榮幸的當上這個家族中的一員。

家族是跟著漢族一起過春節的,但是過年的風俗卻大不相同。比如說:⒈過年的時候要打餈粑,餈粑打好了,可以在新年當上家常便飯,而漢族卻是大魚大肉(這就

是富與貧之間的差距啊!);⒉除夕之夜然大火。每年過節,家家戶戶都會在吃完團圓飯的前提下然大火。然大火的主要目的就是“祭祖”,希望祖先在陰間的新的

一年裡開開心心,而漢族卻只是簡簡單單的守歲;⒊大年初一的早晨不能把洗臉水倒掉。因為洗臉水相當去金銀財寶,假如倒掉了它,子子孫孫在這一年就會大不

幸,而漢族卻要在大年初一徹徹底底的打掃一次;⒋在新的一年之前,必須把欠的債還清。俗話說得好嘛“新年有新氣象”(這條和漢族差不多)。

土家族過年的風俗還有很多,在這裡我先賣個關子。如果想知道的話,就來到貴州,來到這個多民族的地方! ... ..

相關問題答案
土家族的風俗文化?
土家族苗族的風俗文化?
土族的風俗文化?
赫哲族的風俗文化?
土家族的風俗習慣?
苗族的風俗文化?
土家族的風俗節日?
維吾爾族的風俗文化?
維吾爾族的民俗文化?
回族的民俗文化?